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前行的力量作文

前行的力量作文

前行的力量作文

前行的力量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胜任力 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 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模型

Expatriate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y Research Review

Ying 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induction method to review the current 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study. 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definition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wo ways: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view and antecedent factors view. Expatriates will be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in mechanisms and impacting degree. Johnson et al listed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nternal management factors as the manipulated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perating when they integrated 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framework. In 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research framework, 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model construction has a big impact on the effect testing of antecedent factors; improvement of meaning and measure of output. There are two types measuring methods of 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model construction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e is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another is non-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Keywords: Competency; Expatriates 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Cross-cultural competency modle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从事国际化的经营,在此过程中,外派人员对于企业海外经营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由于跨文化经营和管理与基于国内的单一文化背景下的经营和管理的环境有相当程度的差异,一些本来在母国工作业绩十分出色的管理人员,被派驻国外以后,往往表现不尽如人意,不能达到预期工作目标,最终影响到企业海外经营的绩效。可见,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文化因素已经成为决定其海外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外派人员来讲,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跨文化胜任力则成为影响其个人绩效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选择跨文化胜任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理论上对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的相关理论及模型进行综述,整合了针对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研究

1.1 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的内涵

在现有的研究中,可以把跨文化胜任力的定义归纳为素质能力和前件因素两种视角。

1.1.1 素质能力视角

素质能力视角是指将跨文化胜任力看作个体在跨文化背景下能够有效的工作、便捷的生活的一种能力。如Johnson等认为“跨文化胜任力是指在跨国经营的背景下,个体在国外或本国通过对一整套技能、知识和个人品质的利用,来实现与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成功共事的效能”[1]。Gertsen等将跨文化胜任力定义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很好地发挥有效职能的能力”[2]。

跨文化胜任力的形成主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个体为融入他人或者文化而产生的动机,产生跨文化适应行为的动力。其次,个体通过对文化差异的辨别、文化差异的体验,产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及相应的领悟,即文化认知能力。最后个体为实现期待的工作目标,对目标文化背景采取相匹配的、有效的行为,即跨文化适应行为。

通过这一划分可以给出跨文化胜任力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适应动力和跨文化适应行为,详见表1 [3]。

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三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跨文化胜任力水平的高低,只有同时重视把握三个因素的作用,才能拥有较高的跨文化胜任力,任何一方面基本因素的不足或失衡,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跨文化胜任力的水平和作用程度。

1.1.2 前件因素视角

前件因素视角是指从跨文化胜任力的前提条件入手进而研究形成高跨文化胜任力的个体及环境因素。如Cross等认为,个体的品质、知识和技能是影响文化胜任力的通用要素[4]。Paige等认为跨文化效能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自我认知;个性特征(如开放性、对模糊的容忍、幽默等);行为技巧(如沟通技巧等);环境因素(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条件、精神压力等)[5]。Harrison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某些个体层面的因素,即自我效能和自我监督与外派管理人员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正相关[6]。Hofsted认为文化间交流胜任力包括意识、知识、技能和个性因素(包含静态的和能动的因素)[7]。

根据不同因素的稳定性及习得程度,影响作用因素又可以分为稳定因素(个性特征)和可变因素(知识和技能)。稳定因素是可变因素获取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影响;稳定因素对于外派个体跨文化胜任力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而可变因素的获取则有利于外派个体跨文化胜任力的提升。

1.1.3 稳定影响因素

Leiba-O’Sullivan将个性特征归类为“稳定的跨文化胜任力”,这一维度包含一个人内在的价值观、规范和信念。Basstgl认为个性特征是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技巧的前提条件,并详细列举了好奇心、志向、勇气、决断、判断力、热情、恒心以及自我效能、对不确定的容忍等有利于个体跨文化胜任力提升的个性特征。Harrison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和自我监控对个体跨文化适应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自我效能与个体一般适应、工作适应及人际适应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有利于个体跨文化胜任力的个性特征的列举,对于不同特征对跨文化胜任力形成的影响作用与机制关注较少,除此之外,文献中缺乏对不利于个体跨文化胜任力形成与提升的个性特征的列举及相关研究。

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大五”模型)作为研究人格特质的模型,对分析影响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的稳定因素有着良好的效能。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运用“大五”模型理论分析认为,有情绪稳定性、责任感、开放性、宜人性(也称随和性)、外向性五个维度[8]。

