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庇护我

庇护我

庇护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平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妇女人权意识的觉醒。对妇女家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逐步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已成为一个跨越国界、意识形态、阶级、种族和少数人群体的全球性难题。针对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许多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制度并在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司法实践中运用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北京95“世妇会”后,家庭暴力问题才逐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国至今还没有反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现存的有关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笼统,难以操作,导致实践中对受虐妇女的保护和救济力度不够。不可否认,截止到目前我国仍处于反家庭暴力的初级阶段。

一、我国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现状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而其中95%以上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暴力。近年来,国内家庭暴力已经呈现出多发和高发趋势。有资料显示,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家庭暴力上升了25.4%。施暴者往往手段残忍,迫于施暴者的淫威,许多家庭暴力受害者不敢回家、不愿回家。遭受家庭暴力之苦的妇女基本处于求庇护而不得的境地。在此情境下。我国的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也应运而生。我国第一家妇女庇护所,是在1995年9月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之际创建的。它是由湖北武汉侨光调料公司的经理、女企业家张先芬投资兴建的,名叫“新太阳女子婚姻驿站”。随后,全国各地的妇女庇护所陆续成立。然而,这些庇护所并没有“兴隆”起来,一边是庇护所“门可罗雀”,一边仍是受虐妇女“庇护无门”。

(一)庇护所“寿命”普遍较短

我国第一家妇女庇护所“新太阳女子婚姻驿站”开办后不久迫于各方压力,便不得不解散。1996年,上海南方妇女儿童家庭暴力救助中心由于无法注册,仅成立两个月就关闭了。吉林省永吉县家庭暴力避险中心,在开办一年多后,由于借用的房屋被收回等原因停办。湖北孝感妇女儿童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开办一年多停办。近年,各地常有庇护所建立的消息。但很快倒闭的消息也如影随形。于是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妇女庇护所,称它是“风中之烛”。

(二)接受庇护的受虐妇女数量极少

2003年6月,宁波中兴社区成立浙江省第一家妇女庇护所。给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免费庇护。近半年时间里,去那里寻求庇护的只有一人。同年11月25日开业的江东区阿林妇女庇护所,开业后还没有一位妇女要求接受庇护。2002年lO月17日大连市反家庭暴力避救中心正式挂牌,但半年过去了,前来投诉的1600多位妇女却无一人人住。2004年,位于海淀区西三旗街道清缘里社区的妇女庇护所,作为京城首家、也是全市惟一的一个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暂住帮助的庇护所,挂牌一年以来竟还没有接待过一名受虐妇女。

(三)庇护所设施不健全、服务不完善

完善而健全的庇护所,不仅要保障受庇护妇女的基本生存条件,而且要能够向受庇护妇女提供相应的法律帮助、医疗帮助、心理帮助和技能帮助。不仅能够医治她们受伤的身体还要安抚她们受伤的心灵,帮助她们分析现状,讨论今后生活的长远计划,并让她们看到安全稳定的未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妇联、司法、民政、医院、劳动等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我国现行的庇护所多为妇联组织牵头成立的,在实际运行中,资金缺乏成为妇女庇护所正常运作的一大障碍。据辽宁省妇联相关人士介绍,在全省各市创办的21个庇护所中,有六成面临尴尬:很多房间里的被褥、洗漱用具、电视、书籍等用品,都是靠社会捐助的,条件非常有限。由于资金缺乏,宁波中兴社区的妇女庇护只能借用社区内的志愿者家庭作为庇护场所。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能力为受庇护的妇女提供较为完善的服务,无法取得受虐妇女的信任也就不足为奇。

(四)庇护所的私密性较差

我国的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成立时往往声势浩大并会挂上明显的标牌。遇有受虐妇女寻求庇护时更是媒体采访报道不断,受虐妇女的隐私完全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她们希望获得暂时安全、安宁生活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如,南京市下关区小市街道妇幼庇护所成立时几乎南京所有的报纸都进行了报道,挂着“妇女、儿童庇护所”牌子,每次一有人到这里住,就像是个焦点一样,大家都来关注,特别是媒体。这么一曝光,已有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更多。

(五)庇护所缺少法律保障和规范运作

由于我国暂时还没有为受害者提供家庭暴力庇护场所的相关法律规定,因此,由妇联和其他相关部门组建的庇护所没有合法的身份,缺少法律的保障,生存空间狭小。庇护所有妇联牵头,依托企业成立的,有设在民政部门的,有设在社区的,由于庇护所的模式不同,在日常管理上缺乏统一的规范,各自为战现象普遍。

