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范文第1篇

摘 要: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对翻译界影响深远,本文即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不同英译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赏析,阐明了其英译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尝试为唐诗宋词的英译指出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宋词;李清照;

1.引言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瑰宝,形式灵活,表达准确细致,情感细腻,为大众所赞誉。宋词可以划分为两个流派,婉约派(Gentle and Restrained school)和豪放派(Heroic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女词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措辞优雅,充满了真情实感。

本文以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数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在本文选取的这些著名译者的译本中,有的选词考究,注重原作韵律的体现;有的采取了自由体诗歌翻译,强调体现原作的精神;有的则将二者合二为一。这些译本虽有不少错漏、添加甚至改写,但从总体来看所译内容和体裁,基本上忠于原作,能够实现译作和原作的功能对等,努力让译作读者的反应和原作读者反应相同。

2.奈达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据奈达所述,所谓“功能对等”是指“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对等。奈达翻译理论主要表现在其提出的“动态对等”、“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语言表现力”、“翻译三性原则”等概念中。新概念上通常对“功能对等”理论的认识误区在于,认为所谓的“功能对等”,意味着翻译时必须在语言形式上达到很大程度的意义一致性。事实上,“功能对等”更多强调的是在文本内容及文体理解欣赏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3.李清照诗词的特点

李清照词作存于《易安集》、《漱玉集》,其词流传至今的约有45首。前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少女生活和思想感情,后期作品主要是抒发感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李清照前期的词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截然不同。国破家亡,政治动荡,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境遇,让她精神很痛苦,词作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感。如《声声慢》一词中,无处不充斥着女词人身世飘零,孤独生活的凄凉。除此之外,李清照的词中还多用口语,语言通用流畅,仿佛是信口说出,但细细品来,却有多层深意。

4.《声声慢》(寻寻觅觅)译本分析

《声声慢》属于李清照后期作品,语言悲凉孤苦。下面笔者将在奈达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功能对等。

4.1《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原文及分析

《声声慢》原文如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盖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粹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善用叠字,叠字,就是相同的汉字重叠起来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加强感情或语气的表达手法。运用得当,叠字能够让文学作品更加形象、更有韵律感、更有表现力。在她所遗存的词中,有四分之一都使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也都成功地将女词人的感情表现地淋漓尽致。最为典型的就是《声声慢》一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开篇的叠字令无数词人倾倒,同时也难倒了不少翻译名家,比如林语堂、许渊冲、朱纯深等。这几个叠字精准地刻画出了女诗人失去丈夫后孤苦伶仃的状态。选取该段译文的八个译本如下:

1.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版本1)

2.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许渊冲版本2)

3,So dim,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语堂)

4.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

Alone,lonely,

Moody,gloomy,

I am,at this most unrestful moment(朱纯深)

5.Alas! Ive wandered here and there,

Longing after something.

Yearning for something,

Aspiring to something.

Forever feeling lost,

Forever feeling sad,

In this cold,dreary autumn.

In this dreary,sad autumn,(黄宏荃)

6.Seeking

seeking

Searching

searching

over and over

lonely and forlorn

Sighing;

grieving

sighing

in the same round(Kwock & McHugh)

7.Seeking,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painful and miserable.(杨宪益)

8.Seek…seek,search…search;

Lone…lone,cold…cold:

Sad…sad,pain…pain,moan…moan.(柳无忌)

