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范文第1篇

其实,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还真得同“结核病”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林黛玉,我国古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笔下的主要人物之一,是《红楼梦》中家喻户晓的“美女+娇女+弱女”的形象,如书中第二回交代林黛玉从小就“过于哀痛,素本怯弱”,不良的情绪,“弱不禁风”的身体,给疾病留下了可乘之机。书中第三回又这样描绘:“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瞧,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娇、弱”及多愁善感的美女子吗?

黛玉一生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连她自己都说:“我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

林黛玉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呢?在书中第三十四回,作者详细描述道,当黛玉神痴心醉、余意缠绵,研笔蘸墨,写了三首诗后,只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云云,这种午后潮热,在苍白的面颊上两腮潮红,面如桃花的境况以及文前通过短短的“弱、喘、病、药”等文字介绍,我们便可联想到林黛玉患的是肺结核病了。

悠悠一曲《汪凝眉》在倾诉林黛玉的华年早逝,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肺结核病,在古代称为“肺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肉痛引肩项,身热”。在隋代出版的《诸病源候论》中已经提出痨病是一种传染病,书中说:肺痨“死后复易旁人,乃至灭门。”因为那个时代对此病无特效疗法,得了这个病,也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绝症”。

那么,结核病为什么最易侵犯女性呢?由于社会地位、落后的风俗、经济困难以及家务事情多、负担重等原因,女性患了结核病常常不易发现,因而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有资料显示,至少有1/3死于结核病的女性患者在生前没有诊断出结核病。

另外,育龄女性比同龄男子受结核侵害的几率要大。青春期少女、怀孕期妇女的激素变化、营养、产后哺乳等生理原因,使得女性的免疫系统被削弱,也使得结核感染率升高。女性一旦患上结核,不但给家庭的经济带来负担,而且还会危及孩子的健康。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结核病的丧钟是从摇篮里开始敲响的。

黛玉之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 爱情 语言艺术

爱情是曹雪芹的小说着力表现的主题,《红楼梦》里青年男女的爱情令人唏嘘,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语言是表达感情以及塑造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手段。曹雪芹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批痴男怨女的形象,以宝黛钗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出“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本文意欲发掘的是作者如何以独特的语言完美诠释这一人间至情的。

一、以机智讽刺的论辩语言揭示复杂的爱情纠葛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条线牵动整体,是小说的主体,更是爱情悲剧的灵魂所在。黛玉对宝玉的爱可谓至真至纯,她深懂宝玉,从不以名利劝勉他,但她在贾府中是寄人篱下,远不及宝钗家道殷厚,且又有金玉之说,故此如骨鲠在喉。她对爱情的执著和维护以“尖酸刻薄”的语言展现出来,曹雪芹多次营造宝黛钗三人俱在的场合,使三人的谈话形成你来我往的机智论辩,其实在这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内部涌动着爱情的涓涓细流,三人的爱情纠葛亦呼之欲出。黛玉来探望宝钗,恰逢宝玉也在,正闻着宝钗身上冷香丸的香气。她就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1]她语里含酸,正是由于她看到宝玉宝钗两人说说笑笑尤为亲近所致。宝玉听了宝钗的话不再喝冷酒,黛玉便只在一旁笑,雪雁刚好为黛玉送来手炉,黛玉便借机讽喻。

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2]

面对黛玉的讥讽,宝玉明白是奚落他,但他的表现是“无言”,只以“嘻嘻的笑”作为回复,因他心知黛玉有醋意,这时无论说什么都会招来黛玉的讽刺。而宝钗也更为明白,虽刚有金玉之合,毕竟自己是恪守礼仪之人,婚姻大事全由父母打算,心思微动也不过是分秒之事,不必与黛玉争什么,故此明知黛玉奚落,也作沉默不语,充分体现其人性格“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3]。总之,此种场合无言比任何辩解都来得恰当。黛玉的讽刺奚落和宝玉宝钗的“无言”以对使两条爱情主线开始显山露水。

黛玉因为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又见宝钗从他院子里走出来而气恼宝玉,故此隔日故意躲着他。宝玉以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先引起黛玉的关注,黛玉就问“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这就使宝玉采取了主动,被宝玉反过来质问当初不分彼此,现却生分。

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倒把外四路儿的什么‘宝姐姐’‘风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一番心,有冤无处诉。[4]

