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用时而时而造句

用时而时而造句

用时而时而造句

用时而时而造句范文第1篇

1、你看动物园的猴子,时而跳到假山上,时而爬到树干上,时而向游人要吃的,时而懒洋洋地晒太阳,真是活波可爱!

2、台上几个男孩在表演霹雳舞,时而头足倒立,时而双肩支地,时而躯干飞旋,时而满地翻滚,吸引了很多观众。

3、天边的云彩变化可真大啊,时而像鸳鸯戏水,时而像猴子追逐,时而像羊群啃草,时而又像万马奔腾。

4、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快,时而慢,时而躲起来。

5、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6、我时而奔跑如同小汽车,时而蹦蹦跳跳如同一只小袋鼠,时而爬来爬去如同一只毛毛虫。

7、一群白鹅在池塘里嬉戏,时而分散开,时而聚拢,时而钻进水里,时而浮出水面,“嘎嘎”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婉转悠扬。

8、考试的时候我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伏案而书。

9、我时而玩耍如同一只活泼的小兔子;时而安静如同一块木头。

10、这个演员相当专业,看他时而大哭,()时而大笑,时而悲苦愁眉,时而欢乐无限,把南海鳄神展现得形象又生动。

11、我要克服这种时而积极乐观时而消沉悲观,时而动力十足时而意志消沉的不稳定情绪。

12、他一直追我,我时而跳时而跑,要摆脱他的追捕。

13、你时而离我很近,你时而离我很远,就像云样漂浮不定。

14、自习课上,这个调皮的小男孩时而交头接耳,时而睡觉,时而画画,时而大声喧哗。

15、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舒缓,时而平缓,时而悠扬,时而激烈,非常令人陶醉。

用时而时而造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造句法 英语写作能力 促进作用

1.引言

作为词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练习手段,造句不仅为广大师生所熟悉,而且在各种词汇教学方法和理论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国内外关于词汇教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有:词块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语境理论;交互理论;偶然词汇习得理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樊永仙,2009:28);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郭亚莉等,2006);任务型词汇教学法(胡蓉,2011);词汇习得与关联语境(于翠红等,2012)。笔者发现,在这些新的词汇教学方法和理论中,造句练习被逐渐边缘化,甚至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诟病。这表明,传统的造句练习已经不能适应词汇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良和加工,使其既适应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又融合各种新的教学理论。笔者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一种新型的词汇教学方法——造句法,并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证明造句法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

2.造句法的定义

造句法是指根据传统的造句练习在词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结合各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对造句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之后而形成的一种词汇教学方法。它旨在让造句练习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词汇教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造句法的成功实施需要三个条件:(1)老师教会学生造什么类型的句子;(2)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从而让学生掌握如何造句;(3)课外学生每天坚持一定数量的造句练习。

2.1造什么句。

2.1.1定义句。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樊永仙,2009:38-42),词的意义是了解词汇、扩大词汇量的物质基础,我们造定义句正是为夯实这个物质基础。定义句是指学生在新学一个单词时,以下定义的方式给它造句。定义句的实质是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概念和已学的单词来解释和描述新学的单词,其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学生对该单词的理解程度;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学生的背景知识。显然,学生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苛求他们所造的句子多么标准或准确。但是通过定义句,学生可以反过来从这三方面促进自己。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母语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造句,告诉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英文水平不够高或者造出的句子不够好。因为只要他们用心去想、用心去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一旦学生养成这种造定义句的习惯,就能增强他们对单词意义了解的程度,增强单词记忆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英式思维能力。

2.1.2举例句。

举例句是定义句的一种延伸,是指学生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给新学的单词举个例子,包括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背景、生活经历甚至隐私等。比如学到单词eccentric(行为古怪的)时,学生可能直接举一个例子:My neighbor is eccentric.别人不一定能看懂,但他自己却很清楚,因为他对自己那个古怪的邻居印象很深。又如,学到unique时,当他了解到该单词是独一无二、很特别、唯一之类的意思时,很可能就造一个很简单的句子:She is unique to me.这里的she当然是指他爱恋的女孩子。举例句以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为理解基础,以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为记忆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对新单词的意义一目了然。该造句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即学生通过赋予新单词独特的个人色彩,能够“占有”和“驯服”这个单词,成为其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这种造句法时,要向学生说明个人兴趣和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很熟悉或者很敏感,就引导他们用新学的单词来造这方面的句子。总之,举例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培养他们主动使用英语的习惯。

