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他感动了作文

他感动了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他感动了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他感动了作文

他感动了作文范文第1篇

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对话,我当时知识认为他随便看看,打扫打扫,也没多想。

我第二次见到他是四年级的时候,也是那种情况,那个时候,那个人,也是那段对话,结果也完全一样,但彼此之间都显得成熟了许多。

难道他每次扫除后都自觉留下来?我顿时用另一种眼神看着他。

他感动了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反应论:中介论:情感;文艺创作

文艺社会学的宗旨在于界定文艺与社会二者的关系如何,而这恰恰又是以往的文艺社会学未曾很好解决的问题,正如约翰霍尔所说:“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的主要弱点之一,是不能确定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确切联系。”一段时期,苏联文艺社会学的模式就是机械的反映论。我国的文艺界也曾深受苏联机械反映论的影响,文艺社会学的研究思路一度偏向反映/被反映、决定/被决定的机械方法。

文艺社会学中的“中介论”认为,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建立联系,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这是一个双向、能动、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一般说来,这一系列的中介包括思想、心理、情感、价值、形式、文化等等。本文就从情感这一中介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特征来把握文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动力作用

情感对于文学创作者的作用主要是“促动”。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只有“情动于中”才会有真正的文学创作。也就是说,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人类的所有创造活动,当然也包括文学的创作都伴随着情感活动。这是因为文学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生活中的某些人事景物的触动,文学创作者的心灵世界掀起了情感的波浪。这种情感的激发,打破了心灵世界的平衡,为了求得新的平衡,文学创作者必须通过某种形式向外渲泄这种情感,缓解情感在心灵中的压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多次引用“愤怒出诗人”的名言,更是生动地说明情感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不论古今中外已成为普遍的认识,并且可以从无数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印证。例如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是什么促使鲁迅先生创作了这部著作,通过读俄文版《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阿Q正传成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是鲁迅先生出于对国民劣根性的哀痛,源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强烈情感才创作了这部著作。

二、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组织素材的作用

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选取和评价,并不只是理智起作用,情感同样也起作用。在作家的创造心理中,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但只有经过情感体验,认识功能才能转化为审美功能,因为作家的创作是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表现。作家在创作中的爱和恨、肯定或否决的情感态度,是与他的生活态度相互渗透并保持一致的,它们都源于作家的生活实践。正是作家自己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影响着他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因此,他在创作实践中,不仅要按照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受现实,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情感评价来塑造艺术形象。十九世纪欧洲许多进步的作家,如巴尔扎克、雨果等,他们无不是从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生活中选择那些曾为之感动过的素材,并将强烈的情感贯注于艺术形象之中,进而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每天进行十六小时左右的辛苦写作,但是稿酬却非常的少甚至因不能按时还清债款而入狱。这使他对巴黎的金钱社会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所以,他成功的创作了“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狄更斯他的童年生活十分贫苦,所以他的创作中更加注重描写社会的贫苦阶层,而且特别关注那些被资本主义制度压榨的儿童的命运。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可以说是他情感的结晶。不论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王国,还是狄更斯笔下不幸的孤儿形象,都不是纯客观地映照现实,而都渗透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真实的情感体验,正是这样的情感奠定了他们文学创作的基础。

三、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连接作用

在文学创作中,无论作品怎样复杂,总是隐含着一条与作家的创作主旨密切相关的情感结构线索,构成作品内在的情感基调。情感推动想象,组合表象,使零散的表象联结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统一的情调基调。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按照创造主体不同的情感态度、审美倾向形成作品不同的情感基调,不存无情感基调的作品。作家为了表现某种主观感情,作品中表象的组合,可以不完全按照生活的客观规律,但是必须遵循真实的情感逻辑。可以有虚构的情节,但却不能有虚假的情感。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以作家真实的情感逻辑把非现实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从而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他感动了作文范文第3篇

“感动北航”人物评选活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3届,累计从100多名候选个人和团队中,评选出“感动人物”30个,参与推选、投票、宣传及现场活动的师生已达3万余人次。该活动在追寻师生心灵深处感动的同时,建构了校园精神价值的坐标。