在八个译本中,第八个体现出了原文一连用的七组叠词。第3、6、7译本采用的是单独的不重复的词。第1、2、5译本体现了韵律。抛开这些译本能否完整地表达出原作这十四个字的内涵,单从形式上看,使用单个重复的词更能保持原作的特质。特别是第八个译本(柳无忌译)生动地诠释了原作的内容和格式,包括省略号的使用,都很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引起译作读者产生共鸣,符合奈达所说的“读者反映论”。一个好的译作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的精神,不仅仅要在形式上和原文对等,更应该在内容及文体理解欣赏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在许渊冲两个版本中,他对“寻寻觅觅”的处理有很大不同,第一个版本译作“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第二个版本译作“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可见第二个版本的语气更强烈更有力,“seek in vain”但又“search and search again”更能让译作读者体会到女词人的凄苦,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文学大家林语堂对这两句的英译没有选用重复的词,但他精心选用了一系列以“辅音d”开头的单词来体现原作的叠词的意境,又使用副词so加强语气。林的英译本也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6译本译者是外国学者,此译文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格式,无停顿,用语简洁正符合中诗的特点,并且运用了首韵、尾韵等形式把整个情境编织在一起。对C.H.Kwock和Vincent McHugh来说,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应尽量忠实于原文作者。他们认为,“翻译应尽可能做到与原诗一字不差。除了译者不作创造性发挥外,忠实的另一个涵义是,尽可能在译诗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结构”。而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翻译,奈达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在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而C.H.Kwock和Vincent McHugh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译作,相对于中国译者来说,更加注重和原作的形式对等,没有加入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人物(I),翻译略显平淡,寄希望于译作读者能从中体会原文的意境。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低沉,但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彩有了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5.结语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具有很高的诗歌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女词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宋词的英译,由于异国文化、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因素,需尽可能有效地将原文本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保留原词的形式和韵味,实现两个文本的“等值”。对宋词的翻译应以传达意境为主,翻译者应当考虑源语言的交际意图,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宋词的英译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翻译,要求更高,规则更严,同时它又同其他文学翻译一样有规律可循,不能偏离一些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李晶,《从许渊冲翻译美学视角看李清照词的英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李玉凤,《简析宋词英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

[5] 肖萌,《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9(5).

[6] 谢真元,《宋词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P682

[7]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范文第2篇

声声慢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叠词的使用,也就是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为著名。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范文第3篇

关键字: 意象 叠词 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整体感知

师:仔细朗读全词后我们发现这首词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用词作中的一个字概括。

生1:愁。

生2: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从这一句看这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生1:无法概括的,是因为愁太多。

生2:她的愁多到一个字说不清。

师:古来多人写愁,李煜曾有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是像东流的江水一样绵延不绝;李清照在她的《武陵春》中也写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多到沉重,载不动的愁。可这些毕竟是可以言说的,而愁至浓至重时,再也无法找到恰当的文字形容。

师:看来大家都读懂了,法国诗人克罗岱也读懂了,并把《声声慢》做了改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绝望》。

师:大家觉得克罗岱写的好不好?为什么?

生1:不好,太直白。

生2:简直在喊叫,毫无美感。

生3:难以欣赏。

师:克罗岱的这首诗的感情处理得太直白,不符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那李清照是如何委婉处理的呢?

生:用意象。

师:李清照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呢?

二、体会意象――间接抒情

生1:淡酒。

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喝酒?

生1:高兴。

生2:是伤心。

师:李清照一定不是因为高兴,找到那一句看看她为什么要喝酒?

生1:“怎敌他,晚来风急”。

生2:她是要御寒的。

师:寒从哪里来?

生:身上和心里。

师:在诗词中用到酒这个意象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还能想起哪些?作者又在这些诗词中用酒寄托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在感叹时光,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生2:“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说作者满怀失意无从解脱。

生3:“呼儿将出换美酒”,以酒解愁,故作潇洒的无奈。

生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说的是怀才不遇之愁。

师:通过大家以上的举例,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师: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心境是何等惨淡。你们还看到了哪些意象?

生1:秋风。

师:古人喜欢用风来寄托感情,春风喜悦,秋则悲秋,何况是这急风!举几个例子。

生1:“八月秋高风怒号”,这是在说自己及天下寒士的窘迫。

生2:“风急天高猿啸哀”,已老的作者依然在外漂泊,苍凉秋景蕴含着无限悲苦。

生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怀”,这是在思念远方丈夫。

生4:“古道西风瘦马”,漂泊的人听到秋声,写的是乡愁。

师:所以“秋风“在此渲染了孤苦无依的愁情,表面作者是在怨天,实则是在伤感自己的衰弱与境遇。

生:秋雨。师:我们现在是夏天,风是暖的,雨大但来得快去得也快。秋雨有什么特点?

生1:是淅淅沥沥的。

生2:绵绵不绝的冷雨!

师:所以文中是“点点滴滴”。你们印象中还有哪些写秋雨的例子?

生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生2:“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师:秋雨已是凄苦,作者眼前所见所感却不尽然,是“梧桐更兼细雨”。我们来说说梧桐,能想到哪些句?

生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更苦。”

生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梧桐一叶知秋,本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这日落时分的点滴冷雨,这光景,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的尽呢?还有其他意象吗?

