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为学习

为学习

为学习

为学习范文第1篇

一、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充分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预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学习质量。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充分的认识,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绩只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检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培养在独立分析、认识问题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使智力水平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只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2.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过程、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而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自然、生动、新奇地引入新课。

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复杂、枯燥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例如:在“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中,引入材料以奥运会的相关图片和新闻为切入点。这样既复习旧知,又自然引入新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就能很好地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想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3.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4.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你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我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我一般都会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男女同学抢答竞赛、小组抢答竞赛等。我发现,每次上活动课时,同学们都非常期待和兴奋,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表现。在竞赛过程中,同学们很活跃,思维也很敏捷,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其实,学生年纪还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无疑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在游戏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锻炼了思维能力,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功效。

6.及时反馈。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又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动力。比如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的教学中,当学生对形如:am+an,a(m+n)+b(m+n)的多项式会分解以后,再提出新问题:形如a(m-n)+b(n-m)的多项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7.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为学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学习 习惯

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页,内容便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习惯教育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鲜明特色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由此得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促使智力更好发展,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可从目前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都很差,就拿最基本的读和写来说,都距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典型的毛病有:执笔姿势错误、坐姿不正确、书写不认真、读书方式不对、不会使用工具书、课外阅读能力差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呢?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养成习惯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这一内容,仅仅把它当成书中的一个插图,没有意识到它已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上课时,只是简单让学生自己看一下相关内容,一带而过,认为教学内容应从识字或者第一课开始,没有认识到这恰恰是语文课的开始,而在平时它就是教学内容之一,是要时刻进行训练培养的。

正如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内容,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说得好:“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质上。”由此看来,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现结合最重要的写字、阅读和倾听交流三种学习习惯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正确的写字习惯

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在小学低年级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对于写字教学,我们可以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特点来进行,苏教版教材强调“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策略。如一年级时,学生的写字姿势就特别重要,因为握笔姿势、坐姿错误,到了高年级就很难纠正。所以说首先要做的便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切实做到姿势不正确不动笔。同时对学生要进行“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训练: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其次要质量,不要数量。宁愿让学生少写一些,笔画写得规范,不要学生形成不好的书写习惯。老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对于理论讲解,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而老师直观的示范书写,学生则会快速地接受,也会对孩子起到一个榜样作用,他们也就会认真书写,从而养成好的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写字课,加强对学生的描红指导,要求学生描红时要做到一笔一画认真描。张庆老师说:“以往我们不强调学生把字写好,只看重学生把字写对,而且都是在开始的时候描一段,过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无法形成定式。长大了自然写不出好字来。”在学生描红时,教师要加强巡视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对姿势的纠正,一定要常抓不懈,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指导。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由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习惯组成的。先说课堂阅读,苏教版小语教材文字优美,情感真挚,而且文章内容各异,风格质朴规范,这为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习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教学时,先要训练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待琅琅上口了再“开讲”。在课堂教学时要紧扣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点做到了,学生好的课堂阅读习惯也就基本养成了。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借重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从学生初读做起,按照要求逐项训练,从而培养习惯。在精读课文阶段,要让学生抓住优美词句反复诵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使其形成自信心,学会读书的方法,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循序渐进。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孩子业余时间都在电视机前或电脑前,喜欢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少。但阅读的重要性不言不喻,很多事例证明,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语文成绩都非常优秀,反之,阅读量少的学生语文成绩就一般或者很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而课堂内的阅读量也就30万字左右。可见,学生要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古人都是从背诵开始启蒙学习的,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所以说诵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是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语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列出了其中70首。教师可以抓住上百篇诗文佳作,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文佳作,既增加课外阅读量,又沉浸于精典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五千年来的中国文化。

二是读书看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环境,提倡亲子阅读,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图书,从培养兴趣入手,只要养成了习惯,学生就会到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从书中找到精神食粮,从而远离不良影响。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倡导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做到经常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一些精典童话和科普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写读书笔记,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培养善于倾听、交流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大都对他们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了比较霸道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倾听”是一种艺术,只有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才能和别人平等地交流。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老是心不在焉,下课不知老师讲了些什么,这样成绩肯定不会提高。现在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预设问答环节,训练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倾听课文作者的内心深处,深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各抒已见,形成交流的氛围。教育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找出关键问题所在,这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一种提高。

为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导趣;导读;导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导”。

