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舞亦舒

圆舞亦舒

圆舞亦舒范文第1篇

我自小学艺,工刀马旦,在《杀四门》、《穆柯寨》、《挡马》、《杨门女将》、《战金山》、《双锁山》等剧目中塑造了不同的巾帼形象,并多次在西北地区和省内调演中获奖。这里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着重谈一下“刀马旦”的舞蹈美。

戏曲美是通过演员以自身形体为具体的创作材料,以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的准确完美运用与展现,来揭示人物性格与感情的。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行当艺术,不同的行当有各自不同的美学追求。

舞蹈美,也就是戏曲视觉艺术形象美,它概括着戏曲表演体系里被称为“做”(表情和形体动作)与“打”(形体动作的特殊形式――战斗)两门艺术。它是一种动态造型艺术,是把人的内心动作和形体动作加以提炼和艺术改造,赋以节奏、韵律和有组织、有变化、富于表现力、具有音乐性格的种种美的姿态,从而艺术地、动态地刻划人物的精神世界。

当然,“刀马旦”的一招一式绝不是完全孤立的和绝对静止的。就造型来说,一站一坐、一指一望以至一羞一怒、一进一退等等,手眼身法步有机配合,使整个外部动作都洋溢着节奏韵律的美。但是,充分展示“刀马旦”舞蹈美的应该是诸如武打、起霸、趟马、走边、圆场、扑跌、枪舞等等程式。在这些程式的运用中,“刀马旦”的舞蹈性格应该是潇洒、飘逸、稳健、舒展,更充分显示巾帼英雄的风貌。

“刀马旦”的舞蹈设计中,各类程式的运用多有翻身、涮腰技巧的表演,如在“起霸”、“趟马”和武打“耍下场”中,上马时的连续原地点步翻身,连续左右翻身,串翻身连接飞脚翻身等,既要优美、迅敏、合乎规范,又要连贯、顺畅、轻捷。要做到这些,必须把握与加强胯、膝、踝部门的用劲力度,上身快速翻转,才能保证此技巧的稳健完成。尤其是“扎靠”走翻身或涮腰时,不仅是依仗腰部的挑、控制力及柔软度和爆发力的把握,关键需重视腿部力度的运用与把握,两腿劲的作用点则集中在膝部的蹲、拧功上,从而保证身姿在挺拔立腰中做到收腰、沉肩的支持;在倒身倾斜中做到双膀圈圆,伸抬以平衡;在连续翻转中做到劲力一致,协调融合;双脚呈反丁步,在左右落地转换中,胯、裆、膝、踝做到劲控有度、自信稳健。可见,“刀马旦”的腰腿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行当舞蹈美能否充分表现的根基。

说起行当舞蹈,它所概括的性格特征,被提炼成各具风采的精湛行动格律,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表演过程里,从而给戏曲舞蹈渗透了性格美的先天基调。一个山膀、一个云手、一个圈圆场、几步台步,不同行当是互不相同的。“刀马旦”行当的演员,只有把该行当的舞蹈性格因素渗透在自己一举手、一投足的舞姿里,甚至自己的神经里,在自己身上培养起这一类型性格人物内在的神韵气质和外在的行动特征,使之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才能为进一步创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做好准备。

这里用“圆场”为例。戏谚有“先看一步走,再听一张口”,“刀马旦”演员一个快步出场便有英姿飒爽的豪气,脚底下的功夫使美感油然而生。“圆场”时脚下轻捷,稳、快、飘,看似脚跑,力却运于全身。上身应挺拔,做到颈直、肩松、立腰收腹和提气,此为主杆挺立之劲亦是主导劲力,继而须缩臀收裆,大腿至膝盖要微并拢,步距不应过大,以小碎步来跑。同时,双膝略呈曲状,力求不颠,大腿小腿均要拿上劲,小腿腿肚要有上提绷紧的感觉,脚腕迈动须灵活有力避免僵涩。双脚踏地即起,满脚着地,落步要扎实,要有脚心“抓地起”的感觉,脚背亦要上劲,连带脚趾也需微微上翘。不难看出,周身的力度掌握和配合,“刀马旦”的舞蹈美就显得快速、稳健、轻捷和飘洒,显得轻松自如。

但是,行当只是演员创造性格化形象的基础,而不是形象本身。它的概括性,不代替也不限制性格化的艺术创造。加之相近的行当,应工之间,在精神气质和艺术手法上也可以进行一定的交流和借鉴,这就使得在根据特定人物的个性来塑造形象的艺术创造中,生活与行当得以互相渗透、交映生辉,从而诞生了无限的个性形象。同一个身扎大靠的穆桂英,在《穆柯寨》的青春时代、《破洪州》的时代以及《挂帅》的老年时代,其舞蹈动作的节奏韵律那是各有特征的。因此,一切个性化形象的诞生,都是行当(普遍性)在生活与个性(特殊性)上新的体现,这就使得戏曲舞蹈美在塑造不同的性格上,包含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现试举两个不同的戏和人物,将“刀马旦”“耍下场”的区别加以说明。在传统戏中,戏中有武打情节,其得胜者大多有“耍下场”的程式表演,一连串的舞蹈技巧表达得胜者乘胜追击前亢奋与威武的心态和情景。《刘金定杀四门》与《扈家庄》同是“刀马旦”应工的戏,但又是迥然不同的两出戏,在武打中都有“耍下场”的表演,由于角色各异,因此在各自下场的表演上如节奏、亮相、眼神、技巧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

