首页 > 文章中心 >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根亲文化 战略定位 理念创新 策略

随着“中原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区域经济之一。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通过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由此,中原“根亲文化”的资源保护、开发成为建设具有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品牌的重要支撑,“根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也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现状

中原“根亲文化”是以姓氏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为主要内涵的文化形态,她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核心是以儒、道、释相结合的追求仁爱、统一、和谐为主的文化,包含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政治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有着地缘特征、情感特征、开放特征与和谐特征等显著特点,中原“根亲文化”由此形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的血脉之根、精神之根。

中华姓氏大约起源于相当于父系社会的炎黄时代,文献所称“三皇五帝”的不同记载,有迹可循的12位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以河南为主要活动地。据许顺湛先生的考证:炎帝族后代曾占据15个属地,有107个氏;黄帝族后代占据101个属地,有510个氏;舜族后代占据7个属地,有61个氏;禹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33个氏;契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124个氏。这835个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并由此演化为华夏民族的姓氏。根据著名姓氏专家谢钧祥先生的考证,中国前100位大姓中有80%起源于河南,占海内外华人总人口的85%以上。河南历史上名人辈出,在中国“圣人”中出自河南的就有:道圣老子、商圣范蠡,字圣许慎、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文圣韩愈、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乐圣朱载堉等。其他还有很多名人举不胜举。这此名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也成为今天各个姓氏的骄傲和寻根祭祖的目标。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以河南为目的地的寻根潮已经出现三次:第一次热潮以80年代“海外谢氏南阳寻根”、“海外郑氏荥阳寻根”、“海外林氏卫辉寻根”、“全欧客属崇正总会:河洛郎客家人祖地寻根”、“黄帝故里论证”、“炎黄二帝巨塑捐建”等为代表,凸显出改革开放初期华夏民族“根亲文化”的精神传承特征。第二次热潮以90年代“海外郑氏实业家:首届郑源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长葛许昌:世界舜裔第十三届国际大会”、“商丘梁园三陵台:戴氏起源地大会”、“郑州:世界客属第十三届恳亲大会”等为代表,先后组团到河南进行寻根谒祖,凸显出“根亲文化”的群体覆盖性和空间广布性特征。第三次热潮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政黄帝拜祖大典”、“郑州:全球华人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商丘:中华姓氏文化节”活动为主,以召开单姓世界大会为特征的“根亲文化”热潮,凸显出“根亲文化”的类型多样性和稳定开放性特征。

伴随着寻根热潮的不断涌起,在根亲文化学术研究领域也生产了大量成果。1981年4月河南日报刊发《寻根母语到中原》的文章拉开了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序幕。随后不断出版的《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谢邑考》、《荥阳与郑氏》、《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中华姓氏谱》、《中华姓氏通史》、《百家姓书系》、《百家姓书库》、《中华大姓寻根与起名》、《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刘氏文化报》、《根在中原》、《“中华姓氏中原寻根”系列丛书》等代表性成果奠定了根亲文化资源研究和根亲文化传播的基础。同时,河南各地及世界姓氏宗亲组织也相继成立了各级、各类姓氏根亲文化研究会、姓氏根亲文化协会、姓氏宗亲联谊会等,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投入到根亲文化研究领域。根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呈现出:由零散寻根到组团寻根;由海外寻根到海内外宗亲联合寻根;由一般的寻根到举办世界大会寻根;由姓氏后人弱势研究到地方与学术单位强手联合研究;由一般的寻根联谊到寻根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较有特色的寻根经济等特点。可以说,河南的根文化资源在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都闪烁出诸多闪光点,对河南的文化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特色形成,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的保护开发理念

“根亲文化”资源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着显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姓氏寻根、客家人寻根、人文初祖拜谒为龙头,对特定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政治文化、农耕文化都有积极的保护和开发作用,促使寻根华人回乡投资、旅游,推动了合作开发,带动了旅游、商贸、文化活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各地在“根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中重经济、轻文化,重竞争、轻联合,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特别突出,站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高度我们却发现中原“根亲文化”缺乏整体性保护开发理念,姓氏寻根与文化寻根没有协调、同步发展。

(二)缺乏有力的“根亲文化”品牌

自2006年开始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逐步成为中原“根亲文化”资源的品牌代表,不仅每年吸引几十万人参加拜谒活动,也吸引上百亿元的经济投资,促进了世界华人对圣地河南的认识和了解,加深了河南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但是,“根亲文化”的经济效力不是孤立的,当前缺乏三皇五帝文化、姓氏根亲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佛道儒家文化、黄河文化、少林武术与太极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根亲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和文化基地建设,制约了中原“根亲文化”对华夏文明历史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视野。

(三)缺乏明晰的“根亲文化”战略与产业

今天,“根在河洛”、“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是河南”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识,一批批回乡问祖的同胞中,有的手持族谱来寻根,有的寻找祖墓来祭祖,有的凭籍都名来寻源,有的组成社团组织来谒祖,还有不少通过来函来电来寻找自己的祖籍,可以说发展“根亲文化”,必有一定的物质载体来承载。但是,一系列彰显华夏文化风范、反映中华文明史的“根”文化品牌纷纷被外省抢走,痛失中华文化之根的“首播权”,如:中华文化标志城就选址山东济宁,中华始祖园落户甘肃天水,中华孝道园建在江苏常州。此外,“根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支持,缺乏以中原为平台依托的整体性规划。

三、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思考

(一)战略制定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基本目标,就是把中原文化打造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承载地、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展示地和体验地、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圣地、华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地、中华当代文化发展新高地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而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正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实现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所在。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把民族特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与自然圣地建设、“根亲文化”遗产开发实验区建设等有机结合。

原真性保护战略。要围绕“根亲文化”的祖源、族源特征,对现有遗存逐一研究,挖掘、清点、分类、登记现有姓氏非物质文化资源,成立专家队伍,加大“根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存项目的保护、开发,实现文化符号的原始、原真特征。

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把握“根亲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杰出性及丰富性特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通过策划、打造旅游产品、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中原,拓宽寻根问祖的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多源融资与社会动员,广泛搜集姓氏宗亲信息,选准宣传目标,动员全球华人建设华夏“根亲文化”中心,打造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途径策略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应在发展路径上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从而推进“根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亮点。

