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范文第1篇

600年前,郑和这位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航海英雄,做出了令现代人惊叹的伟大壮举。他的船队有2.78万人,分乘63艘巨型宝船和更多小一些的船,浩浩荡荡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沿岸。有人甚至说他还到了美洲。

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为了修复农耕帝国?

历史记载,郑和的最大宝船长44丈、宽18丈,分别接近现代轻型航母和重型航母的尺度,考虑木船的吃水深度有限,其总排水量也在轻型航母的数量级上。这比梦想到东方寻找黄金的哥伦布那可怜的三条小船大了两个数量级,船队的总吨位则超过三个数量级,有几千倍。美国学者詹•阿德金绘制的两船相遇的想象图,悬殊之大,跃然纸上。这个尺度现在受到学术界的怀疑,即便按保守的估计,宝船仍比哥伦布的圣玛丽亚号大了一个数量级,船队规模之差仍超过两个多数量级。

100年前,郑和那尘封的壮举就被梁启超拿来讨论。然而,中国历史学家总是乐于评价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而忽视对事件本身的客观记录和理解。评价一件事情的意义取决于讨论者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常常是评价者主观选择的。在今天世界主流话语的阴影下,国人急于强化自己民族的历史地位,会有意无意拔高历史事件的正面意义,这就会冲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郑和之前,中国虽然早有丝绸之路与西方沟通,包括穿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但是从事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很少有中国人。固然有海纳百川、多元共处的文化包容,但农耕民族却缺乏主动向外探索、贸易、殖民的意愿。因此,郑和的壮举在中国历史上显得很突出,也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偶然的、突兀的、非常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件,无论它孤立看起来多么辉煌壮丽、波澜起伏,但在中国农耕文明的长河里,却只是一个小小的扰动。

首先,蒙古人入主中原,把传统农耕社会彻底打乱。这些历史上少有的拒绝汉化的蛮族,一度曾要把汉人杀光,把田园变成牧场。他们嫌自己人少统治不过来,便把西域的色目人引进来,促成了欧亚大陆东西之间最彻底的文明整合,却把中原和南方的汉人压在底层,给了他们一百多年的屈辱。蒙古人大势过后,收拾残局的朱元璋竟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汉人出身的皇帝。但众所周知,他也绝非老实本分的农民。不过,作为一个有见识的皇帝,他总结传统江山社稷的经验教训,对内抑制消费主义的蔓延,尤其是官员的贪欲与腐败,对外实施禁海,防止外洋之民与内地游民、商人沆瀣一气,扰乱中央集权制的秩序。

其次,燕王朱棣把父亲朱元璋的继承人朱允坟赶下台,自己当上永乐皇帝,他已不需要父亲开国初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韬光养晦之略,他要把自己强大的实力推至远方,以强化边远地区稳定,便收回父亲“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让郑和组织了空前的航海运动。他的基本意图并没有超出中国传统的观念,倒不一定真要追求一种君临天下的虚荣,去统治那些化外之民;只是因为传统社会的动乱及王朝的政权更替,经常与蛮族的入侵相关,他要让番邦来进贡,对自己表示臣服,不要在边境滋事,更休想问鼎中原。他的主动冒进,和父亲的被动谨慎,方式相反,目的却一样,维持大一统的农耕帝国的稳定。

第三,郑和本人是云南回民出身,祖父、父亲还去麦加朝圣过。这些回民大多是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从西域来的穆斯林的后代,他们身上还有比较多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的传统。郑和自小了解西洋事务,明朝军队进攻云南时不幸被俘,做了宫廷里的宦官。但后来他在朱棣发动的中有功,他身上的才华体现的是元朝东西方大融合时期留下的遗产,也才受到重用。

郑和的辉煌在中国历史上,命里注定只能昙花一现。这种旨在让外番臣服的政治行为开支巨大,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带回的长颈鹿(被视为麒麟)之类的珍禽异兽,只能博皇帝一乐,这等奢侈,再富有的朝廷也承受不起。因此,朱棣一死,常态渐渐恢复,航海事业难以为继,郑和本人也在勉强启程的第七次航行中死去。随后巨大的船队以及造船产业,连同相关的资料都被销毁。如果后来的历史没有另一种文明介入,如果没有海外一鳞半爪的记载做佐证,它恐怕就会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隐含着各自的文化

郑和被今人视为伟大的外交家、和平的使者、开放思想的先驱,是争执的仲裁者、道德的圣人、秩序的象征。的确,与西方民族的航海相比,郑和下西洋似乎更具道义和友善的特征,不是取人的土地、夺人的财富,而是以和平交往为目的。

