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蛙养殖 技术探讨

1 引言

林蛙在我国主要有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黑龙江林蛙(R.amurensis)。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为多,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山西、陕西、青海等省。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历史悠久的名贵的中药材,有滋补、健身、防病、治病之功效,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以来自天然、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材料所生产的具有丰富营养保健功能的产品更加关注和青睐,林蛙活体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因而林蛙养殖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已经成为当地林区职工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但现实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解决林蛙养殖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对于保护林蛙这一野生物种和大力发展林蛙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林蛙养殖的关键性技术

中国林蛙是水陆两栖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野生林蛙在林区积水或雨后水坑中配对产卵,因此,水源不足,水质混浊,饲料不足,天敌危害等,使蝌蚪成活率仅在10~20%左右,投放幼蛙回捕率仅也仅在5%左右。

根据林蛙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人为的为林蛙栖息繁衍创造条件就能够提高成品蛙的产量,调查区域主要林蛙养殖主要以养蛙专业户为主体,采用人工促进放养,即在适合林蛙生长繁殖的林地内,修建产卵孵化饲养池、越冬池和看护房。每年春季选择优良种蛙或蛙卵,进行孵化、饲养,蝌蚪变态后自行上山,秋季回捕三年以上林蛙,选择商品蛙出售,其余放回越冬池越冬。

林蛙养殖的保障性工程主要有长年固定式管护房、产卵池、孵化池、变态池、越冬池等;措施主要有安排大量管护人员,林蛙林蛙孵化期间管护,上山、下山期间重点看护,河流秋冬季重点看护。

本人从事林蛙养殖管理多年,从实践经验来看,主要影响林蛙森林放养养殖成果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春季孵化,二是冬季越冬,其它因素也有,但这两个方面如果按照技术方法得到控制,养殖成果将有很大的提升。

2.1 春季孵化

将在野生环境中林蛙产的卵团进行筛选和集中,选取林蛙良种蛙卵按照一定的数量放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其常用办法是用塑料布围成4平方米的池子,其水温在零上5~12度之间,然后将蛙卵每池40团放入池中,蛙卵在水中开使变态,其中,控制水温、清捞浮油、饲料喂养(饲料以一龄幼鸡雏或貉子饲料为主)、大约在六月一日蝌蚪在孵化池开始转向变态池,变态池(1m深,4m2)其主要是在养殖面积的上半部分,放到变态池内仍然继续喂食,饲料投足,使幼蛙成长良好,体力健壮,上山后可大量觅食和抵御天敌,水温和孵化一样,6月20日蝌蚪开始长出腿,期间,要管护好各种天敌对蛙卵和蝌蚪的侵害。在有好的条件下,可将山沟系上游的水用管道引至孵化场地(象自来水一样常流水),孵化池建成自动进出水的2米宽10米长的长条型,可大量节省人力和提高蛙卵孵化成活率。

2.2 冬季越冬

越冬的方法主要有:越冬窖(技术要求非常强);林间小溪越冬;水库网箱越冬。现主要多采用第二种方法,人工对小溪进行部分改造,依据山势地型和水源条件用机械挖成宽4m长8m(或更长)深2m发上的越冬池,达到冬季不冻或上结薄冰下流水的标准,即可安全越冬。技术在于秋季收捕成蛙和幼蛙的时候,一定筛选好,将一龄和二龄蛙及部分成蛙(留作明年种蛙)集中放到多年经验认为非常好的越冬地点的越冬池内,认为不太准的要少放,越冬池数量要多,不至于立春节气后部分河段流冰(延水),影响蛙场全局的越冬。

3 林蛙养殖无法控制的技术性难题

现阶段养殖户无法控制的影响林蛙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使其大范围活动觅食的充沛雨量。蝌蚪长成幼蛙后上山放养,林地主要以阔叶疏林地反背坡为主。最好,两山夹一沟,沟内有小溪,放养时间在7月1日左右,需下雨天,幼蛙上山觅食。如在此期间,天气干燥,不利于幼蛙上山,天敌大量入侵,幼蛙无法活动觅食,幼蛙活动时蛙体失水而死亡,现阶段该环节无法人为控制,是制约林蛙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我们野生动物养殖的专家和学者们共同探讨和研究。

