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蛙养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范文第1篇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中央文件密集关注“三农”,制订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又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新目标。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在中国东北地区,有一种野生动物,一直以来以其味美及极高的药用价值颇受关注,那就是林蛙。既然是野生动物,那么林蛙能不能作为“野味”端上餐桌?这个问题势必引来各方利益胶着。诚然,野生动物需要得到充分保护,但是,在保护的同时,是否能够加以利用呢?于是,在相关专家的研究试验之下,野生动物的养殖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真正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条可选之路。

东北林蛙养殖是依托种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符合新型生态农业发展规律,以林养蛙、以蛙护林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林蛙的特性、养殖条件、注意事项及其价值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本刊在采访报道内蒙古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朱志明院长养蛙事迹的同时,也邀请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于洪贤教授和吉林农业大学朱洪强副教授对林蛙养殖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林蛙的相关知识。

于洪贤,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湿地科学系主任、水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生生物学、湿地生态学,主持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由于科研项目推广效益显著,曾两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两次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记者:请于教授简单介绍一下林蛙的分类及养殖条件,南方能否养殖林蛙?

于洪贤:林蛙在分类学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亚科、林蛙属的一类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林蛙已知有14种。目前养殖的林蛙通常是指东北林蛙。

东北林蛙需要最基本的四大条件:森林条件,森林的郁闭度要高,以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水源条件,东北林蛙一年中大约有半年时间需要在水中生活,而且在森林生活期间也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否则林蛙也不能生存,因此水源条件是东北林蛙养殖的必备条件;地形地势,一般来说,最好选择两山夹一沟或三面环山、中间有溪流的地形条件;食物条件,变态后的东北林蛙只吃活动的食物,所以森林中昆虫和小型可食动物数量的多少也决定了东北林蛙是否能够很好地生存和生长。

林蛙在南方地区也可以养殖,只要满足林蛙自然生活的条件,但没有北方地区养殖效果好。因为南方山区林蛙天敌较多,而林蛙在南方地区又不是优势种群,因此在南方养殖林蛙最好选择当地的优势种。

记者:林蛙排泄物是否能当作有机肥料?

于洪贤:林蛙的排泄物具备有机肥料的作用。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东北林蛙的经济价值?

于洪贤:东北林蛙是林蛙中体型大而肥硕的一种,是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东北林蛙以其特有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蛙类当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在各地所产的林蛙中,以东北林蛙个体大、产油率高、体质健壮、繁殖率高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东北林蛙的整体或雌性输卵管的干制品,均可入药,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广泛用于防病治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动物药之一,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产品供不应求,在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上深受欢迎,是我国动物药中的重要产品之一。因此,养殖林蛙对推动农林牧业发展与促进农林牧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林蛙养殖对环境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洪贤:林蛙在我国东北林区、牧区和农作区能大量捕食危害森林、牧草和农作物的害虫。林蛙主要生活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林区害虫可满足其生长所需的大量食物。林蛙几乎不加选择地捕获力所能及的所有昆虫,有“森林卫士”之称,对于林区森林虫害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朱洪强,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任教于中药材学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主讲“野生动物生态学”、“自然保护区学”、“药用动物学”等课程,在驼鸟养殖,野猪驯养,中国林蛙蝌蚪期饲养、成蛙管理等方面颇有研究,主持“长白山野猪驯养技术”、“长白山鹿类资源评估”等科研项目,参加了“优质肉用鹿胚胎及胚胎移植技术的引进”、“吉林省梅花鹿主要经济性状遗传改良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在《生态学》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西北农业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鸵鸟养殖与疾病防治》、《中国林蛙养殖与疾病防治》学术著作两部。

记者:林蛙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朱洪强:中国林蛙,俗名哈士蟆,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各地区个体变异较大。林蛙每年的活动极有规律,整个生活周期通常分为繁殖期、陆地生活期和冬眠期3个时期。每年的4~5月间,河水解冻,沿山溪湍湍流下,林蛙随即解除冬眠。在同域分布中,林蛙较青蛙、雨蛙、蟾蜍春季上岸提前20~30天,特别是清明前后,当春雨之夜或春雨过后的夜晚,蛙群大批上岸,雄蛙“身先士卒”登陆上岸,尖脆的“咯咯”声,此起彼伏,引起一片雌蛙闻声前往,相继跟随登陆,这就是所谓“开声”。此时,人们可在浅塘、稻田、草丛等处见到其抱对,有的已产卵。产卵后,雌雄林蛙有大约15天左右的生殖休眠期。此后它们很快离开其产卵水域,钻入附近的农田、林缘等潮湿而较疏松的土壤里面,或钻进树根、石块及枯枝落叶层的下面,进行生殖后的休眠,个别林蛙能在水中休眠。待至土壤温度升至10℃以上时,开始从休眠中苏醒,进入陆地栖息期。

林蛙从5月初至9月末或10月初,共5个月左右营陆栖生活。林蛙与青蛙类不同之处是林蛙完全营陆栖生活。在整个夏季陆栖生活时期,从不喜欢在沟谷的溪流岸边活动,更不进入河流和水泡、水池、水库中,而栖息生活于越冬地附近的山林之中。

林蛙冬眠期从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长达7个月之久。这是林蛙整个生活史中最长的时期。林蛙冬眠主要受气温和食物的影响。其开始冬眠时的气温一般是在l0℃左右。冬眠的主要方式为水下冬眠,并可分为入水期、散居冬眠期、群居冬眠期和冬眠活动期。

记者:林蛙养殖有哪些模式?

