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鱼和水的对白

鱼和水的对白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第1篇

商品鱼的优质高产与饲料中必需营养成分的含量以及饲养环境紧密相关。蛋白质在饲料中所占比重较大,同时也是饲料中非常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摄取蛋白质有助于鱼体组织更新与修复以及自身新陈代谢。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于40%时,可以促进罗非鱼幼鱼生长[1]。饲料中蛋白质缺乏会影响罗非鱼生长速度、成活率[1]以及亲鱼性腺中卵黄的发育[2]、受精[3]等。因而,鱼类饲料中通常需要较高的蛋白质水平。同时,水生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与水温[4]、盐度[5]、鱼的规格[6]与饲养密度[7]、饲料中的脂肪水平[8]与能量[9]以及蛋白质源[10]等密切联系。水温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影响因子,对水生动物机体和水体中的生化反应有直接影响。Singh等[11]研究发现,在水温为28~32℃时,麦瑞加拉鲮鱼(Cirrhinusmrigala)的饲料中蛋白质需求量为36%,而蛋白质利用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较高;鲈鱼(Dicentrarchuslabrax)在15和20℃水温下最优饲料蛋白质水平均为50%,然而20℃时,蛋白质的利用与摄食率明显高于15℃时的[12]。可见,提高温度有助于提高鱼类的能量代谢。关于不同水温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罗非鱼的影响方面,仅见Musuka等[13]对伦氏罗非鱼(T.rendalli)的研究。Musuka等[13]研究发现,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时,伦氏罗非鱼在水温为26℃时生长较快,而蛋白质水平为40%时,伦氏罗非鱼在30℃时生长较优。神经内分泌因子对鱼类的生长和能量代谢起调控作用。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作为3个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因子,在代谢与促进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4]。GH水平可以直接影响肝脏中IGF-Ⅰ的分泌。同时,这些激素的产生与分泌受许多外源因子(如: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温度、盐度、光照与季节变化等)直接或间接调控[15-19]。增加温度可以提高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17]和大马哈鱼(On-corhynchustshawytscha)[20]血浆IGF-Ⅰ水平与虹鳟(Oncorhynchusmykiss)[18]血浆GH水平;饲料蛋白质水平也与GH、IGF-Ⅰ水平密切相关。然而,关于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罗非鱼生长、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的互作效应以及生长、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与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研究水温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a)幼鱼生长、饲料效率与血清GH水平的联合影响,并对各因子的二次效应及其交互作用作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中心复合设计与响应曲面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过程优化的综合技术,本研究中拟用来建立因子与响应间关系的曲面模型,并对影响生物过程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评价,同时,对生长、饲料效率与血清GH水平之间相关性进行考察,旨在为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高产与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用鱼试验鱼采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基地自繁的第16代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选择无病无伤,活力强的个体作为试验用鱼。试验前在室内水泥池[水温(27.0±0.3)℃)、pH(7.4±0.2)]中暂养10d,自然光周期。暂养期间使用循环水连续充气,每天07:00、11:00和16:00各投喂沉水性饲料1次(粗蛋白质为38.0%、脂肪为8.0%),投喂量为体重的8%。

1.2试验设计与分组试验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本试验的响应值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因子为温度(20~34℃)和饲料蛋白质水平(25%~50%),分别以T和P表示,每个因子的试验水平编码分别为-a、-1、0、1、a(表1),试验采用2因素5水平,共计13次试验,试验的次序随机,中心组合重复5次,每个试验组合重复3次。温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试验组合设计见表1。

1.3试验饲料试验饲料参照文献[6]进行配制,饲料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2。

1.4试验鱼的驯化试验鱼先进行温度驯化,驯化在1.2m3塑料桶中进行,用电子恒温棒(量程为18~36℃)控温,温差为0.3℃。温度驯化采用渐进方式,每天温度升降幅不超过2℃。驯化至相应的温度后,在此设置下饲养7d。

1.5试验方法试验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1年12月26日,共计56d。试验在39个1.2m3塑料桶中进行,每个塑料桶添加曝气3d后的自来水1m3,每个试验桶放置1个300W的潜水泵,用于水体的循环与过滤。调节至相应的温度,试验开始前对幼鱼的体重和体长进行测量,平均体重为(27.64±1.29)g,体长为(9.43±0.46)cm,每个试验组合共放置45尾鱼,每个平行组各15尾鱼。各组初始体重和体长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按照表1的组合投喂不同的蛋白质水平饲料,每次定量投喂(保证桶底无饲料残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3%~7%。试验期间连续充气,采用虹吸法清除桶底粪便,日换水量1/3,保持换水前后温差不超过0.3℃,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pH(7.6±0.2),氨氮和亚硝酸盐分别不高于0.01mg/L,自然光周期。

1.6响应指标测定试验结束前24h停饲,次日对每个试验组合的全部试验用鱼进行体重测量,特定生长率(SGR,%/d)=100×[(lnW2-lnW1)/(t2-t1)];饲料效率(FE,%)=100×(W2-W1)/F,式中:W1、W2分别为起始时间t1、终末时间t2时的体重(g)、F为总投饵量(g)。试验结束后,每个养殖桶随机选取5尾鱼,用200mg/L的MS-222作快速深度麻醉,尾静脉采血。血样于4℃冰箱中静置2h,在4℃,3500×g离心10min制备血清,上清液移置-80℃冰箱中保存备用。血清GH水平测定采用同种(类)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具体参照Ayson等[21]。1.7数据分析数据测定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因子与响应值之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Y^=b0+b1T+b2P+b3T×P+b4T2+b5P2。式中:Y^为响应预测,在此响应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血清GH水平;b0、b1、b2、b3、b4、b5分别为回归常数、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一次效应、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间互作效应、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二次效应。采用STATISTICA8.0软件进行试验设计与结果处理,对温度、饲料蛋白质水平与响应值进行二次多项回归拟合。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与血清GH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15.0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法。显著水平为0.05,极显著水平为0.01。

2结果

2.1响应值响应指标测定结果见表3。

2.2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温度(T)与饲料蛋白质水平(P)对罗非鱼幼鱼特定生长率(SGR)影响的测定结果见表3,对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列于表4。从表4可见,模型P=0.0001<0.01,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极显著;失拟项P=0.0993>0.05,表明拟合的模型有效。T的一次与二次效应、P的一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5),P的二次和T×P对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回归系数显示,温度的效应较饲料蛋白质水平明显。T和P与SGR之间的实际二次回归方程(1):SGR=-8.808+0.583T+0.093P+0.001T×P-0.01T2-0.001P2。该方程的决定系数R2=0.958,说明该模型能解释95.8%响应值的变化,仅有总变异的4.2%不能用此模型解释,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特定生长率之间的响应曲面图及其等高线图见图1-a和图1-b。通过该组动态图可评价试验因素对幼鱼生长的两两交互作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5%时,幼鱼在水温为31~33℃环境下生长较快。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45%时,特定生长率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于45%时,特定生长率缓慢下降。水温为27℃时,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时,幼鱼的特定生长率为2.565%/d,显著高于25%时的1.989%/d(P<0.05)。

