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家新家

老家新家

老家新家范文第1篇

同学们,你们的老家有新闻吗?我老家可是有的哦。想来听听吗?那就接着读下去吧。

一号新闻:一次,姥姥家的猪圈里的一只猪跑了出来。我还不知道,我听到猪叫,赶忙跑出屋子。一看,吓得我一下子浑身只起“鸡皮疙瘩”。“猪跑出来了。”我大声喊道。闻讯赶来的三舅和大哥(我有六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想把猪的尾巴拽住。还好,猪跑得不快。大哥和三舅迅速抓住了猪的尾巴。一起奋力地拉着。一会,猪是被拽走了,我却差点被猪给吓晕了。

二号新闻:我和哥哥们打羽毛球。这时,爸爸妈妈走过来,要和我们一起打。我们爽快的答应了。在我和二哥小瑞打时,球飞得太高了,我看到了前面的小山坡。树上竟有着,竟有着??鸡我喊了起来“鸡飞到树上了。”爸爸不信,我往树上一指,爸爸立刻心服口服。妈妈解释道:“是的,三哥家养的鸡都在树上下蛋。”

三号新闻:这回来个“前果后因”吧。我“失踪”了。我在姥姥屋里和姥姥说话。我出去后并没有去二舅屋里,而是去小山坡上看日落。妈妈去姥姥屋里叫我。我不在。妈妈就到处找我。她在院子里到处找我,就是没找到。她大喊我的名字,我只应了一声“我在看日落”。就继续看我的日落了。最终,还是姥姥在山坡上找到了我。

同学们,你们那里有新闻吗?欢迎共享哦。

老家新家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张梦艺, 安徽财经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174-02

一、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随着第一代独身子女的长大,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由此引发的养老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大量的“空巢老人”、“鬼村”的出现使得我们再次直观的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几次提到“空巢老人”更是体现了国家甚至是社会大众对“空巢老人”问题日益高涨的关注度。

根据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另外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中提到,我国空巢老人比例很高,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这一个个醒目的数次都在提醒着我们为“空巢老人”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已经刻不容缓。

(一)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年满60 周岁,拥有农村户籍,子女外出打工或定居城镇,身边无成年亲属独立生活的老人,包括和未成年外孙子女留守在家共同生活的老人,而农村“空巢老人”是如何产生又为何越来越多呢?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农村家庭规模急剧缩小,家庭养老能力弱化。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年轻父母渐渐老去,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现象开始出现。这一现状必然导致了一部分老人无法和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农村因为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等原因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普遍外出打工或为子女上学等原因搬离农村去城镇生活,但又因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将父母也带离农村,这导致了很大一部分老人留守农村,成了“空巢老人”。三是社会转型过度阶段产生的诟病,在我国广大的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普遍未受过文化教育,而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目不识丁的人已经很难找到,这一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两代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不再愿意留在农村与父母共同生活,而是选择在城市打拼。

(二)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经济来源有限,生活负担沉重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城市的老年人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可以每月领取退休金维持生计,但在农村,每位老人每年仅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六百元(按照我国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标准计算),相当于每月五十五元,这种形式大于实质的养老金数额直接导致在农村老人们依然要从事繁重的劳动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但即便是这样,高昂的医疗费用也常常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而那些缺乏劳动力,子女又无力赡养的老人生活则更加艰辛。

医疗资源匮乏,生活无人照料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交通闭塞,医疗资源匮乏,技术有限,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些患有类似于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他们常常在发病时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而失去了生命,不仅如此有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为了节省医药费,为子女减轻负担,只在乡镇小诊所内简单治疗放弃住院疗养的机会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但除了医疗条件有限,身病或年迈无法自理生活的老人无人照顾更是严重的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是自我照顾或夫妻间相互扶持,但这也仅是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

生活孤独单调,缺乏精神慰藉是农村“空巢老人”值得关注的另一问题。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层面有时比物质更重要。所以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可能前面所说的问题都不是最重要的,缺乏陪伴,孤独才是他们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再好的物质条件,再好的医疗设施可能都不如家人的陪伴带给他们的幸福。只有做到精神赡养,才能让“空巢老人”们真正感受到幸福。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养老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所谓家庭养老,即依靠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为老人提供物质支持,生活照料以及医疗等方面需求的养老模式,其主要是以传统美德“孝”为背景依靠亲情来维系,这种养老模式一般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盛行。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家庭养老能力在不断弱化,“空巢老人”的出现正是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社区养老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主要养老模式,其主要是依靠社区这一单位,整合政府、社会、个人多方资源集中养老的一种模式,社区养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整合资源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采取社区养老较为适宜,这一模式较之家庭养老更加先进,对经济基础的要求也更高。