二、境外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扫描

据悉,西方的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运动最早始于英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国有500个妇女和儿童针对政府停止对学校儿童供应免费牛奶一事示威,得到很大的社会反响。其后,她们便经常定期会面讨论妇女遭遇。当她们发现许多人家中存在暴力行为时,便创议为受虐妇女开设避难所,并于1972年在伦敦首创了“妇女庇护所”。英国妇女救助联合会作为英国全国性的致力于消除家庭暴力、支持和帮助受害妇女的福利组织,在妇女社会救济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反家庭暴力起到了突出的组织、推动和协调作用。现在该组织拥有250家庇护所,为在家中遭受暴力的妇女提供安全的食宿、实际的和精神的支持以及法律和福利权益的帮助,并开展妇女援助全国帮助热线业务。

美国的受虐妇女运动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1974年,明尼苏达州的妇女宣传者组织开始尝试为受虐妇女做事。两年后,两个过去曾经受过虐待的妇女在波士顿开办了“过渡房”,这是美国避难所的雏形。其后,避难所在全国城乡普遍建立。此外,美国还设有全国反对家庭暴力联盟和国家联盟等管理机构。美国的“妇女庇护所”是一种非营利性质、专门为受虐妇女提供各种服务的组织。受虐妇女在这里不仅可以在生活上得到暂时的帮助,也会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得到很多辅导与支持,提高自信和谋生能力。被丈夫殴打、又没有地方躲避的妇女,可以申请来庇护所,庇护所为这些妇女提供一切吃、穿、用、看病等,受虐妇女甚至可以将来成年的孩子带来一起生活。庇护所的地址是保密的,要去庇护所的女性可以打电话给警局、社会服务部门或24小时热线寻求帮助。庇护所一般可以暂时居住6 8周。现在,美国各州类似的保护受虐妇女的处所有2000个。

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约100个妇女庇护所。其最早的两个庇护所成立于1975年。所有庇护所都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开放。一般都没有明显的标志和门牌,其地址和电话也是保密的。庇护所还向不住在庇护所的妇女及其子女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或者,电话咨询服务,并与不同的社区组织合作,提供个案转介和这些组织所没有的服务。另外还致力于维护受虐妇女的权益,以及夫妻暴力的宣传和预防工作。作为妇女庇护所网络的一个补充,还有一条专门针对夫妻暴力的紧急求助热线,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向公众提供免费、匿名、保密的电话服务,主要是即时告知受虐妇女哪些庇护所有空闲的床位可以入住。这一服务始于1987年12月,目前由司法部资助。

三、我国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平台构建

解决家庭暴力受虐妇女的庇护问题,远非建立受虐妇女庇护所这样单一、表面的解决办法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从立法司法、社会意识、理论制度、运作机制等方面首先为家庭暴力受虐妇女的庇护构建一个平台,只有在此平台之上受虐妇女庇护所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国外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的成效以及我国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的尴尬都是很好的例证。

(一)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

法制社会,制止家庭暴力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是法律。我国已经签署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等国际公约,又是《北京宣言》、《行动纲领》等国际文件的承诺国,已向全世界庄严承诺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家庭暴力。而真正履行我们所承诺的国际义务就必须将承诺的内容转化为国内立法。在此背景下反观我国的反家庭暴力立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的反家庭暴力立法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最为关键l的《家庭暴力防治法》缺位,而且散见于《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中法律规定,也大多为宣言性规定、操作性差,且主要停留在对施暴人的事后制裁上,对暴力行为持续发生过程中受害人的保护和救助则缺乏有效的措施。尽快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构建以《家庭暴力防治法》为主体,其他法律法规为补充的家庭暴办防治体系,强化执法机构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细化对受害人救助和施暴人制裁的程序和措施,增强可操作性,有效遏制家庭暴力、制裁家庭暴力行为、保护和教助家庭暴力受害人已是我国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

我国《宪法》第48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l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也都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极为悠久的国家,“男尊女卑”、“夫权统治”、“家庭本位”等观念根深蒂固。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决定了实现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向现实中的男女平等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实质上是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观念的外化问题。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执法人员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对家庭暴力-的性质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殴打妻子被认为是“管教妻子”的沿袭以及把处理家庭暴力案件认为是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点依然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人员对家庭暴力案件法律干预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对暴力一定程度的纵容和助长。在全社会推广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澄清对家庭暴力性质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对实现男女平等从法律到现实的转变,根治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顽疾至关重要。