2.1.3搭配句。

根据Lewis的词块理论(樊永仙,2009:31-32),词汇块(lexical chunks)是词汇和句法之间同时兼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半固定结构,它们可以分为四类:(1)词、短语;(2)搭配词;(3)惯用语;(4)句子框架和引语。Lewis还提出,应该把词汇(块)而不是语法作为语言教学的中心,因为“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汇组成,而不是由词汇化的语法构成的(language consists of grammaticalized lexis, not lexicalized grammar.)。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造句法中,表明我们造句时要充分利用词的搭配关系。如果说定义句和举例句是为了掌握词的意义,那么造搭配句则能够让学生掌握词的用法。

但是,英语的搭配种类和形式十分复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教学生哪些搭配结构呢?Rosamund Moon曾用多词词项(multi-word item)这一术语来描述词汇之间的固定搭配关系(fixed collocations),并指出词的搭配结构是多词词项的主体。在讨论教学中应该教哪些多词词项时,他特别提到Suzanne Irujo的建议:多词词项的教学“应该根据其使用频率、有用性、透明度及其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简易度而仔细挑选”(multi-word items to be taught should be“carefully chosen on the basis of frequency, need, transparency, and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implicity”)(Norbert Schmitt & Michael McCarthy,2002:40-61)。结合到本文的造句法,我们在教授某个新词汇时,可以挑选出其中最常见、最实用而又够简单的搭配结构来让学生造句,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从句法和操作性的角度来看,重点是教学生造动词性和名词性搭配句,从而让他们熟悉英语词汇之间最主要的三种搭配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和定名关系。总之,学生造搭配句不仅能够熟悉各种句法,而且能够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性。

2.1.4.情景句。

语境既可以指语篇内的环境,又可以指语篇外的环境。语篇可以分为四大类(陆国强,1999:265):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其中语言语境亦称上下文,是指语篇自身的结构和逻辑连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上所说的定义句、举例句和搭配句实际上都属于语言语境句。情景语境是指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和参与者(樊永仙,2009:42)。它包括如下几个要素:(1)交际的时间和空间;(2)交际的对象和主体;(3)交际的正式程度;(4)交际参与者的关系(支永碧,王永祥,2009:49)。所以情景句是一种更侧重使用和交际的语境句,是语境理论和交互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情景句的具体做法是:老师先给学生展示或描述一种具体的场景或事件,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参与者,然后用所学的单词造句。简言之,就是先给这个单词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使用环境,使它呼之欲出,然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到这个单词。当然,让情景句呼之欲出并不容易。老师课前要积极准备相关的用来描述场景和事件的图片和资料;课中要花很多精力使这些场景和事件形象化。为了让学生真正使用词汇,实现其交际功能,付出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2.2如何造句。

如上所述,造句的种类各种各样,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造句呢?

2.2.1.老师造句,学生翻译。

老师造好句子(中英文皆可),然后让学生翻译过来。虽然这是传统的方法——翻译教学法,但它可以增大学生的输入量,增强学生记忆和使用单词的准确性。为了弥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交际性和趣味性方面的不足,老师造句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多造定义句,向学生介绍常用的下定义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英式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潜势”。二是取材要注意趣味性和启发性,不让学生觉得枯燥或呆板。

2.2.2老师造句,学生模仿。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造搭配句。鉴于搭配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学生自己造时难免会出错,所以最好是教师先造好例句,然后叫学生模仿。这种造句方式是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初步体现,但不是完全自由的,是在“限定的正确方式下”进行的。

