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风起

秋风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风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秋风起范文第1篇

案例1

近段时间,老王总感到口干舌燥,浑身不舒服,喉咙总是痒痒的,只有干咳几声,才能让嗓子稍微舒服一些。联想到喉咙发痒一般是感冒的症状,他就买了一些治疗感冒的药物服用,可用了几天症状也没有缓解。老王平时喜欢和邻居一起打牌聊天,不时干咳的他引起邻居关注,“是不是肺有问题,老是咳嗽”,听了邻居的问话,老王赶紧跑到医院拍片检查,结果肺部一切正常。在医生的指导下,老王找到中医,才知道这是秋燥症状,很多人在秋天都会这样干咳。

案例2

只要天气好,65岁的张大妈每天晚上都会到附近的小游园跳舞健身,一两个小时下来总是一身汗,回去洗个澡睡觉。大妈洗澡时不喜欢用带有滋润效果的沐浴露,用的还是香皂,洗澡水的温度也较高。近几天,她总是觉得浑身发痒,尤其是腿部,还有很多小皮屑。她以为是患了皮肤病,找医生检查后。才知道竟是洗澡太勤导致的秋燥症。

经过了炎热的夏季,我们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天凉好个秋”的惬意。然而,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减少,我们往往会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干燥,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不适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由于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内外夹击秋燥袭

一是内在因素,即所谓内因。多因人体自身调摄失慎、阴津内耗而致。主要包括:①起居失慎,秋不养收,神气不收,阳施阴伤而化燥;②七情太过,郁蕴化热,热能津伤化燥;③胃肠热盛,大便干结,津伤化燥;④热病汗出过多,亡津伤液,阴伤成燥;⑤过用燥热滋补之品,助阳生热,伤阴化燥;⑥多食炙烤煎炸,酒浆厚味,助生内热,伤阴化燥;⑦饥饱失度,劳逸失当,损伤脾胃,致胃阴伤而成燥。

其他如嗜食辛辣,过食甜咸,伤及津液,又失于补偿;或爱食干食,不爱食稀饭,不爱喝水,均可导致体内津液不足,不任燥邪之伤而成燥病。

二是外在因素,即所谓外因。由秋时气候所致。秋季天气逐渐转凉,空气湿度下降,水气减少,又秋阳以曝,蒸发速度加快,而形成干燥气候,加之“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清气大来,燥之胜也”,从而酿成燥热之邪,感之者而为秋燥。

初秋易发温燥深秋易发凉燥

秋燥分为温燥与凉燥。

温燥是因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邪之偏热者。症状初起时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咳痰稠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尖边红。是肺受燥热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凉燥是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多因秋深初凉,寒风肃杀,感之者多为风燥,称为凉燥。初起时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燥鼻塞,类似感受风邪感冒。但本病又有唇燥溢干、干咳少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燥,舌苔薄白而干,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燥胜则干

燥象一:鼻咽干燥,甚至出血。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其伤肺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燥邪以呼吸道直入鼻腔,伤及鼻黏膜的津液,导致鼻黏膜干燥,甚至会出血。

燥象二:干咳少痰。燥伤肺津,至肺气逆而为喘咳,又因燥伤阴津,则成干咳而少痰。

燥象三:皮肤干燥。因肺主皮毛,则致皮肤干燥。

燥象四:大便干结。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燥伤津液,致燥津粘而大便干结。

其他还有因咳嗽而引起的声音嘶哑,燥伤鼻引起鼻痒,及燥邪引起的声音嘶哑、鼻敏感、惊厥、口干、眼干、头发干燥等。

燥以润之

燥病多为阴津受伤,调治之法,即《内经》所指“燥以润之”。预防和治疗上都可从“润之”入手,遵循以下治则。

1.适应季节变化,秋季养性,收敛神气。人体与万物一样,要顺应秋季的特点,各种生命活动要有所收敛,不可放纵,这样才能收敛神气,不使其过于消散,从而减少秋季疾病的发生。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可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晨起可在空气新鲜和避风的地方做一些较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练太极剑、保健操等;喜爱跑步的也要像初春一样减少活动量,游泳也应适当减少。不能使身体有大汗,而加重身体的干燥。

2.调畅情志,不使抑郁。心情要保持安定,不使神思外驰,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保持肺气的清肃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违反了这一自然规律,肺脏就会受伤,到了冬天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