(三)引进受虐妇女保护相关制度理论

1,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

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是指在特定情形下,经当事人诉请,法院可以裁定强行中止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对共有财产加以分割,实行分别财产制。法国、瑞士等国家都有类似的法律规定。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特定情形下允许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夫妻共有财产进行分割,解决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丈夫没有个人财产,而受虐妇女又不愿选择离婚时,其人身受到伤害的赔偿由夫妻共同财产赔偿的荒谬。实现婚姻非解体情境下的受虐妇女人身伤害公平赔偿问题。

2,保护令制度

保护令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有效期间内禁止家庭暴力施暴者靠近处于危险中的妇女及子女,并强制其限时搬出申请人的住所。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庭暴力受害人保护令制度。保护令制度,可以为受害人及时隔离施暴者,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和再次发生,有效维护受虐妇女的人身权利。

3,“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

“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最早由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医生提出。他认为,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虐待的女性会产生一种无法摆脱施暴人的心理,一旦当虐待超出她们的承受能力而杀害丈夫时,其专家证言可以作为该妇女的行为系正当防卫的证据。“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可采证据最早被用于加拿大的司法实践。“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为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而被迫杀夫的受虐妇女得以无罪释放,减轻或从轻处罚找寻到了理论依据。

(四)建立多部门合作的运作机制

英国伦敦以哈默史密斯和富尔海姆区为试点,经过长达4年的努力,创建很多机构合作、团结一致反对家庭暴力的运作机制,并开始作为对付家庭暴力的最佳途径而被人们接受。我国的反家庭暴力运作机制应借鉴英国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检、法、司、卫生、民政、劳动、妇联筹多部门合作的反家庭暴力运作机制。不仅要明确各部门在反家庭暴力上的职责,要求所有与家庭暴力救助相关联的部门都必须重视家庭暴力问题,同时要强调所有相关部门必须团结协作,形成反家庭暴力的合力,遇到任何类型的家庭暴力事件都能在工作上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避免相关部门相互推诿,受害人四处投诉、求助无门的现象发生,同时为受害人提供最有效的援助途径,减少受害人的求助成本,防止低效率和资源的浪费,实现对受害人服务的无障碍接人。

庇护我范文第2篇

摘要:外交庇护是指庇护国在外国领土上庇护外国人,这一做法是对驻在国主权的损害和侵犯,目前,国际法不予承认,只有在美洲部分国家承认外交庇护。但是,有关外交庇护的案件在国际上屡见不鲜,世界给各国对外交庇护的合法性也存在争议。当外国人在面临人道主义危难时,绝对否定外交庇护也似乎并不恰当。

关键词:外交庇护;主权;人道主义

一、外交庇护的概念

外交庇护又称域外庇护(extraterritorial asylum),是指给避难者在住在国的使馆、领事馆、军舰以内庇护,即庇护过在外国领土上庇护外国人。庇护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法国大革命时期,高举资产阶级民权自由主义旗帜,为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而受到封建压迫而逃难的人提供庇护。现代国际法并不承认这种庇护,只在包含这类条款的国际条约当事国之间有效。例如在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秘鲁外普遍承认外交庇护权,如签订有1928年《关于庇护公约》和1933年《关于政治庇护权的公约》,但公约只使用于拉丁美洲。中国一贯不承认外交庇护权,也反对外国驻华使馆庇护任何人。

外交庇护与外交保护在汉语上是两个刑事详尽但内涵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例如,两者的适用对象是不同的。外交保护适用于本国侨居外国的侨民或者法人,而外交庇护则适用于外国人。外交保护适用于本国在外国侨居的一切侨民或者法人,当他们的合法权利得到在驻国不公正对待时,派遣国使馆即可对本国公民进行保护,这也是使馆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而外交庇护仅适用于前来使领馆等场所的非本国国籍的外国人。保护本国侨民或者法人的合法利益,是各国驻外使领馆的主要职务,而外交机构形式外交庇护权则有悖于这些机构的职务,更是对在住过属地优越权的侵犯。还有,外交保护是公认的一项国际法规则,是使馆在国际法许可限度内在在驻国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利益。而外交庇护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不予承认。

二、外交庇护的否定态度

1.国家只能根据属地优越权在本国领土内行使庇护

在奥本海国际法中写道:“由于国家领土内一切人和物都属于国家的属地权威的支配,因为每个国家对他们都有管辖权,包括立法、法院和行政。属地性是管辖权的首要根据;即时另一个国家同时又形式管辖权的饿根据,如果它形式管辖权的权利是与具有属地管辖权的国家的权利相冲突的,该另一个国家行驶管辖权的权利就受到了限制。”正如国际常设法院1927年在“荷花号案”中所说的,“一个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在另一个国家的领土上行使它的权力;”管辖权“不能由一个国家在它的领土以外行使,除非依据来自国际习惯或意向公约的允许性规则。”