朱洪强:目前林蛙养殖有三种模式:自然散养、半人工养殖、全人工养殖。

自然散养模式:对环境适宜且有野生林蛙生长的山沟施行封山,减少人为影响,使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完全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其优点是投资少,对恢复野生林蛙种群资源有利;缺点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回捕率低,经济效益差,很难形成一定规模。

半人工养殖模式:在森林植被条件好,两山夹一沟,沟底有小河、溪流,谷底开阔平坦的山区进行林蛙养殖。林蛙的孵化、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等完全在人工控制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幼蛙、成蛙阶段则回归山林,在山林中生长育肥。根据河沟四周是否建设围栏,可分为野外封山养殖和生态围栏养殖两种模式。其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了回收率,简单,投资少,受益大,是东北山区蛙农最喜欢、行之有效的大规模养殖方法。缺点是幼蛙、成蛙仍然在山林中自然生活,依靠天然活性动物饵料生长育肥,林蛙的数量受天然饵料丰富度影响较大,加之野外天敌对林蛙的食害,回收率很低。半人工养蛙需要注意蛙场的选择、蛙场的建设、孵化池修建等。

全人工养殖模式:人工模拟林蛙野外生活的环境条件,使林蛙抱对产卵、孵化、蝌蚪、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根据林蛙的生活环境是否完全可控,该模式又可分为封闭与全封闭两种模式。封闭式养殖又分为庭院养殖、水泥池养殖、塑料膜养殖、网箱养殖和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全封闭养殖主要是指日光温室大棚养殖。该方法打破了林蛙必须生活在森林中的传统概念,大大提高了林蛙的回收率,由于有充足的饲料,比半人工养殖可提前一年出栏,即两年就可拔油,使林蛙生产走向了高密度、集约化、快速化的道路。

记者:林蛙养殖具有哪些价值与意义?

朱洪强:从经济价值方面来说,由于林蛙所独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人为大量捕杀,造成林蛙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一涨再涨,供不应求,尤其是蛙油在国内外市场更是走俏,供需悬殊。我国蛙油产量由建国初的5000吨降至目前的40至50吨。东北大力发展林蛙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是东北林区经济立体发展的方法之一。

从药用价值方面来说,哈士蟆油即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名贵的中药材,尤其是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其体大,含油量高。哈士蟆油的蛋白质含量为76%,其中含有20余种氨基酸,其次为脂肪和糖类。另外还有多种矿物质:钙5.75%、磷0.052%、铁1.465%、钾16.52%、钠3.56%;富含维生素A、B、C和多种激素,含热能347大卡/100g。哈士蟆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蛙醇,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的功效,专治肾虚气弱、精力耗损、记忆力减退、产妇出血、产后缺乳及神经衰弱等症;我国中医认为,可治疗“小儿赤气、肿疮脐伤、止痛、气不足、去劳劣、解势毒、利水消肿、虚劳咳嗽”,具有养肺滋肾之特效。

从营养价值方面来说,林蛙称得上是美味佳肴,实为经济价值很高的药、食兼用的动物资源。其制品极受国际市场欢迎,特别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销售价格昂贵,是我国出口药用动物中的重要商品之一。林蛙的主产品为哈士蟆油,林蛙的副产品―蛙肉、蛙籽为餐桌上的佳肴,其内脏及骨骼可做饲料。

从社会价值方面说,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林蛙的天然分布区,而且森林资源丰富,林内没有污染,因此东北林蛙是哈士蟆中最优质的品种,尤其是蛙油,更是纯天然的名贵药材。东北森林资源中,适宜林蛙养殖的森林为50%以上。在林蛙资源锐减,林蛙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大力开发林区林蛙资源,培养、扶持林蛙养殖业,对于繁荣林区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记者:林蛙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朱洪强:变态后的林蛙进入森林以昆虫为食,起到森林卫士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蛇类、鼠类、鼬类、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捕食对象,处于食物链的中段。在半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人为措施极大改善了蛙卵孵化及蝌蚪发育的条件和营养状况,使得蛙卵孵化成活率和进入山林的幼蛙数量得以极大提高,对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蛙每年有5~6个月的时间生活在森林中,以捕食昆虫为生,可保护树木不受虫害,通过保护和培育林蛙资源,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工防治虫害的投入,也是生物防治害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林蛙取食的昆虫种类中,大多数是植食性昆虫。昆虫作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类群,其1/3是取食植物的种类,它们对植物施加巨大的自然选择压力,据估计可消耗10%的植物产量。因此,昆虫数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水土保持状况,而且当这些区域的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还将促进草食兽类密度的提高。

记者:林蛙排泄物对土壤有何作用?