形成感动文化,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师生为本、科学发展、追求卓越”的理念,把大学文化建设视为和谐校园的灵魂工程,不断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制,通过教育与科技、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培育和弘扬现代大学精神,不断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辐射力和文化创新力。学校率先在全国高校制定了大学文化建设规划,成为学校5个重要的发展规划之一,明确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通过大力实施“文化培育工程”以及开展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办学理念认同、管理制度建设、学术环境营造、文化品牌形成、校园环境优化、文化教育和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标志性成果。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校相继涌现出了以院士捐资助学、贫困生毕业后报恩母校、北京高校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以及优秀毕业生支援等为代表的感人事迹,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学校师生的优秀品质和一脉相承的北航精神。如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北航精神为文化内核,促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从内心建立起高尚的荣辱观、道德观?学校基于培养人、塑造人、最大限度发挥“感动文化”育人功能的出发点,启动了“感动北航”人物评选活动,并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作为学校大学文化建设品牌活动重点推进。

“感动北航”人物评选活动的目标是:以身边人感动你我,注重对师生优秀品质的挖掘,传承发扬北航精神,通过感动教育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活动一方面注重文化育人,让青年学生以自己选出来的楷模为榜样,学习用感恩的心看待世界,学习用感动的情诠释人生。另一方面注重凝练提升大学文化,把每一次“感动北航”人物评选活动所积累而成的“感动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和北航精神的拓展和补充。

“感动北航”人物评选活动之所以备受社会各界和主流媒体关注,正是因为活动营造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感动文化”,让青年学生以自己选出来的“身边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在同样平凡的生活中,能够作出不平凡的选择,并执着于他们的选择。正如学生刘素洁在《庶民的胜利―有感刘建胜师傅获“感动北航”人物》一文中写到:“更令我感动的是那些把票投给刘师傅的人,是那些大声为刘师傅鼓掌喝彩的人。我们之所以做这样一个‘感动北航’的活动,又岂只是为了树立9个榜样?我想,这里的深意恐怕更在于能让我们培养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一颗感恩的心吧!”正是这样一种生动而真实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创新感动教育机制,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完善活动运行机制

学校把“感动北航”人物评选活动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项目写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并由学校文化建设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共同主办,下设“感动北航”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从大学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中拨出专款进行支持,形成了可持续的工作运行机制。学校新闻网开辟了“感动北航”专题并永久保存每一届“感动北航”的档案资料,建立获奖人物资料库。学校整合社会媒体和学校媒体的优势,相互联动,形成宣传合力,以集中宣传、深度报道、专题展览等方式,大力宣传感动北航人物的先进事迹,开展多种形式的感动教育活动。这些措施都成为“感动北航”这一文化建设新平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环节。

2.学生团队全程参与,亲身感受感动精神

“感动北航”活动首先在全校范围内广泛推荐候选人,并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候选人事迹展览和师生现场及网上投票,再以颁奖典礼的形式揭晓、表彰“感动人物”,最后进行先进事迹宣传和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周期为两年。为了给师生更加朴实、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感动,学校一方面把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感动北航”活动的目标,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注重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所有的候选人都由全校师生共同推举和投票而评选出来的,确保学校的广大师生都是其中的参与者,从每次活动踊跃的投票和学生留言可以看出,活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另外,从感动人物的采访、拍摄、撰稿,到颁奖现场的主持词、颁奖词都是由学生团队亲自参与完成的,几百名自愿报名的青年学生,组成采访小组、写作小组、拍摄小组、制作小组,深入到“感动人物”的真实生活中,跟踪拍摄采访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感受、挖掘、总结他们身上的感动精神,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经历了“被深深感动”的过程。有一位参与制作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不需要感天动地的壮举,不需要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如此平凡而普通,却依然能在生活中发掘精彩。”

3.倾力打造颁奖典礼,多种形式展现人物

为了集中展示“感动北航”人物的先进事迹,达到感动教育的良好效果,每届“感动北航”活动都举办颁奖典礼,几千名师生济济一堂,气氛非常热烈。在颁奖典礼的现场,观众无时无刻不被温暖和感动包围着。在每一位获奖者走上领奖台之前,“感动北航”摄制组精心拍摄的视频短片把大家带入了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故事,现场观众与获奖者一起重温那震撼心灵的故事。在动人的旋律中,获奖者依次走上领奖台,用他们平实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人生的感悟,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他们是怎样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到不平凡。

感动人物的出场是颁奖典礼的高潮,当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首金获得者陈燮霞走上领奖台时,全场沸腾了,那种场景仿佛又回到了2008年8月9日的北航体育馆。因为工作原因,有的获奖者是不能来到现场的,活动组织者就采用提前录制、现场连线等多种方式,展示感动人物的事迹。袁家军因为有重要发射任务,不能到颁奖现场,摄制组专门到他的工作单位,录制了他的获奖感言,当他为全体师生庄严写下的:“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袁家军”出现在现场的大屏幕上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感动北航”颁奖典礼会场中有这样一次特殊的访谈,99级学生朱春春,参加了大学生西部支教后决定永远留在,为这片热土上需要他的人们服务。当主持人把电话连线到拉萨,音响里传出他激动的话语时,会场里一片寂静:“我决定永远留在,是因为需要我,人民纯朴的感情打动了我。”在场的师生都流下感动的热泪。