在节奏上,两个戏均是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击乐节奏,可是表演在两个角色上,轻重、快慢的处理就各不相同了。《扈家庄》里的扈三娘“耍下场”是处在与梁山兵将第一次交锋,就战胜了李逵、王英,她为自己首战告捷而欣喜,为敌将不堪一击而轻蔑。因此“耍下场”时,起舞开始略慢,缓缓自恃自赏,缓缓且喜且舞,随着节奏加速,情绪逐步高涨,快中突出“飘”,细碎步态似湍流托叶,圆场与戟花在快捷舒展中自如而飘逸,从而显示扈三娘既骄矜又妩媚且刚愎的个性与情态。在《杀四门》里刘金定“耍下场”,是处在虽战败敌将,但辗转于四门,救驾于赵匡胤,君臣无着,在快中应突出“急”,初始舞刀花的节奏,虽先缓而后转快,但要清楚稳健,丝丝入扣,疾徐有秩,以情急而不乱的情态显示刘金定久经沙场、沉稳干练的大将风度,同时亦表现其威武与激越炽烈的个性。

在亮相上,两角色都需表现神采奕奕的特征,但又各不相同。刘金定是微锁眉峰,怒目圆睁,以表现其恼怒情急之态。扈三娘的亮相是舒眉展眼,傲光横扫,以表现其内心喜悦与不可一世的骄矜之态。

圆舞亦舒范文第2篇

一、重点在腹部

五脏六腑分布于胸腹二腔。其中心、肺等位于胸腔,肾、肝、大小肠等位于腹腔。胸腔内的脏器训练较为隐蔽,多数时候通过内气按摩完成。但腹部训练较易感知,它既可以通过腹部肌肉的扩缩完成,又可以通过内气的运转配合训练。加之五脏六腑的整体关联性,决定了练腹部可以推动所有脏器的训练,进而促进神经训练、经络训练与灵气训练。

在用意不用力的训练腹部过程中,关键是呼吸配合腹肌的扩缩。腹前的神阙穴与腹后脊椎的命门穴相照应,这两个穴位的呼应利于百会、会阴、劳宫、涌泉等主要穴位的畅达,从而促进神经系统与经络系统的灵敏度,促进灵气提升。笔者访谈过若干太极拳训练者,发现他们练的套路不少,时间也不短,尽管活跃了精神、丰富了生活,对保健也有些作用,但养生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表现为某些慢性病,如慢性胃炎、结肠炎、肝炎、肾炎、前列腺炎、便秘等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如果腹部训练予以落实,治病养生之效即可提升。有人一定会问:腹部训练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应遵循什么原则,有些什么落实技艺呢?

二、训练原则

用意是腹部训练的主要原则。这里就用意方向提出“四主六辅”的概念。“四主”指用意的醉梦恍惚态、太极圆意念、水性意、转丹田四项内容。六辅指不用力、动作呈点线面体螺旋形转换、外形架式对拉拔长、循经络行气、收视内听及五空(手心空、足心空、胸中空、腋下空、腹股沟空)三顶(头上顶似悬、舌尖轻顶上腭、膝微曲向前)。所谓“主”,是指这四种用意是起支配主导作用的,所谓辅是指这六种用意起辅助、补给作用。主与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且主辅并不固定,是可以转化的。

用意的最高境界是不用之用,有一个“用――半用――不用”较长时段的过渡,即拳论所言“拳到无意才真意”。

三、操作技艺

1.托木前推法

预备:心定神安,体松头悬,百会上顶舒适自然,似乎处于齐腰的温水中。整个训练过程以舒适自然为准。

①设想腹前浮起一圆横木粗如己腰,长如己身,两手臂弯曲平摊触木。

②两手臂将木上托约10厘米高,木不低于阴根,手托高不过膻中。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地节律运行横木。

