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范文第1篇

大陆漂移学说这首优美的诗歌是在病房中构思的。当时魏格纳因病住院,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注意到地图上各大洲的边缘有很好的吻合性,如果把各大陆拼接在一起,就会连接成一块巨大的陆地。这是不是偶然的呢?莫非我们脚底下坚实的大陆能漂移?一个个疑团向他袭来。幻想可以海阔天空,但幻想变成科学必须脚踏实地。为了找到答案,魏格纳要他的妻子艾丽丝给他借来了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的著作。于是,这个年青有为的气象学家把他的目光从大气转向了大地,踏进了生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等等各门学科交接的寂寞的领域。他的导师和岳父劝他,不要涉足这块危险的地方,这可能会耗费一辈子的心血而一无所获,还是把功夫化在气象学上保险。但魏格纳爱上了这块土地,他要在这里耕耘、播种和收获。

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证明,大陆象浮冰一样会缓缓漂移。

魏格纳发现,有一种生长在热带的舌羊齿植物,它只能生活在热带地区。但是,在地质史上却曾经生长在格陵兰岛、伦敦、巴黎等地。这些地方的纬度现在都比较高,魏格纳认为,这说明它们是从低纬度地区漂移过来的。蜗牛是一种行动迟缓的动物。在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却有同一种蜗牛,而美洲西部却没有东部的那种蜗牛。非洲西部与美洲东部远隔重洋,蜗牛是不可能漂洋过海的,合理的解释是原来在同一地区生长的同一种蜗牛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了。

魏格纳也在古气候上找到了证据。在石炭纪年代,南美洲有一次大的冰川活动,在非洲、印度也发现了同一时期的冰川遗迹。而在北美洲、亚洲大陆却找不到这种冰川遗迹。魏格纳认为,当时南美、非洲、印度都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都处在南极附近,而当时的欧亚大陆、北美都处在低纬度地区,因而没有形成石炭纪冰川。

魏格纳也发现大陆拼合后,在地质上也有很好的吻合。非洲南端的山脉与南美南端的山脉都是二迭纪褶皱成山的,地质构造也完全相同,如把南美洲与非洲拼接起来,它们就成为同一条山脉。

五十年代以来,古地磁学的研究和对岩层的放射性年龄测定,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影响下,美国科学家赫斯等人创立了海底扩张学派,提出(资料提供 罗祖德)了海底扩张说。1968年,法国海洋学家勒皮雄进一步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板块构造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地球的外层是岩石圈,它的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块分成几个大的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薄弱,因此板块容易漂移。根据板块学说,不仅可以了解大陆海洋的历史,也可以推测世界陆、海的未来。5000万年后,大西洋将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日渐缩小,印度大陆的北端将被挤压进喜玛拉雅山底下,澳洲会向亚洲靠拢、连接,非洲大裂谷将扩大成为海洋,南极洲则稳坐钓鱼台,继续坐镇南极。

如果说,魏格纳为首的大陆漂移学派是地质学上的拓荒者,那么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他们开垦的土地上长出的花朵,是他们播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

大陆漂移说范文第2篇

我因为上学早,在大学毕业前,我周围的人都比我大好几岁,所以,我自认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

但当我遇到施建民后,我发现他比我还要年轻,虽然年纪上他比我大了将近20岁。

第一次与施老师遇到也很偶然,我去采访一次漂移大赛,发现我所处的那个偏僻角落里也常站一个穿赛服的“观众”,与之交流观赛体会,发现非常专业,才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漂移教父”。之所以称他为教父,是因为大陆目前很多漂移车手都是在他的培养下进入这个圈子的,比如号称中国漂移第一人的张少华,比如杭州漂移王苏志尧。但我至今都仍难想象,这位如此文质彬彬的长者,竟然能与漂移扯上联系。

的确,他的骨子里就充满着激情。在他的眼里,汽车就是一切。来自香港的施建民,在大陆做生意,但他对汽车的热情让他显得有点不务正业。不论场地赛还是拉力赛,他都曾经是活跃份子,而自从他2006年接触漂移,并且看到漂移这项运动距离老百姓还有些远的时候,他就开始计划创立一所漂移培训学校了。

在赛场上,施建民的技术不是最好的,但他是最喜欢和人交流的;在改装车间里,万事亲躬的他,乐此不疲地去钻研改装技术。在那次漂移大赛上,来自台湾的主持人评价施建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确如此。