1、项目带动

一是围绕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建立以“根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整合现有8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传承基地,丰富“根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根亲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支撑。二是以国家大遗址保护主题公园建设为依托,弘扬“根亲文化”。发挥大遗址是华夏历史文明成就 “活化石”作用,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根亲文化”的和谐共生。通过“根亲文化”符号元素在中华古都名城体验区建设中的运用和展示,组团形成我国最大的古都名城群。以古都名城为依托,加大文化创意力度,完整展示中华古都名城发展史,打造具有“根亲文化”特征的中华历史文化古都名城体验区。三是建设中华姓氏文化园。充分发挥“根”文化优势,建设以中华姓氏博物馆、百家姓文化广场、中华姓氏塔、中原历史名人碑林等项目,支持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中华元典文化、中华姓氏文化为重点的文化研究机构,形成“根亲文化”研究学术高地。

2、品牌带动。打造中原“根亲文化”的“圣”字品牌

一是建设中华始祖“根”品牌。围绕淮阳太昊伏羲陵、新郑黄帝故里、灵宝黄帝陵、内黄颛顼与帝喾二帝陵,建设中华始祖“根”品牌,建设中华人文始祖和诸多姓氏共同祖先的拜谒基地,凝练中原“根亲文化”的部级名片。二是建设姓氏始祖“名人”品牌。利用太公故里与墓在卫辉、周公庙在洛阳、文王演易地在汤阴、武王庙在获嘉等地理优势,挖掘姓氏祖先和众多姓氏的始祖效应,建设中原“根亲文化”的名人始祖品牌。三是建设姓氏祖地的古国品牌。利用商都在郑州、安阳等地,与商相关的姓氏有67个;郑国都城在新郑,与郑相关的姓氏有145个;卫国都城在淇县、淮阳等,与卫相关的姓氏有163个;宋国都城在商丘,与宋相关的姓氏有227个的姓氏祖地资源优势,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姓氏祖地展示园区,形成中原“根亲文化”姓氏祖地古国品牌。四是建设姓氏迁徙“客家祖地”品牌。河洛地区、固始地区,是客家人迁徙的始祖地源,要围绕客家人70多个姓氏“河洛郎”、“固始籍”的身份认同特征,建设客家姓氏祖地园区,叫响中原“根亲文化”的“客家祖地”品牌。

3、创新带动

在中原“根亲文化”项目建设和品牌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建立完善的“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性的研究体系、保护体系、宣传体系、联谊体系、产业体系、技术体系,通过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设立研究基金、创建高层论坛、设计制作特色文化产品、现代网络技术与新兴电子技术的运用等形成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力的学术支撑,使“根亲文化”的展示更具活力。

4、服务带动

在中原“根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中,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通过领导方式转变,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流程和服务态度的转变,明确政府在“根亲文化”建设职责和权限。通过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科学制定中原“根亲文化”战略规划,明确建设范围、目标任务、保障条件等等,细化“根亲文化”重要传承区建设的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积极吸纳更多社会组织和力量流入“根亲文化”保护开发建设中,使中原“根亲文化”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支柱和亮点。

参考文献:

①《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省略/zwgk/2011-10/

07/content_1963574.htm

②张新斌. 河南寻根文化资源的战略思考[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

③李立新. 论河南的根文化与根文化研究[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

④谢钧祥. 河洛文化与中华姓氏[J].黄河文化,2004(2)

⑤赵保佑,毛兵,卫绍生.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刍议[J].中州学刊,2010(1)

⑥《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发表于《中州古今》1983年第5期;《谢邑考》由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专家1988年完成;《荥阳与郑氏》1994年编印;《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199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姓氏谱》、《中华姓氏通史》、《百家姓书系》、《百家姓书库》、《中华大姓寻根与起名》等姓氏丛书都有河南专家在90年代加盟出版;《刘氏文化报》2002年鲁山刘氏研究会出版;《根在中原》套书200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姓氏中原寻根”系列丛书》2007年由河南省社科院牵头团结出版社出版。

⑦闫喜琴.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旅游的区域合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第2篇

一、“深层次”发展寻根旅游产品的必要性分析

(一)追求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需要

寻根旅游是以古老文化为载体,以留存的古代遗迹或实物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方式,其文化积淀深厚,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历史,追溯远古文化,找到人类姓氏的起源。随着人们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娱乐等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文化旅游这种高层次的旅游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人们的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也应运而生。人们外出旅游对目的地的文化含量的要求在不断增加,已经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学习型、知识型转变。河南是中华民族之“根”,根文化根深蒂固,将河南独特的文化根植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势在必行。

(二)保存悠久历史文化的需要

对于广大海内外旅游者,特别是对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中国历史文化就如同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教科书,蕴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丰富精深,风貌珍贵独特。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原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姓氏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个姓氏源于河南,可以说中国姓氏文化的根在河南,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1]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人逐渐增多,寻根旅游随之兴起。探文化源、寻姓氏根,已成为近年来河南旅游活动中的“重头戏”。挖掘寻根文化,深层次发展寻根旅游正是保存我国历史文化的需要。

(三)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突出特色旅游,打造一批高品位的专项旅游,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大旅游的发展趋势。河南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有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城市旅游等,以“寻根游”最有优势,其中华夏始祖黄帝朝敬旅游、河洛文化祭奠、关林国际朝圣、姓氏寻根旅游、中原名人朝敬旅游等独具特色。发展大旅游、形成大市场,优化旅游生产要素,加速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打基础、创名牌、升位次,旅游产业成为河南省新兴的支柱产业,从而为寻根旅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寻找正确的位置。

(四)实行河南旅游扶贫战略的需要

河南省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多年来积极实施旅游扶贫的战略决策,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转变。河南是姓氏大省,在海外,尤其台湾的陈、林、黄、郑、李、许、蔡、张八大姓氏,发源地均在河南。具体说林姓在河南卫辉;蔡姓在河南上蔡;李姓在河南鹿邑;刘姓在河南偃师、鲁山等。这些地方旅游的大环境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优势,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相对薄弱,而发展寻根谒祖游的潜力却非常大。通过发展寻根旅游,发现当地寻根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深层次”发展寻根旅游产品的优势分析

