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月最美的诗句

五月最美的诗句

五月最美的诗句

五月最美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杜甫;陇右诗;“三美论”;英译

一、引言

公元759年秋,杜甫辞官入秦州,三个月后迁居同谷,但一个月后就迫于生计携眷奔赴成都。杜甫流寓陇右期间,既无官守,又无言责,而秦州的地理环境、山水风光和民风习俗与关中迥然不同。身份和环境的变化,激发了杜甫的创作,在短短四个月内共写下117首诗,也给诗作带来了明显变化。题材内容上,叹身世和写景物的抒情作品大增;思想意识方面,由慷慨激昂转向苦闷低沉;风格方面,声律、句法、取象、用词等的变化使折拗怪特的风格初现;艺术形式上,五律数量大增且多采用组诗形式[1]。这些变化,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有分界线作用。清《杜诗言志》曰:“老杜生平诗,自去华适秦以后为之一变”。但杜甫陇右诗的地位,在过去并未得到应有肯定――诗人经历未得到充分论述,所作诗歌亦不受重视,进行了翻译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

杜甫的陇右诗描绘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反映了百姓衣食无着、颠沛流离的孤苦无奈,表达了反战爱民思想与民族和谐主张,体现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对杜甫陇右诗的翻译,有利于陇右地域文化的对外宣传,有助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共鸣。

名句“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就出自杜甫陇右诗中的名篇《月夜忆舍弟》。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笔者试图通过剖析他的《月夜忆舍弟》英译本,为其它陇右诗的英译创作抛砖引玉。

二、许渊冲“三美”理论概述

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将该观点引入诗歌翻译,提出“诗歌翻译应忠于原文,还应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2007:18),形成了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

意美,是指努力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意义,这是诗歌翻译的灵魂和本质所在。音美,是指诗歌在平仄、韵脚、节奏等方面的规律美,要“听起来好听”;形美,是指诗歌在整体外观上的美感,在“长短”和“对称”上最好能‘形似’,至少也得‘大体整齐’”。

许先生还指出,在“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三美”论所提出的具体化标准,在诗歌翻译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而对翻译爱好者和工作者具有明确的指导性。

三、许渊冲《月夜忆舍弟》英译探究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的前两句,通过“戍鼓”、“雁声”两种所闻和“秋”、“露”两种所见,勾勒出一幅边塞秋夜图。诗人睹景思乡,进而思念起几位弟弟。后四句介绍“忆”弟的情形与原由。诗人的弟弟都远在战乱的东部地区,加之“未休兵”,寄信常无下落,生死不知。诗人由个人和家庭的遭遇联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不仅传递出对手足的牵挂之情,更表露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语言朴实自然,却是哀感动人,可谓辞浅而情深。

下面,将以许先生的英译本为范本,深入剖析如何以“意美、音美、形美”为原则进行诗歌翻译创作。其译文如下: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a Moonlit Night [3]

Du Fu

War drums break people's journey drear;

A swan honks on autumn frontier.

Dew turns into frost since tonight;

The moon viewed at home would be bright.

I've brothers scattered here and there;

For our life or death none would care.

Letters can't reach where I intend;

Alas!The war's not come to an end.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一)解读译诗的“意美”

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意美”应是诗歌翻译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仅因为“意境”是古典诗歌的精髓和灵魂,更因为“意境”是跨文化情感沟通的有效渠道。

原诗题目仅五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月夜忆舍弟”的生动画面――“星月西斜,夜深人静,孤独的诗人在思念远方的弟弟”。首先,就词汇意义而言,译者恰当选择译入语准确传达了原诗信息。第一,“月夜”两字交代了当夜有月亮,却未说明月色是否明亮。但“月是故乡明”句中,有“虽然今晚的月很明亮,但仍不及故乡的明月”这样的隐含之意。因此,译者使用了“moonlit”,意为“月光照耀的”。第二,汉语中数的表达相对模糊,“舍弟”未提及是几个弟弟,但通过背景信息了解到诗人有四个弟弟。因此,译者使用了复数“brothers”。其次,就词语形式而言,再现了原标题的意境。“thinking”利用动词“ing”形式既有动词性又有名词性的特征,既描绘了“陷入沉思的诗人”这样的静止镜像,又烘托了“居边诗人思乡”这种动态的情感。

