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尾巴课件

比尾巴课件

比尾巴课件

比尾巴课件范文第1篇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2、 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3、 学会写两个生字“巴和把”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2、 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猴子、兔子、公鸡”等动物的图片。

3、生字卡片和给动物颁发的奖项卡:“长”、“短”、“弯”、“扁”、“最好看”、“好像一把伞”。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生:喜欢)今天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生:好)那我们赶紧坐上小火车出发吧。你们看,小动物们怎么今天都聚在一起了呢?原来是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小动物要比什么呀?(板书:比尾巴)注意“巴”字头上没有什么?说明它应该读轻声,指名生读,教师指导。

(二)复习生字,初读课文。

1、森林里的狮子大王想要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当评委,评一评这些小动物们的尾巴,你们愿意吗?(但是狮子大王说,想当评委,你们要先通过智力大闯关,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生字关(摘汉字星星,老师指哪一个学生读哪一个)

比、尾、巴、把、谁、长、短、伞、兔、最、公

(开火车读、2个小老师领读)

第二关:词语关(词语对对碰游戏、齐读词语)

尾巴、一把伞、长短、兔子、公鸡、最好看

2、森林里的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它让我告诉你们要想当个好裁判,必须得把比赛的各项内容给弄清楚。现在让我们翻开语文书第82页《比尾巴》这一课,请你们读一读这些小动物们在比什么?(在读课文之前,把书拿起来,齐背读书歌: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身正、头正、肩要平;双手拿书倾斜放,眼离书本一尺远。)

(1)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的认真!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2)个人读、男女对读、师生问读

师:读的非常好,大家来表扬一下自己,(棒棒棒,我真棒!)

3、同学们,通过刚才读课文,你们能快速的在课文里找到有哪些小选手参赛了比赛吗?请按照顺序说。(让学生在课本中划出来)

【PPT出示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1)齐读动物词语、在黑板上贴动物图片(读一个贴一个)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们吗?那么现在只要你又准确又响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这些小动物们还会高兴的跑出来跟你们见面。)【指读词语,让小朋友一起读。贴出对应图片。】

(2)学习问号,读好问句

师:小动物们见到你们很高兴,在跟你们打招呼,你瞧,它们说什么了?

【出示PPT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比尾巴的什么吗?】

师:谁知道小动物们在比尾巴的什么?(长和短、漂亮,弯,扁,最漂亮,好像一把伞)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屏幕上显示出六个疑问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请你们再仔细看看,每一行的最后,都有一个什么呀?(问号)对啦,它们的末尾都有问号,所以这些都是问句。在前面学问句的时候老师说过,读问句末尾的语调都比较高,语气要上扬。【PPT显示上扬的符号,老师范读】

①点读问句

师:你们谁来挑战一下,看谁能把问句读好?(点6个同学)你来问问看行吗?你来选择一句问问看?(点评:很有感情,好像真的是在问。)

②师举字卡,生读相应的问句

师举起“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的字卡,齐读相应的句子。

什么叫“最好看”?“最”就是第一(重读)【举起字卡“最”】问:谁来问带有这个字的这一句?

(三)、趣读课文,学习问答句。

1、师:我们已经把比赛的项目弄清楚了,到底谁是每个项目的比赛冠军呢?小朋友们现在就把课文再读一遍,找出比赛的冠军吧!

2、生齐读课文。

3、师: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肯定知道比赛的结果了。谁来说一说啊?【出示前面的6个问句】

4、师:小朋友们都同意吗?师:那我们就一起把这个结果宣布一下。(给动物颁奖)请六位学生上台将“长”“短”“好象一把伞”“扁”“弯”“最好看”奖牌读出并把奖牌贴到相应位置。

5、男女对话训练。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读好问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6、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四)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

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都当了一回最棒的小裁判。你们觉得有趣吗?那么李老师这还带了许多小动物来报名参赛,你们瞧!这是什么?(燕子)对了,是燕子。燕子尾巴的特点是形状像(一把剪刀)我编的儿歌是“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请大家以三个人一组,介绍下面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并像李老师这样编一句儿歌好吗?(PPT出示老鼠、金鱼、老虎)

生: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谁的尾巴粗?老虎的尾巴粗。谁的尾巴像扇子?金鱼的尾巴像扇子。

(设计意图: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结合课件所给的图片或联系实际生活,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搜集资料,并学会合作学习。)

六、书写指导

1、“巴”和“把”,播放书写动画视频,提示“把”里含有“巴”,但是加上提手旁后巴变小了。

2、“金手指”书空练习笔顺。

3、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在田字格中跟写,每个字写两个。(写字前齐背三个一,写字歌)

