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暗香姜夔

暗香姜夔

暗香姜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姜夔;曲词;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6-0090-05

晏红,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罗琦卿,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他所处时代正值宋、金和议之际,南方经济渐趋繁荣,人民生活暂时得以安定。他少年丧父。屡试不中,终身未仕,尝漫游于湘、鄂、赣、皖、江、浙地带,过着游离不定的清贫生活。“(姜夔)气貌若不胜衣,而余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为晋宋词人。”(陈郁《藏一话腴》)姜夔好学、好客、好音乐,多才多艺,诗词歌赋、音律书画,无一不熟谙精通,特以曲词见长,深得当时名流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萧德藻的推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的《白石道人歌曲》等著作,内存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注律吕字谱;词调17首,旁注俗字谱;自度曲17首(内旧曲词2首,范成大曲1首),旁缀工尺谱;琴歌《古怨》1首,旁缀减字谱。这是中国音乐史上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乐谱文献资料,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弥足珍贵。然而细审《中国音乐美学史》和《中国文学史》,对其曲词的审美特征研究者鲜见。本文将拟从音乐美学角度,对其曲词的审美特色作一初步探索,为创作新时代音乐作品之借鉴。

一、灵动的动象美

我国音乐文献《乐记》载: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

即是说,音乐是“心之动”之“象”。心动是指人之情动,因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具有以“声”动,表现心动、物动的审美特征,因而音乐之“象”,不同于文学、绘画等艺术之“意象”、“形象”。而是“动象”。人们有感于外物(人、事、景、物)而引感的激动、感动和心灵的震动。触动灵感而创作音乐。所以说,音乐是以“声之动”表现“心之动”的艺术,具有动感特性的美学特征。

姜夔精通音律,善创曲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深谙乐音的动感魅力而热衷音乐,往往通过曲词曲谱创作表达内心世界。其曲谱具有音乐韵律之美和动象之美。“动象”是构成其曲词的基本元素。姜夔所作曲词,均调用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动象,编织曲词。

(一)化用陈词,重构动象

以陈词赋意系指运用前人诗词歌赋构成新的意象,表达情志。姜夔代表作《扬州慢》皆是变用唐杜牧诗句组合成清丽可感的动象。“竹西佳处”运用杜牧《题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春风十里”“豆蔻词工”源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即出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当姜夔途经维扬(扬州)时见凄凉景色,不禁怆然满怀,但不作痛切呼号之语,而是借用杜牧的诗作反衬现实的悲凉,构成组组动象,以杜牧诗情倾诉己情,看似直白语言,却委婉清妙,颇具审美情趣,足见其独具匠心。

姜夔化用古诗陈词为曲词动象,比比皆是。《暗香》《疏影》二词,直取宋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题。《暗香》中“唤起玉人”化用贺铸《浣溪沙》词“玉人和月摘梅花”。“春风词笔”即指何逊《咏春风》诗作。《八归》词中“水面琵琶”,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忽闻水上琵琶声”。“付与啼

舭用战国屈原《离骚》辞“恐鹈舵先鸣兮”。“倚竹”“罗袜”直用杜甫《佳人》诗“日暮倚修竹”和李白《玉阶怨》诗“夜久浸罗袜”。《琵琶仙》中“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化用黄庭坚《广陵早春》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云”。“藏鸦细柳”化用周邦彦《渡江云》词“千万丝,阳头杨柳,渐渐可藏鸦”。“西出阳关”直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姜夔曲词中这类动象,音乐美感韵味浓郁,这是姜氏运用陈词旧语演绎变成词中动象,融人自己情操,组成美妙曲词的结果。

(二)妙用典故,暗含隐情

姜夔善用历史典事来抒怀述志。例如《霓裳中序第一》词中,“纨扇渐疏”采用“秋扇见弃”故事。汉班婕妤《怨诗》:纨扇“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姜氏以“纨扇渐疏”表达久别难逢、双双被弃的苦楚。“流光过隙”借《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感叹时光如电,流年过隙,青春难驻。“淡月照颜”,则化用杜甫《梦李白》诗句“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一帘淡月”仿佛照出情侣容颜,恰似梦中相见。“笛里关山”采用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诗句抒怀。《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曲词以《关山月》忧伤曲调,暗喻浪迹天涯的漂泊生计。“醉卧酒炉”则化用魏晋时阮籍醉卧酒炉侧之故事(《世说新语・任诞》)。此曲词中这类声色并协的动象,生动地传递词人对恋侣的深切怀念和自己漂泊四方的清客生涯,读来无不令人潸然泪下,深表同情。