最后是社会养老,这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一种养老模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基本都实现了社会养老。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由国家和社会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所以对国家要求较高,既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又要有一定的财政支撑,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基本能够实现社会养老。

上面所述的三种养老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要求,而我国农村正处在由家庭养老模式向社区养老模式转变的过度期,随着家庭养老模式不断弱化,社区养老又尚且设施不足、体制不完善,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实际,从“空巢老人”的需求出发,探索一个新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作为介于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作为一个全新的养老模式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成本低,居家养老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资源,结合当地特点建设最适合的养老机制。节约成本又能和地区特点相契合,可操作性强。(2)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到老人的感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希望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而居家养老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让老人能够在家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给老人以最大的精神慰藉。(3)居家养老能动性强。较强的能动性也增加了各种制度,政策的可行性,加快建立新型养老体制,更快的改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三、转型期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从问题的根本出发,以老年人最急切的需求为立脚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具体的立脚点

首先是对于尚有劳动力,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仅需提供一般的关照与帮助即可,但对于一些长年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需要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服务中心,必要时对老人统一照顾。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提供不同的生活帮助,是居家养老模式建立时要考虑的一大内容。

其次是医疗保障需求,看病难,看不起病是现阶段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一大难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也会不断提高,正是最需要医疗资源的群体,但农村受其自身经济状况及交通不便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很难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身边无子女照顾的“空巢老人”更是处在医疗保障最边缘的地带。如何使得老有所依,病来有医是居家养老体系构建时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最后是精神文化需求,谈到健康我们现在最常说的就是身心健康,上面所列的两个需求,主要是为了解决“身”的方面,而最后一个就是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的健康。最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一方面,因为没有子女在身边陪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落寞,使整个晚年生活变得黯淡无光,如何弥补子女不在身边带来的亲情缺失,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

(二)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1.强化各村集体的“社区”功能,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村委会一直是顶着政府的光环发挥着领导协调宣传等多种作用,对自身定位不清,随着农业税征收的取消,村委会的公信力及对村民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正是村委会发挥作用重新树立威信的绝好时机,应借此机会,使村委会的职能由服务政府向服务人民转化。

2.完善农村医保,建立医疗保健中心,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农村虽然都有农村合作医疗,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需求,对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另外,考虑到农村交通不便,应由各村委会单独或联合建立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并在当地“空巢老人”家中设立急救铃,以应对老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保证其遇到突发疾病时得到及时的救援。

3.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减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可以建立老年文化中心,成立老年人兴趣小队,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另外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民俗,组织当地老年人将一些几近荒废的传统民俗活动重新传承起来,这样一方面是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4.有机结合孤儿院与养老院,实现双赢。可以就近建立养老院和孤儿院等福利机构,让老人们可以和孩子们多相处,这样既减少了老人的孤独感,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做到一举双赢。

老家新家范文第3篇

历来被视为中国书业风向标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日前在国展揭开帷幕。从目前公布的部分新书目看,2009年图书市场新书品种依旧很多,重量级作品也不少,今年整体图书市场前景不错。

文学类:老作家新生代抢风头

去年的长篇小说市场,名家罕见,只有毕飞宇、严歌苓等人的作品稍显强势。根据卓越亚马逊去年对图书市场的销售统计,在小说类销售前10名中,严肃文学全面溃败,网络作品占据了主要份额。而今年,沉寂一年的名家要出手,他们将纷纷抢滩图书市场,也许可以和网络作家形成对阵之势。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阿来《空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本书描写了藏族村落的当代史。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陆天明的《命运》,这本书以深圳的崛起为线索,集中描写了在这一场伟大的变革中,上下各层诸般人等的种种观念、各种矛盾之间的激烈冲突。此外,根据各出版社透露的信息,贾平凹、刘震云、池莉、余华等也将推出新长篇,这些实力派作家将为图书市场增加不少热度。

文艺类:圈内圈外名家齐上阵

文艺类图书去年表现一般,但今年却亮相颇多。圈内作家王蒙、毕淑敏、刘索拉等人纷纷为读者推出最新作品。圈外名流也毫不示弱,陈丹青、梁文道、吴小莉等也都带来自己的作品。

台湾作家龙英台带来了她与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这些书信发表后,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困扰着的家长和子女。广西师范大学则带来两本名家新书,一本是陈丹青的《荒废集》,《荒废集》依然显示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视角。毕淑敏则在作家出版社推出《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这是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114天后写下的旅行记。

