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望庐山瀑布赏析

望庐山瀑布赏析

望庐山瀑布赏析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活体验。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抓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笔者在进行《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有以下收益。

一、利用录像,情境导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导入时,可据知识的内容特点,利用录像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我先问学生:是否去过庐山,然后带他们看录像,了解庐山知道庐山很美,但最美的是庐山瀑布,让录像中的庐山美丽风光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想马上看到庐山的瀑布,去领略它的雄姿。

二、抠诗字眼,体会文字美

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古诗时,应注重从文字入手,培养学生审视古诗中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不用“升”,看似平常,却是诗人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升”与“生”比较,学生说出这两个字的不同,这时及时看录像,让学生悟出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山间缭绕的烟云就像从一座顶天立地香炉中不断升起,永不消退。录像直观的形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很深的印象!

三、分析诗句,领略自然美

自然界中的水光山色、雪夜风光,本身无知无觉,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析诗句,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望庐山瀑布》中李白那旷达豪放、气势磅礴的语言描述了好似九天银河流泻人间的银链瀑布。录像中那急流奔腾悬空飞注的瀑布,也将学生带入那美妙的境地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心中充满激情。

四、配乐朗读,感受意境美

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融为一体。要想为这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学《望庐山瀑布》,配以雄浑气昂的音乐,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瀑布那磅礴的气势。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第2篇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质量,取决于阅读者(师生)对文本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度。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认识高度和学生的认识处于同一水平(学生手中有参考书的,再者学生掌握的网络资源可能更多),那么教师怎么做引导者?所以教师的学识必须深厚广博,且人品精神高尚。和文本对话就是“批文入情”的过程。但要使学生“批文入情”,首先要让学生和文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共鸣?单单钻研文字是不够的,因为生活阅历和体验在阅读素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读者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时,更容易产生与作者共鸣的心理情感。因此,当学生缺乏相关的人生体验时,教师如果只注重强化语言解读和诵读,忽略了对背景和情感因素的分析,就可能出现学生对作者的一些描写难有深入体会的问题。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气。在完成这首诗歌的学习任务后,我就把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背诵曾学过的描写山景的诗句。学生背诵了同是写庐山的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这正是拓展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一个好契机,让学生明白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对诗歌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布置学生回去后收集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这两首诗展开对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歌,一开始听说老师要与他们一起重新解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时,还不以为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是学生觉得在小学时,教师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已经够全面了。其实学生还不明白,文本的意义因读者而存在。不同的读者因为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方式自然也会不一样。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解读文本时也应该承认文本意义的客观性,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多维性。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误读甚至是错读。让学生重新走进文本,需要教师整合、调动已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增加课堂教学的浓度厚度和深度。当在我的带领下重新完整解读了这两首诗之后,学生也认为,以前他们自己对这两首诗的认识――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是很肤浅的。我鼓励他们,不是他们原来的认识肤浅,而是他们在小学时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

那么我是如何就这两首诗歌和学生对话的呢?就是遵循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原则,提了三个问题,并在预设问题的时候注意了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一是说说两首诗歌的意思,其实就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二是在每首诗歌里挑选几个词赏一赏。三是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第一步,说说两首诗的意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翻译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翻译也比较准确。有个别译文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学生很快就补充准确完整了。

第二步,在两首诗里随便挑一些词语赏一赏。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这一步没有限定是什么性质的词。同桌可以商讨,可以争论,准备充分后,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学生大多选择了《望庐山瀑布》中的几个动词,如“挂”、“飞”、“落”等词。“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挂”字也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落”字活化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只有个别同学选择了《题西林壁》中的副词“只”,说这个词起强调作用,解释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唯一原因。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应该学会追问,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于是我又对学生忽略的地方引导他们赏析,如对“生紫烟”是用“生”而不用“升”的追问。其实这地方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也是学生默写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把山间的烟雾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了出来。有拟人的修辞在里面。烟雾好像是从香炉里出生的,是香炉生出来的。为什么是“紫烟”?“紫”字有何妙处?太阳是红的,为什么不是生红烟?冉冉升起的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紫”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再如,“侧看”的“侧”字好理解,是在侧面看;“横看”的“横”字怎么理解呢?“横看”就是从和山走向垂直的角度去看它。这些追问,将师生对话引向了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着对话的广度,学生这里只是赏析了动词、副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更多类的词,如形容词、名词,等等。