二、清空的意境美

意境为作者“主客观的统一体”,通过意境,可以使读者借助想象和联想,从而产生感情共鸣。

姜夔曲词“清空”意境或称“清空骚雅”艺术风格。宋代词家张炎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所谓“清空”,即是“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著色相之谓,清则丽,空则灵”。姜夔以清丽空灵之笔触,对事物不作细致描绘,只就其内在神韵作点染,力求清灵,不为质实,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一)托梦抒怀,清虚空灵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聪明的文艺家善于运用梦境创造意境,以寓托情志。姜夔诚为依梦造境之高人。且观他托梦移情的名作《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

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淳熙十四年(1187)姜夔自汉阳去湖州途经金陵,于江上感梦而作此词。词人借助千山万水、当空冷月、空旷长夜、遥远淮南、离魂远行等动象,创造一种清冷幽渺、飘零、寂寞的艺术意境。此词遣词之淡雅(轻盈、娇软),动象之简练(千山、皓月),造境之凄黯(冥冥、离魂),足以代表姜词清空之风范。

(二)寄情寒梅,清幽素雅

梅花既有素雅洁净之体貌,又有傲雪耐寒之品性,故历来受到艺术家的青睐,常常成为描摹的对象,姜夔曲词也多有述梅之佳作。不过姜夔并非如一般诗词就梅说梅,而是寓有深意,多借梅抒怀,以梅喻人。请看他的咏梅佳作《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绍熙二年(1191)冬天,姜夔冒着大雪赴苏州探访诗人范成大,写成《暗香》《疏影》两首赞美梅花的名作。词中未对梅花进行具体描绘,仅仅利用月色、玉人、音乐几种动象组织成一幅“梅花清寒图”,从而“唤起玉人”,在“梅边吹笛”,并携手“不管清寒与攀摘”,桩桩往事涌上心头。可如今年已渐老,天各一方,今非昔比。但见西湖寒碧、梅花吹落、“翠尊易泣”、“红萼无言”、“竹外疏花”、“香冷瑶席”,种种惆怅之感油然而生。此词所言暗香、香冷、红萼等等,皆造语素雅,笔触清丽,构成一幅有声有色,声色齐谐的“月夜赏梅图景”,其境界清疏、宁静、空旷,耐人寻味。

三、谐婉的律吕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靠声音(乐音)传递感情的特殊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的,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这是音乐美区别于其他艺术美最本质的特征。而声音(乐音)是靠乐谱来完成使命的。声音一旦消失,只有靠乐谱才能保存其音乐的属性。音乐的旋律美是一种综合形式美,依据音乐的艺术规律把高低、长短、强弱、快慢不同的乐音组合为具有表现力的音乐旋律,构成音乐基础。只有旋律美的音乐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美的音乐,才有美感作用而流传久远。音乐史上,记录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延止、停顿、节奏的文本称为乐谱,这是音乐传承的可靠依据。“乐谱的价值之于音乐,犹如文字的价值之于古籍,古籍的价值之于历史。它能把转瞬即逝的古调以某种特殊方式记写下来,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复原曲,‘老调重弹’。”足见乐谱在音乐史上的宝贵价值。

宋代是以胡乐器筚篥来定音定调的,所以歌曲谱曲也用筚篥谱字(汉字)来记写,即: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所谓俗乐半字谱则是这些谱字被减少了笔画,比如:“合”写成“厶”,“四”写成“7”。姜夔所作《白石道人歌曲谱》就是用这种谱字记写的。

姜夔的音乐创作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沿袭传统旧制,依谱填词:一种是自创新曲。即自度曲。依谱填词是指采用隋唐以来流传的民歌、曲子、歌舞大曲和“法曲”片段作词牌,填上新词,让演员演唱。而自度曲是自己作词,自己谱曲。姜夔的曲词语词。多与音律相配合,可以得到音乐美感享受。

(一)以律就词,声情并协

姜夔精通音乐,熟谙律吕,其曲词多以律就词,而非以词就律,故其曲词不仅词情两美,而且声情并协,具有音乐审美特色,给读者以音韵美感享受。且看《鬲溪梅令》(仙吕调,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砩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庆元元年(1196)冬末,作者从无锡归到杭州时,当年与恋人在西湖孤山赏梅的往事不觉涌上心头,于是有感而作此词。此首小令为双调,前后两阕字数相等,平仄相同,采用了清乐音调式。作者在句式、旋法上作了精心安排。在保持旋律骨干音的同时,改变内在结构,上阕首句为3+2。下阕首句换成2+1+1。全曲旋律基本平稳,没有大排的激情张扬,只围绕主音上下咏叹。不过下阕“梦中云”三字却运用增四度的旋律,凸显出清角与变宫的不和谐,引出全区高音,使之音乐张力骤然增强,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压抑的痛楚思情。高音节的巧妙设计,可谓小令“统一中变化”的点睛之笔。

