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氧运动

无氧运动

无氧运动

无氧运动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职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种类很多,并且范围也比较广,将这些运动项目总结起来主要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大类,本文主要从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含义和提高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的训练进行了阐述和建议。

关键词 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 训练

一、 含义

(一)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与代谢功能有极大联系的一项运动,一般情况下是指在不缺乏氧气的条件下的耐力运动。运动员从运动的开始阶段到结束阶段,所消耗的氧气含量与需要的氧气含量相等,所以不出现氧气不足的情况的运动,有氧运动具有连续、时间长、节奏感明显、技能性不高等特征。一般情况下,有氧运动最注重的不是运动的高难度、高技能,而是运动的高耐力,一般的有氧运动主要包括健美操、自行车、网球等运动。

(二)无氧运动

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刚好相反,无氧运动是指在运动的过程中因为氧气的缺少,让体内的乳酸堆积的情况。在一些快速的起跑比赛里面,由于运动的快速性让运动员体内的糖分还没及时的得到氧化,在运动的过程中堆积的乳酸不能够及时的被消耗掉,就会致使运动员在比赛或者运动之后身体产生酸痛感。无氧运动的运动速度过快,运动量大,不适宜作为健身的长久之策,常见的无氧运动包括短跑、跳远等剧烈运动。

二、提高有氧能力的训练措施

(一)持续负荷法

在进行有氧运动的过程中,要想使得有氧耐力得到提高,最关键的着手点就是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氧气的吸入量问题。运动员可以通过周期性训练来提高氧气的吸入量和利用量,但是这个周期性训练过程中的速度务必要在标准有氧运动的区域内进行。提高有氧运动的氧气吸收量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持续负荷法,这种训练方式就是针对运动员的体质、运动的类型进行长时间的速度训练,但是每一次进行负荷的时间不能够低于30min。倘若运动员具有的潜力和资质较深,并且运动质量也较高,那么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负荷量,让其保持在40min左右。持续负荷法是针对距离比赛时间较长的运动进行准备工作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主要针对运动员在参赛之前的训练准备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尤其重要。

(二)反复练习的间歇训练法

倘若要让训练时身体的机能处于最佳的状态,训练的过程里面主要针对的因素就是氧气的需求量。对于100-200米短跑这种无氧运动的比赛方式可以作为有氧运动的反复间歇性训练,这种突然性的剧烈快速运动能够让运动时的吸氧量增加到高峰,达到氧气吸收的顶峰。对于这种快速短跑的运动进行多次重复的间歇性训练,让体内的乳酸系统积极的配合到训练的过程中来,倘若将这种训练方式坚持下去,将会提高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技能运转能力,让运动员不会觉得缺乏氧气,调查显示,每天坚持让运动员在30min的时间段内练习30-40次的短跑的效果超过运动员在长时间每天训练更加有益。

(三)个体乳酸阈评定法

在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有些训练方法可以通过运动员自身来进行评定,找到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值,这种数据的获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科学性。运动员除了进行反复练习的间歇训练之外,还可以每天进行长期训练,长期训练的速度不超过个体乳酸阈。换句话说就是倘若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为5.2m/s,平均速度为70%,那么这个运动员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的心率就会达到20-24次/10s,可以准确的判断出这个运动员每天训练的时间务必控制在120min之间,这种从运动员自身出发寻求训练的最佳时间和速度的训练手法是最适合运动员进行有氧训练的。

(四)心率检测训练法

通过检测运动员的心率判定运动员每天进行训练的时间段和每次训练过程中应该保持的速度。通过提高和降低运动员的心率,使其在运动的过程中的心率得到更好的恢复,并且尽快让心率保证到60%-70%之间。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运动员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二者结合起来,使得运动员在前一段时间内进行不间断的有氧运动,让心率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再运动过程中进行无氧运动,让心率下降到一定的时间段,这样的训练对进行长跑比赛的运动员而言,是极其有效的训练手段。