但事情又有另一面:郑和的使命是中央帝国皇帝赋予的,他不代表独立于官府之外的民间资本主义运动;即便不是要去南洋找什么惠帝的踪迹,也是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沿岸番邦宜示帝国的威严,让他们自动朝贡,接受册封;他的数万人武装船队除了打击海盗,对沿途番国也是一种威慑,一旦遭遇抗拒,就会予以征服,拒绝臣服的番王会被捉住,押往朝廷处置。

今人常替古人惋惜,中止航海只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要是朱棣的子孙们胸怀开阔一些、思想解放一点,破除海禁,要是郑和船队多搞点商业贸易,多学些别人的科学技术,要是这庞大的舰队延续到一个世纪后,能与西方的舰队在海上相遇,要是……这般这般,通通都是今人一厢情愿的想象。

郑和远航范文第2篇

1492年8月,意大利人哥伦布带领87名水手,从西班牙起锚西航,在茫茫大西洋上航行了70多个昼夜之后,最终登上了第一块陆地――美洲新大陆。如今,这段课本上记载的童叟皆知的历史,有可能会被中国人郑和改写。

今年4月,一张由威尼斯人在1410年绘制的世界航海图被发现,图上清楚地标有世界各大洲的准确位置,整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了82年。它的出现,再次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打上了问号。

早在14年前的1990年,英国业余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幅威尼斯人1424年绘制的航海图。图中除绘有欧洲及部分非洲的海岸线以外,在西边遥远的海洋上还有4个岛屿。孟席斯推论其中两个应该是中美洲的波多黎各及法属瓜德洛普。也就是说,早在1424年之前,已经有人比哥伦布更早绕过非洲到达美洲,并绘制了此图!

带着疑问,孟席斯查阅了六千多本书籍、哥伦布以前的世界地图、欧洲国家档案馆的资料以及第一批到达美洲的航海家笔记,结果又发现了另外几幅古老的地图。这些地图不仅绘有世界各部分大陆,而且还包括非洲的最南端及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而它们都是在哥伦布、麦哲伦以及达伽马开始远航前几十年绘制完成的。他还发现,包括哥伦布在内的许多欧洲航海家都曾在航海日志或书信中承认,他们拥有航海图。如果这些图中早就标出了美洲,那么他们伟大的航行就不能算作是发现,只能算作按图索骥而已了。

到底是什么人绘制了这些航海图?孟席斯的答案是:中国人。孟席斯在中国云南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时说,威尼斯人的航海图和郑和的航海图不仅有许多地名相似,而且此图是以郑和的祖居地中亚布哈拉为中心。从时间上看,威尼斯人绘图的1410年,恰好是郑和完成前两次下西洋壮举之后。孟席斯推测,是当年前往威尼斯的中国商人带去了郑和的航海图,威尼斯人才根据此图绘制了他们的航海图。

十五世纪中国明朝的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当时拥有强大远洋探险能力的只有中国。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当时世界设计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其舰队动辄两三百艘,人员最多时达两万八千人。郑和历次远航时都详细绘制了所到之处的地图和海图,精确度极高,误差不超过37公里。以当时明朝舰队的实力,要做到环绕地球探险极有可能。

虽然根据郑和航海图及其随员留下的回忆录记载,当时郑和下西洋最远只到了非洲东岸。但是,根据一部清朝初期手抄本上的记载,在郑和1421年至1423年第六次下西洋的航程中,有一支分队直到1425年才返回,比主船队迟了整整两年。他们去哪了?根据古地图和大西洋季风洋流情况,孟席斯猜测:郑和率领船队到马六甲,续程到印度加尔各答后经东南亚返回中国。他的三名副将则继续西行,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抵非洲西岸。随后这三人分别率领船队,兵分三路展开了环绕世界的探险航行,最终西至美洲,南达南极洲,北至格陵兰,东到澳洲及新西兰。

郑和远航范文第3篇

关键词:郑州新郑机场;洲际航线;中原凹陷

中图分类号:F5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117-0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首个作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以“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1]为发展主线,大枢纽包括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两个方面,实验区的建设以航空货运为突破口。2014年货运吞吐量37.04万t,同比增长44.86%;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型机场第一位,总量居中部首位。2014年的排名由2013年的第十二位上升到第八位,跻身全国主要机场前十位[2]。在货运实现突破之后,“货运为先、以货带客,国际为先、以外带内”的战略要求客运要紧随其后,只有实现客货运两翼齐飞,均衡发展,才能形成大枢纽的结构合理,良性互动。但截止2015年5月,郑州新郑机场洲际客运航线还是空白。国际航线的开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综合投资环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带动作用,同时国际航线(尤其是洲际航线)数量的多寡则直接反映了机场国际航线网络的健全程度,是评价空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空港经济发展的能级[3]。