第三步,赏析两首诗的异同。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无从回答。学生觉得问题太难,是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缺乏了解,还有问题的预设也存在瑕疵,问题显得过于宽泛。当教师预设的问题深度不够或难度太大时,应灵机调整,或增加问题的深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我随即换了个问法:“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两首诗表达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李白和苏轼的诗歌都是描写他们自己心中眼中庐山的景象。李白的诗纯粹是描写景物,情在景中;而苏轼的诗主要是议论,借景说理。

李白和苏轼都是具有豪放胸襟的浪漫主义诗人。苏轼为什么不具有李白的宏大气魄呢?这要从他们生活的时代,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和自身的性格找原因。在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这些都是唐朝文化发达的原因。而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尽管消除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和朋党之争的弊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得整个宋朝成了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一个朝代。再从李白和苏轼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来看。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李白不屑于走科举之路,直到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经41岁时,才经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封为供奉翰林,颇受玄宗赏识,名动当时。后因权贵进谗言诽谤,在长安3年便弃官而去,继续漫游四方。而苏轼的经历和李白有很大不同。苏轼年轻时一直在家乡读书。21岁时即1057年和弟弟苏辙同年中进士。苏轼一生都处于北宋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斗争、倾轧激烈时期。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改变,和保守派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李白一生几乎都在漫游,苏轼一生几乎都是在做官,受制于体制。所以同为浪漫主义的风格,诗风大有不同:李白的豪放是无拘无束、飘逸洒脱、恃才傲物;苏轼的豪放是抑郁不得志后的无可奈何,是故作潇洒,是对人生的无奈。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第3篇

几年来,我在“诵读经典诗文”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图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和想象结合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走进古诗文的诗情画意,感受古诗文的无限美意。

直观呈现,学生于画面中欣赏美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学生只是很机械地诵读着,在这种情况下,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古诗与画面的直观呈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古诗的美。

如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目不转晴地盯着画面,那神情告诉我他们太喜欢这画面了,我顺势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就在学生被庐山风光迷住之时,我对“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古诗的美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诵读吟唱,学生于吟诵中感受美

古诗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学习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同样是在《望庐山瀑布》一课中,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之后,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我和学生一起听配乐的课文录音,学生跟着诵读;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吟唱古诗。在和着音乐入情入境的吟诵中,学生既读准了节奏,又诵出了韵味。然后,我用电脑录音功能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聆听着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在琅琅吟诵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品词析句,学生于理解中领悟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词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以此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具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品味、体会、理解古诗语言的精妙。

《村居》一诗中,“醉”字是整首诗的神韵所在,它将堤岸、杨柳、小草、黄莺都活化了,仿佛都沉醉于迷蒙的春景中,但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字。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所提供的资料库中自由点击、欣赏与诗歌配套的录像:春光灿烂,小草悄悄地露出头来,吐出点点嫩芽,自由生长;黄莺舒展开翅膀,在高空自由飞翔,仿佛在歌唱春天;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秀发,抚摸堤岸;儿童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在春风中奔跑着放起了风筝……录像结束后,学生的心似乎定格在形象、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人描绘的景物中什么“醉”了。学生们各抒己见,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说:草儿醉了,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黄莺醉了,醉在自由的飞翔中;杨柳醉了,醉在春风的吹拂中;堤岸醉了,醉在杨柳的抚摸中;儿童醉了,醉在无忧无虑的放飞中;就连诗人也醉了,醉在迷人的春色中,醉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我们也醉了,醉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诗画中。学生借助多媒体学习手段,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领悟到古诗的美。

渲染气氛,学生于情境中感悟美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意蕴深远,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美。教学时,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理解诗文,体会蕴涵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段,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与家人团聚……当学生们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适时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诗人伫立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意。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的绿,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时,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情感升华,学生于想象中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意象性。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古诗时,要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表达出来、感悟出来。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呈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画面,让学生透过这一镜头去想象“满园春色”的美。同学们纷纷说道:“我仿佛看到园子里各种花都开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仿佛听到小草在叽叽喳喳地讨论谁长得最快”……学生用稚嫩的话语描述了园子里的色彩之美、声音之美,既有动的美感又有静的美感。学生在表达中体会到春之美、生命力之美。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庐山;自然疗养因子;分析;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convalescent factors in Lushan.Methods Research data on landscape convalescent factors in Lushan salutarium for the past few years were collected and their effects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Results The convalescent factors in Lushan salutariu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mind,allaying tiredness,restoring strength,treating disease and strengthening physique.Conclusion Lushan salutarium is rich in natural convalescent factors and is characterized with landscape,forest and lower mountains.