姜夔以律就词的证据,多保存在曲词小序中,说明曲词的创作背景及曲调来源,为后人研究其曲词谱提供可靠来源,如《霓裳中序第一》序记。

《霓裳羽衣曲》是盛行于唐代教坊的一组歌舞曲,其乐曲十分美妙,颇为唐玄宗所欣赏。淳熙十三年(1186)姜夔在衡山祝融峰,从乐工处见到商调《霓裳羽衣曲》十八段,大为惊讶和喜欢,但只有曲谱,而无曲词,于是毅然依谱填词,这就是《霓裳中序第一》清商调曲词的来历。

绍熙二年(1191)夏天,姜夔去南京探望杨万里,正遇一琵琶乐工弹奏《醉吟商湖渭州》,这正是他日思夜想的一首曲调。于是求得其弹奏弦法,而作此曲词。还有《玉梅令》本是范成大的自制曲,只有曲,没有词,姜夔造访时。正好应范成大之约,便依曲作了歌词。姜夔每作自度曲,必用笛子吹奏起来,友人往往歌而和之。

由此观之,无论是依谱填词,还是自制曲作词,皆以律就词,因其律吕的音乐之美,必定带来词语的音韵之美,从而使其曲词既具情词之美,又具声情之美。

(二)拗句入词,仄声寓情

姜夔曲词凡依旧谱填词的一般都按既定词牌填词。而他所作自度曲则往往突破陈规,按照自己的想法谱曲作词,不受词牌、格调、韵律、平仄、字数的约束,可以发挥想象,自由谱曲,自由作词。细品姜夔曲词,发现他喜用拗句入词,多用仄声字作词。究其原因,可能因仄声字(上、去、入),其声节短促急切,更宜于表达那种哽咽叹息、泣不成声、难以言表的隐痛愁思,所以干脆打破常规,运用仄声、拗句书写曲词。如《杏花天影》: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姜夔由汉阳去吴兴,途经金陵,荡舟泛波江畔,“北望淮楚”。追忆当年情侣,不觉惆怅而作此词。从音韵学角度看,本曲词上下两阕,仄声一韵到底。为凸显金陵莺吟燕舞盛景。将上阕起句的骨干音节拉宽一倍,引出两个短句,这是典型的“换头”处理手法。下阕重复上阕旋律,形成双调结构――变化重复型的二段体制。起句连续六度大跳的核心机动,将词人内心深处的郁闷如春水般倾泻无余,而乐句间的同音连接,又似忧怨难吐,压抑于胸的低吟浅唱、哽咽沉声。作者还不拘音律,将变宫、清角等偏音有意突出,加之变商音的妙用把内心强压的郁闷情绪充分倾吐,不仅丰富了调式色彩,更增添了音乐审美的活力与灵动。《杏花天影》其词清婉,其曲悠缓,其情忧愁,行腔流转,音色纯净,感染力强,富有清雅脱俗的音乐美学曲词韵昧,诚为小令之精品。

运用拗句仄声作词,在姜夔曲词中随处可见。如《暗香》结拍二句“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十个字中,平声字只有吹、时两个,仄声字却占八个,吟唱起来并不拗口。“几时见得”用“上、平、去、入”平仄搭配,四声皆备,而变化有致,吟起来也顺口动听。又如《扬州慢》中句首之字也多用去声,如过、尽、自、废、渐、杜、纵、二、念等均为仄声字。而上、去、入三声中,人可作平,上介乎平仄之间,只有去声字由高而低,最为高亢响亮,可以产生强烈的乐音美感效果。姜白石词乐选调制腔的方法概括而言可分为以下六种:一是截取唐代法曲、大曲中的部分而成,二是各宫调律合成的官商相犯的“犯调”,三是改变旧谱的声韵制新腔。四是用琴曲作词调,五是用他人谱而自填词,六是从乐宫演奏的谱子里译谱。以上六种均为先有谱后有词,最有姜白石个人风格当属自度曲――即先有词后制谱,词谱均一人所为,且音乐声调与文字声调的融合度相当高。可谓婉转相生。

四、结语

暗香姜夔范文第2篇

姜夔对于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其代表曲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

(来源:文章屋网 )

暗香姜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双燕》;姜夔;贺裳;咏物;侧面烘托

中图分类号:i20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216?05

一、 姜、贺品评史达祖《双双燕》的

争论及其实质

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是咏物词的千古名篇,不仅当时就已广播词林,而且后世亦有词人竞相追和、词选纷纷载录、词论者褒扬有加的盛况,“双双燕”这一词牌也几乎成为咏燕的专用词调,是词体发展过程中少数能基本保持词牌名即词题、词咏本调名的词调之一,这无疑都是这首咏燕词的贡献。此词是否为佳作,已经没有争议,而何以成为佳作、好在何处,却是有争议的,对于这一问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言及之:

贺黄公谓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称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然“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吾从白石,不能附和黄公矣。[1](4261)