2.3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效率的影响温度(T)与饲料蛋白质水平(P)对罗非鱼幼鱼饲料效率(FE)影响的测定结果见表3,对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方差分析结果列于表6。从表6可见,模型P=0.0001<0.01,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极显著;失拟项P=0.1231﹥0.05,表明拟合的模型有效。T的一次效应、T和P的二次效应与T×P对FE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7),P的一次效应对FE有显著影响(P<0.05)。回归系数显示,温度的效应较饲料蛋白质水平明显。T和P与FE之间的实际二次回归方程(2):FE=-5.7582+0.3303T+0.0929P-0.0015T×P-0.0047T2-0.0007P2。该方程的决定系数R2=0.955,说明该模型能解释95.5%响应值的变化,仅有总变异的4.5%不能用此模型解释,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饲料效率的响应曲面及其等高线图见图2-a和图2-b。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5%,温度为20~29℃时,随着温度升高,饲料效率呈上升趋势。温度对饲料效率有极显著影响(P<0.05),温度高于29℃时,饲料效率明显下降;温度为27℃,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40%时,饲料效率逐渐升高,蛋白质水平高于40%时,饲料效率开始下降。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8.9℃和38.2%时,饲料效率较高,为0.786,其可靠性为0.959。2.4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血清GH水平的影响温度(T)与饲料蛋白质水平(P)对罗非鱼幼鱼血清GH水平(GH)影响的测定结果见表3,对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方差分析结果列于表8。从表8可见,模型P=0.0046<0.01,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极显著;失拟项P=0.3695﹥0.05,表明拟合的模型有效。T的一次效应、T和P的二次效应与T×P对GH有显著影响(P<0.05)(表9),P的一次效应与对GH有极显著影响(P<0.01)。回归系数显示,温度的效应较饲料蛋白质明显。T和P与GH之间的实际二次回归方程(3):GH=-12.6845+0.7364T+0.2675P-0.0051T×P-0.0093T2-0.0021P2。该方程的决定系数R2=0.875,说明该模型能解释87.5%响应值的变化,仅有总变异的12.5%不能用此模型解释,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清GH的响应曲面及其等高线图见图3-a和图3-b。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5%,温度为20~29℃时,随着温度升高,血清GH水平呈上升趋势;温度对血清GH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高于29℃时,血清GH水平开始下降。温度为27℃,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32%时,血清GH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变化较小,基本在2.37~2.40ng/mL;蛋白质水平高于32%时,血清GH水平显著下降(P<0.01),蛋白质水平为50%时,血清GH水平仅为1.648ng/mL。2.5响应优化按照文献[22]的方法,对生长和饲料效率同时优化,获得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最优组合为29.9℃和40.3%,在此最优组合条件下,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效率的最优预测值分别为2.748%/d和77.5%,其可靠性达0.888。2.6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血清GH水平与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的关系本试验条件下,血清GH水平与罗非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之间的模型为GH=0.3684SGR+1.2691,r=0.441(P>0.05)(图4-A),无明显相关性;与饲料效率之间的模型为GH=1.9843FE+0.7806,r=0.668(P<0.05)(图4-B),有正相关性。

