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和母亲不能说的快乐阅读

我和母亲不能说的快乐阅读

我和母亲不能说的快乐阅读

我和母亲不能说的快乐阅读范文第1篇

亲子阅读是家长和孩子围绕图画故事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的、个别化的阅读活动。幼儿时期的亲子阅读是在一个和谐自然的环境下,父母和幼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这些方式可以是父母讲幼儿听,幼儿讲父母听,还可以是表演、画图、手工等方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父母与幼儿一起来分享的过程。与幼儿近距离地接触,让幼儿感觉到亲切,又让幼儿能注意力比较集中地倾听,还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感情。我们在亲子阅读的调查中发现,家长在图书选择上比较茫然,不能很好地把握早期阅读的核心价值,缺乏阅读指导方法和策略。为此,我们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

一、创设亲子阅读吧

根据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创设“亲子阅读吧”,共四个栏目。

1.“本月推荐的图书”。推荐好的读本,让家长体验亲子阅读的快乐。每月向家长推荐四本图画为主、色彩鲜艳的好书。在内容选择方面,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情节生动有趣,知识面由浅入深,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为了顺利地更好地开展这个活动,我们利用了“家长问卷”了解亲子阅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惑,针对困惑与现状我们又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在给家长推荐优秀的幼儿读本时我们也做了选择,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给家长推荐了一张书单,让家长自己选择,有经典童话故事图书、科普类图书和精彩的童趣绘本图书。家长们说:“没想到,给孩子看的绘本竟让我们全家人爱不释手。”“每晚和孩子一起阅读是一天中最快乐的事。”

2.“我和宝宝一起读”。许多家长阅读指导策略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摸索,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方法。很多家长对孩子各年龄段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的认识不够,在亲子阅读中没能做到完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书籍选择或阅读指导。我们每周从每月向家长推荐的四本好书选取一本中进行分析,把握书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重难点,为家长提供幼儿阅读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3.“共读感悟”。家长会在活动中与交流自己在亲子阅读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在交流中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许多家长就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才学会了好多的方法。我们还针对某一家长的困惑进行讨论,寻求适合的解决对策,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与建议。

4.“借书卡”。方便幼儿借阅班里的优秀图书。每周幼儿可以借阅一本幼儿园图书,借阅时间为2~5天,这样幼儿便可以在亲子个性化的阅读中获得发展,也为实现家、园图书资源共享迈出第一步。

二、开展多形式的亲子阅读活动,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亲子阅读活动,为家长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1.进行“示范教学”。在调查中,许多家长对怎样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感到茫然。因此,我们为家长们开放绘本课堂的教学观摩活动,活动后教师介绍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方法和策略等,组织家长们针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展开讨论。虽然示范教学向家长展示的是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但相对于其他形式而言,它具有更直观易懂的特点,可以抛砖引玉地给家长以启发。

2.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方法。为让家长了解国内外早期阅读的态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有效的亲子阅读活动的理念,组织了“重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何开展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中的指导方法”“如何分析读本”“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等讲座。

3.开展亲子阅读交流会活动。在亲子阅读交流上,我们让每位家长带一本自己推荐的好书,介绍给大家,并将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体会与大家分享,从而促进家庭间的图书借阅等。家长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好多家长就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才学会了很多的方法。

4.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案供家长参考选择。

方案一:每天安排家庭快乐亲子阅读时间。每天晚上父母抽出2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推荐的绘本。

方案二:绘本表演。选择一些可以表演的绘本如《咕噜牛》《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等,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表演角色,演绎绘本的内容,孩子在再现故事的过程中体验着和父母一起表演的快乐,从而更加喜欢阅读。

方案三:游戏的方法。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我们利用孩子和父母在家体验游戏的形式再现或创造再现绘本内容,如《爸爸的吻》《捉迷藏》,还走出家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如《蚯蚓的日记》,等等,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和感受。

方案四:寻求答案式阅读。家长可将提出的问题放在阅读前、阅读过程中、阅读后。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家长指导孩子并同孩子一起寻找绘本中问题的答案,让孩子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方案五:制作亲子图书。我们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家制作图书,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家长与幼儿一起讨论,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分享共同制作的快乐,体会着成功的快乐。

我和母亲不能说的快乐阅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亲子共读;低段;阅读生态圈

一般来说,孩子的阅读分为自主阅读和陪伴阅读,亲子共读是陪伴阅读最重要最常见的形式。0~6岁年龄段的儿童,亲子阅读就是大人读,孩子听、看和想;6~12岁,即小学阶段,一般是由亲子阅读向自主阅读转变的阶段。该转变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第一学段,不宜过早“断奶”,而要坚持亲子阅读,遵循由大人读,孩子听,大人孩子共读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0~6岁阶段的亲子阅读对家长而言,掌握“读给孩子听”的能力就可以了,而进入小学后,亲子阅读对家长要求更高,除了“读给孩子听”,还需要家长解答疑难,引导孩子思考,提高孩子阅读能力并健全人格,这就需要家长掌握一定的亲子阅读策略。