这段话说得声泪俱下、捧心掏肺,非常能够打动人,大有辩士之风,后又以诚心认错接受教诲的态度向黛玉表态,使她的芥蒂之心去了大半。

整个小说都贯穿着三人细微而巧妙的关系,论见识、才学和心胸,唯有宝钗是个顶尖的女子,因此也只有她配作黛玉的知己。两人既心心相惜,又事事相比,对宝玉皆有情,一个只求纯洁高尚的爱情,誓要以泪水还尽前世“神瑛侍者”的浇灌,另一个争一辈子的名分地位,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玉将宝钗比作杨贵妃,称她富态引起宝钗不满。黛玉在旁听到很得意,于是宝钗借黛玉问她听的是什么戏目时,趁机讽刺宝黛二人。

“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博古通今,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博古通今,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5]

宝钗以“负荆请罪”来讽刺宝玉几日前责骂黛玉,两人大吵,宝玉后来又向黛玉赔不是的事情,尤为巧妙,耐人琢磨。从宝黛二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人的爱情纠葛,同时人物性格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晴为黛影,袭乃钗副。晴雯身为丫环,与众不同,是作者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她与宝玉之间的情感更是作者用笔颇深的地方。袭人与宝玉早有云雨之事,对宝玉来说,袭人对他只是性的吸引,袭人所争的盼的是姨娘的头衔。而晴雯与宝玉之间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总之,三人之间也存在着爱情的纠葛。晴雯的性格刚烈,心直口快,敢作敢当,她最忿的就是袭人的虚伪。在小说三十一回中,晴雯不慎将扇子摔折,宝玉说了她,晴雯不畏他是主子,直言反击,两人争吵起来。袭人劝解说了一句“原是我们的不是”,以“我们”来称呼自己和宝玉,晴雯反唇相讥,当场揭露他们俩之间的私密。

二、以含蓄的“留白”委婉曲折地表达爱情

我国传统国画创作中常有留白,即有意在画纸上留有空白,来表现已有的水、云、雾、山等景象,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比较协调,并给观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最终达到含蓄内敛的渲染效果。曹雪芹在书写人物对话时经常使用这种留白,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态衬托得惟妙惟肖,并使整个对话场景充溢着情感的潜流,可谓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突出表现在宝玉和黛玉的对话中,两人因“金玉良缘”的事大吵,事后宝玉向黛玉道歉时又将话说得造次了,惹得黛玉不快,后悔不已。这时,林黛玉“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上戳了一下, 哼了一声, 咬牙说道: 你这个——”话未说完,用叹气和拭泪结束了。我们可以猜测此句是“你这个冤家”、“你这个狠心的人”、“你这个冒失鬼”,总之是亲密的称呼,但作者并没有写出,更显得两人的关系亲近,爱意绵绵,给人一种韵味无穷之感。宝钗虽是极冷静理智之人,她对爱情的理解就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可以使她当上大少奶奶,但作为一个待在闺中的年轻女子,她也难掩对宝玉的感情。在三十四回“情里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钗黛玉二人都曾去探望被打的宝玉。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6]

这段描写以留白的语言配合动作神态的描写,把一个少女的心事呈现,这也是唯一一次宝钗如此外露自己的心事。人物自醉情中,读者则心领神会。

这种半句话的方式不仅能够含蓄地暗示男女之间的情感,也能起到强烈地表达感情的效果。比如晴雯临死前:

“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说到这里,气往上咽,便说不出来,两手已经冰凉。[7]

这未尽的话语里包含了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对袭人等其他丫环虚伪人格的直视,更有对宝玉强烈而纯真的情意。她对宝玉的情感应该说是纯洁无瑕的,不像袭人与宝玉有了肌肤之亲还摆出一副教诲者的模样,实质上却打算为自己的以后争个名分。再如黛玉在奄奄一息之际:

“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8]

这段话是在九十八回出现,后四十回为高鹗所写,尽管他没有曹雪芹的艺术才能,但在写作上基本延续了曹氏风格。这里的半句话就用得颇为恰当。黛玉有无限恨堵在心口,有千般情聚集心头,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达的,只有戛然而止,含恨而终方能一尽言之余味,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9]。

作者以人物对话的“欲言又止”制造了富有张力的情感语境,使人物之间的情感呼之欲出。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启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领会和创造,由此,作者和读者共同拓宽了作品的语言内涵,无穷之韵味如烟云般氤氲缭绕。