【Key words】 Lushan;Natural convalescent factors;Analysis;Application

庐山地处鄱阳湖盆地,位于江西省北部,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东经115°30′~116°20′,北纬29°20′~29°50′,风景区总面积302 km2,山体面积282 km2,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 474 m,东偎鄱阳湖,西邻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气候上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这里植物葱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依山伴湖,山水资源独特,是我国著名的疗养地,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1气候疗养因子特点及作用

1.1气候疗养因子特点庐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周边城市相比气温差异较大。庐山年平均气温11.6 ℃,最高气温32.1 ℃,最低气温-16.8 ℃,6~9月份气温在20~30 ℃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 833.5 mm;庐山全年雾日多,年平均188.1 d,最少为158 d;降雪期自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下旬,雨凇、雾凇62 d;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离子1 142个。庐山森林茂密,树种繁多,植被丰富,其低山森林气候特点为:气温、气压均较低而平稳,日变化较小,湿度大,风力较弱,空气清新,氧量丰富,紫外线、空气离子、臭氧较多。庐山独特的气候条件会产生神奇多彩的气象景观,如云海、瀑布云、雾、佛光。庐山有“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之美誉。

1.2气候疗养因子的作用气候疗养因子对人体的作用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的感受器进行的,首先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皮质实现的,其次是在机体内形成相关的调节机制[1]:①森林含有大量空气负离子,可净化空气,许多树木能散发出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具有抗菌、抗炎及抗癌性能,有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可抑制精神焦虑,调整内脏功能,适宜于开展森林浴、空气浴、有氧运动,对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慢性呼吸道疾患、Ⅰ~Ⅱ期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糖尿病等均有良好的康复作用,有利于机体生理功能的提高和疾病的康复。②高山地区由于大气压力和氧分压降低,能使人的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加、脉搏加快、心搏量增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使机体内氧化过程加深,代谢增高。为适应高山气候条件,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全血量均增加,血黏滞度、血红蛋白的氧结合都增高,还能使神经功能得到锻炼,血糖下降。通过山地疗养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神经系统功能性疾患、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贫血症都有较好的康复治疗作用,并且在山地疗养后,体力功能指标(耐力、体力负荷)的改善可持续1年左右。

庐山疗养地大量的空气负离子为开展空气浴和负离子疗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空气负离子对神经、呼吸、消化、心血管、血液、免疫、代谢等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负离子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能镇静催眠;能降低血压;可改善肺的呼吸功能,具有镇咳平喘的作用;能使脑、肝、肾的氧化过程加强,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上皮细胞增生,增加机体自我修复能力;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抵抗力;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对治疗贫血有一定功效。

2景观疗养因子特点及作用

2.1景观疗养因子特点

2.1.1水景观资源庐山年平均降水量1 833.5 mm,山上植被相对保存完好,对水源的涵养、径流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庐山水质较好,接近自然状态,一些主要离子含量均在正常含量范围之内。水属中性水,水体矿化度低、硬度低,为洁净的天然水,均宜于做饮用水。庐山水是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风景点主要由水环境构成,如瀑布、溪流、人工湖等。庐山瀑布数量多、规模大、形态美、气势雄,素与雁荡龙湫、黄山石笋并称“天下三奇”。著名的有三级总落差达120 m的三叠泉瀑布;有20 m宽、落差60 m,由1股逐渐分为11股倾泻而下的谷帘泉,即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一泉”;有被李白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另外,还有玉帘泉、石门涧、马尾、王家坡双瀑等。与瀑布相关的还有许多深潭,著名的有黄龙潭、乌龙潭、玉渊潭、青玉峡、碧龙潭等。

2.1.2山体景观资源“匡庐奇秀甲天下”,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庐山由衷的赞美。庐山是断块作用形成的地垒式褶皱山,褶皱的同时,特别受强烈抬升的影响。由于岩石坚硬,使得岩体破碎、断层崖陡立,从而造就了高大峻险的悬崖峭壁;又由于流水等外力作用破坏,切断山岭,形成雄奇山峰,甚至在山顶之上怪石集聚。正如坡诗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如李白诗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庐山名峰近93座,如仙人洞石松横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龙首崖苍龙昂首,大天池霞落飞云,三叠泉垂练激石,含鄱口远眺,江湖浩荡,千帆竞发。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址,有地质公园之称,庐山植物园为我国著名的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各种植物达3 400余种,是极富观赏性的自然景观疗养资源。