对于欣赏此词的角度,王国维提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姜夔所言,见于《玉林词话》,曰“姜尧章极称赏‘柳昏花暝’之句”[2];一为清人贺裳所言,他认为《双双燕》之妙不在此,见其所著《皱水轩词筌》,曰“尝观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3](704)认为此词固佳,但姜夔并未解得其中三昧,正如项羽学兵法不能透悟。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二者的分歧,

需要细细品读史达祖原词: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此词咏燕,而词人所咏之燕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为“春”燕,二为“双”燕。燕子四季常在,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燕子,却往往与春天有密切关系,甚至已经成为诗化世界中构成春天旖旎景象的重要因素。清人洪亮吉自言最喜爱二月,“以春事方半,百草怒生,万花方蕊,物物具发生气象故也”[4],故亦最喜爱燕子。的确,燕子这一意象所挟带的是万物初生时欣荣勃发的生机,故而往往成为暌违的春风重拂凡尘的使者,因此咏燕必然是咏“春”燕。而自然意象中,除了交颈的鸳鸯、并宿的鹣鲽,燕子也往往成双成对出现于诗词中。这首先来源于现实中燕子确实双栖双宿,其次则是因为诗词中反复地用成双的燕子来写孤栖女子境况的窘迫、内心的苦闷,因而燕必“双”燕亦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史达祖此词写春日双飞的燕子,对象并不新鲜,而词人构思巧极天工,上片为燕子造出初春重回故巢的场景,以写双燕穿帘度幕、软语呢喃的情态,虽只寥寥数笔,已勾勒得形神兼备, 巧思妙语,难以复加,所以下片宕开一笔,不再直接

收稿日期:2012?02?24;修回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彭洁明(1984?),女,湖南长沙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词学.

着眼于燕子本身,而是从它在诗词中往往作为勾起离人思妇愁绪的角色展开,从燕子爱“贴地争飞”留连于花丛之中,引出其沉浸于自身的欢愉,而不称人们一厢情愿赋予的“信使”之职,使得凭阑遥望之人日日寂寥伤怀,无所依凭。这种转承变化非常巧妙,笔致由实而转虚,意脉似断而实连,一切皆出于词人的意匠经营,又终不离所咏之物。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此语素来被视为评析咏物词的提纲挈领之言,以此观史达祖之《双双燕》,则其词远近、虚实之间的尺度把握极佳,所以《词源》也赞其“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不愧为咏物的上佳之作。

如上所述,此词的上下片在用笔上有明显差异

简而言之,上片主要是白描刻画,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意传神,是虚写;上片句句不离燕子,是正面描绘,下片则拉来“思妇”为宾以陪“双燕”之主,是侧面烘托。以此看来,贺裳、姜夔所分别称赏的,与其说是“软语商量”、“柳昏花暝”等一二字句,不如说是上片的正面描绘之法和下片的侧面烘托之法,这才是二人真正的分歧所在。谓予不信,且看贺、姜二人的相关论述。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论咏物时曰:

稗史称韩幹画马,人入其斋,见幹身作马形,凝思之极,理或然也。作诗文亦必如此始工。如史邦卿咏燕,几于形神俱似矣。次则姜白石咏蟋蟀:“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又云:“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数语刻划亦工。蟋蟀无可言,而言听蟋蟀者,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然尚不如张功甫“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懃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听孤吟。”不惟曼声胜其高调,兼形容处心细如丝发,皆姜词之所未发。[3](704)

韩幹是唐代著名画家,其画马之技名动一时。贺裳取韩幹画马“身作马形”取譬,以传达他认为咏物应该极尽形容以求“形神俱似”的主张,并非偶然。杜甫曾以《丹青引》写韩幹之师、当时另一位擅长画马的画家曹霸,其中有一段写他为御马“玉花骢”写真:“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意谓曹霸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写物传神,着重于气骨,故卓尔不群。同时杜甫对韩幹是颇为微词的——“幹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认为“形似”并非写物的上乘境界。但 “似”字正是贺裳论咏物的核心所在,虽然他也承认,咏物不应该仅仅只着意于事物表层或本身,“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但他所推重的作品,仍以形容深细为最高标准,这从他对所引的姜夔、张鎡二人的咏蟋蟀词的评骘中,亦能窥见一斑。姜夔的《齐天乐》、张鎡的《满庭芳》二词都是咏蟋蟀的佳作,但姜夔的《齐天乐》享名之高、用笔之精、用意之深,比之张鎡之词应较胜之,而贺裳反而断言前者不如后者,除了认为张词声调婉转、情辞相称之外,关键就在于他认为张词“形容处心细如丝发”,而这正符合他推重的咏物“形神俱似”的主张。 ,姜夔注重的则是“咏物而不滞于物”的腾挪之妙,关于这点,从姜夔推重的咏物词来分析,也许更能把握他的观点。沈雄《古今词话》引姜夔语曰:“牛峤《望江南》,一咏燕一咏鸳鸯,是咏物而不滞于物者也,词家当法此。”[5]先看牛峤为姜夔所称道的两首词: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红绣被,两两间鸳鸯。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全胜薄情郎。[6]