一、课首导趣,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和关键。新课导入得法,可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堂课事半功倍。而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需要紧扣教材特点和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一)叙述故事导入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很多老故事他们百听不厌。在教学时以故事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他们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搭石》这篇课文,我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并以叙事性故事导入:“这篇课文的作者刘章爷爷,他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来,他总是想起自己的家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每当想起自己的家乡,他的脑海中总浮现出家乡潺潺的小溪以及小溪上一块块平整方正的石头。刘章爷爷说:‘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他把这种美和情融进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章爷爷的家乡,感受搭石带来的美,体味搭石上的情。”这样深情款款地叙述故事,不但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抓住题眼导入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题眼。教学时,教师抓住题眼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马上活跃,进入探究新知的佳境。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提灯女神》时,我抓住了“神”提问:“什么是女神?文中的女神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我们才称她是女神?”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这种问题式的导入方式切入点准,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图像导入

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像非常感兴趣。为学生创设图像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能直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如,教学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庐山云雾的奇异景观,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诱发他们去庐山游玩的愿望,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庐山云雾的神秘,轻松地导入新课。不用太多的言语,学生们就会被这栩栩如生的情境吸引,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走进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应只是在课前的导入环节。它应该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使学生整堂课兴趣不减、学习劲头不减。

二、课中导读,掌握学法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反思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式教学,尊重阅读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重视、珍惜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遵循阅读心理,进行初读―细读―精读,使学生从感知理解课文到学会课文,从掌握学法到运用学法。

(一)导初读

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可以分三步进行:一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二读课文,纠正读音,解释词语,理清课文的思路;三读课文,根据课后思考题和提示,整体感知全文内容。通过初读,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

(二)导细读

导细读是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使学生把握阅读的规律,举一反三,真正获得阅读的本领。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凡卡》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凡卡悲惨遭遇的片段。文中写了凡卡三次被打,表现出凡卡命运的悲惨。理解第一次被打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凡卡在什么情况下被打?(2)是哪些人打?(3)拿什么打?(4)怎样打?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学法,自读其他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细读授法、用法的作用。

(三)导精读

导精读是指导学生品评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选材立意的精妙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精读是对细读的升华。如,教学S版教材五年级的《孔子》一文,在学生学习了课文,理清作者写孔子的几件事之后,指导学生精读。教师抓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很推崇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准则,便把这句话概括成‘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刃牟灰欢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等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细究,精读品味。从这普通的语句、平淡的叙述中,学生看出孔子的为人之道和处世原则以及自我反省的思想。品读这样的句子,更能使学生对孔子产生无比敬仰之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三、课末导练,内化延伸

阅读与表达是分不开的。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应体现在实际运用之中。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让学生训练,从而达到内化延伸的目的。

(一)导表达

阅读中的表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更能体现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也更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教师导得“高”与“妙”了。教师可将课首激趣的问题作为引导学生表达的靶子,让学生将课中所掌握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小问题处设问导练,慢慢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导写作

导写作是着重让学生将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用于自己的作文中,达到逐步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如,教完了五年级下册《冬不拉》一文,根据文中运用的“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关联词写的一系列排比句和比喻句,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

(1)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

(2)小明的演讲多好呀! 。

两道练习,难度由低到高,使学生将文本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在讲评时,教师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道练习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可以从音调、语速、感情等方面来写,这样让学生了然于心。

为学习范文第4篇

小学时,每逢期末考试,最后的那两三个星期,所谓的偏科停课,一天分为两部分,上午全上语文课,下午全上数学课,那时的生活真是丰富呀,除了语文,就是数学;除了数学,就是语文;除了语文数学还是语文数学。为什么呀?因为期末考试我们只考语文。

初中了,学业繁重,像生物地理这类玩意儿被同学们打入冷宫,“看什么看?学什么学?浪费脑细胞,反正中考又不考,不如多花点时间背英语单词。”

有一学期,英语老师兼上我们的美术课,一学期下来,我们的图画本放在家里都长虫了也没谁动,用英语老师的话来说,中考又不考画画。

现在我们体考完了,体育课光荣退役。感觉我们之前洒的那么多汗水只是为了那次考试,考都考完了,还锻炼什么身体呀?还是多上课备战六月的中考吧!