当我正在整理施建民的这篇漂移故事时,得知他又买了一辆GT-86并且开回了大陆,真是一个好玩的老小孩儿啊。

面包王子——张盛钧

这位送面包出身的面包王子,不知道是不是《头文字D》真正的原型。但只要您看过那部电影,把主角想象成“豆腐王子”,就明白现实中的“面包王子”是怎样一个成长过程了。

与张盛钧真正见面其实只是最近,确切的说就是在完成本文的采访时才有第一次的面对面交流,但关注到他的车技,却早在一年前的比赛中就开始了。

那次比赛,到了冠亚军的最后争夺环节,与他PK的正是来自台湾的老乡,也是《头文字D》的特技车手冯仁稚。两人加赛了几轮,换了几轮轮胎都没有决出胜负,最后比赛组委会终于判定张盛钧为——亚军。在这个略显腼腆的大男孩的笑容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没有拿到第一的遗憾。

就在决赛的那几次PK中,他的漂移过弯技术让我印象极其深刻。我站在一个高速弯附近抓拍,发现他的漂移路线极其稳定和精确,每次过弯,内侧轮胎都紧贴内侧路肩,就像开普通场地赛车一样走线精确,即使双车追逐的过程,他对车辆线路的控制也非常到位。我立刻就明白,他的技术是在怎样的一个高度。

专访:台湾“面包王子”张盛钧

AF:通过看您的比赛,发现您的漂移车技的确很有特点,您是怎么练出来的?

张:我其实很早,大概2000年,D1刚开始我就一直跟着跑了,那时候场地赛和漂移赛一起跑。最开始参加台湾的超级跑车挑战赛,其实要求很简单,超过一定价格的车就可以参赛,我自己就用一部二手RX-7参赛,拿了无数的冠军。这部RX-7也同时参加漂移比赛,也很快在台湾树立了一个无人可及的地位。我在台湾参加漂移比赛,甚至到了没有对手的境地,组委会甚至直接找到我说,你就别参赛了,还是当评委吧。但其实,我很少有专门的时间练习,基本都是赛前热身才能练习。所以,不管天赋还是什么,我是个绝对自信的人。

AF:为什么选择留在大陆参赛?

张:第一次来大陆是受邀请参加一个表演赛,也看到大陆近年来经常能组织一些国际性的漂移赛事,能有大量的机会和国际顶尖高手交流,所以,后来我就毫不犹豫留在了大陆。

AF:你最近也开始跑CTCC了?

张:是的。我对自己的目标远远不只是漂移比赛。但我并非出身显贵家庭,有些时候就比较难,如果有足够的支持,我相信我现在至少应该在欧洲的赛场上,比如DTM。现在我来大陆不久,自己的履历上场地赛基本是一片空白,台湾的超级跑车挑战赛大陆也不了解,所以我现在这两个极端的处境其实很尴尬。刚开始,我甚至考虑是不是从POLO杯跑起。

大陆漂移说范文第3篇

《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或者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很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些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自然就是课前导入了。《海陆变迁》的导入我用了一个“幽灵岛的故事”:

课件展示“探险地中海”:风光优美的地中海,有很多美丽的岛屿,但对于其中的一个岛屿,人们却谈岛色变,它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幽灵岛”。这是因为这个小岛时隐时现,人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就惊恐地称之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看到这个故事,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激活学习潜力

《海陆变迁》这节课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也是难点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寻找证据)形成假说合理利用(解释现象)”。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副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议论纷纷、惊奇):怎么南美洲凸出的部分和非洲凹进的部分这么相似?

如果把这两个大洲拼到一起会怎么样……

是不是这两个大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师:看来同学们有了惊奇的发现,请一个同学上台用鼠标拖一下这两个大洲,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一个同学上台用鼠标轻轻地把南美洲和非洲拖到一起,它们真的能拼合到一起!

生(兴奋不已):看来南美洲和非洲真能拼合到一起呢!说不定这两个大洲以前真是一块大陆呢……

师:通过观察地图,大家发现了问题,通过拼图,大家又提出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先是一块大陆的假设。实际上这个猜想早在20世纪初就被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了,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但是,这个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遭到了地质界的反对。我们一起来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知道撕开的报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如果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那也应该具有某种连续性,那这种连续性会是什么呢?