3讨论

水温对鱼类的食物消耗有重要影响。较高的温度有助于提高鱼类的摄食和饲料利用,促进肠道的消化和吸收[13]。本研究中,水温的变化对罗非鱼的生长和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升高温度有助于提高其生长与饲料利用,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5%,水温为27℃时,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为2.378%/d~2.597%/d,饲料效率为74.1%~80.3%,显著高于水温为20℃时的1.408%/d和39.1%。响应曲面分析表明,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5%时,水温在30.2℃,罗非鱼幼鱼生长与饲料效率同时达到最优,分别为2.706%/d和77.9%,可靠性为0.879。Musuka等[13]研究发现,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时,伦氏罗非鱼在水温为30℃条件下的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水温为22.89℃时的,这与本研究的结论相似,也在Popma等[25]所报道的罗非鱼最优生长水温在29~31℃。可见,最优水温有助于增加食欲,维持体内需求的能量较少,因而,促进鱼体快速有效地生长。温度高于33℃时,较高的温度对鱼体产生了生理应激,代谢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机体的衡态,从而导致生长与饲料效率的下降[13]。本研究中,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罗非鱼显示出更优的生长速度。水温为27℃,蛋白质水平为45%时,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为2.565%/d,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25%时的1.989%/d。45%蛋白质水平对生长无抑制作用。胡国成等[23]也发现,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3.1%~47.9%时,新吉富罗非鱼的特定增重率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上升。然而,这与Abdel-Tawwab等[6]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Abel-Tawwab等[6]发现,水温为27℃时,蛋白质水平为35%时,特定生长率为1.143%/d,高于25%时的1.007%/d和45%时的1.107%/d。罗非鱼生长中最优蛋白质需求的变化可能与其饲养密度、品系与选育代数以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1]。本试验所选用的尼罗罗非鱼为吉富第16代罗非鱼,并在中国宜兴试验基地采用群体选育法进一步选育了4代。试验中同时发现,当水温为27℃,蛋白质水平为50%时,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有所下降,为2.533%/d,饲料中高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出现了抑制作用。Juancey[24]也发现,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56%时,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的生长速度低于蛋白质含量为48%时的生长速度。蛋白质水平为25%时,可能由于大部分蛋白质用于维持机体自身能量需求,用于生长的较少。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罗非鱼幼鱼的饲料利用有显著影响,较高的蛋白质水平有助于提高其肠道与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26]。本试验中,水温为27℃,蛋白质水平为25%~40%时,饲料效率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这与AlHafedh[1]的研究结果相似。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于40%时,饲料效率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降低,Abel-Tawwab等[6]也发现了类似结论,这可能是因为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超出罗非鱼的需求范围,过量的氨基酸无法被正常吸收,饲料中的蛋白质被用于鱼体代谢,转化为脂肪在组织和肌肉中沉积,或增加尿液中氮的排泄,造成蛋白质浪费[27]。硬骨鱼的能量代谢与生长是通过一个复杂的内分泌系统来调节的,内分泌系统中包括各种激素,血清GH与IGF-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H与IGF-Ⅰ具有代谢调节和生长促进功能,GH可以刺激肝脏中IGF-Ⅰ分泌,而循环IGF-Ⅰ水平又转而调节GH的合成与释放[14]。温度、盐度、季节变化与饲料营养对GH也起调控作用。本试验中,罗非鱼血清GH水平与饲养水温的变化密切相关。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增加血液中GH水平,在虹鳟[28]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结论。可能归因于水温对新陈代谢水平的调控(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胰腺生长激素抑制素或者下丘脑器官直接或间接调节GH分泌[28]。同时,光照周期较长时(如夏季),可能会使水温升高,进而影响血液中GH水平,在罗非鱼[29]、比目鱼(Pleuronectesplatessa)[30]和大西洋鲑(Salmosalar)[31]中见到相关报道。需要注意的是,光照周期对其是否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当水温超出罗非鱼的适宜范围时,高温可能对某些代谢途径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而可能减少GH分泌。同时,本试验中发现,血清GH水平与特定生长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仅为0.441。可见,血清GH水平与生长之间可能无直接联系。邓利等[32]也认为,血清GH并非直接调控生长,还取决于循环GH的清除率、GH靶组织上GH受体数量和亲和力的变化以及与IGF-Ⅰ的相互作用等。本研究首次发现,血清GH水平与饲料效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68。血清GH可能对罗非鱼的饲料利用有调节作用。注射GH激素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GH也可以降低体内脂肪蓄积,增加脂肪的利用[28]。本试验中发现,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罗非鱼幼鱼血清GH水平有显著影响。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32%时,罗非鱼血清GH水平变化较小,基本在2.37~2.40ng/mL,这与Shepherd等[33]的研究结论相似。Shepherd等[33]发现,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和25%时,对莫桑比克罗非鱼血清GH水平无显著影响。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于32%时,罗非鱼血清GH水平开始下降,GH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在其他硬骨鱼,如虹鳟[34]和翘嘴鮊(Culteralburnus)[35]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结论。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上升,可能会降低循环的生长激素水平与肝脏中生长激素受体结合位点,从而引起血清GH水平下降[35]。GH可以调控IGF-Ⅰ的含量,IGF-Ⅰ通过影响蛋白质合成时转录模板DNA含量、转录效率和翻译水平,从而实现对鱼体蛋白质的调控[36]。血液IGF-Ⅰ水平通常与生长呈正相关。高饲料蛋白质时,可能通过GH影响血清IGF-Ⅰ水平来抑制生长。同时,饲料蛋白质源对血清GH水平也有明显影响。Gómez-Requeni等[37]与王桂芹等[35]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可以降低金头鲷(Sparusaura-ta)和翘嘴鮊生长速度,提高其血液中GH水平。本研究首次发现,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罗非鱼幼鱼的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存在互作效应,而对特定生长率无互作效应。最优饲料效率随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改变而改变。温度为20℃,罗非鱼幼鱼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6%~48%时,拥有最佳饲料效率,此时,血清GH水平在蛋白质水平为39%~41%时较高;随着温度上升,温度为27℃,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42%时,饲料效率最佳,而血清GH水平在蛋白质水平为31%时较高;温度为34℃,饲料效率在蛋白质水平为32%时较好,血清GH水平在蛋白质水平为25%时较高。水温对罗非鱼生长的蛋白质需求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水温较低时,罗非鱼的蛋白需求量较高,机体需要利用较多的氨基酸来维持能量需求;温度为27℃时,水温可能较适宜于鱼体生存,机体能量需求降低,减少了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而高温环境会对鱼体产生生理应激,抑制体内蛋白酶的活性[38],造成蛋白质浪费。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特定生长率无互作效应,可能是因为在本试验所设计的饲料蛋白质范围内,不同温度下,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本试验所采用的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将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在整个试验范围内的变化以及因子间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并且建立相关的曲面模型。模型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与预测因子和响应值间的关系。本试验中,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模型都达到了较优的拟合度。温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与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血清GH水平的模型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0.955和0.875,影响极显著。同时,通过对因子二次效应峰值的考察,能够很好地建立因子的最优组合。当温度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9.9℃和40.3%时,罗非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效率同时达到最高,分别为2.748%/d和77.5%。然而,在实际生产中,随着鱼粉价格的上涨,较高的蛋白质水平可能会带来养殖成本的增加。提高饲料脂肪水平或建立最优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比例可能有助于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减少蛋白质浪费。同时应该注意其他环境因子,如盐度、酸碱度、溶氧和光照等,对罗非鱼饲料蛋白质的利用上可能存在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枪鱼;营养;加工;利用

中图分类号:TS25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3)08-0035-04

金枪鱼类是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eiformes)、鲭科(Scombridae)鱼类中具有胸甲的几个属鱼类的总称,又称鲔鱼、吞拿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的中上层水域的高度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广阔水域[1]。常见的金枪鱼类有5个属,17个种。主要包括长鳍金枪鱼、大西洋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蓝鳍金枪鱼、鲣鱼等[2]。

金枪鱼肉质柔嫩、鲜美,蛋白质含量很高,生物价高达90;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具有生物活性的多不饱和脂肪酸[3];同时,甲硫氨酸、牛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是国际营养协会推荐的绿色无污染健康美食[4]。近年来每年全世界金枪鱼消费量300万t以上,我国20万t左右,而且逐年上升。日本、欧美是金枪鱼的主要消费市场[2]。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金枪鱼为代表的大洋性深海鱼类深受青睐,渐渐出现在广大老百姓的餐桌上。本文结合国内外金枪鱼加工利用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金枪鱼肉营养价值和肉质特性、冷冻加工、超高压加工、罐头和鱼松加工等几种主要产品的加工技术,以及从加工副产物中分离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鱼油、寡肽等天然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金枪鱼的加工利用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金枪鱼的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1 金枪鱼的营养价值与肉质特性

由于金枪鱼生活在海洋中上层水域,时常保持快速游动,肉质柔嫩鲜美,因此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营养价值、风味成分和肉质特性。王峰等[5]以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为对象,测得其营养成分为水分72.35%、蛋白质25.53%、粗脂肪1.07%、灰分0.94%。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金枪鱼背部肌肉中的赖氨酸含量丰富(化学分达130%),缬氨基酸为第1限制氨基酸。虽然金枪鱼背部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但是长链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DHA 25.34%,EPA 6.32%。贾建萍等[6]测定了金枪鱼骨的营养成分,得出鱼骨中蛋白质、灰分和脂肪含量分别为57.0%、33.1%和8.0%,鱼骨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分别占39.6%、56.5%,其中DHA和EPA分别为15.9%、1.8%,测定了鱼骨中17种矿物质元素,钙和磷分别为5.3%和2.9%。为了考查金枪鱼肉的风味成分,孙静等[7]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经过气质联用分析,鉴定出生鲜、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36种和47种,生鲜样品中醛类、醇类对金枪鱼肉的风味起主要作用,热处理样品中醛类、呋喃类起主要作用。为了长期保持金枪鱼肉的高品质,其贮藏温度一般要求在-50℃以下。但是,在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金枪鱼肉的特性常常因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不良变化。为了探讨反复冻结-解冻条件对金枪鱼肉品质影响的变化规律,叶伏林等[8]以黄鳍金枪鱼腹肉为对象,测定了鱼肉的硬度等质构特性,发现随着金枪鱼肉冻结-解冻次数的增加,-60℃和-18℃贮藏的金枪鱼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均明显降低,说明了反复冻结-解冻会导致金枪鱼肉品质下降。