2.2.3老师创造情景,学生造句。

这种方法用于造情景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老师可以适当做一些调整。如果学生的现有水平比较高,可以在创设情景时粗略一些,提示也可以少一些,并且可以做一些竞争游戏,看谁造句的速度较快。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还比较差,那么老师的情境创设要尽量具体形象,并且提示更多的预备单词或短语。如果单个学生不能造句,可以叫学生两到三人一组相互讨论一下后再造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潜势”能够变成“语言表现”和“实际言语行为”,因为他们参与课堂的程度更高,师生互动也更多。

2.2.4学生分组造句,对话表演。

对于同一个单词,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鉴于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造个性化的举例句。但在课堂上老师有必要告诉学生他们所造的举例句是否正确。为此,我们可以采用这种分组造句法:提供几个单词(如3到5个)为练习对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3到5个学生为一组)用这几个单词造句。他们先各自造自己的句子,然后相互交流,并将所有的句子综合整理成一个对话,最后选派两名学生表演对话。老师可以根据他们最后的对话形式来判断对错,也可以在他们讨论和准备对话时加以指导。显然这种造句法属于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该过程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又分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不同小组之间的互动。

2.2.5学生分组造句,角色扮演。

该方法已经从课内走向课外,主要依据是偶然词汇习得理论。偶然性词汇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是指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从事其他学习任务而非词汇学习时能附带习得词汇(樊永仙,2009:50)。其他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指阅读。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造句法中可进行如下操作: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的小组(如6到8人一组),给他们印发一些关于某个主题的背景的资料或者让他们自己浏览网页资料,然后让他们根据这些资料编写一个故事,要求是必须用到所学的单词(可以是10到20个不等),最后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该种造句法形式上是依据偶然词汇习得理论,即通过学生的阅读和编演故事来学习词汇,但实际上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运用到词汇习得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因而它的难度最大,层次也最高。它本质上属于课堂外的词汇教学,但又是课堂内词汇教学的目的所在:学生终归要走出课堂,靠自己学习词汇。

3.造句法的实施

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造句法离不开课堂实践和学生的练习。为了验证造句法的教学效果,笔者特意做了如下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教学:以是否造句为标准,将所教的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班(造句法)和控制班(非造句法)。对于实验班,不仅在课堂上实施造句法,而且要求课外进行造句练习。造句练习的具体做法是:以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重点短语和搭配为对象,老师每天给学生两个配有例句的短语和搭配,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例句造句。这样每周上五天课,学生能练习10个短语和结构,每个单元(两周上完)练习20个短语和结构。这种练习量并不是很大,但贵在坚持和培养学生造句的习惯。对于控制班,课堂上也讲解词汇,但不强调造句法。另外,课后也没有布置造句练习的作业。这样实施一年之后,通过对比两个班的英语写作能力检查造句法的教学效果。

4.造句法对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发现造句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表达内容更加丰富,表现为“说”得更多。

掌握一个词汇的标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准确记忆其形式和意义;二是熟悉其具体用法并能灵活运用之。造句法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所以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词汇。词汇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表达能力的增强。另外,通过造句练习的强化,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单词和短语,这样写作时就能有书其所思,避免出现因词汇量不足而导致的意义重复或意义单调现象。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作文内容方面的进步明显高于控制班,同一句子重复出现或者同一意义反复表达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4.2表达形式更加多样,表现为“说”得更好。

受规避策略(Avoidance)的影响,学生在选择语言形式时,往往会舍难取易。他们会自然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而有把握的词汇。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大学生的作文中还充斥着大量高中甚至初中词汇。固然,使用初级词汇不能斥其为错误,但这样的文章未免过于简单,生动性也大打折扣。造句法的一个原则就是:理解时,用简单的单词解释难点单词;运用时,用难点单词取代简单单词。通过造句练习,难点的单词,更加高级的短语和结构已经逐渐取代学生心中简单词汇的位置。这样,在英语写作时,他们就更有信心使用新学的词汇。通过实验,笔者发现,一方面通过一年的学习,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其新学的词汇,另一方面在高级词汇与结构的使用上,实验班的学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优胜于控制班,因此他们所写作文的文采更好。