译诗中,译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再现原诗意境。首先,采用恰当的词语形式准确呈现原诗意境。译诗第一句“drums”作主语、“break”作谓语、“drear”作状语,勾画出“月夜,边防驻军t望楼上的更鼓,打断了路上行人的步伐”的画面。其中,单词“break”反衬“月夜的寂静”,“drear”展现“凄凉冷清的氛围”,静中含动、动中取静,将原诗独立的意像连贯成整体意境。原诗第二句“一雁声”,是一群大雁中发出了一声鸣叫还是仅有一只大雁,存在模糊性。但译者选择用冠词“a”限定主语“swan”这种表达形式,一来,群雁中仅一只鸣叫可能性较小;二来,一只大雁鸣叫,能让人产生“孤雁与南迁同伴分离,黯然哀鸣”的画面感,暗合了诗人流寓他乡的惆怅。第五句“有弟皆分散”,译者增加了状语“here and there”,强化了“四处分离”之感。第八句,译者增加了感叹词感叹词“Alas”,表达了诗人悲伤而又无奈的强烈情绪。其次,采用增译或减译具体化原诗抽象的意像。第三、四两句,采用意译和增译的方法使原诗抽象的意像具体可感知。原诗有两个我国特有的文化意象――白露节气和睹月思乡。为了让英文读者能领会这两个意象的含义,译者通过意译,把“白”解释为“turns into frost(变成霜)”,在“月”之后增加“viewed(被观赏)”。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描绘方式弥补了跨文化焦急的信息差,从而再现原诗意境。

(二)解读译诗的“音美”

“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 [4](吕叔湘,1988)。汉字是声调语言,英语则是重音语言。因此,汉语古诗英译很难保留自身“音美”。但音韵是诗歌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所以,在诗歌英译中,尤其应尽力利用英语的语言规则再现原诗的“音美”。许先生译诗从如下两个方面,体现了“音美”。

首先,从韵律来说,原诗为“aaaa(同韵)”,表现为每句句尾以“eng”为韵,分别是“声”、“明”、“声”和“兵”。译诗中,每两句末尾单词押尾韵,即“drear”和“frontier”押韵、“tonight”和“bright”押韵、“there”和“care”押韵、“intend”和“end”押韵,使全诗呈现“aabbccdd”的韵律规则。

其次,从节奏来说,原诗节奏感强,八句均呈现“戍鼓 / 断人行”这样的结构,按照一定的规律间隔或停顿。译者通过英语词汇搭配的意群关系,在译诗中保留了原诗的节奏美。

(三)解读译诗的“形美”

“形美”主要针对体裁而言。唐诗有严苛的格律,为达到最整饬的形式,宁可打破一般性的汉语语言规范。因此,译诗很难保留与原诗完全相同的“形美”。译诗的“形美”具体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结构而言,要完全实现原作“五言律诗”的格律美,是不可能的,但译者尽力保留了诗歌的整体美。首先,凭借“标点”重现诗歌的整齐美。单句末尾用分号,偶句末尾用句号。其次,保持词性或读音或结构上的统一。第一句中的“break”和第二句中的“honk”,第三句中的“into”和第四句中的“at”,第五句中的“here and there”和第六句中的“life or death”,第七句中的“can’t”和第八句中的“war’s”,都做到了每两句内部的词性或读音或结构上的对仗呼应。

从微观结构而言,译者精心地遣词造句,使全文在格式长短上产生了整齐连贯的视觉美。

“有弟皆分散”这句,译者增译“here and there”作状语;“寄书长不达”这句,增译“where I intend”作状语。这两处增译,删除后不影响句意,但使两句长短与其它句子达到了一致,却又不显语意冗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意美”能展现原作内涵和意境,“音美”和“形美”则体现诗歌韵律、节奏和形式。许渊冲先生以“意、音、形”为出发点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完美翻译了杜甫陇右诗中的名篇《月夜忆舍弟》。这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创作于同一时期、体裁相同的其它杜甫陇右诗的英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种竟梅.杜甫陇右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6,06.