1.1.4 可变影响因素

(1)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一个人减少对其它文化的误解以及加强理解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文化知识对跨文化胜任力的各个要素都有积极的促进效果,能够将跨文化胜任力效能最大化。

跨文化胜任力的文化知识维度可以分为通用文化知识和具体文化知识。通用文化知识指在任何文化环境下都是通用的,是个体对于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知识。具体文化知识是指个体对于一种具体文化的知识。它包括与某一特定文化(国家)相关的地理、风俗、历史、经济、政治、法律、卫生知识、语言以及该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等。

(2)跨文化技能。

与跨文化适应相关的技能包括能力(例如外语素质,对不同文化风俗、行为的适应,有效的压力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冲突解决,矛盾化解等)和能力倾向(个体在特定的技能模式下获得额外能力的能力)。Leiba-O’Sullivan认为,与跨文化适应行为相关的技能包含压力管理能力、冲突解决能力以及对冲突的自省能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情绪稳定性、责任感、开放性、宜人性和外向性这五个维度是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的稳定影响因素,是高跨文化胜任力必须的前件因素。其中开放性、宜人性和外向性还分别作用于可变影响因素(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技能)而对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产生可变影响作用,这三个维度通过促进可变因素的获取而提升跨文化胜任力。根据前件因素视角分析,归纳整理出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系统,详见图1。

1.2 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的环境影响因素

外派人员在跨文化背景下还受到一系列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具有层次性(包括个体生活层面、组织层面和民族层面),其中不同层面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性[9]。由此,可以从上述三个层面对个体跨文化胜任力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1 个体生活层面

除去能够作为跨文化胜任力前件因素(稳定影响因素)的个体知识、技能和个人特征外,个人工作与生活环境条件也对其跨文化胜任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早期对于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的研究表明,外派人员的配偶及家庭的适应情况对其跨文化胜任力会产生较大的影响。Stephen的研究证明,海外经历及非工作因素都是涉及到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外派人员配偶或子女的适应能力与外派人员自身跨文化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10]。

1.2.2 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跨国企业外派管理模式的选择、组织文化与所在地文化的交互作用效果以及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等。

跨国企业外派管理模式一般分为地区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多中心主义和全球中心主义四种,各管理模式对于个体跨文化胜任力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坚持民族中心主义的母公司不利于个体跨文化胜任力的形成与提高,阻碍了个体适应所在文化背景的意愿和动力、对于文化差异的反应能力以及跨文化适应行为[11];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同样也影响着员工的跨文化胜任力。Black和Mendenhall在对外派管理人员的跨文化适应文献的研究中认为,这类适应过程包含五项基本要素:个人技能、组织挑选机制与标准、职前培训、以往的海外经历以及非工作因素[12]。其中,组织挑选机制与标准因素、职前培训能够通过组织层面对个体的跨文化胜任力产生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的跨文化培训活动有利于员工跨文化胜任力的提升,并且与员工跨文化胜任力形成积极的相互关系。组织可以通过薪酬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活动提供这种以文化知识和意识为基础的激励。因此,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会对员工个体跨文化胜任力产生积极、深远的调节作用。

1.2.3 民族层面

个体即便具备跨文化背景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个性特征后,在面对环境障碍时,要想达到高水平的跨文化胜任能力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包括比如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法律环境的。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上,还直观的体现还在语言、经济、政治、法律系统等环境因素的差异上,这些环境差异往往容易形成一个难以克服的壁垒,这种文化距离有效刻画出了外派个体母国与东道国文化之间整体的差异,环境文化距离越大,外派个体越难以适应。因此,民族层面的文化距离对跨文化胜任力产生反向的影响。

1.3 外派人员外派任务的关键影响因素

外派任务根据外派目的可以分为三类:解决子公司面临的某个问题(简称技术型外派任务),拓展海外业务及发展子公司(简称战略型外派任务),为公司总部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跨文化管理经验的经理人(简称发展型外派任务)。

1.3.1 技术型外派任务

技术型外派人员委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子公司面临的某个问题,是以传播和培训子公司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委派的,一般委派的时间较短。一旦子公司的问题解决,外派人员就可以返回母国。所以技术型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的侧重点优先责任感和情绪稳定性。需要国际外派去解决的问题可想而知是棘手和困难的,技术型外派人员需要扎实、理智、勇敢地去解决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难度而退缩、灰心丧气导致焦虑和恐惧,更不能落荒而逃。由此,技术型外派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情绪稳定性。