1 郑州新郑机场与周边机场航线网络对比分析

1.1 郑州、西安、武汉机场航线运营状况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国家民航局确定的全国区域性枢纽机场和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截止2015年5月,郑州机场已开通并正在运行的国际客运航线15条。开通有新加坡、日本等亚太地区国家的不定期包机和澳门、台北的定期包机航线,还有飞往韩国首尔、香港的定期国际航线。虽然已有一定数量的国际航线,但是新郑国际机场目前没有一条赴欧洲、美洲或者大洋洲的远程国际客运航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截止2015年4月,西安已开通通往12个国家及地区定期、包机航线28条,通航点24个,分别是巴黎、莫斯科、赫尔辛基、西雅图、台北、香港、釜山、曼谷等地。其中,运营国际航线的中外航空公司25家,其中外航19家。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华中地区唯一的综合枢纽机场。截止到2015年3月底,武汉国际及地区客运通航城市32个,武汉的国际、地区航线数量为28条,其中国际航线20条,主要飞往巴黎、旧金山、莫斯科、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区航线8条:飞往香港、澳门、台北等。

1.2 郑州与西安、武汉国际机场航线运行状况对比

将郑州、西安和武汉国际航线运行情况做一对比分析,见表1,以便更全面的了解郑州机场目前在周边地区机场中的优、劣势。

1.3 小结:已形成洲际客运航线的“中原凹陷”

通过对基础设施、国际航线数量、飞行区域、洲际航线数量、机场与基地航线公司等各种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与周边的武汉、西安机场相比,目前在以上这几个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尤其是远程的洲际航线,还是空白状态,已经形成洲际客运航线的“中原凹陷”。郑州机场洲际客运航线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河南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内机场中年客运年量达千万以上的城市都已经开通了远程的洲际航线,仅有郑州尚未开通。

2 二线城市新开洲际航线的运行经验

2.1 二线城市开辟洲际航线的主要影响因素

自2006年荷兰航空率先开通阿姆斯特丹―成都航线后,二线城市的洲际航线不断的开辟。这些航线覆盖的城市至2015年已增至26个,包括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多个年客运量达千万以上的城市。

但是二线城市的洲际航线运行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线市场虽是人口稠密的城市,但也是典型的低收益地区,很多的人选择价格敏感的旅游航线出行,高端客人有限。二是在二线城市运营洲际航班会面临季节波动、单向客流等挑战,从而降低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航空公司进入二线城市开辟洲际航线时会考虑下面几个核心因素。

2.1.1 机场的航班时刻及所在地的区位

中国一线城市机场容量趋于饱和,很难获得新的航班时刻,由于主要门户拥挤而受到制约,对于中外航空公司来说二线城市变得更具吸引力。向一个二线市场提供服务有助于航空公司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同时获得更多和扩大进入主要城市的资源。因此,机场所在地的辐射范围会直接影响航空公司的选择。

2.1.2 政府补贴

地方政府往往对开通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提供大量的补贴,这个补贴的数额会成为影响其是否开通航线的核心因素。部分国内城市在航空公司运营初期给予较高补贴,甚至达到了航线整体运营成本的50%以上。

例如,2013年由于补贴不到位,法航停止武汉的航班服务,之后双方签定一份秘密协议,航班才能继续运行。成都也是重金补贴跨洲际航班的城市,这就是如此多的航空公司选择成都首飞或把成都作为唯一二线市场的原因。

2.2 新开洲际航线的经营模式

洲际航线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由航空公司主导开辟航线,按定期航班运行;另一种为由旅行社或包机商主导开通旅游包机航线,按包机运行。

2.2.1 定期航班模式

航空公司航线的开辟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季节变化、特殊事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航线公司考虑开辟一条新航线时会做相关的市场调研,预测航线客流量的变化及发展规律,通过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客流量的影响后,结合公司的经营战略、公司现有资源、航线特征等,制定相关的航线计划,继而开辟新的航线。国际航线的开辟需要经过漫长的市场调研及申报准备工作,这个开通周期大概需要2 a的时间。国际航线特别是洲际航线运营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具有一定经营风险。所以,航空公司在洲际航线的开辟上十分的谨慎。