财经类:层面由浅到深

财经书经过2007年井喷式的增长,2008年增速明显变缓,有人预计2009年的财经书市场将继续走低。市场走势还需观察,但从目前看,今年此类书中,教读者如何理财炒股的浅层面书由以往的疯狂出版到现在几乎踪迹难寻,而研究经济运行深层次问题的图书数量有所增加。

由于在这轮经济危机中巴菲特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美国鹅出版集团推出《巴菲特也会错:你所不知道的10个巴菲特》,不管是对是错,这些投资经验都能极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深入了解巴菲特并且提高投资技巧的需求。

此外,哈珀•柯林斯2009年度最重要的商业书《google帝国的未来》、销售已逾100万册的《货币战争》第二部、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激荡人生》,以及揭露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国际商战惊天内幕的《娃哈哈生死之战――达娃国际商战内幕》都值得读者关注。

励志类:大多为引进版

金融危机下,励志类和培训类这两类书市场在今年受到异乎寻常的关注。值得期待的是,中信出版社推出的《生命的心流》,是美国积极心理学世界级领军人物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传世之作。他提出“心流”这一概念,帮助人们在纷繁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到生活的真谛,提升身心的品质。

儿童漫画类:成人化趋势明显

2009年伊始,《绝对小孩2》如约而至,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同步上市,庸的童心感染了都市的成年人群,在人们最需要快乐、温暖的时候,最需要反思成年人世界的世故与内心劳累的时候,《绝对小孩2》的适时登场又将刮起旋风。

老家新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化 居家养老 政府 社区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1.7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7%。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上一年增长800万,预计以后每年将以860万人的增长速度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据此推算,我国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会突破4亿,占据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妥善解决好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2.网络化居家养老的内涵

网络化居家养老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将现有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三种养老模式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吸收全社会为老服务的资源,使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便能够享受到现代化服务的养老网络体系。网络化居家养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其一,整合全社会为老服务的资源形成资源网,其中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居民自治组织、个人等;其二,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信息网,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实现为老服务信息的高度共享,畅通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沟通渠道;其三,发挥地域性大社区的优势构建组织网,建立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使其成为连接各个服务组织和机构的枢纽;其四,构筑人人关注养老服务的社会网,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增强心理归属感。

3.新时期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路径

3.1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层次服务提供体系

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具备社会福利性质。政府要意识到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调、整合、盘活各类服务资源,构建网络化、多层次的服务提供体系。首先,政府应加快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给予非营利组织一定的资金支持,利用政府采购模式将养老服务的任务和职责下放至非营利组织,并对非营利组织实施评估考核;其次,政府应当积极发展经营性养老服务事业,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为我国养老服务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政府可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主体,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组织有效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组织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3.2构建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要始终发挥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充足的资源投入。尤其在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分配和制度落实方面,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参与者的新型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了确保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序运行,还应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首先,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转变单纯依靠社区办居家养老的观念,充分吸收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和个人的资源力量共同参与居家养老体系的构建,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居家养老的关注程度;其次,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门居家养老管理机构,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形成宏观政策供给与微观为老服务的全方位管理网络。

3.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为老服务平台

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应当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养老服务现代化、高效化。社会组织和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要利用因特网、通讯技术、广播电视、一键通呼叫中心等资源技术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畅通为老服务供需信息的传递渠道,使养老服务供给方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3.4落实网络化服务监督体系规范养老服务工作

为了确保网络化居家养老工作有序运行,促进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应建立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实现对为老服务质量的全过程监督管理。首先,针对不同的为老服务机构和不同的服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估考核指标,系统量化处理为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客观评价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在评估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各项资源;其次,建立为老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将其工作成绩与服务质量相挂钩,力求不断提高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绩效考核时,可由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服务的老人以及其他服务人员共同组成考核主体,以考核服务人员品德、服务能力、工作热情度为重点,使绩效考核成为端正服务人员为老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4.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我国构建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必须立足于国情,顾全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发展大局,优化配置政府、社会、市场三方的各项资源,建立起有效互动合作机制,共同致力于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从而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荣达.“网络化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秦勃.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及其突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老家新家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新加坡经验;立法规制;启示

一、新加坡家庭养老的传统文化与立法规制

新加坡是个年轻的国家,但这个独立不到37年的国家,却是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未来30年内,新加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8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18%,即到2030年时,每5名新加坡人当中,将有1人超过65岁。这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故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以强制储蓄为原则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而政府一直提倡和鼓励的家庭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更值得借鉴和学习。