(五)高原训练法

运动员在缺氧的条件和环境下,就会刺激体内的ATP,使其很快能够进行再合成。对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就是增加运动员吸收和利用氧能力的手段和途径,针对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切忌不高太急于求成,一定要针对一些技术不高、但是运动量和时间比较大的运动进行训练。这样能够刺激机体的运转,促进氧气的吸收,让运动员对无氧的环境能够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并且降低与运动员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的血乳酸值。

三、提高无氧能力的训练措施

(一)快速减重

无氧运动的训练与身体的脂肪有很大的联系。快速减重是在一些无氧运动里面获取胜利的有效的措施,因为在快速减重的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脂肪逐渐减少,体重也明显的下降。针对无氧运动的项目性质可以看出,无氧运动大都是一些跳高、跳远等高技能的运动,比赛前进行快速减重对运动员获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快速减肥的过程中也不能够毫无顾忌、无科学依据的进行无氧运动。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时候进行合理的膳食,避免在运动的过程中因为血量不足而晕厥的情况出现。一定要通过专业的人员对运动员进行饮食的控制,保持营养的均衡。

(二)提高乳酸忍耐力

无氧运动的主要特征就是运动员经过大量的运动之后由于摄入不到过多的氧气让体内的乳酸沉积,导致身体的肌肉产生酸痛感。对运动员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多练习时间相对较短的运动,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运动练习的频率,并且每次练习在中间的休息之间都可以慢慢的减少。这样长期的练习才能够提高运动员在长时间剧烈运动过程中,因为吸收不到氧气而致使乳酸堆积时的忍耐力。

总而言之,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是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并且提高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也很多,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几种。相信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但人们的研究步伐却不停的趋势下,将会研究出更多关于提高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无氧运动范文第2篇

1、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瑜伽、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版身舞、做韵律操等权。

2、常见的无氧运动项目有: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潜水、肌力训练(长时间的肌肉收缩)等。

3、人体运动是需要能量的,如果能量来自细胞内的有氧代谢(氧化反应),就是有氧运动;但若能量来自无氧酵解,就是无氧运动。

(来源:文章屋网 )

无氧运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血乳酸 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

一、前言

血乳酸是运动训练中研究较早的指标,也是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化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血乳酸都作为制定训练方法,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评定运动员身体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主要指标[1]。

二、血乳酸的产生

血乳酸是乳酸能系统供能时的代谢尾产物,当人体运动时,体内的糖储备进行分解功能,1mol的糖完全氧化产生38-39molATP,途径是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当供氧不足时,糖代谢进入另一条途径--无氧酵解,在糖酵解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丙酮酸,丙酮酸主要的代谢途径是进入线粒体进行三羧酸循环中氧化。此外经过乳酸脱氢酶的催化转变成为乳酸,运动时肌细胞内丙酮酸生成增多,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其中必有一部分丙酮酸生成乳酸。此外,在进行较大强度运动时,糖酵解速度加快,丙酮酸生成速率大大增加,如果丙酮酸的生成速率已超过线粒体的代谢能力,大量丙酮酸必然由乳酸脱氢酶催化转化成为乳酸,这时肌细胞内乳酸生成的速率增加得相当快,而且与运动强度得增大呈正相关。产生副产品乳酸,它可导致肌肉疲劳。1mol的糖无氧酵解产生2-3molATP,只生成有限的ATP。2

三、运动与血乳酸

运动时血乳酸浓度的变化也是由进入血液循环中的乳酸率及乳酸的廓清率的相对值大小来决定的。运动时骨骼肌糖酵解过程增强,释放入血的乳酸量增多,但在一定范围内血乳酸的廓清速度也加快了,血乳酸的浓度并未见明显变化。

