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飞蓬各自远

飞蓬各自远

飞蓬各自远范文第1篇

华艺是从98年进入展览业的,在进入展览业之前公司前身是华艺装饰工程公司,主要从事装饰行业。目前华艺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展具器材的生产和展示工程的搭建,同时保留和延续了最初经营的阳蓬生意。作为后起之秀的温州华艺,发展速度非常迅速,2004年的销售额达到600多万元。王和飞向记者表示,2005年华艺将实现销售额达1000万元的佳绩。

初进展览业就喜获丰收

在进入展览业之前,王和飞一直从事铝合金加工装饰行业,脑子灵活且善于经营的他,很快积累到进入展览业的原始资金。当时进入展览业是因为1998年10月份首届温交会的大棚标摊引起了王和飞的兴趣,由于当时温州还没有专门的展览场馆供展览使用,经常在露天体育场等开阔地举办,因此展览大蓬成为当时展览会的主要设施,细心的王和飞发现了这是一条发展之路,于是在现场就琢磨着这个大蓬的制作方法,并丈量了大蓬的尺寸。回来之后便开始潜心研究大蓬的制作力法,到12月份就生产出了总计1300平米的犬蓬。这正好是在柳市举行中国首届电器文化节的前期,大蓬生产出来后被中国三幸国际电子公司和中国长城集团看中,他们分别租用了500和300平米的大蓬,这两家大公司的租用展示引起了其他电器生产企业的注意,他们感觉使用大蓬展示企业的效果非常好,于是都争相购买、租用。

1999年第一届中国电器文化节在柳市开幕,此次文化节上有十六个大型集团公司使用华艺生产的阳蓬,华艺展览公司也喜获丰收。但随着正泰、德力西等电器制造集团的发展,这些公司对搭建的要求越来越高,并要求展览公司提供全套的服务,华艺的定单逐年下降由原来的16个变为8个到现在的5个。王和飞感觉应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于是成立了工程部并新增加了10部电话;比大搭建水平,2004年成立了营销中心以避免混淆公司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在王和飞的有效领导下实力逐渐增强,1999年整个制作投入了23万元,不仅在当年收回成本,并实现利润8万元。

地域的优势使华艺发展顺利

柳市是我国家电工业基地,做过电器的人都知道柳市的名字,在柳市从事展览器材生产具有很大的优势:社会化、细分工、大合作的生产方式以及方便的物流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这给华艺提供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王总说,我们的产品具有优势,销售人员在我们这里会感到比其他同行业企业的产品好推销,这主要依托于我们的产品有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同样的价格我们可以跟他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我们可以跟他比价格,也就是说在同样质量的产品我们的价格肯定比同类型的产品便宜。

在柳市大概有25家电器生产厂家在中国是比较有名的,而展具生产、展台搭建企业就只有华艺一家。王和飞说,如果在柳市能有更多跟我一样的企业,那么我们的生产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就目前来看我的生产成本要比温州同行业企业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精模之乡在乐清,同时在柳市有大量的电器生产企业,这使得我们在螺丝配件、冲床等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优势。

王总说,从公司创立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是进入展览业的初期,由于没有外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与合作,因此公司一直处于陆续的开发生产摸索阶段,起步比较慢。而且搭建工程的进度也很慢,当时的工程只涉及到了柳市范围,柳市以外的都没有涉及到。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2年到现在,是企业的开发突破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与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一起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做准备,因为如果企业总是做固定不变的几个产品发展速度是非常慢的,企业必须不断地开发新产品而且是实用的新产品,这种新产品必须达到给社会、消费者和商家都带来效益才行,例如我公司开发的新型桁架。王和飞说,从我做展览开始到现在,一直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挫折和困难,也许别的企业可能遇到资金、技术等困难但我们都没有遇到。我公司至今没有向政府申请过任何帮助,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的。