4.3语法运用更加熟练,表现为“说”得更对。

根据输出假设理论,“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安排适当的语言输出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特别是有利于语言正确性的掌握”(何广铿,2001:107)。造句本质上属于一种语言输出练习,所以经常造句必能提高写作在语法方面的准确性。词汇既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又是各种语法概念的具体体现。通过造句,不仅能让学生“记住”单词,更能让他们“用会”单词,进而熟悉各种语法规则。在对比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作文时,我们发现:(1)总体上,实验班的语法错误减少程度要高于控制班,主要体现在单词形式的拼写、词性的区分和固定搭配方面。(2)在句法上,实验班的进步要明显大于控制班。以主谓结构为例,虽然学生都深知一个句子一定要有主谓(宾)成分,但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无谓语句和双谓语句。无谓语句又多体现为省略be动词和将介词用作动词。在实施造句法之后,我们发现,实验班的作文中,句子缺谓语的现象明显减少。同样,双谓语句也明显减少,对应的是各种从句使用增多,因此句子显得更长更复杂。

4.4选词用句更加地道,表现为“说”得更准。

造句练习中,我们会重点运用常用短语、经典搭配和习惯用语等。这些词汇结构中蕴含了地道的英式思维和表达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大量掌握这些结构,并在写作时灵活运用,他们的英语写作就会自然变得很地道很标准。正如王文昌教授在《英语搭配大词典》的前言中所说:“掌握符合习惯的英语词语搭配有助于非英语民族的人克服由于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避免不合习惯的类推,从而提高运用地道英语(idiomatic English)进行交际的能力。”(王文昌,1991)另外,中英思维的差异固然遍及各个语言层面,但通过造句法我们可以在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层面加以区分:词汇的搭配关系。通过造搭配句,我们可以熟知某一个或某一类词经常和另外哪一种词汇配套使用。当我们对这种搭配关系的存储量足够的时候,我们的表达和思维自然会“英式化”。同样,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写作,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用词更准确,表达形式也更地道。

4.5逻辑思维更加连贯,表现为“说”得更顺。

语篇的连贯性以词汇衔接为基础,词汇衔接的方式分为重复和搭配两大类(陆国强,1999:260)。在写作中,搭配形式用得越多,词和词之间的联系就越紧,文章前后的呼应性就会更强。另外,除了利用单个单词的语义衔接外,我们还可以将其扩展为搭配词组之间的语义衔接,这样衔接的信息就会更多,文章的连贯性就会更明显。通过造句练习,学生对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更了解,对句法结构更熟悉,这样在写作时他们的逻辑就会更严密,思维也会更顺畅,整个篇章就会更显得更加紧凑和完整。在对比试验班和控制班之后,我们发现,试验班的学生更能对一些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虽然不一定很专业,但至少表达得很明白,语法上很正确。而控制班的学生虽然在总体表达能力上也有进步,但在写复杂句子时逻辑就不是很清楚,语法上也会犯一些从句方面的错误。

5.结语

笔者根据现有的各种词汇习得理论和词汇教学方法,对传统的造句练习进行更新和改良,提出四种造句类型和五种造句方法,并证明这种新的造句法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五方面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多样性来看,这些类型、方法和作用肯定不全面,它们只是若干可能性中的几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它们时,操作方式要根据各种教学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总之,造句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只要我们积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就一定能配合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英语词汇教学及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更积极、更充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uriel Saville-Troike.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Norbert Schmitt & Michael McCarthy.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樊永仙.英语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4]郭亚莉,周星.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J].外语界,2006(1):28-33.

[5]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6]胡蓉.任务型词汇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77-78.

[7]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徐密娥,李炯英.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回顾和前瞻[J].外语界,2007(3):69-74.

[9]王文昌(主编).英语搭配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10]于翠红,张拥政.关联语境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一项基于词汇语义认知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2(3):270-277.