休息状态给人连续进行乳酸滴入使血乳酸浓度适度增高,可以发现,当进入血液循环中的乳酸速率增大时,血乳酸的廓清率也按比例增加。所以,在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过程中,血乳酸浓度可能仍然保持在休息水平上,但是实际上血乳酸廓清速已比休息状态快三倍。可以认为肌乳酸生成速率及进入血液中的速率也同时有了相应的增多。只不过由于血乳酸的进入速率与血乳酸的廓清速率的增高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故血乳酸浓度的绝对值不变。只有当进入血液循环的乳酸率增高相对大于血乳酸的廓清率增高时,血乳酸浓度才有可能升高。两种速率之间变化的差数越大,血乳酸浓度升高也越多。3

四、血乳酸对无氧运动的影响

无氧运动的供能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有乳酸能系统,乳酸能是指肌糖元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ATP,,也称无氧糖酵解系统,它是机体处于氧供不足时的主要功能系统。人体乳酸能系统功能的最大容量约为962J/kg体重。其能量输出的最大功率为29.3J/kg s。因此,依靠乳酸能系统功能支持的时间约为33s。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乳酸能系统能力的最常用的指标,专门的“无氧训练”,能提高人体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在完成同一定量工作时,有训练者的血乳酸较无训练者低,而在完成短时间的极量运动后,有训练者的血乳酸水平比无训练者高20—30%,这种现象可能与有训练者的肌中糖元含量较高,以及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了糖的动用水平有关。4

乳酸是一种强酸,它在体内积聚过多时,会使内环境中酸碱的稳态破坏,从而阻碍肌糖元或葡萄糖继续进行无氧代谢。直接影响ATP的再合成,导致肌肉疲劳。

举个例子,当两名运动员参加100米比赛,假设两人的成绩相同,赛后查验血乳酸值,发现其中一个运动员比另一个水平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该队员他的磷酸原系统无氧工作能力强,可以作为评价运动能力高低的指标。

那么针对一名运动员怎样评价他的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呢?我们先对他进行一次测试,还用100米跑,假设他的100米成绩是12.5秒,训练一段时间,测试100米,成绩仍然是12.5秒,能否说明他的训练不好或运动能力没有提高呢?那么先让我们测试一下他的血乳酸值吧,训练前假设测的值为7mmol,训练后为3mmol,血乳酸值明显降低,说明人体对乳酸消除能力增强,即训练是有效果的,他的无氧工作能力也在增强。

五、血乳酸对有氧运动的影响

乳酸能系统功能能力的重要意义是在氧供应不足时,仍能快速功能以应付身体的急需。如400米或800米跑等,以最大速度完成的运动中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对有氧运动又有何影响?有氧无氧运动都涉及到能量物质糖,在有氧运动中也常常伴随无氧运动,必然会有乳酸的产生,乳酸也会影响人体的有氧运动。

举一个常见的运动事例--马拉松比赛,我们只对两名运动员进行检测,假设两名运动员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成绩相同,赛后检测血乳酸值,其中一个值比另一个低,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长距离跑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乳酸水平的高低正好反映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当然也需要限制一定的条件,如果是普通人在跑步,想象一下还没过半程,血乳酸就已经严重堆积(条件是强度和运动员同),无法完成比赛。就两名运动员而言,赛后检测血乳酸值,其中一个值比另一个低说明他的有氧能力比另一个强,整个比赛他较好的动员了脂肪和糖的储备,完成了比赛。

六、结论与建议

血乳酸在科学化训练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理想指标,所以血乳酸对有氧、无氧运动的作用是明显的。当然条件不同,还有很多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如在减肥过程中,应用血乳酸指标对肥胖患者的运动评定,还有对患有某些身体疾病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效果评定等等。

参考文献

1.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85-126

2.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5-340

无氧运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方法。

现代跆拳道比赛中,每个运动员一天内要参加很多场比赛,随着运动员攻防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普遍提高,比赛中双方比分悬殊一般很小,使该项运动竞争非常激烈,双方相持能力的强弱对于取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运动员必须具备非常好的耐力。为了在比赛中能最终取胜,训练阶段不能忽视运动员耐力的训练,特别是无氧耐力的训练,对于运动员取得成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根据跆拳道运动的特点,研究无氧耐力训练方法,以提高跆拳道运动员训练的效果。

