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猴有感

观猴有感

观猴有感范文第1篇

从这一思想理念出发,参照全国“九义”教材三年级“基础训练”中“按顺序记叙一个有趣的游戏”的要求,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

[题目]馋猴推车

[要求]

一、通过声、像、演等手段激活右脑,引发学生作文兴趣,唤起大脑有序形象。

二、能把表演的内容记叙清楚,做到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三、通过观察、思考、想像,在形象中感染,达到写文与做人合一,提高品德素养的效果。

[教具]

配乐故事《馋猴推车》磁带(或儿童音乐磁带)、“馋猴推车”活动小图片和放大活动彩色图片(8幅)、毛驴和猴子头饰、儿童带斗小推车等。

[教学过程]

一、听配乐故事,初入情绪。

1.导入: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播放一段故事,听后要请小朋友回答:故事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听完这个故事,老师还要请听得最认真最仔细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这个故事呢!

2.播放配乐录音故事(亦可一边轻放儿童音乐,一边由授课教师娓娓道来):

一个秋天的中午,小毛驴去山上采栗子。他采了满满一车栗子往回拉。山边一个小猴子闻到栗子的香味,舔着舌头说:“栗子,好香!”这时,小猴子看见了毛驴拉着一车栗子走过来,心里想:我去帮小毛驴推车,一直推到他家,小毛驴一定会给我吃很多栗子的。于是,小猴子就去帮小毛驴推车。小毛驴见小猴子这样热心帮助人,连声说:“谢谢!谢谢!”他们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一直向前走着,走着。可是小猴子太馋了,他一边帮着推车,一边偷吃栗子,光挑大的吃,吃一半,丢一半。走了好大一会儿,小毛驴拉着车,已经走到自己家门口。小毛驴拿出一条毛巾擦擦汗,回头看看自己采来的栗子,忽然发现车上装的栗子少了一大半。小毛驴想:这一定是贪吃的小猴子干的。于是大声喊:“猴子!猴子!你在哪里?”小猴子早就躲起来了。小毛驴觉得自己上了当,气得直翻白眼。路边的小红花向他眨眨眼,好像在说:“谁让你答应馋猴推车呀!”

3.听后反馈思考题,并在黑板上板书故事题目:馋猴推车。

二、观察表演,进入具体情境。

1.挂出用彩色笔画的有山间小路和小毛驴住房的两块布景。请两位同学戴上头饰,“毛驴”拉上装满栗子的小车,“猴子”在后面推,按故事内容表演。做到有动作、有语言、有表情神态。

2.表演前板书要求:“仔细观察留脑图,一幕一幕记清楚,图、声、意、感交替出,先后排序最重要。”

3.表演结束,一切实物情景成为过去。小朋友脑子里一定留下了一幅幅“馋猴推车”的行为印象图景,还留下了他们说话的声音,留下了他们当时当地的想法和感觉。请一两位同学上台按故事先后顺序,说说自己脑子里留下的脑图、脑声、脑意、脑感。(脑图指观察到的动作和场景在大脑形成的图像;脑声指听到的声响和话语,形成的声像;脑意指意会到人家在想什么;脑感指对人家感觉行为的理解印象。)

三、图、脑对照,物我合一。

1.给每位小朋友发8张“馋猴推车”小图片(无序号)。要求每人按照自己观察表演后形成的有序“脑图”,在课桌上给系列小图片排序。

2.请一位小朋友做代表上讲台将8张(无序号)“馋猴推车”放大彩色图,在黑板上排序。师生共议,说明图序正误,并说出理由。

3.各人校对桌子上小图片排序正误,并标上序号。然后看图片(或不看图)轻声地把故事自述(或同桌互说)一遍,做到我口说我“脑”,“脑图”符合观察到的实际情景。

四、启发再想像,下笔写作文。

1.指着有序彩图提问:图与图之间,按照内容发展和顺序,是不是可以补上一些图?(如第2与第3幅图之间,可否补上“毛驴”和“猴子”对话的情景图?又如第8幅图之后,可否补上猴妈妈猴爸爸责备小猴子贪吃、不诚实的情景图?)

2.接着随机提问:小朋友,看了表演后,你们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小猴子这种错误会改正吗?