朱洪强:土质是否板结,地气是否畅通,肥料是否充足是提高农副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一个根本性保证。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对土壤结板分子具有一定的分解松固通氧作用,在雨水和光照作用下,肥料有机成分浸入土壤被植被根系吸收,是各种农副作物的一种有机无成本之肥料。利用林蛙排泄物无成本科学循环,能自然改良土壤,减少农副作物病虫害,提高农副作物产量和质量,明显降低种植成本。

林蛙养殖范文第2篇

1. 春秋季捕捉种蛙 春季捕捉必须准确把握时间,4月上中旬为林蛙的出河期。秋天捕捉种蛙最方便,捕捉时间较长,而且秋季林蛙数量多,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秋季捕捉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林蛙准备入水越冬前最为适宜,要避免损伤。捕捉到的种蛙可临时用透气的麻袋或筐篓盛装,不能将种蛙放入不透气或透气性很差的袋子中,这样容易使其窒息死亡。

2. 种蛙选择 捕捉到的种蛙要经过选择,一般要求为2~4年龄,体质健壮。因输卵管的重量与体重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要选择体型大的做种蛙。两年生的种蛙体重不低于27克,三年生的不低于40克,四年生的不低于55克。体色要求为标准的黑色,体背有“人”字形的黑色斑纹。

3. 种蛙越冬 秋季捕到的种蛙,冬季可以用水库保存法或地窖保存法越冬。采用水库保存法越冬时,将200~400只种蛙装入1个铁丝笼或竹篓中,在林蛙入水期,即10月中旬沉入水底,到第二年4月上旬再提出水面。采用地窖保存法越冬时,挖1个2米多深的地窖,大小可视保存种蛙数量而定,在窖底放入石块,将种蛙放入,在石块上放1层稻草,窖上加盖,不必盖得很严,以免缺氧,冬季还要经常淋水使窖内保持湿润。

4. 产卵与孵化 越冬后的种蛙或春季捕的种蛙,在水温达到5℃以上时,应按雌、雄蛙1∶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内,放置密度为200~300对/米2,装好种蛙的产卵笼要立即放入产卵池并吊起,池水深40~50厘米,笼内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待林蛙抱对产卵后,要经常检查,及时将所产的卵移到孵化池内。也可以将种蛙直接放入产卵池内,在池埂上用树枝围成栅栏或用铁丝网、席子等修成围栏,防止蛙逃跑。此种方法种蛙的放置密度以50对/米2为宜。林蛙的最适产卵温度为10℃,产卵期如气温较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法提高产卵池的水温。在适宜的温度下,种蛙放入产卵池5~12小时即开始产卵。产卵时间集中在每天的0~8时,产卵高峰期在6~7时。产出的卵团要及时移入孵化池孵化,目前人工养殖林蛙广泛采取的是自然孵化法,即蛙卵靠自然水温孵化。卵团在孵化池中的放置密度以10~15团/米2为宜,为使卵团在孵化池内均匀分布,可用草绳、枝条将孵化池分成若干个小区。

卵的孵化速度和孵化率高低与水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20℃水温下3天即孵化出蝌蚪,低温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孵化初期,水温要保持在6℃以上,后期可升高到15~20℃,但不能超过25℃。水温调节主要靠排灌水。

二、蝌蚪期与变态期的饲养管理

1. 蝌蚪期饲养管理 此期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蝌蚪的生长发育以及变态幼蛙的成活率和体质。

①饲养密度。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2000~5000只。可在孵出后的第十天、第二十天、第三十天进行3次疏散,使最后的放养密度在500~1000只/米2之间。

②饲料搭配与饲喂方法。人工饲养蝌蚪的饲料分为两大类,即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包括各类谷物果实及其加工副产品如玉米、麦麸、豆粕、花生粕、糠渣等,以及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血粉、蚕蛹粉等。粗饲料主要是青绿饲料,包括各种蔬菜叶、野菜,如菠菜、白菜、羊蹄叶、蒲公英、嫩树叶等。精饲料需要粉碎混合均匀,加水调成糊状,加热熟制,使其中的淀粉变性以增加黏性,冷却后变成冻状。这样投到水中不容易散失,便于蝌蚪啃食,也不容易污染水质。也可以向精饲料中加入黏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海藻胶等,制成黏合饲料投喂。在此介绍一种较简便实用的黏合饲料制作方法:将海带浸泡清洗数次后切碎,加入5%碳酸钠溶液,加热搅拌使海带溶解,变成浓稠状胶体,然后加入粉状混合饲料,搅拌均匀后即可投喂。海带干品用量为饲料总量的5%~7%。青饲料水煮冷却后便可投喂。投喂量和投喂次数依蝌蚪的摄食情况而定,在孵化后15~20天,每天可投喂1次,以后每天逐渐增加至2~3次;在孵出后25~30天,应每天投喂3~5次。在蝌蚪生长初期,饵料中精饲料的比例应该高一些,20天以后,可适当增加青饲料比例。每天的投喂量以占蝌蚪体重总量的3%~5%为宜。

③水与氧的要求。在蝌蚪的生长初期(即15天以内,4月初至5月末),要通过调节灌水量提高水温。一般情况下,白天、晴天要浅灌水提高水温;在夜间或阴天气温较低时要深灌水,可使水深增加到30厘米。6月中旬以后,气温、水温升高,通过深灌水来达到降低底层水温的目的。在蝌蚪达到20~35日龄时,采用开放式灌水法,最好能在2~4小时内使池内的水更新1次。当大部分蝌蚪有浮头现象时,表明水中缺氧严重,要加快换水速度。