③上抬则吸气,命门找肚脐联合;下落则呼气,似乎命门找肚脐联合。

④上抬时,胯腰松而向上,有缩、提、合、旋、送之意味;下落时,有塌、坐、落、开、转之意韵。

⑤如两脚站原地,上抬则上体上浮、下体下沉,下落时则相反。

⑥如行步前进,则前进推木,腹胸相推相助,齐步时转换。

⑦初练宜缓宜慢,体会腹部上下滚动,似乎九曲回肠翻腾而舞。待熟练后可提高速度,增加频率,速度增而味愈浓,频率高而悟愈切。

⑧以一次圆性滚动为数,不少于500次即可自然收功。

⑨将动作自动化,下意识之感迁移于任何太极架式训练中。

2.悬提圆木法

预备:心定神安,体松头悬,百会上顶舒适自然,似乎处于齐腰的温水中。整个训练过程舒适自然,不僵不拙,不懈不怠。

①设想圆木70厘米长,粗如碗口。两手操圆木之端,横提在胸。

②双手同时上提,圆木由肚脐平上至胸口,一上一下为节律。

③上提吸气,似乎命门够肚脐;下落呼气,似乎肚脐贴命门。

④两手上提时,两脚向下;两手下落时,两脚向上。形成身体的对拉与“折叠”。

⑤上抬时,腰胯松而向上,有缩、提、合、旋、送之意;下落时,有踏、坐、落、开、转之味。

⑥行步前进,则提木向前,胸腹相推相助,停止则转换过渡。

⑦初练宜轻、宜缓、宜慢,注意体味悬提木的沉浮感、飘动味。体会腹部随势的滚动。待熟练自如后可提高速度,速度提而韵味同步增加。

⑧数数训练约500次,自然收功,以舒适为准。

⑨将动作自动化,下意识之感自然而然转移至所练太极套路中。

3.抱球螺旋法

预备:心定神安,体松头悬,百会上顶舒适自然,似乎处于齐腰的温水中。

①设想自身处于深水中,自体有飘浮之感。

②似乎双手抱一篮球大小之球,然后将此球螺旋形旋转,匀速进行。左旋时,向左向上向右滚动;右旋时,向右向下向左滚动。左旋稍快,右旋稍慢,亦可相反交替。

③随球旋转节律,腹部亦旋转,且呈螺旋形。由上向下时,螺旋由小变大,由下向上时,螺旋由大变小,如同一个螺蛳壳形。

④意想腹部如螺旋形转动。螺旋大时,大到似乎所有大小肠粗如己腰盘踞己之脚下,继而无限扩展,逐步大到似乎缠绕地球;螺旋小时,大小肠逐步细如雨丝,乃至虚无缥缈,飞升九天,不知所向。

⑤可原地做,也可走步做,可左旋,可右旋,可交替。腹上领肩、肘、手,下引胯、膝、足,一动无有不动,似乎两肾球、两(女为)、两眼球亦转圈形成腹转“信天游”、“醉梦舞”,随机顺势,入浑然不觉之境。

⑥一次训练不少于500圈,并将自动化、下意识之感迁移于所练太极套路盘架中。

四、养生效果

严格按照“四主六辅”原则运行,养生之效奇显。

1.可治疗“大腹便便”,系减肥之“特效药”,无任何副作用。

2.练习一个月之后身心有轻灵之感,走路轻快;练习三个月后头脑敏捷;练习半年后慢性胃炎、结肠炎等均不治而愈;练习一年以上灵神不请自来。

3.消化功能与肾功能意外提高,君将成为美食家。

圆舞亦舒范文第3篇

含胸拔背或称涵胸拔背,是《身法八要》和《身法十要》共同提出的太极拳身法大要。

《太极拳经歌诀》日:“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此诀为身法歌诀。“顺项贯顶两膀松”句即寓虚领顶劲、尾间中正和松肩(膀)沉肘等义,这是十分明显的。而“束烈”“胃音”二词之意,则拳家注释纷杂。孟乃昌注:“‘束烈’略费解,聚集收束之意,‘烈’火盛或浓烈之意。合二字为聚集温热之意,‘应指气之汇聚于丹田。束烈下气‘为气沉丹田’。”孟乃昌又认为:“‘胃音’即胃部周围,指心胸间,并及于腹部。”沈寿老师注曰:“‘束烈’不可解,别本有作‘束肋’,则可解。‘束烈下气’即含有气沉丹田的意思。‘胃音’不可解,别本有作‘用意’可解。以上‘束烈一胃音’肯定因辗转传抄而产生的讹错。”姜容樵原注曰:“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更有拳家认为:“束烈下气,是收束暴烈的意气,使得心安体舒。气沉丹田,松腰坐胯,撑裆以取其势。而‘胃音开劲两捶争’的意义是丹田哈哼二气发劲,以助两手出拳的猛锐。”由此可见,把“束烈下气”理解为气沉丹田是共识,而“胃音开劲”则因各自表述而混乱。笔者支持沈寿老师“束烈、胃音可能因辗转传抄而产生讹错”的说法。窃疑“烈”为“肋”之讹,束肋即是含胸拔背。《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使人联想到哺乳动物背朝天,腹朝地匍匐在地的形象,当人一直立,人身阴阳之划分增加了多维阴阳的交叉,此时胸背为胸腔之前后,由前肋和后肋构护。胸在前为阳为实,实则虚之,故“束前肋”,使胸含而吞,而致虚胸虚心,背在后,为阳为虚,虚则实之,故“束后肋”使背拔而吐,而致动牵住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可见“束”为约束调整之义。“束肋”的结果致使含胸拔背落自然,内气则自然而下,气沉丹田,此谓“束肋下气”。故所谓束肋下气是含胸拔背而致气沉丹田,并且着重指“含胸拔背”,而非仅仅指“气沉丹田”。而“胃音”之“胃”,疑胸字古异写“”之误,“胃音”即为“胸音”,则可解也。“音”,《左传》文十七年,注:“音,所休荫之处,古字同音,皆相假借。”可见音即荫之假借、作处,部位等解。“胃音”即“胸部”。“开劲”,陈公炎林解为:“见人则开,即见人劲来时化开之谓也。开劲乃方劲,而有开展之意,用以达人之内门……开敌适当程度,恰到好处时,当即发之……艺高者,往往故意自开其门,任敌进入,待彼深入,即乘机反攻……开劲非仅化人,亦可发人,其发人含有拥意,故开后须即发,不发则失其机矣。”两者结合则“胸音开劲”之义自明。拔背开己胸门,以诱敌深入,拔背开敌之胸门,以化其来劲使引进落空。“束肋(烈)下气”和“胸(胃)音开劲”皆指胸背而言上,故接着有“五趾抓地上弯弓”句,与前句“胸(胃)音开劲两捶争”呼应。“上弯弓”即“两捶争”,即含(涵)胸拔背落自然,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也。双拳视机势,以腰为枢纽,胸中运化,抖发而出,犹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太极拳体用全诀》曰:“弯弓射虎如发矢,沉劲蓄气双拳使。”《各势白话歌》曰:“怀抱双捶谁敢进,走遍天下无人拦。”亦可作备注。