姜夔所拈出的是“咏物而不滞于物”,顺着这一纲领,可以发现牛峤这两首词的共同特点是咏燕、咏鸳鸯但均不从体物的形似落笔,而一以双飞稳宿、人羡其“好因缘”落笔,一以女子称其交颈燕好胜却“薄情郎”为宾,无论是“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还是“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都意不在描摹,不滞于物。

再看姜夔对史达祖的其他咏物词的评赏情况。据黄昇所言,姜夔还很欣赏史达祖的《东风第一枝?咏春雪》和《绮罗香?咏春雨》,“‘春雪’词结句尤为姜尧章拈出”,“‘春雨’词‘临断岸’以下数语,最为姜尧章称赞”[7]。我们先看《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再看《绮罗香?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

、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8]

这两首词和《双双燕》一样,也是史达祖的咏物名篇。《东风第一枝》上片写雪落于花间、草丛、屋瓦,飞舞于天空,巧捷轻盈,飘飞不定;下片则引入与雪有关的典故,一句一事,以春雪之中的情愫思致为针线贯穿,皆已不留滞于雪本身了。《绮罗香》上片状春雨之情态,突出它迷濛润物、淅沥难休的特点,花柳在雨中,燕蝶在雨中,万物皆笼罩在一片迷濛中。下片写春雨之神韵,春潮似是春雨,因为它因雨而涨,亦使得烟雾溟濛,困人望眼;薄雾是春雨,因为它笼罩远山,如同泪掩红妆;而当日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烛夜语的情形,在词人眼中更与春雨紧密相关。略加体味,可以看出这两首词和《双双燕》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上片以正面描摹为主,下片以侧面勾勒为主。而姜夔所尤为欣赏的《东风第一枝》结句“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和《绮罗香》中的“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等词句,都是词中侧写传神而非描摹形似之处,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姜、贺的咏物作与咏物观

众所周知,在理论和创作之间,往往有一间之隔,有时二者不一定完全契合。那么对于咏物有如此分歧的贺、姜二人在创作咏物词时,是否也能践行自己的观点呢?笔者以贺裳的一首同样咏燕的《绮罗香》和姜夔咏蟋蟀的《齐天乐》词来稍加探寻,先看贺裳的《绮罗香?咏归燕》:

巢燕将归,软语低飞,似向窗前分诉。月冷云阴,难禁几朝风露。思斜日、曲径拖花,忆微风、横塘扑絮。赖情多、高卷珠帘,深院里往来无阻。 空阶蛩语促去。整夜叨叨不住,料伊庭宇。落照昏黄,惟见乌栖檐树。勤拂拭、藻井雕梁,好收藏、玉筐红缕。听嘱付、红杏开时,再入伊门户。[9](2419?2420)

再看姜夔的《齐天乐》: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吟秋,溪桥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姜夔的这首《齐天乐》亦是咏物的千古名篇,这首词颇能代表姜、史一派咏物词的风貌,如小序所言,词人本以闻蟋蟀之声而起兴,所以将咏蟋蟀与咏蟋蟀之声暗相联系,写蟋蟀之声,又不专从其声着笔,而“采用六种声音,即吟声、私语声、机杼声、雨声、砧杵声、琴声来描绘和衬托蟋蟀的鸣声”,这几种声音多数哀怨低沉,与蟋蟀鸣声为同调,惟有“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是从反面来映衬——这种正面呼应与反面映衬都是靠其声与蟋蟀鸣声的内在联系相联接,而非以蟋蟀所处的真实环境的白描写实来安排思路、塑造词境。正如许昂霄《词综偶评》所说:“将蟋蟀与听蟋蟀者,层层夹写,如环无端,真化工之笔也。”[10](166)由此可以发现,姜、史一派咏物词的重要特点在于词人强势的意匠经营在词中非常突出,“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苏轼此言正可用来概括他们咏物词构思造境的特点——咏物能透悟“物”作为意象、文学符号的内涵和精髓,从这一内涵延展把握住情思取向,又以此取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随起兴之境而造虚化之境,虚化之境中又有高于细枝末节的真实感。对于这一特征,刘熙载的《艺概》也把握得非常准确:

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时有举史梅溪《双双燕》“咏燕”、姜白石《齐天乐》“赋蟋蟀”令作评语者,亦曰“似花还似非花”。[11]