④防敌害。除以上几点外,蝌蚪饲养期还要做好防敌害工作。各种水禽、乌鸦、喜鹊、鼠类等都能捕食蝌蚪,因此不论白天或夜晚,都应有专人看管蝌蚪养殖池,驱赶敌害。

林蛙养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林蛙;常见疾病;防治

中国林蛙养殖是铁力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林蛙在饲养过程中常发生多种疾病,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中国林蛙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黄皮病、烂皮病

1.1症状

患黄皮病的林蛙皮肤由黑褐色变为黄色,很快死亡。患烂皮病的林蛙背皮溃烂脱落,眼睛变白色,失去视觉,潜伏于阴暗处,用指端搔患处,导致出血死亡。

1.2病因及防治措施

主要是由感染坏死性杆菌而死,多发生于生殖期的成蛙[1]。目前没有较好的防治办法,一般用1.5 mg/l漂白粉溶液对场地消毒,用抗生素药物和va有减轻病害作用。

2红腿病

2.1病因

红腿病又称败血症,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2]。其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季饲养期间,传染快,死亡率高。

2.2症状

发病个体伏地,精神不振,不进食,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有带血黏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有并发炎症。剖检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脾、肾肿大并有出血点,胃肠充血并充满黏液。

2.3防治措施

一是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二是用1 mg/l漂白粉溶液全区消毒;用0.7 mg/l硫酸铜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氯霉素带动物全池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10 mg/kg,1次/d,连续3 d。三是用3%食盐浸泡病蛙20 min,或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24 h。四是用磺胺嘧啶2 g拌虫1 000 g喂蛙3 d;用增效联磺1片加酵母2片,与饲虫拌匀连喂3 d;用土霉素、氟哌酸、畜用病毒灵等消炎抗菌药剂,每1 000 g饲虫拌药1 g,喂蛙群有预防作用。

3 胃肠炎

3.1病因

胃肠炎是中国林蛙蝌蚪、幼蛙和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病原为细菌,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3]。

3.2症状

病蛙发病初期活动异常,躁动不安,不分昼夜的围着饲养圈跳,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发病3~5 d后,部分病蛙开始不进食,个别蛙死亡,病蛙颜色变成青色,此时如及时治疗基本可治愈。发病后期,大量病蛙不进食,反应迟钝,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此时治疗难度很大,损失也会加大。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解剖病蛙可见腹腔积水,胃肠壁严重充血、发炎。

3.3防治措施

胃肠炎的发生多与环境卫生恶化、水质和饵料不洁有关。因此,蝌蚪期要保持水质清新,可每600 m2施用1 kg生态增氧剂,7 d施1次;或用5 mg/kg优碘消毒,10~15 d进行1次。蝌蚪期不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蝌蚪发病后要及时换水,清除病死蝌蚪,防止病菌蔓延。并在每千克饲料中加胃散片或酵母片1片、痢特灵1片,研成细末,混合喂给。

幼蛙和成蛙胃肠炎的防治:加强饲养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胃肠炎的高发期,用12.5%病毒净500~1 000倍液,或优碘1 000倍液消毒,交替使用,每7~10 d消毒1次,发病期每2 d消毒1次(优碘要在日落黄昏时使用)。在日常预防胃肠炎时可用黄粉虫5 kg拌土霉素10 g、环丙沙星20 g,连喂5~7 d,每月预防2次,并注意饵料要定时定量饲喂。在发病初期,每千克饵料拌富美宁8 g,连喂2 d,也可每千克饵料拌欧速灵8 g,连喂5 d,并配合使用肠炎平每千克饵料拌8 g。当病情发展到第2、3阶段时,要立即清除所有死蛙,加强蛙场消毒,用欧速灵20 mg/kg浸泡(幼蛙15 min,青年蛙20 min,成蛙30 min),连续治疗恢复到正常进食时,可用5 kg黄粉虫拌va胶丸100粒、土霉素纯粉10 g、兽用环丙沙星25 g、多种维生素5 g、酵母片40片混合拌匀,饲喂病蛙7~10 d;如饲喂无菌蝇蛆,可将无菌蝇蛆洗干净用高锰酸钾1 000倍液消毒,将土霉素粉10 g、环丙沙星30 g、泻痢停10片混合研成细末,溶于少量水中拌麦麸喂蝇蛆,24 h后将蝇蛆分离出来用消毒净1 500倍液,或12.5%病毒净1 000倍液消毒后,用土霉素纯粉10 g拌蝇蛆5 kg;或环丙沙星20 g、多种维生素5 g、酵母片50片混合拌匀研成细末拌蝇蛆5 kg饲喂病蛙。刚治愈的病蛙很容易复发,在治疗后期应每千克黄粉虫拌8 g肠炎平,让病蛙彻底恢复健康。

中草药防治:用乌梅、五倍子、黄芩磨成粉面,撒到蛙池中;或将磨成粉面后的中草药掺和到蛙食黄粉虫中,每天投喂3次。

4脑膜炎

4.1病因

脑膜炎是近年来在南方养殖中遇到的一种新病,比较少见,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难治愈等特点。脑膜炎的病原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