2.1.3人文景观资源庐山的人文胜迹,遍布山上山下,并有山上近代为主,山麓古代为主的特色。自从这里有了鸡犬之声,便有名人的踪迹与瑰丽的诗篇。庐山这片迷人的土地襟江带湖,它不仅孕育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还使王羲之、李白、白居易、坡、黄庭坚、周敦颐、朱熹、王阳明等一大批历代名流为其陶醉与倾倒,更使现代名人、对其情有独钟。大自然赋予了庐山千峰秀色,名流们的诗文与留题又增添了她的神韵。掩映于绿荫丛中的英、德、法、美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各异的1 000多栋别墅,以及近代和现代中西合璧的别墅,各具风姿,鳞次栉比,既是外国列强的侵略证据,又是世界难得的别墅建筑群博物馆。

2.2景观疗养因子的作用景观在疗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2],能增添疗养兴趣,丰富疗养生活。景观的形象具有直观的动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对大脑皮质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景观环境能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开阔胸怀、提高乐趣,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环路可调节、促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3]。优美的景观可使大脑皮质兴奋灶发生转移,调节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4],从而消除精神紧张和缓解心理矛盾、稳定情绪、改善睡眠。优美、幽静的环境,洁净的空气,能使人情绪稳定,有利于降低血压[5]。秀丽的景色、优美的格调、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气候能使人情绪愉悦、精神振奋,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良好的镇静作用。风景如画的疗养景观环境可使神经系统紧张状态得到调节,使焦虑、烦躁、忧伤、悲观或苦闷的心态趋于平复,使得大脑皮质唤醒水平下降,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机体耗能减少,血氧饱和度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及携氧能力提高,肌电、皮电、皮温等一系列促营养性反应加强[6]。观景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育锻炼、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等的过程。对疾病防治、增强体质起着综合保健效应,特别对脑力、体力过度透支引起的身心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3主要疗养适应证

庐山疗养地适应证主要为:①健康人群保健,调节情绪,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和手段。②亚健康人群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稳定情绪。③循环系统疾病:缓进型高血压病、早期动脉硬化、稳定型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外周血管病变、雷诺氏病、动脉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轻度肺气肿等;消化系统疾病:肠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脑血管病后康复期治疗;皮肤科疾病: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烧伤后减轻瘢痕生成;生殖系统疾病:慢性附件炎、前列腺炎以及更年期综合征。④对于某些手术后功能恢复及各种职业病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7]。

综合以上对庐山自然疗养因子分析,庐山疗养地自然疗养因子丰富,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庐山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气候温和,自然景色优美,历史人文古迹众多。集山地、气候、森林、风景疗养地的特点于一体,在该地疗养或旅游,可同时接受诸多疗养因子的综合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莉,郭广会,张斌,等.临潼疗养区自然疗养因子的调查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0):865-869.

[2]陈景藻.疗养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82-183.

[3]李亚红,李亚男,郑阁萍.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疗养中的景观治疗作用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36-137.

[4]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35-140.

[5]张卫兵.特勤疗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8.

[6]赵瑞祥.景观疗养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3):195-197.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第5篇

1. 常见的人物形象:渔夫、樵夫、农夫、隐士、谪宦(被贬谪的官吏)、牧人、浣女等。

2. 常见的景物:空山、明月、溪水、芦花、清泉、竹林、竹篱、古寺、茅屋、柴门、桑麻、炊烟、、莲蓬、暮钟、渔舟、鹤、蜂、鹭鸶、白鸟、鸳鸯、酒、蛙、鸡犬、蓑衣、鸥鹭、蚕种、燕子、黄鹂等。

3. 常用典故:

(1)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2)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3)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与世无争,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4)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

4. 音乐:《采莲曲》《长干曲》等。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1. 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诗歌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歌首联写诗人步入古寺,看见旭日初升,光照树林。颔联诗人穿越竹林掩映的幽径,走到花木环绕的禅房。颈联写这美好的环境使人忘却尘世的杂念,远处青山上光芒柔和,飞鸟在自在欢唱,清潭倒映着身影,一片空明。尾联诗人陶醉在这幽静美妙的地方,感到天地间的一切都失去了声响,只有悠扬宏亮的钟声回荡在高空。整首诗通过描写清晨游览禅院的所观所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喜悦。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绚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赞叹之情。首联写瀑布的气势不凡:从万丈高山落下,仿佛从天而降。颔联写瀑布下落时的雄壮:冲破丛生的杂树奔流而下,摆脱缭绕的云烟显现山间。第三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瀑布的绚丽:阳光照耀下,瀑布好像一道彩虹,天气晴朗时,远听瀑布好像风雨声传来。尾联诗人由衷赞叹瀑布的秀美:庐山原本秀丽,而这悬挂于万丈高山的瀑布,与天相接相融,更添庐山的豪情。全诗在赞叹瀑布的同时也流露着诗人此时的开阔胸襟和满怀豪情。