3.协调饮食。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花椒、桂皮、姜等辛味之品,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古代医书中也有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等柔润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

4.不妄服补药,尤其是助阳药。秋季天气比较干燥,预防要以养阴为本,助阳药易导致人体排尿减少,使不正常的潮红在秋季发病率上升。

最后送一首秋季保健打油诗给大家,希望能有助于你的秋季平安。

秋季到来万物收,水果丰盛宜先尝;

燥金当令风物干,燃烧秸秆肺难安。

秋风起范文第2篇

——题记

漫诗为歌,风飘絮。彻心洒下孤芯,残垣断壁。风卷凉雨袭来,风为裳,雨如泪,孤单飘洒。你最后一次炫舞,风烛残年。

殊不知,最终季节,最后飘落,最末离去的你,生命的绝唱辗转眼眶了于心?

还有的,最早绽放,最前哭泣,最后矗立,最后铭记。那先前的痛恨熔与你心,等待落下吧。哭泣。哭泣。

我的花儿已经谢了,你的花香依旧飘絮。风落花衣鸟鸣啼,瓣花落地,那是你的嫁衣。是谁的泪珠,化作露珠,留给了白天?亦不问,唯你亦哭飘絮。铭记。铭记。

曾记你划过我的窗棂,雨打湿你,路过我的玻璃。雨水打湿你的眼眶,流露的,雨水泪水浑然不清。模糊了大地,把你影藏的泪,埋入土里,没有人明晓你——孤独的心。

改不了上天的安排,唯有改变自己。沾湿的枫叶不能飞翔,你最后看那树梢,稀疏的响,惬意与张扬与你不复存在。谁知,你享受地球引力,任风摆布,任雨击打。别无他选,那么孤苦零丁。

你也想做一株小草,同样的绽放,却有不同的花期。不用享受富贵荣华,也不必体验死亡之痛。你哦只在奉献大地精华,而小草却在享受你奉献的精华。他嘲笑过,讽刺过?他看到过你的失败,你的不堪一击?

睁开双眼,我能看到花开的烂漫;

张开心扉,我能听见花落的声音。

待到秋风起,听着你的呢喃细语,云卷云舒。风过去,一切都变得金灿,充满麦香,你在远处等待着春天,绽放,绽放……

待到秋风起,吹落你的冰凉,为了明年的绽放,做草还是做枫。明年的春天,请你告诉我。说不定明年的今天,你还在泥土中屹立……

秋风起范文第3篇

五岁,我天真无邪,万物皆美好。五岁的我梳着两只羊角辫,一双大眼睛永远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那时,崭新的秋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黑黝黝的铁链闪烁着冰冷却也温暖的光芒。座子平滑如镜,坐上去,仿佛迎来的就是一个全新的自我。我坐在秋千上,只需轻轻一推,便感觉天空触手可得。曾经,觉得世界是自己的,只要挤两滴泪,世界就会围着我转。开心就笑,伤心就哭,从不加掩饰。风很大,与我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然后悄然离去。风起,我在秋千上。

九岁,我变得懂事,舍得付出。九岁的我对世界的事情喜忧参半,懵懵懂懂。知道不是我的终究不会属于我。泪水在眼眶中打着转,却不曾落下。风轻轻地吹着,不时吹落树上的几片枯叶。枯叶徐徐落下,不停的翻转着身子。碰到了铁链,转了个方向继续漫无目的地飘飞。那个座位已经发旧,有些许粗糙,却令我爱不释手。秋千一摇,我便快要顶到树叉。风起,我在秋千上。

十二岁,我渐渐现实,顾全大局。十二岁的我,也就是现在的我,慢慢学会了伤春悲秋。有时心中流泪或流血成河,眼眶也不再湿。秋千很旧了,铁链已经生了些锈,座子上的皮革也破了些,在边缘微微卷起。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美观,反而多了点复古的意味。现在的我,只是随着心中的节拍慢慢摇摆,不再荡老高,去寻找不属于自己的梦,亦或是天空。风起之时,我已经很少在秋千上了。