4.2症状

患病林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转,有时又恢复正常。解剖可见腹腔大量积水,肝脏发黑肿大并有出血斑点,脾脏缩小,肠道充血。

4.3防治措施

一是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二是发病后可以用3 mg/kg红霉素溶液药浴,同时用漂白粉连池水带蝌蚪一起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0.3 mg/kg。

5气泡病

5.1病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4-5],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分饱和。这些过分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便引发气泡病。气泡病为蝌蚪常见病,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但是如果诊治不及时也会造成大量死亡。

5.2症状

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5.3防治措施

投喂干粉饵料要先用水稍加浸湿,植物性饵料要煮熟以后投喂。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分离出来,放到清水中,2 d不喂食物,以后少喂一些煮熟的发酵玉米粉,几天后就会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治疗,1 m3水体加食盐15 g。

6水霉病

6.1病因

南方冬季气温比较高,在中国林蛙越冬期、蝌蚪期常发生水霉病,病原体是水霉,由于有外伤而引发。该病病程长,死亡率低,多发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常造成蛙残疾,并引发其他疾病。

6.2症状

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中,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蛙体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菌丝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还使菌丝生长处的皮肤、肌肉溃烂。

6.3防治措施

一是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 mg/kg)进行全池消毒。二是发病后用2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 mg/kg。

7难产

7.1病因

在南方养殖中国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很容易导致中国林蛙难产甚至不产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造成林蛙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把握不准确。

7.2症状

雌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8]。

7.3防治措施

为产卵的雌蛙营造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可为1∶1),对没有按时产卵的雌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8寄生虫病

8.1水蛭

水蛭又称蚂蟥,叮咬在蛙体皮肤上,吸允蛙体液,影响林蛙健康和越冬,严重时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叶蝉散对水50 l/hm2喷洒于水中,能杀死大量水蛭,对蝌蚪和成蛙无害。还有一些寄生虫在林蛙体腔内,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饲虫拌药5片,连喂3 d效果较好。

8.2车轮虫病

早期车轮虫寄生在蝌蚪皮肤表面和鳃部,病蛙鳃部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发白,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而死亡。防治措施:清池消毒,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池水清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喷洒有较好的疗效。

8.3舌杯虫病和纤毛虫病

主要是放养密度太大,水质污染,寄生虫大量发生所致。可及早更换池水,疏散蝌蚪;用1 mg/l硫酸铜全池喷洒防效较好。

9参考文献

[1] 王春青,潘秀花.怎样防治林蛙烂皮病[j].中国农村科技,2002(1):28.

[2] 崔岩,杜人杰,崔春月.中国林蛙红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中草药药敏实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7(2):32.

[3] 赵凤春.林蛙胃肠炎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3(10):35.

[4] 车轶.中国林蛙常见病防治[j].水产养殖,2000(6):15-17.

[5] 王春青,吴梅艳.圈养林蛙夏季饲养期的疾病防治[j].农牧产品开发,2000(11):39.

[6] 车轶,孟宪国.中国林蛙集约化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7] 卫庆功,白秀娟,丁庆东,等.林蛙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8] 胡茂刚.科学养殖致富100例[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6.3防治措施

一是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 mg/kg)进行全池消毒。二是发病后用2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 mg/kg。

7难产

7.1病因

在南方养殖中国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很容易导致中国林蛙难产甚至不产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造成林蛙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把握不准确。

7.2症状

雌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8]。

7.3防治措施

为产卵的雌蛙营造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可为1∶1),对没有按时产卵的雌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8寄生虫病

8.1水蛭

水蛭又称蚂蟥,叮咬在蛙体皮肤上,吸允蛙体液,影响林蛙健康和越冬,严重时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叶蝉散对水50 l/hm2喷洒于水中,能杀死大量水蛭,对蝌蚪和成蛙无害。还有一些寄生虫在林蛙体腔内,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饲虫拌药5片,连喂3 d效果较好。

8.2车轮虫病

早期车轮虫寄生在蝌蚪皮肤表面和鳃部,病蛙鳃部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发白,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而死亡。防治措施:清池消毒,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池水清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喷洒有较好的疗效。

8.3舌杯虫病和纤毛虫病

主要是放养密度太大,水质污染,寄生虫大量发生所致。可及早更换池水,疏散蝌蚪;用1 mg/l硫酸铜全池喷洒防效较好。

9参考文献

[1] 王春青,潘秀花.怎样防治林蛙烂皮病[j].中国农村科技,2002(1):28.

[2] 崔岩,杜人杰,崔春月.中国林蛙红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中草药药敏实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7(2):32.

[3] 赵凤春.林蛙胃肠炎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3(10):35.

[4] 车轶.中国林蛙常见病防治[j].水产养殖,2000(6):15-17.

[5] 王春青,吴梅艳.圈养林蛙夏季饲养期的疾病防治[j].农牧产品开发,2000(11):39.