首先,政府的大力宣传,创造了尊老敬老、赡养老人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新加坡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视为儒学思想的核心,认为这是人们的行为准则,这是政府的“治国之纲”。政府认为,“孝道”是伦理道德的起点,孝道可以稳固家庭。可以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还可以把每个人塑造成堂堂君子,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必定会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李光耀在1971年春节的一次电视讲话中说:“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为子女的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对待他们。”“孝敬父母、重视家庭是亚洲文化的精髓,是亚洲三大文化最值得也最应该保留的部分。”李光耀特别强调家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巩固国家,民族永存不败的基础”。1984年,李光耀又在华人农历春节献词中指出:“有家庭这个基本单位的巩固团结,使华人社会经历了4000年而不衰。这是一个在延续方面很独特的文明。尽管经过水灾、饥荒、瘟疫、战争和地震等的蹂躏和摧残,这个文明还是继续绵延不绝,保存原来的形式。”李光耀极力主张按照儒家传统,“保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加以避免的就是,我们决不能让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这种三代同室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用潜移默化,而不是正式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冲劲、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底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得有这种珍贵的家庭结构。如果能保存这种三代同堂的家庭制度,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快乐、更美好的社会。在阐述新加坡2l世纪的五大理想时,吴作栋总理也曾强调指出,稳固的家庭是照顾年长国人的需要,满足年轻人期望的重要基础。

第二,为了保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新加坡于1994年制定了“奉养父母法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1995年l1月新加坡颁布的《赡养父母法》规定:凡拒绝赡养或资助贫困的年迈父母者,其父母可以向法院,如发现被告子女确实未遵守“赡养父母法”,法院将判决对其罚款一万新加坡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1996年6月根据该法新加坡又设立了赡养父母仲裁法庭,仲裁庭由律师、社会工作者和公民组成,地方法官则担任主审,若调解不成再由仲裁法庭开庭审理并进行裁决。

第三,建屋局对与老人同住的组屋,申请者提供便利和优惠。在分配政府组屋时,对三代同堂的家庭给予价格上的优惠和优先安排,同时规定单身男女青年不可租赁或购买组屋,但如愿意与父母或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同住,可优先照顾;对父母遗留下来的那一间房屋可以享受遗产税的减免优待,条件是必须有一个子女同丧偶的父亲或母亲一起居住;如果纳税人和父母或息有残疾的兄妹一起居住,该纳税人可享有“父母及残疾兄弟税务扣除”的优待。

第四,政府为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还推出一系列津贴计划,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医疗方面的津贴,以减轻其家庭负担,提高其赡养老人的积极性。新加坡政府自1993年以来曾推出l2个“公积金填补计划”,其中有4个是专门的“敬老保健金计划”,每次计划政府都拨款5000多万新加坡元,受惠人数达l7一l8万,每次各人只要自行在户头里存入250元,就可获得政府l00一350元补充金额,在每次执行填补之前,政府都通过多方呼吁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为家中没有能力的老人填补户头,以让他们能享有政府的填补数额。政府推出“三代同堂花红”,即如与年迈父母同住的纳税人所享有的扣税额增加到5000元,而为祖父母填补公积金退休户头的人,也可扣除税额。据联合早报2002年3月1日何文欣报道,从这天起,当地所有年数在65岁及以上,平均家庭成员收入在700元及以下的老人,将能到社区发展理事会申请加入基本护理合作计划,以便到离住家附近的私人医疗或牙科诊所看病时,能享受政府给予的医疗津贴,而暂时性长者残疾援助计划将根据家庭收入给予受保障老人必要的援助长达5年。在此计划下受益的人,无须支付保费,因病重而严重残疾的人,如果家庭每月收入不到700元,每月可获得180元援助金;家庭收入在700元和l000元之间,则可获每月100元援助金。

正是因为政府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了得力的经济援助,使这些家庭的老人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确实享受到实惠,因此绝大部分新加坡人仍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而且能够在年老之后享受爷孙同堂的天伦之乐。

二、我国实行家庭养老保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老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基本道德追求之一。而这种道德追求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实现形式,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优良传统,是以家庭为核心,以子女为载体,以老年人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而坐享天伦之乐为目标的一种养老模式,它历经千载而不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也符合中国的国情。虽然当今中国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这种养老模式依然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

首先,养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远古时期,“尊高年”、“亲祖之恩”的思想就已产生,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即“孝道”,如《孝经,纪孝行章》规定,“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疾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其中既讲到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讲到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既讲到老年人的日常家居问题,也讲到老年人的后事问题,基本上概括了家庭养老的主要方面,强调了家庭养老中的精神目标,即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家庭养老特征即注重物质赡养及其所体现的观念,由崇老文化得以规范。同时,崇老文化对中国家庭养老具有监控、保证和强化的作用。由于崇老文化将崇老观念和价值观赋予中国家庭养老,因而使家庭养老的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短期行为转变为世代相继的行为,随意转变为规范。这样,家庭养老已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问题。

