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书张学友

情书张学友

情书张学友

情书张学友范文第1篇

“潜伏”在图书馆的“搭讪读长”

去年深冬,某下午,家住通州的记者九月到通州区图书馆查阅资料,宽敞的通州图书馆新馆内,读者们轻轻行走在书架之间,静静翻阅,她不禁感慨:这里令人淡泊,心有归属感,安然满满,在浮躁、逐利的社会环境里,还有那么多人爱书、读书啊!一个陌生的声音低低地说:“您好,打扰您一分钟……”

被陌生人搭讪最初的几秒钟,九月本能地有句话就要出口:“打住,卖啥的呀又是?追到图书馆来啦?直接说吧别绕弯子,我腰不酸腿不痛脑袋不抽筋,也没有频繁起夜毛病……”当今“花花世界”,走在大街上总是遭遇各种搭讪各种卖、电话长期遭忽悠短信“空袭”,没点儿免疫力能行吗?可是回过头,面对着对方真诚谦和的微笑,她把那句话给咽下去了。

年过三十的搭讪者一看就是典型的厚道京哥,他接着说,“欢迎加入通州读书会……我叫张鹏。”随即递上名片,又说,“我名片上有电话和QQ,您上网加入,一起读书交流……”

参加了两次读书活动之后,月月和读书会的各位读友熟络起来,她惊喜地发现,读书人就在身边,可爱的书虫们是身边的邻居,学生、工人、白领、教师、机关干部、书画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共同的情趣、志向,他们携手读书生活,读书演讲,“书”途同归……张鹏先生在河畔读书会声威很高,读友中有一些他搭讪加入的,也有的是慕名而来。4年来,这个已400人的读书群,多亏有这个执着奉献的读长……

张鹏是北京通州三中的体育教师,大学里学的是体育专业,他自幼内向少言,偏爱读书。多年前,一心想做好体育教育工作的他,无奈地发现,现在的很多人整天迷恋电脑、手机、游戏机、“爱疯6”,低头族们普遍显得萎靡,甚至中学生小小年纪没朝气没活力。他困惑的同时苦苦思考,寻求破解之道。热爱读书的张老师偶尔参与了北京各区的社区读书会,一下子被吸引,于是每个周末,总是从东五环外的通州匆匆赶往南三环、西四环、北四环外,风雨无阻三年。那时,他与读友一起,在鸟巢附近的奥林匹克公园露天场地办过数十次的现场交流活动,他和几位通州读友商议,咱建一个通州读书会,把人们从精神鸦片式的电子产品中拉出来,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读书,重塑理想和信念!

读进去 讲出来

读书会最初只有4个人,没有场地,大家就在公园、树林边上随地开场,讲讲自己最近读过的书,分享读书品人生的快乐。张老师发现读和讲都非常重要,让读书由独乐变成众乐,众人参与热情高了,很多思考被激活。读书也要有目标,每期设定主题,民间读书会形散而神不散,每月有两个周末沙龙活动,大家热情踊跃,读友越来越多。

一次草地读书演讲会被突如其来的暴雨突袭,读友们跑到附近的亭子下避雨,于是,读书演讲活动就地开始,风声雨声讲书声,声声悦耳。张鹏非常感动,感动于读友的热情,同时还有一种隐隐的心酸,必须给读友们“安个家”,露天“读书游击队”的日子太辛苦。

张鹏在工作之余奔走于社区和很多有闲置房屋的单位,读长的执着和对公益的热情感动了相关负责人,自2012年以来,读书会的现场活动相继在玉桥街道办事处报告厅举办过15期,在乔庄商场地下一层举办过3期。

2014年3月,通州区图书馆支持张鹏和他的读书会定居于二层放映厅,北京读书会也正式更名为通州区图书馆读书会。今年1月11日,当第45期读书会举办时,仅在通州区图书馆就已经开办了27期交流活动。读友们多次与社会学者、名人、诗人面对面交流。

读长张鹏的业余时间几乎完全“属于读书会所有”,只要是节假日,他的身影就会游走于图书馆林立的书架间,向正在低头看书的读者们发上一张名片,向爱书人发出邀请, 通州区图书馆读书会在默默壮大。

张鹏这个搭讪读长,也不是任何人都搭讪。他说:“先要察言观色,凡是读书认真,若有所思,举止书卷气的读书人,应是读书馆‘常住民’,应为真心爱读书,属于志同道合,对方思忖之后,迟早会加入的。”在人人警觉的当下,陌生的善意搭讪遭遇误会是常有的事。为此,他丝毫也不难过,对于自己的“天生好人形象”非常有信心的他微笑着说:“没关系,搭讪也是交流锻炼,不成功也成长,要感谢它提醒我改变沟通方式,提高应变力……”

爱读一族:读书使人快乐

在网络群里,张鹏和读友们谈书品诗悟人生,读友们一起把好书互相推荐,热热闹闹网谈天下事。读友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少年,到八旬老爷爷,提起线下的读书演讲活动,开心不已。