[2]李宇林.简论杜甫陇右诗在杜诗中的地位及其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03.

五月最美的诗句范文第2篇

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有这样的一个综艺节目,叫做国学小名士,不知道大伙看过没有。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1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宋词,构成了诗歌国度中无比壮丽的景象;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清词丽句,恢弘奇伟;遨游诗海,美不胜收。

古诗是什么?要让儿时的我来说,那就是一些稀奇古怪,难以理解的句子。而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考卷上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低年级时,背古诗对我来说是最复杂不过的了,背个诗简直比登天还难呐!可当我今天看了《国学小名士》后,我看到各位哥哥姐姐们那脱口而出的背诗速度,实在让我惊呆了!他们口中那一句句优美的古诗,都是祖先留下的财产,这一份份财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启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古诗热爱的激情。

古诗句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面上的描写风景、人物、心情等,更重要的还是隐藏在诗句里的深层意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句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时间是不会倒回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告诉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坚强,顽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告诉我们做凡事都须艰苦锻炼,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是劝告我们小时候要努力,不然长大了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古诗句的意境也很多,读着读着,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在下真是佩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妙哉!妙哉!

可是自从有了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后,人们有什么问题就会使用它们查询,可以搜到很多的满意答复。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变得很少去通过书籍查找资料。那就更没有多少人会去在意故事词了。

我通过看《国学小名士》对古诗词加深了理解。古诗词已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了,古诗词是每个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文化,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也包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也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古人说的文言文到现在说的白话文,文言文现在也成了学习的一种,它们都被挖掘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无价的。

我对《国学小名士》里的哥哥姐姐们都赞不绝口,我要向他们学习,多积累古诗词,多了解祖国文化,多看些好书,多储存有用的知识。

同学们,让我们向祖国的璀璨文化走去吧!让我们向古诗词的方向前进吧!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2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像璀璨的颗颗繁星,令人耐人寻味。它们又是煞丽、无穷无尽的瑰丽财富,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领我们开启国学的道路。

观看《国学小名士》时,我不禁佩服起诗句语言的鬼斧神工,更佩服寥寥诗句所散发的青草般的细腻芳香,选手们机警应对、学富五车的才艺更令我叹为观止。

第一轮是说“国”与“家”。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我们只有事事关注我们的国家,把握住未来,学好每一堂课,未来才会发出光芒。

第二轮讲述的是“亲”与“情”,我国绝大多数的诗歌赋词都是抒情用事,它们使我们的情感流程得到了升华,进步。陶冶了我们对亲情的情操,更把它们表达的淋漓尽致。如同“妙笔生花”。

看完后,我对国学诵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懂了它的真谛。这个节目让我更想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而且让我陷入了沉思:中国有无数的唐诗宋词,它们都是我国绮丽的瑰宝,引领我们去熏陶、认识。只有不断的阅读与积累,探索文化结晶,才能成为真正的“国学小名士”!