2.从外交使馆的职能和权限角度说,虽然《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二是二条一款规定:“使馆馆舍不得侵犯。接受国官吏非经士官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使馆不能被认为是派遣国领土的延伸或者派遣国的拟制领土,这种解释在国际法中是没有根据的。相对于主权来说,使馆所享有的特权是一种低层次和派生的权利,而不是最高和绝对的权利。使馆的职责是特定的和有限的,它的形式必须以不违反接受过法律和国际法为前提条件,应该说,使馆的特权是由国际法和接受过的法律所赋予的,这种特权的享有是国家间相互礼让的时间结果,是国与国之间交往和合作的必要。

三、外交庇护目前承认状况

在拉丁美洲国家间,长期以来形成了外国使馆给予驻在国国民以外交庇护的习惯。1928 年签订的《美洲国家间关于庇护的公约》和1933 年《美洲国家间关于政治庇护权的公约》对此加以确认。因此,域外庇护得到了拉美国家的普遍承认。然而,拉美国家的这种外交庇护严格限制在“紧急情况”下适用,它仅仅是拉美区域性的国际法,不具有一般国际法的意义。现代国际法并不承认使馆馆长有在其馆舍内给予庇护的一般性权利。在本案中,国际法院指出外交庇护权并非国际法所承认的权利,驻外使馆允许被驻在国通缉或判刑的人在使馆避难,会导致干涉驻在国的内政。

四、不应绝对否认外交庇护制度

人道主义保护可以作为外交庇护的例外,面对遭受人道主义迫害的避难者,使馆有权给予必要的人道主义的庇护。奥本海国际法中提到:有时有人认为, 作为例外, 根据迫切的人道理由, 又给予庇护的权利, 这通常是指避难者因专横行为而生命处于危机的情况。各国的实践, 存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庇护的实例。因此,我认为,外交庇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在驻国属地管辖权的侵犯,损害其主权的行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为人道主义的例外。当外国人遭受人道主义危难时,派遣国就应当有权对其进行庇护,而且应当赋予其决定何时产生危难的情形,但是对于这种权力也应当限制,比如庇护的时间。长期的庇护是不合理的,当人道主义危难解除,或者可以通过其他外交途径解决时,应当及时将其交还在驻国。

参考文献:

[1] 奥本海:《奥本海国际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 邵津:《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黄风,徐吉童:《论使馆不是“派遣国领土的延伸”》,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五期.

[5] 路易斯亨金:《庇护权案――哥伦比亚诉秘鲁》,《国际法案例与材料》1980年版.

庇护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庇护所 室内空间 物理围合 心灵寄所

美籍华裔建筑师i.m.pei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是由二栋建筑物组成。西部建筑建于19世纪40年代建造;东部分建筑从1968年建造到1978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设计成为卓越的跟随50年代适度 现代 主义风格的代表。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东部建筑能被视为 70年代美国建筑的杰出范例。在pei 的东部建筑里,最吸引人的成份是整个国家艺术馆的中心的“中庭”设计。 它的独特不仅因为它是二栋建筑物的链结,更因为它是一个卓著的室内空间。

在华盛顿特区的国立艺术馆的中庭内部空间提供一个有趣又独特的内部庇护所,这个空间提供物理上的围合,同时提供视觉上的暴露。这个庇护所成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分界线。在各种不同的情况,它也能产生不同的内部空间层。中庭位于在二栋建筑物之间。在一面,中庭借用旧的西面的建筑物的墙壁,这中庭空间的另外三边的墙壁利用东面建筑的外墙壁(构造)。因此,二栋建筑物的外面墙壁构造了这个中庭的内部空间。建筑的内部是保护内部的物体且分隔它们和外部的一个庇护所。庇护所是存在于空间之间的空间。这结合处的墙壁分开空间产生了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仰赖其他的不同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总是在变化中。在pei的东部的建筑物中,他选择相同的材料——粉红色调的田纳西州大理石和混凝土——回应现有的西面建筑物。因此,中庭的表面和整个的国立艺术馆相协调。置身于这个中庭中,人能一定感觉他们仍然在里面,在被庇护的空间之下。然而, 当我们审视整个平面的时候,依照东部和西部建筑,中庭也可以被考虑作为一个外部的空间。这点相对于以往谈论过的内部空间层,示范出了典型的内部空间的特性。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中庭是整个东西建筑之间的链结。在这个室内空间,基本的功能是将一座座桥廊和通道提供给人们。这稍大些东部建筑的中庭是被活跃交替而繁杂的楼梯、桥廊和露台填满的。这些复杂的 交通 流线连同空间里面活动的人们交织在一起使整个的空间变得繁忙且得到真正的占用。阳台和桥廊领引人们到神秘的目的地, 在这个大的中庭中,它们成为令人兴奋的元素。“……这个空间的巅峰状态,是当它被沿着阳台和狭小甬道散步的人们充满的时候,移动的影像投射在交错的墙壁上。”建筑物、人和结构的移动给公共的中庭空间注射了活力。这一个环境组合成了一个丰富的被庇护的空间。