3.拿掉图片,请小朋友按照自己有序形成的“脑图”、“脑声”、“脑意”、“脑感”把这个故事内容写下来,还可以加进各人想像的内容。

最后提示动笔口诀:“头不抬,眼不斜,想不断,写不完。”

附:课堂作文实例

[采用以上设计,笔者曾在一个二年级小班上过一堂情境作文实验课。下面是一个七岁半的小朋友写的作文实录。当时,让随堂听课的家长们检阅篇篇学生习作,都惊异不已。

执教的我看到这篇习作,亦顿发“三个没想到”的感慨:一是没想到一个二年级(上学期)的小朋友能当堂写出五六百字的记叙文;二是没想到小朋友能用上“改过自新”(虽然用法上欠妥)、“悄悄溜走”、“于是”、“夸奖”等词语;三是没想到小朋友想像力如此丰富,续写了这么多合理的内容,反映了儿童向往“有错就改,纯真做人”的美好愿望。]

馋猴推车

观猴有感范文第2篇

中国艺术家画猿猴并非自徐培晨开始,宋代易元吉便以画猴扬名,此后,南宋法常,元代颜辉,清代沈铨,现代高其峰、刘奎龄、刘继卣以及张善、张大千皆创作过猴画,而且形神兼备,功力深厚。当代徐培晨先生也以画猴驰名画坛,与前辈画家相比,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特色:

一是拓展领域,跋涉不止。

上世纪80年代初,徐培晨在西南师大学习期间,途经峨眉山,成百上千只猴子像久违的老朋友似的紧紧环绕着他,它们尽情地给徐培晨表演节目,时而嬉戏打闹,时而飞腾跳跃,时而蹲跃伏卧,时而抓耳挠腮,时而呼啸而过,挥不去,赶不走。从此徐培晨开始与猿猴结缘,数十年醉心不已。

经过研究,徐培晨发现全世界猿猴有200多种,而历代画家中没有专门画猴的,只是偶尔客串一下,而且品种单一。于是,他决心拓展领域,把不同种类的猿猴风采尽情表现出来。他笔下除了前人表现过的黑猴、猕猴外,还有达依安娜猴、黑白疣猴、日本猴、金丝猴、红面猴、熊猴、白眉长臂猿、蜘蛛猴、台湾猴、白猴、川猴、棕猴、白头叶猴、食蟹猴、黑叶猴、平顶猴、狮尾猴等。看他的画如同学习动物学中猴科,有很强的知识性。

在笔墨技法上,古人多为工笔,描摹猿猴形体姿态,徐培晨则是工笔、写意、小写意全方位出击。何时工,何时写,往往根据时间、地域、猴子品种、创作心情来决定。从时间上看,古人似乎只表现春天的猿猴,徐培晨则展现了猿猴四时八节的不同神态,春的多情,夏的顽皮,秋的朦胧,冬的伏卧等。另外,夜猴与昼猴,南国猴与北方猴也各显其态,异彩纷呈。

二是千姿百态,决无雷同。

艺术最忌重复,徐培晨深知这个道理。他笔下猿猴不与前人重复,也不与自己曾经画过的猿猴重复,千姿百态,千情万状,无一雷同。有水中捞月者,有栖息于松林之间者,有偷桃贪食者,有蟋蟀相争相斗者,有不知为何而嬉戏笑闹者,有伏岩听泉者,有摘取玉兰或观或闻者,有荡于树藤之间者,有东张西望者,有沐于风雨林梢者……徐培晨画猴,除了身姿体态等外部形貌方面表现它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与品格之外,还从猿猴目光与眼神等表情方面传达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灵活动和感情变化,往往在一个眼神或一缕目光中流露出来,人猴皆如此。

有人问徐培晨画猴成功经验,他笑着回答道:“在我现在的眼中,人就是猴,猴就是人,人是部分长毛的猴,猴是一身披毛的人。”这段话充分说明他长期心仪猿猴,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徐培晨当初居室简陋狭小,放不下画案,他只好以墙壁为案,悬腕作画,时间一长,墙上墨斑大如荷叶,彩块小如花蕊,大大小小,浓浓淡淡,可谓五颜六色,斑斓有致。古语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墨壁上,相信观者能体会出其中的艰辛。

