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颂祖国的古诗

歌颂祖国的古诗

歌颂祖国的古诗

歌颂祖国的古诗范文第1篇

下面为大家介绍莅临诗歌朗诵会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他们是:

学者、教授、沧州政协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国学院院长:x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常务院长:x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张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办公室主任:孙xx

国学院副院长、秘书长:杨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开发部部长:张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外联部部长:张xx

教授、国学院外联部副部长:王xx(女士)

国学院宣传部副部长:郎xx

国学院开发部副部长:刘xx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节目单:

有一首词通篇陈情澎湃,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全词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语言明丽,情景交融,让我们用掌声请出

一、《万水千山总关情》

朗诵:国学院常务院长:田教授

有首词,赞美祖国的山河,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脍炙人口、古今绝唱,这就是

二、《国度抒情》

朗诵:国学院副院长:张教授

金秋的风,送袅袅桂香而来,霜中的菊,献片片绚丽灿烂。在这金色的第三季,在这大地丰收的时候,我们满心欢喜满心期待,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生日—祖国母亲的60华诞。今天,就让我们为祖国母亲献上我们的:

三、《祖国颂歌》

朗诵:国学院办公室主任:孙教授

可爱的中国,仰望苍天,我高声地呼唤你伟大的名字

了瞰群山,我深情地呼唤你的名字;今天,在祖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要大声说,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

四、《可爱的中国》

朗诵:国学院外联部副部长:王教授

《歌唱祖国》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无比热爱和自豪的强烈情感,以及盼望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情怀。今天我们祖国的花朵要集体表达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请听

五、集体诗朗诵:《歌唱祖国》:20名小学生

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她无比灿烂辉煌, 因为她在我的心中 ,有56种芬芳——

六、《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朗诵:xx社区:张xx等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今天,在这欢庆的节日里, 我从心底里向您说一声,

祖国,您好!

七、《祖国颂》、《沁园春.国庆》

朗诵:卢建起、云桂荣等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八、《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集体朗诵:多宝兰等(18人)

接下来,xxx,也要在祖国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说出对家乡的热爱,一起欣赏:

九、《运河颂》

集体朗诵:(17人)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诗歌传统,屈原赋《离骚》,陶渊明诗“田园”,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愿我们这个诗的国度乘着诗歌的翅膀,昂首翱翔在世界文化之颠!

‘迎国庆,红色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

让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歌颂祖国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刊》;颂歌;内容;得与失

引 言

一九五七年《诗刊》创刊后,那时的编者颇下了决心要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在一个时期内,他们曾有意识地组织了各种流派的诗人的作品。《诗刊》发表了汪静之、穆旦、杜运燮、陈梦家、肖三、饶孟侃、柯仲平、林庚、王老九、黄声效、纳・赛音朝克图、康朗甩等的作品、发表了王统照、朱光潜、谢冰心等的诗论、发表了卞之琳、罗大冈、戈宝权等的译诗。由于他们的努力,给初生的《诗刊》建树了威信,并为各种风格流派的共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事隔五十多年之后,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2009年9月,《诗刊》的编者们又精心编选了1949~1979年期间歌唱新中国的优秀作品。编者们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从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到一批一批、一代一代的诗人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新中国孕育和培养了属于自己的诗人群,而诗人们也为自己祖国的日新月异、繁荣富强而放声歌唱。诗人爱祖国,就像爱自己的母亲,热烈、庄重、发自内心。” [1]

一、建国30年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颂歌

中国现代新诗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积累,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已经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新质的汉语诗歌传统。但在1949年的革命胜利之后,伴随着新文学创作体制的形成与确立,诗歌创作像其他形式一样,被纳入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统一目标当中,开始日益演变为单纯的政治行为。一种新的诗歌传统也由此形成并成为主流抒情形式统治了诗坛许多年,这就是颂歌。