刘熙载巧妙地拈出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作为全词评语,亦作为史达祖《双双燕》和姜夔《齐天乐》的评语,正是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中惯用的以喻譬喻之法。《水龙吟》咏“杨花”即柳絮,词云“似花还似非花”,本是因为飘飞的柳絮舞风之形与飞花近似,但它又并非一般意义的“花”。用这句词来形容写作咏物词侧写造景、虚处传神的方法,非常之熨帖。

贺裳的《绮罗香》咏在乍暖尤寒的初春归来的燕子,上片以燕子的行迹为线索,朱户帘幕,檐下窗前,曲径花丛,飞絮横塘,都是燕影穿梭之处。下片以拟人的手法从燕子的视角来着笔,中有多层时空的转换穿插:正因燕子将归未归,故而绣户珠帘无非昏黄落照、寒蛩夜语,令人凄断。而待彼时红

杏盛开,自有归燕重入门户。这里对“料伊庭宇”凄凉场景的构筑,亦是用以宾陪主、造境写意的方法,而下片的两个“伊”字,也似乎是用燕子的口吻来指代等待巢燕归来的“主人”。可见即使是贺裳本人的咏物词作,也受姜、史咏物词作法的影响,以实境、虚境的互融,正写、侧写的兼备来构造整体情境。 者写作某一类作品的方法、路径或者评骘某一类作品的眼光、标准,自然受制于其整体的文学观,换言之,具体到这个问题上,姜夔、贺裳二人咏物观的差异,也是因为二人文学观的差异。贺裳的《皱水轩词筌》所透露出来的词学观,推崇本色自然、强调对环境的真实还原,亦欣赏艳冶有情致的作家作品。如下面二则所云:

少游能曼声以合律,写景极凄惋动人。然形容处,殊无刻肌入骨之言,去韦庄、欧阳炯诸家,尚隔一 尘。[3](696)

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方为蓬山顶上。如和鲁公“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贺方回“约略整鬟钗影动,迟回顾步佩声微”,欧阳公“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无名氏“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阴浅”,孙光宪“翠袂半将遮粉臆,宝钗长欲坠香房”,晏几道“溅酒滴残罗扇字,弄花薰得舞衣香”,真觉俨然如在目前,疑于化工之笔。[3](700)

从这两则词话的叙述用语和贺氏所推崇的词人词作可以看出,他偏重那种状物写情能真切直达胸怀的作品,形容处能“刻肌入骨”“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如在目前,方是他所认为的“化工”之笔。而姜夔虽无专门的词论著作,从他论诗法的《白石道人诗说》中,也能窥其孔窍,关于体物,他指出“体物不欲寒乞”,结合“雕刻伤气,敷衍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拙而无委曲,是不敷衍之过”之语,可以看出他认为体物不能穷形尽相、刻意求似,这样反而有损气骨,亦不能粗拙鄙俗,仍要精心锻炼,要在把握尺度。那么这一尺度如何把握呢?他说: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 妙。[12]

“人所易言”等数语,后世论者引用阐发颇多,而姜夔此语,的确道出了诗中三昧。所谓的“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并非一味地以求新为要务而特意反常理而行之,而应是在自有境界、运笔自如之后,对生熟、难易的取舍和把握。在后人对姜夔此语的阐发中,朱庭珍的《筱园诗话》所言甚为精微:

诗家之用笔,须如庖丁之用刀,官止神行,以无厚入有间,循其天然之节,于骨肉理凑肯綮处,锐入横出,则批却导窍,游刃恢恢有余,无不迎锋而解矣。人所难言,累百言而不能了者,我须一刀见血,直刺题心,以数精湛语了之,则人难我易,倍觉生色。人所易言,娓娓而道之处,彼不经意而平铺直叙,我转难言之惨淡经营,加以凝练,平者侧行逆出使之奇,直者波折回环使之曲,单者夹写迸层使之厚,浅者剥进翻入使之深。则人易我难,无一败笔,自臻精妙完美之诣。如正言不能警动,则反言之,或譬喻言之,或借宾以陪,而主自定。正写不见透彻,则左右侧写,或对面着笔以返照之。实写不觉玲珑,则虚处传神,或傍敲侧击,以射注挑剔之。本位无可着力,则前后高下两边衬托,或四面烘染,以逼取之与。夫断而遥连,补出妙意,连而中断,插入奇峰。[13]

此处同样是阐述诗法,他提到的“借宾陪主”“反言”“左右侧写”“对面着笔”“虚处传神”“傍敲侧击”“前后高下两边衬托”等诸法,无不合于笔者所讨论的姜、史咏物词的特征。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覃思精微,乃有佳作。而透过对作品的评论,我们又能反观论者对法度的不同理解。姜夔、贺裳二人关于《双双燕》中“软语商量”和“柳昏花暝”的分歧,也正透露二人咏物词的巨大差异。也许二人并无高下之分,但贺裳武断地说姜夔“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则有失公允。面对这段公案,王国维表明,自己赞同姜夔而非贺裳,前此的清人林昌彝的论词绝句也写道:“雕梁软語足形容,柳暝花香意态中。项羽不知兵法诮,也应还箸贺黄公”[14],同样持论如此。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 人间词话[m]//词话丛编(第五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2] 武陵逸史. 类编草堂诗余[m]. 卷三. 明嘉靖刻本.