人才是企业腾飞的保障

做展览企业这么久以来让王和飞感触最深的是,高素质人才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人才只靠老板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远大的目标。众所周知,温州的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2004年王和飞也把他的夫人纳入到企业的团队中来。王总说:“以前总对她的能力担心,但从她工作的情况来看还是非常有能力,现在企业里已经能独挡一面为我分担了不少的压力。”另外让王和飞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的是,企业的所有员工之间出现了比、帮、赶、超的大好势头,大家都想进步都想做出业绩,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加入W下O以后,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这对于生产加工企业来讲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工厂,面对国外有品牌实力的大公司的竞争,我们只有凭借着自己技术成本、劳动力、以及地主的优势才能保住我们应该占有的市场份额。

飞蓬各自远范文第2篇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飞蓬各自远范文第3篇

早起,我们按时到达乘车地点,准时出发,清晨清新的空气,幽幽冉冉,沁人心脾,心灵,满载着欢愉,满载着希冀,已飞向那遥远的期待中的美丽,女儿那双新奇的大眼,左顾右盼,充满渴望,甜美的微笑始终荡漾在她如嫣的面颊。汽车一路飞奔,心似乎也随着飞驰的车轮一路疾驰,茫茫戈壁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边塞的粗犷,大漠的雄浑、豪放以及苍劲之美逐一在眸前伸展。视野愈发变得辽远而宽阔,公路两旁辽阔的野生动物园内悠闲漫步的野马,一群群,一簇簇,悄然在眸前闪现,那优雅的身姿,安然的神态,如一缕微风轻轻拂过心间,忙乱的思绪顷刻安静了下来,心儿也随之变得惬意而温暖,虽是季节已到深秋,但阳光依然异常明媚,车窗外高洁的蓝天无一丝白云,莽莽大地在遥远天际与那一片蔚蓝融为一体,我们好似走向天边,走向那茫茫大地之尽头,心灵也渐渐与大自然揉为一体。

一行六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可可托海。可可托海位于新疆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额尔齐斯河刚好从镇中穿流而过,这便是可托之名的由来。可可托海,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是"绿色丛林"。

时节,正值金秋,可托以它无以伦比的秋季迷人风采迎接了我们。

美,人人追求与向往,怀揣着美妙的期待,我们来到了神往已久的的额尔齐斯大峡谷,就在跳下车来那一瞬,可可托海秋季那娇艳的金色便已夺人眼目,那炫目的金黄亮闪闪,黄澄澄,远远近近,铺满山间,一丛丛,一片片,在远方,在眼前,跳跃着,奔涌着,宛若一花季少女回眸一笑,娇羞可爱,这秀美,这顽皮,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双眸,荡涤着我们的心灵,惶惑间,我们似抖落一身纤尘,还自己一身洁净。夕阳晚照,层林尽染,远看,在青色山脉的掩映着下,那朵朵金黄像盛开的巨大奇葩,在微风轻漾中娇摆腰肢,摇曳舞蹈,娇美的枝叶随风哗然,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一闪一闪发出金灿灿的光芒,似在热烈鼓掌,又似尽情歌咏,欢欣雀跃的迎接我们的到来,娇媚的可可托海,从这一刻起,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它。

我们从壮观的象形山蜿蜒盘旋,便饱览了可托享有百里油画长廊美誉的绮丽峡谷,它的美娟秀、恬静,灿然而又神奇。

极目远眺,额尔齐斯峡谷的风光犹如一幅天然油画,以娇艳的金黄为主调,青色的山、灿然的水、缤纷的树,构成了这幅五彩斑斓的原始画卷。欣然走进河谷,就好似走进了梦幻般的七彩世界。青山,碧谷,鸟语花香,仿佛走进了仙境一般,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铺满山崖,林中有高大的银白杨、风姿卓绝的额河杨、傲然的欧洲黑杨、谦逊的银灰杨还有那亭亭玉立温情浪漫的白桦林。

漫步于林间,可见各种灌木,枝叶茂密,形态多姿,在山涧,在陡峭的岩石缝隙里蓬蓬勃勃尽显其生命的华彩,放眼望去,整个山谷浓妆艳抹,翠绿的青松,金色的白桦,银灰的杨树,靓丽的红叶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争相吐艳,各显风采,简直美不胜收,悄然滑落一叶秋色,在掌心轻轻欢悦,似在讲述它如梦的年华、、、