秋风起范文第4篇

这个寻常小虫儿在北方的村庄和野外随处可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蟋蟀”已超越了昆虫的范畴,而具有了文化意义。在《诗经·唐风》中,就有《蟋蟀》篇,《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蟋蟀因是秋虫,也就沾染上了秋之伤感。古人听蟋蟀鸣叫而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游子们更是喜欢将蟋蟀当作家乡的念想,乡愁的寄托。就像流沙河所写的:“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也不知是谁先发现了斗蟋蟀的玩儿法。自唐朝天宝年间始有斗蟋蟀。雄性蟋蟀好争斗,两雄相遇,便是大牙撕咬。观其斗,论胜负,博一乐。明朝宣德皇帝就好这一口。致使当时一条好蟋蟀价格炒到数十金。《聊斋志异·促织》里就有这类故事的记载。电影《末代皇帝》里小皇帝溥仪和他的蛐蛐更是形影不离。清代的王公贵族对蛐蛐亦是情有独钟。到了近代,斗蟋蟀的玩儿家也是大有人在。王世襄先生就个中里手。北京人喜欢玩蛐蛐,尤其是在白露、秋分、寒露这三个节气,正是斗蛐蛐儿的高潮期,正所谓“勇战三秋”。

娱乐性的斗蟋蟀比赛场地通常是在陶制或瓷质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便拉开了激战的帷幕。开场先是双方猛烈的振翅鸣叫,这既是为自己加油鼓劲,也是为要灭灭对手的威风。接着是呲牙咧嘴的决斗。头顶,脚踢,出其不意地进攻;长长的触须不断卷曲,身体不停地旋转,变换着有利的位置,准备一次又一次的扑杀……这时,完全可以将其想象成拳击场上斗得热血贲张的拳手。几个回合下来,弱者灰溜溜地败下阵去,更为遗憾的是它的主人,捶胸顿足。而胜者则是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其主人此时更是高人一头。能鸣善斗,也是蟋蟀王国中王者的标志。“能鸣”是气场强大,“善斗”则是艺高一筹。

养蛐蛐儿也是个大学问。必须给蛐蛐儿创造一个和在野外差不多的生存条件。过去有钱的玩家儿专门雇蛐蛐儿把式来伺候蛐蛐儿。蛐蛐罐儿最好是用澄浆泥烧制的。水槽是瓷制半圆形的,做工精致小巧,挂釉描花,还会题写着“勇战三秋”等字样。过笼儿也是澄浆泥烧的,两端有洞门,蛐蛐儿可以穿过去。里间可容纳两条蛐蛐儿,作为雌雄蛐蛐的卧室。整套下来价格不菲。

在全国蟋蟀中最善斗的要属山东的宁阳斗蟋。因为宁阳县特别是泗店镇的土质特别适宜蟋蟀生长,让这里成为“蟋蟀之乡”,中国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场。每年秋天收蟋蟀的人潮涌宁阳。如今秋风再起,蟋蟀之战已经拉开大幕。

宁阳蟋蟀:

天下斗蟀第一虫

宁阳蟋蟀的功夫,闻名江湖已经多时,故被人们誉为“天下斗蟋第一虫”。宁阳蟋蟀又以泗店镇产的蟋蟀最为著名。宁阳斗蟋蟀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代被奉为皇宫贡品。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名中外。鉴于宁阳蟋蟀出神入化的神功,我们专程来到宁阳泗店镇登门拜访了这传说中的“功夫蟋蟀”。

一进镇,远远的就看见路边摆满了马扎、小凳、方桌,这可不是云南苗家的“长桌宴”,而是蟋蟀的交易场所。只见三三两两的男男女女坐在马扎上,他们身边摆放着几十个小瓷罐,不时地从小罐里传来悦耳的叫声。每当有人在这些瓷罐面前停留蹲下,他们便会递上一根“蛐蛐草”,对方用草轻轻地拨弄了几下蛐蛐,只见蛐蛐立刻抖起翅子,撩起两颗大牙,进入了战备状态,这时该出价了,或几块,或几十几百,或几千几万都不奇怪,看着长相差不多的小虫子,其身价可谓有天壤之别,有的一文不值,有的则价值万金。