在设计程序期间,pei改变了他的最初想法,在天花板上,运用金属制的框架和玻璃代替混凝土修筑的天花。“开敞的内部庭院的概念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突破。”这种材料-玻璃,它促进整个的中庭被置于建筑内部和外部之间。同时为整个的空间提供舒服又明亮的环境。在威斯曼的文章中他描述:“像这样大型的空间,它是具有更振奋人心的向上性超越了压倒性,这主要是源于光的质量。日光穿过中庭空间中多面的水晶装饰框架,狭窄的铝杆有技术地散布,在空间里穿插交错的它们像太空时代的威尼斯的百叶帘。”此外,这个大的机动装置的装饰框架,促成整个室内空间工程,引起不同的内部空间环境。在这一个中庭中的可移动的装饰框架是用铝做成的,随着空气运动方式继续移动,展露出在天花板中的墙壁和流溢展开的光。依照威斯曼,“藉以这个亚历山大.考尔德所作的大型机动的中心悬挂物使这个空间更加活波生动,而且这个悬挂物不停的对那些访客提供变化投影图像,使大理石墙壁成为永恒地不断变化抽象作品的油画帆布。”当移动的装置结构移动到中庭不同位置的时候,内部的形式在这一次运动之后再次改变。这个遮盖的但又暴露的天花材料产生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间隔,同时给予内部的空间呼吸机会。整个大型的天花板向天空所打开。即使有金属框架,整个的室内中庭空间仍然能引入许多 自然 光。中庭北面墙和南面墙之间有个很大的缝隙,是因它介于东和西建筑之间。这个缝隙,直至天花板也被金属所制框架配用大量的玻璃覆盖。它透射出强烈的光照到中庭的内部空间中。缝隙是二栋建筑物的划界的线,但它也是推进整个中庭处于一个既是内部空间,又是外部空间的条件中。当人紧邻这个玻璃缝隙站的时候,他们可能感觉他们正在外部和内部的空间之间站立。这个邻近的视觉开始,是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的链环,表现一个转换的地带。用在天花板和墙壁的一部份上的透明的玻璃和金属制的框架维持外部和内部之间的连结中庭不仅是物理功能上一个庇护的,同时也提供人们一个精神上的庇护所。pei的目的是在宽敞的中庭提供和陈列一些有限数量的大型的 艺术 作品,访客们置于向东的地方使他们感到生气蓬勃。在一次面谈中,pei 提到:“一个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有趣的地方,一个愉快的地方,让人逗留而且返回欣赏更多的艺术品然后出来使他们自己放松,体会然后再继续,周而复始。……穿越整个空间的我们,有空气和空间的博物馆。”在国立艺术馆的中庭中,人们也能从阴影中得到精神性的保护。pei敏锐地操纵了环境的光线和艺术馆中庭院的光的投影。为了阻止紫外线损坏艺术,pei发明了管状铝遮板的太阳遮光屏,不像通常的平坦种类,投掷一致的温和的投像。在不同时间和外部的条件下,天花板金属制的框架的投影、廊桥的影像和边界线,和不断变化移动装饰架的影子投射在中庭空间中。这些不断变化的投影(影像)是从这些不同的室内结构(情况)而来的。 这些变动的影子加上访客的移动,整个的空间变成富有而又强有力的。

与整个的国立艺术馆相较,中庭是内部空间的室内空间。中庭也为整个大空间构造了边界。 在物理的自然的建筑之下,形成内部的庇护所。华盛顿国立艺术馆的中庭是一个公众的户内广场。它给我们创造出一个特别的庇护空间。 中庭激发出一个持久的内部空间,同时产生出了一个长久的庇护所。开敞和明亮的内部空间提供了一个舒服又自然的庇护空间。

这开敞明亮的庇护所——中庭——产生出物理上的封闭和视觉的暴露一种空间形式。这个内部的庇护所空间总是因不同元素的变化保持着新鲜和可变性。庇护所包含所有的不同室内空间的元素,包括:面、移动、照明和图像、时间,甚至空间,等等。基于这些元素,形成并构造了这多样的庇护空间,使建筑外部的元素也能自然地成为内部的结构。

参考 文献 :

[1]barbaralee, diamonstein “i.m.pei” american architecture now.publish:new york:rizzoli (1980) pp145-162.

