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空飞船

时空飞船

时空飞船

时空飞船范文第1篇

近几年,宇宙飞船开始逐渐恢复,尤其是美国本土的飞船业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比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式飞船、轨道科学公司的“天鹅座”飞船,还有被寄予厚望的“猎户座”多用途宇宙飞船等。除了美国本土之外,欧洲和日本也在近年来发展了各自的货运飞船。

货运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较为相似,但是没有一系列复杂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再入隔热系统,其任务是执行向近地轨道运输货物,上行运载能力在数吨不等。目前,货运飞船的用途较为单一,几乎全部被用于执行空间站任务,向国际空间站补给食物、燃料以及科学仪器等。事实上,货运飞船的功能是相当强大的。虽然补给是其主要任务,但有些货运飞船也“客窜”了空间实验室。当对接空间站后,宇航员可以在飞船内进行相关实验,也可在靠泊期间拓展空间站舱室面积。此外,还可以用于提升空间站的轨道高度,辅助变轨也是货运飞船的拿手好戏之一。2001年,俄罗斯对“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变轨措施,使用的就是货运飞船。当前,在载人飞船技术愈加成熟的前提下,货运飞船技术也不断升级,货运能力也从早期的2吨左右提升到现在的6~7吨,从以往的一次性使用发展到可重复使用。

老牌货运飞船仍然是苏/俄的“进步”系列。从1978年“礼炮”6号空间站的建设开始,苏联使用“进步”系列飞船运输空间站所需要的燃料等物资,同年共发射了4艘“进步”系列飞船。后续的“礼炮”7号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的建设仍然由“进步”系列运货飞船来完成。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仍然继续改进“进步”系列,其中包括后续的衍生型号“进步”M、“进步”M1/2等,主要为国际空间站运输燃料、物资、轨道维持以及装载空间站的废弃物进入地球大气层烧毁。为了维持国际空间站的运行,俄罗斯每年要发射3~4艘“进步”系列货运飞船。当欧美因为克里米亚半岛事件而宣布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时,普京也曾以“进步”系列货运飞船为筹码进行反击。

由于货运飞船相当于“简配”后的载人飞船,不需要保障宇航员的生命,一次性使用后再入大气层烧毁。因此,运货飞船一般来自载人飞船的改进型。“进步”系列飞船与“联盟”飞船就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其仍然采用了三舱结构。其中,装载空间站日常用品的货物舱类似于联盟飞船的轨道舱,体积可满足1~1.7吨的物资。“联盟”飞船中部的返回舱被改为燃料补给舱。以“进步”M1为例,其内部拥有存储燃料的液体储存罐,这些燃料在对接后用来提升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因此,每艘“进步”飞船的对接时间会稍微长一些,有助于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开展各种空间实验和维持空间站的轨道运行或姿态调整。这个动作在300~400千米轨道上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规避一些突如其来的轨道碎片。第三部分仍然与“联盟”号飞船一样,为推进舱,里面有飞船上的各种仪器和推进系统。该舱也存储了一些燃料,专门用于“进步”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一般情况下,如果对接顺利就可以节省较多的燃料,结余部分可以用于空间站的轨道提升。

与早期的“进步”飞船相比,“进步”M2飞船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1978年状态的“进步”飞船甚至没有太阳能电池板,使用电池维持飞船的用电需求,而80年代中期的“进步”飞船有了很大的改进,被命名为“进步”M。到了2000年,“进步”M1开始发挥重大作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尘封了一个旧的时代。第一个是建设国际空间站,首次对接国际空间站;第二个是将“和平”号空间站“推入”坠毁轨道。到2014年年初,“进步”系列飞船经过近35年的发展,已经制造了超过140艘。最新的“进步”M-23M货运飞船在4月已经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也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运货飞船。

