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1篇

1. 问题法。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如在教学《第一次真好》这课文时,教师可在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自读课文,引出疑问,如(1)课文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3)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使学生不盲目、有目的读书。

2. 勾画、摘录法。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当然,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如在阅读《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本时,可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 移位法。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时,应该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童趣》一文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写出如此逼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都是作者的丰富想象。这些想象都是很合理,符合小孩子的现实处境和他当时的心理,但学生只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未必能够体会到“展开合理理想象”写作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就要适时推荐《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等给学生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4. 默读法。默读是语文学习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默读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默读时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着字一个一个读,更不能读出声来。要求较高的默读,要做到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边看边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读完一段就想一想,这一段大意是什么,最后把大意连起来,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如阅读《羚羊木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又浅显易懂的,多采用默读的形式,但只了解主要内容还不够,还要再深入地想想,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文特色。阅读课外中长篇小说,一般也采用“眼看心到”的默读法,学会这种默读法,要靠平时经常训练,认真训练。读书的速度快了,获得的知识多了,写作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三维目标,以此检测教学效果。但分析整堂语文课,以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始终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种教学形式。事实上,这四个字做好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下面笔者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叙述,以供大家讨论。

第一问:学生听了吗?听了,听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听是语文最底层的基本功。虽语文试卷中极少有听力题,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听是多么重要,看电视、开会、与人交流……哪一样能离开听呢?课堂上,听也是举足轻重的。语文知识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知识渊博。听,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认真听讲了,上课才能“言听计从”,有所“作为”。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专心听同学发言。要培养学生听课的兴趣,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其次还要会听,上课不能仅仅只是记录老师、同学的讲话,沦为记录器的作用。边听边思考,有选择地做笔记,才能有所收获。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课余“听书”。听的内容可是课文朗读,还可以是故事、诗歌、小说、新闻等课外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增长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利于学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第二问:学生说了吗?说了,说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说是多么重要啊!对一个人的印象,对一个人能力的评判,很大程度上看这个人会不会说,其次,人的表现的欲望、人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话,他在各种场合就有自信心,他就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就有可能吸引人的注意。在语文教学上,说也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从学生的发言可以判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字音是否能读正确,课文内容是否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否丰富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说是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化为声音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的,有时是需要修饰一下才可以说出来的。所以私下里说和在公众场合说是不一样的,口头的表达也不同于书面表达。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在课堂里让孩子多开口,可采用“指名讲”,也可采用“自言自语”、“同桌讨论”、“四人小组交流”等形式,大大增加孩子们讲的机会。在讲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孩子们讲完整的话,讲普通话。老师更要有耐心,不能一听学生发言声音小、不流利,就让学生坐下,这样此种学生将永远失去锻炼的机会。练习说,还可以创设演讲、辩论等说话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辩才。

第三问:学生读了吗?读了,读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读,是一个人重要的语文能力。一个连新闻都读不通、读不懂的人,能说他的语文素养高吗?读,还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要加强有效的语言训练。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课内外都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课堂上要因文而异,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如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慢慢地就要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再花上一定的时间,才能读懂,读出感情来。

第四问:学生写了吗?写了,写得怎样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基本的技能训练,最终要落实到“写”的层面。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从本质上讲,它既是对听、说的积累内化,又是对读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什么是写?就是能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写的内涵较为丰富,包括让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抄写词语,让学生写自己的体会、感想等。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呢?首先要抓写字的质量,做好精讲多练的同时,不管是作业,还是笔记等,都要严格要求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其次才是讲究所写内容的质量。所谓“用笔读书”,就是边读书,边作圈画批注,写随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语文课堂上,哪怕是阅读课,也要安排一定量的写,根据具体文章写自己的体会、感受,甚至小练笔等。课外,可要求学生从写日记,写应用文开始。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3篇

小书包

【教学目标】

1.

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

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

5个字。

2.

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

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爱护文具。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认识文具,知道他们的用处。学习整理文具。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

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

5个字。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猜一下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

(3)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

这些谜语谁猜出来了?,分别是什么?(铅笔、橡皮、文具盒)

2.这些都属于什么?(文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家——书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显示课题:小书包,板书课题(8小书包)。

3.在我们的书包里还有哪些宝贝呢?走进课文看看吧!

4.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用谜语导入,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

出示朗读视频,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11个会认生字读音、组词、识记等,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1-4)

(5—6)

注意:读准平舌音“作、早”,翘舌音“书、尺”,前鼻音“本”。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识记这3个生字?