4、师巡视,将写的好的投射到白板上找学生点评,改正。

七、总结本课,情感升华。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汉字,更了不起的是会创作儿歌了,老师祝贺你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要学会保护动物,和它们永远做好朋友!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其热爱学习,并引导学生喜欢动物,保护动物,初步具有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智力大闯关游戏导入课堂复习生字、生词,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写儿歌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比尾巴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引导;看图学文;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58-02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是刚起步,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只是学语文,更要用语文。因此,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很多都配有有趣的图片,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观察力是关键。我在小学第一册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文让学生先看看小燕子观察得出了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小燕子去了几次菜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在课文中找出了小燕子观察的结果。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冬瓜和茄子的插图放大,教师再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看谁是最细心的孩子,谁能说出小燕子没有发现的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学生受到鼓励马上投入仔细的观察中。有不少的学生都发现了小燕子没有发现的结果:“冬瓜重,茄子轻”,“冬瓜硬、茄子软”,“冬瓜是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挂在枝上的”,“冬瓜的花是黄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观察力不可小视,只要善于引导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在课文《一次比一次进步》中,学生在观察冬瓜和茄子图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刚才观察的方法,观察先准备好的水果苹果和桔子,说出这两种水果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思考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学生们从两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比较两种水果。有的说:“苹果是红色的,桔子是黄色的。”有的说“苹果的皮很薄,桔子的皮厚。”有的说:“剥开桔子是一瓣一瓣的。”还有的说:“苹果又香又甜,桔子有点酸。”……学生通过观察积极地动脑筋,说了很多的不同之处,表达自己的发现。

在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两幅图,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两幅图中石子有什么变化?两幅图中瓶子的水位有什么变化?两幅图中乌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观察的结果。这时候教师适当地补充就可以了。此时,再次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乌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水?这个问题一提,所有的学生都投入积极的思考中去。我要求学生先与同桌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此时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有的学生说:“可以找一根吸管,乌鸦就喝着水了。”有的学生说:“可以把瓶子放得倾斜一点,乌鸦也可以喝到水了。”还有的学生说:“把瓶口打破,乌鸦可以喝到水了。”更有学生说:“乌鸦可以用青草伸进瓶子里,青草也可以带一点点的水出来”……

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却通过思考得出了这么多有趣的答案,许多的答案教师是想象不出来的,但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到了教师意料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提问,放手质疑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回答,如果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在学习《小壁虎找尾巴》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它的尾巴去哪里了?”“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结果怎么样了呢?”“为什

小动物们不借尾巴给小壁虎呢?”“小动物们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掌握得很好,把来胧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它怎么去借尾巴的,结果怎么样。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在学生充分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给他们一个任务,自己课余去了解小动物尾巴的作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我有如下体会:

1.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看图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在赞美声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向上的积极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笑容、真诚的夸奖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动力。

2.学生的主体地位虽要体现,但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要给予恰当的指导,要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比尾巴课件范文第3篇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巧妙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记得曾听过《今天我们如何上公开课》的讲座中提到“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自然(淡而无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课堂教学过渡中都努力做到——淡而无痕。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并实践收集到的关于教学过渡的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1、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渡: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____,他看见__。小壁虎说:“_____,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____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____。”(鼓励学生用上“___来___去”说话)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2、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会怎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 、迁移性过渡

比尾巴课件范文第4篇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二.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五.在读中结合写作训练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雷雨的美丽景象,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要求去表现美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用带有激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言语,鼓励学生:“我们怎么让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分享雷雨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一起把这美景转化为文字,把它写下来吧!”交流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夏天,雷雨越下越大,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雷雨过后,柳枝像长发在风中摇摆。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歌唱。”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读中结合写作的训练,学生能马上把课文中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段话描绘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富有想象力。

比尾巴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表达;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35-02

一、阅读表达中的有效途径

1、在文本的空白处表达,丰厚文本

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作者会在文章中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召唤读者想像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像,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因此,语文课上,在文章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巧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展开拓展表达,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迭起。

如《妈妈的账单》一课,文中小彼得看到妈妈写给自己的账单都是“0芬尼”后,感到羞愧万分。“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进母亲身旁,将小脸蛋藏在妈妈的怀里。”这段文字将小彼得知错后的行为写得非常细腻,但有关人物的心理活动却只字未提,在教学时,我抓住了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个小彼得,此刻,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于是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文中的人物,进行换位思考,表达也就水到渠成。

2、在语言精美处表达,品味语言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在学完《四季》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语言进行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关键语言时得以提炼、深化。这样的表达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

3、在蕴含人文处表达,熏陶情感

语言文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又是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因此,语文学习就不纯粹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同时,也习得了其内含的文化系统。教师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更要将人文熏陶延伸至课外。

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通过儿子小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无价和无声。在课文即将结束时。教师出示了古诗《游子吟》,通过对古诗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蕴含着的深沉的母爱,古诗诵读完后,教师并没有让课堂结束,而是又进行了一次拓展,教师深情地说道:“同学们,母爱是天下最无私的爱,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打开记忆的闸门,静静地回忆妈妈给我们的爱,让我们也为妈妈写一份账单,在这份账单中写下妈妈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好吗?这样的拓展表达,不仅充分挖掘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更重要的是将其联系到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4、在句式迁移中表达,学会运用

句式仿说是说话训练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对低年级的学生更适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阅读教材中句式的类型非常丰富。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排比句、递进句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

如教完《比尾巴》后,学生也编出了自己的儿歌:“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像扇子?老虎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金鱼的尾巴像扇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而且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性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汉语史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直升机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