先当新郎再上战场

我来到一个头戴照明灯的大哥身边,只见他身前支了一个口袋,手里不停地拿起小瓷罐甄别着手中蛐蛐的身体状况,个头大、身体棒的丢进口袋。我一看懵了,怎么这里挑蛐蛐的方式和刚才的不一样呢?孤陋寡闻的我,经过打听得知,这些蛐蛐是“三尾子”,就是雌虫,蟋蟀科的雌虫在两根尾须中间长有产卵管,形成所谓的“三尾”;而雄虫只有两根尾须,俗称“二尾子”。雌虫往往是“哑巴”,不会叫的,也不参与“搏斗”,因为打打杀杀都是“男人”的事嘛。那买雌虫干什么用呢?玩虫人口里的“下母子”,就是这些雌虫的去处,原来雄虫上战场的前夜,需要有“美丽动人”的雌虫相伴,与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雄虫的斗志,还可以减轻雄虫的重量,从而可以更好地去搏斗。原来玩虫也不是简单的事,下母子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要想伺候好一只斗志昂扬的“勇士”,你要每日给它配食、洗澡、下母子、解铃、接露水,只有这样,你养出来的蛐蛐才会是“常胜大将军”哦。

捉虫,全家齐上阵

这些街边卖蛐蛐的人大多来自宁阳当地的农民,据说是6年前开始利用农闲时出来卖虫,一个月下来有的人能卖出万元左右的利润,少的也有几千元,这和种田比起来,绝对是省时又省力的回报了。

“在立秋前一周到过后三天,是我们集中捉虫的时间,中秋前则是斗蛐的黄金时间段,早了蛐蛐没有那股猛劲,晚了就赶不上卖点了。 ”来自上海的一名虫贩人对记者说道。所以每到这个季节,为了争取抓到更多的蛐蛐,宁阳本地人全家人都会齐上阵,而且很多都是24小时不间断,分工分片进行捕捉。

半克重蟋蟀卖千元比黄金贵

据了解,一些上海、浙江、天津等地的商家从往年销售几百只到如今的千余只,蛐蛐交易量的快速递增非常明显。从近几年的“虫王”大战来看,一只将军级别的斗蛐身价最少也在300元以上,如果按照蛐蛐品相分类,像正青、黄笃、柏叶青麻这样的名门蛐蛐,半克重量的身价普遍已经到了千元,而现在黄金价格每克才270元上下,几乎是黄金价格的十倍,这种价格趋势还在持续上升中。一只蛐蛐的价格上千乃至上万,这小小的虫子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你也是一名虫友,不妨到宁阳探寻这“功夫蟋蟀”的妙处。

七宝古镇

玩虫的前世今生

蛐蛐有“五德”,你可知道?蟋蟀的“五德”,曰:守信、立勇、忠贞、知耻、识时。这恰恰是现代国人最最缺乏的。“鸣不失时,是其信也;逢敌必斗,是其勇也;寒则归宇,识时务也,宁死疆场,是其忠也;败则不鸣,知耻辱也。”也许这也是蛐蛐备受人们关注与尊重的原因。

上海有许多美丽有趣的地方,七宝就是这样一块“魅地”。撇开古镇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饮食文化不谈,三百年来,它的“虫文化”就像一块大翡翠光照江南。

“这里正发生一场奇怪的战争!”

“这里正发生一场奇怪的战争!”——这是一群老外观看蟋蟀大战后的惊呼。

2012年来七宝观摩“蟋蟀文化节”的外国游客特别多,世界各地的老外聚集在名镇七宝,聚集在蟋蟀草堂,对一种内涵无比丰富的昆虫战争,既困惑,又兴奋,大屏幕上正展示着异常激烈甚至惨厉的打斗,受到了感染的老外也像中国人一样挥着拳头大喊大叫,甚至跺着脚唾沫横飞,来自瑞士的斯特朗小姐大概受到了特别的刺激,在看到一只名为“油黄”的名将把另一只“青三色”高高举起时,竟然打开手机激动地对亲友直播:“……这里,正在发生一场奇怪的战争!有一种昆虫在战斗,但是,大群大群的人比昆虫还要兴奋……”或许这就是蟋蟀的感染力,也是特殊文化的感染力。

七宝是上海西南郊区极少的几个千年古镇之一,每年秋风乍起,成千上万的虫迷们便潮水般涌了过来,无论白天黑夜,七宝田野中到处可以看到他们沾满泥水的身影。他们孜孜以寻的,是被虫迷们视为土虫之冠的七宝“铁砂青”。这种蟋蟀,出土时全身的肉都是白色的,六足正青,项圈上好像铺了一层铁砂,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等到白露时候,“铁砂青”便银光照体,骁勇善战,叫声洪亮,成为三秋大将。