微波涟涟,涓涓流淌的林中的小溪随处可见,潺潺漾漾的溪流与娇美的落叶铺就的金色“地毯”相互依托,相互嬉戏,说不出的甜美,赏不尽的悦目……一路曲曲折折,无论走向哪里,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绝美的图画,真有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

美丽的可可托海,它傲然,粲然,如一首澎湃的诗,它秀美,恬静又似一幅清秀的画,真令人迷醉。它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神奇的大自然给人类慷慨的馈赠,它合协地奏响了一曲《生命颂歌》,热情奔放,灿烂辉煌。

依依不舍的离开迷人的额尔齐斯峡谷之后,我们来到可可托海镇世界闻名的“三号矿脉”,它被世界公认为稀有金属“天然陈列馆”,它拥有着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他是世界地质学家的“麦加圣地”,可可托海的神秘还在于富集铍、锂、铌、钽、锆等金属。从而成为了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属元素储备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对前苏联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债务,三号矿脉偿还了至少三分之一,这令所有的新疆人感到自豪和骄傲,试问在我国还有哪个省、市对我伟大祖国做出过如此巨大的贡献?

飞蓬各自远范文第4篇

那么,我们的历代祖先,在少儿时期都玩些什么呢?生活又怎样呢?这可从古人遗留的诗词中管窥一斑。

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行人愁肠欲断,可以找酒家避雨,而牧牛的孩子却在春寒料峭的雨中放牧,多么辛劳啊!刘克庄在《冬景》诗中说“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苏轼的《花影》有句“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曰“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些农村孩童,小小年纪,或为童,或为仆,或从艺,已经从业谋生。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以写实的语气说:“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古代儿童虽有劳作之苦,但也苦中寓乐,童趣盎然。唐诗、宋词都有不少描写儿童天真活泼形象的佳句。诗人范成大史称“田园诗人”,他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一场春雨刚过,辛勤的农民可稍缓耕作浇灌之劳,老者难得多睡,晚些起床,可是生性好动的孩童却睡不住了,急急忙忙打开屋门,让栖息堂梁、啾啾作语的燕子早些飞向雨过晴朗的蓝天。范成大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唐代诗人杜甫在《江村》写道:“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稚子闲来无事,自制钓钩,欲作垂钓之乐。宋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更是把顽童垂钓写得惟妙惟肖:“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宋人雷震的《村晚》有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短笛跃然纸上。范成大《回家》中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表现了农家少儿从小喜爱劳动的天性。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小孩看着哥哥锄豆、织笼,自己却淘气地卧剥莲蓬,顽皮可爱的神情刻画得多么传神。

杨万里还写了不少描绘儿童天真烂漫形象的诗句,如:“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戏拘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由此可见,儿童的无邪活泼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清・孔尚任《甲午元旦》曰:“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中“听烧爆竹童心在”与孩子有关,诗人像孩子一样围炉守岁,竟忘记了睡觉。诗心即童心,除夕是中国人必过的一种文化习俗,守了岁,生活才完整。

清・袁枚《所见》有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年仲夏,诗人袁枚骑着小毛驴行走在江南道上,蝉儿一大早就“吱吱”地叫个不停,老诗人一边咀嚼着上好的茶丝,一边对书童说:“今天又是个大好的晴天,一路就听昆虫音乐家对大自然的绝唱吧。”到了晌午,太阳毒辣辣地晒着大地,湖泊水泽蒸腾着一层白烟,江南的夏天热得薄如蝉翼。袁枚吟诵道:“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书童说这是唐人虞世南的《蝉》诗啊,袁枚说:“嗯,蝉声远传,蝉品格的高贵不是秋风吹送的,听,这个夏天,蝉声不是很热烈么?”正在闲聊之际,高大的桑树林那边传来牧歌的声音,清幽而沁人心脾。

飞蓬各自远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学道求仙、服食炼丹几乎贯穿了李白一生。李白还两受道策,成为道教徒。探讨了道教信仰与李白诗歌创作、诗歌风格的深层联系。