一、现状分析引思考

低段孩子识字量少,集中注意时间短,对文本较为复杂的情节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除了课堂学习外,鼓励家长协助孩子跨出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笔者任教学校地处农村板块,学生家庭的亲子阅读不容乐观,存在以下现状:

1.“土”之贫瘠――缺少读的意识

笔者任教班内的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一大半是小学及中学文化程度,本科生以上学历较少。很多家庭不订报纸、杂志,也没有藏书,家长常忙于工作而缺乏对孩子阅读的陪伴指导。

2.“气”之稀薄――缺少读的氛围

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复杂。父母或在外地打工,或是离异单亲,或缺乏技巧而疏于教育,家庭缺少亲子共读的氛围。

3.“光”之微弱――缺少读的策略

大部分家L对亲子共读的观念仅停留在“大人读,孩子听”“为了孩子能多识几个字”等浅层观念,而忽视了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4.“雨”之淅沥――缺少读的材料

经调查,大部分学生的课外书来源都是邻居高年级读过的,或者哥哥姐姐读过的,很多都不符合低段孩子的阅读特点,并且都是很陈旧的书。

综上而言,良好的亲子共读的环境建设犹如一个复杂的“生态圈”,“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四者缺一不可。因此,亲子阅读课不仅可以指导孩子如何阅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家长学习一定的阅读策略,关注亲子阅读!

二、课堂研究谋策略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曾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而小学阶段,没有亲子共读的孩子,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终究成不了大海、参天大树。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构建一个拥有“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的亲子共读生态圈,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不同的绘本载体,研究了几个绘本亲子共读的策略:

1.肥沃土壤――亲子共读“树意识”

父母既是自己孩子的“陪伴者”,又是全体小朋友的“智者”,随时随地要对孩子关心的难题答疑解惑。因此,课内课外我鼓励孩子主动与家长交流。这让孩子和父母形成了一种“你问我答”“你思我想”的共读意识。

课后,我对参与亲子共读的家长做了一个小调查,所有的家长都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读书形式。家长的共读意识就是“土壤”最好的养料。

2.清新空气――亲子共读“尝快乐”

当亲子其乐融融地共读一本书时,快乐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笑声、讨论声、朗读声此起彼伏,孩子的心浸润在爱的读本里,家长的情也紧紧地系在孩子的心上。这由亲子阅读而带来的幸福与感动,就像清新的空气弥漫在课堂里、弥漫在家庭中。

当家长在我的指导下与孩子一起分享《我是小翼龙》《永远永远爱你》等其他绘本时,他们茅塞顿开:原来以后可以利用系列绘本帮孩子选书!孩子的快乐,父母的欣喜也让这堂绘本课变得更开放、轻松、愉悦了!

3.播洒阳光――亲子共读“得方法”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而亲子共读“生态圈”的完全建设也离不开各种阅读策略的运用。我为家长提供了三个主要的亲子共读策略:

(1)亲子表演。在孩子与父母一起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时,家长时而快乐、时而难过的表情会令小朋友高兴不已,提升了孩子对于绘本情感的理解。

(2)亲子共答。父母和孩子一起回答书中的问题,让孩子学会向父母学习,提升阅读效果。而父母以此为契机,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彼此互相倾听、互相沟通,让亲子共读由单一的“你听我读”变成“你思我想”“你说我说”。

(3)亲子讨论。父母不仅能为孩子介绍课内知识,还能帮助孩子拓宽眼界。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多个角度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孩子深层阅读的能力。

4.滋润雨露――亲子共读“有资源”

环顾现在,到处是资源共享的缩影。小到一件物品,大到虚拟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已经是全球信息的主流收集方式。因此,我鼓励家长互相间也可以资源共享。我在班级的公众平台中建立了“亲子共读站”,以推动家长及早接触多元读本。笔者希望通过这些策略的推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起点上,营造亲子共读的氛围,共建“阅读生态圈”,让阅读的情趣不断延伸。

给孩子读一本好书,就是为他撒下一颗种子,这些种子会发芽、开花,然后住进一个智慧小精灵,撒下的种子越多,住进来的智慧小精灵就越多。愿每一个亲子共读的家庭都能像花儿一样幸福!