跆拳道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有着自身的训练特点,因此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与其他项目不同。根据跆拳道运动的训练特征对于身体素质要求全面,其中无氧耐力素质对于跆拳道运动员取胜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跆拳道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无氧耐力训练方法是否得当,也决定着训练结果的好坏。[1]在深入研究无氧耐力训练方法之前,有必要对跆拳道运动员训练无氧耐力的重要性作出阐述,以便引起运动员及教练的重视。

一、无氧耐力对于跆拳道项目训练的重要性

跆拳道运动具有双方对抗性的特点,它的的训练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绝对的制胜能力,运动员要想能在比赛中战胜对手,速度取胜是一关键。有足够的技、战术在运动员技能训练中固然重要,但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也不容忽视。除了力量以及有很好的灵敏度和柔韧度,长时间快速能力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无氧耐力的训练,最终是为了使运动员的机体达到最好的状态,以保证专项能力和技术水平能适应比赛的强度的需要,从而取得最好的成绩。

在现代跆拳道比赛中,每个运动员一天内要参加很多场比赛,随着运动员攻防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普遍提高,比赛中双方比分悬殊一般很小,使该项运动竞争非常激烈,双方相持能力的强弱对于取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运动员必须具有非常好的持久的快速能力。跆拳道运动员要想拥有持久耐力,同时又具备快速的爆发能力,就必须发展体内的无氧供能系统的代谢能力。运动员表现出的抗疲劳的好坏,由机体的心肺功能的强弱来决定。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无氧耐力训练,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进行剧烈的跆拳道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中,因为供氧不足,机体的代谢能力差,抗酸能力不足,运动员就会而动作缓慢,出现疲劳,有时还表现为运动员反应迟钝,这与跆拳道的技术动作要求敏捷是相悖的。[2]所以要想在比赛中能最终取胜,训练全过程中都不能忽视运动员耐力的训练,特别是无氧耐力的训练,对于运动员取得成功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跆拳道项目的无氧耐力训练方法

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效果好坏,由三个关键因素来决定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第二是运动员体内能源的储备高低。第三是运动员的肌肉、韧带等运动器官的承受能力。所以要想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取得好的结果,必须加强这三方面的锻炼。

糖的无氧酵解供能后就会产生乳酸,使机体代谢障碍,引起运动员疲劳,而无氧耐力训练就是要通过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后,使运动员机体增强抗乳酸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员产生疲劳的可能。提高运动员抗乳酸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将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相结合,采用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方式。其中,间歇训练法是提高心肺功能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跆拳道比赛每一局的时间一般为2分钟,采用分局比赛,并且每打一局,期间可以休息l分钟,为了使训练方法与比赛相适应,可通过"间歇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可将负荷分成几个部分,每完成一个练习环节后对于间歇进行严格控制。具体如下:

1、训练手段

耐力训练练习的手段可与技战术目的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方式可分为多个站点循环组进行,手段可选用与跆拳道实战技术相类似的辅助练习与各种体能跑相结合进行。技术动作要求快速且爆发,与项目特点相结合,无氧训练和短时间有氧训练相结合。

2、每次练习持续时间

运动员剧烈活动后经过30秒左右,人体会产生乳酸,运动员训练的时间超过30秒乳酸才能堆积,人体的抗乳酸能力才能大大提高。所以,每次训练时间应在30秒以上才有效果。跆拳道比赛每局时间大概为两分钟,所以每次练习时间以30秒一2分钟为最佳。

3、重复练习的次数

跆拳道运动员打完一场比赛,三局一般要持续6一12分钟,这段时间运动员体力消耗非常大。在进行训练时,可以规定每三次练习为一组,在完成一组练习后,根据运动员体能的消耗,循环重复练习的次数不多于5组。

