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范文第1篇

时届清明,春暖花开。金灿灿的迎春花儿在暖洋洋的太阳光的照射下徐徐生辉,柳树枝儿在微风的轻抚下飒飒作响。

一大早,太阳光庸散的照在大地上。人在阳光的沐浴下走着,感觉特别舒服,特别的暖洋洋,醉醺醺。在冬日里的懒散已全无踪影。这太阳光不就是先烈们给我指引的道路么?我向着太阳走呀走,果真找到了烈士们不逝的英魂——在那太阳的尽头,充满光明的地方。是呀,烈士们的心不就像这太阳一样光明,火热么?

我来到烈士们的墓前,仰面瞻仰先烈们的尊容。一个个眼神坚毅,不屈不挠。烈士们都在看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向着远方急切而又充满信心的眺望。他们在眺望祖国光明美好和平的未来,在眺望今天的幸福生活!

“拿着刀枪,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这些话语只在电视中和老师那儿看到听到。今天,我真的看见了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怪不得这儿的花儿那么的红,原来,都是用鲜血染成的啊!瞧啊,一个个花朵正争相开放,石碑下一个个红领巾也仰着小脸崇敬瞻仰。勇士们,你们看到了么?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洒!您一定欣慰的笑了吧?

天已近黄昏,可是太阳依旧那么热烈。下山了,回到家,已忘记了在山上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却永远铭记在心中八个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范文第2篇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1年清明节优秀专题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清明节优秀专题作文1清明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一到清明节我们全家一起去上坟,到了坟地,我的弟弟妹妹们都等着我去玩呢。

我的弟弟妹妹都很喜欢清明节,也包括我这个小姐姐,因为我们大家可以聚在一起,一起爬山,一起放风筝,可开心了!可快乐了,可惜一年中“‘清明节”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很珍惜哦!说到这儿,我得赶快拿着我的风筝去和她们玩了,要不然他们爬山就不等我了。我走到坟前一看他们全来了,就差我一个人。我们给祖爷爷、祖奶奶祭拜后就去玩了,爬山有两条路,一条很崎岖以前放羊时走过的山路,很难爬。还有一条是山野地上长满小草的路,人们可以轻轻松松的爬上去,但是两条路都一样远。最后我的弟弟、妹妹们一致决定为了锻炼我们的意志,上山时走那条崎岖而艰难的山路,下山时走那条平坦而长满小草的路。

上山了,我们象一只小老鼠一样“嗖、嗖、嗖”爬上去,可是爬到半山腰,他们累得直喘气,我们快要爬不动的时候,兆兆比我小一岁的妹妹对大家说:“我们要坚持,坚持才是胜利,如果我们退缩了,就是一个懦弱的人,就是一个经不起一点风雨的人”,我听了后说:“妹妹你说的对,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一定要爬上山顶”。“行”,大家说。我们艰难而努力的向上爬,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一定会问,我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因为有一种信念,一直记在我们心中,那就是,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在山顶被清风吹过,把我们身上的“累”给吹走了。往下一看:啊!我们的家乡贵德就像一个盆地,到处绿树成荫,清清的黄河顺势而下,柏油马路像一条条白色的带子,高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好美丽、好漂亮。

突然妹妹对我说:“姐姐我们一起放风筝吧”!我听了连忙点头,拿出了我的蝴蝶风筝,妹妹拿出了小鹰风筝准备放风筝。那线一紧一松风筝慢慢飞上天空,我们边跑边放,风筝越飞越高。我的蝴蝶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妹妹的小鹰风筝翱翔在蓝天中,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空中飞舞,我们的心情好高兴、好激动。

突然,爸爸、妈妈在喊我们该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收起风筝离开。这一天是我们值的怀念的日子。今天我们好快乐好尽兴。最后我要大声说: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清明节”。