从安全性上看,“进步”系列飞船保持了较好的记录。但是,2011年8月,“进步”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后没能进入预定轨道,最后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坠毁。这也是“联盟”火箭1978年以来第一次“严重的失败”,该起事故也从侧面说明俄航天制造与监管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标准降低使得航天器质量没有得到保证。苏联时代的航天优先权已被大幅削弱,这一局面还直接反应到取代“进步”飞船的俄罗斯新一代货运飞船上。2006年,俄航天局长曾信誓旦旦地称俄罗斯下一代货运飞船将在2009年首次发射,并且建立全新的太空运输系统,甚至包括了太空拖船这类非常科幻的航天器。但事实上,俄罗斯目前依然使用改进型的“进步”飞船,而且在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中的地位已经有所削弱。美国本土制造的飞船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出,最典型的要数已经参与空间站货运补给的“龙”式飞船与“天鹅座”飞船。

“龙”式飞船作为SpaceX公司的主打产品,同时也是私营商业公司“统治”近地轨道的一个标志。2012年5月,“龙”式飞船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并将半吨左右的物资运抵空间站。本次飞行属于SpaceX公司与美国宇航局之间签署的价值16亿美元合同的一部分,“龙”式飞船将完成12次空间站补给任务。作为第一艘商业性质的货运飞船,SpaceX公司赋予了其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与苏/俄的“进步”飞船相比,“龙”式飞船在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仍然设有3个主要功能部分,最下面的是非加压舱,用于装载非加压货物,还能支持飞船的电源系统等;中段为圆锥形的弹道结构,这也是飞船上最复杂的舱室,内部设置了货物模块和服务模块,飞船上的电子设备、再入支持系统都放在这里,同时也具备加压功能,因此一些需要加压存放的物体会置于这个舱中,未来“龙”式飞船的载人模块也会放置在这里;第三部分就是最前面的整流锥体,用来保护飞船。

龙式飞船高约6米,直径3.7米,最大有效载荷为6吨,与“进步”飞船相当,可分别提供大约10~14立方米的空间加压和不加压货舱空间,外部敷设了高性能隔热装置与热防护系统,整体技术水平比“进步”飞船先进。此外,“龙”式飞船在研制过程中也考虑了载人的问题,中部的圆锥弹道结构可以可以容纳7名宇航员,为上下分布结构,上面设4个座椅,下面设3个座椅,人员运载能力与航天飞机相当,远远超过“联盟”飞船的3名宇航员。SpaceX公司在成功研制“龙”式飞船后名声大噪,要知道飞船这样的天地往返平台都是部级工程,不论是俄罗斯“联盟”和“进步”飞船、美国“水星”和“双子”座飞船,还是我国的“神舟”飞船,都算是一项大工程。而一家民间航天企业能研制出一整套的飞船、火箭系统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实现了私营企业具备航天器发射、重返大气层的运营能力。

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1月9日,轨道科学公司使用“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搭载“天鹅座”飞船从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发射升空,为空间站带去了1.26吨的货物。这标志着“天鹅座”货运飞船正式开始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运服务,也是继SpaceX公司之后又一种加入空间站货运队伍的飞船。美国宇航局与轨道科学公司签署的合同金额为19亿美元,共完成8次空间站补给任务,提供大约20吨货物。事实上,“天鹅座”飞船是真正意义上的货运飞船,没有载人的拓展模块和设计,与“龙”式飞船相比其任务单一,货运量也较小,运送物资吨位为2~2.7吨。从外观上看,“天鹅座”飞船有两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加压货舱和轨道服务舱,18立方米的加压货舱由泰利斯阿莱尼亚航空航天公司制造,服务舱使用了成熟的卫星平台设计,电力由两侧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板提供,靠泊能力为30天,下行载荷质量为1.2吨。

欧洲空间局的货运飞船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其研制的ATV自动货运飞船是欧洲所发射的最大质量的航天器。ATV飞船隶属于欧洲空间局,欧洲工业集团与EADS公司为主要承包商,其任务目的也是向国际空间站运输燃料、食物以及科学仪器。ATV飞船沿用了传统货运飞船的主要功能舱,为经典的双舱布局,加压货舱位船的前段,对接机构也位船的加压货舱模块内,加压货舱容积达到了45立方米,内设铝合金标准货架,设计参考了哥伦布实验舱的总体结构;后部的服务模块为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的集成区、欧洲空间局赋予了ATV飞船极强的轨道自主飞行能力,因此其飞行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可以满足自动对接的需要,配备了4台主发动机和28台姿态控制发动机,4块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可提供接近5000瓦的电力供应,能够在轨道上进行长时间的无人飞行,甚至是规避轨道碎片。