用时而时而造句范文第3篇

(2011年高考语文辽宁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技法指导】

解决语言表达中结构混乱的问题,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一、混乱类型心中明,对症下药更容易

造成句子结构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1)举棋不定,将两种句子结构用在同一个句子中,造成句式杂糅。(2)藕断丝连,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成为另一句的开头,且又不属于兼语结构,前后语意交叉错叠,造成语意不明。(3)张冠李戴,一句话由多个分句组成,这些分句又存在主语省略的现象,这时主语就未必能与每一个分句配套,从而出现表意不明的现象。

学生在实践之前,若能明白造成句子结构混乱的种种原因,知己知“彼”,才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二、两种句式同时用,化繁为简巧甄别

结构混乱很多时候是由于在一个句子内部同时使用两个同义句式而造成的,这两种句式往往会存在同义的成分。如“本着……原则”和“以……为原则”,这两个句式中“本着”和“以……为”是同义的,而使用者往往不注意,将其杂糅,变成“本着以……为原则”。碰到这种类型,句子短小、成分简单的,可以直接分析其重复同义成分;句子比较长、成分复杂的,可以通过造句类比的方式,化繁为简,发现杂糅的句式。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平时多接触和积累一些容易杂糅的句式,如:目的是为了……(应该改成“目的是……”或“是为了……”),原因是……造成的(应改成“原因是……”或“由……造成的”),借口……为名(应该改成“借口……”或“以……为名”),靠的是……取得的(应该改成“靠的是……”或“是……取得的”),围绕以……为中心(应该改成“围绕……”或“以……为中心”)等。这种方法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句意牵连要留意,成分分析很好用

有时两个句子生硬套接,句子成分任意挪用,导致结构混乱,句意不通。如“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这个句子将“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这两个句子中的主谓宾拼凑在一起,让前一句话的谓语充当后一句话的主语,导致结构混乱。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找寻主干来解决。前一句话的主语是“我们”,谓语是“提”,宾语是“意见”,“向政府”是状语,后半句话的谓语是“是”,宾语是“人民的责任”,而“我们向政府提意见”这句话是不能充当后半句话的主语的,这样后半句话就没有主语了。但如果是兼语句的话,前一个句子的宾语就能够充当后一句话的主语,如“我请他作报告”这句话,“他”既能做前一句“我请”的宾语,又是后一句“作报告”的主语。所以通过对句子成分的分析,是很容易区分兼语句这一类型结构混乱的病句的。

语意纠缠不清是结构混乱的一种。这种病句往往有多个分句,各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且主语和不配对的分句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容易让读者忽略或遗忘主语。因此,在面对分句比较多的句子选项时,建议学生能逐一找出各个分句的主语或先补出主语,然后再判断所组成的句子是否语意流畅。如“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句子中,“会变成黑色的”这个分句的主语根据承前省略的原则是“银块”,但这个主语很明显会给读者带来语意上的困扰,银块明明是银色的,怎么会是黑色的呢?其实成为黑色的应该是银粉,而不是银块。

【同步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打破条块分割和城乡分割,发挥中心城市力量,关键在于综合改革经济体制起决定作用。

B.“999”感冒灵冲剂,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野、岗梅、三叉苦、金盏银盘等配制而成的。

C.音响的构成是由调音台、功放、扬声器、均衡器、压限器、效果器、处理器等七部分组成,而不是单单一个音箱就可以了。

D.即使当我们凝视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屋外也会飘来一阵阵鸽子的咕咕声,那从灌木丛中发出微弱的啼鸣。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上充盈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万花筒般的景象,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B.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是多么可惜啊!

C.当炽烈而可爱的画眉,在荆棘丛中平静地发出它的第一声啼鸣时,怎能把它和那些在树丛外血肉模糊、羽毛纷乱的残骸联系在一起呢?

