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范文第1篇

本节课程内容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况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一些现象。进而在分子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原子。《原子的构成》这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教材以汤姆森和卢瑟福的实验事实为依据,引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这一结论,然后根据卢瑟福的实验分析出原子核可以再分这一重要结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的有关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是学习原子的基础知识。通过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从而推断出分子是可以再分的,进而引出原子是否可分的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的结构,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异同及相互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了解原子的可分性和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难点: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五、教学方法

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原子模型比较困难。因为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有关分子的认识,教师应通过分解反应导出原子的概念,再让学生对比学习原子和分子,总结二者的异同。具体要采取联想推理、比较分析、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教师 举例说明分子的存在。问学生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并请他们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学生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非常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从而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学生 有的学生认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有的认为大概还有自己不了解的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存在,所以原子可能再分……

教师 介绍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问: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 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进行讨论。

教师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用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

学生 初步建立原子模型。

教师 动画演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 思考原子核所带电荷数与质子数的关系。

教师 问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学生 阅读教材44页最后一段,小组讨论。

教师 设疑:不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

学生 思考。

教师 引出原子中的电子,解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子中质子、电子的数量关系。

学生 阅读教材第45~46页,对电子的得失情况形成初步印象;填写分子和原子、离子的对比表。

教师 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是怎样运动的?电子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时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时就好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把它称为“电子云”。

学生 对“电子云”形成印象。

教师 总结原子的结构,设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学生 记忆、练习。

原子的构成范文第2篇

1、影子的产生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形成的投影就是影子;

2、影子形成要光和不透明物体两个必要条件;

3、影子分为本影,半影,两个相叠而不重合的影子,两影相叠部分完全没有光线射到,是全黑色,则是本影,本影旁边半明半暗的则是半影。

(来源:文章屋网 )

原子的构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原子核结构分析;团聚力;祖中子;超强静电引力

中图分类号:O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5-0024-02

卢瑟福在1911年发现了原子有核结构,最后确立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核理论。此后,科学家们利用各种仪器,先后发现了三百多种微小的核子。到了1964年,美国的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与G.茨威格提出了“夸克理论”,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的,一个中子含有2个1/3负电荷和1个2/3正电荷。后来又相继发现了四夸克、五夸克、六夸克。乔尔斯考格认为夸克理论并不是完全唯一地解释结果,因为“夸克的点状结构与它们在强子中的强约束之间存在矛盾”。我认为通过原子核对撞,虽然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有限的原子核对撞不可能将中子和质子完全分解而获得到最终的结果。

1质子与中子的结构分析

在原子核试验中,发现了300多种很小的微粒,如质子、中子、e-子、e+子、π-子、π+子等,这些微粒都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见表1:

由表1看出,通过对十几种粒子带电性统计,发现这些粒子有的显正电,有的显负电,有的显中性,这些粒子所显示的电性只限于0、-1和+1三种类型,这三种带电类型正好符合正电子与负电子的三种组合;通过对粒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对比,发现它们的质量几乎都是电子质量的整数倍,其中质子的质量特性非常明显;通过对核反应的分析,发现中质子与中子可以相互转化,一个中子失去一个负电荷就转化为质子(10n11H+0-1e),一个质子获得一个负电子就再转化成中子(11H+0-1e10n),在原子核反应中,电量的转化是以电子的电量转移为单位,由此看出现在定义的“夸克”并不符合这一现象。“夸克”是实验得出的结果,夸克可以证明质子与中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原子核的带电量与核外电子的带电量相等,预示者核外电子有可能来源于核子。根据核粒子质量与电子质量成倍数的关系、原子核内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及核外电子有固定质量和电量的特点、根据核粒子显示三种带电类型、质子与中子转化的最小单位是电子、再结合几种“夸克”所具有的共性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中子和质子是由最基本的微粒正电子和负电子构成米团子结构”最符合上述特性(见图1)。中子与质子的这种结构与科学家们论述的“夸克理论”并不完全矛盾,目前所发现的几种“夸克”类型只不过是这种“米团子结构”中几个特殊的正负电子组合。