鼓励自主识记生字:

(1)

生活情境识记。如“书”,可引导学生回忆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等地方见过的书。“作业本”3

个生字,学生天天见面,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

3

个生字,指着认一认。

(2)

用熟字加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识记生字。

课:果

+

言字旁

早:十

+

日字头

本:木

+

(3)

结合“笔”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竹字头。教师可出示古代毛笔的图片,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古时候毛笔笔杆都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是“⺮”旁。

(4)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校”和“作”。

结合“作”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单人旁“亻”。

(5)列举关联的词语,帮助理解字的意思。如:

包:书包

包子

结合“包”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包字头“勹”。

尺:直尺、卷尺、三角尺

本:书本、作业本、笔记本、课本

2.学习新偏旁“竹字头”“包字头”和“单人旁”、“⺮”。

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的字多与竹子有关,含有“亻”的字多与人有关,“勹”多与人身、包裹有关。指导写好偏旁“竹字头”、“包字头”。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认字、识字,注重放手给学生,鼓励多种方法识记生字,通过小游戏,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早、书、刀、尺、本”。

动画展示“早、书、刀、尺、本”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书写时注意:

“早”日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十”横要写得长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

(7-15)

(16-21)

“书”第一笔横折略小,第二笔横折钩略宽,竖要直,点不碰到横折。

“刀”横折钩的折要稍向左倾斜,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尺”“尸”的头部略扁,捺与撇的收笔在同一水平线上。

“本”横要写得平直,竖与竖中线重合要写端正,撇捺要舒展,最后一笔短横不

碰到撇和捺。

(2)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三个一”:执笔位置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

(3)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4)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

【设计意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跟着老师仿写,再自己书写,层层推进,养成认真的写字习惯。】

八、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小书包》,学习了很多生字新词,会自主多元识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2.

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书包里还有哪些宝贝呢?走进课文看看吧!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题,问题引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二、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橡皮

尺子

作业本

笔袋

铅笔

转笔刀

(1)读一读词语,并在图上找一找相关的文具。

(2)这些都是我们我们平时常用的几种文具,它们各有什么功能?(铅笔可以可以写字,橡皮可以擦掉错字,转笔刀可以削铅笔,尺子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测量长度,作业本可以在上面写字,笔袋可以装铅笔、橡皮和尺子。)

2.学习课文中的小书包。

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句话?(4句话)

3.同学们齐读第一句话“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

(1)书包里,什么东西真不少呀?(宝贝)(板书:宝贝)

反义词:真——假,小——大

(2)你的宝贝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课文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句话,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你的宝贝是什么呢?(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板书:课本作业本

铅笔

转笔刀)

(2)你的宝贝听话吗?我们继续看课文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句话,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宝贝上课怎么做?(静悄悄)

“静悄悄”是什么意思?(

即上课时,我们不要玩文具,让它们静静地待着)那一般在什么时候会是“静悄悄”的?

预设:夜里静悄悄。大山里静悄悄。大人没回家,家里静悄悄。站队时要静悄悄。

指导朗读。

(2)宝贝下课怎么做?(即下课了,要及时收拾好文

具不乱丢乱放。)

反义词:上——下

6.请学生一起读第四句话

(1)宝贝们睡懒觉吗?(不睡,天天起得早)

(2)陪你去干什么呀?(上学校)

7.朗读课文。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书包里的文具有作业本、橡皮、尺子、笔袋、铅笔、转笔刀。)

(3-8)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大致理解,从而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

三、总结提高,课堂拓展

1.读一读,做一做。

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自己整理书包。

自己动手整理书包和文具。

2.推荐阅读儿歌《我的小书包》范读音频。

听读儿歌《我的小书包》,了解小书包里都有哪些文具,要学会爱惜自己的文具,背一背,背给爸爸妈妈听。

四、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读好儿歌

儿歌,是儿童诗歌中的一种,它语句精练,结构简短,韵律优美,节奏分明,易懂易记,读起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1)把儿歌读正确;(2)注意停顿,读起来抑扬顿挫(3)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4)加动作读。

五、课文主旨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我们这些学习用品是我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我们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小书包》,让我们认识了常用的学习用品: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等,同时,我们要爱护学习用具。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9)

(10)

(11)

(12)

(13-15)

板书设计(课件16)

识字8

小书包

课本

作业本

宝贝

铅笔

转笔刀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中,我以谜语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记字,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增添了快乐。以多种形式的阅读及扩词训练,引导