三、以对抗性的语言误解来逼视爱情

无可否认,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但它并不因为对话双方的在场而让人洞明一切。德里达曾说过,我们的世界除了解释,别无他者。语言常常造成误解,所以我们才需要解释。语言的误解可能造成情感的冲突,继而它又是逼视情感的有效手段。曹雪芹在表现宝玉与众女子的感情时就特别善用这一手段,我们毋宁说这里往往是一种故意的误解。比如二十回中,宝玉在宝钗处玩,后又一同去贾母处见史湘云,黛玉吃醋讽刺宝玉,宝玉为自己辩解却又惹恼了黛玉,因此想劝解。

黛玉道:“我作践了我的身子,我死我的,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活着!好不好?”宝玉笑道:“要象只管这么闹,我还怕死吗?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10]

这里黛玉明知宝玉是关心她,却故意不领情,宝玉说自己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却听作自己死了干净。再比如宝玉因张道士提亲之事不快而不去听戏,来看黛玉,黛玉则反问他为何不去听戏,宝玉大动肝火。

“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道:“你白认得了我吗?我那里能够象人家有什么配的上你的呢!”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道:“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拦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11]

宝玉不去看戏为的是躲避提亲,原以为黛玉会明白,没想到黛玉却叫他去听戏。故而说白相识一场。黛玉则重提金玉之事挑拨,后又故意以“好姻缘”相逼,使语言冲突升级。在诸如此类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双方都在误解对方的意思,造成一种对抗的态势,这是小说中制造矛盾冲突的需要。在互相对抗的言语中,双方的心却拉近了。两人都以假情相试,故意误解对方意思,正所谓“两假相逢,终有一真”,活生生将对方的感情逼将出来。当然,曹雪芹的这种真真假假的对话方式集中体现在宝黛身上,对于宝玉和宝钗等其他女子却没有。宝黛身上语言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出作者对男女主人公高尚纯洁爱情的重视和歌颂,体现了作者对爱情人生的态度。因此,我们说,《红楼梦》寄存着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对情感的执著,对灵魂的拷问,都不愧为一部荡彻心魂的爱情悲剧。

总之,曹雪芹凭借高超的语言技巧,将《红楼梦》中的爱情营造到了至境。而且,这些语言技巧不是刻意为之,它们都是随语境、场景、人物性格灵活应变的,如同行云流水,顺势而为。这些,对于后来的创作者而言,都是值得借鉴的。

注释:

[1][2][3][4][5][6][7][8][10][1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页,第100页,第96页,第327页,第363页,第404页,第1011页,第1279页,第237页,第352-353页。

黛玉之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傻大姐的安排;机巧;合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56-002

傻大姐是《红楼梦》中一位微不足道的人物,她既不是贾府的千金小姐,也不是贾府的亲戚,甚至连一位上等丫鬟都不是,她只不过“是新挑上来的与贾母这边提水桶、扫院子专做粗活的一个丫头。”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被曹雪芹和高鹗作了极其灵活巧妙的安排,人物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小人物成了整个小说结构网中的大关联:《红楼梦》整部作品描写的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抄捡大观园、黛死钗嫁等四件重大事件,后两件事件中傻大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傻大姐的第一次出场,引出“抄检大观园”

在《红楼梦》中,傻大姐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邢夫人在王夫人处坐了一回,也就往园内散散心来。刚至园门前,只见贾母房内的小丫头名唤傻大姐的,笑嘻嘻的走来。手内拿着个花红柳绿的东西,低头一壁瞧着,一壁只管走,不妨迎头撞见邢夫人,抬头看见,方才站住。邢夫人因说:“这傻丫头又得了个什么狗不识儿,这么欢喜?拿来我瞧瞧。”这丫头也得了这个力,贾母不唤他时,便入园来玩耍。今日正在园内掏促织,忽在山石背后得了一个五彩绣香囊,其华丽精致,固是可爱,但上面绣的并非花鸟等物,一面却是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一面是几个字。这傻丫头原不认得是春意,便心下盘算:“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然,必是两口子相打。”左右猜解不来,正要拿去给贾母看,是以笑嘻嘻的一壁看,一壁走。忽见邢夫人如此说,便笑道:“太太真个说得巧,真是个狗不识呢!太太请瞧瞧。”说着,便送过去。邢夫人接来一看,吓得连忙死紧攥住,忙问:“你是那里得的?”傻大姐道:“我掏促织,在山石上捡的。”邢夫人道:“快休告诉一人,这不是好东西!连你也要打死!皆因你素日是傻子,已后再别提起了。”这傻大姐听了,反吓得黄了脸说:“再不敢了!”磕了个头,呆呆而去。(周汝昌汇校八十回石头记)