根据中子的“米团子结构”预测,显中性且质量小于中子的中性微粒有919多种,这些微粒中所含的正负电子个数相等而显中性,即微粒中含有n个正电子和n个负电子,其中由1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构成的是最小的中性粒子 ――祖中子;显负电性的也是一个大家族,质量小于中子的负电粒子有919多种,这些粒子含有k个正电子和(k+1)个负电子,因此粒子显负电性,其中负电子是最小的负粒子;显正电性的同样也是一个大家族,质量小于质子的正电粒子有918多种,粒子中含有(m+1)个正电子和m个负电子,因此粒子显正电性,其中正电子是最小的正粒子;像λ、Σ、Ε这样大于中子质量的微粒也有很多。所有这些微粒的种类应该在几千种以上,利用原子对撞击产生的微粒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正负电子结合形成中子和质子是因为正负电子都是独立的、不可消灭的物质微粒,虽然有许多正负电子结合在一起,它们的大小形态、所带的电量、相互间的引力和斥力都不会因为正负电子结合而泯灭,这是电子固有的自然特性。中子和质子只是由许多正负电子靠相互间超强的静电引力圈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电子组合。中子的大小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的体积、电量和正负电子产生的团聚力共同决定的。虽然正负电子可以任意结合形成一些质量大于中子的粒子,但是这些大粒子的特性都不会稳定。

2原子核的结构分析

中子大约含有920个正电子和920个负电子,质子大约含有920个正电子和919个负电子。每个质子和中子的最外层都含有多个正电子和多个负电子,在中子和质子形成了由正电子和负电子存在的多个正负极结构。根据数学模拟,一个中子大约有300多个正极点和负极点。中子与质子的结合力都来源于正负电子间产生的超强的静电引力。中子和质子都是由正负电子构成的组合体,中子外层接触处的电子是两个质子的共用电子,是连接两个质子的桥梁,因此“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就等价于“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例如氢(21H)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内含有1个中子和1个质子,由于任何两个正负电子都存在引力,因此1个中子和1个质子形成了氚(21H)的原子核,由于中子外层接触处的电子转化成两个质子的共用电子,中间的这个电子是两个质子的连接点,因此1个中子和1个质子形成的氚核结构就变成了2个质子和1个电子形成的氚原子核结构(见图2)。

图2 21H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3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核能的储存释放

对所有的原子核来说,都可以变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负电子构成,因此核子之间存在任何两个质子之间的斥力、任何两个负电子之间的斥力和质子与负电子间的引力这三种作用力。这就使得原子核内的粒子间蕴涵了斥力和引力两种电势能。由于所有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大于负电子数而使整个原子核显正电性,不论原子核怎么裂变,形成的新原子核都显正电,每个原子核形成的都是正电场。在原子核分裂的过程中,所有的新原子核相互做正功,因此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4认识和推论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等效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这是原子核的二级结构;正负电子靠超强的静电引力吸聚在一起形成质子和中子,这是原子核的一级结构。

原子核的核能是原子核内储存的质子与质子、电子与电子之间产生的斥力作用,原子释放的能量是带正电核子分裂或聚合相互做功释放的能量。

构成中子、质子和各种微粒的超强引力都来源于正负电子间的静电引力。

由于原子核很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原子核内部的结构,上述总结出的原子核结构新观点是在推理中产生的,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原子的构成范文第4篇

问题串;化学概念;思维;建构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学习范围和主题内,围绕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教师根据预设的三维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彼此联系的问题,每个小的知识点下的多个问题成一组,整节课的几个知识点之间的问题就形成了“问题串”。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也能够清晰地把握住整节课的主线与思路,再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可以实现对化学知识的理层理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对“问题串”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以苏教版必修2《从物质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为例,从实践层面对基于“问题串”设计的化学概念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学化学概念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一、背景分析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多样性》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同素异形”现象与“同分异构”现象来解释物质多样性的原因。引起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微观粒子在微粒种类、原子间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渗透微粒观比简单的让学生懂得何为“同素异形”现象与“同分异构”现象更为重要。而微观粒子是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因此渗透微粒观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引导。通过“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转换,体会微观粒子成键方式的不同,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以及定义。认识微观结构不同引起的物质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串的设计以及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等方法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世界的本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教学重点

以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3.教学难点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三个概念的辨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第一个问题串的设计:新课引入

【问题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学生】原子、离子、分子。

【问题2】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原子。

【问题3】为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分子,而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却只有原子呢?