李白“始终是个世外的道士”①,尽管他的思想构成驳杂,但其主导未出道家一道教界内。他不但以道教教义为高标,塑造着自己的人格风范,而且以道境为理想,把其作为毕生不懈的追求。其飘逸诗风,正是他体悟“道”境的产物。然而,探讨李白诗歌与道教关系者,多着眼于诗人寻仙访道的具体活动及其诗作中对道教典故、神仙意象的运用,对道教信仰与其诗歌风格的深层联系,尚涉笔不多。本文拟就此作粗浅的探讨。

作为道教教义核心的“道”,具有不同层面的多重意蕴。依据历代道教学者较具普遍性的论述,我们将其形态特质概括为四:①玄远窈冥;②超绝无限;③流动变幻;④逆向体悟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深刻作用于李白的艺术趣味、艺术构思,体现于取材、炼意、造境、建构诸方面,形成了其飘逸的诗歌风格。“飘逸”,司空图描述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②其品格,贵在精神超迈,气韵飞动,境界清虚,无论从创作或欣赏哪一方面把握,都可谓是一个同于“道”的境界。而李白则始终以道教徒的执着沉迷,以穷化探元之心,在诗中体悟建构着这一境界,塑造出“谪仙人”的自我形象。有关道境的玄远窈冥与“飘逸”的超迈精神、道境的超绝无限与“飘逸”的洒脱韵度两方面,笔者已于《道教清境与李白的飘逸诗风》一文作了论述,下面则着重从道境的流动变幻与“飘逸”的飞动气势、道境的逆向体悟与“飘逸”的厚重底蕴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道境的流动变幻与“飘逸”的飞动气势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先生得仙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人耶?或日: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故贺监号‘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下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

道经中说,“道之混然,是生元气,而最初的、最高的神仙都由气化生,所谓“元气生神,神气降人,人成神矣”⑤。因此,道境又是一个灵变不测、变幻多姿的境界,诸如金丹之术,炼气服食,皆是基于“神气驭形”,以期通过气之修炼,达到“形神俱妙”的合乎道的境界,是所谓能长生。李白对此深信不疑。“妙有生二气”(《致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本文所引李白诗文均出自此书,后文不再出注),“天地为橐篙,周流行太易。造化合元符,交媾腾精魄。”(《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说的便是道生阴阳二气,“交媾”化生万物,这是道教的常识。然而更为值得注意的还在于他进而自称方士,大讲“姹女”与“河车”炼就“大还”金丹之术,并自信借此便可以“一举上九天”,成仙轻举,成为玉皇大帝的“座上客”⑥。同样言金丹固体的诗作,在李白集中还有不少,如历来受人关注的《拟古十二首》其八:“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玉露生秋衣,流萤飞百草。日月终销毁,大地同枯槁。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金丹宁误俗,昧者难精讨。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饮酒人玉壶,藏身以为宝。”这类诗,论者多用来证明李白对神仙的怀疑和批判,或以为是宣扬及时行乐,真是极大的误会!其实,仙道宗旨与佛教的以生为苦、以死为乐截然相反,它追求的是现世享乐,以生为乐,以长生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因此要炼丹服食,借助“金性不败朽”以坚固自身,这是“以类辅自然”,合乎道的。同理,“元气”、“真气”都要养而成。如能通过修炼养成浩然之气,也就能“合道”长生。《日出入行》云:“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本不能如日之出入无穷,但只要能“囊括大块”,便能“浩然与溟津同科”,便能“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基于这种对道性、道境、体道、达道的认识,李白诗中大量寄托自己轻举成仙的理想,描摹、歌颂各种至人真仙的形象,它们无不具有飘然飞动的特质,由此联想建构的诗作也是超时空的,从而形成其诗飞动的气势。

(一)塑造飞举轻扬的神仙形象

李白虚拟为能“飞”的人物,主要有三类:仙人、高道、李白自己。仙人能飞,这是李白对道经理论、神仙形象的接受,高道和自身的“飞”,则依照体道时形成的连类而及的思维方式:仙人会飞,高道是地仙,也应该会飞;“我”是“谪仙人”,“我”当然会飞。