含胸拔背,是腆胸之反也,是腆胸之“束肋下气”也。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其中之一是“腆胸”。腆者,挺凸也。腆胸即为过于矜持,努气挺胸,气涌胸际,神呆血滞,上重下浮,根脚拔起之谓也。人体上身全赖脊椎骨支柱,故脊椎骨之在人身,犹如栋梁之于屋宇。平时人脊椎骨成自然之弯曲。为求轻灵,行拳走架上虚领顶劲,下尾闾敛垂,以竖其线路。这是因为百会虚顶与会阴敛垂,两点成一直线,使通体准直,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即上下一条线,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得路也。如腆胸,则成三点之势,三点又不在一直线上,则成干涉之状。以致上不能虚顶,则纲不能举;下不能敛垂,则目不能张。周身骨骼无法正直,筋肉不能顺遂,破坏了立身中正和松静轻灵的必要条件,造成经络血脉凝淤于胸,劲力阻断滞塞于胸。此外胸部紧张,还会影响呼吸的自然深长、气沉丹田,妨碍血液回流心脏,考究全身则无一是处也。偶有动作,无不受制肘,临敌对阵,必为人所制。于健康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故太极视腆胸为一大害,而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胸微内含,两锁骨松沉,束肋下气之含胸致胸舒,使劲力利于在胸中运化;通过背部肌肉的向下舒松及两肩间脊骨的微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胸音开劲之拔背致背顺,而使劲力利于在脊背卷放。故所谓含胸拔背,即“舒胸顺背”也,舒顺之中有含拔之义也,含胸以下气,拔背以通神。

裹裆护肫

《太极虚实解》中已有所述,腹为阴为虚,虚而能充,故实其腹。肫,胃也,阳也,位居腹中,此阴中阳也,虚中实也,居中须护,故须束烈(肋)下气把裆撑。宽胸虚心,上则无留横气于上,束烈(肋)下气,由上而下,气沉丹田而护肫,是谓“天覆”;下则裆间撑开半月圆,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轻轻使臀肌向外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就像臀部把骨盆包起来,尾骶骨根亦同时向前托起丹田,由下而前而上而裹裆升腹,是谓“地载”。“天覆地载”则拿住丹田练内功了,哈哼阴阳二气开合鼓荡,腹由此而充实,肾气由此而充盈,“腹心松净气腾然”。如此太极拳之行功方可虚灵不昧,清明在躬,屈伸开合,虚实转换既轻且灵,而符合杨健侯宗师“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之太极拳约言矣。

提起精神

太极拳纯以神行,不尚气力,全身意思皆用精神。而此处所谓“精神”是“神”之狭义,即《练功秘笈》所说的“有形谓之形,无形谓之气,运有形与无形而会之谓之神”之神,是灵明知觉之谓神之神。精神是超越于有限之形体的一种无限自由的境界。

《易经》曰:“鼓之舞之尽神”,《天元人药经》云:“外忘其形,内养其神,是谓登真之路。”《七部要言》日:“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太极拳的要求就是从舞之蹈之动不休的形体中,追求彻底解放的精神的超然和回归,太极拳的修炼历程,必然是由向外(形)练逐渐转化为向内(精、气、神)练,由形象体势的体验,进入到心灵的体验。所以《学太极需敛神聚气论》曰:“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又道以养心养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得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体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可见太极拳在承认形者神之质