林蛙养殖范文第2篇

1.1饲养变态池

饲养变态池要求均匀分布于放养场内,离水源较近、有植被遮阳的潮湿环境的地段,保证林蛙变态后直接上山有较高成活率。首选在放养场附近和各沟岔中、下部的林下或树荫下,便于控制水温;其次选建在背坡山脚植被好的平坦地方,需搭遮阳网。面积4m×6m。池周边水深5~15cm,中间水深40~50cm,浅水区占70%,上下方留灌排水口。池壁不能太陡,以备蝌蚪上岸栖息;池边保持湿润,提高刚变态幼蛙的成活率。当蛙场内建有多个且分布较均匀的越冬池时,可不修饲养变态池。

1.2越冬池

在蛙场内选择放养场的中下游,距主河道10~15m、确保进出水控制、防洪、预防渗漏或冻干池水。池壁呈斜坡形,防止塌方,深度2.5~3.0m,保证冰下不冻水层在1.5m以上,单池面积不低于200m2。幼蛙上山后把越冬池内的水放干,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水位。越冬池可兼作产卵孵化池、饲养变态池,亦可采取植树、种草、割棵子、搭遮阳网和用塑料围栏等,为变态蝌蚪和幼蛙营造阴凉、潮湿、安静的环境。

2半人工养殖方法

2.1种蛙选择

种蛙选择最好要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冬眠前,其次在春季3月末—4月初林蛙出河期间。种蛙选择要求形好、体健、动作灵敏、无畸形、无损伤。蛙龄:2~4年生林蛙生命力旺盛,怀卵量多,繁殖力强,适宜做种蛙。体型:雄蛙身长5~8cm,体重15~30g;雌蛙腹大而丰满,身长6~9cm,体重为25~55g。颜色:背部皮肤黑褐色并有黑斑,背上部正脊处多有一“八”字形黑色条纹;雄蛙腹部为黄褐色,由腹至下颌渐为白色;雌蛙腹部红黄色或带有土灰色,肤色明显深于雄蛙。通常林蛙雌雄比例以1∶1.1~1.2为宜。

2.2产卵与收集

当地一般每年3月中旬开冰,至4月初全化开。中国林蛙自然产卵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至4月初结束,适宜水温9~11℃。抱对后,一般在24h后产卵,24h内基本停止产卵。中国林蛙卵为黑色,刚排的卵团直径3cm,含卵粒1000~2500粒,体外受精。卵团翻过来呈黑色,为受精卵团;卵粒半黑半白,则是未受精卵团。待卵团吸水膨胀有弹性时再将其捞出孵化。

2.3蛙卵孵化

孵化蛙卵采用封闭式网箱孵化法,可以避免水中天敌及沉水卵发生。孵化箱的规格为150cm×100cm×30cm,以木板为框,用细窗纱做箱底,上设支架覆盖塑料布封闭。网箱用木桩固定在水里,注意保持上沿超过水面。网箱最多可放5个卵团,3d内产卵放在同一网箱内。可通过控制水位和光照,来控制水温。

2.4饲养变态

有研究表明,蝌蚪期食物和营养不良,导致生长迟缓且体型小,蝌蚪期的营养状态也决定变态幼蛙和成蛙的体型大小。蝌蚪孵出后5d内不必喂饲,吞食卵衣和浮游微生物,5~14d饲料以豆饼、米糠、玉米面为主,蒸熟投喂,1天1次,不剩为宜。14d后饲料以羊铁叶、苋菜、菠菜、嫩树叶和草叶蒸煮10min后混拌玉米面、麸皮、豆饼粉等,调制成糊状、饼状投喂。当蝌蚪长出2个脚后,可以脱离孵化箱。