【学生】因为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也可以相互结合或直接形成分子。

【问题4】原子转化成离子或者分子,又可以形成什么样的物质呢?

【学生】原子若变化成离子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原子也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和单质。

【问题5】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那你们知道目前存在的化合物大概有多少种?

【学生活动】讨论可能的答案。

【补充资料】美国《化学文摘》统计数据

【学生活动】猜测与推断:微观粒子与物质多样性有着怎样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宏观物质出发,进入微观世界,挖掘潜在意识中的微粒观,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2.第二个问题串的设计:同位素

【问题1】元素周期表中现有的元素种类是多少呢?

【学生】113种。

【问题2】元素的种类会无限多吗?

【学生活动】讨论可能的答案。

【补充资料】现在已经发现了113种元素了,其中天然元素94种,人造元素19种,在人类现有的条件下应该还能发现几种, 然后就差不多达到极限了。因为当核子数增大时,原子核会越来越不稳定,当核子数达到一定数目时,它们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集团”,就不能构成一个原子,也就不能有无限种元素 。

【问题3】目前发现的原子种类有多少种呢?

【补充资料】目前发现的原子种类大约有3500多种,但是有一大部分仅仅短暂存在于实验室。

【问题4】元素种类只有113种,即使再发现几种也与原子的种类数差距很大,为什么二者的数目不相等呢?

【学生活动】讨论相关问题,给出可能适合的答案

【问题5】原子是如何构成的?

【学生】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问题6】原子核内又有什么微粒?一定有?还是可能有?

【学生】原子核内一定有质子,可能有中子。

【问题7】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什么?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又是什么?

【学生】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质子,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是质子和中子。

【问题8】如果原子中出现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这些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是同种元素的不同的原子。

【小结】我们把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或质量数)不同的这些原子互称为同位素。这一现象导致了原子的多样性。也是物质出现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个问题串的设计,从元素种类与原子种类数量的巨大差异,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再从原子与元素的决定因素分析,得出元素存在同位素现象,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原子的多样性。 3.第三个问题串的设计: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

【问题1】单质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可由单个原子直接形成单原子分子,也可以多个原子形成多原子分子。

【问题2】同种元素的一种原子可否形成原子个数不同的单质呢?举出身边的例子予以说明。

【学生】可以,比如氧元素可以形成双原子分子O2,也可形成三原子分子O3。

【问题3】除了氧元素之外,还有其他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还有金刚石和石墨,红磷和白磷等。

【问题4】这些物质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讨论相关问题,给出可能适合的答案。

【小结】同素异形现象:同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问题5】同素异形体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否存在差异呢?

【补充资料】分别给出碳、氧、硫、磷几种元素存在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与性质对比。

【小结】可以看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结构是不同的,物理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单质分子的多样性,也是物质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个问题串的设计,从单质与原子个数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同素异形现象与同素异形体。分析对比同素异形体之间性质的差异,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单质分子的多样性。

4.第四个问题串的设计: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问题1】通过前面的资料我们知道,已发现的化合物中绝大多数都是有机物,请问构成有机物的核心元素是什么?

【学生】碳元素。

【问题2】碳原子能形成几个共价键呢?

【学生】四个。

【问题3】如果将两个碳原子链接在一起形成化合物,可以有几种连接方式?

【学生】可以是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

【问题4】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不同。

【问题5】如果将四个碳原子用单键连接,又有几种方式呢?

