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雪的古诗

写雪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雪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写雪的古诗

写雪的古诗范文第1篇

1、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5、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

7、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8、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9、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10、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

11、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12、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13、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写雪的古诗范文第2篇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写雪的古诗范文第3篇

二、 尝试教学“新古诗”

所谓的“新古诗”,就是以韵文写新诗。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我国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再如,陶行知的《自立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又如,徐特立的教育诗:“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都是现代的“新古诗”,真可谓是诗教的经典之作。

为了将“学写‘新古诗’”引进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2011年的下半年,我到镇江市孔家巷小学上了一节复式调研课。经启发引导,每个小学生当堂就能写出以“我”和“笔”为题材的“新古诗”。如,以“自我介绍”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我的名字叫×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愣/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 又如,以“笔”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美如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彩笔真神奇。” 通过对以上这些从未学过写诗的小学生真实的教学调查,足以证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仅非常喜爱“新古诗”,而且也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

那么,其他老师能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学写“新古诗”的教学?2009年,我设计了《古诗两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案,让淮安市洪泽县实验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来上课。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也都能仿创出他们各自的“新古诗”。如《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又如《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笼网。”这一课例得到了原全国小语会会长、人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崔峦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在点评中指出:“教学有特色,有创新。”“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

事实证明,我们的小学生和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是爱写和能写“新古诗”的,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是能把“学写‘新古诗’”引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的,而且也会教出成效来。

三、 新闻特写“文包诗”

所谓的“文包诗”,就是文章中包裹着一首诗,文聚诗意,诗点文旨。此种文体自古有之,其代表作可推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很多这类课文。此类“文包诗” 体裁的文章诗文互补、相得益彰,可读性强。

我在给老师们写说课稿的评析时,大多采用这类文体。对单篇说课稿评析的“文包诗”,如,《量体裁衣教阅读,读写融合力用足――评张伟〈恐龙〉说课》:“……总之,本说课艺术地体现了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做到了‘文’和‘意’的兼得及‘读’和‘写’的双赢。再归纳一下,那就是:量体裁衣教阅读/说明方法读中熟/举一反三读到位/深入浅出巧运幄/举例比较列数字/渗透写法力用足/读写融合珠璧联/文意兼得双赢促。”

以上所举之例,可以看作是我对“文包诗” 文体的学习和借鉴的写作小实验。以下所举之例,则是我对“文包诗” 文体写作的创新性的小实验了,即“诗包文”。

所谓的“诗包文”,也就是文章的主标题用诗句来表达,文章中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也用诗句来概括。我主持的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新闻报道,都用这样“诗包文”的文体来写,既别具一格,又有可读性。如,《润州语文出奇招,古诗教法构想妙》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开头所用的诗句分别是:“红叶遍地金秋爽,硕果满枝桂飘香”“古诗教法构想妙,诗教之花竞妖娆”“推陈出新出招奇,仿中学创新古诗”“研讨教学‘基本式’,开拓创新不拘格”“洒诗雨来吹诗风,风调雨顺播诗种。”这种“诗包文”,受到很多老师的欢迎。

“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好!”

屏幕上跳出四个大字:“智力风暴”。同学们明显跃跃欲试起来。讲台上的青年男教师面露喜色。

“请注意,判断题来了!――第一题:‘天上下起鹅毛大雪,庄稼被压死了’。”

话音刚落,一只手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

“这道题答案是错的!‘鹅毛大雪’是指鹅的毛做成的雪,肯定很轻。”高高壮壮的小男孩一脸得意洋洋。

老师一愣,转脸问其他人:“你们知道什么是‘鹅毛大雪’吗?”