2.5放养上山

一般完全变态幼蛙集中在2~3d即可全部上山。期间注意增加地面湿度,收集行动迟缓幼蛙,数量过多时采取人工分散放养,尽量消除场内的天敌如蛇、鼠等,增加成活率。林蛙食物种类达6纲13目近60种,绝大部分为有害昆虫,其次为腹足纲软体类的田螺和蜗牛;尤其对落叶松松毛虫的防治,有“森林卫士”之称。可设灯光诱引昆虫,种植蜜源植物招引昆虫;秸秆(野草)混合猪圈粪(鸡粪、牛粪、死动物尸体),繁殖昆虫(蝇蛆),增加食物来源。放养的林蛙密度过大会因食物的缺乏造成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和部分林蛙死亡,如放养密度过小则回归率亦低。一般每667m2山林可放养林蛙500~600只。

2.6冬眠越冬

冬眠期从11月初至翌年3月末。林蛙大多数在离河流等水源2000m范围内活动。一般9月中下旬开始,林蛙在山下腹林下草里活动。气温10℃以下,林蛙开始入水。越冬池避免淤泥、草或腐败植物多,有机质分解耗氧;避免水质混浊带有污物盖住林蛙背部;避免冰层震动,林蛙耗氧增加;避免水质变绿或变黑,冰上有积雪等,造成林蛙缺氧窒息死亡。必要时除雪或换水。

2.7危害防治

林蛙养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石硅产业;环境优势;养殖现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浙江建德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http://china-shiwa.com)。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2] 刘建国.发展石硅养殖促进农民致富[j].农村新技术,2008(20):33-34.

林蛙养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林蛙;常见疾病;防治

中国林蛙养殖是铁力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林蛙在饲养过程中常发生多种疾病,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中国林蛙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黄皮病、烂皮病

1.1症状

患黄皮病的林蛙皮肤由黑褐色变为黄色,很快死亡。患烂皮病的林蛙背皮溃烂脱落,眼睛变白色,失去视觉,潜伏于阴暗处,用指端搔患处,导致出血死亡。

1.2病因及防治措施

主要是由感染坏死性杆菌而死,多发生于生殖期的成蛙[1]。目前没有较好的防治办法,一般用1.5 mg/l漂白粉溶液对场地消毒,用抗生素药物和va有减轻病害作用。

2红腿病

2.1病因

红腿病又称败血症,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2]。其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季饲养期间,传染快,死亡率高。

2.2症状

发病个体伏地,精神不振,不进食,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有带血黏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有并发炎症。剖检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脾、肾肿大并有出血点,胃肠充血并充满黏液。

2.3防治措施

一是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二是用1 mg/l漂白粉溶液全区消毒;用0.7 mg/l硫酸铜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氯霉素带动物全池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10 mg/kg,1次/d,连续3 d。三是用3%食盐浸泡病蛙20 min,或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24 h。四是用磺胺嘧啶2 g拌虫1 000 g喂蛙3 d;用增效联磺1片加酵母2片,与饲虫拌匀连喂3 d;用土霉素、氟哌酸、畜用病毒灵等消炎抗菌药剂,每1 000 g饲虫拌药1 g,喂蛙群有预防作用。

3 胃肠炎

3.1病因

胃肠炎是中国林蛙蝌蚪、幼蛙和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病原为细菌,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3]。

3.2症状

病蛙发病初期活动异常,躁动不安,不分昼夜的围着饲养圈跳,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发病3~5 d后,部分病蛙开始不进食,个别蛙死亡,病蛙颜色变成青色,此时如及时治疗基本可治愈。发病后期,大量病蛙不进食,反应迟钝,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此时治疗难度很大,损失也会加大。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解剖病蛙可见腹腔积水,胃肠壁严重充血、发炎。