玩蟋蟀,到七宝蟋蟀草堂

曾被贬作“赌具”的蟋蟀,其实是一项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真所谓“上得了庙堂,下得了江湖”,上自天子,下至蚁民,如果说有一项活动无分贵贱,那就是“斗蟀”,上海人叫“斗裁节”,“斗裁节”选在七宝、选在著名的“蟋蟀草堂”也算得其所哉了。

蟋蟀草堂,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的建筑,入门前厅,青砖铺地,桌、几、案、壁——到处是历年蟋蟀名将的标本,“铁砂青”、“狗蝇黄”、“草紫黄”、“青大头”、“紫三色”……爱虫的人,走进前厅便有“厮杀”的激情激荡胸中。

中国民间斗蟋蟀之风的兴起,开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到了南宋,连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也趋之若鹜,当时的宰相贾似道就是一个蟋蟀“超级粉丝”。他在西子湖畔专门营造的别墅“半闲堂”,不是美人的金屋,而是供他大斗蟋蟀的“讲武堂”。后来,他居然成为一名蟋蟀研究专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蟋蟀研究专著《促织经》,专门研究蟋蟀的品种、调养和斗法。

到了明代宣德年间,“虫”竟然风靡全国,连明宣宗在宫中也“不可一日无此君”。

我们非常熟悉的《济公斗蟋蟀》和《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可以作为宋、明两代斗虫成风的佐证。

到了清代,宫中虫文化更加盛行,以至于“京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了。

秋风起范文第5篇

今天阳光明媚,一连几天的雨停了,乌云安宁了。我们……毕业了。

早上,边收拾东西,一边眼泪簌簌的往下下。看着空缺的床位,我咬了咬嘴唇,直到疼的没知觉。

9点的时候,我站在领奖台上,接受4年的奖学金。我站在台上,台下是同学,我的心有些沸腾。我的取经之路到此结束,也许还没开始……我向李老师鞠了一躬,也向同学们鞠了一躬。毕业典礼结束时,同学都站起来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谁也没有说话,教室里静的庄重,又像一坛千年酝酿的老酒。谁也没有再直起来,只是一直的这样的躬着。老师的高跟鞋也在哭泣,叮叮铃的响声,走出教室。“李老师,虽然我们离不开您,但我们必须要奋斗,请您接收我们的感恩。”李老师没有回头,而是坚定地走出教室。好像没有听见似的,其实她是怕看到我们哭。我们也没有动,许久……轻快而熟悉的铃声打破寂静。

晚上,我们在宿舍里,过我们‘最后一个晚上’。过了今晚,我们就自由了,也能像所谓的大人一样,工作,生活,也许还有更多。我们肩靠肩,手拉手。没有说话。“老五,你歌唱的好,唱首歌吧”三爷低着头说,像自言自语。“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再苦再累,无惧无畏……”唱的人多了。最后老大大喊一声:“121团永不散。”从心底。

我们还有一个晚上,再也不会有人上课说,老师在上面讲课,我们也讲,讲游戏,讲明星,谈包包,衣服,谈白岩松,讲在魔兽里大战金狐仙,讲在CS里绝杀BOSS。不会了,没人了。我们昏昏沉沉度过一晚。第二天,拉着各自行李,望着大学,多么想离开,有多么想留下。不过,人总会长大……在夕阳的映衬下,我拉着行李走出校园……

在家休息了一个月,我便出来找工作。我既然已经毕业,就意味已经长大,我有我的生活了,还有更长的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完成。

原来新长大的世界是这样:人才市场蹲着没知识的农民工,大公司里拥挤着拿着简历的大学生。我站在世界里,突然想起爸妈,他们当时也是这样吗,孤独的在这个世界上徘徊。最后,我选择当老师。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又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想探索世界的生命体。

又是一月,学校放假。我在街上闲逛。街上没有几个人,哈皮狗慵懒的趴在地上伸着舌头。我的视线扫着街道,好像我看到了…那个是老大吗?“老大!”我情不自己的喊了一声。“三爷,你怎么在这,你个大学生,没有出国?头发又长了耶。”老大回过头来。“哪有故乡亲那”

相关期刊更多

西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五台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忻州市文联;五台山风景区政府

中国铁路文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