三是喜怒哀乐,野趣十足。

徐培晨笔下的猿猴喜怒哀乐,野趣十足。如《墨猴》一画中,六只猴相互捉虱挠痒,虽然有些不雅,然而猿猴的山野情趣,幸福、乐观、知足的情态一瞬间表现出来。

为了画好活泼灵动、野趣天成的猿猴,徐培晨先后13次登黄山,四上泰山,三进峨眉,此外还登华岳,上天山,翻越火焰山,遍访花果山,攀爬天子山,深入神农架,涉足西双版纳……中国凡是和猿猴相关的名山大岳,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和身影。为了观摩猿猴不同姿态,他跟它们交朋友,打成一片。有一次,他进峨眉山,被一群猴子拦路抢劫,从他口袋里搜出糖果吃了,他索性将口袋里糖果全部拿出来作为见面礼散发给它们,于是,他成了它们的朋友和领袖,而它们也更加有恃无恐和放肆无理,从他口袋里翻出一面小镜子,左照照,右瞧瞧,在镜子里面找同伴,其雅趣和野趣绝不逊于马戏团中猴子表演。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动物园猴山去写生,一去就是一天,忘了吃饭和时间……久而久之,徐培晨脑海里便装满了成千上万只猿猴,每当铺纸展卷,挥笔施墨时,它们便统统涌现出来,野气十足,活蹦乱跳出现在笔下。

四是诗文书画,三绝鼎立。

中国画有诗书画一体的特征,需要作者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徐培晨少年时代便知道这个道理,他学唐诗宋词十年不辍,绘画遍学多家门派,书法直追古人。把诗、书、画集中于一身的画家,已仙去的如潘天寿、齐白石等都是高手,环顾当今艺坛,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能将书画搞好尚且不易,诗书画三绝谈何容易。

徐培晨题跋书法笔力遒劲而老练,潇洒而随意,既是画意的补充和点睛之笔,又是整个画面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持画面和谐的形式美,他常常根据画面工、写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书体。如《意笔三猴》的跋文非正非草,非隶非篆,大大小小,长长短短,不知是画耶,书耶?

观猴有感范文第3篇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猴子多次种果树,但最后“什么树也没种成”。请回忆猴子三次“改种”过程,你脑海里留下最鲜明的画面是什么?可就某一个画面谈谈你对猴子“改种”的感受。

生:猴子望着梨树苗直流口水,那馋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生:我也觉得猴子太馋,张大嘴巴想吃!(笑声)

生:乌鸦在树上哇哇一叫:“梨五杏四”,猴子马上就说:“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它不管树苗已经成活,立即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师:把图画与文字,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好!谁能从改种桃树的过程中,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子的画面来?

生:一棵杏树苗转青了。喜鹊在枝头喳喳一叫:“杏四桃三”,猴子说:“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急忙拔掉杏树,改种桃树。

师:谁再说说杜鹃与猴子的对话?

生:一棵桃树苗冒出了小芽,猴子紧紧地盯着看,口水流了出来。一只杜鹃站在枝头向猴子嘀咕:“桃三樱二”。猴子一听,脸急得通红,说:“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师:猴子三次“改种”,断送了三棵小树苗的生命,多么让人心疼呀!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细细体会猴子急切的心情。(分角色朗读)

【评析】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互动,激活三次“改种”画面,将猴子三个“等不及”的心境具象化;继而分角色朗读,感受猴子三次“改种”的急切心情。沿波讨源,调动了学生思索探究的阅读情趣;咀嚼反刍,让学生自然地感悟到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是情理之中的事。

【片段二】

师:猴子三次“改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猴子总是“等不及”。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改种”过程中最能体现猴子心急的一个动作,圈画出来。

生:我认为“拔”字最能体现猴子的性急。它用锹挖也等不及,直接把树苗连根“拔”起来。

生:我读“拔”字,觉得全身都用劲。

生:“拔与拨”很相像,我是这样分辨的:“拔与拨”要分清,拔用力,拨要轻;头发不能拔,有发拨一拨。

师:结合字形、字义编儿歌,辨析“拔”与“拨”,是个好办法。大家用“拔”来组词,看谁组得多。

生:拔草、拔河、拔尖、拔刀、拔萝卜、拔钉子、连根拔……

师:“拔”的功夫是练出来的,现在我们练写“拔”。(师边范写边讲解)动笔前,仔细瞧,“手”和“友”配合好,左窄、右宽要协调;撇、捺、点要写好,撇如刀、捺脚俏,“点”似眼睛,气自豪。(生观察、练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好、写得好、用得好。现在我们共同帮助猴哥拔病根,你想对猴哥说什么?