2 金枪鱼的加工技术

2.1 冷冻加工

鱼类在离开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后,在贮藏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腐败变质。为了防止新鲜鱼类在捕获后品质的迅速下降,有效延长鱼类水产品的保鲜期,冷冻加工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水产品加工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9]。全世界金枪鱼的总产量中可用作生鱼片的大约占一半[10]。鲜鱼从海洋中捕获, 如果要将其生鲜品运往异地,即使采用空运或高速公路运输,处于活体状态的鱼的鲜度仍会下降。为了将金枪鱼作生鱼片食用,冷冻加工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金枪鱼在冻藏中,由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氧化导致原来鱼肉的红色褐变,让人产生肉质不新鲜的感觉,因此有不少对金枪鱼冷冻产品颜色变化的研究。杨金生等[11]以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冻藏温度对肌肉颜色(a*值)、高铁肌红蛋白的含量、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冻藏温度下,肌肉a*值变化显著(P

2.2 鱼松加工

鱼松是一种以鱼肉为原料,经蒸煮、调味、炒制而加工成的营养食品,它状似绒毛,疏松可口,越嚼越有味,是一种营养美味佳肴。李钰金等[1]报道了金枪鱼鱼松的加工工艺。因金枪鱼肉中脂肪含量高,使鱼肉制品存在鱼腥味,采用了萃取法脱去鱼肉中的脂肪,去脂率高达95%。最适宜调味配方为盐1.5%、糖3.0%、大豆分离蛋白5.0%、姜汁3.0%、葱汁1%、味精1%、油3%;最佳处理工艺为蒸煮时间75min,压榨水分55%,初炒时间10min。其确定的工艺流程为:原料解冻漂洗去腥蒸煮去鱼刺压榨搓松调味炒松冷却称量包装成品。

2.3 罐头加工

将金枪鱼加工成罐头食品,不仅可以延长其贮藏期、食用方便,而且可增加其商品价值。金枪鱼罐头是水产品罐头的重要品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罐头产品,加工罐头的金枪鱼主要是长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国外已生产出各种各样的金枪鱼罐头,如原汁、油浸、蔬菜汁、玉米、果冻、茄汁金枪鱼等罐头[13],国内王锭安[14-15]进行了茄汁金枪鱼、油浸金枪鱼、红烧金枪鱼等罐头的研究。此外,陈仪男[16]对五香、豆豉和风味金枪鱼罐头等进行了研究,得出风味金枪鱼的优选配料为酱油6.0%、白砂糖2.5%、核苷酸二钠(I+G) 0.14%;五香类金枪鱼优选配料为五香调味液5.0%、酱油6.0%、I+G 0.10%~0.14%、白砂糖4.0%;豆豉金枪鱼的优选配料为豆豉8.0%、香料水3.0%、白砂糖2.0%~4.0%、I+G 0.12%,同时汤液各自加入适量的酒、琼脂等混合调配成汤汁, 调整汤汁盐度至5.0%~6.0%,结果更好。金枪鱼罐头按内容物块型来分, 主要有以下几类[17]:1)大块装全白与红白鱼肉,全部为大块几乎不含碎肉片;2)大块与碎块混装,碎肉不超过20%,其余为大块;3)全白碎肉,全部装碎肉;4)小块与碎肉混装,一口可食之小块占60%以上,碎肉约含40%;5)肉沫碎块,软碎肉片更碎小之碎肉。当然,尽管有这么多的不同风味的产品,但是要使金枪鱼罐头能适应更多地区不同的口味需求, 扩大罐头的市场接受容量,仍有必要开发更多的新型系列产品。

2.4 超高压加工

超高压技术,就是在密闭容器内,用水或其他液体作为介质对食品或其他物料施以一定的压力,达到灭菌、改性、加工和保藏的目的[18]。金枪鱼在整个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主要是金枪鱼罐头,但随着生鲜金枪鱼片需求的增长,例如在日本,金枪鱼寿司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因此,在加工和保藏过程中,保证金枪鱼的新鲜品质和食用安全,是金枪鱼加工亟待解决的问题。王[19]采用超高静压技术对生鲜金枪鱼进行加工和保藏,探讨在220MPa、275MPa的优化压力条件下,处理时间3min和6min,生鲜金枪鱼片在保藏期间品质的变化。结果发现,经过超高压处理的生鲜金枪鱼片在4℃条件下保藏, 在12d的保藏期间,菌落总数始终未超标,高压处理的样品TVBN均未超过生食标准25mg/100g,符合食用标准。

3 金枪鱼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3.1 鱼油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

据报道[20],金枪鱼头脂肪含量高,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含量大于20%,EPA含量为5%~10%。因此,金枪鱼头是很好的DHA和EPA来源。EPA和DHA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舒张血管、调整血脂和提高生物膜液态性等作用[21]。Estiasih等[22]采用尿素包埋结晶法,研究了从金枪鱼罐头加工副产物中分离纯化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工艺,得到纯度为89.64%的样品。陶宁萍等[23]以黄鳍金枪鱼眼窝肉为研究对象,采用隔水蒸煮法、酶解法、碱水解法和超临界CO2 (SC-CO2)萃取法提取鱼油,结果发现SC-CO2萃取法获得的鱼油达到我国水产行业精制鱼油1级标准,且提取的鱼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74.29%),其中含EPA 5.99%、DHA 27.12%。得出SC-CO2较其他3种方法提取金枪鱼眼窝肉中鱼油具有显著优势。张华丹等[24]以金枪鱼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对双酶酶解法提取粗鱼油进行研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蛋白酶A、B添加量均为1.5%,反应时间各为3.2h,所得酶解液在-20℃条件下冻结12h与40℃条件下解冻1.5h进行破乳。在该条件下粗鱼油提取率为(6.58±0.56)%,理化指标均达到SC/T 3502―2000《鱼油》的粗鱼油2级标准。