2021年清明节优秀专题作文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之情来到了烈士陵园。为那些因正义而牺牲的烈士拂去尘土,凭吊烈士的英魂,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想,我们的这些烈士们,他们的虽已逝去,但他们那可贵的、崇高的精神却像一团巨火燃烧着,永不熄灭。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我们宣恩的多少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也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为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我们宣恩的骄傲,也是我们宣恩的光荣。

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战斗,他们怀揣群众利益走向危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扞卫他人的生命,他们始终坚信,当国家需要堵机的时候,他们就学黄继光,当国家需要炸碉堡的时候,他们就学董存瑞,当国家需要排地雷的时候,他们就学罗光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他们对死毫不畏惧。只把它当蛛丝一样轻之拂去。

烈士们不是屹立在高山巨岭上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株小草——为大地增添一笔绿意。

烈士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人,而是平凡道路下的一颗石子——为繁忙的交通奉献所有力量。

烈士不是攀权附贵的小人,而是力争上游的君子——为心仪的祖国贡献出全部生命。

小时候,妈妈常说,我们的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那时候,我还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现在,我长大了,也渐渐懂了,正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们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虽然离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年代很远了,也许无法体会那时的艰辛,但我们已经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新时代建设的重任,虽然也有艰险和困难,但我们一定会学习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好好学习,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革命先烈你们安息吧!

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2021年清明节优秀专题作文3今年的清明节,印象特别深。

清明节那天,天气很好。我好不容易赖着求着,舅舅才答应带我一起去扫墓。外公和舅舅带着锄头、刀和一个畚箕,畚箕中用塑料袋装着香、蜡烛、纸钱、鞭炮、还有很多“金元宝”、“银元宝”呢!

外公一路说:“现在的清明节,真是简单了!以前在浙江,要用箩筐挑着供品,在坟堆里转一天,这个‘阿太’、那个‘阿太’(祖宗),脑壳头都转糊涂了……”舅舅嘿嘿地笑着……我们走了很多田间路,有的地方茅草长得有一人多高,实在难走!最后,我们终于满头大汗地来到了舅舅的祖父母的墓前,感觉这里真是又远又有些怕人啊!我疑惑地问外公,干嘛要在这里,难道不能埋在我们家后山吗,那多方便?外公说:“小孩别乱讲,这里风水好,好保佑你们的!”

舅舅开始用刀砍四周的杂草乱树,外公用锄头清理坟头上的杂草。舅舅的动作好快,不一会儿就把自己手上的活干完了,他让外公休息,又拿过锄头接着干起来。外公呢,就点上一支烟,悠闲地清理起坟正前方的平地来。接着,外公在坟墓旁边点着一对小蜡烛,点上三支香,开始朝山头拜,嘴里说:“山公山母,今朝是清明,你们要放他们的假咯……”又拿出三个元宝烧了。我在一旁看着听着,又怕又想笑,但看外公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只好忍住了。接着,外公又让舅舅挖了一些新土倒在坟头上,又在上面插上一根带叶的细竹子,破开竹子头,然后在上面夹上几张纸。我虽然觉得奇怪,但也没敢问。

最后,外公在坟头正前方清理出的空地上,点上蜡烛和香,然后开始烧纸钱,舅舅叫我也过去烧。我听见外公又开始说:“阿爸阿妈,今朝是清明,钞票多得很,尽量用,要保佑小的。”说完,他拜了几拜。接着是舅舅拜,他的嘴里也嘟囔着。轮到我拜时,外公帮我说,叫祖宗们保佑我会读书。真是奇怪呀!大家都拜完了,舅舅点燃鞭炮,地上的灰被炸得乱飞。

我们按原路下山来,一路听到不停的鞭炮声。

中午,方桌摆到大厅中间,摆上炒好的菜和清明果,放好八个酒杯,并放好筷子。外公又点燃一支蜡烛,又点香,又开始朝着门外说话。然后给每个酒杯中倒酒,其实是糖水。他不许我们小孩碰凳子动桌子,说是祖宗们在吃酒,又要我们朝着桌子拜,还要我们烧纸钱。纸钱灰都飞到菜里面了,大人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最后,外公用酒在桌前的地上点了三下,又划了一个半圆,舅舅告诉我说:这是个“心”字。好怪呀!