[2]cannell. michael .t “a building for the ages” i.m.peo mandarin of modernism” publish:new york:carol southern books (1995).

[3]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a design for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庇护我范文第4篇

走出家门,抬头便看见昏黄的天空,天空像一口大锅似的罩住了同样昏黄的大地,大地上没有任何植物,一只麻雀艰难地飞向那个建在房顶上的属于它的巢,可是,它不行了,它的身体抖动了一下,就一头扎进了黄沙堆中。我叹了口气,这样的事见多了。

“紧急消息,紧急消息,一股风沙正急速地向A地区卷来,请此地区的人们尽快到B庇护所躲避风沙,再重复一遍……我的脑袋“嗡”一声,又是可怕的风沙,我和街上为数不多的人一起跑向B庇护所。

我在B庇护所找了个位子坐下,呆呆地望着外面风沙飞舞的世界。突然,在昏暗的天边出现了一小股土黄色的气柱,急速地向这边卷来,越来越大……啊!是旋风!所有人都挤在强化玻璃前面,惊恐地看着,大自然在向我们狂喊——看吧!今天的一切,都是你们人类造成的!

庇护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庇西特拉图;雅典娜;雅典人;宗教观

公元前9-8世纪的“居地统一”运动,使得雅典成为“单中心”城市,帕拉斯・雅典娜成为雅典城邦的守护神,雅典人与雅典娜的关系由此建立起来,而雅典人的宗教化政治心理随之发展。从公元前550年代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在第二次流放之后成功回归雅典的事件以及雅典人对待宗教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雅典人的宗教观。本文试图以庇西特拉图回归雅典的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雅典人宗教观的特点。

一、 庇西特拉图的归来

庇西特拉图一生在雅典执政共19年,期间两次被放逐出雅典,“庇西特拉图归来”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第一次被放逐之后重新回到雅典之时。庇西特拉图是继梭伦之后更为激进的政治家、平民领袖。他的发迹始于公元前570年对麦加拉战争的胜利。其时,雅典城邦内斗十分激烈,集中表现为平原党人(代表旧氏族贵族)、海岸党人(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和山地党人(代表下层平民)之间的党争。无地和少地的穷苦山地党人要求庇西特拉图充当他们的领袖,夺取政权以解决土地问题。庇西特拉图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而得到山地党人的支持。为了成功进入雅典,庇西特拉图想了一个“自残”的策略以引起雅典人的关注,对此,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有相应的记载:“他弄伤了自己和他的骡子,赶着车进了市广场,(扬言)敌人想在他驱车回乡下的路上把他杀死,而他是刚刚逃脱了敌人的毒手的。他向人们重申他在对麦加拉的战争中立下的大功。被他的花言巧语欺骗的雅典人就给他选出了一队市民作为他的卫兵。……庇西特拉图便和他们一道发动了并占领了卫城。”①这样庇西特拉图成为了雅典城邦的僭主,但是政权尚未稳固就被政敌平原党人和海岸党人联合起来赶跑了。于是随后不久就出现了本文要讨论的“庇西特拉图归来”的事件。放逐庇西特拉图之后平原党和海岸党纷争不断,最终海岸党人首领墨家克勒斯决定重新让庇西特拉图来统治,遂以让庇西特拉图娶自己女儿为条件来帮助他重返雅典。庇西特拉图同意与墨家克勒斯联合,上演了一幕我们在诸多史家著作中都能看到的宗教扮演活动。

对于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利用宗教成功回归雅典这一事件,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认为庇西特拉图在素以理性著称的雅典人面前耍了一个把戏,骗过了雅典人从而成功回归,通过希罗多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派阿尼亚这个戴美里有一个叫做佩阿的妇人,这个妇人在其他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标致的,就是身高差三达克洛斯就要四佩巨斯了。他们把这个妇女全副武装起来,并且预先教给她要怎样做才能把她这个角色扮演得最好,然后就叫她乘上战车到城里去。在她出发以前曾派了报信的人到那里去,这些人进城后便按照给他们的指示宣告了下面的话:‘哦,雅典人啊!热烈欢迎庇西特拉图吧,把人间的最高荣誉给予了他的雅典娜神亲自把他带回卫城来了’。……人们都说雅典娜女神正在把庇西特拉图带回来。城里的人也深信那个妇人是真正的女神,便向她这个凡人膜拜并且欢迎了庇西特拉图。”