【学生活动】画出不同的连接方式,比较差异性。

【小结】因为没有限定氢原子的个数,仅仅是四个碳原子以单键连接的话,可以是链状连接,分子式为C4H10,也可以是环状连接,分子式为C4H8。每种连接方式下又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它们分子式相同,但是结构不同。

【问题6】若给我们确定的分子式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吗?请以C2H6O为例说明。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所给的实物搭建球棍模型得出结论。

【问题7】对比几种情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不同,可以以单键、双键和三键连接,也可以以链状连接,还可以以环状连接。

【小结】我们利用小球和短棍可以得到CH3OCH3和CH3CH2OH两种结构,分别称为二甲醚和乙醇。同样,分子式为C4H10的两种结构分别称为正丁烷和异丁烷。它们分子式相同,但是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

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的现象。

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问题8】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补充资料】同分异构的两种类型:立体异构与顺反异构的图片及性质对比。

【小结】比较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的性质,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结构不同的物质,性质必定存在差异。有机物中原子的连接方式和成键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同分异构现象的出现。而同分异构现象的出现又导致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第四个问题串的设计,从碳原子的共价键数与成键方式的关系出发,分析C4H10与C2H6O的同分异构体,在学生亲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分析同分异构体的性质差异,结合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差异,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5.第五个问题串的设计:课堂小结

【问题1】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们不妨思考:一种原子可以形成多种离子吗?

【学生】可以,比如Fe2+、Fe3+。

【问题2】相同的原子能形成不同的离子团吗?

【学生】SO42-,SO32-。

【问题3】大家给出的氧原子和硫原子能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吗?

【学生】SO2,SO3。

【问题4】大家说的这些都是导致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原因。回顾这节课,我们发现导致物质世界多样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自我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第五个问题串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多样性还有其他原因。适当的将三个概念进行小结和对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收获与感悟

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

(1)原子的多样性――同位素;

(2)单质分子的多样性――同素异形现象;

(3)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同分异构现象;

(4)离子的多样性――同种元素形成多种离子;

(5)………

………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还有更多的原因期待着我们共同努力去发现!

设计意图:最后的“收获与感悟”对整节课进行升华。

四、反思与收获

原子的构成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分子结构 组织结构 组织变革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分子结构角度研究组织结构。文章首先阐述分子结构的相关概念,分析组织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原子及原子间化合键的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分子结构角度探讨不同组织结构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组织结构提供了思路。

问题提出

组织结构是支撑组织运行的重要因素。组织结构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提出组织结构与组织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企业的成长始终伴随着组织结构的不断改变。系统动力学学科创始人Forrester认为组织系统的宏观表现决定于该组织系统的微观结构,组织内部的交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决定了组织行为的性质。Williamson的研究发现适当的组织内部结构将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组织结构也从简单的直线制和职能制逐渐演化为矩阵制和网络制。近年来,对组织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网络组织的大量研究表明组织结构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许正权首次提出了组织结构敏感性的概念,认为应从组织结构微调的角度来调节组织的行为并达到组织预期的目标。而大量的实证研究也都表明组织结构除了影响到组织绩效和组织行为外,还对组织的稳定性和成长有重要作用;席酉民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从组织质和构的角度研究组织结构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对组织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对组织行为和功能的影响机制,能为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绩效提供理论支持。

在化学领域中,对分子结构的研究主要是由分子的结构信息和拓扑信息来推断和解释某些分子的性质。本文借鉴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分子结构角度研究组织结构对组织变革的影响。首先介绍分子结构的相关概念,分析组织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原子及原子间化合键的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分子结构角度分析不同组织结构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分子结构相关理论的阐述

分子结构,亦称为分子立体结构、分子形状、分子几何,是建立在光谱学数据之上,用以描述分子中原子的三维排列方式。对分子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推断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加和性质和结构性质。加和性质即分子性质为各组成部分相应性质之和;结构性质即分子性质主要取决于分子内原子的排列顺序及化学键的性质。化学键是指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于分子中的原子是由共价键(包括单键、双键、三键等)和离子键连结起来的,因此分子结构可通过键长、键能、键角和二面角这些参数来阐明。键长被定义为任何分子中,两个原子中心间的平均距离;键能是指破坏原子间化学键需要的能量;键角是相邻三个原子两条键之间的夹角;而二面角,或称扭转角,则相对于四个相邻原子而言,是前三个原子所形成的平面与剩下一根键之间所成的角度。

分子结构理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同分异构体,它是指具有相同化学式但不同结构的物质,它们常有不同的性质。同分异构体分为构造异构体、官能团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构造异构体是由于原子排列顺序不同导致的异构体,例如正丙醇和异丙醇;官能团异构体是由于含有不同官能团而导致的异构体,例如醚和醇;立体异构体性质比较复杂,它们的物理性质可能类似,例如熔点和沸点,但生化活性一般不同。这是由于它们具有手性,必须要有特定的立体结构才可以与其他底物结合。