曹雪芹安排这样一个“心性愚顽,一无知识,行事出言,常在规矩之外”的“傻丫头”在小说的这个时候出场,确实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小说中其他任何一人,无论主子还是奴才个个都是精明伶俐,聪慧过人,只有“傻大姐”这一特定的人物才会在拾到“绣春囊”后,不明就里,瞎猜乱想,以致被邢夫人撞见还浑然不知。就是这个“绣春囊”引发了后文的一个重要情节--惑奸馋抄捡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抄捡大观园”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叙事意义和预示意义,从形形的人物关系及其他们的各自表现,充分展现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显示出贾府这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衰败的趋势,用探春的话说就是:“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兽,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这一情节是贾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傻大姐在这一情节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傻大姐的第二次出场,促成“黛玉之死”

傻大姐的第二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那丫头见黛玉来了,便也不敢再哭,站起来拭眼泪。黛玉问道:“你好好的为什么在这里伤心?”那丫头听了这话,又流泪道:“林姑娘你评评这个理。他们说话我又不知道,我就说错了一句话,我姐姐也不犯就打我呀。”黛玉听了,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因笑问道:“你姐姐是那一个?”那丫头道:“就是珍珠姐姐。”黛玉听了,才知他是贾母屋里的,因又问:“你叫什么?”那丫头道:“我叫傻大姐儿。”黛玉笑了一笑,又问:“你姐姐为什么打你?你说错了什么话了?”那丫头道:“为什么呢,就是为我们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略定了定神,便叫了这丫头“你跟了我这里来。”那丫头跟着黛玉到那畸角上葬桃花的去处,那里背静。黛玉因问道:“宝二爷娶宝姑娘,他为什么打你呢?”傻大姐道:“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又瞧着黛玉笑了笑,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已经听呆了。这丫头只管说道:“我又不知道他们怎么商量的,不叫人吵嚷,怕宝姑娘听见害臊。我自和宝二爷屋里的袭人姐姐说了一句:'咱们明儿更热闹了,又是宝姑娘,又是宝二奶奶,这可怎么叫呢?'林姑娘,你说我这话害着珍珠姐姐什么了吗,他走过来就打了我一个嘴巴,说我混说,不遵上头的话,要撵出我去,我知道上头为什么不叫言语呢,你们又没告诉我,就打我。”说着,又哭起来。

正在贾府悄悄地、紧锣密鼓地为贾宝玉和薛宝钗张罗婚事,贾府上上下下都把这一消息当作最高机密对宝玉和黛玉实施欺骗、隐瞒之时,由谁来将消息告知林黛玉呢?高鹗沿用了曹雪芹在第七十三回出场过的傻大姐,由这个“心性愚顽,一无知识,行事出言,常在规矩之外”的“傻丫头”将他们的婚事泄漏给林黛玉再适合不过。正是她向林黛玉泄漏了宝二爷和宝姑娘的婚事,而这一消息又是从贾母处的丫鬟口中得到,使得林黛玉对此深信不疑。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彻底地毁灭了她对于宝玉的殷切期望,使她和宝玉心灵契合的爱情美梦也彻底破灭,唯一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訇然倒塌,没有了生之留恋,“惟求速死”!本来就病体恹恹,加上这一致命打击,黛玉于是命归黄泉!

有很多的红学研究者及《红楼梦》爱好者认为,高鹗将黛玉之死与宝钗出闺安排在一回,有悖于曹雪芹的初衷,因为在八十回《红楼梦》之第一回《好了歌注》有:“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认为应是林黛玉死后几年,薛宝钗才嫁入贾府。我想这样生硬地去理解曹雪芹的语义,而轻率地否定高鹗的作法是不妥的。原因有三:一是曹雪芹第一回《好了歌注》中的“昨日”与“今宵”只是为了对偶所需,并非实指,这是作诗吟对的惯用手法;而诗中的“白骨”也不可武断地认为就真是人死多年后尸体便成了白骨,它只不过是暗示林黛玉之死。二是从作品一贯的悲剧性来看,将黛死钗嫁安排在同时,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悲剧效果的:一边是敲锣打鼓、鞭炮喧天、张灯结彩(虽然是降低了规格,但仍然喜气盈盈)的结婚场面,另一边却是焚诗稿、断痴情、呕心沥血、凄凄惨惨的气绝场景,两相对比 ,才凸显得悲剧更悲 ,催人泪下,愁断肝肠。所以,高鹗定要说“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娶宝钗这个时辰。”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如果真按生硬理解,将宝钗宝玉成婚安排在黛玉死后几年,那悲剧效果将无疑大打折扣。三是从整部小说的主题来看,宝黛爱情结局越是悲哀就越能凸显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周汝昌汇校八十回《红楼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2月第一版