经过深重的苦难和流血牺牲,年轻的共和国像一轮红日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使得举国上下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感、自豪感,所以“颂歌”顺理成章地成了建国初期的主题。据洪子诚研究:“‘颂歌’最早出现在解放区诗歌中那种对人民战争胜利和根据地建设的歌颂。虽然并未成为一种普通的主题但由于对人民战争胜利和根据地建设的歌颂,升华为对战斗指挥者和根据地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歌颂这一思路,却却已基本形成” [2]到50年代初这一思路发展成为“普通的范式”。在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的1953年至1955年和1956年两本颇具规模的《诗选》中,所收入的绝大多数是对党、对领袖、对新生祖国和工农兵的颂歌。

二、颂歌的基本内容

就内容而言,总体上,建国三十年的诗歌就是歌颂,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新中国。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细化出不同的内容。《诗刊》对于这阶段的诗作了五部分的细化,对建国三十年歌颂祖国诗歌进行了宏观上的把握。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对于伟大胜利的赞颂,最快捷而且也最适宜的形式当然就是诗歌了,而中国的诗人们也的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新中国成立的当月,何其芳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

响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声音……

何其芳,“以奔放、激昂、恢弘的气势,通过对中国人民苦难历程的回顾,对开国大典盛况的描绘,放声歌唱了‘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3]胡风则以《时间开始了》的组诗,抒发了一个诗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与赞颂,并对祖国和人民美好的前途给予了真诚的祝愿:

时间在前进

祖国在前进

人民在前进

前进!前进!

还要提到的是,还有一部分诗不是正面歌颂的,本期《诗刊》为照顾主题的需要没有提及,如臧克家解放之初写的《有的人》,“《有的人》不仅已经完全不同于《老马》、《罪恶的黑手》,而且也完全不同于与之毗邻的《生命的零度》,而有了崭新的时代的风貌。《生命的零度》属于旧社会,《有的人》则属于新社会”[4]臧克家在他的一本自选集的后记中说:“这本集子里的作品,整个说来,暴露黑暗得多,正面歌颂的少,同情人民疾苦得多,鼓励人民斗争的少。”[5]这可以理解,因为新生活刚开始。

2、北京―我心中的城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的象征。歌颂新中国成立的诗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无以言表的激情,北京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依托。北京天坛有一座回音壁,它体现了我国人们独具的巧思和匠心,他永远能激起人们对北京和祖国文化的热爱……公刘的《致中南海》中这样写到:

我倚着回音壁侧耳倾听,

我贴着回音壁低声细语

我听到的和我说的都是同样一句:

北京:人民的首都,我们爱你!

闻捷的《我思念北京》感情的表达则更显直白:

我殷切地思念北京,

像白云眷恋着山岫,清泉向往海洋,

游子梦中依偎在慈母的膝下……

我日日夜夜思念着北京啊!

蔡其矫《星期日西郊道上》写到了东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巴牧的《天安门》写到了天安门的红墙,金水桥;戈壁舟《宝石宫殿》赞颂了美丽而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傣族的康朗甩《北京的诗篇》写到了悲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美丽的北京,美丽的祖国!

3、我爱你,祖国

《为了祖国》、《祖国,我回来了》、《祖国》……从这一系列的诗名中,就已经能够感受诗人们对于祖国的充溢而又深沉的爱,这种爱,在他们认为只能通过直白的宣言才能表达出内心强烈的呐喊:好像听见了祖国的声音/我的亲爱的祖国啊/(《为了祖国》李瑛);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祖国,我回来了》未央);祖国,我誓作维护您荣誉的忠诚哨兵/胸中将永远炽燃着对您火一样的深情/(《祖国》铁依甫江)……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年4月20日。那时候,1978年党召开“拨乱反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大地才从隆冬般的“”中苏醒过来,舒婷跟同时代的顾城一样,为祖国春天的到来而放开歌喉,尽情呐喊: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钎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

这首诗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在意象的选择上显得新颖、别致。诗人着力选取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破旧的老水车”表示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同样,“熏黑的矿灯”意在表示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两者相联系,不难理解诗人想以此意象来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不仅如此,诗人还连续用“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的驳船”等密集意象,组成一组意象群,再次凸现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全诗共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既如泣如诉、似哀似怨,又热烈奔放、一往无前。