②尽管在希罗多德看来这样的方法是“历史上最愚蠢的办法”,而且发生在“希腊人中间素称是最聪明伶俐的雅典人”③身上,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庇西特拉图成功了;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认为庇西特拉图回归雅典的方法是一种“十分古老但非常简单的方式”,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到:他事先散播谣言,说雅典娜将带领庇西特拉图回家,然后找一个身高而貌美的妇人,把她装得像个女神的样子,使她和庇西特拉图共同入城,庇西特拉图和这位站在身旁的妇人一起,驱车直入,城中人民惊异着,虔敬地迎接他们。④

人们为何普遍相信佩阿就是雅典娜女神呢?通过史料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希腊人头脑中的宗教观念,外表俊美、身材高大的女性――使得雅典人认为佩阿就是雅典娜。希腊人这一观念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也有所体现:“这个披力波司是奥林匹亚赛会的一个胜利者,是当时最出色的希腊人。由于他的美貌,他从埃盖司塔人那里接受了他们从来没有给过其他任何人的荣誉。他们在他的坟墓的近旁建立了一座神殿并且向他奉献牺牲来奉祀他。”⑤二是通过诸多现存雕塑、瓶画等资料显示,希腊人眼中雅典娜女神的形象正是全身盔甲、身材高大的。庇西特拉图通过全副武装佩阿,目的便是让雅典人认出战车上的女人是雅典娜女神。三是古希腊宗教中神人同形同性的形象。赫西俄德在《神谱》中说道:“我将简要而又动听的为你再说一个故事,请你记在心上:诸神和人类有同一个起源”⑥,而且赫西俄德对诸神的描写多带有样貌或性格的修饰性词语,例如“明眸的雅典娜”、“诸神和人类之父宙斯”、“英明的宙斯”、“足智多谋的普罗米修斯”、“心不在焉的厄庇米修斯”等等,如若不是古希腊人有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赫西俄德又怎会将诸神描绘为《神谱》中与人类相似的的形象和性格呢?由此可见,刻意的装扮、宣传以及古希腊人固有的宗教观念使得雅典人膜拜了凡人佩阿。庇西特拉图也正是利用了雅典人这一宗教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这样,庇西特拉图成功的返回雅典再次成为僭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庇西特拉图同样借助了宗教的力量,建立或扩建了对雅典娜女神崇拜的泛雅典娜节。

二、 泛雅典娜节的建立及影响

如上所述,雅典人崇拜雅典娜到了一种可以说是虔诚的境界,那么他们为何会如此呢?这首先要从雅典娜与雅典城邦及雅典人的关系说起。雅典娜是奥林波斯山十二主神之一,天神宙斯的女儿,关于雅典娜的出生,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她生于宙斯的头部,因生于利比亚特利托河畔而拥有雅典娜・特里托格尼亚的称呼。有关这一场景,赫西俄德在《神谱》中这样描述到:“诸神之王宙斯首先娶墨提斯为妻,她是神灵和凡人中最聪明的人。……他害怕她(墨提斯)可能生出拥有比霹雳还要厉害的武器的孩子。……但墨提斯即刻怀上了帕拉斯・雅典娜,人类和众神之父在特利托河岸上从自己的头脑里生出了这个女儿。……宙斯生下雅典娜时,她便手持神盾、全身武装披挂。”⑦此外,雅典娜生于宙斯头部这一现象在6世纪中叶黑绘瓶画上也是一个共同的主题。⑧雅典人通过祖先英雄厄里克托尼俄斯与雅典娜建立起了特殊的紧密联系。雅典娜到赫菲斯托斯那里获取盔甲和武器的时候被赫菲斯托斯追求,雅典娜逃到一处空地上,但赫菲斯托斯将弄到了雅典娜的腿上,雅典娜用羊毛擦拭之后扔到了地上,此时地母神盖亚怀孕并生了厄里克托尼俄斯。盖亚将孩子托付给雅典娜抚养,因此厄里克托尼俄斯既是地母神盖亚的儿子又是雅典娜的孩子。传说厄里克托尼俄斯长大成人之后设立了崇拜帕拉斯・雅典娜的泛雅典娜节。⑨对此,罗伯特・帕克说道:“雅典是帕拉斯的城市,雅典人是帕拉斯的市民。雅典娜将阿提卡地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对雅典人来说她是这片土地的女主人,是‘我们的地方神’。”⑩这样,雅典人与雅典娜的联系便建立了起来。雅典娜又通过与波塞冬的竞争成为了雅典城邦的守护神,并将自己的名字赐予了雅典城。“可以肯定的说,在公元7世纪或8世纪的时候雅典娜拥有了一座神庙,也是在那个时候,对古老的橄榄树的形象崇拜流行开来,而对女神崇拜的主要仪式在同一时期被组织起来。”B11“它在公元前560年开始,不管正确与否,它的起始已经与庇西特拉图联系在一起。”B12虽然笔者尚未搜集到证据确切证明庇西特拉图是否重建了泛雅典娜节,但是史料证实,庇西特拉图通过一次宗教角色扮演成功回归雅典再次成为僭主之后,开始以更加隆重的形式来庆祝泛雅典娜大节,扩大了节日祭典仪式,并且“为祭日增添了吟诵荷马史诗的项目。”B13