ATV飞船与“天鹅座”飞船一样,都不具备可重复使用的能力,补给任务完成后携带一定质量的空间站垃圾再入大气层烧毁。但是,欧洲空间局仍然希望将ATV飞船打造成可载人的宇宙飞船,方案是将前段的货运舱改造成返回舱,在外敷设隔热防护系统,这样可以让飞船再入大气层后安全溅落,可携带数百千克的货物返回地球。其次是将加压模块改造成可载人的返回舱,嵌入生命保障等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自动转移飞行器HTV飞船被列为世界上最大的货运飞船之一。其全长达到10米,直径4.4米,上行携带物资能力为6吨,可以运送庞大的构件。自2010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HTV飞船是唯一一种能运输大型物件的货运飞船。HTV飞船造型独特,像一个巨大的“圆筒”,连太阳能电池板都覆盖在中部的非增压舱外侧。从结构上看仍然为三段式,尾部为仪器舱和推进器舱,中段是非增压舱,前段为增压舱,对接口位于增压舱外侧。全飞船净质量为10吨,加压舱上行载荷能力为4.5吨,非加压舱为1.5吨,在轨停留时间可以超过7天,对接空间站的停泊时间在30天。

HTV飞船也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货运飞船,是日本航天技术的集中体现。自1997年日本发射“试验卫星”-7号以来,实现了空间交会对接。HTV-1在2009年发射升空,到目前为止日本共发射了4艘HTV货运飞船,其中HTV-4在2013年8月升空,为空间站带去了5.4吨的物资。日本航天机构计划在国际空间站任务框架下发射7艘HTV飞船。日本成功研发HTV飞船说明其掌握了载人航天工程中航天器交会对接与停靠技术,为后续发展载人飞船进行技术储备。

事实上,当前货运飞船的用途是支持空间站的建设,苏/俄以及美国空间站发展都使用了货运飞船。当然,航天飞机凭借其巨大的载荷能力可以运输更大的构件,但从经济性上看,货运飞船在空间站的后期运营中则效能则非常突出,可以做到定期定量进行补给,空间站在轨长期运行由于近地摄动导致的轨道高度降低也需要货运飞船来定期提升。

货运飞船的发展与空间站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空间站在建造、运行、在轨任务拓展以及寿命末期都需要使用货运飞船。从空间站的运营上看,在轨操作、在轨维持以及航天员驻留是三大关键因素。其中,在轨操作还包含了空间站的组装建设、轨道、姿态等控制;而在轨维修主要涉及后期的维护、平台检查等。宇航员的驻留则与载人飞船有关,一些空间应用需要宇航员介入,这三大环节都需要货运飞船支持。

时空飞船范文第2篇

问题1: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是于1999年首次发射成功的,至今已经发射了十一艘,天舟一号直到2017年才首飞,这是因为货运飞船研制难度更大吗?

白明生(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总设计师):神舟系列飞船与天舟系列飞船研发的先后顺序,是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决定的。按照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结束后,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这就需要输送航天员所需的生活、工作物资、空间站运转所需的推进剂。天舟系列运飞船就是面向我国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物资运输补给任务的全新研制的载人航天器。

问题2:天舟系列飞船可以运送航天员吗?

徐小平(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天舟系列飞船“只运货、不送人”,运送航天员是神舟系列飞船的任务。虽然天舟系列飞船个头更大、空间更多,但其舱段构型和舱内布局都是专门为输送物资设计的,更强调的是“大肚能容”,而不是神舟飞船的安全舒适,并不能用来运送人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飞天的“行李”交由天舟来运,神舟飞船就能更加全神贯注地运送航天员了。

问题3:天舟系列飞船能给航天员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吗?

王为(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主任设计师):没问题,这本来就是天舟系列飞船的职责所在。将来,天舟系列飞船给空间站输送物资时,地面人员会精心挑选一些新鲜果蔬,用抗菌防潮的专用货包包装好,在发射前通过整流罩操作口、货运飞船操作口装进飞船。一切顺利的话,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可以让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后六七个小时,就能品尝到来自祖国的新鲜美味。

问题4:天舟系列飞船能够运送的最大货物尺寸是多少?