4、新中国,前进的步履

爱祖国,可以表现为缅怀过去,可以抒发现实的无法遏制的感情,当然也可以表现为对祖国每一步前进的赞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战争的结束,和平建设的开始,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给当代中国人以巨大的鼓舞,也给当代作家以巨大的创作热情。正如郭小川在其诗集《月下集》序言中所说:“当我因为走上文艺岗位而重新写作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的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简直就像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土墙书写动员标语一样……我愿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投入火热的斗争。”[6]郭小川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1955年至1956年间,郭小川陆续写成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组诗。《向困难进军》即为组诗中的一首。诗人采用充满革命激情而又富于鼓动性的语言,向人们揭示时代生活的真谛,召唤和鼓励青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敢于“向困难进军”,勇于“投入火热的斗争”。

困难的背后

伟大的社会主义世界

正向我们飞奔……

诗人带着憧憬,带着期许,激情满满地踏响新中国前进的步履。

5、四海涛声・外国诗人歌唱新中国

这一部分是本期《诗刊》的特色所在,以往分析建国三十年诗篇的一般很少有涉及到有关外国诗人歌唱新中国的。本期《诗刊》选了近七篇外国友人歌颂祖国的诗。有的直接呼出中国的名字“你在我心目中一向美丽如画”(《中国》[西班牙]拉法埃尔・阿尔贝蒂);有的赞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我看见了新中国的长城/那砖石就是千千万万团结的人民”(《新的长城》[土耳其]那齐姆・希克梅特);有一些还是比较有特点的,借助一些细节间接进行赞美,“看吧!这是双不懈怠的手/是播种、锻冶、铸造、建筑、收获的手/”([古巴]比达・罗德里格斯)寥寥几句就勾画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中国的生活面貌,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做到这些还是很难能可贵的;原苏联的吉洪诺夫更是出乎意料,他写到了我们中国的文学艺术家―郭沫若,侧面赞颂了伟大的中国:

这一切都包含在郭沫若的演说里,

这一切都充满了伟大的真理

……

大家都明白:这就是欢乐的中国,

这就是胜利的中国的声音。

――《郭沫若在演说》

几篇外国友人的诗篇不能代表什么,但足以说明中国的发展,确实是得到了肯定。时代在发展,中国将在与时代的融合中一直前进!

三、颂歌艺术追求上的得与失

1、艺术成就:与时代紧密相连――写实主义

在建国初期,对所有的诗人,诗几乎都是从幻想的空中一下子降落到地面、眼前来的。在旧社会,春天只是在诗意的幻想中存在,希望也可能变得虚妄。如今,一切都变成和正在变成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国初期的诗歌基本形象。与其说是充分想象的,不如说是充分写实的。郭沫若的最初尝试及其《骆驼》的突破,就说明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冯至的“一个民间的故事”:《帷幔》(1924)。在“帷幔”的背后,汹涌着令人战栗的旧中国的血泪。如今,“帷幔”拉开了,我们在新社会通过“母子对话”听到了又一个民间故事:《韩波砍柴》。当帷幔掩着的时候,它是旧社会一个血泪的故事;当帷幔拉开的时候,那里仍然有血泪,但奴隶终于敢于白天出来伸冤了。血泪的故事终于有了欢乐的尾声。冯至就是这样用“韩波砍柴”来表现他与“帷幔”的联系,也变现他与“帷幔”的告别。

2、过犹不及:思想的缺乏――标语口号化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五九年,全国范围地开展了一次诗歌发展问题的讨论,那次讨论把注意力集中于形式问题和半格律体新诗的创立问题,并没有抓住新诗发展的实质。因此那次讨论尽管是热烈的,但实际收效并不大。三十年诗歌的症结不是在形式,根本弱点是诗歌没有思想。标语口号化的结果,诗人失去了他的独立见解、以及表达这一独立见解的自由。在歌颂和暴露上,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对繁荣昌盛、政治开明的时代,我们当然要歌颂;对英勇智慧的人民和光荣的党,我们当然要歌颂。但即使在光明的时代里,我们也有缺点和错误,难道对缺点和错误我们也要唱颂歌?何况我们的时代有时也充满了阴云。如果这样我们的诗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当时代变得黑暗和卑鄙时,如、“”时代那样,再为它唱颂歌,那就不是人民的诗人。