生:大雁。

师:大雁,知时鸟也,常引游子思乡,羁旅伤感。我们一起来想几个运用了大雁意象的诗句。

生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失群的孤雁,写出游子的孤独与悲切。

生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花开前想家,雁走后,人还在。

师:传递书信的使者,人形大雁想起了谁?旧时相识,雁如是,人已故,不止如此,李清照离开家乡,大雁可以飞回,人却再无法看那熟悉的山河。所以,大雁所象征的情感有相思、有离愁。

师:大雁意象在我们熟知的很多诗词中都有运用,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语言符号,它们意味着――。

生1:离别,离愁。

生2:还有“黄花”这个意象。

师:没错,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媲美,但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赞其品格,赏其清高。有例子吗?

生:“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这是元稹对坚贞高品格的追求。

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说明花多,“堆积”是说花乱,两个词都告诉我们这已是落花。这般残花,还有哪一朵,还有谁是值得采摘的呢?那么人呢?生1:青春已逝。

生2:美丽不再,年华已老。

师:这里既有无心摘花的郁闷,又有顾影自怜、暗自神伤的悲叹。同是黄花,却再无当年“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心酸、凄楚油然而生。

三、品味叠字――直接抒情

师:作者用了七组叠词,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比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寻觅,冷清,凄惨戚”体会叠词运用的效果。

生1:增强了表达效果,使愁苦更绵长。

生2:我们似乎看到她在房里走来走去,寻了又寻,觅了又觅。

师:失去才会寻,寻而不得才会觅(更仔细地寻找),一种茫然恍惚的神态跃然纸上。层次清晰:从内容上步步写来,由浅入深,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开篇就笼罩上一种浓重的哀愁。与下片的点点滴滴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师:这七组叠字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因为男性作者很少能写出这样的词句,他们可能真的写不出来,因为这是心情一路的堆叠,而堆叠正是因为女性的细腻感官。这样开篇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师:作者在寻觅,你们知道她在寻觅什么吗?

生1:赵明诚!

师:说得对,一是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但转瞬即逝。于是纳兰词中有言:“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可你们若只是把李清照当做一个只知道男女之爱的妇人,可就太小瞧她了。

生:还有国家。

师:她不愿看山河破碎,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寻觅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冷冷清清。

师:这冷清包括几个方面?

生1:天气冷,冷冷秋风秋雨。

生2:境遇冷,只身一人的孤独。

师:这冷冷清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的冷清,一是内心的清冷。此时此刻的她,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驱寒解愁,当然是凄凄惨惨戚戚。

四、总结――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词;愁;悲伤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词坛大放异彩。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表现对丈夫的钟情(如《一剪梅》)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如《如梦令》),代表句子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后期词主要反映她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和孀居之苦,《声声慢》最为典型,要想准确鉴赏这首词作,了解词人经历、弄清写作背景应是当务之急。

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尤其是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的专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学史,李清照也因此而被当作了愁的化身。李清照凭借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满天的愁绪抽丝剥茧,描愁绘愁,化愁为美,创作出这首千年来让人品读不尽的著作珍品,她和她的愁情之美也就永远地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北宋末年出任过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知州。夫妻志趣相投,诗词酬唱,共同收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婚后生活颇为美满。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美满的爱情婚姻便成了她主要的人生理想。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城被罢官,八月因病去世。从此以后,李清照流落江南,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金兵大肆南侵时,她曾一度由江宁、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一直逃亡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市)、温州(今浙江温州市)。此间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这首词作于词人丧夫后不久,其中无不隐含着情感上的巨大悲痛,表达了她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鉴赏这首词,一定要仔细品味女词人这种深深的悼亡之情。