其次,选择家庭养老是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近20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延长了寿命周期,使得老年人口大量增加。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2年人口普查时为4.9l%,1999年提高到5.6%,2O00年达到7%,2010年将达到7.88%,2040年将达到17.4%左右,这个速度将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速度快一倍。此外,中国老龄人口的绝对数之大,也居世界之首,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达8600多万,2040年达到峰值25600多万人。而且由于我国是在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迅速进入老龄社会的。政府和社会对养老资源的供给有限,而养老的实际需求却非常巨大,两者的矛盾极其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单靠社会养老是远远不够的。从城市来说,并不是每个老人都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即便是能够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也常担心生活会受到高物价的冲击,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未起步,个人养老保险能力明显不足,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远远大于城市,而且我国有75%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目前农村8.3亿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达6000万,他们没有享受到退休金的待遇,在经济上一直由家庭供养或依靠自己劳动所得,但在高龄阶段则必须由家庭赡养。据统计,目前95%的老年人仍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安度晚年。所以说家庭养老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养老的必然选择。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开始老化都是同步的,中国由于大力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大大超越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人口老化的程度又超出了经济实力所能承担的程度,未富先老,而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给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经济实力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国家再拿出相当一部分的财力、物力来满足社会上老年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劳动力人口也会出现结构老化和绝对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由家庭承担起对老年人的赡养便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这样既能为社会分担压力,又能切实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问题。

再次,家庭养老具有国家、社会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功能。因为家庭养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经济上的扶助,二是生活上的照顾,三是精神上的安慰。对于前两点,国家和社会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是第三个功能却是国家和社会所无法替代的。老年人在退出生产领域之后,更需要通过与从前朝夕相处的家人生活在一起,获得精神上、情感上的慰藉,对于度过了人生大部分时间,经历了生活考验和磨练的“过来人”来说,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精神上的满足感则更为重要一些。在家庭中生活,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难以感受到事业上的成就,但仍可以亲自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从前所作出的贡献。补偿事业上成就感的缺欠,继续获得成就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家人更了解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生活习惯,与公共养老机构相比,在保障资金相同的情况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对更高一些。

最后,家庭养老也是符合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的。按照斯密的经济学观点,社会中的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的交换模式,即在人们的交换中双方都会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有对等互换,交换才能持续下去。我们可以认为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存在一种交换关系,父母抚养子女,期待年老时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子女幼时从父母处得到关爱,成年后以赡养老人作为报答。家庭对老人的照顾是子女将父母的养育之恩,以经济、劳务或精神上安慰的形式回报给他们。经济交换是一种基于利益考虑的对等性物质或商品交易,它以货币为计算方式,交换双方通过角色的转换,追求交换者形成的平等,而社会交换是一种基于社会道德、情感支持或公义维护的资源重新流动或分配,交换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给予者或接近者,从而构成了互惠原则。互惠是家庭内部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两代人之间在金钱、物质、时间、感情等有价值资源方面的双向支持和交换,具体表现为经济上的资助,家务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安慰。中国传统的老人照顾伦理,体现了养儿防老这样一种均衡互惠和代际递进的原则。

三、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对我国家庭养老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4—2—1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的普遍化以及传统家庭观念韵变化,是家庭养老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借鉴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在发展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不可忽视家庭养老。我国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尊老爱老养老同样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大力发展与改革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亟需弘扬孝道传统,以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养老保障的一大重要支柱,社会舆论部门要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政府部门也应通过立法与规制手段,强调与保护老年人的受赡养的权益,在广泛深入进行家庭养老宣传教育的同时,增强养老法制观念,特别是要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的方针,宣传赡养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使人们知法、懂法、增强养老的法制观念,要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侮辱虐待老人,拒绝赡养、抚养老人情节严重者,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财政部门通过一定的补贴方式支持家庭养老保障,以切实保障部分困难家庭在家庭养老保障中面临的困难。从全社会而言,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大,使家庭供养的负担加重,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家庭将没有能力供养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防止这种状况发生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经济基础,以帮助老年人及低收入家庭顺利实现家庭养老。

(二)给予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以适当的经济援助。我国目前有贫困人口6000万,主要分布在农村。近几年城镇由于国有企业不景气,长期积累的冗员过多的矛盾在企业制度改革中日益突出,出现大量下岗人员,出现了新的贫困群众。在这种情况下,当家庭不能承担赡养职能时,由政府提供最后的帮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就是举措之一。

相关期刊更多

金沙江文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

歌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边疆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