由于颂歌主题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自然要求更为明白、晓畅、易懂、通俗的表达。因此其诗体形式也多追求民歌体与不太严格的半格律体,虽然这一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还存在着,甚至还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阶梯式”,但就总的趋势来说却同样是扭曲与畸形化。这主要表现在对民歌体的极端化推崇,使其在各种体式中一花独尊势压群芳。

诗歌的抒情方式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作为抒情方式,无论是咏物抒怀,还是直抒胸臆,都无任何不可,关键是由于诗人自身情感的严重政治化,导致了情感的严重贫乏,诗性极为淡薄。

四、结语: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谈到建国三十年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些尴尬。总体而言,唯一的优点就是它的写实。然而这恰恰也是它的不足之处,在写实的表现方面走得太远也太过激烈。诗显得有点儿失魂落魄。诗味越来越薄,淡如白水,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都如此,造成这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胡适先生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或许我们不该那么苛刻,这些诗歌的存在只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需要,新中国的出现让每个人心潮澎湃,用诗的呼喊能够传达他们即将溢出的感情,那就已经够了,这就是诗的愉悦功能,事后再去追究思想,艺术特色似乎是苛求。希望后来的我们能够熟悉这段历史,了解这些诗篇,让心和当年诗人们的心一起跳动,诗歌的声音永恒。

【参考文献】

[1]总576期《诗刊・诗歌名篇》卷首语.

[2]洪字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王万森,吴义勤.中国当代文学五十年[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4]谢冕.和新中国一起歌唱――建国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简单回顾[J].文学评论,1979(4).

歌颂祖国的古诗范文第3篇

祖国是一个与国家组结在一起的词语。然而,与可以用清晰的疆域标示出来,可以用政治权力机构作为标志,可以作为主体在国际法和国际生活中开展活动的国家不同,祖国更多地指向民族、人种、宗教、历史、文化。换一个说法,如果国家提供的是人的有形的居所,那么祖国便是人的精神家园。

这样说来,祖国似乎又与故乡、故地纠结起来。然而,如果我们细细体味便会发现,在同样的情感寄托之外,故乡更多些感性的色彩,它包括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的思念,对自己曾经的足迹的回忆,而祖国则不能不更理性一些,它是有着对共同的种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有一种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自觉。

所以,不是谁都会深情地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不是谁都够资格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黄药眠之所以能唱出“祖国山川颂”,是因为他经历了世界资本扩张殖民主义盛行的时代。在经历了一个民族遭受屈辱的时代之后,有着中国人从此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豪。舒婷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是在经历了“”之后,为此,她也吟咏过“既然不能阻挡/又无处诉说/那么为抗议而死去/是值得的”(《人心的法则》)。是啊,只有具有生命的自觉,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不可分割的人才会深情地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阿赫玛托娃经历了20世纪俄罗斯人所经历的所有苦难,却以人性的人道主义的诗歌在记录苦难的同时,给在深黑的历史隧洞里的俄罗斯人以微弱的光明和微薄的温暖。只有把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和那些生死于同一块土地,用同一种的语言歌哭,有着同样的悲欢的人民共担或分享的人,才会也才够资格痛苦却又深沉地吟唱:“我们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是的,祖国与国家不同,是一个沉甸甸的名词。它有温度,有血肉,有情感,有思想,有品格,它是活着的。它活在每一个把祖国放在心中的人身上,就像波兰活在肖邦的音乐里一样。只有肖邦才可以深情地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只有肖邦才可以说,只要音乐不死,波兰就不会灭亡。只有肖邦才可以说,我在哪里,波兰就在哪里!

正像颂歌也有变奏一样,从屈原到闻一多到舒婷,从阿赫玛托娃到肖邦到冯内古特,唱给祖国的歌往往充满了忧伤。那是因为,来自异族的铁蹄,来自于国家的专制的酷刑,总是摧毁了我们对祖国的美好想象。

不过,人类所走过的道路,不断地促进着我们对个人的尊严的思考,对国家尤其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思考,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也许我们会逐渐地懂得:没有对个人的价值的尊重,没有世界的视野,没有人类的胸怀,没有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如何制约暴力”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思考,说起“祖国”就难免不再沉重,而唱给祖国的颂歌也就难免不再忧伤!