3.3防治措施

胃肠炎的发生多与环境卫生恶化、水质和饵料不洁有关。因此,蝌蚪期要保持水质清新,可每600 m2施用1 kg生态增氧剂,7 d施1次;或用5 mg/kg优碘消毒,10~15 d进行1次。蝌蚪期不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饵料投喂要定时、定量、定点。蝌蚪发病后要及时换水,清除病死蝌蚪,防止病菌蔓延。并在每千克饲料中加胃散片或酵母片1片、痢特灵1片,研成细末,混合喂给。

幼蛙和成蛙胃肠炎的防治:加强饲养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胃肠炎的高发期,用12.5%病毒净500~1 000倍液,或优碘1 000倍液消毒,交替使用,每7~10 d消毒1次,发病期每2 d消毒1次(优碘要在日落黄昏时使用)。在日常预防胃肠炎时可用黄粉虫5 kg拌土霉素10 g、环丙沙星20 g,连喂5~7 d,每月预防2次,并注意饵料要定时定量饲喂。在发病初期,每千克饵料拌富美宁8 g,连喂2 d,也可每千克饵料拌欧速灵8 g,连喂5 d,并配合使用肠炎平每千克饵料拌8 g。当病情发展到第2、3阶段时,要立即清除所有死蛙,加强蛙场消毒,用欧速灵20 mg/kg浸泡(幼蛙15 min,青年蛙20 min,成蛙30 min),连续治疗恢复到正常进食时,可用5 kg黄粉虫拌va胶丸100粒、土霉素纯粉10 g、兽用环丙沙星25 g、多种维生素5 g、酵母片40片混合拌匀,饲喂病蛙7~10 d;如饲喂无菌蝇蛆,可将无菌蝇蛆洗干净用高锰酸钾1 000倍液消毒,将土霉素粉10 g、环丙沙星30 g、泻痢停10片混合研成细末,溶于少量水中拌麦麸喂蝇蛆,24 h后将蝇蛆分离出来用消毒净1 500倍液,或12.5%病毒净1 000倍液消毒后,用土霉素纯粉10 g拌蝇蛆5 kg;或环丙沙星20 g、多种维生素5 g、酵母片50片混合拌匀研成细末拌蝇蛆5 kg饲喂病蛙。刚治愈的病蛙很容易复发,在治疗后期应每千克黄粉虫拌8 g肠炎平,让病蛙彻底恢复健康。

中草药防治:用乌梅、五倍子、黄芩磨成粉面,撒到蛙池中;或将磨成粉面后的中草药掺和到蛙食黄粉虫中,每天投喂3次。

4脑膜炎

4.1病因

脑膜炎是近年来在南方养殖中遇到的一种新病,比较少见,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难治愈等特点。脑膜炎的病原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

4.2症状

患病林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于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转,有时又恢复正常。解剖可见腹腔大量积水,肝脏发黑肿大并有出血斑点,脾脏缩小,肠道充血。

4.3防治措施

一是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二是发病后可以用3 mg/kg红霉素溶液药浴,同时用漂白粉连池水带蝌蚪一起消毒,使水体浓度达到0.3 mg/kg。

5气泡病

5.1病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用土池时,地下水含氮过分饱和[4-5],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分饱和。这些过分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在蝌蚪消化管内聚集,便引发气泡病。气泡病为蝌蚪常见病,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但是如果诊治不及时也会造成大量死亡。

5.2症状

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5.3防治措施

投喂干粉饵料要先用水稍加浸湿,植物性饵料要煮熟以后投喂。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分离出来,放到清水中,2 d不喂食物,以后少喂一些煮熟的发酵玉米粉,几天后就会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治疗,1 m3水体加食盐15 g。

6水霉病

6.1病因

南方冬季气温比较高,在中国林蛙越冬期、蝌蚪期常发生水霉病,病原体是水霉,由于有外伤而引发。该病病程长,死亡率低,多发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常造成蛙残疾,并引发其他疾病。

6.2症状

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中,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蛙体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菌丝分泌的蛋白水解酶还使菌丝生长处的皮肤、肌肉溃烂。