仙人总飞在天上(太清),最具有飘然之状,变化之妙:“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清。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古风》其七)“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邀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飞龙引》

高道“游行若飞,倏忽万里”,“入东海,登蓬莱,竞莫能测其往”,但他们毕竟是地仙,正在修炼,能有超常之举,却又依托于人间山中,故他们的飞,超越了空间,又“凝滞于物”。如嵩山的焦炼师,“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但总要“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赠嵩山焦炼师》)。又如霞子元丹丘,“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但仍然“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元丹丘歌》)。

李白自认为是“谪仙人”,既有仙品,又似高道,故能与仙人同“飞”:“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忽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古风》十九)“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影,欣然愿相从。”(《古风》二十)但他毕竟被“谪”,不得不生活在人间,只有怀仙“欲飞”:“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感兴》其五)“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华顶窥绝冥,蓬壶望超忽。”(《同友人舟行》)……诗人“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影,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大量动态形象的描绘,尤其是“神仙会集,云行鹤驾”的飞动画面与高道“游行若飞,倏忽万里”的空间迅急转换,使得诗中气貌飘摇,读者也“与心而徘徊”,思绪随各类形象上天下地、蹑虚凌空,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而想见飘然之状。司空图《诗品》论“形容”云:“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李白摹写的飞动形象,各有特点,又都众契道境。《庄子·在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阴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意为人只要视听不外用,保持天性的宁静,就可以长生久视,并能进入大明境界,到达无比深远的地方。所谓“遂于大明之上”,“入于窈冥之门”,主要指虚静状态下自然人性的绝对自由。吴筠《玄纲论》。发挥老庄之道,认为“静者天地之心也,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是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李白正是在“体道”的“静”的心境下而“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早望海霞边》),爆发出他超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他处在“飘扬振激”的创作高峰状态时,便驱走风云,鞭挞海岳,纵横无方,变化不测,独成一种境界。

(二)超时空的无序建构

对李白诗歌建构的高妙,历代诗论家多有评论。黄庭坚在《题李白诗草后》中写到:“余读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的比喻,取自《庄子·天运》,庄子赞美咸池之乐,“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黄氏借此,实际上说李白的诗体现出了变化莫测的“道性”,因此,无规矩,难模拟。后代诗评家也都从这一点着眼,认为“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 (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太白缥缈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语中,此当从神昧会之,难于俗子前。”。所谓超凡、脱俗、神识神味,指其想落天外、超越常情的诗思,在章法上则体现为一种超时空的无序建构,两者共同造就诗中独具的飞动气势。超时空的无序建构来源于道教徒完全由“感觉经验上的相似”。而产生系连的思维模式。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行路难二首》其三,诗歌中写到的人物有许由、伯夷、叔齐、伍子胥、屈原、李斯、陆机、张翰、诗人自己,这些人物所处时代不同,但遭遇则有相类之点:达者自保,而功高殒身。诗人以此为联系,超越时空,使他们会聚于一首诗中。人物的大量罗列,时空的大跨度跳跃,使读者的思维处于不断的联想状态,从而感受到诗境变幻不居,气势飞扬。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中所写的历史时代,时而春秋、战国,时而两汉、三国,时而晋,时而唐,空间也随之不断转换,历史与现实不断地比照、冲撞,历史悲剧是现实悲剧的映衬,现实中李邕、裴敦复的遭遇又重演着历史悲剧,而诗人“自我”穿插其间,纵横捭阖,自如变换,势不可遏。再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昨日”与“今日”映衬,佳景与美谈融汇,“欲上青天搅明月”的“逸兴”、“壮思”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复愁”的绵长忧愤交织,“蓬莱文章”、“建安风骨”、“小谢”、李云、诗人自己,意绪纷繁,凌越千载,飞动的气势象列子御风,冷然而行。其他如《梁甫吟》、《远别离》、《蜀道难》、《将进酒》等等,概莫能外。李华赞李白诗“能奔逸气”(《杂言寄李白》),一个“奔”字,形象地写出了李白“飘逸”诗歌中自由奔泻的感情力量。萧士贽以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造语叙事,错乱颠倒,绝无伦次”,而妄断其“决非太白之作”。其误在于:只见其形,不明其心,没有把握诗中一以贯之的情感内核,自然也就难理解这种“无序”的建构。