贾东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天舟系列飞船能够运送物资的最大重量超过6吨。如果从货物尺寸上来说,这次发射中采用的全封闭飞船,单件货物最大尺寸就会受到交会对接通道的限制。如果将来采用全开放飞船,运输二三十米长的大型舱外货物是没有任何难度的,再加上有些货物运输时可以折叠,最大尺寸到底能有多大,就看工程技术人员的想象力了。

问题5:天舟系列飞船是否可以给自己加注燃料?

雷剑宇(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天舟飞船推进舱携带的燃料,除了用于轨道调整,还要用来控制自身坠入大气层烧毁以免产生太空垃圾,一点一滴都十分宝贵。但由于它不需要像空间站那样长期在轨,发射升空时携带的燃料足够使用,没必要大费周章在太空“加油”。所以,带给空间站的燃料要“专油专用”。

问题6:普通人将来能通过天舟飞船送快递吗?

张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国外有统计数据显示,将1公斤重的东西送入太空,要花费几十万美元。这个数据虽说听起来不够精确,却真实反映出航天事业离不开强大的经济作后盾。换句话说,普通人如果想通过天舟飞船向空间站快递货物,仍然是不太现实的。

时空飞船范文第3篇

影院外,现实版的太空探索也正在进行。

6月11日17时37分59秒,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神舟十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飞船中搭载的3名航天员开始了他们在太空15天的生活。

事实上,《星际迷航》系列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且热度一直不减。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探索浩瀚的宇宙一直存有美好梦想,更是现实事件的科幻化反应。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60年生了什么?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人类已经将数千枚航天器送上太空。然而,尽管航天器携带装置精确、灵敏度高、能自动观察、操作、储存、处理数据的各种仪器,但它们不能代替人的思维。

也是在那个时候,载人航天计划纳入大国视野,并以美苏两国军事装备竞赛为主线,开始了以载人飞船为主的大发展。

始作俑者的苏联载人飞船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军事装备竞赛中,苏联抢先一步。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飞上太空。苏联人用行动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世界为之震惊。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飞船采用的是分舱设计,由密封座舱和工作舱组成,只能乘坐一名航天员。座舱里有可供飞行10天的生保系统以及各种仪器设备和弹射座椅。返回前,抛掉末级火箭和工作舱,座舱单独再入大气层。待座舱下降到距地面约7km时,航天员弹出座舱,然后用降落伞着陆。东方号飞船一共执行了6次载人飞行任务,其中包括乘坐东方六号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的飞行任务。

为了保持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激进的赫鲁晓夫命令苏联宇宙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下一个“革命节”,即1964年11月7日前把3位宇航员同时送上天,希冀通过此役以压倒性优势战胜美国。

由于急于求成,这枚如期发射的上升号飞船相比于东方号技术改进不多。主要是提高了舱体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员在座舱内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时不再采用弹射方式,而是随乘员舱一起软着陆。不过令赫鲁晓夫欣慰的是,上升2号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举世瞩目。

面对苏联载人航空迅猛发展之势,雄心勃勃的美国打算用“登月”计划反败为胜。不甘示弱的苏联将力量都集中到“登月”项目中。为此,研发的“联盟号”飞船在技术上有了重大的突破,飞船采用3舱构型,由轨道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布局形式,也为后来载人飞船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样本。

该飞船自1967年4月23日首次发射入轨以来,为满足前苏联航天发展的需要,经历了联盟T、联盟TM、联盟TMA等多个系列的改型,成为了世界上发射数量最多的一种飞船。虽然未能为苏联赢得登月赛的胜利,但却在空间站时代大显身手。直到今天,依然是国际空间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苏联载人航天的快速发展虽是美苏争霸的产物,但它的成功却极大了满足了人类迈入太空的诉求,使人类进入到了载人航天时代。因此,不能单从美苏竞赛成败来看待这段历史。

挽回颜面的阿波罗计划

与苏联相比,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研制的“水星”号飞船(由圆台形座舱和圆柱形伞舱组成),无论在发射时间和运载能力上都明显落后于苏联。