6.3防治措施

一是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 mg/kg)进行全池消毒。二是发病后用2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 mg/kg。

7难产

7.1病因

在南方养殖中国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很容易导致中国林蛙难产甚至不产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造成林蛙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把握不准确。

7.2症状

雌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8]。

7.3防治措施

为产卵的雌蛙营造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可为1∶1),对没有按时产卵的雌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8寄生虫病

8.1水蛭

水蛭又称蚂蟥,叮咬在蛙体皮肤上,吸允蛙体液,影响林蛙健康和越冬,严重时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叶蝉散对水50 l/hm2喷洒于水中,能杀死大量水蛭,对蝌蚪和成蛙无害。还有一些寄生虫在林蛙体腔内,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饲虫拌药5片,连喂3 d效果较好。

8.2车轮虫病

早期车轮虫寄生在蝌蚪皮肤表面和鳃部,病蛙鳃部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发白,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而死亡。防治措施:清池消毒,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池水清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喷洒有较好的疗效。

8.3舌杯虫病和纤毛虫病

主要是放养密度太大,水质污染,寄生虫大量发生所致。可及早更换池水,疏散蝌蚪;用1 mg/l硫酸铜全池喷洒防效较好。

9参考文献

[1] 王春青,潘秀花.怎样防治林蛙烂皮病[j].中国农村科技,2002(1):28.

[2] 崔岩,杜人杰,崔春月.中国林蛙红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中草药药敏实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7(2):32.

[3] 赵凤春.林蛙胃肠炎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3(10):35.

[4] 车轶.中国林蛙常见病防治[j].水产养殖,2000(6):15-17.

[5] 王春青,吴梅艳.圈养林蛙夏季饲养期的疾病防治[j].农牧产品开发,2000(11):39.

[6] 车轶,孟宪国.中国林蛙集约化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7] 卫庆功,白秀娟,丁庆东,等.林蛙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8] 胡茂刚.科学养殖致富100例[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6.3防治措施

一是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1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定期用漂白粉(水体浓度为0.5 mg/kg)进行全池消毒。二是发病后用2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2次/d;也可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 mg/kg。

7难产

7.1病因

在南方养殖中国林蛙,由于冬季冬眠期气温高,而且温差变化大而频繁,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中苏醒,很容易导致中国林蛙难产甚至不产卵[6-7]。主要原因如下:①休眠期间干扰过多,造成林蛙体力消耗过大;②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③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④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⑤种蛙在产卵前受到严重惊吓;⑥产卵时间把握不准确。

7.2症状

雌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8]。

7.3防治措施

为产卵的雌蛙营造安静的环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种蛙(雌雄比可为1∶1),对没有按时产卵的雌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8寄生虫病

8.1水蛭

水蛭又称蚂蟥,叮咬在蛙体皮肤上,吸允蛙体液,影响林蛙健康和越冬,严重时造成林蛙死亡。用6.0~7.5 kg/hm2叶蝉散对水50 l/hm2喷洒于水中,能杀死大量水蛭,对蝌蚪和成蛙无害。还有一些寄生虫在林蛙体腔内,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 000 g饲虫拌药5片,连喂3 d效果较好。

8.2车轮虫病

早期车轮虫寄生在蝌蚪皮肤表面和鳃部,病蛙鳃部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发白,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而死亡。防治措施:清池消毒,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池水清洁;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喷洒有较好的疗效。

8.3舌杯虫病和纤毛虫病

主要是放养密度太大,水质污染,寄生虫大量发生所致。可及早更换池水,疏散蝌蚪;用1 mg/l硫酸铜全池喷洒防效较好。

9参考文献

[1] 王春青,潘秀花.怎样防治林蛙烂皮病[j].中国农村科技,2002(1):28.

[2] 崔岩,杜人杰,崔春月.中国林蛙红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中草药药敏实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7(2):32.