1.3.2 战略型外派任务

战略型外派人员委派的主要目的是拓展海外业务以及发展子公司,其人选一般是有过海外经历、具备一定国际公司企业管理能力的经理人。战略型外派人员侧重要求员工经常进行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相互合作协调(如市场营销计划、选择国外供应商、改革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等)以及与东道国政府官员、客户、大型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宜人性和外向性对于战略型外派人员尤为重要,这种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外派人员建立与东道国庞大紧密的人际网络,帮助子公司在东道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1.3.3 发展型外派任务

发展型外派人员委派的主要目的是为公司总部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跨文化管理经验的经理人,因此企业常常会安排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来锻炼这些年轻外派人员,使其更深入的领会异国文化和拓展海外市场。发展型外派人员需要优先具备高开放性。高开放性的外派人员更有耐性、善于探索,有着很强的洞察能力,能更开放而且易于接受的去学习、融入新文化的规范和准则,发展培养自身的国际管理能力和全球战略眼光。

通过三种外派任务的分类可以看出影响跨文化胜任力的外派任务中的关键稳定因素,详见表2。

二、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模型研究构建方法

跨文化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对于前件因素效果的检验、内涵的完善、产出的衡量有重要的作用[13]。从跨文化胜任力的定义来看,跨文化胜任力的研究模型测量的重点不是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以及个人性格特征和态度,而是个体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必需的素质因素、前件因素以适应跨文化环境并良好胜任跨文化工作的能力。现有研究中有关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分为心理测量和非心理测量两类。

2.1 心理测量类构建方法

心理测量方法一般采用问卷的形式来实现。Hammer等在跨文化敏感性的理论框架DMIS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测量的IDI模型(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这一模型将外派个体跨文化适应行为划分为拒绝、防卫、最小化、接受、适应和融合六个阶段,对不同阶段个体对文化差异的价值观进行测量[14]。Roberson根据DMIS模型进行赋分,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教师文化胜任力问卷(ICCQ),并且利用情境判断测验进行测量[15]。Earley和Mosakowski提出了对个体文化智力的诊断方法,文化智力是指个体从容应对不同文化的能力,是跨文化胜任力开发过程中的潜在变量[16]。Ang等根据四维文化智力(元认知、认知、动机、行为)开发了文化智力量表(CQS)。他们通过对文化智力和跨文化胜任力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分别对具有极丰富全球工作经验的八个经理进行访谈,确定了量表中的测试题目[17]。其它的跨文化情境下适应性量表还有跨文化敏感量表(ISS);跨文化交际评估指标(BASIC);跨文化世界观量表(CCWM);文化震荡问卷(CSh);文化适应潜能量表(ICAPS);文化发展问卷(IDI);多文化知觉、知识、技能调查(MAKSS);海外派遣与考察问卷(OAI)等[18]。

可见,心理测量类的跨文化胜任力模型或量表主要测量状态类特质,模糊了人格与能力,这些跨文化胜任力模型中的固有特质居多,从而降低了测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2 非心理测量类构建方法

非心理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评价中心(Assessment Center)和临床评估(Clinical Assessment),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测评技术去使用评价中心以测量跨文化胜任力,可以将被评者放于各种模拟的跨文化工作环境之中,通过他们进行的某些所规定的活动,考察被评者能否胜任拟委任的某项规定的工作,并在考察的过程中去预测被评者各项能力指标或者待发掘的潜能[19]。

评价中心可以使用如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管理游戏和公文作业等技术。通过评价中心不仅可以高效的选拔国际管理人才,对于提升跨文化胜任力的培训方法也极富有价值。被评者不仅可以从评价结果中得到有关自身优缺点的反馈信息,还可从评价过程中认识到管理行为中的各项重要要素[20]。

临床评估来测量跨文化胜任力一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相关信息,例如对其步态、面部表情、说话声调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观察,形成初步印象和假设,然后再经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来验证。通过全面可靠的信息,以及测评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可以成功测量跨文化胜任力。又因为这些非心理测量方法操作实施上有一定的复杂和困难性,以及对测评专家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目前研究者们在测量跨文化胜任力时,基本上以问卷为主。