生(讨论):这两个大洲能拼合到一起,本身就能证明它们是一块大陆……

如果两块大陆曾是一个整体,那么它们地层的构造应该相似……

两块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或者植物也应该差不多……

生:资料说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现了相同物种的海牛,而海牛是不能远涉大洋的。还有在这两个大洲也发现了相同物种的鸵鸟,鸵鸟是不会飞的,这是不是也能说明这两个大洲曾经是一个整体?

师: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

这个难点就这么解决了,从同学们寻找“大陆漂移”证据的热情来看,他们是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了,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可以说他们的学习潜力被挖掘出来了。

三、反馈评价形式新颖:激励学习热情

在设计反馈练习题时,我遵守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板块:

第一板块是“夯实基础”。这是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巩固,有三类题目:填空题、释现象、辨正误。我在课件上只出现了这三类题目,具体的题我是用超级链接与题目对应的,也就是说,学生看到题目并不知道是什么题,这就增添了他们的新奇感。这个板块我是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的,先抢到的有优先选择题目的权利。

第二板块是“挑战擂台”。这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而且题目起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和神秘感。比方说解释南极洲发现煤炭的叫“探南极”;排列大陆漂移时间顺序的称“大漂移”……还是用超级链接把这些词语和对应的题目链接起来。

大陆漂移说范文第4篇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

3亿年前,地球是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

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经过验证,魏格纳的假设是正确的。

一切科学都始于假说

赫胥黎说:“一切科学都始于假说。”确实,人类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科学的假设,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说、板块结构说、海底扩张说,医学中的克山病因假说:癌症病因假说,数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等等。假设可以提高自己的想像力。围绕假设进行想像的方法就是假设想像法。假如我是秦始皇……

经常向自己提出一系列的“假如……”,并努力去回答它们,就能够激发你的想像,提高你的想像力。假设的答案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帮助你想像得更加全面。例如:“假如我是秦始皇……”你可以想像自己当了秦始皇后的生活情形,也可以想像当了秦始皇后在治理国家时采取什么政策,还可以想像怎样避免秦国的灭亡等等。只要你觉得跟秦始皇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想像。

进行假设想像时,假设的问题可以自己设计,设计得越奇特越好,这可以激发你的创新想像力。你还可以邀请你的同学朋友一起来讨论问题的答案,答案也是越奇特越好。

[练一练]

请根据以下一些假设进行想像,想像的内容越细致越好。

假如每人都能活到200岁……

假如我是外星人……

大陆漂移说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海陆变迁;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课程教学简述

作为一种验证真理的标准,探究活动也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研究、调查与探索的过程。由此可知,探究式课程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与生活实际,对现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表达、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探究式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应注意的是,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对事物现象的属性、原因、结果等进行探究与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

其次,严格来说,正确的教学步骤有助于引导学生沿着探究式轨道有序进行。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观察对象;(2)教师应适当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并作出假设或合理预测;(3)学生应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自主制定设计与研究计划;(4)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数据测试假说;

(5)学生应通过对自己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判断假说是否成立;(6)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总结;(7)记录整个探究过程与结果;(8)通过总结反思和与他人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应注意对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现象中获得全方位的提高。

三、高中系统探究式地理教学反思

1.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

就目前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部分教师依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没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辅助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的偏失,以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解“海陆变迁”这一课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发展史,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并通过火山、地震等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列举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欧洲荷兰有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等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感悟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并让学生通过想象提出自己对海洋和陆地的看法。

2.适时提问,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

在讲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知识点时,教师应首先讲解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可以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魏格纳‘大陆漂移说’是假想还是科学?请同学们用剪下的七大洲的轮廓图进行演示。”在问题提出后,所有学生都开始操作演示。有学生提出非洲与南美洲的古老地层可以拼合,有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大西洋是古大陆分离形成的,有学生发现太平洋是古大陆慢慢靠近形成的。并且根据收集的资料可知,海牛和鸵鸟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分布十分契合,而且在非洲与南美洲地层中发现了相同的古生物化石。最后通过演示总结,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说”是科学的。

3.科学分组,使学生能够合作探究

作为一种适用于群体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探究式活动,确保学生具有充分的自。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活动的引导者与辅助者,而不是旁观者。具体来讲,在分组时,为使学生能够实现共同努力与发展,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性别、智力水平和性格等;在设计探究主题时,应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科学的总结性概括与评价。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将其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系统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信念:通过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必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的真谛,并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