2.2.2 旅游包机模式

旅游包机盈利空间大,因此有些财力相对雄厚的旅行社为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主动找航空公司接洽包下整条航线,由它负责整个航班座位的销售,或者由包机商和航空公司谈妥包机事宜后,旅行社再切位,或者几家旅行社联合承包一架旅游包机,以降低运营风险。

2.3 新开洲际航线的发展路径

按照业内惯例,在开通国际定期航班之前,往往先试水旅游包机,第一,可以根据市场反应来调整下一步的计划;第二,可以进一步沟通、磨合各口岸联勤单位的配合。同时,对于有些航线来说,在没有取得对等航权的现状下,包机航班也可以绕开这些限制,实现直飞目的,待市场培育成熟,再开辟定期的航班。

3 旅游视角下郑州新郑机场开辟洲际航线的建议

3.1 开辟洲际航线刻不容缓

远程洲际航线是一种稀缺资源,航空公司一旦在同一地区选择了一个机场,就意味着该地区的其它机场在数年内失去了竞争机会。

目前在郑州新郑机场500 km的范围内,西安机场已经开通赫尔辛基、巴黎、莫斯科等地的定期国际航班,武汉也开通了巴黎、莫斯科等定期国际航班,如果郑州不积极参与竞争,郑州机场与西安机场、武汉机场相比,不但竞争力会减弱,发展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再想开辟同样的主要航线困难将难以想象。

3.2 政府引导应成为洲际航线开辟的主导力量

洲际客运航线的开辟受航空市场和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运营成本高、开发难度大,航线具有一定经营风险。航空公司新开辟的航线,都需要经过市场培育,在这个阶段,新航线的经营有可能会给航空公司带来较大经济亏损,航空公司除非出于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否则一般会放弃开辟这条航线。但是当地政府如果能给航空公司适当的补贴,则航空公司很有可能会开辟地方政府建议开通的航线,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航空公司的双赢。对于河南来说,洲际客运航线的开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的积极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是事关成败的关键。

3.3 以旅游包机形式试水洲际航线的开辟

中国出境旅游在短短十多年里就快速成长为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1.17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约1 400亿美元[4]。人民币升值、签证放宽、有序发展的政策,为出境旅游发展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与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而远距离的国际客运,航空运输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旅游包机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定期航班以公务、商务客人为主,而包机航班以旅游客人为主。如果没有稳定的公务商务客人,开通定期航线,航空公司就要面临巨大的风险。以郑州赴日航线为例,目前,运营该航线的有上海航空和春秋航空,其中,上海航空于2012年7月1日开通郑州―浦东―大阪关西航线,班期为每天一班。该航线的上座率年均一直低于60%,说明郑州赴日的公务、商务客数量非常少。春秋航空于2015年3月底开通郑州―大阪航线,班期为每周2、4、5、7执飞,截止2015年4月底共承运8 779人次,客座率为95.4%。同时执飞日本的航班,两个航空公司航班的客座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春秋航空借助春秋旅行社给它提供稳定的游客客源。

因此,郑州建议考虑初期开通旅游包机,后市场培育成熟后开通定期航线。如果前期旅游包机的开辟不能实现点到点直飞,可以考虑从北、上、广飞过来,经过郑州中转再抵达国外,这种做法对于航空公司、机场和地方来说,均为有利,也更具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人民政府.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R].2013,9.

[2] 成燕,黄永东.期待郑州航空港更精彩[N].郑州日报,2014-09-05.

[3] 武义青,张云.借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J].

郑和远航范文第4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属中国;

郑和远航范文第5篇

1970年的一天,南京幕府山麓,数座六朝古墓正在发掘之中。突然,在编号为“M7”的古墓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个沾满泥污的奇特杯子,擦拭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做工精湛、有着典型古希腊风格的玻璃杯。

在墓中,还发现了一个同样有着异域风情的陪葬品,那是一枚嵌金刚石的金指环。

出土墓志显示,长眠在这里的死者,来自东晋两大豪门巨族“王谢家族”中的王氏家族。

对于那些奇怪的陪葬品,专家推定,在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南京的贵族们就已能够使用、把玩来自欧洲和中东的玻璃杯、鹦鹉螺杯、金指环、萨珊王朝银币等异域奇珍。

这些珍宝,正是通过当时就已存在的“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东晋的首都建康(南京)的。