三、跨文化胜任力研究框架

跨文化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应该既包括前件因素的测量,也应包括对这些前件因素的使用能力的测量,即“知”和“行”的合一,以体现两者丰富的内涵。由此,对于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应该能够全面刻画外派人员跨文化工作绩效的各个维度。

通过对多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理论的运用,可以开发出具有较好信度与效能的评估工具。这将有利于理论研究中跨文化胜任力的量化。同时对于跨文化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选拔工具,为跨国经营中对跨文化胜任力有要求的岗位提供选拔方案;可以作为诊断工具,判断个体跨文化技能中要素的强弱。除此之外。还可以作为教育开发的培训工具,为跨文化培训提供实践指引和量化标准。最后,它还可以作为跨文化管理绩效的评估工具。本文列出跨文化胜任力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四、小结

基于上述分析,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现有研究对跨文化胜任力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前件因素视角和素质能力视角两种。其中,责任感、外向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这五个维度是外派人员跨文化胜任力的稳定影响因素,是高跨文化胜任力必须的前件因素。素质能力视角的研究者将跨文化胜任力视作个体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工作、生活的一种能力,将跨文化胜任力界定为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适应动力和跨文化适应行为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第二,外派人员在跨文化背景下还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民族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生活层面,其中不同层面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具有差异性。

第三,个体层面的绩效应该作为个体跨文化胜任力和组织绩效的中间变量。跨文化胜任力是一个个体层面的变量,个体在跨文化背景下,通过有效整合自身的个性特征、知识和技能而经历的从认识、动机到适应的反应过程,反映了个体跨文化胜任力的高低影响其绩效高低的过程。

前行的力量作文范文第2篇

近几年我国科技论文数连年大幅度增长,已跻身世界科技论文数10强之列,而“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更是让人刮目相看。然而,细细研读“以论文数计算”,笔者感到中国科研能力亟待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亟待改革目前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近年来,随着对科研评价的日益重视和量化评价方法的普遍运用,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转型后的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氛围,这种习惯也侵袭着学术界的清净,影响着部分学者的良心和操行。在此情形下,许多人抛弃了严谨的学风,部分人的投机心态滋长,科研欺诈之风日盛,从而导致学术腐败。可以这么说,“学术造假”事件频出,与科研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有关,官本位的体制导致学术评估权力掌握在行政人员手里,他们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对学术成果做具体的评估,他们会数论文的数量,却不看科研工作的质量,从而刺激了各种各样的浮夸、造假。

在论文写作中编造数据捏造事实,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请人捉刀等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年来身陷“抄袭门”者,多半顶着显赫的光环,或是教授、院士,或是校长,而且在剽窃案中,大多是他们的学生执笔操刀。由于论文数量和质量作为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大都与科研人员的职级晋升、学位申请、荣誉地位、奖金待遇等挂钩,与相关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也较普遍地存在,致使以论文数量衡量学术绩效的评价制度也饱受诟病。甚至有舆论认为,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体制下发表的论文大多是“学术泡沫”、“学术垃圾”。因此,为论文“减负”,让论文价值回归学术本位,就必须转变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只有把论文考核由“量”转到“质”,才不失为维护学术风气的治本之策。 如果我们不是严肃地对待和处理这类学术不端与腐败的行为,甚至熟视无睹,不仅会使中国学界丧失信誉,使学术丧失尊严,而且也会阻碍中国学术传统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建构,更会摧毁学术以及学术界本身存在所具有的意义。目前,备受诟病的是我国SCI论文数量国际上排名靠前,但平均被引频次却远远靠后。

对此,我们不否认,论文质量并非与数量成正比。笔者的思考是,多有两种情况,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从事创新性研究,取得成果多;二是为而发表,低水平的跟踪模仿,也容易发表较多数量的论文。近年来,中国内地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基础科研的产出率仍然很低,反映在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仅以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应有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现代大学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大学科研能力、创新水平的竞争,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必然是在科研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决定了大学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的地位,乃至于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只有大学的科研水平真正提高了,才能使大学在教学和服务社会上的能力有真正的提升,从而真正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但这里有一个前提,论文质量的提高要靠整体科技实力的逐步增强,更要遏制以追求功利、物欲为目的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垃圾论文”。这一方面有赖于学术规范的加强和完善,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学术评价的导向作用,摒弃单纯以论文数量来评定绩效的片面做法,更加注重论文质量和创新水平。附注:29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办国庆60周年成果会。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介绍,以论文数计算,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重庆晚报》9月30日)论文出处(作者):