二、道境的逆向体悟与“飘逸”的厚重底蕴

老子《道德经》日:“反者,道之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日:反者,道之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无”是“道”之本,对“道”的体认只能由“有”反“无”才能寻到本原、始基。这种“反得道元”、“反身合道”的逆向思维方式成为道教体道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李白在体道中养成的逆向思维方式深刻表现在他的诗作中,成为通向其诗歌“飘逸”风格的桥梁。

“飘逸”,以司空图“御风蓬叶,泛彼无垠”的形容和裴敬“神仙会集,云行鹤驾”的描绘,容易使人产生“飘逸”即柔美的印象。实际上,李白的“飘逸”之所以能为千百年来的读者认同并产生共鸣,则在于它所独具的厚重底蕴。李白的飘逸不是若有若无的流霞,不似拂面和煦的清风,而如扶摇万里的大鹏。大鹏的逍遥游,凭借六月的大风;李白那千古一人的“飘逸”赞歌乃是由他的“万古愁”所托举,李白极端狂放的风度,实为其内心无法排解的深忧的外化。从其创作方法考察,诗中写种种“飘逸”,往往先从反面着笔,展现一种常人难以自拔的痛苦,终于从中跳脱出来,从而透示出一种深沉厚积的力量。这正是一般文人游仙诗、道士的步虚词所缺乏的。李白诸多著名诗篇,在感情抒发上往往采取一种表里双层的建构:将现实激发的万古愁愤深深埋人诗底,表层结构则呈现一派或清静潇洒、或豁达狂放的气度;表层与深层情感的强烈反差,不但造成诗中强烈的悲剧气氛,也使表层的洒脱,仿佛是挣脱了愁愤的深渊飞腾而起,具有九万里风鹏正举之势而无可比拟。如《将进酒》中大写痛饮狂歌之欢乐,伟才必用的自信,然而贯穿其中的却是抑塞不平、不为世用的大悲大愤。《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梦境仙踪、兴会标举的背后,透射出的却是人间的大不得意。《襄阳歌》极写“韬精沉饮”(沈德潜语)之乐,而“正意藏脉”(方东树语),则在功业无成的深悲。再如《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等诗,或写排忧遣愁的逸兴壮思,或写花前月下独酌的乐趣,但潜藏的同样是深重的孤独与无法解脱的内心苦闷。

李白诗歌中这种深沉厚积的情感底蕴,来自其道教理想的挚诚追求与现实的剧烈冲突。这种道教理想的集中表现便是“功成身退”。它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并非如一般所认为的,是儒道以至纵横诸家思想驳杂的混合物,而仍然是以道教教义为中心支柱的。

众所周知,中国道教从最初形成起,便以救世济俗为中心。道教还吸取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的伦理思想,用儒家的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李白的道教信仰,主要受茅山上清派传人司马承祯、吴筠等人的影响。该派创始人陶弘景是“山中宰相”,其传人王远知佐李渊、李世民取得天下,第四代传人司马承祯为睿宗提供理国之道,而吴筠更“以阴功救物,为王者师”。。作为唐代道教重要理论家的吴筠作《玄纲论》,从理论上论证了“佐时得道”的重要。他列《道反于俗》和《专精至道》两章,专门讲如何抚俗得道,佐时得道。认为抚俗、佐时是能否“得道”的必备条件,而且,要得道、成神仙,必须修炼佐时抚俗的“人功”。因此,能否在社会上建立功业、辅佐明主就意味着道功的成或不成。李白迷信的正是事君之功与得道之功的双成,他的“功成身退”之功,由具体诗例分析,可以认为,既指“政成”又指“道成”;他的“退”,既指“归人武陵源”的隐逸,又指“邈尔与世绝”的成仙。事功上,他的目标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道功上,则要“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同上)。他在《西岳云台歌赠丹丘子》中,描摹的正是自己神往的这样一种生活: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