[6] 车轶,孟宪国.中国林蛙集约化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林蛙养殖范文第4篇

一般来说林蛙不适合与鱼同池养殖。

林蛙幼年时为蝌蚪,大部分鱼会捕食蝌蚪或与蝌蚪争食影响林蛙的生长。

如果要强行混养的话,林蛙池仅在蝌蚪登陆后可放养幼鱼(不能达到性成熟以上),但在入冬前必须清理干净,防止开春后捕食蛙卵和蝌蚪。但这样一来无疑就降低了水池的利用率。

从原理上看,林蛙也只能和草食性鱼类同池饲养。

(来源:文章屋网 )

林蛙养殖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对哈蟆油的真伪进行鉴别。方法:用原动物检索法、性状比较法、理化鉴别法来鉴别真伪哈蟆油。结果:通过原动物检索法,可以将干燥原只中国林蛙与其类似品黑龙江林蛙、伪品黑斑蛙、中华大蟾蜍区别开来;通过性状比较法及理化鉴别法可以将已制成商品的正品哈蟆油与其类似品黑龙江林蛙油、伪品青蛙油、蟾蜍油区别开来。结论:利用本文提供的方法可以基本鉴别市场上销售的哈蟆油的真伪。

关键词:哈蟆油;真伪;检索;性状;鉴别

哈蟆油是中国林蛙雌蛙的输卵管,又称林蛙油、哈士蟆油、雪哈油是滋补强壮的名贵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蟆”,列为上品。先用以食用,后来转为常用滋补药。《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记载:“哈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用于阴虚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桦甸县志》卷六记载:“哈蟆一田鸡,壮与蛙一致,惟背明黑,腹或黄或黑,……生有粘质物与其腹中,人所珍视,称为田鸡油(哈蟆油)。清时岁取入贡”。被视为滋补强身的珍品。

经现代科学分析鉴定,其主要含有蛋白质9种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化合物、多种维生素、核酸、激素及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钾、钠、铁、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它有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耐力及抗应激能力、镇静抗焦虑、提高脑组织供氧与利用氧能力、增强、降血脂、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抗癌辅助作用及调节体内激素平衡滋阴养颜等医疗保健作用。

随着哈蟆油的食用与药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好,市场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但因其货源基本仍来自野生,且由于捕捉过度,农药、化肥污染水源等因素,影响中国林蛙的繁殖与生境,资源大幅减少。供需矛盾促使价格飞涨,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千克不足百元,到现在的每千克超过三千元大关。不法商贩为利益驱使,用假冒伪劣商品来冒充中国林蛙,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曾碰到过以类似品黑龙江林蛙、伪品黑斑蛙、中华大蟾蜍来假冒的情况。

市场上现销售的商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干燥原只的;一种是已剥好的油(输卵管)。

1干燥原只品的种类及鉴别

1.1干燥原只品的种类

1.1.1中国林蛙

1.1.1.1来源

系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temporariachensinensisDavid)雌蛙。

1.1.1.2原动物特性

中国林蛙系卵生两栖动物,外形很像青蛙。雌蛙体长约7~9cm,雄蛙较小;头长宽相等或略宽,扁平;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鼓膜显著,明显大于眼径之半;前肢较粗短;指端圆,指较细长,第1、3指近等长,指长顺序为3、1、4、2;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外掌突均显著;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或超过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一半,足与胫等长或略长;趾端钝圆,趾细长,第3、5趾达第4趾的第2、3关节下瘤中部;蹼发达,除第4趾外其余各趾的蹼多少达趾端而蹼缘缺刻较大,外侧间具蹼而不发达;关节小瘤小而明显;内跖突窄长,外突小而圆。皮肤上细小疣粒很多,口角后端颌腺十分明显,背侧褶在颞部不平直而成曲折状,在鼓膜上方侧褶略斜向外侧,随即又折向中线,再向后延伸至胯部;两侧褶间有少数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排成“∧”;腹面皮肤光滑。褶二。皮肤颜色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化,秋季和冬季为褐色,夏季为黄褐色。

哈蟆油的采收时节一般有:中国林蛙入水冬眠前可用灯光诱捕;下水后筑坝下笼围捕或网捕;也有下河翻石、摸洞穴捕捉。霜降前后体肥油足,捕捉最好。雌蛙腹内有油(输卵管)而雄蛙腹内无油,故应注意辨别:雌蛙腹部肥满,雄蛙则形体瘦小,腹部瘟,下部尖形。

中国林蛙野生于我国东北地区,海拔1100m以下的长白山区及小兴安岭。此外,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山西、陕西、青海等地亦有分布。

1.1.2黑龙江林蛙

1.1.2.1来源

为蛙科动物黑龙江林蛙(RanaamureansisEoulenger)雌蛙蛙。

1.1.2.2原动物特性

黑龙江林蛙其形状与中国林蛙相似而稍小,雌蛙体长6~7cm左右。头较扁平,长宽几相等;吻端尖圆,稍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颊部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眼吻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鼓膜显著,大于眼径之半;锄骨齿为椭圆形,位于鼻孔内后方。前肢较短壮;指端圆;指较细长,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显著,第2、3、4指常有指基下瘤;内外掌突均显著。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胫短。左右跟部稍重叠,足长于胫;趾端钝圆而略尖;第3、5趾达第四趾的第2、3关节下瘤之间;蹼发达,除第五趾外,其余各趾的蹼虽未达端,而蹼缘的缺刻不深,外侧间蹼几达基部,第五趾外侧无缘膜;内突较细长,外突圆小或无。皮肤为林蛙群中最粗糙者;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随又略折向中线,然后向后延伸达胯部;两侧褶间有分散的疣或长或圆,大致成行排列,后部的疣多而小,一般不成行;体侧、腹部两侧及后肢背面有许多小疣。口角后端有一显著的颌腺;跗褶二,颇显著,褶上小白刺较多;腹面一般光滑,仅腹侧及腹后端有刺粒。皮肤颜色变异颇大。背侧褶及背部疣上或附近多有黑色斑点;鼓膜上的三角形黑色斑大而显著;四肢背面有黑横纹。咽、喉及腹部有鲜艳的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二色多少的比例相差很大;四肢腹面多为深灰色,间有少量朱红色小点,体侧也有,甚至背面也有,但这种情况很少(这种朱红色在保存二三年多的标本上仍能看到)。