基于分子结构的组织成员及成员间关系分析

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很多,如企业战略、制度和文化都对组织变革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但是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企业中影响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还是组织结构。而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则是组织成员及成员之间的关系。文章利用分子结构中的概念对组织成员及其关系进行重新描述。如果把组织成员看成是化合物中的原子,把成员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原子之间化学键,那么就能引入分子结构中键长、键能、键角等概念对组织成员及其关系进行描述。

在现代组织中,组织成员的属性和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他们在组织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果把属性相似的成员划分到同一类原子群中,而把属性相异的成员划分到不同原子群中,则可以通过对原子本身性质的研究来了解组织成员的属性。不同类型的原子性质是不同的,如钠原子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而金原子则几乎不与其他原子发生反应。这与组织中成员的性格特征很相似。有些成员和其他成员联系密切,善于交际,但是有些成员性格比较内向,与他人的联系较少。原子性质还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温度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在组织中,组织的设计、组织结构和组织氛围等也都会对组织成员的性格产生影响。因此组织成员属性和原子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组织制度和权力结构形成的正式关系;另一种是在正式组织运行过程中基于感情逻辑形成的非正式关系。描述组织成员关系的方式很多,如复杂网络、图论和场论等,这里引入化学键来描述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用键长来定义组织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组织成员间关系的键长越长,则其关系越疏远;反之则越紧密。键能是指破坏组织成员原有关系所付出的代价,成员间键能越大,则改变或者破坏它们的代价越大。原子之间的化合键包括共价键(单键、双键和三键)和离子键。共价键的单键和多键中,只有一个键是最稳定的,键能最大,设为A键。一般情况下,其他键的键能小于A键,稳定程度弱于A键。而离子键的键能比A键更大,为了简化,把离子键看作是作用力最强的A键。从组织角度看,A键可以看成是组织中的正式关系,由于组织规范、制度的影响,这种关系一旦被确定下来就会比较稳定;除了A键外的其他键则可以看成是组织中的非正式关系,其稳定程度没有正式关系高,但不同组织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却因非正式关系的不同而不同,组织整体稳定性也受其影响。另外,组织结构和分子结构一样,不仅具有可加和性,还具有更重要的结构性质。因此,组织成员关系和原子间作用关系也具有相似性。组织成员及其相互关系与原子及其化学键之间的相似性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分析不同组织结构对组织变革的不同反应。

不同组织结构对组织变革的影响

组织对变革的不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结构不同导致的,虽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但是组织结构的影响是最关键的。由前文对组织成员及其关系的分析可知,组织有四种基本结构:同分同构、同分异构、异分同构和异分异构。

同分同构。管理实践中,同分同构的组织非常少,在这种类型的组织中,组织成员很相似,且成员间的关系也很相似,从网络角度看同分同构组织形成一个均匀网络。这种结构的组织面对变革将会表现出一致的态度,因此了解部分成员的想法就能大致推断出组织对于变革的反应,是在组织变革中较容易处理的一类组织。

同分异构。这种组织大量存在于企业中,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同质异构的组织又分为构造异构组织、层次异构组织和立体异构组织。构造异构组织是指组织成员相似但是成员间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都不相同的组织;层次异构组织被定义为正式组织结构相异而非正式组织结构相似的组织;而立体异构组织是指组织成员相似,成员间的正式关系也相似,但是非正式关系不同的组织。在企业变革中,领导者往往只看到组织性质的可加和性,而忽略了组织的结构性质,拥有相似成员的组织,面对变革将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尤其在立体结构组织中,组织成员间键长和A键键能差别并不大,但是由于非正式关系的存在导致组织对变革的表现截然不同。这是进行组织变革要特别注意的。

异分同构。异分同构组织表现为组织成员属性差异较大,但是成员间关系却比较均匀。当组织变革来临时,组织成员对组织变革的态度是不同的,但却能通过彼此之间的关系网络相互沟通交流,最后对组织变革做出一致的回应,这种回应往往是可以预测而且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