用时而时而造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律英语 句法特点 翻译 创造性

一、引言

法律英语是一种专业英语, 即具有法律专业技术特征的英语。跟科技英语、医用英语、商业英语、金融英语一样, 同属应用语言学范畴。法律英语不仅仅是简单的法律与英语的结合,它是个单个的概念,而不是组合概念,因此,我们不能把法律英语简单的看作是法律,法律英语还是英语,不是法律。具有说服力的法律语言是法律工作者必修的心理技能。然而,语言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又保持简洁这很难实现。通过文本转换,文本的创造和共同创造能够体现丰富的元语言以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知识。本文将重点讨论部分具有说服力的有效的法律语言,强调具有句法规则的话语的重要性。当然句法创新同样会考虑到文本的简洁、简明、清晰、诚恳、词序以及句子长度。本文从法律英语文本的句法特点的分析出发,并结合实例,对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创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给涉外律师以及法律文本翻译工作者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避免误解及惶惑。

二、法律英语的句法特征

法律英语文本分析的第一步是分析句子成分的顺序(比如主谓宾)以及词序,比如副词的位置都会导致文本的进一步建构。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与句子中其它成分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句子表达的重点。Diller &Kornelius通过“分割法”来强调句子中补语的重要作用。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句子结构,(例如题元角色分配,主句和从句的分布以及非谓语结构),翻译者能够主动创造出法律文本,但如果这样可能会影响最终裁决。翻译者必须高度重视通过不同修辞手法体现的文体效果而产生的与句法规范和惯例的偏差。法律英语文本作为专门用途的语言文本,不仅大量地使用长句、否定句和被动句,而且在句型和时态使用方面大多采用陈述句以及shall 结构, 从而形成了法律英语文本一些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独特的句法特点。

1.长句的使用

法律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一大特征是长句结构的大量使用,这就给读者快速和准确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规避歧义,立法者倾向于将与一个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都囊括于一个完整的句子里,因此, 长句的广泛使用是英语法律文本的突出特点,无论文字表述还是意思理解都较复杂,更毋庸说翻译。在正式的法律法规和文本中,立法者一般对中心词有较多限定,有可能出现多重从句,而导致谓语动词在整个句子中位置靠后。这样的复合句看似复杂,且修饰限定成分过多,但其中却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长句有并列式和插入式两种:并列式是通过and,but,or,so等连词,将多个平行结构串联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而插入式一般是通过从句的形式,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呈现多种层次,其逻辑结构比并列式复杂。在法律英语文本中,一个句子可能既存在并列式,同时也包含插入式,所以法律英语文本中句子的形式就较“长”,在理解和翻译的时候难度很大。据统计,在法律文本中,句子的平均长度约两百个单词以上,而科技句子的平均长度则只有不到三十个单词。一般来说,长句是立法起草和其他英语书面写作的一个共同特点。这是由于完整的长句所包含的信息大、逻辑层次分明、表述具体无歧义, 可以准确界定相关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排除被曲解或误解的可能性,这些都是短句无法达到的效果:“这些长句中的定语对各种词性的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确的界定,而状语界定了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条件、方式、地点和时间等”。

例:Where a foreigner, enterprise applies for trademark registration in China,the matter sha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any agreement concluded between the country to which the applicant belong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or any international treaty to which both countries are parties ,or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g: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其所属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办理, 或者按对等原则办理。 例句中除在句首使用了由Where引导的状语分句,句中还有由介词to + 关系代词which 引导的两个关系分句, 增加了该句子的复杂性,从而达到了表述严谨的效果。

2.否定句和被动句的使用

否定句也是法律英语文本中的常用句式,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为:“Thou(主语) shall not”。这种句式在法律英语合同中大量存在, 用以通过禁止条款来确权;除使用否定词之外,其他的法律文本,例如刑法条款,常用“Everyone who does X is guilty of Y”的模式表达否定;在法律文本中之所以大量出现否定句,有时也是立法者在拟定法律文件时出于谨慎的需要。他们尽量规避使用语气较强或过于直接的论调,特别是通过使用双重否定来留有余地。例如:通常使用“This is not unexpected”,而非“This is expected”。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阅读语翻译的难度,法律文本的翻译要求更为专业化。