这让刚刚入主白宫不到4个月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感到羞愧和震惊,为此要求他的高级顾问们为其制定一项能够迅速战胜苏联的载人航天计划。

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很快向全美国公民宣布:美国要投资250亿美元,集中全国最好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航空航天公司,一定要在10年之内将美国航天员送上月球,这就是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与苏联激进式发展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美国步伐较为稳健。为了实施阿波罗计划,美国启动了过渡计划――“双子星座”计划为“阿波罗”计划提供飞行经验。

双子星座飞船是由再入舱和连接舱两部分组成,飞船再入前抛弃连接舱,仅回收再入舱。在它的飞行历程中,双子星4号飞船开展了美国第一次出舱活动,双子星6、7号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确交会,为登月计划奠定了基本的技术基础。

此后,专门为登月任务而设计的阿波罗飞船浮出水面,该型飞船是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从“阿波罗”-1至“阿波罗”-6美国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阿波罗”7、8、9号飞船进行了载人飞行试验。“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从地面发射到登月全过程的演练飞行。

1969年7月20日,经过美国近40万科技专家8个年头的艰苦努力,“阿波罗11号”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顺利登上了月球,美国人终于如愿以偿,在这场太空竞赛中取得胜利,笑傲苍穹。

至此,以发展载人飞船的航天时代就此告一段落,世界载人航天逐渐朝着理性且合作的方向迈进。

搭载飞天梦的中国神舟

与美苏相比,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脚步要迟几十年,事实上,早在加加林登上太空之时中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载人飞船的技术方案,中国第一枚卫星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更是让科学家们将眼光集中在了载人航天领域。

然而,由于的影响和经济条件限制,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在遭遇被搁浅、方案分歧和反复论证之后,于1992年9月21日最终浮出水面: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秉持着科技强国的决心和对飞天梦的执着追求,中国航天人们在技术落后情况下奋起直追,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勇气与实力。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1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3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第2艘飞船神舟二号于2001年发射,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太空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2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成为中国第1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3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顺利升空。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顺利升空,实施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2012年神舟九号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1999~2012年间,“神舟”9度飞天,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中国的载人航天“飞”出了一道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轨迹,而神舟系列飞船也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科技成果。

而此次神舟十号顺利升天,在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稳健发展的中国航天

神十发射完成后,主席在与三位航天员进行空天对话时说:飞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当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的时候,中国人对于太空的梦想变得更加务实且稳健。

神舟十号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飞船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系列是目前人类正在使用的最重的人员天地往返运输工具,比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略重。在结构上虽与国外飞船相似,但在很多方面有过之无不及。比如神舟飞船采用了效率更高的三节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进行光电转换;采用铝锂合金的主结构,既轻巧又结实;返回舱更大更舒适等等。

此次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神舟”系列飞船之一,也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

与前几次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有哪些特点呢?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在承担的使命上,神舟九号主要是进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实现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而神舟十号虽然还要继续进行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动空间交会对接,但是其重点转向对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神舟飞船进入应用性飞行阶段。

所谓的应用性飞行是相对以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试验性飞行而言的,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飞行任务目的不同。截至目前,我国开展的历次飞行任务主要是以考核和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而本次任务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往返运输服务。二是飞行产品状态的不同。飞船和火箭经过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行任务的考核和验证,应该说现在功能更加完善、完备,性能更加稳定。

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稳健步伐,美国“空间政策在线”(spacepolicyonline)网站的编辑史密斯(Marcia Smith)说,“中国航天计划可能没有早期苏联和美国太空计划那么有激情,后者的发展速度更快,但是中国似乎持续性更强。”

而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舆论层面,美国航天专辑约翰・劳格斯顿博士近日表示:美国航天界强烈希望与中国航天合作并寻求合作契机。但我们的一些立法者因不满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行为而通过了阻止美中航天合作的相关法律。

虽然,在该法改变之前,中美航天合作尚无可能,但中国航天的崛起,必将对固有的航天格局带来巨大影响。

美苏太空争霸

这是那个时代美苏太空竞争的一个缩影,为了压对方一头,也为了创造出更有效果的宣传价值,双方为各种“第一次”较劲,而苏联一度占据上风: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将第一名女宇航员送上天……