的物质第一性的同时,强调神者形之用的精神能动性,尤其重视精神因素的培养和训练。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曰:“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而《十三势行功心解》日:“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由此可见,太极拳之全部意义是以虚灵为本,以精神,即“心”为全体之主宰,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身受心意的指使而行动,如影随形。此即拳谚所谓:“形为象,神为魂,意自形生,形随意转。”亦即拳论所谓:“意存动之先”“先在心而后在身”。心境虚静专致,神态安逸明清。内则自然心意空灵清虚,明性立见,智慧顿开,百骸松活圆融,经络气血通畅。精神和合,在精神的启发下,外则自然百体无滞,动作轻捷快利,感觉灵敏,周转得当,自无迟重之虞。迟重,即呆钝而又滞涩,冥顽不灵,阻碍行功。故为求轻灵,上则须虚领顶劲,以挈其纲领;下则须尾闾沉垂,以掌握舵向,竖起线路。顶劲虚领,则精神陡振,尾闾下垂,脊椎立即准直。节节松沉,自上贯穿其下,自然周身轻灵,通体无滞了。而为求腾挪,则须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心松净气腾然。刻刻留心是意注,是精神贯注。太极拳崇尚腹心松净,腹内松净,则心必清净。心能松净,则腹内亦松净,令拙气拙力荡涤无存,丹田之元气无阻滞而腾然。此即谓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腹内能松净,神气能腾然。腾是寓腾挪和预动之势,寄活泼变化之意,腹心松净而后气势腾然,腾然即鼓荡,能鼓荡腾然而后灵动。灵而无滞,则身法自然圆活灵通,轻灵贯穿,自尔腾虚。可见顶头悬和腹心松净是提起精神克治太极行功迟重滞涩的良方。太极拳《身法十要》横空出世,把提起精神作为身法之首诀,如同内家拳把敬字诀放在“五字心诀”之首一样,再次体现了太极拳重视心、意、神、志等精神因素的作用,这是我国武术训练思想上、方法上的一个质的飞跃。

气沉丹田

“丹田”一词,源于道家,现已作为太极拳学和气功的基本术语。丹田是培养精气,调理精气神之处,是精气神凝聚伏结成丹之舍。

丹田的形态学定位,诸家说法不一。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地真》里提出丹田有上中下之分,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后代根据精气神修炼谁为主导,其具体定位更见纷纭。如两眉间印堂、祖窍穴,及头顶百会为上丹田。亦有指脑中泥丸内,山根至额颅间为上丹田,称其为“乾顶”“天谷”“内院”“玄关”,为炼神还虚之舍。两乳之间膻中穴为中丹田,亦有指膻中至脐间为中丹田,为炼气化神之舍。脐神厥穴,脐下一寸五分(同身寸)气海穴,脐下三寸关元穴,甚至中极穴和会阴穴均曾被认为下丹田,亦有指脐下少腹,脐下会阴之间为下丹田,为炼精化气之舍。此外尚有前丹田、后丹田、顶丹田、底丹田之说。脐下关元穴内部及其周围为前丹田,系炼精化气,后天精气归藏之处;腰间命门之域为后丹田,系先天精气寓寄之处;头顶百会之域为顶丹田,系炼神还虚及人气天气相交之处;海底会阴之域为底丹田,系真气生化及人气地气相接之处。

太极拳学通常以关元穴内部及其周围为丹田。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三十七心会论》曰:“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即是说后丹田(命门穴周围)为第一主宰,而前丹田(关元穴周围)为第一宾辅。这是太极拳的特点所决定的,是用劲时自然形成的,也完全符合太极拳健身的原理。太极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际)”“刻刻留在心腰间”“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力由脊发”“敛人脊骨”等等,都说明腰脊为太极拳精气的源泉,是劲力的发动之处,也是气运行的始发点。当然也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相换的起点。而太极拳是以老子“虚其心,实其腹”为炼养原则的,虚心即须束肋含胸,实腹则须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指意注(不是意守)小腹关元穴周围之(下)丹田。现代人体生物运动力学认为此处为人体重心所在,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使小腹有充实感。其模式如陈鑫所注:“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归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又说:“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以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于肾,肾水足则气自壮。”气能沉丹田则腹心松净,而后气能腾然;气能腾然则鼓荡,而后意气换得灵。气之鼓荡,即为自然之深呼吸,吸气蓄为合,呼气放为开,一呼而气沉丹田,一吸而气贴脊背。开合鼓荡,活泼变化,气动身随,载沉载浮,忽隐忽现。此即《太极拳经歌诀》所谓:“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哼哈二气即丹田之阴阳二气。丹田动则无有不动,丹田静则无有不静,内动导外动,外动合内动,内气潜转,劲由内换,如长江大河,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至用之时,气沉丹田,敛入脊骨,含蓄其劲,待之而动,力由脊发,则沛然而莫能御也。