[3] 赵凤春.林蛙胃肠炎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3(10):35.

[4] 车轶.中国林蛙常见病防治[j].水产养殖,2000(6):15-17.

[5] 王春青,吴梅艳.圈养林蛙夏季饲养期的疾病防治[j].农牧产品开发,2000(11):39.

[6] 车轶,孟宪国.中国林蛙集约化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林蛙养殖范文第5篇

今年43岁的刘凤秋18岁时就到广东省惠州市打工。经过20多年的奋斗,刘凤秋有了几百万家产。

2004年的一天。刘凤秋的儿子病了。刘凤秋想买一只没有吃过人工饲料的鸡给儿子补身体,可是跑了几个市场也没买到。这让刘凤秋觉得不可思议。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2005年,刘凤秋回到老家湖南省衡东县月山村,在这里承包了5000亩山地,从10只种鸡开始。进行自繁自养。按照计划,他养的鸡完全不吃人工饲料,连上几代的种鸡也不能吃,最大限度地去除人工饲料残余。但刘风秋的计划很快就遭遇打击,他的种鸡虽然养得很好,但是孵出来的小鸡苗却总是莫名其妙地死亡。

刘凤秋不用精饲料喂小鸡,这正是导致小鸡营养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刘凤秋想到用猪骨头、菜叶和大米熬制成的骨头粥来喂小鸡应该有用。连续用这种粥喂养小鸡半个月后,小鸡再也没有出现营养不良死掉的情况,规模迅速扩大。

不久,在得知鸡最喜欢吃白蚁以后,刘凤秋又开辟出了一块半亩地大小的场地养白蚁。

2008年。刘凤秋饲养的绝对没有吃过人工饲料的土鸡终于可以上市了,刘凤秋将鸡的售价定为336元一公斤。一只鸡算下来要400元左右。然而,如此高价的鸡在当地完全无人问津。于是,刘凤秋决定到广东省惠州市去试试。

2009年9月,刘凤秋在惠州的繁华区域开了一家专卖店。专卖店紧挨着一家大商场,到这里来购物的,大部分都是经济实力较好的人。

由于广东人口昧清淡,喜欢原汁原味,还特别喜欢用鸡煲汤,因此,刘凤秋的鸡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刘凤秋一天平均能卖出十多只鸡,生意越做越红火。

“青蛙王子”

王理是湖南省沅江市茶盘洲镇人。年仅25岁的他不到一年时间,就靠养蛙创造了百万财富,成了名副其实的“青蛙王子”。

2008年6月,王理从吉林省长春税务学院毕业,在广州找到了一份工作。下班以后,王理常常会去市场转悠,他发现市场上的青蛙不但卖得快,而且价格还不低。

2009年1月,王理辞去了当时月薪6000元的工作,回到老家承包了26亩地。开始养殖青蛙。

王理养殖的黑斑蛙、虎纹蛙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必须到省级林业厅或省级林业厅授权的部门办理养殖许可证。

2009年7月下旬,益阳市林业局和湖南省林业厅联合对王理的青蛙养殖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半个月之后,王理拿到了湖南省第一张青蛙养殖许可证。为了慎重起见,益阳市林业局还对王理提出了两条严格的规定:一是必须定点定量销售。不能够随便在市场上泛滥销售:二是成蛙品种必须有王理养殖场的标识。

获得了青蛙养殖许可证后,王理就等着青蛙长成出售了。然而,2009年8月底的一天。王理忽然发现蛙池里到处都是翻着白肚皮的青蛙尸体。

为了弄清楚死亡的原因,王理解剖了一只青蛙。在青蛙的肠道里,王理意外地发现了一些还没有消化的蝇蛆。王理拿到实验室一检验,发现蝇蛆有毒。顺藤摸瓜,王理发现。青蛙的大量死亡跟新买来的猪肉有关。

王理立即对症下药,采取措施阻止了青蛙的继续死亡。

相关期刊更多

经济动物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生物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