黑龙江林蛙与中国林蛙同生活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所以商品哈士蟆中有时会夹杂一些黑龙江林蛙。

1.1.3黑斑蛙(青蛙)

1.1.3.1来源

系蛙科动物黑斑蛙(青蛙)(RananigromaculataHallowell)雌蛙。

1.1.3.2原动物特性

黑斑蛙(青蛙),其背面的基色为黄棕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中央常有一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的纵脊线;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股后方无纵纹,而只有几条横纹。腹面白色无斑。此种为我国常见的蛙类,常栖于池塘、水沟或小河内;产卵季节为3~6月。

1.1.4中华大蟾蜍

1.1.4.1来源

为蟾蜍科(Bufonidae)动物雌性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

1.1.4.2原动物特性

中华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较大,躯干粗短,无尾。头宽大于长,头部无骨质棱,鼓膜显著;口中无齿,颈不明显。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具缘膜;后肢粗壮而短,趾侧趾在基部相连成瓣蹼。皮肤极粗糙,背部密布瘰疣,腹部疣粒较小,头部较光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体色随季节和性别不同而变化,生殖季节雄性背部多黑绿色,体侧浅色斑纹;雌性背部颜色较浅,瘰疣乳黄色,腹部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较小,内侧3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为两栖类动物。广布于我国温暖带、亚热带地区。

1.2干燥原只品的鉴别

干燥原只哈士蟆的真伪鉴别只要掌握好此四种动物的原动物特性,利用下面提供的原动物的检索表,就能将正品哈士蟆――中国林蛙与其类似品黑龙江林蛙、伪品黑斑蛙、中华大蟾蜍区别开来:四种原动物检索1.上颌无齿,有耳后腺…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1.上颌有齿,无耳后腺……

22.背侧褶在颈部不作曲折状,股后方无纵纹,而只有几条横纹,雄蛙有外声带………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Hallowell2.背侧褶在颈部作曲折状,33.体扁平而略小,后背及体侧疣粒多而显著,胫跗关节不达眼部;腹部有明显的朱红色斑点,黑龙江林蛙Ransamurensis3.体略粗圆而大,后背及体侧无显著疣粒;胫跗关节前达眼部;腹部无显明的朱红色斑点,中国林蛙R.temporariachensinensis

2哈蟆油与类似品、伪品的种类及鉴别

2.1哈蟆油

系将捕捉到的中国林蛙的雌蛙用绳穿过眼、鼻、颈部位,悬挂于通风阴凉处阴干成哈士蟆干。剥油时先将原只干用热水浸泡1~2min,立即装入麻袋内闷一夜,皮肉回润后剖开腹部,取出输卵管(俗称“油”),同时除去黑子(卵细胞),放在通风处阴干即为蛤蟆油。

2.1.1性状鉴定

商品哈蟆油呈不规则弯曲团块状,输卵管呈脑样回沟状镶嵌排列,相互重叠成特有的凹窝状为不规则弯曲、相互重叠的厚块,略呈卵形,长约1.5~2cm,厚约1.5~3mmg。外表色白或黄白色,显脂肪样光泽,摸之有滑腻感,有不规则的裂纹,用手指甲可划出痕迹。一般左右各一块,当中由皮膜连接。皮膜灰黑色,无网眼,有分枝状微细管。质硬脆,易碎成小块,折断面整齐多棱角,碎块间常有灰白色薄膜牵连。如有未去净卵,为多面体,棱角钝圆,长径1.5~1.6mm,短径1.0~1.3mm,黑色,光滑。气特殊,味微甘,嚼之黏滑。以块大、肥厚、黄白色、有光泽、不带皮膜、无血筋和卵子者为佳。

2.1.2理化鉴定

2.1.2.1水试

遇水可膨胀至10~15倍,膨胀时输卵管壁破裂;24h后呈白色棉絮状。据研究,蛤士蟆油水浸12h后,平均体积增大91.08倍;加热煮沸不溶化,手捏不粘手。脱水干燥后可恢复原样,但失去光泽。

2.1.2.2火试

蛤士蟆油遇火易燃烧,离火自熄;燃烧时发泡,并有噼啪之响声,无烟,有焦糊气不刺鼻。

2.1.2.3荧光反应

采用直接观察法,进行荧光观察,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荧光是稳定的。

2.2黑龙江林蛙油

系用同科动物黑龙江林蛙雌蛙的输卵管来冒充哈蟆油。《中国药典》曾将蛙科动物黑龙江林蛙雌蛙的输卵管作为哈蟆油的来源之一收载过,由于黑龙江林蛙个体小,生长到4~5年的成蛙剥出的油也很小,产量小而不成气候,形不成商品,故《中国药典》从2000版开始就不再作为哈蟆油的来源收载。由于与中国林蛙生活区域相近,药农在采收哈蟆油的过程中有时会捕捉到黑龙江林蛙。个别药农怕麻烦或为了增加数量存心不将其剔除,剥油作为哈蟆油出售。