(一)河南寻根旅游产品资源优势分析

河南寻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品位高,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南北之长、东西之特。首先,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之根。人文始祖,三黄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就出生在新郑。中国七大古都中洛阳、开封、安阳三座城市在河南。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达130万件,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根”文化旅游独具优势,禅宗祖庭少林寺,少林功夫名扬四海;佛教释源地白马寺,佛学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造像龙门石窟,规模宏大,艺术瑰宝;宋都开封,文“包”武“杨”,令人敬仰。其次,河南有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文化等,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和甲骨文字文化、戏曲文化等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为发展寻根旅游打下来深厚的基础;第三,“北望中原怀祖德,慎终追源不忘根”,中原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第四,古老的大地上诞生了韩愈、张衡、张仲景等一批古代名人,他们为人类历史进步有着卓越贡献,这些都将成为影响现代人思想和行为的寻根旅游资源。

(二)河南寻根旅游产品基础设施优势分析

河南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河南是全国的交通枢纽,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多个航班往返全国各主要城市,以郑州、洛阳、商丘为枢纽的铁路交通网连京广、陇海等四大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网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构架。链接郑州与各二级城市的城际交通线路相继完成,与此同时,郑西高铁的开通成为了一条连通中西部旅游的黄金线路。[2] 2012年郑州至北京、至武汉的高铁将相继开通运营,未来3至5年郑州与太原、徐州、济南、合肥等地的高铁相继建成。[3]米字型高铁交通框架形成后,将给寻根旅游资源的优化提供强有力地保障。

(三)河南寻根旅游产品机遇优势分析

在地方政府的主导扶持下,位于城市近郊或偏远地区的寻根旅游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省内各姓氏文化发源地把发展寻根旅游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给寻根旅游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寻根旅游,对地域的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具有承东启西、东引西进、加速发展旅游业的双向机遇。河南的旅游发展一直坚持以资源为依托、效益为中心,抓住机遇,积极实施精品名牌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创新策划、强力造势,推出鲜明特色的品牌旅游。

三、河南寻根旅游产品“深层次”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合理规划,有序开发

寻根旅游的出发点应当是在保护基础上的原始展现。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减少旅游开发经营对各类资源的破坏。寻根旅游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林业、环境、考古等多个环节。因此寻根旅游规划必须深入调查和认识当地寻根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高起点、高水平。(下转第339页)

(上接第337页)要充分考虑规划开发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的影响、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当地其他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合理规划,有序开发,以减少对寻根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同时,不同姓氏文化、民族文化起源地的规划建设应当符合其自身特点,要体现差异性,否则会直接降低偏远地区资源的吸引力。

(二)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深层次发展寻根旅游需要相应的媒介传播和制度的保障。在深入发展寻根旅游时要重视对当地居民及相应旅游者的宣传教育,要让大家了解此类资源的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要通过广告、讲座等多种形式培训当地居民,切实有保护性地进行资源的开发,而不是盲目地复制和效仿;要通过宣传册等形式使得旅游者认识到文明旅游、传承文化。随着旅游法的出台,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资源保护制度,以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三)大力培养生态旅游人才,完善培训体系

人是资源的利用者,同时也是资源的保护者。寻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作用是寻根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专门从事寻根旅游文化宣传的人才缺乏是造成寻根旅游开发规划不规范、行业管理不力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满足寻根旅游发展的需要,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相关专业或相关课程迫在眉睫。同时要对旅游企业的员工进行民族文化、姓氏文化等方面的定期培训,提高整体服务队伍的素质。

(四)加大资金吸引力度,提高投资效益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延续,它不仅立足河南的发展,更是涵盖了周边晋东南、冀南、鲁西北、皖西北等地区。中原经济区构想的提出和加速发展,必将使包括河南在内的中原经济区寻根旅游资源开发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直接受益、借力提升。河南省寻根旅游开发规划中要加大景点发展的资金吸引。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融资平台。多年来许多海外华人华侨已经通过多种方式投资家乡建设,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寻根旅游区域大多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畅的问题,各级政府对于寻根旅游文化区的资金投入要合理利用,通过改善周边环境、增加优质道路、提升住宿环境等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宫崎骏;《千与千寻》;日本式;想象力

2001年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上映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风靡,在世界动画都与迪斯尼动画趋同化时,宫崎骏用他独特的日本式想象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使日本动画成为日本最大的文化输出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念。

《千与千寻》中,10岁的少女荻野千寻与父母在搬家途中迷路,误入一个日本传统建筑林立的不可思议的城镇――“汤婆婆”的大浴场。在那里,千寻的父母误食给神灵们准备的食物而变成了猪。为了救出父母也为了自救,千寻与汤婆婆签下契约,失去姓氏并改名为“千”, 开始在浴场打工。在这过程中,小千遇到了名叫小白的少年,在小白帮助下,经历了一连串的冒险后,小千终于救出了父母回到了人间。与这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相比,展开在观众面前的充满日本式想象力的梦幻世界,才是电影的精华所在。本文就从中国人的视角,从多方面来探讨电影中独具特色的情节构思。

一、温泉浴场成为神灵聚集之地

日本是温泉大国,除了利用温泉治病、美容、养生外,在日本电影中温泉浴场也是经常出现的场景。比如:已故著名导演成濑巳喜男就经常以温泉浴场作为电影的舞台。他的名作《浮云》(1955年)里出现了群马县的伊香保温泉和伊豆的长冈温泉的场景,而《情迷意乱》(1964年)是以山形县的银山温泉为背景的。这两部电影中出现的温泉浴场,可以说是“男女私会场所”的代名词。另一位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也时常有温泉浴场出现,其被日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在2009年评选为最佳日本电影的代表作《东京物语》(1953年)中就有两老夫妇去热海温泉的情节。另一部作品《秋日和》(1960年)中则有母女俩去伊香保温泉的场景。小津所描绘的温泉浴场与成濑不同,是治愈疲劳身心的地方。[1]

不光是电影,日本的动画,甚至是面向低龄儿童的动画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温泉浴场、澡堂的场景。比如剧场版《哆啦A梦》的主人公大雄以偷窥静香洗澡为人生最大乐趣;而《名侦探柯南》中柯南会因为与小兰一起去泡温泉而弄得面红耳赤。这里的浴场成为偷窥的场所。

但以上这些并不是日本独有的。中国也时常在电影电视中出现类似情景。比如唐玄宗专门引来温泉修砌“华清池”,供爱妃沐浴、美容,在《唐明皇》等描绘杨贵妃的影视作品中温泉浴池是必会出现的场景;而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电影《天仙配》里,董永在玉帝的七个女儿经常来沐浴的池边偷窥仙女们沐浴嬉戏。