4、两次训练间休息时间

两次训练之间间隔时间过长,运动员心率恢复到正常,就无法实现间歇训练的目的。但如果两次训练之间间隔过短,运动员脉搏仍处于很高水平,就接着进行训练,就会使运动员产生极度疲劳,对运动员身体造成损害,而没有体力来顺利完成下一组的训练。跆拳道比赛中,每一局结束后,运动员可以休息一分钟,所以根据比赛规则,在训练时,每两次训练间的休息时间可以定为l分钟。组间可采用机体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个练习,组间心率可控制在每分钟120次左右。

5、训练中的休息方式

跄拳道运动员在进行正式比赛时,一般都会比较紧张,打完一局休息时,神经系统可能仍然非常兴奋,为了使训练时能模拟比赛气氛,实现耐力训练目的,跄拳道运动员训练时的休息可以采用积极性恢复方式,确保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休息时间,还能保持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三、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应根据个体特征决定训练内容

要达到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水平的效果,就必须在训练过程中进行高强度和大负荷的练习,这是训练中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由于每个运动员身体素质不同,所能接受的极限负荷也不同,以及每个运动员技能与战术水平都存在着很大 的差异。[3]因此,为了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耐力训练方法与手段也应有所差异。训练的强度和时间也应根据不同人员而定。

2、进行耐力训练时,必须遵从技术要求

在进行长时间跆拳道无氧耐力训练时,必须要求运动员严格遵从技术动作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中保持正确、协调的技术,准确自如地运用技术,符合高强度的比赛需求。对于技术的严格要求既可以使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稳定,有节律地兴奋与抑制,减少运动训练的疲劳,又可以提高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3、加强对运动员耐力训练的医务监督

跆拳道运动员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不仅练习时间较长,而且运动负荷强度高,所以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时如果身体状况不佳,身体可能没办法承受大负荷的耐力练习,就容易出现身体机能障碍,而严重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所以在大强度的无氧耐力练习时,一定要重视医务监督。无氧耐力训练中的医务监督一般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在训练开始前,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评定,如测量血压和心率等;再者是在训练过程中,对练习时运动员的反映情况进行监督,重视运动员重复动作的变异程度,观察运动员练习的承受能力。一但发现异常情况,就应及时作出训练内容的调整,根据运动员身体情况安排适当强度的训练内容,以防不测。

总之,在跆拳道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该项运动的竞技能力特征进行训练,重视运动员无氧耐力的训练,根据每个运动员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的不同,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运动员也必须按照要求进行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最终在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有氧与无氧耐力的动态关系及其对当前我国耐力训练的启示》,《体育科学》,2010年第4期,第86-87页。

无氧运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男子;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公路赛;形态素质;有氧能力;无氧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58-03

男子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是一项以竞速为目的的自行车运动项目,而男子公路赛是一项中长期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形态素质与有氧、无氧能力是进行自行车运动的基本素质。只有了解这两个项目运动员在形态素质和有氧、无氧能力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对男子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和公路赛运动员的形态素质与有氧、无氧能力特点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男子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和公路赛运动员的形态指标和有氧、无氧能力指标的测试进行比较性研究,发现两个项目各自在形态素质与有氧、无氧能力上的特点,为教练员更准确地选择从事这两个项目的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大连自行车队6名优秀男子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与6名优秀男子公路赛运动员。运动员平均训练年限为3.5年,且两个项目运动员在训练年限上无显著性差异。

1.2.1实验法

1.2.2.1测试指标形态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肌肉百分比、脂肪百分比、克托莱指数;有氧能力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L/min)、相对最大摄氧量(mL/kg・min)、血红蛋白值(g/L);无氧能力包括最大无氧功(W)、平均无氧功(W)。

1.2.2.2测试方法形态学指标采用身高、体重称进行测试,并计算出克托莱指数;肌肉百分比、脂肪百分比采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