[3] 贺裳. 皱水轩词筌[m]//词话丛编(第一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

[4]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一)[m]//洪北江全集. 清光绪授经堂刻本.

[5] 沈雄. 古今词话[m]//词评卷上. 清康熙刻本.

[6] 赵崇祚. 花间集(卷四)[m]//四部丛刊. 景明万历刊巾箱本.

[7] 谢朝征. 白香词谱笺(卷三)[m]//半厂丛书. 清光绪刻本.

[8] 史达祖. 梅溪词[m]//宋名家词. 明刻本.

[9]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 全清词?顺康卷[m]. 第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0] 陈书良. 姜白石词笺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1] 刘熙. 艺概(卷四)[m]//古桐书屋六种. 清同治刻本.

[12]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m]//历代诗话. 清刻本.

[13] 朱庭珍. 筱园诗话(卷一)[m]. 清光绪刻本.

[14] 林昌彝. 射鹰楼诗话(卷二十三)[m]. 清咸丰元年刻本.

the debate and differences of the viewpoint on thing-depicting

between jiang kui and he shang

peng jiem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暗香姜夔范文第4篇

【关键词】豪放派;清空;清旷;苏轼;姜夔

一、苏轼的词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进士。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出身在一个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请求任杭州通判;在杭州任命三年后先后任职密州知州、徐州和湖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因事任惠州、儋州知州,中间于元佑元年时任翰林学士,又出知杭州、颖州等。北还后病死常州。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既经顺境,复历逆境,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于一身。

中国古代文人,或多或少都被三种思想影响着,即“儒、佛、道”。苏轼亦不例外。多少中国文人失意、愤懑、颓废、心灰意冷,躲进乡野孤苦终老,这与庄子的“道”字都是有相关的地方的。为官贬谪似乎都已成了古代文人共同的遭遇,隐居山野便成了他们最终的归宿。其间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不乏其人,但能有苏轼豁达与乐观者却寥寥无几。正是这种满足于既有的人生态度、高洁的人格,成就了旷达雍容的老苏。也正是这种乐观旷达的态度,才形成了苏轼作品所特有旷达豪放的风格。

坡以词作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被后世论者尊为“豪放派”鼻袓,然而,苏轼豪雄词作在其传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是十不足一,只因其全新风貌而引起广泛注意,因而后世相对忽略了苏词更大数量其他风格的作品。但实际上,从作品数量上看,苏轼表现“放”,也就是清旷风格的词要远远多于表现“豪”这种风格的词。

所谓“清旷”,是指用语清雅明净,所抒发的感情疏狂通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词作整体显示出清明境界和旷达气质。这类风格不但作品数量多,而且渗透到其他风格中。即使在苏轼新开拓题材的作品,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中,这种清旷意味也占据了主要地位,因而这种风格才称得上苏词的主要风格。

我们再从词的意境上来看,苏轼的词,清旷、空旷、淡泊、气韵。这些意境特征,既包涵了精神状态也包涵了自然状态,他们是客体和主体的结合,换一句话说,它既追求外在形式美,也追求内在的精神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这是作者慷慨豪迈的审美理想,刚柔结合的美学原则的具体反映。

二、姜夔的词风

姜夔不仅作词,还是一位精通音乐的雅人,在他的词调中十分讲究音律,这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陈模在《论稼轩词》中对姜夔的词做了较高评价:“近时作词者,只记周美成、姜尧章等,……或曰:美成、尧章以其晓音律,自能撰词调,故人盛服之。”柴望则从姜夔词风格的独特性方面对其大加赞赏:“词起于唐而盛于宋,宋作尤莫盛于宣、靖间,美成、伯可各自堂奥,俱号称作者。近世姜白石一洗而更之。‘暗香’、‘疏影’等作,当别家数也。大抵词以隽永委婉为上,组织涂泽次之,呼嗥叫啸抑来也。唯白石词登高眺远,慨然感今悼往之趣,悠然托物寄兴之思,殆与古[西河][桂枝香]同风致,视青楼歌红窗曲万盫。”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一般认为,姜夔的贡献主要在于在词的传统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姜夔虽然接受苏轼影响,也移诗法入词,但走的路子却与苏轼不同,他借鉴江西诗派语言清劲瘦硬的特色,改造传统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风格,从而创造出一种清劲空灵的审美风格。

清空说是南宋末年词人张炎提出来的。他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可见“清空”是指既古雅峭拔又空灵无迹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词的语言,但又不专指词的语言.而更要命意、造境的清雅和空灵。