4.探寻师生内心的感动,人物事迹走进课堂

6年以来,“感动北航”人物评选活动按照两条线索在学校开展。一是通过整个推荐、评选、表彰和宣传的过程,让师生们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去认同自己的感动, 让“感动北航”活动成为全校师生的一个精彩而有意义的大课堂。在这特别的课堂上,师生学习感动人物身上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用感人至深的事迹来点亮自己的人生,在“感动北航”人物的感召下真正从内心建立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一过程本身也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把活动作为一个精品项目引入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课堂,课程教师把人物故事编进课堂课件,写进教学内容,使这些感动北航的人物及其事迹成为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的生动教材。每一个感动人物都是北航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在了解他们的事迹后,都会更加努力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和规划未来,这样的课堂教育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传递感动精神,挖掘北航精神新内涵

1.凝练感动精神,拓展北航精神内涵

从1952年建校至今,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北航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等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及创新特质,其中“北航精神”更是深深烙入了每一名师生的心中―敢为人先、爱国荣校。目前,“感动北航”活动评选出的30位感动北航人物中有个人也有团队,有外国友人也有北航校友,有航天少帅也有教职员工,有奥运冠军也有普通学生,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感动北航人物,他们身上流动着一种共同的精神―北航精神。他们或上报国家,下辅黎庶;或力举首金;骄傲中华;或辛勤工作,超越平凡;或奉献西部,投身国防;或服务奥运,微笑北京;或万里授教,奉献华夏;或传递真爱,诠释人生;或拼搏进取,激昂青春……他们用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故事让整个校园弥漫着温情的感动。正如时任校党委书记的杜玉波同志在第一届“感动北航”活动的讲话中所说:“无论是德高望众的院士、普普通通的学生,还是食堂的员工、毕业的校友,他们带给我们相同的感动。在他们身上,体现和传承着‘敢为人先、爱国荣校’的北航精神,今天的颁奖典礼,不仅是向这9位感动人物和群体致敬,而且更是对一脉相承的北航精神的由衷礼赞。”

2.传递感动精神,让青年学生懂得感恩

一个个近在身边的榜样对学生们良好价值观与人生目标的树立有着很大的帮助,激励着青年学生去学会感激、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在第一届“感动北航”颁奖典礼上,感动北航人物王贵宝向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颁发了“贵宝330731班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这样向贵宝师兄和现场师生说道:“当我们非常幸运地获得由贵宝师兄所设立的这个奖学金时,我们身上也无形地增加了一份责任,我们要把这份爱心传承下去,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除了努力的学习和工作外,还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所有我们能够帮助的人。”

大三学生陈璐参加完“感动北航”颁奖典礼后,在日记里写道:“当我看到北航艺术馆管理员龙银根当选为‘感动北航’人物时,唤起了我们那颗沉睡已久的感恩的心。我想真心地说一声谢谢,既是表达了我们的尊敬与谢意,也是对学校每一位工作在普普通通岗位上的人的慰藉。”

在听到学校三食堂拉面师傅刘建胜被评为“感动北航”人物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视频中,刘师傅总是热情不减地苦练拉面技术,总是带着憨厚朴实的笑容为学生们端上面条,总是在自己的床铺上快乐地弹唱吉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这些镜头都深深感染了现场的师生。一位学生对记者说:“看到刘师傅的视频,我突然发觉我们应该特别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有如此多的人在为我们这些大学生默默奉献着,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懂得感激,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3.弘扬感动精神,化为前进的动力

在历届“感动北航”的获奖个人及团队中,每个人都有青年学生可以学习的宝贵精神,无论是博学的大师,还是无私奉献的工作者,无论是国家科技领域的佼佼者,还是追求真理、育人有方的名师,他们身上的感动精神都将成为学生奋斗的无形动力。例如,在第二届“感动北航”人物评选活动中当选为“感动北航”人物的北航学生孙津济,荣获了“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三完成人(学生排名第一)”等多项荣誉,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孙津济师兄能取得如此多的科研成果,是与他潜心研究、甘于寂寞的科学精神以及如痴如狂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我深受感动,将来我的理想也在航天,必须向师兄学习,甚至超过他,才能胜任!”