有氧指标的测试包括在测试前安静状态下,吸取指尖血20微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721分光光度计上测定血红蛋白值[1]。

采用Monark 894E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和相对最大摄氧量。受试者静坐休息5 min,待呼吸平稳后,以每分钟60RPM蹬功率车5 min做准备活动然后以每分钟30 W递增负荷。直至力竭。运动试验过程中采用GOULD-9000型运动肺功能测试系统分析运动中呼出气成分,每20 s计算VO2参数。

采用Monark 894E功率自行车进行Wingate( Wingate Anaerobic Test)无氧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无氧能力的测试实验做功时间为30 s。记录数据和测试结果。

1.2.2数理统计法将所有实验的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采

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p

2结果

2.1形态指标的结果

从形态学指标的测试结果来看,两个项目的队员的身高较高且相差不大,但是从体重以及相关的肌肉百分比、脂肪百分比来看,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的体重值与肌肉质量显著高于公路赛运动员,脂肪比例公路赛运动员显著高于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

克托莱指数是指(体重(kg)/身重(cm)×1 000)的值。克托莱指数可计算出运动员在一定身高条件下合理的体重范围,代表了运动员在发育过程中体重与身高的合理比例关系。从结果看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克托莱指数显著高于公路赛运动员。

2.2有氧能力指标的结果

从测试结果看,两个项目的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差别不大;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的相对最大摄氧量值显著低于公路赛运动员。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血红蛋白值也显著低于公路赛运动员,但也处于较高水平。

2.3无氧能力指标的结果

从结果来看,场地4 km个人场地追逐赛运动员的最大无氧功率值与平均无氧功率值均显著高于公路赛运动员。

3讨论

3.1形态指标的讨论就体重、肌肉比例、脂肪比例而言,因为速度耐力的高低是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比赛成绩好坏的关键,而没有高水平的速度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速度耐力,因此速度在该项目中至关重要[2]。个人绝对速度的提高才是该项目成绩的提高的前提,提高速度耐力的前提就是以速度的提高为前提[3]。绝对速度的提高就要求肌肉的爆发力要好且肌肉的做功速率要快,因此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需要肌肉爆发力大,做功速率高。这就要求肌肉的质量要大且脂肪含量要少,所以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体重与肌肉百分比均显著大于公路赛运动员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公路赛运动员。

就体重、肌肉比例、脂肪比例而言,公路赛的比赛距离较长,奥运会的比赛距离分别为40 km和180 km。同时公路赛还会面临起伏路段,通过Coyle的研究发现体重低于75 kg的优秀自行车运动员,则具有较强的爬坡能力。而通过其对阿姆斯特朗的跟踪研究发现,阿姆斯特朗在5次获得环法冠军时的体重在72~74 kg之间,并认为这是他创造环法赛辉煌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4]。还有研究表明世界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体脂百分率在7%~12%之间[5]。可见公路赛运动员对于体重的要求低于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这是由于公路赛的距离长,较轻的体重有利于快速骑行和速度的保持,体重过大不利于速度的保持;要保持较长时间的骑行速度,有利于爬坡且要进行长距离骑行体重不能过大。同时公路赛不需要运动员在出发时就达到最大速度因此对于肌肉的爆发力相对于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低,因此肌肉的质量也较低。同时公路赛运动员脂肪比例较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高是由于公路赛属于有氧耐力性项目,一定的脂肪含量对于其更好地完成比赛有帮助。

研究表明克托莱指数评价运动员的骨骼、肌肉的发展程度及其肥胖程度[6],研究还表明克托莱指数可反映反映出身体肌肉质量和肌力的优劣[7]。通过两个项目克托莱指数的比较可见由于追求出发时的绝对速度所以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肌肉质量大,肌力大于公路赛运动员所以其克托莱指数显著高于公路赛运动员。而公路赛运动员不需要很高的肌肉爆发力,肌肉质量较低所以克托莱指数低于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