3.2 寡肽的提取

在金枪鱼罐头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碎肉,约占原料的11%左右,除有限的用于罐头食品的净重补充外,剩余的均未能很好的利用,但其与鱼肉一样富含蛋白质,是制备各种活性肽、氨基酸的优良原料。研究表明,以数个氨基酸结合而成的寡肽有比氨基酸更好的消化吸收性能,且具有抗过敏性、降胆固醇、降血压、增强免疫等生理功能,因此,蛋白质的水解工艺及水解产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应用价值[25-27]。王芳等[26]采用2步酶解法,以金枪鱼碎肉蛋白为底物,得出以胃蛋白酶作为第1步水解用酶,胃蛋白酶添加量800U/g、酶解时间3h、温度35~40℃、pH2.0、底物浓度(即鱼肉与水质量之比)1:7时水解效果最好;风味酶作为第2步水解用酶,添加量52000U/g、酶解时间2h、温度50~55℃、pH7~7.5时水解效果最好。辛建美等[28]以金枪鱼碎肉为原料,利用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这2种酶组成双酶反应体系,得出金枪鱼碎肉蛋白最佳水解条件为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6h、胰蛋白酶添加量15000U/g、木瓜蛋白酶添加量45000U/g、体系pH7.0。在此条件下,水解度可以达到15.83%。采用超滤膜对酶解液进行分离,获得3个组分分别为:大于10000、5000~10000、小于5000D,其得率分别为7.69%、30.71%、19.23%。除了从金枪鱼加工产生的碎肉中提取寡肽外,王霞等[29]对木瓜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双酶组合水解黄鳍金枪鱼胰脏制备活性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双酶水解的最佳条件为:酶活比1:1、料液比1:10、加酶量30mg/g、pH7.55、酶解时间3.39h、酶解温度55.73℃。利用此双酶水解条件得到的水解度高达60.22%。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殖鱼类;营养需求;日粮

我国池塘养鱼虽然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过去对鱼类营养的研究没有引起重视,以致鱼类营养科学基础十分薄弱。而国外鱼类营养学的发展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并取得广泛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养鱼饲料工业和现代养鱼业的发展。近年,我国在发展养鱼生产中,深刻认识到饲料是养鱼的物质基础,饲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大幅度增产是不可能的,要科学地解决养鱼饲料问题,必须很好地开展鱼类营养学的研究。1983年国家把我国池塘主要养殖鱼类及对虾的营养需要量和饲料配方列为国家重要攻关研究项目,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初步查明池塘主要养殖鱼类,如草鱼、青鱼、团头鲂、鲮鱼等营养需要量。对于其他养殖鱼类如鲤鱼、非鲫等的营养和饲料也作了一些研究[1],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池塘主要养殖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了一些营养学方面有益的资料,但还远远不够。本文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外鱼类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回顾和论述,希望从中得到经验和启示,有益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1.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动物机体的主要物质,鱼体干物质中约65-75%为蛋白质。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大分子:一般由20种氨基酸所组成,动物摄取蛋白质后,通过消化吸收,提供机体需要。

关于鱼类蛋白质需要量研究,国外多数采用单因子设计“梯度饲养法”。我国在研究中还采用多因子设计的“正交设计法[2]”,合理地把各营养素及其水平安排在不同的试验组中,节约了时间和材料,同时得到在各营养素交互作用下的最适蛋白质水平。目前,大多数鱼类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是采用各种半纯化或纯化饲料,调配成不同蛋白质水平的试验饲料,进行饲养试验,所获得的这些估计值,可能偏高。这是由于受如下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需要量研究是以鱼体最大生长时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基础,而很少或不考虑蛋白质利用率指标;往往是在试验饲料不同的蛋白质能量比条件下确定的;不同研究者在配制试验饲料时,采用不同的估计代谢能量值;试验饲料的蛋白源的必需氨基酸可能是不平衡的。此外,鱼类蛋白质需要量还受试验鱼个体大小、年龄、生长阶段、试验条件(如水温、放养密度、日投喂量)等因素的影响。沈美芳(2002)报道Ⅰ龄暗纹东方鱼体粗蛋白含量为 53.22%,比Ⅱ龄鱼(45.07%)高8.5%。可以初步断定Ⅰ龄暗纹东方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Ⅱ龄鱼高[3]。

目前鱼饲料中主要的蛋白源是鱼粉。然而,世界性鱼粉产量不足,同时家畜家禽对鱼粉需求和竞争的增加又提高了鱼粉的价格。很显然,从长远观点来考虑,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用鱼粉作为动物的主要蛋白源。因而,鱼类营养学家试图寻找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鱼粉的廉价稳定的蛋白源。现有许多研究人员用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Dabrowski等在虹鳟的饲料中利用13%、25%、50%的商品大豆粉替代鱼粉,结果表明,添加大豆13%时鱼的生长与对照组相似,25%时抑制生长,50%时生长萎缩,死亡率高;添加大豆粉使氨基酸的吸收率下降。王桂芹等[4]在翘嘴红的饲料中,利用不同比例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13.5%、27.0%、40.0% 替代组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能量蛋白比是饲料配制中的关键,所谓能量蛋白比是指单位重量饲料中所含的总能与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比值。该比值的适宜程度直接关系到蛋白质和能量的利用率,适宜的能量蛋白比有利于能量和蛋白质的利用,从而提高饲料效率。目前,也有人提出消化能蛋白质比,认为这个比值更能影响鱼的生长。一般鱼类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在 5.7-52.5KJ/g蛋白质之间,罗非鱼饲料的适宜能量蛋白比为40.78KJ/g。蛋白质典型的商品罗非鱼日粮中,罗非鱼对消化能的需要为37.8-42KJ/g可消化蛋白,能量与蛋白的比例类似于温水鱼品种[5]。

2.脂肪

脂肪在鱼类生命代谢过程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维持鱼类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营养素。饲料中的脂肪既是能源也是必需脂肪酸的供给源以及起到脂溶性维生素载体的作用。鱼的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要量依种类而异。

据 Stansby(1962)分析,脂质是鱼类一般营养成分中变动最大的成分,种类之间的变动在0.2%-6.4%,含量最低的种类与含量最高的种类之间,实际差别达320倍之多。而且即使同一种类,也因年龄(大小)、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等而有很大变动。沈美芳[3](2002)通过对池塘养殖暗纹东方Ⅰ龄鱼(体重40-80g)、Ⅱ龄鱼(体重200-300 g)鱼体的生化组成分析比较得出:暗纹东方鱼体的脂肪含量很高,Ⅱ龄鱼的脂肪含量为13.09%,Ⅰ龄鱼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Ⅱ龄鱼高,而不饱和脂肪酸则Ⅰ龄鱼比Ⅱ龄鱼高。养殖河的多余能量常以脂肪的形式贮存于肝内,红鳍东方在孵化后第3天即有脂肪滴蓄积现象,当脂肪蓄积面积占肝脏横断面46%以上时,其生长及脂肪增加趋缓。天然红鳍东方肝脏和肝细胞并未贮藏太多脂肪,其脂肪滴小。以高品质玉筋鱼为饵料养成的红鳍东方,其肝细胞充满大型的脂肪滴,含脂质约80%以上;而以人工配合饵料养成的试验组,生长不良,脂肪滴也较小,饵料中添加适量脂质能节省蛋白质使用量,但如投喂太多脂质,会影响养殖鱼的品质,导致鱼体蓄积过量脂质,肉质低劣[6]。