生:猴哥,种树、做事要有耐心,种了拔,拔了种,什么树也种不成。

生:猴哥,做事要有主见,张说张好,李说李好,随意听信他人,结果什么事也做不好。

生:猴哥,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也“等不及”,那也“等不及”,到头来什么也吃不到。

生:猴哥,人要有爱心,不能只顾嘴馋,不管小树苗的死活。

生:猴哥,请记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评析】 “拔”既是本课的生字,又是猴子心理活动的情感外显。“拔”的解说、品读、辨析、记忆,既开发学生的识字潜能,又随情探究,触摸猴子急不能耐的内心世界。品字、析字、导写、习练,互动交流,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片段三】

师:假如猴子吸取了“改种”教训,改掉“等不及”的毛病,再种果树时又遇到那些鸟,它会怎样说?请自选或自创一个种树画面,改编一个小故事。(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我打算改编《种梨树》的故事。猴哥对乌鸦说,谢谢你,“梨五杏四”让我知道梨树生长时间长。但是,只要有耐心,梨树就会长得高大,枝干就会壮实,枝多果实就多,五年后,一定能获得大丰收。

师:把农谚变经验,把“等不及”变成“有耐心”,改得好。

生:我准备写《感谢喜鹊的提醒》。留着成活的杏树,及时种上桃树。这样,三年后就可以吃上桃子;四年后,桃子、杏子都能品尝到。

师:会动脑,点子好。

生:我想写《种树》。告诉杜鹃鸟,樱桃难种不要怕,多观察,多动脑,多向果农去请教,樱桃好吃靠勤劳。

师:说得好,把“樱桃好吃树难栽”,变成“樱桃好吃靠勤劳”。

生:我想写《猴子请客》。五年后,猴子果园里的梨子、杏子、桃子、樱桃都成熟了。它请乌鸦、喜鹊、杜鹃等朋友聚会,品尝它的劳动成果。朋友们唱歌跳舞,分享丰收快乐。

师:《这儿真好》中小熊种树迎朋友;《猴子请客》中果园聚会庆丰收。很好!会读书,会思考,有情趣。(动笔练写)

观猴有感范文第4篇

一、多媒体手段有利于体现一系列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本质认识。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考查的思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去讨论,或者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来研究,简言之“数形相互取长补短”。

华罗庚先生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若能切实做到“以形助数,见数想形”,就可以迅速而简捷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在图形上提供了直观准确的信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二、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的突破,依靠多媒体可帮助学生来掌握。多媒体设备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

例如:已知AD是O直径,BC切O相交于两点,而AB,AC与O交点仍分别为E,F,

求证:(1)AE•AB=AF•AC

(2)如果把直线BC向上平移,使直线BC与O相交于两点,而AB,AC与O交点分别为E,F,在此条件下, AE•AB=AF•AC,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本题BC移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接受有点困难,通过多媒体可演示BC移动的过程,让学生抓住动画过程中蕴含的不变量或不变关系,利用多媒体可帮助学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是运动的过程和结果都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象的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三、多媒体能够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象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能够完成教师的语言和常规教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解决问题。例如,当发现有个别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就应发出警告,但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警告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试设想下面的情景:教师在画面上调出一个气得暴跳如雷同时砸着桌子的卡通老头,大家一看都为之精神一爽,开怀大笑起来。开小差的同学也在这种幽默的气氛中意识到自已的错误。课堂气氛就这样在顷刻之间得到了改善。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播放这样一段情景:“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猴子们吃(画面出示猴王和三块饼)。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甲一块(显示猴王给猴甲分饼)。猴乙见到了说:‘太少了,太少了,我要两块。’(猴乙嚷)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八块,分给猴乙两块(显示猴王给猴乙分饼)。猴丙更贪,他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猴丙嚷)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丙三块(显示猴王给猴丙分饼)。同学们,他们所分的饼一样吗?(显示三只猴子所分得的饼)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既满足了小猴子的要求又将饼分得公平合理的呢?”在播放录音的同时,画面显示猴王分饼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录音和图片相结合,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中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训练有速、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观猴有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理念 预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63 

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自主预学是自己能动的独立的自主阅读、自我思考的过程,是学习新课文之前的热身。经过有效的预习,学生会对新课文产生初步的了解,发现疑点、难点,可以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能使他们带着问题地去听课。 

课文《猴王出世》节选自我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本篇课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那么,学习这一类课文,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呢?应确定怎样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获呢? 