学生积累词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4篇

一、大量阅读,以读促写

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人之述备矣。也就是要写出东西,必须先要有东西。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必须要多学好文章。因此,小学高年级作文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下笔如有神”的基础在于孩子们有没有“读书破万卷”。如此,指导课外阅读、特别是大量阅读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中之重,应该上升到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战略性地位。

实践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小学生识字阶段识字效率奇高的韵语识字法(创始人姜兆臣,辽宁东港实小校长)效果令人震惊。其中的一大秘诀就是大量阅读。每个孩子的课桌上罗列着买来的、借来的各种书,类似于下面我推荐的那一些书籍。效果是令人惊叹的――听课老师、专家在下面出作文题,孩子们能即席作文。比如“我最痛恨的一个人”――希特勒――那个孩子列举了希特勒的滔天罪状。还有“盼归”“韵语识字给你带来什么好处”等。约20分钟后孩子们一个个上台诵读了他们的作文。这种令人吃惊的识字、作文效果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老师纷纷取经求教,要求传授、推广。小学生作文要不要天天练、天天记?不用,只需要大量阅读即可。姜兆臣校长说:“1-6年级都不布置家庭作业,腾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写的任务也有,但不是直截了当地写生字,而是写日记。”可见,作文不用传统的那么辛苦地教、卖力地学了,多读多看就好了。(上述资料见《明年春色倍还人――记韵语识字法》,中国教育报,1998.07.15)

我对班级孩子们的阅读要求细化。先给孩子们讲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然后与孩子们探讨最近看哪些书比较好,继而让孩子们制定阅读计划。老师帮助他们改进计划,注意计划的可行性;帮助提供良好的由浅及深的各种课外读物。比如有哪些课外读物?《小学生语文报》《科学画报》《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安徒生童话》、四大名著简读本、世界名著简读本、各种名人传记……

向孩子们介绍大量阅读的方法:要先易后难,可以先读有注音的书;遇到生字词,能问则问,不能问就猜意思,跳过继续阅读,如果不影响上下文的理解的话;要有个阅读计划,别搞得任务太繁重。对精彩片段可以多看一遍乃至三四遍,即略读与精度相结合。大人、老师如果问你内容,能复述,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就是胜利。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能力正在形成的小学高年级阶段,光有大量阅读是不够的,还应辅之以必要的写作训练。我想,写作训练应该参考国家语文教学大纲,然后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进行写作训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是一样,要能激起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这也是驱散写作畏难情绪的关键。所以上作文课时要注重创设情境,营造写的气氛。比如老师故意装作肚子疼,让大家将老师的情态、动作写下来。比如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都做了什么来营造欢庆的节日气氛?引发学生们的联想、想象。又比如某次义务劳动,大家劳动的怎么样了,哪一个怕脏,怎么怕脏,哪一个不怕累,怎么不怕累?不一而足。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写的欲望。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第5篇

一、增强目标意识

识字教学是教学生学会还是会学,是孤立识字还是寓识字于语境之中,是教一识一还是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学练脱节还是紧密结合,是单纯识记还是还需积累与运用,是每个字词平均使用力量还是有所侧重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虽然课时教学目标中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的要求,但由于太笼统而在具体教学每个字词时,心中不完全有底,也就难于落实到位,难于效果检测。

比如:《爱因斯坦小时侯》一课中有8个生字,有位老师按照学会本课生字的目标,字字音形义,花了不少时间讲,结果仍有一字读错一字写错。另一位老师则根据字的特点难点和学生实际,逐个作了分析,确定每个字的训练重点。“凳”后鼻音易读错,在读音上多下功夫。“兜”字难认难写,让学生查字典知道部首,理解字义,掌握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吸”字右边有先写“丿”再写“@①”“”的,有先写“@①”再写“丿”“”的,把两种写法出示,让学生辨析。“蜡”易与同音字混淆,让学生换偏旁组词,进行比较、区别。“掏”字以动作帮助理解,其余生字放在文中理解。教后也侧重对教学重点进行练习检查。效果比前者为好。

同样,词义的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心中有底,训练到位也就有了保证。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抽”什么意思。甲生说:“拔出”,乙生说:“生长”。丙生说:“长出”。老师说:“对,长出的意思”。而没有对“拔出”“生长”为什么不对,未作说明,对解释“长出”正确和生机勃勃,生长快的关系也未说明。更没有举例说明稻麦长出穗来也用“抽”,叫抽穗。仅对“抽”作字面上的解释。又如:“泄气”什么意义。“泄”字典上解释为“漏、露”,“泄气”理解为“漏气”显然不通。怎样解释比较确切,教师心中必须有底。既要解释“泄气”的含义,又要联系课文加深理解。可见,识字训练目标必须落实到每个字词,这个目标意识必须加强。