而《千与千寻》中的温泉浴场,既不是男女幽会的地方,也不是消除疲劳回复身心或偷窥的场所。而是众多神灵汇聚之地。聚集到这里来沐浴的神灵有:用金子讨人欢心,结果在众多侍者的阿谀奉承下,越变越贪婪的“无面怪”;身体里充满了人类所丢弃的垃圾而散发恶臭的“腐烂神”,在小千帮助下,排干净了体内的垃圾,变回了真身升天而去的“河神”;与千寻同乘一部电梯,掩护千寻安全到达汤婆婆房间的萝卜模样的神,等等。各色神灵在温泉浴场里沐浴休闲享乐,把“汤屋”变成了一处神灵之地。这正是日本式独特想象力的体现。

因为把温泉浴场作为“神灵之地”是有日本传统文化渊源的。《建久御巡礼记》(1191年)和《元亨释书》(1322年)中就有“光明皇后施浴的故事”。光明皇后是奈良时代圣武天皇的皇后,传说她在建成东大寺和法华寺后,正满足于自己的功德的时候,从天空传来这样的声音:“你的功德还未圆满,请在寺内建造浴池,不问贵贱,为一千人施浴。”皇后遵从天命而施浴行善。最后第一千位却是个全身化脓溃烂的癞病患者。但皇后没有嫌弃他,而是俯身吸除病人身上的脓血,把他洗干净。这时瑞光出现,病人起身变回真身,原来是观世音菩萨为了试探皇后的真心而来。皇后的善行感动了菩萨,因此在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在位期间就保佑日本安享太平盛世。这个传说在日本中世纪时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日本将神灵与浴场结合起来正是由此而来。

《千与千寻》中正有类似的情节。在众人纷纷躲避恶臭难闻的“腐烂神”时,小千却尽全力为他刷洗,当他身上的污物全部去除干净时,只见一道白光从浴池中升起,他化身为“河神”高声笑着飞升而去。而河神为回报小千,送她一颗黑色丸子。这颗丸子后来救了小白的命,而在小白的帮助下,小千终于救出父母返回人间。施浴与回报,这样的设定正与光明皇后的传说相一致。

另外,《千与千寻》中温泉浴场的室内建筑富丽堂皇,各种药汤应有尽有,歌舞升平,美食丰盛,已不仅仅是沐浴养生的地方,而是被描绘成了供神灵们娱乐享受的场所。这再现了日本江户时代开始就盛行的作为娱乐场所的浴场的景象。因此可以说《千与千寻》描绘了日本特有的温泉浴场文化也不为过。

二、千寻被剥夺姓氏

还有一个情节的设计也颇具日本式想象力,且容易被观众忽视。当千寻在小白、锅炉爷爷等人的帮助下进入汤婆婆的房间,恳求汤婆婆同意她留在浴场工作,而汤婆婆迫于她的执拗,不得已拿出契约书命令她签名后,汤婆婆把手罩在签名上施展魔法,结果千寻的姓“荻野”和名字中的“寻”字被吸走了,只剩一个“千”字。这样,在魔法世界里被夺走姓与名,不得不作为小千而生存下去的千寻的奇妙之旅就此正式展开。

少男少女去魔法世界历险,这是很多动画作品的主题,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哈利・波特》等。但主人公的姓名被剥夺这样的事却很少有。那么这样的构想又是基于怎样的文化根源而产生的呢?在目前所有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千寻被改名为“千”是出自于日本古代的“言灵信仰”,即语言是有灵魂的,具有神秘力量,所以名字即代表人自身,汤婆婆通过剥夺他人的名字来支配他人。但对其姓氏被剥夺这一情节,却始终没有深入地研究。而令人疑惑的是,电影中千寻的姓氏除了在契约书上出现过后,就再没出现过,几乎成了名字的附属品,这其中的原因正是笔者想探讨的问题。

日本人对姓氏的意识是相对淡薄的。全体日本人都冠上姓氏是在明治维新时期,那时为了使日本成为近现代国家而制定了户籍制,因此需要全体国民都有姓氏。但那时即便有了姓,一般的平民也没把姓氏看作是证明自己身份的绝对条件。因为在流动性很弱的封闭社会中,大多数平民世代生活在同一地方,有名即可。不太需要用到姓氏。只有在去当别人养子或回避兵役时才需要改变姓氏。[2]因此日本人重视名字而轻视姓氏。这样的意识其实是与个人对所属的“家”的观念有关联的。在日本所谓“家”是指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的集团:(1)非血缘者也可加入成为成员的超血缘性;(2)以嫡系的超世代(辈分)的存续为目标的宗族系谱性;(3)成员之间形成功能性金字塔等级组织;(4)作为集团的独立性。[3]所以日本人比起用姓氏来确认血统或身份,更为重视自己归属于哪个集团,更重视社会性。结婚后的女性或入赘的男性要改变姓氏,在中国可能当事人会感到屈辱,但在日本当事人就觉得理所当然,因为这只是变更其所属集团而已。

因此千寻被剥夺姓氏,后又随着名字的恢复而恢复,这个情节如果按日本式的解释,可以说是千寻从“人类世界”到“魔法世界”,后又回到“人类世界”,其所属集团的变更和所属空间的移动的过程。总之千寻在“魔法世界”里努力不忘记自己的姓和名,是为了不永远留在“魔法世界”而可以回到她原本所属的“人类世界”这一集团。所以千寻被夺走姓并没有产生抗拒,仅仅是把姓氏作为归属空间移动的表象而已。

假定这部影片的背景为中国,千寻是中国的孩子,会怎样呢?那么千寻被剥夺姓氏后应该会十分抗拒吧。当汤婆婆归还契约书时,也必定会加入确认自己的姓氏、认祖归宗的情节吧。因为对于有上千年父系社会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姓氏是很重要的存在,是自己身世和父系血缘的证明。否定它就意味着否定了自己的身份和血缘的正统,也意味着自己母亲的不忠,这在中国是奇耻大辱。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能变换姓氏。所以中国的女性出嫁后也不改姓;中国人还常常认为“隐姓埋名”是一件需要“忍辱负重”的事。当然,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施和男女平等观念的强化,对以父系血缘为中心的家族制度形成了挑战。比如现在如果父亲姓“吴”,母亲姓“刘”的话,孩子就既有可能姓“吴”,也有可能姓“刘”,或者折中姓“吴刘”。但尽管如此,对中国人来说,姓氏不仅仅是单纯与他人区别的记号,更是表示自己的血统的继承性和存在根源的重要标志。因此剥夺姓氏的行为,就相当于夺走他们的自身、主体存在的行为。