对外航线始于东吴

史料记载,从东吴早期开始,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就通过广袤的海洋,开辟对外航线,广泛发展与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林邑、扶南、倭国、高句丽、百济、波斯、大秦、狼牙修、丹丹等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的国家,都有使节、商贾往来建康的记载。梁元帝萧绎所画的《职贡图》虽然已经残缺,但依然留下了12位外国使臣朝贡时的形象,他们分别来自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等国。

而从六朝初期开始萌芽的航海传奇,至明朝发展到高潮。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开国,以应天为南京,以汴梁为北京,后又以南京作为帝国的首都――京师。

明太祖朱元璋改变了元代的武力征伐、对外扩张的政策,希望与海外各国友好相处,他将朝鲜、日本、安南、占城等国列为“世代不征之国”,“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海外各国纷纷派出使团,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南京,“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当时的南京还设立了会同馆、乌蛮驿、龙江驿、江东驿等接待国外使臣、商人的专门场所。

大航海的决策中心和起点城市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夺取侄子建文帝朱允傻幕饰缓蟮腔,是为永乐大帝。这位雄才大略不亚于父亲的君王,对于航海也有着狂热的迷恋。

永乐三年,朱棣任命自己信赖的内官太监郑和为正使,内官王景弘为副使,率领27800人,乘坐62艘宝船,组成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船队,远航西洋。

这支早已载入史册的、无可比拟的船队,于永乐三年六月自南京龙江港起航,从苏州刘家港出海,到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后返航。

此后,一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又六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其航迹延伸到4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还有西方学者考证,郑和的船只曾经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北美洲。

虽然史料中对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存在争论,但不可否认,在西方大航海时代(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还没到来的15世纪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划时代的,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郑和下西洋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郑和航海活动结束几十年后,才有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西方航海家,驾驶着几条小船,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上驶过。无怪乎,梁启超在评论郑和下西洋时,称这一壮举乃“有始来最光焰之时代”,同时也发出“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喟叹。

在郑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南京始终是这一伟大航海活动的决策中心和起点城市。“海丝”也给古都南京留下了太多不可磨灭的史迹,至今尚存。

2016年10月,南京市政府公布《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办法》,提出要加强对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保护和利用,并明确表示,南京的“海丝”遗迹,至少包括龙江船厂遗址、履喙王墓、郑和墓、洪保墓四处。这四处史迹,都与郑和下西洋直接相关。

龙江船厂遗址

龙江船厂遗址,即宝船厂遗址公园,位于南京鼓楼区漓江路57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主力船只,也是郑和、王景弘等船队领导人乘坐的船。有学者认为,宝船的真实含义应该是“郑和下西洋取宝之船”。

史料记载,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中号宝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也就是说,大号宝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相当于现在的中型军舰。

南京宝船厂是明代建造宝船的地方,也是有明一代海军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据史料记载,明永乐三年,宝船厂正式在南京城西长江边中保村一带设立,专门生产宝船。在宝船厂附近,还有为之服务的分厂,如细木作厂、作厂、铁作厂、船篷作厂、索作厂等。明宣德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停止,宝船厂渐渐被废弃。

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宝船厂遗址,东西宽130丈,南北长354丈。新中国成立后,原址依然保留七个类似船坞的水塘,学名叫做“作塘”。七个作塘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是当年建造宝船时的“工作台”。

从1953年开始,这里陆续发现船体构件、舵杆、绞关木、油灰等和航海、造船有关的文物。1957年,在宝船厂的六作塘中,曾出土过一根长11.03米的舵杆,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4年,榧湍钪:拖挛餮600周年,南京博物馆考古队对宝船厂遗址的“六作塘”进行考古挖掘,出土舵杆、船板、造船工具、生活用具等文物千余件。

考古发掘结束后,以当时尚存的第四、五、六作塘为中心,建成大型遗址公园――宝船厂遗址公园。公园景观以郑和航海为主题,收藏有一批遗址上出土的航海文物,另外,还复原了大型的郑和宝船,建有郑和《航海图》碑廊等景点。

在南京去世的南洋国王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去往海外各国的航线后,有不少外国国王,也跟随着郑和的船队前来中国访问,其中,有三位国王不幸在中国病逝,临终前均留下遗言,死后葬在中国。

他们分别是明永乐六年(1408)在南京去世的履喙王麻那惹加那乃,葬于南京;明永乐十五年(1417)在山东德州去世的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葬于德州;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福建去世的古麻剌朗国王斡剌义亦敦奔,葬于福建茶园山。