二、锤打重点字词

汉字有多音、多义、音近、形近等特点,存在难认、难写、难解的问题。每个字词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就存在关健、中心、关联等区别。要真正读准、读懂、会用,对重点难点字词,非下功夫推敲不可。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特别好,是下了推敲的功夫,这个“绿”字,作者最初用“到”,意思也对,可后来改为“达”、“入”、“满”,一共改了十多次,最后才选用“绿”字,这样一改,既写出了静态,又表现了动态,把静态写活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江南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写文是这样,读文也应这样。《一定要争气》一文中出现三个“才”字:“十七岁才进中学”、“平均成绩才四十五分”、“才勉强同意”。三个“才”字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含义,这就要在读文中,引导学生细细推敲,理解第一个“才”,是刚刚的意思,第二个“才”只有的意思,第三个“才”只好的意思。同样,《称象》中有“在船舷上画一条线”、“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同一个“画”字含义不同,学生一时难于分清,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弄清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的含义。《》一文中的“纹丝不动”,这是表达严格遵守纪律的关键词语,不能仅满足于一动不动的一般意义理解上,有必要挖掘其深刻含义,通过这个词语,理解潜伏部队为什么要趴在茅草丛中“纹丝不动”?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的?他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从而领会为了潜伏部队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严格遵守潜伏纪律,表现了极大的革命毅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珍贵”,是中心词,更需要重钟敲打,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绝不能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三、运用规律识字

字有字法,词有词法,这个法就是法则,就是规律。字的构成,词的搭配,虽有千变万化,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如能按规律教,在教中给规律,在学中学规律,按规律学,学生掌握了规律,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我曾听了二个班《翠鸟》一课的教学,有一个班学生在读“苇秆”、“橄榄”、“尽管”等词语时,对两个第三声相连时,前一字第三声应读第二声的变调规则没有掌握,读错了音,影响了识字读文。我想如果在汉语拼音教学中,重视对拼音、发音、变音、变调、省略、标调等规则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很好掌握,必然有助于识字读书。

学生练习本中错别字现象不仅普遍而且严重。有笔划笔顺之错,也有音近形近等混淆之误。如果十分重视汉字结构规律,重视笔划笔顺规则,重视独体字作偏旁的变形规则等教学与反复训练,则多笔划,少笔划,倒笔顺等错误可大为减少。虽然有些笔顺较为特殊,但也有规律可循。例如:“成”的最后一笔,不少学生写撇而不是点,错了订正,订正了又错,反反复复。如果学生懂得点在“左上先写(斗、头、为等),点在右上后写”的书写规律,那么凡有右上点的“戈”、发、我、找、栽、裁、笺等字必然最后写点。又如:有“彐”这部分构成的字,学生书写时,有的右边写出头(@②),有的右边不出头(彐)把握不住,如果懂得并掌握了“中间有竖横出头(事、争、唐、肃等)中间没竖不出头(当、雪、急、妇等)的规律练写,必然会大大减少错误。同样“小”和“几”在合体字中有带钩和不带钩的,难以把握。如果按照“小”字做头去掉钩(尘、少、尖、当等)小字做底不去钩(尔、隙等)“几”字在上去掉钩(朵、铅等)“几”字在下不去钩(咒凳等)的规律练写,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

由于音近形近混淆而认错写错的屡见不鲜,若能找出其规律,则大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对衤和礻、氵和冫易混的偏旁,教给学生时,凡同衣服有关的是衣旁,同精神有关的礻旁;与水有关的三点水旁,与冷有关的二点水旁,效果较好。那么今和令、良和艮、仓和仑、木和禾等能否也揭示规律,减少错误呢?声母“l”的从“令”,韵母;iang的从“良”,不从“艮”,韵母ang从“仓”,韵母un从“仑”,和树木有关的是木旁,和庄稼有关的是“禾”旁等等。可见,按规律训练,不仅易记防错,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部首查字,关键是正确掌握部首,查字也可迎刃而解,比如:形声字,一般查形旁不查声旁。独体字无明显部首的查起笔(凹查丨),字中藏有部首的查部首(成查戈部)。一字中有单笔部首和复笔部首,则查复笔部首(归查彐)。至于上下、左右、内外都有部首的,一般分别查上、查左、查外的部首。左上右上都有部首的取右不取左上(肆查聿),中座右上都有部首的查中座(坐,查土不查人)凡此种种,规律掌握了,查字能力也就提高一步。