所以《千与千寻》里出现这样的构思正是日本人所特有的对姓氏和名字的意识的自然流露吧。

三、文化融合的世界

宫崎骏所创造的《千与千寻》梦幻世界并没有局限于日本的传统,而是一个东洋和西洋文化融合,虚化了文化界线的世界。纵观《千与千寻》,可以发现和洋结合的地方比比皆是。

首先是建筑。汤婆婆的浴场外部和浴场、职员的住处都是日本固有的建筑样式,但进入汤婆婆的房间,却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摆设:走廊两旁排列着日本古伊万里的彩绘群花纹壶,墙上挂着油画,也装饰着和扇,地上铺着豪华的波斯地毯。另外欧式壁炉里燃着火苗,书桌上的巴基斯坦产骆驼皮手工台灯透着暖色的光。这完全是个和洋结合的世界。

其次是出场人物也是和洋结合的。出入温泉浴场的神灵们、千寻、小白、小玲和一众侍者等都是日本传统形的,但汤婆婆却完全是西洋女巫的样子。她长着鹰钩鼻,画着浓妆,佩戴着华丽的首饰,穿着轻飘飘的长裙,性格强硬、贪婪,是西方传说中典型的魔女模样。但她的孩子又是典型的被宠坏的日本小孩。还有她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与西方的习惯迥然不同,完全是东方式溺爱。

这样的构思正显示了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但电影同时又保持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汤婆婆的温泉浴场是以服务八方神灵为宗旨的,那不管客人是哪种神灵,都一律平等礼貌地接待。即便是“腐烂神”光临,走近他的人纷纷被他身上的恶臭熏晕,也没人理所当然地要把“腐烂神”赶出去。而且在小千发现他身上有刺时,汤婆婆还命令大家一起来帮忙拔,也无人露出嫌弃的神色。这种只要是来客就必定会彬彬有礼、周到服务的意识正是日本民族所特有的。因此这样的情节设计具有典型的日本式思维。

四、结 语

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一改之前作品的风格,既没有全盘西化(《魔女宅急便》),也没有再走复古主义路线(《天空之城》),而是凭借日洋结合的场景以及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日本式想象力,突破了单一民族的审美观,赢得了国际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奠定了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川本三郎.映画のディテル・温泉[J].キネマ旬,1996(12月下旬号).

[2] 井户田博史.「家に探る苗字と名前[M].雄山,1986.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第4篇

于姓是百家姓中排名第28位的大姓,据《左传》载,于姓得姓始祖叔,于姓根于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邰村。深秋的一天,飘落的黄叶牵动了我怀旧的思绪,勾起了我的探古寻幽之情,于是和沁阳市文物局老局长邓宏里先生结伴,开始了于姓寻根之旅。

灰色的中巴车在公路上飞快的行驶着,窗外的景色直扑眼帘。巍峨连绵的太行山,宛延的龙门石河古河床,静静地向我们传递着这里古老文明的气息。性急的小张禁不住向邓局长发问:“这里山水真美,北有太行作屏、南有沁水为带,阡陌井然,村庄像星盘般洒落其间,难道这就是于姓的发祥地吗?”邓局长没有回答而是凝望着太行山,静静地陷入了沉思,片刻后,神情庄重地向我们讲道:“于姓的起源、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我们长期考古调查和历史考证。在新石器时期,太行山南麓曾是伏羲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重要活动区域,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沁阳虎头山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陶器盂(古代盛饭器具)的部落,这里农耕文明发达,制陶技术精湛,被称作‘盂’部落。盂又称,作为盂部落的聚居地称‘’地。夏部落首领禹建立夏王朝后的第一年,禹王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事历法《夏时令》,并以陶器盂作为祭祀活动的祭器。到了商代,农耕业的发达,促进了‘’地商业的繁荣,于是在其东南择有泉水之地修建了以商业为主的城池,称方,为商王朝的陪都。帝辛元祀,辛王命鄂侯于,立鄂侯国。《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时,以西伯昌、九候、鄂侯为三公。后来鄂侯被纣王杀害,其子孙宗亲便迁逃到湖北省鄂州一带定居繁衍(湖北省简称鄂即由此而来)。此时,以西伯侯姬昌为部落首领的周族在陕西西岐逐渐发展壮大,逐步向周边扩张势力,先后攻黎(今山西长治西南)、伐(今河南沁阳西北),公元前1057年打败戎人,攻灭鄂侯国后,复改鄂都为,并把城扩建,作为自己的陪都。周武王继之向东又攻占朝歌,了商王朝的统治。周王朝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大举分封诸侯。由于城北扼上党之门,南控虎牢之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将城作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托,特封其次子叔(姬诞)于,建立国。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只有诸侯才能享有姓氏的权利,平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而国建立,姬姓氏成为叔及其一个支庶的身份象征。这标志着姬姓族群一个分支DD氏氏族诞生。这也是历史上最早记录的于氏人群。”听了邓局长的讲述,我知道了于姓源于周族姬姓,于姓始祖为叔,于姓祖根于国(今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邰村)。

汽车行驶了四十分钟,我们便来到了国故城遗址。沿着乡间小道,向古城墙走去,远远望去,古城墙如同一位沉睡已久的老人,横亘于天地之间。这时的我,思古幽情,骤然而生,在我心里,它不只是一段古老的城墙,分明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别来无恙”?我在心底大声地问,古城墙静默无语,秋风吹落的黄叶飘荡在古城墙苍老的躯体上,更增添了古城垣的沧桑。邓局长给我介绍说:“国古城遗址为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580米,总面积480平方米,城周围有城壕。城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在东,外城在内城西北,现为邰村。现存国故城(内城)城墙有东西两面,东长150多米,北长450多米,高2-7米,宽12-17米。专家们从城墙夯窝考证,古城墙分三层,分别是商、周、汉三个朝代修建。”今天的古城墙再也不是固若金汤的屏障,可是从它那残肢断体中,我们依然能想像到三千年前古城的雄姿和繁华。