泛雅典娜节是古希腊宗教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雅典庆祝丰收也是新年开始的一月间举行。起初是每年都会举行的规模较小的节日,后来变成每四年一次的泛希腊世界的大型节日,几乎全希腊的城邦都会派代表参加。节中最重要三个部分分别是游行、献祭和比赛。泛雅典娜节的比赛规模如同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德尔菲运动会一样盛大,包括诸多项目,如拳击、摔跤、马车比赛等,在比赛中获得冠军的人会得到很高的荣誉,人们会把他当做英雄来对待。例如一名叫阿拉齐翁(Arracgion)的公元前56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自由搏击赛的冠军,在裁判宣布阿拉齐翁获胜的一刻,人们发现他死去了。观众都为他的勇敢和毅力感到震惊,他由此成了民间英雄,人们画画、刻雕塑纪念他,这些作品在1000年后仍在展示。B14因此在古风时代的希腊社会中公民会选择通过获得比赛冠军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泛雅典娜节恰好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

三、 雅典人的宗教观

通过“庇西特拉图归来”事件以及泛雅典娜节,可以总结出雅典人以下宗教观:一,宗教与政治相辅相成。庇西特拉图之所以能够利用宗教重新回到雅典政治中心成为统治者,是因为雅典人认为政治与宗教息息相关的观念,更甚者说古风时代雅典宗教指导着政治。阅读史料的时候也不难发现雅典人在大型战争之前往往会先派遣使者去神庙祈求神谕,根据神谕的指示行动。古希腊宗教实质是对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做的规定,宗教仪式告诉人们最重要的信息便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对希腊人来说,维持正常有序的宗教生活对于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至关重要。因而,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尤其重视对城邦守护神的虔诚和道德观这类的法律,尽心竭力地维护着城邦;二,城邦守护神常伴身旁,会随时显现保护并帮助自己。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描写了阿基琉斯被阿伽门农话语激怒想要拔剑的时候受天后赫拉派遣而来的女神雅典娜显现在他身后,对他说:“我是受了白臂女神赫拉的派遣,她对你们两人同样喜爱和关心,从天上下凡来劝你息怒,你若愿听从。你要停止争吵,不要伸手拔剑。……你要听话,控制自己”

B15。三,对待外来宗教持宽容态度。泛雅典娜节是泛希腊世界范围内的大型节日,几乎所有城邦都会参加,届时城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一点与雅典人开放的特点也是相吻合的,与之相对应的便是雅典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宽容的,加之古希腊宗教体系是多神崇拜,因此任何一派外来宗教想要进入雅典,只需要经过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即可进入,并受信众崇拜祭祀。

到此我们了解了雅典人的宗教观,同时也看到了庇西特拉图的聪明之处,他充分利用了雅典人内心的宗教观念。扩大泛雅典娜节以示对女神的崇敬更加收买人心,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注释]

①希罗多德著:《历史》(上),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7页。

② Susan Deacy , ”The Religious System”. Edited by Daniel Ogden, A Companion to Greek Relig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p231.

③希罗多德著:《历史》(上),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8页。

④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页。

⑤希罗多德著:《历史》(下),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64页。

⑥赫西俄德:《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05行。

⑦赫西俄德:《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885行,第929行。

⑧ Susan Deacy , ”The Religious System”. Edited by Daniel Ogden, A Companion to Greek Relig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p225.

⑨ Susan Deacy , ”The Religious System”. Edited by Daniel Ogden, A Companion to Greek Relig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p227.

⑩ Robert Parker, Polytheism and Society at Athe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p396.

B11Jennifer Larson, Ancient Greek Cults: a guide. First published by Routledge, 2007,p42.

B12John Griffiths Pedley, Sanctuaries and the sacred in the ancient Greek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p202.

B13安德鲁斯:《希腊僭主》,钟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1页。

B14莫里斯、鲍威尔:《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陈恒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04,205页。

相关期刊更多

文史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政协

大自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家航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