3.2有氧能力指标的讨论两个项目的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值均较高主要的原因是运动员的身高相对较高,而研究表明身体高大的自行车运动员在某种规定速度下骑行时,氧消耗值(升/分)要比小个子在同样速度下要高[8]。

研究表明V・O2max是反映心肺机能和有氧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与客观指标[9],但是对于自行车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和公路赛运动员来说相对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对于两者来说更加有意义,特别是公路赛运动员。

就相对最大摄氧量而言,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体重大,肌肉质量大使得其相对最大摄氧量值低于公路赛运动员。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的比赛时间短,要求达到最大速度使得最大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定的保持,运动员的供能主要以无氧糖酵解和ATP-CP系统供能为主,相对最大摄氧量低主要是防止乳酸过快堆积而导致糖酵解能力下降使得速度无法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故其值相对较低。公路赛是长距离的骑行,以有氧供能为主。相对最大摄氧量值高有利于肌肉摄取充足的氧气保证有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由于公路赛运动员的体重低于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这也使得其相对最大摄氧量增加。可见保持一定的体重,获得更大地相对最大摄氧量对于公路赛运动员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对于公路赛运动员而言,相对最大摄氧量值较高是因为其在运动中要求平均功率要高,其相对最大摄氧量的值要高才能保证平均功率高。

就血红蛋白而言,由于公路赛是有氧耐力性项目,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

因此血红蛋白值的增加有利于运氧能力的提高。但是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水平也较高,这主要是为了在比赛进行中和比赛结束后有利于乳酸的消除而导致的血红蛋白值增加,运送更多的氧气消除乳酸。

3.3无氧能力指标的讨论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要求出发时骑行速度达到最大,并且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要保持,要有一定的速度耐力。所以其最大无氧功率要高于公路赛队员,且平均无氧功率值也要高于公路赛队员。因为一个人的无氧代谢能力是由两部分组成的:ATP-CP供能称非乳酸供能又称高能磷酸化合物供能可视为最无氧功率(爆发力)的物质基础。糖原的酵解供能称乳酸供能,可视为速度耐力的基础。最大无氧功率是评价受试者的爆发力的,平均无氧功率用于评价受试者的速度耐力。所以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测试结果要高于公路赛运动员。

公路赛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指标的值虽然低于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公路赛项目对耐力和冲刺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10]。在进行冲刺、变速使需要动用无氧能力。公路赛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最大无氧功率值与平均无氧功率值以利于在比赛中摆脱对手和冲刺。因此不能因为公路赛是以有氧为主的运动项目就忽视对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关注。

4结论

1) 男子场地4 km追逐赛运动员与男子公路赛运动员比较体重大,肌肉发达,体脂含量低;公路赛运动员体重适中,肌肉比例和发达程度适中,有一定体脂含量的特点。

2) 男子公路赛运动员较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最大摄氧量值、较高的相对最大摄氧量值和较高的血红蛋白含量。

3) 男子场地4 km个人追逐赛运动员的最大无氧功率值与平均无氧功率值均较男子公路赛运动员的值高。

参考文献:

[1] 赵红宾,陈涛.男子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冬训期间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2,24(3):13.

[2] 商永江.浅谈自行车场地4 km团体追逐赛的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3):51-52.

[3] 李红.自行车世界杯2004年第五站男子4 km个人追逐赛初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2004,16(2):86-88.

[4] Coyle Eh. Improved muscular efficiency displayed as Tour de France champion matures[J].J Appl Physiol,2005,98:2191-2196.

[5] Mujika T, Padilla S.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professional road cyclists. Sports Med, 2001, 31(7):479-487.

[6] 邢红林,祁宁等.对我国男子排球联赛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动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47-49.

[7] 李军,等.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运动员非技术因素差异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5):19-21.

[8] 乔居庠.身体大小对自行车运动氧耗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7(1):57.

相关期刊更多

生物多样性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中国食物与营养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海洋药物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