一、独辟蹊径——以“预学设计”为取向的本体观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预习,大多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学生收获不大。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预学的要求:“不动笔墨不看书,让小小的作业纸记录我预习的收获吧!一是识记生字,理解新词;二是了解背景,熟悉作者;三是通读课文,把握内容;四是善于提问,大胆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设计预习题。一个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 

 

1.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猜猜大致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我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   ,了解了作者的   。 

3.你觉得哪些句子很有特色,摘录下来,想想有什么特色。 

4.这是一只   的猴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通过自学,学生了解新授课学习的大致框架,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习欲望,产生了学习疑问。课堂教学时,他们带着兴趣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学习,带着目标学习,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 

课前预习题是帮助学生预习的工具,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思路。教师利用学生落实预习题设计的情况来掌握学情,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重难点,这样的教学针对性更强。 

二、拨云见日——以“预学分析”为取向的文体观 

在教学《猴王出世》中,我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请学生交流设计的预习题,先小组内交流,选出优秀的设计;再小组之间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分享优秀的设计。这过程是学生认知起点的一个重要反映,以表格形式反馈如下: 

■ 

(一)学生阅读力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预学情况分析,我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比较大。具体来说,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1.一般概括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读懂课文,弄懂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从预学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了解《猴王出世》的故事情节,部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不错。石猴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猴子,他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很有魅力,吸引我们去看。课文很难读,有些字词意思不懂……” 

2.初步把握语言更深层次的含义。20%的学生具备了独立探寻课文内在关系的能力,能在理清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语言更深层的含义,能捕捉到作者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 

3.看到佳处,道出精妙。只有10%左右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阅读能力。阅读时,他们能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品的内容与表达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精妙。由于《猴王出世》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石猴,学生的感受都指向主人公。 

4.从课文阅读中产生出新意。少数学生具有初步的创造性阅读能力,能在课文阅读中读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能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看着这篇文章能想到其他类似的作品。 

(二)学生阅读视角的多元性分析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猴王出世》一课教学中,学生预学的方向大概有三方面。 

1.关注故事情节。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分别写了石猴出世——探洞——称王的过程。阅读时,学生抓住“石猴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关注人物特点。学习《猴王出世》一课,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教学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开始,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再“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让猴王这个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对这个形象比较容易把握。 

3.关注语言表达。不少学生大多“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死闭着本该聚集语言形式的目。作为教师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秘妙处唤醒、提示学生,使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如,对猴王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同时语言也非常短促,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和语言的高度融合,这就是经典。 

三、对症下药,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主体观 

(一)千锤万击出深山——确定起点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猴王出世》预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个别学生已经深入思考文本,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想如何针对学生认知差异采取有效的方式,聚焦学生普遍关注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展开教学,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闲看儿童捉柳花——引导质疑 

培养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和主线,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比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多潜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既然取了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进行课文阅读,自我解决。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写作方法上等进行质疑。如,描写石猴的语言:“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通过影视作品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展开想象,体会石猴的形象。还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开头要写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像这种伏笔照应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为后文石猴敢进洞埋下了伏笔;而后文的石猴敢于进洞又与前文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照应。教学时,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提问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学应从问题开始。正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三)一树花开满庭芳——组织教学 

阅读的本质是还原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个体作为“我”的独立存在,让学生获得心灵、情感的成长过程。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充分“暴露”出来呢?教学《猴王出世》中,通过组内交流到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来解读这一人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猴子不可思议的神性、活泼顽劣的猴性和敢做敢为的人性“三性合一”进行分析,使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立体丰满。 

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我努力践行着学生主体观的理念,师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诚如潘新和教授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课堂是学生的主场,应让学生“一树花开满庭芳”,教师只需引导组织即可,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授之以渔用无穷——教会读书 

(一)授“浏览法”提速度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浏览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研究表明,有经验的阅读者每一次注视所能阅读的内容至少是初学阅读者的三倍。像《猴王出世》这种小说型的课文,篇幅相对较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去浏览,以此扩大学生的视觉、知觉广度,以提高阅读能力。 

漫无目的的快速浏览不可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想要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就要在读之前有要求。因此,在预学阶段,我给学生提供了预学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提高了他们阅读的针对性和目标指向;同时在课中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授“关键点”抓重点 

要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文本的重点,找出新问题,获得新观点等。《猴王出世》中的孙悟空形象他们都比较熟悉,因此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三)授“类比阅读”拓扩展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小哥白尼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出版印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