四、融识字于语境之中

字词如果融合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则容易理解。倘若孤立进行,虽也获得一些知识,但似懂非懂,理解不深。比如:《翠鸟》一文中的“疾飞”,“疾”是急速,“疾飞”是很快地飞或者说飞得很快,大体说得通。但如果联系下面句子“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来理解,则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增强了感受。

于语境中识字,要根据字词的难易与不同的语境进行。

例一、“酬谢”这个词语,“谢”原意已懂,关键是“酬”,学生不理解的是什么样的谢叫“酬谢”。需要借助工具书对“酬”先行理解,继而理解“酬谢”。通过工具书学生就容易明白,用钱或礼物表示谢意,叫“酬谢”,再读文领悟为什么要酬谢。例二、“冰甲”这个词语,字典上没有“冰甲”的解释。从“甲”字中得知是古代武士打仗拿的盔甲。那么,“冰甲”是什意思呢?引导学生读课文句子——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联系起来想想,才能得出飞机上结了一层冰裹住了机身,象古代战士打仗的盔甲一样,“冰甲”的意思也就易领悟了。例三、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中的“欣赏”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中“欣”是“喜悦”。“赏”是①旧时指上人给下人的财物②用财物来奖励③因为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④认识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奖励。究竟选哪一条解释才准确呢?不联系上下文是无法选得准的,与文联系起来才能明白选第③条最恰当;再放到句中去体会,感受就深。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广大教师都知道,可是,这上下文指什么呢?是否可从词语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确定。一般词语联系前后句理解。节段中的关键词语,有必要联系节段的内容理解,全文的中心词,还需要通过全文内容来理解。

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全文生字词都集中在第一课时教,从扫除阅读障碍,有利于读通课文来说是可取的。但不分生字词的多少,理解的难易和在文中的作用,都集中在第一课时教,往往只解决了读音、字形和字词本意的理解,难于理解深刻,体会语感。因此,还是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为宜。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传统教学字词的有效经验。

五、注意知识的联系和扩展。

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有内在整体合力的,不是孤立零碎的知识,必须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扩展。例一:《翠鸟》一文中描述翠鸟行动敏捷的有“一眨眼”“刹那间”两个词语。有位教师在教学“一眨眼”时,让学生做一个一眨眼的动作,体会时间很短,接着让学生说说形容时间很短,除“一眨眼”外还可以用那些词语。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刹那间”还说了“一瞬间”、“一转眼”“一刹那”等词语。另一教师教《蛇与庄稼》时,读到“还是老农把秘密说破了”一句时,要求学生将“说破”换上另外一个词。学生用了“公开”、“说穿”、“揭示”等词语,这样自然的联系有助于原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词汇。例二、“眺望”是从高处向远处看。那么“了望”是什么意思呢?从低处向高处看用什么词语?从高处向低处看又应该用什么词语,这样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原词为基点,适当联系,必将有助于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例三、《伟大的友谊》一文中,叙述马克思生活穷苦时,用了“当”、“赊”、“借”三个词,如果每个词单独讲,“当”是拿东西作抵押的方式借钱。“赊”是购买货物时先取货后付钱。“借”是直接向人借钱。虽然也能理解马克思生活的穷苦,但是把“当”、“赊”、“借”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体会马克思的生活越来越穷苦。开始还可用可以抵押的东西去当,到后来连抵押的东西都没有只得去赊欠,最后由于付不出赊欠的贷款而不给赊欠。不得不连买邮票的钱也得到处求借。这样的联系,对马克思生活的穷困感受会更深。例四、《保护小树苗》中“自己却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程度)《兄弟便是》中“早稻已经熟透了(充分)、《草地夜行》中“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穿过)《种子的力》中“它的芽向地面透”(挺)《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穿出)。同一个“透”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有意识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将有助于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例五、“大”与“小”,有教师是通过用排球、皮球、乒乓球相互比较理解其内含,获得大小是比较而来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又是相反的认识。在学习“前后”、“左右”、“上下”、“来去”、“高低”、“轻重”等字词时,联系“大小”的学法去获得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

识字训练不能局限于对书面练习的多少来理解,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当堂练习过少,必须予以充分重视,但是训练是广义的。从提高自学能力出发,从由学会到会学去思考,去训练,定能取得实质性的提高。

识字训练还必须重视积累,记忆、摘录都有助于丰富词汇。

字库未存字释:

相关期刊更多

唯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四川精神卫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卫生厅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