我国对养殖鱼类必需脂肪酸的研究十分薄弱。王道尊等[7]初步研究了必需脂肪酸对青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添加1%亚油酸或1%亚麻酸青鱼生长均较好,如将两者混合添加入饲料中使用,则青鱼生长不理想,还初步发现添加1%花生四烯酸青鱼生长不佳,而添加6%的鱼油青鱼生长良好。在蛋白质、糖等不同水平交互作用下,试验获得草鱼每日每100g体重脂肪需要量为0.4g,即相于饲料脂肪最适含量为8%。但是,雍文岳等[8](1985)研究认为草鱼饲料脂肪最适含量为3.6%,若超过7%以上,草鱼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并认为草鱼是一种利用脂肪能力比较低的鱼类。底层杂食性的鲮鱼日脂肪需要量,每100g体重为0.1g,即相当于饲料脂肪最适含量为4-5%。

3.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由其它不同物质转化合成或合成很少,必须经常从饲料中摄入。实际上鱼类和其它动物一样,对维生素需求量受发育阶段、饲料组成和品质、环境因素以及营养素问题的相互关系等影响,较难准确地确定。目前已知鱼类需要4种脂溶性和11种水溶性维生素,许多水溶性维生素是辅酶的组成成分。饲料中添加的维生素,一般为预制的混合维生素,根据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为基础,然后考虑到饲料在加工和储藏过程的消耗,加大添加量,以保证机体的足够需求。关于鱼类对维生素缺乏症和需求,过去已有许多报道。最近,有学者就鱼类维生素营养与代谢研究的进展作了评述。饲料中的添加量应考虑加工过程和饲料储存期间的损耗,其添加量往往要增大许多。如斑点叉尾t,维生素C需求量每公斤饲料为60毫克,而实际饲料中维生素C的供给量达到375毫克,因为维生素C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容易受热破坏,或储存中被氧化破坏等引起的。有的维生素,如胆碱仅仅知道是需要,确切需求量未确定,故宁可供给量提高达550毫克,目的在于防止缺乏症的产生[9];红鳍东方对维生素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养殖过程中常出现维生素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E,因此饲料中必须有计划地添加维生素[10]。

关于我国养殖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研究得十分薄弱,初步试验发现如果饲料中缺乏氯化胆碱、肌醇、泛酸钙和烟酸时,青鱼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在团头的试验也表明,缺乏肌醇、烟酸、泛酸钙、氯化胆碱、叶酸、维生素B等依次对团头生长、饲料系数和饲料转换率均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已经研究了草鱼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若饲料缺乏维生素C,草鱼出现缺乏症,呈现出血性症状:眼窝充血、鳃盖、胸鳍、腹鳍基部布满出血点,体腔内的腹膜和肠系膜也出现血点[11]。

4.无机盐

鱼类在新陈代谢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无机盐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有必要通过饲料予以补充。但是,鱼类无机盐代谢受到环境条件影响比较大,淡水鱼类可通过体表、鳃等吸取无机盐;海水鱼类是通过吞饮海水而获得。不过,鱼类能从水中直接摄取的无机盐也仅限于几种元素,从饲料中获得无机盐的补充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要获得较为准确的鱼类无机盐需求量极其困难,因受饲料和水环境中无机盐水平的影响。目前关于鱼类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的报告还不是十分系统。

4.1 钙和磷

钙和磷在鱼体代谢中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它们在骨骼矿化过程中有配合作用。鲑鳟鱼类对磷的需求比其它无机元素都要高,而且这个需求量一般不会受到饲料中钙水平的影响;在对照实验中,鲤鱼和虹鳟的生长与饲料中磷的水平有正相关,而与钙的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总的来说,多数鱼类很少发生缺钙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鱼类能通过鳃从水中吸收钙。斑点叉尾t,饲养在钙含量为14ppm水中,饲料中需钙量0.05%以上,磷0.45%;鲤鱼饲养在钙含量为20ppm 水中,饲料中需钙量0.028%以上,磷0.06-0.07%[12]。鳗鲡饲养在含钙量为19ppm水中,饲料中需钙量0.27%,磷0.29%。鱼类对不同钙量和磷的利用率是不同的。

4.2 镁

以缺镁的饲料饲养斑点叉尾t,鱼生长缓慢。而在水中镁含量为1.6ppm的水平下,斑点叉尾t饲料中镁的需要量为0.04%[13]。鲤鱼缺镁,生长缓慢,易受惊吓,在水中镁含量为3.5ppm的条件下,鲤鱼饲料中镁的最低需要量为0.04%。用缺镁而钙磷超量的饲料饲喂虹鳟,鱼生长缓慢、呆滞、血清中镁低、骨骼肌钾高,以及发生肾结石。进一步研究,认为水中镁含量在1.2-3.1ppm水平下,虹鳟日料中镁的需要量大约为0.025-0.07%。

4.3 硒

硒是金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一个组份,因此能发挥抗氧化的防卫作用,保护细胞正常功能,并参与辅酶A等的形成。鲑鳟鱼缺硒死亡率增高,饲料中硒和维生素E在防止氧化中起协同作用。硒不足会加深维生素E的不足症,引起肌肉营养不良,在饲料中添加0.10ppm硒,能防止肌肉营养不良症。虹鳟饲料中硒需要量约为0.15-0.40ppm是合适和安全的,在这样的添加水平下,体内谷咣甘肽过氧化酶活性最高。当饲料硒含量达到13毫克后,会发生硒中毒现象,鱼螺旋式游泳,生长减慢,以至死亡[14]。

我国鱼类营养学研究,现阶段主要还侧重在需求量的研究,通过“六五”攻关各研究单位的协作,虽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因此今后仍然应该继续把草鱼、青鱼、团头鲂等主要养殖鱼类作为重点研究外,也应该适当注意开展海淡水名贵鱼类营养的研究,适应我国海淡水名贵鱼类的养殖发展形势;从一种鱼类来看,应注意从幼鱼,成鱼,乃至亲鱼整个养殖过程营养需求方面的系统研究,使饲料产品系列化。此外,在全面开展鱼类营养需求量研究基础上,应注意开展鱼类营养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机理的研究;研究中应注意加强设计方法的严密性,试验方法的统一和可比性,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并注意营养试验方法论的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教研室.草鱼的营养代谢生理研究简报[J].中山大学学报,1976,(1):4-8.

[2]杨国华,李军,郭履骥等.夏花青鱼饵料中的最适宜蛋白质含量[J].水产学报,1981,5(1):49-55.

[3]沈美芳,吴光红,殷悦等.养殖暗纹东方鱼体的生化组成及营养需求初探[J].江西水产科技,2002,(3):l6-22.

[4]王桂芹,周洪琪,陈建明等.翘嘴红对饲料蛋白的营养需求及豆对鱼粉的适宜替代量[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2):277-285.

[5]彭爱明.罗非鱼的营养需求[J].中国饲料,1966,(21):25-28.