我小心翼翼地爬上古城墙,放眼望去,满目金黄,一望无际,而最让我欣喜的是与麦田相接的邰村新景,座座小楼,鳞次栉比,远处车流如梭的焦克公路上,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新时代的气息。邓局长指着南边告诉我说:“国故城南原有亭,《水经注》记载: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城西,又东南经孔子庙东,又东南经亭西,又东南注于沁。”顺着局长所指方向望去,亭虽已不存,可古水经千年的流淌依然灌溉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邓局长又告诉我说:“古国故城东还有国人修筑的防洪堤坝,后人称作为‘故岭’,现存东西宽12米,南北长2000多米,可能是为保护当时国的国都(古城)所修筑的。该堤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抗洪防汛工程之一。而且它的修建年代要比都江堰、郑国渠早一千二百余年。”望着那横亘绵延的大堤,我深深被国先民们勤劳、勇敢精神所震撼。巍峨的太行山曾见证了古国的荣辱兴衰,宛延的古河床凝聚了祖先千年的文化积淀,千年的热土孕育了千百万新的生命。低下头来再凝视脚下的古墙,我想它曾抵御了多少枪炮箭驽的攻击,经受了多少硝烟炮火的洗礼,但至今仍巍然屹立。而今古老的城墙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供后人凭吊的遗迹。从金戈铁马,鼓角争鸣中走来的它,在太平盛世人们的欢歌笑语中,一天天远去,总有一天它会被现代文明淹没,而祖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望着古老城垣,我久久不愿离去。

告别古城垣,我们沿着乡间小道向邰村走去,快到村口时,走在前面的小张惊奇地大声呼叫,这里有块石碑,邓局长告诉我们说:“那碑是清代邰村城门所镶碑额。”我急步走近石碑,映入眼帘的是“古城”三个清晰可辨的大字。这时我的内心油然升起返古还乡的感觉。村口坐着几位悠闲的老人,其中一位热情地给邓局长打招呼,老人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兴奋地告诉我们说:“俺村可真是有历史了,村东有古城墙、故岭,村北有社稷坛,村内有社稷像、静应庙,古城碑。”老人带我们来到村西的社稷坛遗址,这里是一片麦田,已没了社稷坛的踪迹。邓局长告诉我们:“叔为继承祖先以人为本,由人而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人文文化体系。他远追姜原和弃,改‘城’为‘邰城’,近在邰城西北角上设立祭坛,以祭拜社稷之神,名为‘社稷坛’。本来,‘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祭而祭之也’。可在当时,原叔不仅把‘社稷’视为周王室的代称,更有以社为母,祭其周的始祖姜原、后稷之意。这一祭习在城延续数千年,直到今天,邰村名历经了3000余年而未改,这也是在邰只设坛祭社稷而没有‘于氏宗祠’的原因所在。”老人告诉我们:“在社稷坛遗址上原来立有宋元时用青石雕刻的社稷像,现在供奉在静应庙。”老人的讲述让我们想到远古时于氏祖宗祭祀的隆重场景。我问老人:“村里可有于姓家族?”老人说:“遗憾的是因春秋战国时,战乱四起,郑国灭国,于世家族纷纷外迁,现在邰村一个于姓的家族也没有,周边村庄的于姓也是明代从山西洪桐县迁移来的。”

我们来到了村中的静应庙,这里香火旺盛,祭拜的人络绎不绝,一进庙门,我们就看见了老人所讲的社稷像,一块长方形青石上高浮雕一男一女两尊社稷神像,于是我们虔诚地祭拜,以示内心对于姓先辈的敬意。老人说:“静应庙原来建筑很多,现在仅存紫虚元君殿、祭亭、梳妆台、西来佛殿、玉帝殿、眼光殿、城隍殿、龙王殿、瘟神殿、送子奶奶殿等建筑。”邓局长说:“静应庙创建何时不详,但从紫虚元君殿脊檩下发现的墨书题记‘至元一十四年DD修复’,可知创造年代至少在元代以前。整个庙宇建筑结构对称,布局严谨。近年来,政府拨款群众捐资修缮,给古庙换了新颜。”

离开邰村,我非但没有一丝的旅途劳顿,而且对于氏寻根的兴趣丝毫不减,在回来的路上,邓局长告诉我说:“国故城位于云台山与神农山两大风景名胜区之间,希望远方的于姓游子们在游览祖籍地的名山大川的同时,到自己的祖根所在地国故城看看,去追寻祖先的踪迹,去缅怀烈祖的浩荡功德。”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档案之家族史话》中的一首诗:

于氏风流撷英

于氏姓启周叔,河南沁阳是祖籍。

以国为氏自姬姓,字去邑改为于。

定国才高任御史,治狱无冤有政绩。

陕西高陵于志宁,修订本草传后人。

于谦明朝政治家,恩泽万民及时雨。

学贯百家通典故,慎行文字冠第一。

清代高官于成龙,以身作则正风气。

竿勾钓鱼鱼通益,高瞻远瞩顾大局。

一天来,对于姓祖籍的寻访结束了,我不仅觅到了祖先的来龙去脉,领略了先辈们的风姿,而且看到祖根所在地的旧貌新颜。让所有于姓后代和整个炎黄子孙一起共同为古城的美好明天而祝福吧!

相关资讯:

沁阳是一座古老的小城,有“覃怀故郡、河朔各邦”之称,境内除了国故城外,还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天一柱DD天宁寺三圣塔,有号秒予北小龙门的窄涧谷太平寺摩崖石窟,有豫西北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伊斯兰建筑清真北大寺以及神农山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这里还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明代科学巨星、乐圣朱载帧⒚鞒礼部尚书何塘、清朝台湾同知曹谨、狼山牙五壮士宋学义等名人的故里。古老的小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多的于姓后裔落叶归根,欢迎所有于姓人回家看看。

交通:在沁阳火车站乘出租车前往,10多分钟即到,车费5元。

食宿:沁阳市宾馆,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地址:怀府东路2号。

于姓渊源

寻根溯源

于姓起源(一)周族姬姓,根于国。《通志・氏族略》:“于氏。即氏,周武王之子叔所封之国,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左传》:“河内野王县西北有城。”《水经注・沁水》:“水南流经城西故国也,城南有台。”(二)鲜卑族万纽于氏的改姓,追溯其源头,又与西汉时山东郯城于定国家族后裔同出一辙。寻根问祖,于姓源流及演变的历史过程,虽然漫长而且比较复杂,但深入考究,除唐朝由淳于复姓改为于姓外,基本上为一个脉系。因此,于姓根源于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邰村。