2.2.1性状鉴别

黑龙江林蛙油与正品哈蟆油性状极其相似,就个体稍小些。输卵管粗细也均匀,色白色或黄白色,也有油脂样光泽。质脆易碎,手摸之有感。

2.2.2理化鉴别

2.2.2.1水试

遇水膨胀速度比哈蟆油稍逊,增大8~12倍。膨胀时输卵管壁破裂成棉絮状。

2.3青蛙油

系用蛙科动物黑斑蛙(青蛙)雌性的输卵管来冒充哈蟆油。曾有资料记载“其表面土黄色,不透明,膨胀度极差”。事实是笔者曾在实际工作中碰到过此类商品,由于其形实在相似哈蟆油,笔者也曾怀疑过其的真伪,会否是中国林蛙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方法的不同,造成了如此性状上的极微差异,笔者捉来10只中国林蛙原动物,通过穿眼、穿鼻、穿颈三种不同的方法晾干,然后剥油,结果均符合正品哈蟆油的形状特征,而与此商品有所区别。后经深入调查,得知有些地区养殖一种俗称”田鸡”的蛙类,此蛙2~3年就可剥取其输卵管作哈蟆油。笔者通过关系捉到原动物10只,通过对原动物的鉴定,确定此蛙为蛙科动物黑斑蛙。又对其同样采用穿眼、穿鼻、穿颈三种不同的方法晾干,然后剥油,结果剥出的油与此商品有通一性,由此确定此为黑斑蛙油俗称青蛙油。由于其成本低廉,利润空间大,性状又与正品哈蟆油不易区分,所以好多不法商人用它来冒充正品哈蟆油。

2.3.1性状鉴别

其商品形状与哈蟆油非常相似,也由粗细均匀的管状输卵管呈镶嵌状弯曲排列。色白或黄白,也具哈蟆油一样的油脂样光泽。只是通常不左右成对出现,而且左右两片形状不对称。整个形状呈扁平无凹窝或稍有浅凹窝。皮膜灰黑色,少见。味辛辣,麻嘴,粘牙。2.3.2理化鉴别

2.3.2.1水试

遇水膨胀速度较慢,增大约7~8倍。

2.4蟾蜍油

系用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雌性的输卵管来冒充哈蟆油,习称癞蛤蟆油。此品不入药。

2.4.1性状鉴别

其商品形状呈盘旋扭曲状(形似鸡肠)或压成块状和块片状,无哈蟆油特有的凹窝状。其输卵管粗细不均。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无油脂样光泽,半透明。质较硬,不易碎裂。手摸之无感。具特异腥臭。遇水膨胀慢,膨大体不呈棉絮状,膨胀后仍较硬,嚼之有脆性。与正品哈蟆油较易区别。2.4.2理化鉴定

2.4.2.1水试

遇水稍膨胀,增大4―5倍。输卵管管坚不破裂,只见粉条状物加粗,但形态不变。遇水虽变软,但不能将其拉直。断裂处呈狮子头样膨胀,但不呈棉絮状。

2.4.2.2火试

遇火燃烧,与蛤士蟆油相似。

对已剥好油制成商品的哈蟆油、黑龙江林蛙油、蟾蜍油、黑斑蛙油,由于它们的性状极为相似,为了方便读者快速而准确地将黑龙江林蛙油、蟾蜍油、黑斑蛙油与正品哈蟆油――中国林蛙油加以区别,见表1。表1真伪哈蟆油形状对照表(略)

3讨论与结论

现在市场上作为哈蟆油商品的从商品形式上分,有原只干和已剥好的油(雌蛙输卵管)2种;从原动物物种上来分,除了《中国药典》收载的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temporariachensinensis)的雌蛙外,还存在着用蛙科动物黑龙江林蛙(Rana.amurensis)的雌蛙、蛙科动物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的雌蛙和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b.gargarizgans)的雌体等多种情况。其中黑龙江林蛙油作为曾被《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其功能主治应与正品哈蟆油相同,只因价格比正品哈蟆油低,用其冒充正品哈蟆油出售,有牟取暴利之嫌,现版《中国药典》未于收载,只能作为类似品处理;至于青蛙油和蟾蜍油,它们的药用功效还未有证明,由于成本低廉而大肆养殖与捕捉,剥取其输卵管加工冒充正品哈蟆油出售,更应作为伪品予以严厉查处。市场鱼目混杂,这就要求我们药业鉴别人员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明辨市场上哈蟆油的真伪,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笔者将在鉴别哈蟆油的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发现论述如上,目的是为了使广大读者能掌握简单快捷的识别市场上哈蟆油商品的方法,使伪劣商品无容身之地。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中国两栖类爬行动物系统检索[M].成都:科学出版社,1977:34-4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关期刊更多

经济动物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生物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