上阙着重写词人心情的悲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一开始就出手不凡,连下七对叠字,“寻寻觅觅”者,寻而又寻之意也。女词人一大早起床便若有所失,满屋子到处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快乐,寻找希望,寻找昔日美好时光……由于丈夫刚刚去世,更由于夫妻感情笃深,所以词人根本不相信丈夫已经离去,思之愈深,见之愈切,恍恍惚惚之中总觉得丈夫仍在家中,于是找了又找,寻了又寻。然而“死者长已矣”,人死不能复生,如此反复寻觅,其结果只能是“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潘岳《悼亡》)失去了丈夫,她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自然看什么都“冷冷清清”,了无生气。在这样的景况下,一幕幕令人伤心的往事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凄惨是遭遇,戚戚是忧伤至极。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写出了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这七对叠字,既细致地刻画出女词人丧夫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又高度地概括了她深深的悲哀和晚年的凄凉。仅此三句,便为全词定下了凄惨悲凉的感情基调,如此愁情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演绎出来的,那是百感交集、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不吐不快之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亡国失夫之痛的非常时期,在天气寒暖不定的紧要关头,词人本应保养身体抑止悲痛,可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生离死别却让她无法摆脱。既然摆脱不了,能淡化点儿也好,于是就想到了借酒浇愁,不料晚风忽起,寒气砭骨,使她意绪全无,她很清楚,“三杯两盏淡酒”根本无法驱散她心头浓重的愁云。怎么办?百无聊赖之中,想问苍天。谁知刚一抬头,便看见一群大雁缓缓飞过,这南去的秋雁不是别的,正是在北方时见到的旧时相识。过去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现在大雁还在,可丈夫却不在了,并且永远的不在了,自然产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念头,引发的是无尽的绝望和“欲语泪先流”。

下阕进一步写词人的孤寂、凄苦。抬头望天心中不快,那么俯首看地又如何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从前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之潇洒,还可以以愉悦的心情去观去赏去采去摘;如今见黄花,花仍盛开而人已憔悴,“以乐景写哀情”可见一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去了,花开还有什么意义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人不赏花,花当自开;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何等荒败何等凄凉!这里既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词人以花写人,感叹自己如同那饱受风雨摧残的黄花,护花使者没了,将来还有谁关爱自己呵护自己呢?客观环境凄凉倒也无妨,只要心中有太阳照样可以走向光明,而偏偏心情又是抑郁悲伤的,既有家国之恨,又有个人之愁,如何走出困境,心中一片茫然。仰首是愁,俯首是愁,想到心里还是愁,面对苦日子,女词人感到分外难熬,万般无奈,只好独自“守着窗儿”,盼望快点天黑,快些让这些触动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被夜幕淹没,可这种等待这种煎熬如何能消受得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视觉上的痛苦还未解决,听觉上的痛苦又接踵而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本来郁闷的心情因绵绵细雨更加潮湿,不仅潮湿,它还“点点滴滴”,没完没了地打在窗前的梧桐树叶上,那哪是打在树叶上啊,那简直是打在她破碎的心上……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思是说女词人此时此刻的感情绝非笔墨所能形容,也许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许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如何,女词人没有明说,是不忍心说,还是说不清楚,显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试想一下,偌大一个世界,词人的满腹苦水居然没有一个人甚至一只动物听她的倾诉,不仅如此,漫天的黑幕正一步步向她逼来,秋风蹂躏她瘦弱的身躯,细雨啃噬她滴血的心灵,表面上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际上展示给读者的是“这愁情,怎一个女子受得”。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声声慢》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①巧选意象。词人因情设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颇有代表性的意象:消愁的“淡酒”、急促的“晚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黄花”、黄昏中的“窗儿”、细雨中的“梧桐”……每个意象的背后都有一个伤感的故事,而词人精心地把这些意象一一组织起来,真切地表现出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②使用叠字。开头连用14个叠字,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闲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又四顾寻觅、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举。李清照不仅在婉约派中光彩照人,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

附: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参考文献:

[1]孙满雨,杨柏松.品读千年易安愁---李清照《声声慢》之绘愁的艺术魅力[j].当代人(下半月),2008(8).

[2]余淑荣.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词心”解[j].固原师专学报,2003,24(4).

[3]刘广良.繁菊竞秋斯人憔悴——讲授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一得[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7(7).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范文第5篇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科举考试作弊),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个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

【读与悟】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李清照才情流淌的涓涓清泉,那样清澈,却泛着清愁。直至《声声慢》,全词无一“愁”字,却笼罩着浓得化不开,让人痛彻心扉的浓郁愁苦。先前的愁无非是淡淡的“闺怨闲愁”,是沉浸在幸福中小儿女情致的写照。及至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超越时空的孤独,后半生的这三大磨难,才真正是李清照“载不动”的“许多愁”的来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位乱世中的美神,却有着丝毫不逊色于陆游、辛弃疾的豪情壮志,从《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打马赋》“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以及《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可以管窥一二。其实,李清照的愁苦,何尝不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式超现实、理想化的悲哀。有一种人,他们总是太超前,所以只能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唯有我们仰望星空,才能目睹他们的熠熠光芒。

【读与写】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超声影像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安徽省情省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