《太极拳使用法・大小太极解》日:“气能人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至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此句所言之“力”即是“劲”,两者是统一的。肾藏元精,命门总主两肾,故命门主之,丹田元气所注,心藏元神。前之丹田,为元气所注之处,为气总机关;后之腰脊命门为精气之原,亦为劲发动之处。前后成贯注之势,在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松腰落胯,出精神的条件下,在心神的主司下,日日贯输,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精气神凝合伏结而成丹,即太极浑元劲也,亦即混元气也,脐下和肾间动气也。秦汉医籍《难经・六十六难》指出“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当然亦是太极拳之根本。

从上述可以看出,以后丹田腰脊命门为主宰,着眼处在劲,以前丹田关元,即(下)丹田为宾辅,着眼处在气。劲(力)与气合,主与宾合,提挈全身,以劲为主,突显太极拳的武术功能及以动为用的运动形式,是动中求静的动功。以气为辅,决定太极拳动中必须求静,以静为体,根于虚静,以阶及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神明境界。

圆舞亦舒范文第4篇

一、虚领顶颈,顶颈是指头容正直,仿佛有颈贯顶之意,头为一身之主宰,头容正直,精神方能振作,不过正直之中,宜含虚灵(即不用力之意,方为合法,十三势歌云:满身轻利顶头悬。),若意外遇到跌仆时。而头部不致触地受伤,即此“顶头悬”之功。

二、涵胸拔背,涵胸是胸部向内微凹,使横膈下降,以为气沉丹田之助,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力发于背,阅者不可误会如此姿势,会影响肺部发育或呼吸,若然,恐是过犹不及之误,此姿势如同僧人合计,复放下双手时之姿势无异,纯任自然,安舒毫不勉强。

三、松腰垂臀,松腰即使腰部轻松之意,太极拳之转动变化,皆系于腰,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部舒展,不但气易下沉,运转灵敏,而且下部得力,不致有上重下轻之弊。垂臀是使臀部下垂,不向外突,凡蹲身时宜注意,方不致为松腰之障碍,若突臀,必至连带发生挺胸、气促、身浮与腰硬之毛病,使得身体变成刚整,最易失去重心。

四、沉肩坠肘,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气向上逆,肘不垂,则劲不能长,而两肋亦失其保护,尤要者,欲求其松,非沉肩坠肘不为功也。

以上四项,均为着重吾人生理上自然之姿势,力避矜持之态度,使得全身松沉然后方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至于涉及精神方面之准备,则有下列二项:

一、纯以意行。太极拳最忌用力,对于各种动作,须以意贯之,如导引家之运气无异,譬如两手上举,并非手白行向上,而是意使之向上,意不停则手不停,意一断,则手即不动,日久自能养成一种想像力,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为吾人心理支配生理之妙用。初学之人,能知此理,能知不妄用力,对于平淡无奇之练法,便易于渐入佳境,而不致有厌倦之意。一套太极拳,练数十年而不辍而不厌者,盖以其非使运动身体,作姿势之表现,而实运用心意,内蕴无穷变化,意味深长,有如弈棋及书法,九而弥精,永无止境。

二、形神合一。太极拳所练在神,故盘架子时,精神必须内敛,使与肢体之运动,合而为一,然后方能感觉敏锐,举动轻灵。《行功心解》云:全身意在精神。苟神不在。意亦无存,虽手足舞动,可谓全无意思。  此外,就气之方面言,最要气沉丹田,但必须呼吸自然,初学者切不可自作聪明,误解用气,关于此点,家父言之确切。家父云:凡人喝茶用饭之际,从不注意到呼吸,亦未闻有人因喝茶用饭而坏者,苟喝茶用饭时,亦要研究何时为呼?何时为吸?如何如何用气?如是而不坏者几希,此为最简而明之解释。

外表姿态,与内在之意、气神方面,既已清楚,吾人可以开始练习矣。练习太极拳,通称“练架子”,亦称“盘架子”,但不如吾人日常所惯称之“打拳”为简便,打拳只须有方丈之地,便够应用。在一般事务纷繁之人,早晚最好练习两次,每次约费一刻钟或半点钟,即可得到祛病延年之奇效,饭后或过饱,最好稍事休息,然后开始。如精神疲倦,练一趟拳,可以振作精神;若心神恍惚,意无所属之时,不如不练。练时之环境以静为佳,空气清新固好,惟有时偶然紧闭窗户,练完可能出一身汗,亦未尝无益处。打拳后如觉腿部过强,可略微散步,藉作调剂。饱食足睡,为运动之根本,如机器之有充足燃料。以言炼丹修道,又当别论。