地球变得很小,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远离祖国的异乡人。愿人们再提起祖国时,“祖国”不再沉重!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额上熏黑的矿灯

筱敏,原名袁小敏,1955年生,广东东莞人,生于广州,现居广州。当代诗人和散文家。广东省作协文学院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米色花》《瓶中船》、散文集《喑哑群山》《理想的荒凉》《风中行走》、长篇小说《幸存者手记》等。

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女诗人,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出版的诗集有《念珠》《白色的云朵》《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

这位被称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伟大诗人,她的命运却布满荆棘。1910年阿赫玛托娃嫁给古米廖夫,1917年这两位诗人离婚。十月革命后不久,尽管阿赫玛托娃选择了与祖国同在,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顺风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她的诗歌也不断地被质疑被批判,人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

后来的人生之路更加崎岖。她唯一的儿子(历史学家列夫・古米廖夫)因父母的缘故三次被捕入狱,一生中有二十多年在监狱中度过。然而,作为母亲,作为诗人,阿赫玛托娃没有屈服,她把这段不平常的血泪史记裁成诗篇《安魂曲》,以此悼念那些在三十年代肃反中冤屈而死的无辜者。这首《安魂曲》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巅峰,它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铸成不朽的篇章。

歌颂祖国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仪式意义;语言意义;颂教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4—0014—06

《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小《雅》、《颂》三个部分。《颂》从时代先后说,又包括《商颂》、《周颂》和《鲁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周颂》。本文试图通过《周颂》来窥探周初诗教的情形。

《诗》的结集,当以《颂》的时代最早。探讨西周诗教,亦当先谈《颂》。对《颂》的解说以《毛序》最为权威,《毛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本为歌颂、赞颂义。按照孔颖达等人的疏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治理天下,“太平德洽”,祭祀时,要将天子的“形状容貌”、美德和成功向神明报告。但这一定义只适用于《周颂》的某些篇章,如《思文》所颂为先王生时之功,是死后颂德,并非以成功告神。所以《毛序》对“颂”所下的定义不免失于偏颇、草率。

即使不考虑《颂》歌对象,从内容上,《周颂》也并不全是“美盛德告成功”的作品,如《闵予小子》是祈助于先祖之乐歌,未见有“盛德”可形容,亦未见有“成功”可告。可见《毛序》的解说是片面的。所以《毛序》对“颂”的界说,并不能成为我们研究的起点。

事物的始源往往最能反映它的本质,从来源探讨“颂”之本义当与事实更相符合。我们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周初《颂》在仪典中的实际功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颂教的内容与实现方式,以助于发现颂教在先秦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及意义。一颂源于史祝之辞

追溯“颂”之本源,能更清楚地认识“颂”之本质。目前学界对它的讨论,多采用语源法,通过解读与“颂”相通之字的本义,证明“颂”名的来源。现概述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乐器说。此说认为“颂”名源自于商代乐器“庸”(镛) 张西堂明确提出,颂源于一种叫“镛”的乐器,见《诗经六论·说颂》[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第111~115页。这一结论现在被不少学者承认并发展,认为“颂”名源于商“庸”。,姑且称其为“颂庸说”;(二)舞蹈说。此说认为“颂”通“容”,为舞容此说最早当是《毛诗序》之“美盛德之形容”,而以清代阮元《释颂》为代表。,姑且称其为“颂容说”。(三)祝辞说。此说认为“颂者,诵也”,来源于巫祝祷神之辞刘毓庆提出颂为宗教诵辞,见《雅颂新考》[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第153-154页。李瑾华进一步提出颂为祭祀祝赞词,见《〈诗经·周颂〉考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第31~40页。,姑且称其为“颂诵说”。等等。虽各说皆有据可依,似都成理,然解读若建立在“通假字”或“古今字”的基础上,而不结合“颂”本身所体现出的特质考量,很可能会导致误读。为此,我们重新检讨了上述说法,认为“颂”来源于“巫祝神辞”,“颂庸说”与“颂容说”皆不可取。