忙活了半天,我累了,口也渴了,正好看到舅舅喝酒杯中的糖水,我赶紧也喝了,真甜!

你觉得有意思吗?

2021年清明节优秀专题作文4时光荏苒,转眼间清明节又来了,这是属于我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清明节。一时之间,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从我懂事起,老师们就对我们进行了无数的传统节日教育。大多涉及爱国爱家之类的红色旋律,懵懂之时,尚不懂得其间蕴含的重大意义,只是觉得该哭就哭,想笑就笑,无拘无束,一派天真。

渐渐长大了以后,书读多了,随着知识的日渐丰盈,我认识了很多爱国烈士,如大义凛然的,铮铮傲骨的江姐,宁死不屈的刘胡兰……学校也组织几次了清明节去给烈士扫墓的活动,站在烈士墓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渐渐明白了这个节日是需要缅怀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可是如果不是当初他们的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就不会有我们如今的安逸生活。生命是何其可贵的,可是他们却甘心为国捐躯。心里有了感动和怀念,清明节到了的时候便有了丝丝愁绪,时不时会冒出如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并萌发长大了身先士众死而后已的报国情怀。

到如今,觉得一切都开始转变了,从心境,到觉悟。去年随亲人去山上扫墓,正是阴雨霏霏,感觉行人匆匆,大多神色凄然,天地暗淡,行云阴沉,似是寄托无限的哀思。山丘间此起彼伏不时响起清亮的鞭炮声,风吹过,一阵阵压抑或放肆的哭声就在空洞的山间回荡,好生凄凉!那声声呼唤,好似生者在期待着着亲人能再入梦中相见,可从此上穷碧落,下落黄泉,生死两茫茫!感觉人生的无常和生死的无奈,不觉两行清泪潸然泪下。便不知不觉握住妈妈的手,感受那无尽的温暖和踏实。死者已矣,生者长存,把握好每一天,好好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这就是清明节给我的感触吧:学会缅怀,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家,更要爱自己的祖国!心中有爱,一切才会显得那么的实在和珍贵!

人的一生,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到箭步如飞,总是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人对事物的感悟,也如清明节给我们的启示,那么深刻,那么绵长……

2021年清明节优秀专题作文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诗一样,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蒙蒙细雨而至,它给人的感觉总是忧愁的。

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蒙蒙细雨到来了。

这天早上,又是浓郁的天,徘徊了一会了,感到分外忧愁,仍是不适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饭,拿起香纸,扛起锄头扫墓去了。

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前。爸爸把坟四周的杂草除掉之后,我在上面贴黄纸,插上香就离去了。

众多亲人的坟前都去过了,我们又冒着小雨,准备去爷爷奶奶的坟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无心欣赏;鸟叫声,虫鸣声,我无心聆听,只顾着早些来到坟前。一会儿,我们到了。望着孤零零的坟墓,我不禁满腹忧愁。待爸爸锄完草,贴完纸后,我们又拿出纸钱跪在坟前,将它们全部撒在坟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东倒西歪,周围一片死气沉沉。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们生前对我的关爱,带给我的欢乐,想到他们临终前的遗嘱,我不禁一阵惆怅,顿时泪流满面。此时,爸爸也流泪了。雨势并不减退,我们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好久才站起来。

这时,我看见了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听妈妈说,杜鹃花又称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时节开放,是因为它是纪念和安抚亡灵的物品。于是,我跑了过去,摘了几束插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抚……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清初;贰臣文人;人格心态;创作风格