此外,法律英语文本的句子中大量地使用被动句,这也是由法律文书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例:A Memb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against which preventive or enforcement action has been taken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may be suspended from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s and privileges of membership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up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The exercise of these rights and privileges may be restored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译:联合国会员国,业经安全理事会对其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者,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建议,得停止其会员权利及特权之行使。此项权利及特权之行使,得由安全理事会恢复之。从例句分析,在法律英语中不仅可以将汉语中带有“被、让、由”等表被动意义的词的句子表述为被动句,而且还可以大量地将汉语中的主动句变为被动句,这构成了法律英语句型结构的又一大特色。除此之外,为了凸显法律文本的客观公正性,法律英语句式尽量规避第一、二、三人称主语,而较多的通过被动和名词化成分进行表述,并且二者经常同时使用:通过使用被动语态,将逻辑宾语提升为形式主语,可以隐藏行为的实施者,提高句式的权威性,增强状态的稳定性,有时也会长句式出现,体现其繁杂性。

3.时态的使用

法律英语文本通常在时态的使用上一方面大多采用一般现在时态, 用以阐述道理, 确立规范或规定权利、义务等;另一方面在表示“应当、必须”等义务或职责的法律规定时, 在第三人称主语后使用shall 和be to 结构。

例:The parties shall perform their obligations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No party shall unilaterally modify or rescind the contract.

译: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任何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从例句中我们看到分别用在第三人称主语之后, 由shall 构成的谓语用来表示汉语的“应当 ”。

例:The parties shall perform their obligations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No party shall unilaterally modify or rescind the contract.

译: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任何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我们看到分别用在第三人称主语之后, 由shall 构成的谓语用来表示汉语的:“应当”。

例:In the case of a contract which, according to the laws or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o be form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 the assignment of the contract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approval of the authority which approved the contract , unless otherwise stipulated in the approved contract .

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国家批准成立的合同, 其权利和义务的转让, 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但是, 已批准的合同中另有约定的除外。这句话中既使用了is to 又使用了shall 构成的谓语,与前例相同,均用来表示汉语的“应当” 。这时shall 和be to 结构可以交替使用, 没有区别

三、法律翻译的创造性

几千年来翻译界一直为直译与意译孰优孰劣争议不休,但在法律文本翻译上,人们似乎更倾向于直译的方法。但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工作者的不断实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法律文本的直译与意译的相结合,尤其是法律文本翻译中创造性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翻译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原文的增删

由于法律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庄重性,每一个字都应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但是,为了保证译文符合目擞镅缘谋泶锵肮撸在对其翻译时完全有自由而且有必要对原文进行增删。

例: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The parties may conclude a contract in written,oral or other forms.

这句用了省略的方法。原文连续使用了三个“形式”,而译文利用了英文中的复数形式用一个“forms”避免了重复,使句子更为简洁。这种增删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创造性。

2.词形的变化

如果说在原文增删上所发挥的创造力还是较小的话,那么在词性变换上的创造力就要大得多了。因此,要保证译文的通顺与连贯,灵活地进行词性转换是必不可少的。

例:当事人可以委托人订立合同。

The parties may conclude a contract through an ag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此句中把“委托”通过一个介词“through ”来表达,言简意赅,避免了不定式或从句等较复杂结构的出现,又不损害原句的意思。

四、结束语

在任何社会里,法律都是通过法令、法庭和执法者予以阐述、解释和执行的。这些不同的法律程序需要语言来实现,换言之,为了规范和调节社会行为,在所有的法律门类中,无论法律文本是以口述还是书面的形式呈现,语言都扮演着媒介、程序和成果的角色总之,法律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译文能够通顺、地道,准确地传递。因此,无论是直译,还是一些创造性的译法,法律文本的翻译都要同时从语言和法律两个角度来考虑,做到法律的形可变而神不变,这才是法律文本翻译的创造性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the Theory ofSyntax,

M.I.T. Press.

[2]Nord, C. (1991)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Am

sterdam-Atlanta.

[3]Sarcevic, S.(1997),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

lation, Dordrecht.

[4]卢敏.2008.英语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王道庚.2006.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

城市大学出版社.