下个星期要抽考了,很不幸,英语和化学不考,很不幸,英语化学关荣牺牲,把课让了出来。很幸运是不?我们可以少上两科课,轻松一些了。

记得有一次的升旗仪式上,校长说,我们学习要有目的。的确呀,我们的学习很有目的,不过就是为了考试么?考试考什么我就学什么,不考的就不理会。

这样学习又有什么好处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应付好事。

今天我看新闻30分,有一个阶段讲的是关于奥数。很多小学生都在报奥数班,奥数比大学的题还要难,为什么他们还要学呢?原因很简单,奥数的含金量很高,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好处,可以帮助自己考上一个比较好的中学。但实际上在出来工作之后,很少用到奥数知识。学而不用,有何用焉?

说点身边的事情。我们最近做的练习题的都好刁难我们,比如二次函数,总是要求我们算十分苛刻的函数坐标,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多少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呢?我们现在的学习也不过是为了应付中考。

为学习范文第5篇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接触《我与小动物》,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喜爱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爱养小动物,爱和它们一起玩耍,所以我觉得学生一定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但是兴趣归兴趣,对于我校小学生来讲,一方面,离大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居住的城市里没有动物园,学生对于动物的熟悉与了解只有从电视或者课外书中获得,另一方面是离农村又有一定的距离,小朋友所在的小区里规定是不能养任何家禽的,再加上学习紧张和家庭条件的因素,小朋友和动物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对动物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对“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义了解得也不是很深,所以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有所收获?

二、教学情境描述

镜头一

1.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物世界吗?老师也爱看,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呢,想看吗?(播放课件:动物世界)如果见到了你认识的动物,可以叫叫它们的名字。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能把你见到的说给我们听吗?

3.今天,就让我们与小动物一起来开展活动,好吗?

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播放动物世界,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小动物的距离,面对自己熟悉的动物,孩子们将会被吸引住,感受到动物的可爱。再让孩子说说身边的小动物,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很快被调动起来,课堂上氛围也随机活跃起来。

镜头二

师:听,(喵)谁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生:小花猫。

师:还有呢?(课件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猜出后再出示动物图片)

师:你能学学小动物的叫声让大家来猜一猜吗?(学生纷纷上台让小朋友猜)

师:看,小动物们都出来欢迎我们了,让我们跟他们打声招呼吧!(课件出示学生熟悉和不熟悉的许多动物)

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的兴趣。低年级的小朋友有很好的模仿能力。

镜头三

1.动物王国要举行动物联欢会,想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你愿意吗?不过要想进入动物王国必须通过测试,得到入场券,才能进入,你们有信心吗?

2.宣布比赛规则,学生必答抢答开始。(根据小组的表现发放入场券)

3.比赛结束,让我们一起与小动物们尽情联欢吧!让我们一起来跳动物操。你拍一,我拍一,大家来学小猫叫,你拍二,我拍二……

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争入场券,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活动,在猜想与实践中拓展了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分小组竞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

镜头四

1.在联欢会上,我们接触了许多动物,因为和他们交上了朋友。老师也有一个喜欢的动物明星,是谁呢?――大熊猫。它可是咱中国的国宝,全世界也不到1000只,非常珍贵。我还给它做了动物明星卡,上面介绍了动物名称、喜欢吃的东西、生活的地方、运动的方式、性格特点。

2.小朋友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肯定也有你喜爱的动物明星,能像老师一样制作明星卡吗?

3.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补充。

“动物明星大比拼”这一活动设计针对儿童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此环节重在营造一种气氛,提供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在介绍动物明星的过程中,形象感知,认识动物,获得更多的有关动物的知识。

三、反思与讨论

在执教完该课后,我感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下面谈谈对本课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课前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小朋友了解、关注身边的小动物。因此,在教学时小朋友是很茫然的,按照平时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接触来传递信息,所以难免存在对小动物知识的缺乏。假如课前让小朋友利用课外书、家中的电脑、家长等帮忙来搜集一些小动物的资料,那么在课堂上将会听到更多的动物知识,学生知道得更多,学到得也更多。在制作动物明星卡时,如果能设计一张漂亮的卡片,在左上角空出一些地方让小朋友画画动物图像,再与听课的教师交流,就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显现美术课的色彩,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本主题从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入手,有目的地创设漫游“动物王国”的情境,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动物知识,培养亲近动物、热爱动物与动物分享快乐的情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

相关期刊更多

胃肠病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微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微循环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