繁衍播迁

于姓的发祥地是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邰村,于姓形成后,于姓族人主要在其祖根地一带繁衍发展,主要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慰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县市,并不断向四周扩散。春秋、战国时开始向外播迁。其中一支迁至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据《路史》载,西汉时于公就从河南沁阳迁徙到郯城,为县狱吏,郡决曹。这一支一直是东海望族。十六国时,北魏献文帝平定青州,曾将当地名门望族迁徙代地,于公的后代有一支也随鲜卑族拓跋邻部迁移到代地(今内蒙中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后融于鲜卑族改为复姓万纽于氏,公元495年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河南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拓跋氏改为元,其余鲜卑诸姓都改成汉姓。万纽于氏改为于姓。魏晋南北朝时,于姓又大举向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四川等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迁肌K逄剖庇谛障嗉淘诒狈叫纬杉复笸族,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地。明朝全国重新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于姓分布特点。明朝至今,于姓人口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记载:“星华近三百个姓氏”中有于姓,说明于姓较早即有移居国外者。

宗族特征

于姓分布很广,但总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于姓源于北,是北方常见的姓氏之一,是当今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国姓氏中第28大姓,总人口数为744万,占当代人口0.62%。由于时间久远和战乱等原因,于姓辈谱收藏很有限。早期于姓谱系史料间断也比较多,各地、各宗、各分支修撰的族谱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自立其传承辈谱,没有形成一个于氏世系传承的比较系统、比较全面、有一定连续性的辈谱,往往是一些区域性、阶段性、一户一支的辈谱。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在山东洪水澜于氏墓地发现《洪水澜之于公墓葬卧碑》宗派图,以及《于氏支谱》、《于氏斥山一分总谱》等都有于敬祖的史料,并认定于敬祖自山东郯城而斥山、崮山、洪水澜至大水泊一支于姓的始祖(又称一世祖)。应该说于敬祖是至今找到的本宗于氏家族最早的一位先祖。若将于叔作为于氏始祖,于敬祖应为第七十世。

郡望、堂号

郡望:

(1)河南郡:汉代置,治在洛阳(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为于氏始祖叔的直系后裔。

(2)东海郡:汉代置,治在郯(公山东郯城北)相当于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为战国末由河南的迁嫉桔俺怯谑霞易逵诠之后裔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纽于氏改汉单姓于氏的后今裔。

(3)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在怀里(今河南武陟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叔的直系后裔。

堂号:“兴驷总记”,“德恩堂”,“忠肃堂”。

于姓名人

于定国:西汉,丞相,延尉。

于禁:东汉,虎威将军。

于吉:东汉末方士。一认为是《太平经》的作者,一认为是三国时道士。

于谨:南北朝,燕国公,太傅。

于志宁:唐代,宰相,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尚书左仆射。

于E:唐代,潮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宰相。

于琮:唐代,尚书左仆射(宰相)

于澹禾拼,诗人《于迨集》

于清言:宋代,画家。

于德辰:五代,工部尚书。

于谦:明代,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河南巡护兵部尚书,“救时宰相,”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于慎行:明代,文学家,东阁大学士《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集》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范文第5篇

各位会长、秘书长,各位代表,各位特邀代表:

今天,我们在天府之国的四川德阳市举行"2016年中华聂族宗亲协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四川聂氏宗亲第三届联谊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向大家致以春天的问候和祝福!祝全体代表和全国各地的聂氏宗亲身体健康,春天快乐,六时吉祥,万事如意,人兴财旺!

在党和政府有关政策的指引下,五千年中国的姓氏、姓氏宗亲、姓氏宗亲文化引领着中华儿女敬祖爱族、寻根问祖、修祠修谱、团结联合、共济发展,已成新潮;各个姓氏启悟的风姿,令人瞩目;很多姓氏,争相竞艺,势比天高,此起彼伏……创建近十年来的中华聂族宗亲协会,也不甘落伍,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捷报频传:2004年,中华聂网在中国湖南长沙创立;2005年,中华聂网理事会在湖南长沙成立,中华聂族宗亲协会筹建大会同时召开;2008年,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中华聂族宗亲协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全会投票选举聂光永为会长,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宣告正式成立;2011年,在江西抚州下聂村召开了中华聂族宗亲协会扩大工作会议,大会确定了协会"联亲联谊,寻根问祖,修祠修谱,修缮通谱"的基本职责和编纂"中华聂氏通谱"的主要任务;2012年,在2011年中华聂族宗亲协会扩大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中华聂氏通谱工程首届谱谍交流研讨暨中华通谱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三千年的聂氏化开创了先河,掀开了中华聂族大团结、大联合和大发展的历史新篇章!下面,我就中华聂族宗亲协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做以下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创立"中华聂族宗亲协会",掀开了聂族有史以来的崭新篇章

纵观中华姓氏、姓氏宗亲、姓氏文化,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中华姓氏是永恒的,姓氏宗亲的基因也是永恒的。如何将中华姓氏文化发扬光大,尤其是将中华聂族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服务,为中华广大的聂氏宗亲服务,组建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就成了我和聂族的一批长者、智者多年的梦想。从创建中华聂族宗亲协会的萌动,到2005年中华聂族宗亲协会筹建大会在湖南长沙的如期召开,这其中包含了我个人和一大批聂族的首倡者、德高望重者和热心这项事业的聂氏宗亲的智慧、艰辛和心血。2008年,中华聂族宗亲协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在湖南长沙胜利召开,全会投票选举我为会长。至此,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宣告正式成立。中华聂族宗亲协会成立以后,集众智、汇众力、福万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团结起来就是力量,联合起来就是财富,发展经济就是基础",为中华聂氏宗亲达成共识,走向"团结、联合和发展"之路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2008年以后,各省、市、县乃至于乡村的聂氏宗亲联谊会纷纷筹备并先后宣告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福建、四川、广西、贵州、山东、北京、深圳、广州等13个省(市)成立了省级聂氏宗亲联谊会,东北三省和江苏、新疆等省(市、区)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湖南印溪、宁乡,江西赣州、南康,浙江忂州,四川遂宁、富顺、德阳,重庆南川,广西西江,贵州毕节、铜仁、遵义等地成立了联谊会或理事会;还有很多地区的支脉,也正在积极筹建自己的宗亲组织。这些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的聂氏宗亲组织,利用清明祭祖和各种各样的联亲联谊活动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维护家族的睦邻、和谐、团结和发展,开拓进取,兴业发家,扶危济困,奖学助学,为推动聂氏家族的兴旺发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与时俱进,创办了"中华聂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们聂族跟上时代的步伐,创建中华聂网,势在必行。