在看到优秀毕业生裴晓强毅然支援西部国防事业的事迹之后,一名学生感叹道:“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奉献于西部的经济发展事业,奉献于祖国的国防事业,就像裴晓强师兄一样,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闪光。”

校党委书记胡凌云在第三届“感动北航”颁奖典礼上深情地说:“今晚,他们感动北航;今晚,他们也感动了在座的各位,他们是我们中的你、我、他,他们告诉我们该怎样去做事、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学问。今晚,他们感动北航;明天,我们将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他感动了作文范文第4篇

一、替换式品读,领会文本的准度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文,选编了很多的美文。这些文章用词精炼,描写准确恰当,是引导学生开展品读教学的优秀例文。为了培养学生准确把握词语的意识,也为了培养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学会推敲词语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美文中精到的关键词,开展替换式品读。学生在对词语进行替换阅读后,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准确用词的重要性,提高语言把握的能力。根据教材的特点,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训练,是对学生语感培养的有效方法。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文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石梯的险,用了“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一句来形容。为了让学生领会作者在此处比喻之妙,我这样引导孩子们进行品读。

师:小朋友们,在这里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法?

生:是比喻。

师:很好!那文中将什么比做什么呢?

生:将石梯比喻为一根细细的银丝。

师: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把石梯比喻为铁丝可不可以呢?

……

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替换品读。在比较之中,学生感觉到作者使用银丝作比喻的形象、准确,使人能形象地感受到天游峰石梯之险。这样,学生懂得了用字用词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揣摩词语的自觉性,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二、联想式品读中,感悟文本的广度

语言文字是作者描写情境、表达情感的基本元素。在优秀的文本中,作者还能在字里行间留下广阔的天地,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获得更多的美的感受。在品读中,教师要抓准这样的点,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从有字的文章中放飞翅膀,延伸到无穷的想象空间之中,感受文字背后的广度与厚度。通过联想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例如,《虎门销烟》这一课,作者描写了当时销毁鸦片烟的盛大场面,文章用语凝练,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但是当时这么多参加销烟活动的人群,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文章并没有刻画,针对这样的情感空白地带,正是发挥孩子们的联想,进行扩展阅读的土壤。

师:小朋友们,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呢?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吗?

生:成群结队的老百姓,他们心中充满着热情,这十恶的鸦片烟终于要被除掉了,平时那些耀武扬威的洋人现在也只能在林大人面前低下头了,总算盼到这扬眉吐气的一天了!

在这一片段中,我找准文章的情感空白地带,引导孩子们进行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实现了对文本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大大丰富了阅读的体验。这样的阅读拓展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且使他们学会怎样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和对话,读出文字的丰满。

三、对话式品读,品味文本的浓度

文章本是有情物。作者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是这样的感情,才是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可以说情感是文章的“软实力”。在品读活动中,教师揭开文本的情感面纱,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浓浓的情感,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在深入品读中总是能让人感到文本中浓浓的感情。这样的感情是将军与士兵相互之间的兄弟情深,也是战士们与动物之间结下的深厚的战友之情。在阅读中,我引导孩子们品味文中的这份深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说说给你感觉最深的是哪句话。

生:“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

师:为什么要“悄悄地塞”?

生:因为长征中粮食非常缺乏,大家都没吃的。

师:通过这个“悄悄地”,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将军对马的深情,也是他对自己战友的感情的体现,他爱自己的马,但他更爱自己的战友。

冰冷的文字组成文章,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媒介,才使文字变得富有生命活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品味、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

他感动了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真情实感 培养

我做过这样一份调查:参加调查的学生共60人,喜欢写作文上作文课的学生占1/3,不太喜欢的近一半左右。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三点:1、观察能力缺乏。学生的生活面狭窄,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有材料可写。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却感到“无米下锅”。2、老师端地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这些无形的绳索捆绑了学生的自由心灵,让学生在作文中说一些自己不愿意说的话,自己的心里话表达不出来。3、写作技巧,表达能力的薄弱。

对于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为他们的写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背心的情感,注重阅读积累。从而改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局面。下面我就如何指导学生习作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2章 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

我在习作教学时发现学生没话可说,无条理可言;习作时,如果老师给予引导,学生习作时又人云亦云,写出的作文不是自己想说的话或者去抄优秀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观察能力缺乏,学生的生活面狭窄。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有材料可写。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却感到“无米下锅”。实际上,小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小事,如果无意关注或不善于观察自然,就会感到生活中没有写作的材料了。加上小学生生活单调,学习负担过重,学校活动又少,部分家长望子成材心切,要求子女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认为做其他事情就是不务正业,使他们没有时间去领略生活的多姿多采,没有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第3章 如何培养孩子抒发真情实感

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只要作者的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现行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写出真情实感。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下笔就能将真情流露于笔端也不是件容易事。真情实感到底从何处而来?怎样培养真情实感呢?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3.1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所谓真情实感也即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所以要获得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去实感生活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 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让学生们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间等,去感受美好的景致。或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远天,使他们处于一种想说的写作境界。这样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何愁他们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没有实地的观察,亲生体验是决不能写出具有显示意义和时代感的文章来的。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小学生!