“颂庸说”与“颂容说”都是以解释“颂”字为出发点进行探讨。主“颂庸说”的学者以为“颂”与“庸”通,“庸”既可指商周的青铜钟类乐器“镛”,也代指“成功”之意。这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郑玄之注,《周礼·春官·眡瞭》注“击颂磬、笙磬”曰:“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庸,功也。”他又给《仪礼·大射仪》“西阶之西,颂磬东面”作注曰:“言成功曰颂,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古文颂为庸。”郑玄为汉代人,谓“颂”之古字为“庸”,可能见到过相关文献。郑玄讲解了磬的修饰词“颂”的含义,贾公彦对之进行疏解时,便开始产生误读,“此东方云笙,而西方言颂者,以其夷则、无射(古乐律名)主西方成功收藏,故称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故云颂也”,仪礼注疏·大射第七,卷第十六.

将作为修饰词的颂与作为名词的“颂”联系在一起,这启发了“颂”源于“镛”的论证。学者们还列举了文献中许多“颂”、“庸”、“功”互通的例证,以加强说明力度,文繁不赘引。然仔细考察郑之两注,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郑玄取“庸”之“功”义与“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相合,以解乐器设在西方的意义,非谓乐器名为“颂”,而古又称为“庸”;二是磬之定语“颂”,古又写为“庸”,非诗体“颂”古为“庸”。而且“颂”除与“庸”通外,与“诵”、“讼”、“容”等亦通,不能因为“颂”、“庸”通,便认为“颂”一定源于“庸”。何况歌颂之“颂”古字为“讼”,《说文解字》“(讼)一曰歌讼”,段玉裁注曰:“讼、颂古今字,古作讼。后人假颂皃字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三篇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今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颂”正写作“讼”。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今世间《诗》本《周颂》亦或作讼。”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言部,卷第十七.

可知南唐时传世文献还保留着诗体“颂”的原本写法。所以从字源上讲,《周颂》之“颂”是“讼”,非“庸”。以“颂”字为出发点讨论颂义,是不可靠的。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4期邱梦燕:周初《颂》教主“颂容说”者也是将“颂”字作为解说起点,以郑玄之“颂之言容”毛诗注疏·毛诗谱.

歌颂祖国的古诗范文第5篇

房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2800多年前,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尹吉甫。周太师尹吉甫食邑房县、葬于房县,在房县榔口乡、青峰镇至今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墓碑和供奉他的宝堂寺。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内安外攘、修文武大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他采录编撰的《诗经》,被誉为“四书五经”之首,是中国诗史的原典。《诗经》以博大的思想内涵和悠远的艺术魅力,为后世文化提供了精神源头,成为中国诗歌弥足珍贵的范本。房县以厚重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被尊为“忠孝名邦”。历经数千年积淀,房县形成了以诗经文化为主要形态的房陵文化。《尹吉甫传说》已引起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房县县委书记张歌莺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冀群风分别致辞,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学勤宣读了李春明、任世茂发来的贺信。湖北省政协主席宋育英宣布2010中国 (房县)诗经文化节开幕。王生铁、夏传才为尹吉甫塑像揭幕,房县县长沈明云宣读祭文,出席开幕式的省市领导及专家学者拜祭诗祖尹吉甫并敬献花篮。现场万余人鞠躬祭拜。

祭拜活动结束后,以《诗祖故里,魅力房县》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正式拉开帷幕。演出分为“风拂房陵”、“雅韵千古”、“颂扬乾坤”三个篇章。在“风拂房陵”篇章,台上台下万余名干部学生齐诵《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吟诵声响彻云霄。诗经在飘舞,诗魂在飞扬,精彩的演出让场上的气氛迅速升温。

在“雅韵千古”篇章,万余名学生合诵了《诗经・小雅・鹤鸣》,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善璋现场为房县题写了“中华诗经城”匾牌。舞蹈《乡野雅韵》及知名组合水晶乐坊演唱的歌曲《雅・乐》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禀,万亿及秭。为酒为醴,丞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在“颂扬乾坤”篇章,万余名干部学生齐诵 《诗经・周颂・丰年》。经公证人员现场公证,房县此次“万人诵 《诗经》”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吟诵活动,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现场颁发了基尼斯纪录证书,一项新的中国之最、新的基尼斯纪录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