时空飞船范文第4篇

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战略任务

中国载入航天第二步的发展战略是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建设短期有人照料,长期自主运行的空间实验室,开展有效的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

建设空间实验室也是建立长久性空间站建设的序幕和技术准备阶段,通过空间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营,从而可以突破和验证空间站相关关键技术。空间实验室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短期有人照料、能够自主运行的空间站。空间实验室的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均由载人飞船运送,航天员工作完后,乘飞船返回。载人飞船还可以作为应急救生飞船,如果空间实验室发生故障,在紧急情况下,可随时载航天员返回地面。

具体说来,中国将通过载人航天第二步工程的实施,完成四项任务。

第一,研制改进型载人运输飞船。在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期间,将研制载人运输飞船,该飞船是在一期工程研制的载人飞船的基础上,增加了交会对接功能、停靠功能、运输功能,并在进一步提高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同时,通过对平台进行优化设计后,形成稳定配置的标准运输飞船,为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后续任务服务,通过运输飞船和与此相配套的运载火箭一起,构成中国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与此同时,运输飞船还作为追踪飞行器,完成对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飞行任务,担负为空间实验室运送航天员和货物的任务;通过货运飞船交会对接向空间飞行器进行货物补给、提供生活消耗品和有关设备,从而延长飞行器的在轨飞行寿命,提高航天员在空间飞行器上的留轨工作时间,进一步扩展飞行器的能力,也可以为日后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长期居留以及开展科学实验提供支持。

第二,研制首个低轨道长寿命载人航天器(目标飞行器)。在二期工程中研制的目标飞行器,是中国第一个在约350千米近地轨道上运行两年的航天器,该目标飞行器将作为交会对接目标完成与载人运输飞船的交会对接试验;同时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载人试验平台,为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中国长期载人空间站进行技术验证,为进行科学研究和其他空间应用提供条件。

第三,实现载人运输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首次组合飞行。在载人运输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后,将进行载人运输飞船和目标飞行器两个新研制的飞行器的首次组合太空飞行,首次实施两个飞行器间的控制,实现两个飞行器间的协同与配合。

第四,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控制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控制技术是载人航天和其他星球探测和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并且是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三期工程任务,建立有人照料空间站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在载人航天二期工程期间,首先发射目标飞行器和载人运输飞船,突破及验证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通过充分的地面验证和有限的飞行次数,利用无人状态的交会对接试验进行全面的飞行验证,为确保有人状态下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安全实施提供技术保证。

中国载人运输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研制,充分继承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熟技术和中国“863”计划航天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自主创新,突破了多项关键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国产化水平,达到综合性能的提高,并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发展留有空间,以实现全面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航天技术的目标,力求达到国际同日寸代载人航天器的先进水平。

作为部级重点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研制和实施,集中了全国优势技术力量,全面提升和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载人航天器研制和配套工程,而且将带动其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怎样实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二期交会对接任务总体目标是:2011年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2012年全面完成交会对接任务。据此计划,于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2012年将分别发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进行无人或载入交会对接。

具体来说,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将实施两个阶段的任务:

第一阶段: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为对接目标,在目标飞行器设计寿命两年的时间里,通过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完成多次交会对接任务,突破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控制及人员转移四项关键技术。

第二阶段:在完成3艘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四项关键技术,建成空间实验室后,将利用空间实验室开展多项科学试验,解决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长期自主运行的空间应用问题。

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完成后,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进入返回轨道,返回地面。目标飞行器将在地面的控制下,逐步抬高轨道至自主运行轨道,等待神舟九号飞船的发射。神舟九号发射前,天宫一号再次完成降低轨道和调整运行方向的过程,实施交会对接过程。完成与神舟九号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后,目标飞行器再抬高至自主运行轨道。

根据有关部门的决定,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验证相关技术和进行相关试验后的寿命末期,将利用剩余推进剂在地面的控制下,离开原先的运行轨道,进入大气层解体并坠落在大洋里。

时空飞船范文第5篇

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任务后,于1月5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这艘飞船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先后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

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急速飞向太空。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全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希望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成功着陆,我国第一位航天员结束了21小时18分钟的太空旅程,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相关期刊更多

职业时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档案时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档案局

中国艺术时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