太极拳之规则,凡拳所有拳之经、论、十三势歌等等,其中之每一句、每一字,均为规则。顾此失彼,初学者实无须虑许多,其大要为慢与不用力,神凝,以意行之。《基础八要》日: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最为赅简。如体弱有病者,尤不可心急,须缓进;体魄壮健者,不妨多练,先求形之相似,次求式之正确,末以意运用之。拳为推手与器械之基础,最要留意。

练拳之快慢,亦须加以解释。初学时,动作生疏,当然要慢,况太极拳是以慢为原则,此时一套拳约不超过十五分钟,姿势纯熟后,可以再慢,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或超过之。意之所至,不可勉强。慢既练有成绩,快亦要练,快是求身手敏捷,意气灵活――此为由慢训练而来――能练到真慢与真快之境界,可谓有相当成绩。何以言之?初学之慢,非真慢,乃断续、凸凹、姿势不正确之慢;初学之快,非真快,因非全体之快,手动而腰未动,腰动而腿未发,使全身皆陕,意不能快,亦系徒然。形活意灵,内外相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练拳须有“三多”,一日:多打,勤而行之,进境自速;二日:多看,导师教人时要多看,可以增加领悟,别人打拳时要看,藉以观摩,并考验一己之观察、判断好坏之能力;三日:多想,好学深思,经云:默识揣摩,暇时对于此中之经论或学理,多加研究,以为体验。练习既有成绩,尚须教授别人,教学可以相长也。

要之:练太极拳首重信仰心与兴趣,既有信仰心与兴趣,方能在任何环境之下,而继续练习,持之以恒。不然,一暴十寒,亦难收伟大之效果。不过,太极拳所练,劲入于骨,练后功夫不易丢失;倘不辍研求,老而弥精,不比其他只注重肌肉或气力之运动,年纪长大,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感。

十三势歌日:“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因为功夫无息,学无止境,故成为一种艺术。深愿学者,力加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太极拳之动作,与吾人日常习惯,或所运用者,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吾人须要留心矫正,先从外表之姿态言,应要依照下列四项:

一、虚领顶颈,顶颈是指头容正直,仿佛有颈贯顶之意,头为一身之主宰,头容正直,精神方能振作,不过正直之中,宜含虚灵(即不用力之意,方为合法,十三势歌云:满身轻利顶头悬。),若意外遇到跌仆时。而头部不致触地受伤,即此“顶头悬”之功。

二、涵胸拔背,涵胸是胸部向内微凹,使横膈下降,以为气沉丹田之助,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力发于背,阅者不可误会如此姿势,会影响肺部发育或呼吸,若然,恐是过犹不及之误,此姿势如同僧人合计,复放下双手时之姿势无异,纯任自然,安舒毫不勉强。

三、松腰垂臀,松腰即使腰部轻松之意,太极拳之转动变化,皆系于腰,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部舒展,不但气易下沉,运转灵敏,而且下部得力,不致有上重下轻之弊。垂臀是使臀部下垂,不向外突,凡蹲身时宜注意,方不致为松腰之障碍,若突臀,必至连带发生挺胸、气促、身浮与腰硬之毛病,使得身体变成刚整,最易失去重心。

四、沉肩坠肘,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气向上逆,肘不垂,则劲不能长,而两肋亦失其保护,尤要者,

欲求其松,非沉肩坠肘不为功也。

以上四项,均为着重吾人生理上自然之姿势,力避矜持之态度,使得全身松沉然后方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至于涉及精神方面之准备,则有下列二项:

一、纯以意行。太极拳最忌用力,对于各种动作,须以意贯之,如导引家之运气无异,譬如两手上举,并非手白行向上,而是意使之向上,意不停则手不停,意一断,则手即不动,日久自能养成一种想像力,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为吾人心理支配生理之妙用。初学之人,能知此理,能知不妄用力,对于平淡无奇之练法,便易于渐入佳境,而不致有厌倦之意。一套太极拳,练数十年而不辍而不厌者,盖以其非使运动身体,作姿势之表现,而实运用心意,内蕴无穷变化,意味深长,有如弈棋及书法,九而弥精,永无止境。

二、形神合一。太极拳所练在神,故盘架子时,精神必须内敛,使与肢体之运动,合而为一,然后方能感觉敏锐,举动轻灵。《行功心解》云:全身意在精神。苟神不在。意亦无存,虽手足舞动,可谓全无意思。  此外,就气之方面言,最要气沉丹田,但必须呼吸自然,初学者切不可自作聪明,误解用气,关于此点,家父言之确切。家父云:凡人喝茶用饭之际,从不注意到呼吸,亦未闻有人因喝茶用饭而坏者,苟喝茶用饭时,亦要研究何时为呼?何时为吸?如何如何用气?如是而不坏者几希,此为最简而明之解释。