参考文献:

我和母亲不能说的快乐阅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母语阅读 文化积淀 滋养心灵 精神发展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温暖的光,照亮孩子人生的心路历程,引领孩子的心灵找到一个静谧、快乐的家园,让孩子获得美好的精神底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点燃母语阅读的激情

阅读,是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它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重拾阅读的乐趣,它最质朴的要求是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

1.给阅读一个轻松的背景

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件事:许多英国人终身不读莎士比亚,并不是人民否定这位作家,而是在他们幼年的时候,老师逼迫他们背诵的结果。在我指导孩子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曾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给阅读“松绑”

查阅孩子读书笔记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每天,傅老师总是布置我们看半小时的书,摘录好词佳句,写读后感。每次,我拿起书,第一件事就是觉得好烦,第二件事就是看闹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有时候,脆不管是不是好词佳句,直接从文章里面挑一些抄下来。

读完这段话,我情不自禁地反思:是啊,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的人,如果在阅读的同时还强制性的要写下读书摘要,我不也反感的要命么?现在,我让孩子也背负着这样的阅读包袱,他们怎能体会到阅读的轻松和快乐?哪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享受?如果单纯为了追求阅读的效果而逼迫孩子,给阅读附上种种作业,这种“拔苗助长”无疑会引起反感,尤其是刚刚尝到阅读的甜头的孩子。这样,无论我们的孩子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的读后感,我们的教育都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

当我宣布取消强制性的读书笔记,改为自由选择时,孩子们大声欢呼:“啊,解放了!”是啊,解放了!我的孩子们由此享受到了更多读书的快乐!

当读到上面的事例时,大家的心里也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让我们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出发,为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阅读背景吧。因为,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有了兴趣的驱使而读书,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快乐的事。

2.给阅读一个美好的引领

强制造就背叛,引领诞生亲近。“无痕的教育”永远是教学艺术的永恒。我们只有珍视生活中的无痕引导,才能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步入母语的殿堂。早自修、阅读课,捧起《唐诗宋词》,踱步于课桌与课桌之间,与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中午的时候,捧一本书,和孩子共同徜徉在油墨的芬芳中,感受着天的高远、海的广阔、阳光的温暖、人性的柔和、自然的魅力……我们仿佛远离了尘嚣,心灵在书的世界久久流连、深深陶醉……

3.给阅读一个成功的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快乐成功的阅读,不断增强学生母语阅读的自信心。我在班里设立了很多的奖励机制。如头衔奖励,给爱读书的同学授予“小鲁迅奖”、“小冰心奖”,而用成功的孩子的名字命名,更为他们所喜欢。如周丹的作文获得了校征文比赛一等奖,就把那天定为“周丹读书日”。对爱读书的学生经常进行口头表扬,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学生还给予在国旗下讲话的殊荣;允许向班级图书室无限制借书的权利……

二、建设母语阅读的系列工程

我们语文的教育任务是把孩子培养成读书人、文化人。我们应该在童年里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建设一个母语阅读的系列工程,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1.启动经典诗词诵读工程

中华民族曾是一个泱泱大国,这些中华古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永恒的雕塑和建筑。只有记诵古诗文,才能使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相传。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晨读课、阅读课等时间,以所学古诗为基础,积极拓展古诗教学的内容。努力在孩子幼小的纯净心灵中,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2.启动经典名著阅读工程

有教师这样描述经典名著教学的理想境界。课前:邂逅名著,产生一见倾心之感;课中:相约名著,记下刻骨铭心之忆;课后:热恋名著,留下一往情深之念……一生能与名著相伴。这,不仅仅是那位教师,也是我们无数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营造母语阅读的浓郁氛围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容易带出一批喜爱阅读的孩子。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书香校园”读书节――我们共同的节日

例如,我校每年开展校园“读书节”,让书香飘溢校园,师生共同成长。在这些师生的共同节日里,开展了系列活动:学生讲故事比赛、古诗配画展、自制书签展、“点燃书香”教师演讲比赛……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为孩子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体验成功,享受读书的快乐。

2.“班级书香园”――我们的心灵之约

每月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并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书带到班上,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做好阅读登记,同时,开展班级与班级“好书换着看”活动。这样,便于孩子们就同一本书、同一角色、同一话题进行交流。一些课外阅读面较广,兴趣浓厚的孩子亦可带动阅读兴趣较弱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共享读书的快乐。

3.亲子共读活动――我们的温馨时光

“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也是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重要原因。在家庭中营造亲子共读的氛围,既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又享受读书的乐趣。眼下,我们一些学校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我们更要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努力达成共识。

“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让我们的孩子尽情地畅游书海,让母语阅读的源源清流滋养他们的成长吧,但愿我们的老师是这一快乐旅程上为他们乘风破浪的船帆!我们期待着,同时也努力着!

参考文献:

[1]洪春幸.课外阅读的解读.小学语文教育论坛.