中国人一向是勤奋好学,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应努力拼搏、完善自我,勤奋向上,以新的姿态迎接每一次的挑战,争取开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摇曳在群山之中。

我们尚还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朝气蓬勃的我们像金光闪闪的太阳,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精力。我们应该把美好的花样年华好好地利用起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人生观,让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栋梁,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学习经典文学塑造文明社会,为未来的良好基础做好铺垫。

在以后漫漫的求学之路上,我们应当把中华美德的精髓传承下去。积累更多的古代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修养,让我们与文学诗词为友,畅游古诗天地。用自己的知识点缀祖国的万里大花园,以高标准、高素质的目标要求自己,领略中华蕴含的文化奥秘!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3顿挫抑扬的诗韵,优美又带有灵性的诗句,悠久而又璀璨的国学文化。这是让我们后人为之感叹,钦佩不已。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分别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字——日,月。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日和月的诗句和词。古人们总是借皎皎月光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关于月亮的诗句总是透着悲伤,凄凉的情感。

我很喜欢描写月亮的诗句,因为这样的诗句会让我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

《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许多见识,还真正理解了古诗中的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其中有一项环节是“美德大考验”,我很喜欢,在我的理解中,即使没有文化,也要有正能量。知识量再大也不能温暖人心,可是,正能量多起来却可以把冷却的心温暖的融化掉,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在“美德大考验”里,有些选手没有通过“美德大考验”,却靠自己真心的忏悔和积累的国学知识, 以及口齿清晰的表达能力赢得了老师们的心。可有一些选手通过了“美德大考验”却因为表达能力不好,而且又没有使用一些国学知识,这个问题让评委老师们起了争议。

我感觉不管怎样,只要做好自己,认真回答问题,保持自然状态就好,就像我们平常考试一样。

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美德好少年,学习国学中的知识,弘扬国学璀璨耀眼的文化。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4由于没有从一开始看《国学小名士·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我便从网上搜找出来了,便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是主持人宋磊介绍莅临本次大赛的几位重量级评审——石玲、刘悦坦、魏新、杨波、董姝。紧接着,选手们个个登场:一号选手王梦忆、二号选手孙荣忆、三号选手任家豪、四号选手周子靖、五号选手于皓凡。他们的介绍各不相同,都富有诗意。而且,他们的形象也是彬彬有礼、不拘小节。

进行第一轮比赛:我爱记诗词。规则为:根据大屏幕显示的关键词,选手依次背诵包含关键词的古典诗词、名句。每次答题限时五秒,答错即出局,依照出局顺序,5位选手分别得到5分、10分、15分、20分、25分,本环节共两回合。关键词为“风雨”,选手们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好记性呈现在我眼前。可不幸出现了,一号选手王梦亿因重复了而没有及时作答,Out。紧接着,三号选手任家豪也因为这个原因Out。剩下的3位选手出拼搏着。然而,五号选手暂时想不出来,也被out。只剩下2位选手了,二号选手差一点没有答上,但还是作答了,但4号选手重复作答,out了。第一轮坚持到最后的是——二号选手孙荣忆!

之后,石玲老师给五位选手解释了“风雨”的意思,评委董姝非常欣赏二号选手,因为她在差一点点就被Out的时刻中回答了,她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好。

下一组关键词:江湖。先Out的是三号选手任家豪,然后是一号选手王梦忆out,再然后是五号选手out,又剩下两个人了。最后,四号选手失败,二号选手获胜。

第二轮:名家对对碰。

一号选手开始作答,然后答对了。接着,三号选手也答对了,可是五号选手却不幸的out了,四、二号选手也不幸out。

第三轮:美德大考验。

“汉宝”哥哥介绍完之后,五名小选手与导演一块吃饭,在这个房间里有不少“眼线”,究竟哪个小选手会礼让出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呢?

考研开始,还没入座,周子靖、孙荣忆就表现出互相谦让的举动。然后,于皓凡子大家都坐定以后,主动给每一个同学倒上一杯水。大虾端上来后,王梦忆发现只有五只大虾,而有六个人。周子靖与孙荣忆相后谦让,之后大家都开始谦让了。之后,开始分鸡蛋,五个人开始谦让,侯磊导演表扬了他们。吃饭结束后,每个人的碗里都有剩菜。最终,大家总结了一下今天的表现,自己要努力去改正缺点。