明清易代之际,天灾不断,战火连年,最终少数民族政权满清统一了天下。国家的骤亡,异族的入主,极大地冲击着士人。在朝代的更替面前,臣子们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或出仕新朝而为“贰臣”,或为恢复故国而继续抗争,或为遗民,或逃禅……儒家传统思想赋予士子“忠君不贰”的道德要求,以及长期以来“华夷之变”观念的浸透,无疑深深影响着文人的取予进退。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尽战乱、背负沉重心理压力的贰臣作家,无论思想生存状况,还是文学 艺术 创作,都和与之相对的遗民作家有着很大差异,且具有自己的鲜明印记。又因其成就之高,影响之深,促使我们作深入探讨。

一、贰臣文人的生存际遇

朝代变更的特殊历史际遇,必然促使贰臣的产生。引人注意的是,清初贰臣较之前朝,人数更多,对新朝贡献亦更大,不禁发人深思。这一现象 自然 直接受清廷用人策略的影响。清人进驻京城,即发告示云:“……我今居此,为尔朝雪君父之仇……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一到玉石不分,尽行屠戮。有志之士,正干功名之秋。如有失信,将何服天下乎?”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旗号,来实现一统天下的目的,颇具策略性与欺骗性,极尽威逼利诱之所能,也确实起到诱降作用,导致大量前明官员纷纷倒戈降附。如谢隆明末罢归,顺治元年(1644)清廷“颁诏招抚山东”,谢陛相时而动,“偕在籍明御史赵继鼎、卢世?等遣人赍降表赴阙,其词日:‘闯贼李自成肆逆逞暴,神人共愤,臣等空且不共之仇,愧无回天之力。惟皇帝陛下智勇兼锡,威灵遐畅,,笃夙昔之旧好,沛拯救之新纶,浩荡仁恩,有逾再造。……敬附归顺之资私而并及之。

且清廷“施笼络民心之术”,举措之一为:“明官吏降附者,各予升级,仍令视事。朱姓诸王,仍其王爵。”可参之《实录》:“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清世祖实录》卷五)前明、南明官员,包括依附阉党臭名昭著者,以至降附农民军“从贼”“为寇”之人,俱加任用,甚至宠锡有加。如冯铨,明末献媚魏忠贤,为其养子,列“十狗”之一,助纣为虐,与东林、复社等正义人士为敌。后在清廷征召下,即“优予冠服、鞍马、银币,令以大学士原衔人内院佐理机务”,冯氏备受重用。如金之俊,“(李)自成陷京师,(金)之俊不能死,被拷索”。后降清,竟官至吏部尚书。尤其洪承畴,崇德七年(1642),锦州被俘,归降满清后委以重任,屡受封赏,致使其他诸将对此大为不满。对此,太宗解释道:“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引导者,吾安得不乐?”而其重用贰臣之道,甚而遭致非议。如顺治元年(1644)六月,时任顺天巡抚的柳寅东曾言:“近见升除,凡前朝犯赃除名,流寇伪官一概录用,虽云广大无遗、宽大为治,然非慎加选择之道。鼎革以来,政教未敷,奸宄靡所顾忌。亟宜速定律令。”睿亲王多尔衮却自有自己的一番用意,认为:“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归顺官员,既经擢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斩,问刑准依明律”“脚)。鉴于饱经战乱后新政权政局不稳、人才缺乏的现状,故此采取不论人品出身、唯才是用的用人政策,以致大量贰臣出现,且在清初发挥了重大 政治 作用。