硕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写作总结

前行的力量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压力容器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压力容器在石油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科研和军工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起着重要作用。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紧密相关。压力容器如果在设计,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得不到可靠的质量保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危险程度是无法估计的,因此为了压力容器安全可靠使用,关注其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几种因素入手,分析压力容器制造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 压力容器质量概述

压力容器的质量由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安装质量三部分组成,其中制造质量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压力容器作为特种设备之一,设计质量的好坏是关于其整体质量的第一步,一些制造厂家选用的设计单位技术力量不强,整体水平较低,就会出现在设计时选用的标准不正确的情况。要想提高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的水平,重点是加强质量过程的控制。只有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把握好,每个环节控制好,才能制造出质量优良的产品来。

3 压力容器制造过程影响质量因素和控制措施

3 . 1 材料和零部件

压力容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作为制造过程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制造厂家应对压力容器制造用材料、零部件(外协外购件)的采购、验收、标识、保管、发放和使用等作出规定,以确保压力容器用材料、零部件的质量和准确无误,从而保证压力容器的制造质量,具体控制措施如下:采购员依据设计图样及采购说明书编制采购文件,对合格供方单位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采购文件编制审核后,采购员应与性价比高的供方单位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中应签明质量保证协议,并明确验货方式。材料和零部件进厂后,材料检验员要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对材料和零部件进行检验和确认。检验合格的才能入库,不合格必须进行标识和隔离。材料保管员应该按照材料和零部件的规格、型号、材质、批号进行待检区、合格区和不合格区的管理,以防误用。当使用与图纸要求不同的材料时,应办理材料代用手续后才能办理领发料手续。

3.2 工艺

为了保证压力容器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都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产品质量满足法规、标准的要求,压力容器制造工艺、生产过程管理、工装和模具也应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首先压力容器产品应编制工艺过程卡、工序卡、主要受压零部件工艺流程卡等工艺文件,对批量生产的压力容器编制通用的工艺规程,对新技术、新工艺含量多的新压力容器产品,应制定工艺方案。

工艺文件制定完成之后,更重要的环节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工艺文件,例如,没有按照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进行焊

接,外观检查没有合格就进行了探伤等不符合工艺要求的操作等情况都是没有执行工艺文件。

3.3 焊接

(1)焊接人员。作为压力容器的焊接人员,必须有本单位的人员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规则》考试,取得相应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焊接资格后,才能在有效期内担任相应合格项目范围内的焊接工作,严禁无证施焊和超项施焊。焊接人员在施焊时还应该严格按照焊接工艺指导书进行。

(2)焊接材料。焊接材料首先要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其次要按照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验收、入库和使用。

(3)焊接工艺。焊接工艺文件作为指导焊工的关键文件,首先要根据压力容器图样的技术要求、焊接规程及焊接工艺评定,制订详细正确的焊接工艺指导书。

(4)产品施焊。压力容器产品焊接环境、焊接过程和焊接检验都要按照焊接工艺守则和焊接工艺卡的规定执行。

(5)焊接设备。所有与焊接有关的设备应由专人管理,设备上的电流表、电压表按规定检定附上合格标签,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6)焊缝返修。焊接接头无损检测出现超标缺陷时,应当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返修或者补焊方案。一次焊缝返修经焊接责任师审批,二次以上焊缝返修由焊接责任师提出,报质保工程师审批。返修操作要严格按照返修工艺规定执行,返修后,应按照原检验要求重新检验检测。

(7)施焊记录。焊接现场施焊记录也是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一个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施焊记录应该真实全面的反映出现场施焊的状况。例如,每条焊缝所使用的焊材、焊接设备及电特性、焊材烘烤的情况、焊接工艺参数、预热、后热等状况。

3 . 4 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作为保证压力容器产品质量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无损检测人员必须有本单位的人员经过培训、考核,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检测资格证后才能从事相应项目的无损检测工作。在进行无损检测前,无损检测人员要先按照无损检测工艺和技术图纸制定检测方案。在进行检测时,要做好检测条件参数和质量情况的原始记录,检测完毕之后,由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填写检测报告。