2. 表现诗人对悠闲安逸的田园生活的喜爱。清新的田园美景,淳朴的农家气息,让诗人获得心灵的自由,充满归隐田园的渴望。如: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清新明净的景物,充满了恬美浓郁的农家气息。上片写田园风光。春水涨满横塘,芳草在微风中摇摆,鹅儿在岸边嬉戏。诗人留恋着一路的美好景致,慢慢行船。下片写田园农事。江南农事晚,“谷雨才耕遍”,“才”字写出农事节奏的轻松,农人的悠闲。冈上的麦子已秀穗,蚕已入眠。“看看”是即将的意思,最后两句写出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全词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3. 表现隐士的生活,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怀。诗歌通过对隐士所处的环境、日常活动的描绘,赞颂隐士的高尚品格,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思。如: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诗歌首联用“野径”“桑麻”衬托出陆鸿渐住处的幽静。颔联描写了篱边的,虽未开放,但“近种”反映出陆鸿渐刚到新居就种上的急切,体现出陆鸿渐的高洁情操。最后两联写未遇到陆鸿渐的情况。叩门无应答,离去又不舍,因此去询问邻居。西邻的回答道出了陆鸿渐每日的行踪,从侧面刻画了一个整日留连山水、超尘脱俗的隐士形象,也表现出诗人对陆鸿渐的赞美,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赵师秀《岩居僧》)

诗歌首联直接点题,写出僧人所居之处远离人烟。颔联描绘山间景象,飞鸟穿林而过,山花自在摇曳。这些景象衬托出僧人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僧人的生活,用冰下水煎茶表现出僧人的高洁。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岩居僧这种远离尘世、淡泊宁静、高雅脱俗的隐居生活的渴望。

4. 表现闲适平静的表面掩藏的复杂心绪。有些山水田园诗表面上似乎在写山水的清幽、心境的悠闲,然而字里行间却隐含着孤寂、苦闷、矛盾、无奈等心情。如: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溪居》)

这首诗表面上写诗人居住在愚溪之畔的闲适生活,然而背后却隐含着被贬的忧愤孤独。开篇两句,诗人用自我解嘲的口吻说被贬到这里是件幸事,内心的痛苦无奈可见一斑。颔联“闲依”“偶似”体现出被闲置的百无聊赖。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诗人一天生活的悠闲自在。尾联“不逢人”“长歌”写出心底的孤独和愤懑,表现出了强作闲适之态的无奈。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梁栋《野水孤舟》)

诗歌前两联点题,描绘了雨后溪流迷漫、行路被阻、小舟系岸的冷清沉闷的画面。这本该是乡村常有的景象,但在诗人看来,它们却有了另一层内涵。诗人身处南宋末期,看着这些想到了国家的风雨飘摇,想到了自己的前途未卜。后两联抒怀。颈联“空”“坐”二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绝望和无力回天的无奈。尾联表明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想法,其实这不过是诗人面对国势的衰微、前路的渺茫而无能为力的悲愤之语。

高考对山水田园诗考查的角度:

1. 考查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如2013年辽宁卷选了宋代张的《竹轩诗兴》,要求学生分析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的精妙之处。2012年福建卷选了宋代李纲的《望江南》,要求学生赏析“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的精妙之处。

2. 考查诗句中字词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湖南卷选了宋代贺铸的《钓船归》,要求学生分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2010年湖南卷选了陆游的《好事近》,要求学生赏析上片“蓑”“映”二字的妙处。

3. 鉴赏诗中塑造的形象并分析情感。2013年辽宁卷要求学生分析诗人的形象。2013年湖南卷要求学生探究这首词的思想情感。

4. 考查意境的营造。如2009年全国I卷选了宋代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要求学生回答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

【延伸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郊 行

〔宋〕刘克庄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①?

〔注〕① 栖栖:形容忙碌不安的样子。

(1)这首诗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怎么描绘的?

(2)首句中“饯”字有什么作用?分析诗歌中诗人流露的情感。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舟过荻塘

〔宋〕沈与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②,熏风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③岁事④到金穰⑤。

〔注〕①沈与求:生活在南北宋之交。任殿中侍御史时,曾建议高宗赵构把都城从临安迁到建康(南京),“以图恢复”,结果被逐出朝廷。后曾与其他大臣意见不合,被迫去职。 ②桃叶浪: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波浪。 ③悬知:料知,推想而知。 ④岁事:农事。 ⑤金穰:指丰收之年。

(1)这首诗第二句中“远意”包含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诗歌二、三联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分题得渔村晚照

〔宋〕 徐 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