[6]杨州,杨家新.东方属鱼类营养需求[J].中国饲料,2002,l3:24-31.

[7]王道尊,潘兆龙,梅志平.不同脂肪源饲料对青鱼生长的影响[J].水产学报,1989,(4):35-42

[8]毛永庆,蔡发盛,林鼎.幼鲩(草鱼)对蛋白质、糖、脂肪、无机盐和纤维素日需量的研究[A].鱼类学论文(第四辑),1985,8l-92.

[9]林鼎,毛永庆.我国鱼类营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饲料研究,1987,(5):9-l2.

[10]杨州,华元渝.暗纹东方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概况[J].中国水产,1997,(5):26-27.

[11]胡志洲,黄忠志.草鱼早期生长阶段对维生素C的需要[J].淡水渔业,1988,(2):12-14.

[12]李爱杰,靳鹤田,刘汉华.配饵中钙磷含量及钙磷比对荷元鲤生长等的影响[J].齐鲁渔业,1998,15(5): 8-l2.

[13]陈久波.斑点叉尾t的池塘养殖试验[J].内陆水产,2001,(7):20.

[14]肖调义,章怀云,王晓清等. 洞庭湖虹鳟鱼生物学特性 [J].动物学杂志,2003,(5):12-15.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第4篇

中华鳋病与细菌性烂鳃病

以上两种鳃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两种病灶都发生在鳃部位,外观都表现为鳃发白。但患有细菌性鳃病的病鱼,症状表现为鳃丝发白且腐烂,附有污泥,严重的鳃盖骨中央开天窗,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吃食。而患中华鱼蚤的病鱼,鳃部外观症状为鳃丝发白同时还肿胀,肉眼可见鳃丝有白色丝状蛆 状物,病鱼在水中呈垂直状,尾上翘,狂游烦燥不安的状态。

防治方法:对中华鳋病可用0.01ppm的92p鱼虫净化水全池泼洒,每月泼洒两次。也可用0.4ppm敌百虫化水全池泼洒。对细菌性烂鳃病可用1ppm漂白粉或20ppm生石灰粉水全池泼洒,每三天一次,连泼一周。

打粉病与小瓜虫病

打粉病又称白鳞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这两种病鱼体均会出现“白点”。小瓜虫病肉眼可见鱼鳃及体表有小白点,病鱼瘦弱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行动迟缓,消瘦而死。而打粉病为鳍酸性卵甲藻寄生的鱼病,病鱼则是背鳍和尾鳍,背部先出现白点,随着病情加剧,白点数量不断增多,由点逐渐扩展为白色的团块,在白色的团块中有充血地、的红斑,这是区别于小瓜虫的主要症状。

3 车轮虫病与白头嘴病

两者都会呈现“白头白嘴症状”,但白头白嘴病属于细菌性鱼病,直观症状为头部和嘴部都呈乳白色,主要危害夏花鱼种,放养的四大家鱼种,病情发展迅速,可致鱼大死亡。而车轮虫病可危及各种养殖鱼类,病鱼直观病症为鱼的鳃部和鱼体表寄生鱼类病原虫体,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使鱼狂燥不安,成群狂游池边,该病在水中易观察,离水观察较难,主要发病期为下塘后10天左右的鱼苗。

防治方法白头白嘴病可用1ppm 漂白粉全池泼洒来治疗。车轮虫病可用0.5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全剂(5:2)全池泼洒。

4 病毒肠炎和细菌性肠炎病

鱼和水的对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水泥池养殖;? 白鱼;疾病;预防;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309-02

? 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属鲤形目,鲤科,亚科,白鱼属,俗称抗浪鱼,抚仙湖的特有土著鱼类。1987年以前是抚仙湖的主要经济鱼类,随着抚仙湖旅游业的发展,人们都喜欢? 白鱼的特有鲜美味道,消费量直线上升,价格也水涨船高。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沿湖渔民不顾? 白鱼的生长规律,盲目加大捕捞强度,加上外来物种太湖银鱼的竞争等多种因素,致使? 白鱼的种群数量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抚仙湖里的? 白鱼捕捞量不足1 t,面临着灭绝的厄运。

为了保护和拯救这一特有土著鱼,1999年4月,玉溪启动“抗浪鱼人工繁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项目”。课题组先后在? 白鱼沿湖自然产卵的几个地方收购鱼卵,进行人工孵化,经过4年左右的研究,人工繁殖终于在2002年6月获得成功。? 白鱼在天然环境中很少生病,但是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的投喂饲料,伴随而来的是? 白鱼在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概况

养殖地点为玉溪市古生态抗浪鱼科研保护中心。保护中心位于江川县江成镇牛魔村委会火焰山的抚仙湖畔,占地4.53 hm2,鱼池面积4 hm2,其中混凝土鱼池96口2 hm2,成鱼池0.93 hm2,人工湿地1.07 hm2。养殖水源全部取自抚仙湖,抚仙湖水属于Ⅰ类水质,水质清新,水源清洁,无对渔业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苗种为来自中心人工繁殖的鱼苗。

1.2 预防措施

1.2.1 清整鱼池。每年的年底在并塘后排水、清淤、曝晒数日,用生石灰450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2.2 鱼种消毒。放养前用5%食盐水溶液浸浴5~10 min;放养前用聚维酮碘溶液20~30 mg/L浸浴10~20 min。

1.2.3 投喂药物饲料,增强鱼体免疫能力。一旦进入饲料投喂阶段,平常应配合大蒜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与饲料一起投喂,能够起到调节鱼的新陈代谢、增强鱼的食欲的作用,经常投喂可提高鱼的免疫能力,对于预防鱼病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1.2.4 定期换注新水。为保持池水新鲜、清爽,溶氧在6 mg/L以上,每隔3~5 d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 cm。

1.3 防治措施

1.3.1 水霉病。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易得水霉病。大量感染此病时,严重影响受精卵的孵化,降低鱼卵的孵化率。感染水霉的鱼卵表面被一层白色絮状物包裹着,在水中看去,就象一个个小绒球。

防治方法:在孵化过程中,每天用2%的食盐水浸泡受精卵10 min以上;及时挑出死卵。

1.3.2 气泡病。苗种培养阶段易患气泡病。患病鱼苗漂浮于水面,游泳缓慢、混乱,身体失衡不能下沉,不摄食,不久便死亡。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有气泡附在鱼体及鳍条上。

防治方法:在晴天中午至日落前用遮阳网在培育池上遮掩,防止光合作用过剩,水温过高;发病鱼池,用食盐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5 mg/L。

1.3.3 车轮虫病。每年都有发生,对出苗至2 cm的鱼苗危害极大,大量寄生时会导致鱼苗大批死亡。感染此病时,在水中常表现为鱼体消瘦,焦躁不安,成群结队的沿池边狂游,体表可见白色点状物,在水中更为明显。将病鱼的的鳃丝、鳍条及皮肤黏液分别制成临时压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大量的虫体在不停的旋转[1-3]。