无损检测结果显示需要返修的,由检测人员出具返修通知单并交委托单位进行返修。

3 . 5 耐压试验

耐压试验作为压力容器制造完工后,检验产品强度和密封性能,确保其在运行中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必须严格准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耐压试验前必须先收集并汇总所有检验、试验记录、报告等,经质量控制负责人审查合格后,并提交监检确认才能进行。

耐压试验前,压力容器各连接部位的紧固螺栓,应当装配齐全,紧固妥当。试验场地应当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并且应

当经过单位技术负责人和安全部门检查认可。试验时,压力容器上焊接的各种临时受压元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其强度和安全性。保压期间不得采用连续加压来维持试验压力不变,试验过程中不得带压紧固螺栓或向受压元件施加外力。试验时发现有渗漏情况,应当泄压修补后重新进行试验。

3 . 6 检验与试验

检验与试验作为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起着重要的作用。检验与试验控制活动要在检验与试验责任师监督控制下进行,当进货检验与试验和过程检验与试验都完成后才能进行最终检验与试验。

检验与试验前,检查人员应确定检验与试验的场所、环境、温度、介质、安全防护、工装、试验负荷等是否满足安全技术规范。所有的进货、过程和最终检验与试验都要根据有关程序文件的规定做好记录。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近年来我国压力容器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基本上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和丽锋.压力容器制造缺陷对壳体安全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42

前行的力量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电站工程 前期设计 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水电站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与其规模有关,从一年到数十年不等,不过总的说来都包括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试运行等阶段。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前期设计对整个项目的成败和效益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需要充分考虑水文信息、地质条件、电力市场等问题,因此必须极为重视水电站工程的前期设计与设计优化。水电站工程前期设计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工程勘测、设计与建设管理,任何一方面做得不足,都可能造成预见不足认识不够问题,最终给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不良影响。下面,本文就水电站工程前期设计技术及设计优化进行浅要的探讨,供同行借鉴。

2 项目前期设计

项目前期设计是在对水电站工程项目建设选址、覆盖范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投资规模、建设规模等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前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水电站工程建设除了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满足地区能源需求,调整地区能源结构外,还需要考虑流域防洪标准,提高地区灌溉能力,保证地区水产养殖,提高城市和沿岸用水保证能力,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环境和水土资源等的需要。因此,在前期设计阶段,必须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包括地区经济情况、人口分布、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现有水电资源情况、地质情况等等,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保证项目建设切实符合地区发展的需要,避免项目不会对地区动植物、水土资源、环境等带来过大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项目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超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象。

2.2 水文分析与地质勘测

水文分析与地质勘测是对项目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项目建设可行性、建设规模、施工技术等。水文分析需要对控制流域内不同频率年径流量、不同频率月均流量、不同频率洪水流量、不同频率分期洪水流量等进行分析计算,获取水电站不同频率年径流量、不同频率月均流量、不同频率洪水流量、不同频率分期洪水流量设计值,并充分考虑干支流洪水不同期对项目的影响,进行调洪演算,最终得出项目水文分析数据。工程地质分析应当对区域构造单元、区域地质断裂带、地区地震记录、区内岩体岩性、河流弯曲分布、围岩特征、岩石完整度、基岩承载力、地表和地下水侵蚀能力等进行分析。通过水文与地质分析,确保水文地质条件不会对工程安全带来威胁。

2.3 工程规模和建设标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电站工程的建设规模应当根据区内电网实际情况,结合水力资源分布,尽量利用控制区内水力资源,多装机多发电,以满足区内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生产用电需要。在区内无较大用电需求的情况下,也应当尽可能的考虑利用水力资源发电,提高向电网的电能输送能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定好水电站装机容量后,按装机容量划分工程规模和工程等别,确定主要建筑物和次要建筑物等级。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设防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防洪标准》等相关规定,设确定项目的防洪标准,包括拦河坝防洪标准、厂区防洪标准、洪峰流量、洪水校核等等,并建立不同频率下的泄洪方案。此外,还需要结合灌溉引起水需要、水库淤积要求、水电站水头消落深度等确立水库死水位和死库容;根据项目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大径流量、最小径流量确立水库调节性能和调节形式;根据水库防洪、发电、移民、坝址地质地形、投资规模等确立正常蓄水位和正常库容。