《国学小名士》给了我很多道理,比如我们要节约粮食、要注意餐桌上的礼仪、懂得谦让......而且,我们要多记一些古诗词、名言名句等等,要遵守着中华传统美德,不能只说,要去做,继承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美德好少年!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5《经典诵读》是我们学生必背的,可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两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国学小名士》,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国学小名士电视诵读大赛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经典诵读》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

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倍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我要多看书读报,来丰富我的知识。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领悟:应未雨绸缪――我无论做何事都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中所含的国学文化须牢记。

五月最美的诗句范文第3篇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前言】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翻译】

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

【赏析】

《碛中作》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五月最美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三句半”俗称“瘸腿诗”,源于古代流行的“十七字诗”,是一种长起而短结的滑稽诗体。采取“五五五二”的结构,前三句整齐划一,后一句残缺不全,多半由两个字(甚或只一个字)组成,形成整齐又错落、迭起且跌宕的谑趣。它应是唐诗盛行绝句口诵成风之时,民间从中找乐逗趣的艺术变体。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里有载:“正德间,徽郡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责打一十八,止,曰:‘汝善作嘲诗耶?’其人不应守,以诗非己出,追根作者,又不应。守立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就恕之,否则罪至重刑。’无赖应声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

“十七字诗”的长起短结与唐诗盛行时的欣赏习惯别异其趣。在与常态的对比下酿发一种类似词的长短句妙趣。但它不只是长短搭配的错落美。在整体或主导倾向上,它虽和绝句一样追求整齐划一、主体匀称,为了强调正规的诗型,它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绝句的主要间架支撑起来,看似铺设一条传统诗歌的欣赏轨道,以便诱使人们按照绝句的欣赏方式品味;但正如相声包袱的“三翻四抖”一样,其铺设的轨道不过是作者故意放出的烟雾,为的是引导人们在惯性的驱使下,于诗情的高潮、诗句的峰巅陡然而落――于是,和一般绝句的效果相反,最后一句不是递升、拓展,而是逆转、反衬――或者说,前三句实为手段,后一句才是目的。十七字诗把“诗眼”放在了极其突出险要的地位,其“境界全出”或“诗意盎然”不在“优美”和“壮美”的“诗格”升腾上,而只在“丑美”伴随着笑声翩然而至的从天而降。其蹩脚的形式陡转、格调的大异其趣以及内容的对比反差都是喜剧矛盾的诗化。

再看《笑笑录》一段:“有士子号西坡,善作十七字诗,值旱求雨,赋诗曰:‘太守祷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见月。’太守怒,使自嘲,应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比,差多。’后将发遣,其舅送之,舅眇一目,又赋诗曰:‘发配到云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既至配所,官喜其诗,令试为之,应声曰:‘环佩叮当响,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作者充分把握了诗体在内容上既相反相成又气运贯通的特点:舅父送行、甥舅同哭,是一种悲剧情势,却由生理缺陷的显露而转化为喜剧效果。全诗急转直下前呼后应,“三行”是偶然和必然、表象和本真、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生动交叉;不似“东坡、西坡”一句牵强。而“横量”的“三寸金莲”则顿时道破了那矫揉造作、环佩叮当以美显丑贵妇的可笑情态。

(潘光贤摘自《今晚报》)

五月最美的诗句范文第5篇

“茶能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美酒能醉人催诗兴,佳茗亦能醉人助诗性。茶虽然没有像酒那样令人亢奋不已,但它的确也能令人文思泉涌、诗兴大发。而且它还有着酒所没有的品性,那就是茶能唤起禅心,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首由唐代一班潇洒文人在月下吟咏的诗歌联句,就是由啜茶引发的诗情画意。

陆士修: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

张荐: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李萼: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崔万: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颜真卿: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