麻那惹加那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国王,也是葬在南京的唯一一位外国国王。

履啵即如今文莱国的前身。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船队到达履嗪螅明朝和履嗫始了友好交往。

永乐六年(1408),履喙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领由王后、王子、大臣组成的一百五十多人的庞大使团,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八月,麻那惹加那乃等人到达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热烈欢迎和款待。朱棣在奉天殿接见了使团,并将国王带来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展览,多次宴请使团。

可是,麻那惹加那乃突然患病,朱棣遂命御医治疗,天天派人探视。十月,麻那惹加那乃在会同馆(相当于国宾馆)去世。朱棣十分悲痛,“辍朝三日”,赐谥号“恭顺”。

麻那惹加那乃去世前,有“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朱棣以王礼将他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南麓,设置守坟户,命令礼部每年定期祭祀。

史书中对履喙王墓有较明确的记载。武侠作家金庸在看了相关史料后,将履喙王墓写进了其作品《碧血剑》的开篇。《碧血剑》发表于1956年,但当时在南京,履喙王墓已湮没了数百年,并没有人明确知道它的存在。1958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全市文物普查中,才重新发现这座外国国王墓。

履喙王墓坐北朝南,前临池塘,按照中国风水学的观点,这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整个墓地原来由墓冢、祭堂、神道石刻三部分组成,神道呈弧型,与明孝陵有点像,和其他神道笔直的明功臣墓完全不一样。神道两侧还保存着武将、石虎、石羊、石马夫、石马、石柱础、神道碑等石刻。

履喙王墓的最大特征,在于四个石人的脸部,均为高鼻梁、拱嘴唇,胡须呈“八”字形翘起,和南京其他明代墓葬的神道石人完全不一样,明显不是中原人长相。

专家推测,这是石工们根据履喙所在南洋地区人种的面部特点雕琢的,让这些“外国石人”永远守卫这位在南京去世的南洋国王。

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

宣德六年,郑和率领船队开展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航程。两年后,船队顺利完成了远航,踏上归程,此时已是宣德八年四月,途中,62岁的郑和积劳成疾,不幸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下诏,将郑和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关于郑和葬地的具置,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郑和葬于印尼爪哇三宝垄;一说牛首山郑和墓是衣冠冢;一说郑和遗体就安葬在牛首山。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南京清末学者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载:“牛首山郑太监坟,即郑和埋骨处。”很多学者倾向于认为,牛首山郑和墓为郑和衣冠冢。

根据多年来的田野调查,以及对郑和后裔的走访,特别是2015年“咸阳世家”墓志碑的发现等,可以证明:郑和墓的确位于牛首山南麓,也就是江宁区谷里周P村东。

上世纪5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周P村一带走访了村民,确认当地一处村民所称的“马回回墓”就是郑和墓,此墓不远处还有一个“郑家村”,村中郑氏自称为郑和墓“坟亲家”,世代看守墓地。

1981年,文物部门再次调查郑和墓,发现此墓墓园宏伟,坟圹呈马蹄形,土质墓包呈长方形。

1984年,有关部门重修郑和墓,选用青质石料砌成墓园及墓盖石。重修后的郑和墓有多处设计,包含隐喻:墓园有28级台阶,象征郑和航海28年;台阶中有四处平台,象征他访问将近40个国家;每个平台有七级台阶,象征他七次下西洋。

郑和墓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保墓的寿藏铭

2011年12月,江苏省公布了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墓葬”类里,有一处位于江宁祖堂山的明代太监墓――洪保墓。

洪保墓是2010年6月发现的,仅仅发现了一年半后,就荣升为“省保”,可见此墓的价值非同一般。其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墓主身份特殊,是郑和下西洋中的重要人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墓中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2010年6月26日,南京市社会福利院在江宁祖堂山南麓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闻讯后,迅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此墓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中,专家发现,这是一座大型砖室墓,出土文物不多,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

万幸的是,考古专家在封门墙上部,发现了“寿藏铭”。所谓“寿藏铭”,就是死者生前就托人做好的墓志,上面记录了死者的姓名、身份和生平。通过对寿藏铭文字(共741字)的释读,可以确认,此墓的墓主是明代初年的都知监太监洪保。

洪保,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名字为明成祖朱棣所赐。洪保历任内承运库副使、都知监右少监、都知监太监等职务。从永乐元年(1403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三十年时间内,洪保一次出使西域,七次出使西洋。

相关期刊更多

郑和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太仓郑和研究会

中华皮肤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茶叶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