需要指出,清廷招降汉臣,出于各种原因,有的却只是借其声望,助其统一。如钱谦益,明末作为东林党魁首,即以文章气节名满天下;顺治二年(1645)五月降清,至京候用,三年正月,清廷命以礼部尚书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此职仅为虚衔,无实权,钱本人亦大失所望,其问不过做了一些招降工作。六月,钱氏即以病乞假回籍。于是,清廷令巡抚、巡按“视其疾回奏”,其实不无监视之嫌。又如吴伟业,早年即为士林所重,人清后主持文社,声名日隆。吏部侍郎孙承泽荐举时亦言:“伟业学问渊深,器宇凝弘,东南人才,无出其右,堪备顾问之选。” (人京后,伟业被授予秘书、侍讲,迁国子监祭酒,仅委以修书,且不久即丁母忧回乡家居,在新朝并未有所作为。可见清廷本意在借助二者声名,达到收服人心的政治目的。需要说明乾隆帝组织编撰的《清史列传》,其中《贰臣传》中人物,因其本为大臣列传,而非“儒林…‘文苑”,均列其仕宦经历,尤其凸现政治武功。如龚鼎孳,诗词文兼擅,其文学成就虽逊于钱、吴,却乐交游,喜奖掖后进,凭其政治地位,跻身“江左三大家”之列。而本传却只叙其居官经过,并一再指斥其失节降附,尤其是委身“流贼”李自成一事,对其文学成绩、文坛影响只字未提。又如周亮工,酷好文艺,交游半天下,是明清之际颇有影响的文人学者。而本传却仅载其政绩军功,且略去其明末官山东潍县守城抗清事。以上清廷所谓“贰臣”,出于维护自身统治需要,为现实政治服务,有的大臣虽有“贰臣”身份,却入别传,更多政治考虑。并且清廷编选传记本身,亦有疏漏,邓之诚先生曾言:“孙廷铨、王崇简、姚文然,皆迎降者,又不人贰臣传,则体例之疏也。” (出于政治原因,以达到维护皇权统治的目的,其分类确实显得混乱无章。而我们所作“贰臣”文人分析,是从文学创作角度出发,故而所取研究对象“贰臣”,自然亦异于满清统治者标准。我们以为,其人政治上初仕前明,包括南明政权,后人清为官,且有作品传世,具一定文名、声誉的(主要为文臣),纳入我们研究范围之内。同时,贰臣文人群体与其他文学团体、流派相比,不会有谁堂而皇之地为贰臣张帜,更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贰臣”名号举行诗文聚会、诗酒唱和等活动。只是我们鉴于其贰臣的经历遭遇,对其人格心态产生的影响,结合其创作,借用“贰臣”一词对之进行开掘、分析,并归纳其审美取向、艺术旨趣后的结果。

二、沉重社会心理压力下贰臣文人的文化心态

贰臣作家群,人员构成众多,文学成就斐然,文坛影响深远。仅以名列《清史列传》中《贰臣列传》、时称“江左三大家”为例,钱谦益曾被誉为“四海宗盟五十年”(顾炎武语),吴伟业(梅村)亦是继牧斋后主持文坛的人物。而龚鼎孳的文学成就虽逊钱、吴,却以其位极人臣的政治地位、名满天下的极高声誉、提携后进长者作风而为人所称,创作颇丰。尤其是词作,在明清之际,堪称领袖。又如“才名稍亚钱吴”(周亮工,文武兼备,文人兼学者,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又如王铎(觉斯),不但以书法高妙名世,且以其诗歌创作被誉为中州“诗伯文宗”,成为中州诗坛代表人物,足以“振起艺苑,楷模后进” (卷五《许傅岩诗序》)。此外,如曹溶(秋岳),诗词文兼擅,尤其是词作,在其时及后世颇具影响,开启浙西词派先河。凡此,显见贰臣作家的成就与影响是仅次于明遗民作家的创作群体,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贰臣作家身仕二朝经历与生存境遇,使其人格心态变得更为丰富复杂。我们知道,自孔子以来,儒家伦理道德即讲求“忠君”,倡导“君臣大义”,且要“严夷夏之大防”,后经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而世代承传沿袭,不断丰富,清初 发展 到极致,可由其时遗民之众,抗清之持久,知气节在人们心中地位之重。此外,亦可通过降清贰臣受到时人的讥讽、谴责,感知当时社会舆论给他们造成的沉重心理压力。如钱谦益降附后,“北上赴任时,一日,曾到苏州虎丘一游,身着一件小领大袖外衣,人问其装代表哪朝风格,钱故作戏语道:‘小领示我尊重当朝之制,大袖则是不忘前朝之意。’那人评道:‘大人确为两朝‘领袖’!”(葛万里《钱牧斋先生遗事及年谱》)而此次北上,钱却未予重用,失望之余,旋即告病辞归故里。孰料其常熟乡人送其一幅对联,日:“南北三朝元老,清明两代词臣。”谦益本人不由感慨:“人情恶薄,无甚于吾乡。”与其说是其乡风浇薄,毋宁说当时世风使然。又如金之俊(岂凡),时人讥其失节日:“仕明仕闯仕清,三朝之俊杰;纵子纵孙纵仆,一代岂凡人。”又日:“一二三四五六七亡八,孝弟忠信礼仪廉。”(且言:“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对其挖苦、讽刺,甚是严酷无情。