3.2、创设情境,激感

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小学生能打破作文恐惧感,让小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作文,学习作文。

3.2.1用优秀的例文来创设情景

优秀的例文不仅能把文章做法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帮学生习作时扩展只知识,开拓思路,丰富想像。所以例文指导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课本中提供给我们的知识非常宽泛,有感人的故事情节,还有优美的词句,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一些优秀的例文来引导学生,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比如,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写童趣的,抓住课文之中的童心之趣,指导学生将课文与自己生活中的趣闻对照,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路,避免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如:在教学《四季》 一课,课文中对四季的美通过“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这四种载体体现出来的,但四季之美岂能仅仅表现之此。在教学中,我大量地引进大千世界中精彩纷呈的万物图片给学生看,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欣赏、创造的空间。当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小朋友面前闪过,悠扬悦耳的音乐声在小朋友耳边响起时,早已激活了小朋友对四季美丽景色的向往,唤起了他们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

3.2.2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创设情景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

3.3、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感动

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去寻找感动,感动能唤出学生内心的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具有真情实感。

3.3.1、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父母的关爱

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习作中就有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感受或回报父母爱的故事。上课时,学生只会谈自己生病了,父母如何照顾自己的,或学习成绩差,父母教育自己等。更多的时候是人云亦云,编出类似的故事应付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父母对自己那份无私的爱,我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父母的关爱。

我问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父母爱我们,你印象最深,最能体现父母爱我们的是哪一件事,能说说吗?”学生说出来的故事依旧空乏单一,欠缺真情实感。于是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爱的故事”调查表》。回忆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并告诉他们,你们的故事要与众不同,就要仔细观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老师希望能听到真正属于你们的故事。

第二天我让孩子们拿出调查表,抱着期待与不安的心情,提问了李江同学。这个孩子有些叛逆,对长辈不够尊敬,爱撒谎,让父母操了不少心。但孩子的故事却让我对他有了改观。他说:“妈妈抚养我,很辛苦,我长大了要多赚钱,让妈妈不再辛苦工作。在全班交流时,我发现有些孩子眼里尽是泪花。从孩子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切实体会到了父母对子的爱,写出来的作文也让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3.3.2、让学生去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

儿童的感悟和情感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向善向美的情感。然而我们发现大量的习作,尽管选择的内容真实可信,但就是主题思想不够健康向上,如一位同学写的《我的同桌》结尾写到:他的成绩太差,恶作剧还很多,我最大的愿望还是下学期别再跟他做同桌。我找到那位同学,说她的作文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我告诉她,你的同桌虽然不优秀,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他怀有怨恨,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残缺的家庭里,心灵上可能受到一些伤害,才会养成这样的坏毛病,作为她的同桌,应该想到的是怎样与老师同学一起想办法帮助他,使他转变,改掉坏习气与毛病。这位同学顿时也觉得有道理,从心理上也开始原谅起他了,并将结尾处自己内心的想法作一番改动。等她再次拿来给我看是,结尾已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虽然我不想和他做在在一起,可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他也挺可怜的,父母离了婚,妈妈偏偏又不愿意管他,动不动就打他,他是不是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呢。可是我作为他的同桌,我应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携起手来,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吴俊杰,让他在班集体里得到温暖,获得转变,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好同学。学生发现了生活的真善美,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3.4、注重阅读积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感悟,要求学生把好词佳句、写作方法、情感体验等积累起来,在自己写作的时候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另一方面要将阅读延伸至课外,逐步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段等及时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积蓄,语言自然丰富,当写作需要时,大量恰当的语句就涌向笔端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是表达生活、表达情感的载体,这一点如今已成为小学语文界的共识。我们做教师的、做家长的一定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潜在感情给激发出来,指导小学作文时主张贴近生活,提倡写实,用真情谱写文章。当然,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努力过程,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继续关注孩子的写作,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中学生》2007年Z2期

[2]刘义忠《谈谈中小学生作文的“真”和“实” 》中国教育资源服务 平台刘义忠博客

相关期刊更多

校园心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卫生厅

大众健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报社

心理学探新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