皎然: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陆士修: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其中有京城高官、地方官吏,也有山人隐士和诗僧,当然还有茶圣陆羽,一起组成了“湖州文人群”,“群主”便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这些文人响应群主的号召。长期活跃在风景秀美的江南湖州,共同参与编修一部集典故、辞藻、按韵编排的鸿篇巨制――《韵海镜源》,相互切磋学问,闲暇之余则品茗郊游,“沙龙式”地创作联句来唱和把玩,怡情悦性。他们创作的联句多为戏谑消遣、幽默诙谐性的,且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三言、四言、七言均有。这个文人群在唐・大历年间(公元765年~公元779年)规模是最大的,成员多达41人。

这首由6个人共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便是这个文人群在月下啜茗吟哦的生活剪影。“群主”颜真卿,想必大家一定都比较熟悉了,他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创立了端庄雄伟的楷书――“颜体”,与赵孟叛、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陆士修,是嘉兴的县尉;张荐,是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官居庐州刺史;崔万,即崔石,在唐・德宗贞元(公元785年一公元804年)初任湖州刺史;皎然,名昼,俗姓谢,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十世孙,中唐时著名的诗僧,居杼山,文章俊丽。从这首五言联句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唐朝夜空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流淌在瓷杯中的茶香与诗意。

联句由陆士修开始,又由陆士修结尾。“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此句是说在这晴朗的月夜,邀请三五好友喝茶,以茶代酒来抒发各自的心情。“泛花”是指茶倒入杯中泛起了沫饽,陆羽《茶经・五之煮》曰:“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沫饽是优质茶汤的标志:“代饮”即以茶代酒。张荐接道:“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说的是喝茶可以醒酒,和尚喝了茶就会一心独自在禅房中打坐参禅。其实,这句诗张荐是在调侃僧人皎然,“华席”是指茶席。留僧暗指嗜茶如命的皎然,说茶能令僧人头脑保持清醒,静心品味禅的境界。李萼接着说:“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意思是说在这晴朗的月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一起饮茶作诗,不用攀爬月桂。不用在庭院中种萱草,也能体味到这其中的逍遥与逸致。“月桂”,传说中月亮上有一棵高500丈的月桂树,这里借指月亮;萱,即萱草,传说可以令人忘忧。

饮茶派对进行到这里,联句始终都是围绕茶展开的,该轮到崔万“接龙”了,于是他便吟诵道:“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这句是在赞美颜真卿,颜真卿曾担任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秋风劲”和“北斗尊”都是赞扬颜真卿的溢美之词,说他任御史时犹如劲吹的秋风那样刚正不阿、风骨凛然。任尚书时犹如北斗星那样尊贵,是天下民众的众望所归。同时,这也是对颜真卿能组织这样有趣活泼的“文化沙龙”表示感谢。我们的颜鲁公听到这样的夸奖,并没有得意忘形,又把话题拉回到茶上,赋诗道:“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流华”亦是指茶,意思是如水的月色洒在茶汤中,月光随着茶汤荡漾流淌,使人神清气爽,这也诚如玉川子在《七碗茶歌》中所言的那样“五碗肌骨清”;“疏瀹”,即疏导、疏通,“心原”即心之本原,意思是说饮茶能疏导涤荡心灵的尘埃,还原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达到“本来无一物”的禅境。可以说,这句诗整首联句的点睛之笔,也是茶禅一味的绝妙脚注。作为诗僧的皎然,对茶禅一味的境界当然是深有体会,随之接道:“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春醪即春天酿造的浊酒;菽,是豆的总称,诗句是说茶不像春酒那样会醉人,还管它长得如此繁茂的绿菽。看到这里,你也许认为绿菽和喝茶风马牛不相及啊,其实是皎然在诗句中暗藏的禅宗机锋转语,类似说饮茶能令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派对进行到这里,已经打过一个“通关”了,像击鼓传花游戏一样,该轮到陆士修作总结了。“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说的是白瓷杯的茶香渐渐传导扩散到静谧的夜色中,茶的芬芳弥漫了整个庭院,令人心旷神怡。这句诗给月夜啜茶派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整首联句,由七句诗组成,虽题为啜茶,句中却只字未提“茶”字,堪称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