我和母亲不能说的快乐阅读范文第4篇

孩子是小婴儿的时候,需要全职母亲或者称职帮忙的保姆,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开始,健康有趣的阅读品,应该是孩子另外一个知识保姆或者教育助理。

在我看来,教育的起点之一,应该是培养孩子对图书的亲近熟悉,对阅读的爱好和正确方式。教育孩子阶段,做父母应该寻求的最大帮助,是图书。

最聪明,最会偷懒的父母,是早早地给孩子播种阅读的爱好。找对了书,教育几乎有了一个应有尽有的世界。做父母的人有了最大的依靠:无论是居家还是旅行,是忙于工作,还是和朋友聚会,一个能够在书中自得其乐的孩子,能够赐给父母莫大的自由。尤其是,在你手忙脚乱的时候,递给孩子一些合适的读物,给他合适的光线,让他有舒适的椅子,让他有间断休息的方法,父母就可以从被孩子的纠缠中轻松解脱出来。有些幸运的父母,偶尔会因为孩子的过于沉迷书籍,或者认为世界上好书太少而忧虑,不过,这比一个无所事事的“多动症”孩子给你的忧虑毕竟小一些。

对于孩子来说,他会长大,会离开父母。父母曾经辅导他阅读的情景,最初为他大声朗读的时光,也会深深留在心底,成为一抹明亮的温暖。

对于孩子来说,他会越来越大,成为孤独的成年人,甚至有一天,父母撒手,把孩子留在更空旷的世界上体会生命的孤独。无论多么幸福或者幸运的生命,都必然遭遇的孤独时刻。作为父母,即使不在孩子身边,甚至和孩子不在同一个世界了,仍然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在孤独中获得应有的慰藉,而不必付出什么代价。作为孩子,父母这样的天堂,这种无条件的依靠,早已因为自己成年而羞于继续享受,或者因为不幸已经失去高龄的双亲了。这个时候,书,就是最贴心的挚友,近在手边的精神依赖。孩子,这个时候,应该无比感谢父母,留给他乐于阅读这样的无价之宝。我们可以借用文学家毛姆说的一段话,看看阅读之宝是多么的无价:

我和母亲不能说的快乐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验 调动 重组 升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48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验被忽视、异化、替代的现象却常常出现,直接导致了学生经验与文本脱节,教材孤立呈现的现象。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以调动学生经验为起点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那么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进而成功的链接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有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隐含着深刻、复杂的道理,如果教师只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说明“给”有多好,“拿”为什么不好,这样的讲解定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在学习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谁能把自己生活中‘给’或者‘拿’的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学生说:“我把我家刚买的新疆葡萄干和我好朋友分享了,他高兴我也高兴,我觉得有好东西大家分享才快乐。”有学生说:“我同桌忘带笔了,我把自己的笔借给了他,能帮助他,我很高兴。”在学生发表各自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申:“在这儿‘给’与‘拿’仅仅指东西吗?还可以指哪些?”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纷纷说道,还可以指关心的话、祝福的话、无私的帮助……

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给”与“拿”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在生活经验的述说中对高尔基的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以重组学生经验为焦点

生活经验是文本作者创作的基石,也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基础。每个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维活动的个体。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经验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使学生在多重感悟中重组经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如茉莉》一课时,文中描写的爱既淡又浓,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真情告白,却有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描述,这种感情实在却又不失浪漫,如“映儿,本来……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爸爸没有……也没有……便直奔医院……”以及“握手而眠”“不知不觉,手都麻木了”等语言描述,写出了父母间虽然平淡却又异常真挚的爱。在教学完这些语句后,我又继续追问:“在平时生活中,文中父母之间的爱仅仅止于这些描述吗?请你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他们的爱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生活经验的触动下,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有的说:“我从妈妈叮嘱映儿一定要爸爸吃完饭再过去,想到了在平时生活中肯定还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听到妈妈不舒服,爸爸就担心得吃不下饭。”有学生说:“我从爸爸的话‘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不肯叫醒我’能看出平时妈妈不舒服也不愿麻烦爸爸,生怕惊动爸爸,看出了他们之间的互相关心。”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让学生在亲自触摸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这样一来,父母平时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就以更加具体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感悟下,基于学生经验的阅读成了文本内容的“加工车间”。

三、以升华学生经验为极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经验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无意理解、感悟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教师要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促使学生经验得到升华。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学生在调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本中的母亲。同时,学生会很自然的就把自己是怎样对待母亲的以及文本中儿子与母亲的相处形式进行对比。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使学生的经验得到升华。在学到这儿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教材中认识了一位平凡的、伟大的母亲。那么,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位默默关心着自己的母亲,在平时生活中,你注意过她吗?她为你做的哪些事最令你感动?请你以《记忆中的母亲》为题目,写下在平时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怀的点点滴滴。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和感悟来自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学生对母亲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经验链接课本,又基于学生经验回归生活,学生在表达时虽然语言还很稚嫩,但是情感是真挚的。至此,学生的阅读经验达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