2.4 工程布置

工程布置包括工程选置、建筑物布设、建筑物形式等等。工程选址应当根据地形、地质、投资、电站出力、交通运输、天然材料、工期、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需要,选择最优工程位置。确定工程位置之后,需要确定建筑物布设和建筑物形式,包括引水枢纽、进水口、输水建筑物、厂区、上下游副坝、挡水坝、泄洪洞等的布设和形式。挡水坝应当结合地形和地质情况,因地制宜的采用当地材料建设,目前一般采用砌石坝或钢筋砼面板堆石坝,应当保证石质良好便于施工。钢筋砼面板堆石坝对地基要求不高且坝体受力均匀,但施工工期长、工程量大、结构较为复杂且投资较大;砌石坝工程量小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投资较小,但坝体应力变化较大,对地基要求较高。电站枢纽包括发电引水洞、厂房、升压站、进厂公路等,发电枢纽的设立应当便于检修和操作,确保各环节的合理性。

2.5 主机及附属设备

机电及附属设备的前期设计,应当根据项目装机规模、水头范围、流量等参数,对多种装机方案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的比较,最终确定机组方案、水轮机安装高程、调节保证计算、主阀设计等。机组安装高程应当根据机组汽蚀系数、最低尾水位、淹没尾水管等因素确定;调节保证计算应当结合引水方式、引水流量、引水管径、引水管长度来计算,确保机组负荷需要。辅助设备包括起重机、消防设备、通风采暖设备、机修设备、油水气系统设备及电气设备等,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满足厂区布置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3 水电站工程前期设计优化

3.1 前期设计优化应引入竞争机制

水电站工程极为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前期设计优化对获取最优方案极为重要。为了获取最优方案,应当在前期设计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由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加入到前期设计中,这样既能发挥各设计院的自身优势,又能充分调动各设计单位的积极性,整合各设计单位丰富的资源,为项目提供可靠、经济的前期设计方案,保证前期设计工作能顺利可靠的进行。

3.2 前期设计优化应确保设计质量

前期设计优化是为了获取最经济、最合理、最可靠的方案,保证前期设计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前期设计优化中,应当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长效沟通交流共享平台,促使业主与设计单位之间,各设计单位之间能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更好的服务于项目需要。在质量保证方面,应当依据国家、行业相关法规、政策、规范的要求,严格相应的诚信履约制度,建立完善的前期设计质量评定和考核方法,以保证前期设计能优质、高效的完成。

3.3 前期设计优化应盯紧关键路线和难题

关键路线和难题是前期设计的重中之重,也是前期设计优化的重点。在关键路线前期优化中,应当编制详细的前期设计优化计划,细化前期设计优化目标,落实相关工作责任,保证前期设计优化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保证前期设计工作处于受控状态。在难题方面,应当提前谋划精心策划,理顺项目所面临的难题,制定出详细的方案,以保证项目难题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刚,王春云,段斌.枕头坝一级水电站前期工作回顾与思考[J].人民长江,2012(14)

前行的力量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投标, 技巧

Abstract: with the 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by participating in bidding for project construction tasks has is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re task, so the bid docu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s in the bidding competition could win the prerequisite. Therefore,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introduces the bid prepa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establishment and budget quotation analysis and so on some technical problems. In the future to bid activities help, and increase the winning chance.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bidding, skills

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工程投标,是指各投标人依据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统一要求递交投标文件,争取获得实施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自2000年1月1日施行以来,以公平、公开、公正和诚实信用为原则,对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现实的建筑工程投标中,运用适宜的投标策略和技巧,对于施工单位能否中标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联系实际,主要介绍编制建筑工程投标文件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投标书的编制

2.1设立投标小组

当确定了竞标工程之后,投标人就要成立一个该工程的投标小组,对招标项目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也要对当地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进行详细了解,积极参加业主召开的标前会议。同时,投标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通力协作,最终实现做出高质量投标书的目的。

2.2充分理解招标文件及设计图纸

招标文件是业主对该工程项目进行的约定,应逐条逐句细心研究招标文件中的各项要求,特别要针对本单位的技术力量、施工机械设备、人员、施工业绩及财务状况等与招标文件进行对照分析,看其要求是否与本单位相适应。