姜白石锤炼词句、推敲声韵、讲究用典、创设意境,这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美学特色,别有一种风流潇洒之文采。白石的词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联想等手法来点染气氛,造成跌宕起伏的效果,凸现词的主旨。“清空”并非子虚乌有的虚无,而是善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起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写情状物又多用侧向思维,不从正面直接刻画,力图侧面着笔,虚处传神。姜夔的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融于咏物状景之中,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三、“清空”与“清旷”对比研究

苏轼的“清旷”与姜夔的“清空”, 在词学审美与人格精神都有惊人的相似。张炎在词学审美批评中以“清空”为高标,既极力推崇白石,也从未对东坡置微言。“清空”作为理论批评范畴,主要指运用高骞的骨气来调遣清疏的文藻,创造出高超绝俗的风神。东坡词的清新疏旷,白石词的高洁幽远,都具有相似的美学特点。

东坡姜夔词作的共同特点“清”,体现在苏轼与姜夔词作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都具有相似的取向。苏轼与姜夔的词作都显示出类似晋宋风流的韵致与气格,东坡词表现出的备受打击贬谪,逐放天涯而仍旧情怀旷逸、潇洒如故的气度,而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也已早成为定论。

在“清”的共同基础上,东坡姜夔分别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前面已经说过,苏轼的词风主要体现为“清旷”,所谓“旷”,指的是苏轼词作中体现的潇洒达观、洒脱自如、无视世俗与偏见的特色。在东坡词作中,旷达风格主要显示为人生态度。词中贯穿着苏轼的浩然之气,树立着正直耿介文人的人格。

姜夔的词,同属清雅风格但却显示出与东坡词不同的面貌,白石词呈现着清冷、峭健与超脱的感觉,从而形成的—种闲远平淡、冷香幽约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境界,与苏轼的词相比,姜夔的词作显得更加清寒、峻峭与幽深。欣赏姜夔的词调,读者会被带入一种幽约清寒的意境氛围之中,并浑然不知。白石词更多的给人以幽约清寒之感,较之苏轼,虽然同样清雅高妙,但却弥漫着一种苏词中感受不到的四野迷茫、天涯无路的悲凉。白石词虽然与东坡词同样一尘不染,但苏词中的澄澈明净之感几乎淡到不存,取而代之的是透入骨髓的清寒与悲凉,而这,是只有在姜夔作品中才能感受到的。

姜词与苏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姜承袭了苏词“清”的特色,并将其“旷”发展为“空”,其中体现出宋词艺术发展情况,同时也折射纯北宋到南宋时代精神的变化。从苏轼到姜夔的文化精神转化,也标志着封建时代文人古典理想人格向近世理想人格转变的完成。

姜夔的词为什么影响力如此之大, 我认为关键在于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词曲的艺术风格, 那便是区别于、周邦彦“质实”的“结体于虚” 。也就是张炎说的“清空”。姜夔的词不论是感慨世事、时事, 还是怀人、念物、纪游,无不叫人感觉一股“清气”幽悠而来。《念奴娇·咏荷》提到:“闹红一舸, 记来时, 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 玉容销酒, 更酒菰蒲雨。嫣然摇动, 冷香飞上诗句。日暮, 青盖亭亭, 情人不见, 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容易落, 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 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江南荷塘, 凌波仙子, 出于污泥而不染, 荷香清幽, 冷冽嫣然, 萦绕在纸上,更萦绕在词人的心间, 词是荷, 心也是荷了。姜夔的这首咏物词, 以荷喻志, 骨重神寒, 不可不谓其志“清”,其他如“第四桥边, 拟共天随往”, (《点绛唇》)“何时共渔艇, 旧家乐事谁省”(《湘舟》)等都表达了他用世不能得, 以隐居为志的“清”气。

暗香姜夔范文第5篇

元宵节的诗句情诗1、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元宵情》作者:江雪涛

2、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雨夜元宵》作者:杨璐

3、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元宵》作者:飒然

4、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5、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美酒留知己,佳宾不待邀。《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7、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临江仙·都城元夕》作者:毛滂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灯》作者:张祜

11、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12、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台城路·上元》作者:纳兰性德

1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作者:卢照邻

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1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踏莎行·元夕》作者:毛滂

16、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作者:符曾

1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元夕》作者:王守仁

18、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清平乐·上元月蚀》作者:纳兰性德

1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折桂令·元宵》作者:佚名

20、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元宵夜》作者:秦渝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大全1、《临江仙·都城元夕》

(宋)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2、《踏莎行·元夕》

(宋) 毛滂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暗香院落梅开後。

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3、《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宋) 姜夔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4、《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

(宋) 姜夔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5、《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 姜夔

相关期刊更多

北方音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歌唱艺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外食品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