2004年,中华聂网在中国长沙创立。创建这个网站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华聂氏和聂氏宗亲,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聂氏文化。网站建立伊始,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就提出了"爱国、爱党、爱族、爱民、爱家"的五爱指导思想和"团结起来就是力量,联合起来就是财富,发展经济就是基础"的办网方针以及"联亲联谊,寻根问祖,修祠修谱,修缮通谱"的根本任务。

中华聂网自开办以来,共开设"新闻中心"、"各地动态"、"通谱工程"、"聂豹专题"、"聂胞风貌"、"聂家花园"、"文化经贸"、"图片视频"、"聂网论坛"、"快速通道"等10个大栏目和"聂荣臻专题"、"功德榜"、"通谱资讯"、"寻根问祖"、"聂氏中医药"、"两岸寻亲"等近30个特色小栏目,对聂氏发祥、祖根、名人、群居、人丁、迁移、婚嫁、丧葬、农耕、经贸、文化、家训等资讯进行全面报道和系统研究,让广大聂氏宗亲了解聂族历史、传承聂祖圣德、弘扬聂族文化,积极投身中国的"圆梦工程"、"中华聂氏通谱工程"和当代聂族兴旺发达之伟业。同时,中华聂网还通过链接全国各地聂氏的70多个个QQ群、微信群,扩大中华聂网的影响,引导广大聂氏宗亲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聂氏宗亲,联亲联谊,寻根问祖,奋发图强,扶危济困,弘扬正能量,抵制假、恶、丑!建站以来,中华聂网尚未出现政治导向上的失误,并且在全球1.7亿个网站中排名247万位。

在中华聂网的积极影响下,各地相继开办了"安徽聂网"、"四川聂网"、"聂氏族谱网"、"中华中医中药3G移动网"、"聂商联合网"等聂氏网站,为让世界知晓中华聂氏与聂氏文化,让中华聂氏走向世界,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三、抓"根"务"本",扎实推进"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工程"

中华聂氏至今逾百世时跨2600多年,但尚无一部记载全族祖源世系,纵贯家族古今,横揽各地分支的谱谍问世。时至今日,欣逢盛世,国家提倡修谱而谱事大兴,理清祖源世系,收揽名地分支,编纂一部涵盖全球聂氏源流世系的中华聂氏通谱是我中华聂氏160万宗亲的迫切愿望和共同心声,是众望所归、势在必行,编纂通谱,对于弘扬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使子孙后代木本水源,不忘昭穆亲谊,海外宗亲认祖归亲,增强全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1年,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在江西抚州下聂村召开的扩大工作会议上,有的宗亲提议要纂修聂氏通谱,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至拥护与支持。经过充分讨论后,中华聂族宗亲协会提出了"联亲联谊、寻根问祖、修谱建祠、纂修通谱"的十六字办会方针,并于2011年11月30日了《关于启动中华聂氏通谱工程的通告》,就纂修中华聂氏通谱做出了总体规划和阶段性安排。

经过一年的筹备,于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中华聂氏通谱工程首届谱谍交流研讨暨中华通谱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来自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山东、河南、河北等十二个省的宗亲代表共196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民主产生了以聂光永为主任、聂春生、聂宗福等十人为副主任、聂秋征为秘书长,聂勇波、聂涛等四十七人为委员的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会议还通过了《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工作方案(试行)》和《中华聂氏通谱编纂纲要(草案)》。

三年多来,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克服上下工作对接缺位、工作经费极度缺乏和各地宣传发动工作参差不齐等诸多困难,主动积极、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工程"的相关工作,先后指导性文件12份、方案征询稿6份;在中华聂网登录新闻报导、研讨论文、族谱信息等300多篇(其中通谱讨论论文40多篇);主办编发《聂氏通谱资讯》7期,及时地搜集中华聂族各地动态,新闻和好人好事,发放到19个省的有关地、市、州,区、县乡村,深受广大农村的中老年聂氏宗亲的喜爱,竞相传阅、收藏;收到各支脉捐赠的族谱40余部共200多册,回收脉络调查表260多份。

上述工作,为"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工程"的有序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早圆"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工程"梦积储了阶段性的宝贵资料。

"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工程"阶段性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令人敬仰,更值得嘉奖!

四、创立三条基本经验,引领"聂氏航母"破浪前行

中华聂族宗亲协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是广大聂氏宗亲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华聂氏通谱编纂委员会、中华聂网理事会、中华聂网和各省(市)聂氏宗亲联谊会和热爱这项事业的聂氏宗亲鼎力支持、无私奉献的结果。回顾建会历史,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创立的三条基本经验值得总结并继续发扬:

一是坚持"五爱"精神。以爱心感动全族,确立"爱国、爱党、爱族、爱民、爱家"的五爱思想,无私奉献,忠孝为本,老老实实地为聂族宗亲办实事、办好事,不计得失,殚精竭虑地服务于聂氏广大宗亲。

二是坚持"团结、联合和发展"的办会方针(即"团结起来就是力量,联合起来就是财富,发展经济就是基础")。从团结出发,走向联合、共同发展,集众智、汇众力、福万家,最广泛地整合、激发和展示聂氏宗亲们的才智和能力,为中华聂氏通谱工程服务,为中华聂氏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华聂族复兴大业服务。

三是坚持履行"联亲联谊、寻根问祖、修祠修谱、修缮通谱"的基本职责和扎实推进"中华聂氏通谱工程"编纂任务,弘扬中华聂氏三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国家文化、孝文化,为中华聂氏文化复兴作贡献,是每个聂氏传人的责任和担当。

中华聂族宗亲协会创建以后,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在和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还不少,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并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往开来,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相关期刊更多

世纪之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腾图出版社有限公司

世纪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政协湖北省委员会

刑事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