同时,甲申三月十九日国变,多有后来贰臣欲自杀殉国的记载,亦可见儒家封建政治伦理道德观念对其影响之深。如吴伟业,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云:“甲申之变,先生里居,攀髯无从,号恸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日:儿死,其如老人何]川(附录《吴梅村先生行状》)又如龚鼎孳,“寇陷都城,公(龚鼎孳)阖门投井为居民救苏。寇胁从不屈,夹拷惨毒,胫骨俱折,未遂南归之愿”(严正矩《龚端毅公传》)。又如周亮工,其子在浚载:“逆闯(李白成)破京师,公投缳,为家人救免。时传闻上已南渡,公又念太封公、太淑人年迈,因与张锦衣鹿征(瑶星),避于浣花庵。”((附录《周栎园先生年谱》)而王铎虽未有殉国之举,亦曾有祭告先帝之举:“甲申之春,河北乱,予自苏门山走浚,买舟而南,复入吴越。闻闯贼李白成破北京,先帝经死万岁山树,予被发聚友数十人,为位哭于江滩。”(卷十八《诘甲申事》)

至此,我们可见贰臣文人中,对于自己赧颜仕清,很少毫不知耻、近乎冷血之人。因失节仕敌是其一生永远无法抹掉的污点;同时,其良心未泯,自怨自艾,羞愧忏悔之意,我们亦可从其作品中得以印证。

三、贰臣文人的创作主题与风格嬗变

正是这种贰臣经历,时代舆论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加之自身良知未泯,极大影响了贰臣作家的文学创作。贰臣文人虽选择了新朝,却终难忘前明故国。他们一方面不断追忆先朝,而对于自己的失节更是常常进行深切地忏悔,如钱谦益。顺治五年(1648),钱氏曾向明遗民林古度赋诗以诉说自己的心曲:“残生犹在讶经过,执手只应唤奈何。近日理头梳齿少,频年洗面泪痕多。神争六博其如我?天醉投壶且任他。叹息题诗垂白后,重将老眼向关河。”(卷一《次韵茂之戊子秋重晤有感之作》)谦益本人的愧悔是真诚的,晚年以泪洗面,正是其内心愧悔苦痛的外现。甚至转化为对清廷的不满和声讨,进而转化为抗清行动,暗中支持支援东南郑成功领导的抗清事业。难怪清高宗阅其诗集后竟然恼羞成怒,专门批示进行严厉禁毁。