外表姿态,与内在之意、气神方面,既已清楚,吾人可以开始练习矣。练习太极拳,通称“练架子”,亦称“盘架子”,但不如吾人日常所惯称之“打拳”为简便,打拳只须有方丈之地,便够应用。在一般事务纷繁之人,早晚最好练习两次,每次约费一刻钟或半点钟,即可得到祛病延年之奇效,饭后或过饱,最好稍事休息,然后开始。如精神疲倦,练一趟拳,可以振作精神;若心神恍惚,意无所属之时,不如不练。练时之环境以静为佳,空气清新固好,惟有时偶然紧闭窗户,练完可能出一身汗,亦未尝无益处。打拳后如觉腿部过强,可略微散步,藉作调剂。饱食足睡,为运动之根本,如机器之有充足燃料。以言炼丹修道,又当别论。

太极拳之规则,凡拳所有拳之经、论、十三势歌等等,其中之每一句、每一字,均为规则。顾此失彼,初学者实无须虑许多,其大要为慢与不用力,神凝,以意行之。《基础八要》日: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最为赅简。如体弱有病者,尤不可心急,须缓进;体魄壮健者,不妨多练,先求形之相似,次求式之正确,末以意运用之。拳为推手与器械之基础,最要留意。

练拳之快慢,亦须加以解释。初学时,动作生疏,当然要慢,况太极拳是以慢为原则,此时一套拳约不超过十五分钟,姿势纯熟后,可以再慢,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或超过之。意之所至,不可勉强。慢既练有成绩,快亦要练,快是求身手敏捷,意气灵活――此为由慢训练而来――能练到真慢与真快之境界,可谓有相当成绩。何以言之?初学之慢,非真慢,乃断续、凸凹、姿势不正确之慢;初学之快,非真快,因非全体之快,手动而腰未动,腰动而腿未发,使全身皆陕,意不能快,亦系徒然。形活意灵,内外相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练拳须有“三多”,一日:多打,勤而行之,进境自速;二日:多看,导师教人时要多看,可以增加领悟,别人打拳时要看,藉以观摩,并考验一己之观察、判断好坏之能力;三日:多想,好学深思,经云:默识揣摩,暇时对于此中之经论或学理,多加研究,以为体验。练习既有成绩,尚须教授别人,教学可以相长也。

圆舞亦舒范文第5篇

文 / 陈松山

甲午元夕,予独坐冷斋,怅然中有朋招手,邀我入城观灯,遂与之往。春月初上,娟娟可人,情怡车快,移时至城矣。

城中火树银花,通明万丈。沿街名车满泊,通衢游人接踵。东风夜匀,人面泛春,予心为之一振。

遥看园门高耸,半空悬一巨像,火光冲天,不辨何物。抵近仰望,方知巨像乃一硕大“武生”,画花脸,插靠旗,雄姿英发,光照广场。凡观灯者,付币买票,俱从“武生”巨口涌入。

园内华灯岂止十万!各依地势,互为交辉。或高接云天,或低依水面。色分赤橙黄绿青蓝紫,形状龙虎犬马楼阁花。灯之会者,积其大成者也,元夕百城,何处不燃灯?但论其声光动形之美,唯有自贡一城。

但见“恐龙”张口,吼声动地;“骏马”扬蹄,“嗒嗒”有声。尤壮者在“梦幻天穹”,置身穹中,仰望百丈穹顶,或七彩旋转,或五光四射,色形一变,人即惊呼,久之目眩神幻,不知身在大地。尤美者在“松鹤延年”,湖起巨“岩”,“岩”生巨“松”,各高二十余丈,参差直入云霄。“松”干老壮伟岸,“松”针苍翠欲 滴。“松”枝有`白鹤",约二十余只,,或独立,或群居,或鸣唤,或振翅,亦有往来飞徙,徘徊不下者。“松”上一"月"高悬,直径五丈许,实为一电子圆屏。“月”中玉女歌舞,颦笑顾盼撩人,真有倾城之美。"松"下巨“岩”处,有银河倒悬,飞星成瀑,“轰然”直下,太白至此,夫复何言?!予置身其间,口不能语,唯觉恍兮惚兮,飘飘然有飞升之慨耳!

“瀑”下为彩“河”,委婉曲折,或阔,或窄。“河”有“州”“岛” ,上杂廊桥水榭,各自曲径相通,“河”中帆船往来,俱可载人,置酒船中,三五知己围坐赋诗,当是如何?

园中观者如流 ,各自春风满面,着锦衣,舒笑颜。老者搀之,幼者架之,爱者牵之,恋者偎之;有踏歌者,有起舞者,有尖叫者,有迷思者:或录像,或拍照,俊男美女,焕然可爱,使我痛恨早生二十年!

人生苦短,良辰易过。灯城虽云美,夜深亦归家。碧空月容姣好,暗想一年之中,月圆十二,况今双节巧逢,最宜相亲相近,伊人不至,终为不美!遂搜枯肠,渐成打油云:一年月圆十二轮,爱恨交加在新春。鱼龙灯下无君处,坐看花前携手人。

诗成,车至家门。檐下悬灯犹红,今宵一过,即当卸下矣。

相关期刊更多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6-9个月

沈阳故宫博物院

中原文物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