[6]赵军峰.2006.法律英语名词化剖析及汉译英策略[J].中

用时而时而造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典美文;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是如此。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表达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初中生在写作时,常常叙述不清楚、描写不生动、说明不准确、论理不精辟,要么词语匮乏,要么词不达意。那么,如何做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美丽起来呢?在语文课实践中,我感受到: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经典美文,朗读背诵,造句、仿写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美化学生语言的一种好办法。那么,如何有效发挥经典美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指导学生晨读,背诵经典美文

写作离不开语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积累,没有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前期,全校语文组老师集思广益,精选经典美文,每篇文章都配上诵读提示,分年级编成校本教材《李子风》,并分发给每位学生。然后,每天早晨,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晨读,背诵对应的经典美文,积累写作素材。我所教学的七年级学生背诵下来的美文包括:《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传统经典著作的节选内容;《满江红》、《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古诗词和卞之琳、冰心、汪国真等人的经典现代诗歌。此外,还要求他们熟读林清玄、张爱玲、毕淑敏等的经典散文,背诵他们作品里面的一些经典段落,及时摘抄好词、佳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词汇的丰富,语感就会不断加强,很多词汇便会慢慢积淀在脑海中,日积月累,一旦需要,就会“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二、把握词语特点,有序进行造句专项训练

造句,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所学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造句训练是受教师重视的,然而进入初中后,造句却遭到冷落,很难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项造句训练,以致学生对很多词语的意思理解不透,不懂运用。为此,我将每天课前口语训练的时间用来进行造句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紧扣词义,造完整的句

《李子风》挑选的是经典著作,里面有很多的好词,这些词汇就是很好的语言训练资源。例如,诵读了冰心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笑了。”后,学生接触了“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我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指导学生紧扣词义,运用单个好词分别口头、书面造句,并根据学生表达情况,及时反馈矫正,直至熟练运用为止。

(二)多词组合,造通顺的句

每篇文章接触的好词都不止一个,除了单词造句外,有时我还适当增加难度,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把几个美词进行组合,连词成句,造通顺的长句(复句),表达一个相关的主题。如把“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先不按顺序,优化组合,融入一段话中;然后再提高要求,教师指定词语出现的先后顺序,再让学生按序造句。由于难度的增加,学生不仅要考虑单个词语的意思,还要统筹考虑部分与整体的协调,考虑词语出现的逻辑顺序。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词语运用能力,又提高了布局谋篇的能力。由于这种连词成句(特别是不按顺序的连词成句)造句的方式,能造出许多不同效果的优美句段,所以学生很是欢迎这种造句方式。

另外, 造句时难免出现造出病句的现象:有误用词语的、有成分残缺的、有搭配不当的等。通过诊断、修改病句,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所在,找出补救措施,在纠错中提升词语运用能力。由于,形式多样,难度不大 ,很多中下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作文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三、拓展思维,仿写出精彩的句子

使用好词,仅仅造完整的句、通顺的句是不够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精彩的句子。在实践中,针对七年级学生实际,我分课时引导学生选择那些语言优美、运用修辞、难度较小的短句进行分类仿写训练;然后由句的仿写提高到段的仿写。每次,注重一种修辞手法的仿写。

首先,挑选学生们最熟悉的“比喻”入手: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例句: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了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P27,张爱玲《秋雨》)

学生仿句:雪,像无数各具特色的花,连成一条洁白的帘,盖住了整个冬的世界。路也是白花花的,像刚刷的墙壁涂满了还未干的白漆。那些在树梢的淡白色雪花,就像夜晚天空中的星星。

其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上手的“排比”: 排比就是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给人以整饬美。例句:忘记是一种记忆的洒脱,一种胸怀的和境界的开阔,一种绅士的风度和勇气的超脱,一种对过去和成功的淡然处之,一种对痛苦和忧愁的嘲讽和不屑,一种对人生轻轻松松处世之真谛。(P60,《忘记是一种风度 舍得是一种智慧》)学生仿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理会嘲讽的微笑,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相关期刊更多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实用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实用骨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