防治方法:用硫酸铜0.5 g/m3和硫酸亚铁0.2 g/m3合剂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次;用1 mg/kg硫酸锌粉(七水硫酸锌)全池泼洒,连用2~3次;用3%食盐水溶液浸浴5~10 min;用车轮虫绝杀全池泼洒,深1 m的水体用1.8 L/hm2。

1.3.4 小瓜虫病。鱼苗和成鱼都可感染,尤其是对2龄的? 白鱼危害比较严重,发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在池边缓慢游动,集群或独游,不摄食。肉眼观察有小白点附着在病鱼的头部、鳍条上。镜检发现有虫体,在高倍镜下可以看到体表有纤毛、体内有马蹄性大核[4-6]。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杀灭虫体及胞囊;用辣椒7.5~12 kg/hm2和生姜15.0~22.5 kg/hm2一起加水煮沸30 min后全池泼洒,或用干辣椒粉4.05 kg/hm2和生姜片1.5 kg/hm2一起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5~7 d;用食盐10~30 g/L浸浴5~10 min;用90%晶体敌百虫0.5 g/m3,溶于水全池泼洒,同时每1 kg饲料拌2 g氟苯尼考或4 g诺氟沙星投喂,每天1次,连喂3 d。

1.3.5 指环虫病。在成鱼养殖阶段易发生此病,患指环虫病的病鱼,体色发黑,身体瘦弱,鱼呈不安状态,有时病鱼在水中急剧侧游,有时病鱼在水中狂游,同时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最后不吃食沉于水体底部死亡。严重时病鱼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膜。有时病鱼的鳃瓣及鳃耙表面肉眼可见明显的白色泡沫状小团。鳃丝粘液增多,肿胀,鳃瓣呈灰白色。把鱼的鳃丝制成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的虫体,并且能观察到虫体在蠕动。

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0.7 mg/L,7 d后再用1次;同时,1 kg饲料拌3 g阿苯达唑投喂,每天1次,连喂3~5 d;治愈后,用二溴海因0.3 g/m3水体全池泼洒消毒,以防细菌感染。

1.3.6 双身虫病。2009年8月玉溪市抗浪鱼科研保护中心在? 白鱼身上第1次发现双身虫病。病鱼体色变黑,身体消瘦,少量摄食或不摄食,病鱼表现焦躁不安,一会在水中旋转,一会在水中狂游乱窜,直到死亡。将病鱼的鳃全部取出,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镊子将鳃丝慢慢地拨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虫体。

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0.7 mg/L,7 d后再用1次;同时,100 kg鱼体重用30 g晶体敌百虫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 d。

1.3.7 锚头鳋。少量寄生时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才会引起死亡。病鱼通常表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反应缓慢,消瘦。肉眼观察,体表可见石榴子大小的红斑,周围组织发炎、红肿,白色半透明渔锚状虫体。

防治方法:鱼患锚头鳋病后,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 g/m3和硫酸亚铁0.2 g/m3合剂全池泼洒,每7 d 1次,连用2~3次;杀完虫后,水深1 m用聚维酮碘溶液2 250 mL/hm2全池泼洒,以防细菌感染。

1.3.8 细菌性烂鳃病。3.33 cm以上的鱼苗至成鱼都会感染。患病鱼体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肉眼观察,鳃丝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末端糜烂,严重时腐烂处带有污泥。

防治方法:全池遍洒溴氯海因,使池水浓度为0.2~0.3 mg/L,每天1次,连用3 d;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用量为水深1 m的水体2 250 mL/hm2,每天1次,连用3 d;100 kg鱼每天用诺夫沙星30 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 d;100 kg鱼每天用氟苯尼考10 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 d。

1.3.9 肠炎病。患此病的病鱼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出现行动缓慢、离群独游、浮游水面、食欲减退,最后完全不摄食而死亡。把鱼从池里捕起,从鱼的外观上可见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流出。解剖后发现肠道有淡黄色液体,后肠充血,肠道没有食物。

防治方法:全池遍洒溴氯海因,使池水浓度为0.2~0.3 mg/L,每天1次,连用3 d;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用量为水深1 m的水体2 250 mL/hm2;用三黄粉拌饲投喂,100 kg鱼每天用三黄粉25 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 d。

1.3.10 爆发性出血病。主要危害成鱼。患此病的病鱼头部、口腔、鳃盖、眼眶严重充血;胸鳍、尾鳍基部发红充血,鳃部浅红色贫血和紫红色淤血;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鱼眼球突出,红肿,腹部膨胀,腹腔积有粉红或浅黄透明液体,肠道充满黄色粘液,无食物。严重时鱼体肌肉充血呈深红色,此病与草鱼出血病“红肌肉”型相似。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溶液,使池水浓度为0.3 mg/L,杀体外寄生虫病;用溴氰菊酯10 mL/m3和0.2 g/m3硫酸铜合剂全池泼洒,3 d后再泼洒1次,同时1 kg饲料拌6 g诺氟沙星粉投喂,每天1次,连喂3~5 d。在治愈后第2天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20 g/m3,调节水质。

2 结果与分析

10年来中心在鱼病防治上积极主动,平时的鱼病发生、诊断、防治用药都有记录,经过10年的不断总结、对比,摸索出了一套人工养殖? 白鱼鱼病防治技术。经过多年的养殖,无药害事故发生,大大降低了在养殖过程中因疾病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为? 白鱼的大面积推广养殖提供了鱼病防治技术支撑。

3 讨论

? 白鱼的人工养殖用水来自抚仙湖,水源充足,水质清爽,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细菌性鱼病相对其他鱼类养殖较少。注意预防寄生虫病,在发病高峰期,经常用显微镜对鱼体进行镜检,若发现寄生虫,及时杀灭虫体。? 白鱼的各种寄生虫寄生在体表、鳃部等各个组织器官,寄生叮咬后细菌会通过损失鱼体组织进入到体内,产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因此在杀灭寄生虫后,接着再进行水体消毒和鱼体消毒,以防致病菌继发性感染。肠炎病是? 白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感染的细菌性鱼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取内服外用的治疗方法。在没有发病时,平常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1、维生素C和成都芳草公司的三黄粉投喂鱼体,提高鱼体的抵抗能力。

? 白鱼的鱼病防治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鱼病防治要从许多细节做起,给鱼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生长环境、优质的饵料等,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

4 参考文献

[1] 杨君兴,陈银瑞.抚仙湖鱼类生物学和资源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36-42.

[2] 黄琪琰.淡水鱼疾病防治实用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0-115.

[3] 谷序文,龚珞军,刘全礼.鱼病控制技术与治疗用药[J].科学养鱼,2010(5):85.

[4] 马婷.鱼类水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268.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渔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雨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

黑河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