“‘鹅毛大雪’是讲雪下得很大。”另一个孩子回答,“我认为这道题答案是错的。下大雪会杀死害虫,不会把庄稼压死。”

“说得对。有句话叫作‘瑞雪兆丰年’。”老师长嘘一口气,鼠标一点,“瑞雪兆丰年”几个字在屏幕上出现。

……

坐在台下的我,不禁遗憾地轻声叹息,唉!老师啊老师,你错过了一次和学生心灵相逢的机会。第一个回答你的孩子,你与他擦肩而过了。六年级的小学生,会不懂什么是“鹅毛大雪”吗?那么,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会有对“鹅毛大雪”这个词的刻意“曲解”?这个问题你想过吗?可惜的是,此刻你的心里塞满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根没有留下一点空间给另类答案的可能性。

下课了,我悄悄走到男孩身边,问他:“你上课答题时是不是把‘智力风暴’当成‘脑筋急转弯’了?”孩子点点头,眼神有几分讶异,也有几分欢悦。

在我看来,教学之所以有无限的乐趣,就在于它本质上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相逢,既不可复制,也不可重来。在一个个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瞬间里,每个学生的学习究竟如何发生、发展、变化,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无法预测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注定是个充满意外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学习最真实的面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程的敏锐观察、准确领会就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教师有一双善解人意的耳朵是最重要的事。这双耳朵,不仅要“听得清”学生表达的语言,还要“听得进”学生语言背后的想法,更要努力“听得懂”看似毫无道理的想法背后的逻辑。

你知道吗?越是高明的教师越是有这样的“听力”!最著名的例子是斯霞老师,她从小朋友“法国阿姨是女的”的话语中,听出了完全正确、理直气壮的儿童逻辑。而这样的“听力”,背后是对儿童的真切同情和深切理解。

遗憾的是,很多教学现场,不要说“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清”,即使是“听得见”都成问题!事实上,不是我们的“听力”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观出了问题。不是吗?让我们都静静地问问自己的内心,比起旁逸斜出、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我们是不是更喜欢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的感觉?公开课上,我们是不是常常会选择性地倾向于请那些容易“答在点子上”的学生发言?“一个答在点子上”,是否就代表“个个想到一起去”呢?

写雪的古诗范文第4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读古诗,总觉得古人有一种“悲冬”的愁绪,满目萧索的寒冬似乎是衰颓的代名词,总能勾起人们的一腔愁思。

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对于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来说,冬天可谓最难熬的季节了,不仅得节衣缩食,挨过漫漫寒冬,寒冷的天气更是令一贫如洗的农家雪上加霜。

古人的“悲冬”,与古代的大环境以及文人墨客的自身经历也是分不开的。柳宗元虽名列唐宋家之一,文场得意,却在官场失意,郁郁不得志,其诗也往往透着抑郁悲愤之意。柳宗元的诗,往往借着美好景物抒发自己的抑郁,将其作为极度苦闷中的精神寄托,因此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往往带着峭拔峻洁的意味。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不外乎那首《江雪》:“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然,若以为古人只会“悲冬”,那也不尽然。在寒冷的冬夜,约上三两好友,围炉聚话,把酒言欢,吟诗作乐,不亦乐乎!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便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天,不仅适合友人相聚,更是踏雪寻梅的大好时机。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写过一首赏梅的诗:“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尽管诗中透露着世事无常的萧索之意,但冬日赏梅也足以令郁闷的心结有所舒缓。

同是赏梅,王安石的《梅花》便显得淡然多了。管他世事无常,在这香气阵阵的寒梅前,,一切俗事烦恼皆可抛诸脑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墙角的几枝梅花,便为这萧索的冬日添了几许艳丽,令人烦恼尽消。

写雪的古诗范文第5篇

1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

yè shànɡ shòu xiáng chénɡ wén dí

夜上受降城闻笛

lǐ yì

李益

huí lè fēnɡ qián shā sì xuě

回乐峰前沙似雪,

shòu xiáng chénɡ wai yuè rú shuānɡ

受降城外月如霜。

bù zhī hé chǔ chuí lú ɡuǎn

不知何处吹芦管,

yī yè zhēnɡ rén jìn wànɡ xiān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吧! 3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

诗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象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沙似雪”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末二句写闻笛兴愁。

相关期刊更多

协和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学生读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