投标人应将在阅读招标文件及设计图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在标前会时向招标方提出,或者以书面形式向招标方提出,为编制出高质量的投标书排除疑问、扫清障碍、提供保障。

2.3勘察现场

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对施工地点进行摸底,详细了解周围的环境,了解当地材料价格和三通条件,这样对下一步投标报价、编制技术标非常有利。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情况、气候水文情况、道路交通情况、料源分布、当地材料价格、电源和水源情况、通讯条件、物价消费水平、社会环境及经济情况等。

三、编制投标文件 3.1 资格审查部分

投标人会根据招标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向招标人提供有关资质,通过预审的投标人,才有资格进行投标工作。为此,投标人应严格按规定要求编报“资格审查”文件, 要注意文字规范严谨,装祯精美,力争给招标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填报“已完工程项目表”时,应在资料真实的条件下,选择那些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工程质量优和各方评价高的建设工程项目,充分展现投标人的业绩和能力,有助于提高中标率。

3.2 报价部分

投标报价占整个投标书分值的比重最大,对中标结果有直接影响。编制预算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采用的定额要正确,业主没指定的,一般采用同行业国家最新定额;②各项预算单价要考虑施工期间价格浮动因素;③工程量以业主给定的工程量清单为准,即使发现有明显的错误,未经业主书面批准不得自行调整;④其他项目费用预备费、监理费、暂定金等要按招标文件要求列计;⑤预算编制完成后要经他人复核审查,切不可有误。

3.2.1利用不平衡报价,尽量减低风险

在利用不平衡报价方法报价前,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核算工程量清单所提供的工程数量与实际施工的工程数量的差异。若工程量清单某分项所提供的工程数量比实际施工的工程数量少,则在报价时尽可能的把该分项的报价提高,反之就要相应把该分项的报价降低,如此处理,承包商将会得到相应的超额利润。

3.2.2无利润报价法,扩大影响力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有十分雄厚的实力,其投标的目的不在于从当前的工程上获利,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如为了打进某一地区,获取某一市场,依靠自身的雄厚资本实力,采取一种不惜代价、只求中标的低价投标策略,一旦中标后,可以承揽这一地区或这一领域更多的工程任务,达到总体赢利的目的。另外还能了扩大企业影响力,起到宣传的广告作用。

3.2.3 突然降价法

突然降价法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①降低计划利润。投标时确定计划利润既要考虑自己企业承建任务饱满程度的情况,又要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适当的降低利润和收益目标,从而降低报价会提高投标中标的概率。②降低经营管理费。为了竞争的需要,可降低这部分费用,可以在施工中加强组织管理予以弥补。

3.3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中标后施工管理的计划安排和监理工程师监督的依据之一,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项目经理部人员机构组成、工程施工方案、工地平面布置、工期进度安排、劳力和设备调配、质量保证措施、安全生产措施、后勤供应措施等。投标人要初定几套方案进行测算、比较。工期安排至少要比业主限定时间提前10天,以取得标书评审中工期提前奖励得分。

四、编制建筑工程投标文件应注意的问题

4.1注重协调工作

投标协调工作任务上分艰巨,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协训人员必须审时度势,主要做好与往来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树立单位良好的对外形象和构建和谐的合作诚意,为投标工作奠定较好的人脉基础。

4.2投标报价编制工作

投标报价编制人员在接到投标工作任务后,①应仔细阅读招标文件中有关报价格式的要求和评标办法,然后有针对性地复核招标图纸工程量;②对原材料进行市场价格调查,必须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调查方法的科学性;③对细目工程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将成本价和下浮相应点数后的拦标价进行对比分析;④投标文件编制完毕准备复印装订前,报价编制人员应再次校核投标函的投标总价与预算资料的一致性。

4.3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

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弄清承包者的责任和承包范围,以避免在报价中发生任何遗漏;②现场勘踏,主要了解施工现场的自然地理条件、市场情况、施工条件、业主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③在计算工程报价中要按照本地区现行的定额、规定计算,正确了解市场供应情况。

造价出来后,最后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总报价,要确立工程总投标价应建立在工程的盈亏预测基础上,使得“既能够中标,又有利可图”。

四、结语

建设工程的投标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占用大量的多种资源。企业除了靠自身的实力外,投标技巧对于能否中标和能否取得利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同时,要为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竞标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