[2]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新疆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出版1995年10月第一版

黛玉之死范文第4篇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黛玉之死范文第5篇

《红楼梦》无疑是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恒星之一,读完她,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快来谈谈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楼梦读后感高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1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很感谢续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我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不过不是有句话说:赛翁失马,焉之非福吗?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的悲剧结局,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睡时,看着宝石仍在凡是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也是不赞成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颚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至亡。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二离开贾府的,否者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斗争,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黛玉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

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2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非常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后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3中国有四大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贾府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迎娶新妇之时,无人关注,凄冷的潇湘馆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含恨而终,结束了她短暂而悲苦的生命。黛玉如花,但尚未绽放就被狂风吹断。她与宝玉的爱情,是黛玉之幸,也是黛玉之大不幸。虽然宝玉给了黛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却也带给她无尽的烦恼忧思。还泪之说,并非空谈,最后他更让黛玉痛彻心扉,寒心绝望,生无可恋,抑郁惨死。黛玉的悲剧,在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摧残,对女孩的苛刻,是封建婚姻葬送了黛玉的爱情,世俗礼教剥夺了黛玉年轻的生命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4毛新华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高一5纵观明清文学的夜空,《红楼梦》无疑是最璀璨的恒星。学者对于“红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化,系统化。我喜欢《红楼梦》,不在于他揭示了多么深刻的社会道理,只是为林黛玉而叹息。

《红楼梦》对于薛宝钗的评价是“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林黛玉却有着一张伶牙俐齿,因此看似愚昧的薛宝钗却受到大家的喜爱,最终被贾母指名许配给了宝玉。而不论是“不饶人”的林黛玉,还是处出现是精明的王熙凤,其可悲的下场不说也罢。林黛玉因父母双亡,无奈被送进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的多疑,他的敏感,是一定的条件造就的,但可悲的是他最终没能和宝玉成为眷属。

林和贾是志同道合的封建叛逆者,再林黛玉的身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女子的不幸,向我们展示了她反抗封建和对自由爱情强烈追求的勇敢。但她的性格中有着贵族小姐的矜持与脆弱,给人以体弱多病的形象。在薛宝钗处处行事小心时,林黛玉又显得何等“大咧”,而这份“大咧”正是贾宝玉钟情于黛玉的根本原因。人们都说黛玉小心眼,可她全身心珍爱上辈子就决定谨慎方将眼泪还尽的宝玉,她怎能不处处上心,处处在意?痴情而率真的黛玉是不懂圆通的,不会宝钗的世故,不知带要先搞好关系,她只是一心一意得爱,爱得不管不顾。在她爱的世界只有两个人,可现实世界不是,可怜的黛玉最终没能了了心事。既便如此,哭了一生的黛玉是的到了爱情的,虽然着爱让她送了性命。在污浊之地,倾轧的贾府,林黛玉的全无心计,贾宝玉的众人瞩目,都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其实也罢,至少在宝玉心中,世上没有那个女子能比得上林妹妹。我相信,一黛玉的性情,别人看不看好都是无所谓的,只要宝玉把她放在心中就足够。林黛玉香消玉殒,可是却以完美尘封在了宝玉心中。

有人拿林黛玉和玛格丽特作比较,“她们都有自己的美丽与骄傲,却都在世俗的冷漠中悲惨地凋谢。资本之一门第观念笼罩在玛格丽特头上的阴影与封建时代礼教给林黛玉的束缚,是同样的。林黛玉出身名门,看似比玛格丽特的人生幸运,可是想想,就算林黛玉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又怎样?在封建社会下,女人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女人彻彻底底是历史的玩弄物。没有自由,没有发言权,就是嫁给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也要服从命运的安排。而玛格丽特,她可以纵情于声色酒乐之中,发泄心中对社会的不满。她得到了阿尔芒丝无私的真爱,就算为了她抛弃家族,与父亲反目成仇也毫不在乎。她最终自己决定放弃,来守护阿尔芒丝的名誉,不惜背负情人深重的误解。我想,即使她付出了这样的代价,心里也是快乐的,因为世界最纯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有的误会都烟消云散,她躺在爱人的怀中,满足地离去,足矣;而林黛玉至死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宝玉取的是别人。相对玛格丽特,林黛玉的不幸更让人同情。很多时候她是无法选择,叛逆也不能改变世俗,不能扭转命运。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英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当代体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