又如王铎。“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陈,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歌间作” (卷三十《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沉湎诗酒,耽于女乐,消极处世,但终难排遣内心苦痛。“社稷存时曾恸哭,乾坤劫后已虚无”(卷五《哭觉斯长兄》)。入清后虽居高位,觉斯却始终显得毫无 政治 抱负与生活激情,时时感觉到贰臣身份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顺治八年(1651),王奉命祭告华山、峨眉山,因将离开京城,心里有了一种解脱,感到由衷的轻松与喜悦,“侥得出京甸,飘然寄远纵”(卷二十四《喜出京》),诚如其弟王雏所言:“此行堪惬吾兄意,卧雨餐风入漏天”(卷二十一《闻长兄话蜀事》)。此次远行,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解脱。“江关悬万里,蹩蹙笑余生。……从此冠当挂,颠毛果用名”(卷二十四《有事蜀祭别五弦》其二),竟然由此萌发出挂冠归隐之念。卒前不久,向亲人倾吐内心的痛苦:“我自兵抢后火船……衰老余生,遭际坎坷,殊无快意事,无快意时,无相对快意之人物。……夫古今来侏儒何限,不侏儒亦何限,不知造化;何独妒于老我,摧残之,窘辱之,而拂乱之,生死不自为得。其留以告天下后世,天下后世读而怜其志者,只此数卷诗文耳。” (卷二十《诸同人尺牍·长兄觉斯家报》)且“遗命敛以布衣.勿封树””(卷二《王觉斯先生传》。回首一生,最大耻辱莫过于自己的失节,备受时人非议。不愿穿清朝官服入土,试图以此来赎背弃前朝之罪。

同时,清廷出于对汉人的猜忌,贰臣往往受到新朝不公平对待,不免不满、失望,如曹溶、周亮工,在其著述中亦多有表现。以周为例,亮工不仅工于诗文,且颇具政治才干,为新朝平乱, 发展 文教,均有巨大贡献,却几次遭受不自之冤,被诬入狱几至丧命。为此,他不禁会反思自己的出处,以致怀疑自己出仕的选择。顺治十六年(1659),亮工人刑部狱时,深感“生平多谬误,细细责微船”(卷五《九月二十日同乡人帅君载酒泛菊即席同冠五韵》),认为“出处吾全误”¨(卷六《送冠五还南山》)。甚至产生愤懑与不平,“豹头山下海波宽,对簿声残裹里瘢。自分当时填马革,敢烦具狱望天看”。“弓刀痕里掠枯髅,夜夜云阳市上游。自是圣恩天广大,可怜犹问射乌楼”(卷十--(六月十日纪事》)。“当时”指崇祯十五(1462)年,官潍县时,清兵大举来犯,亮工誓死抗击,孤城得以保全。此外,顺治十五(1658)年,周赴闽质审,时郑成功率兵猛攻福建,亮工待罪居“射乌楼”守城,终使郑军败退。由此诗,可见其对新朝的不满与怨愤。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范文第4篇

清明节起源作文范文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起源作文范文二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 、 禁烟节 。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起源作文范文三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都赶着去祭拜自己死去的亲戚和朋友,有的人买菊花和美酒;有的买冥币和香和烛。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救活了重耳。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范文第5篇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1]

(一)、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二)、清明节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跟随晋公子重尔流亡的一个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后者做国君(即晋文公)后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却带老母到绵山隐居,不受封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便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这一天禁火。《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

现在人们解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归之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种说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来解释,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须要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仲春时节,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寒食节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会性地纪念介子推。当该节日增添了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也就是在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我们从现存的历史记载和诗文等文字资料中可以大略看到这种转化的过程。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2]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3]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那么,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重要的日子。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应该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些诗文所记载的寒食扫墓烧纸的事其实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写郊外游春的盛况;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也有并称“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版权所有明”突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三)、清明节与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上巳节的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时期,这种活动就不仅是一种祛邪求祥的巫术仪式,而且更是一种自由快活的春游。《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徂。”“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从以上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上巳节就是在郊外水边举行辟邪求吉的宗教仪式之后快乐地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节日。这样,上巳节的气氛就有两种:一是肃穆的祓除和招魂,二是欢快的嬉游和交往。虽然祓禊、招魂的仪式很重要,但是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快乐的春游和交往。

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除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这段文字里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不少文人写有诗文描述这种盛景。民间男女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交游。刘驾《上巳日》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库与加油站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友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石油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