80后年轻妈妈在读书会找到了重回读书岁月的感觉,她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当书籍成为第一至爱时,就会影响着孩子,令他受益终身。我想,如果要使自己更丰富,使孩子更优秀,那就应该与书为友……” 如今很多年轻的妈妈舍得花上万元给孩子报名上“早教班”,自己却不愿意花时间多读点书,不愿意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导致问题丛生。因此作为孩子母亲,更应该多读书学习。妈妈好好学习,孩子就会天天向上。

读友、教学培训导师大象爸爸加入读书会后,拓展亲子教育思路,他组织的专为年轻父母和孩子的大象爸爸沙龙,以独特积极的理念和方法,得到家长们的纷纷响应。大象爸爸说:“和张老师的出发点一样,我就是想通过读书,影响年轻的父母,从而给家长和孩子一个自由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有位八旬读友已做了读爷爷,可是每次周末读书演讲会都不会落场,他老人家年已80,热情不逊18。80后和八旬后都有,都一样爱读书,这让读长心里幸福满满。

家住怀柔的中年读爸孟先生,几年前,就带着女儿来参加读讲活动,当时,11岁的女儿沉默寡言,硬是被他拉上场,讲不出来,孩子当场大哭。回家后,孟先生督促女儿读书,参加读讲,毫不手软。女儿深知“读爸天下”,逃无可逃,乖顺地开始了读书演讲训练。而今,她开朗快乐,已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读书爱好者,写作和语言能力超出同龄孩子,狠心的读爸培养出了优秀的女儿!读友们见证了孩子的成长,由衷地感叹,读书改变性格,读书改变命运!

在参加读书会之前,李素静是一个内向的女孩,甚至对自己的交流能力有点自卑。参加了读书活动两年后,朋友都觉得她的变化很大,她甚至改变思路,做起了营销沟通类的工作,成为优秀白领。

读书会名气越来越大,更多的读书人,家长、孩子来加入。

一位七旬的读书爷爷说:“我小时候没有条件读书,现在生活这么好,我希望人们要自觉拒绝麻将、电脑游戏这些丧志的诱惑,注重养成读书习惯。我参加读书会也影响了儿孙呢。”读友们会心微笑:爷爷尚且在读书学习,晚辈哪能偷懒?

张鹏读长意味深长:一个人,即使读了“博士后”,不读书学习也是不行的。要提倡活到老,读书到老。读书给人带来的变化是潜移默化,但是不管你想成为什么,都先要成为读书人。

读书会:无压力、平等表达

通州河畔读书会的读友们,涉及编辑、律师、教师、会计师、企业管理人员,设计师、广告人员、科研人员等各种职业,书友轮番上台,畅谈生活读书感受,主题式读书演讲――

40期主题:父母课堂、一个留日学生的见闻;42期主题:眠云处士老师讲诗歌;43期主题:辩论海纳百川和宁缺毋滥……除了这些固定主题,敞开心扉,话题交流,讲故事,各种灵活形式、话题不拘一格,“最难忘的一件事”“谈谈你所喜爱的书”等环节最受书友们追捧。这期间,书友们轮番上台畅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和对某本书的感想。

你刚唱罢我登场,现场交流会书友们就这样快乐互动,掌声和笑声中心与心更近了。图书馆3个小时的交流总是让人意犹未尽,老张说“时间太快了,我还要说……”老李遗憾万分“我准备一周了,还没到我说就结束了,憋闷啊……”小王又说“我还没说完呢,要不然咱就路边打地摊说说吧……”听众们也没有尽兴,就是站在风里雨里,也得听他们把准备好的都讲出来,听进去。不能让大家带着遗憾走,既然谁都不想藏着掖着,既然听众们还没过足瘾,河畔有位爱心读友,把书房奉献出来,给大家再继续讲下半场。于是,每次图书馆时间结束后,大家集体迁徙。读友们快来啊!读书演讲会下半场开始啦……

读书会发起人张鹏介绍,读书会这个免费公益平台,开阔、宽松、自由,没有门槛,来去方便。每个来的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都可以讲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得到尊重,自由平等、无压力交流。

在北京这个快节奏的经济文化大都市,读书会柔软坚韧地把人们的心灵凝聚在一起,读书会创造了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以中国传统的文人雅集形式,影响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让人觉得心有所归,价值感和被尊重感倍增。

情书张学友范文第2篇

张穆(1805―1849),山西平定人,字石州,别署 斋,是晚清的一位地理学家、文学家、学者,又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爱国思想家。

从年龄上看,祁隽藻比张穆大12岁。张穆的三哥张丽暹娶祁隽藻的妹妹为妻,故为姻戚关系,是平辈。祁隽藻在《 斋文集》序中称:“称与石州,同乡姻戚也,交最深。”吴履敬在《 斋文集》的序中写道:“师既久不得志,以姻戚乡里,特蒙寿阳相国提挈周瞻,情谊甚笃。”

从官职来看,祁为朝中一品大员,名声显赫;而张穆,虽无官职,仅是祁的一员幕僚,但他在学术界影响极大,以博学称于京师。阮元称张穆是一代硕儒,皆为人重。因此,他们的友谊,不仅是姻戚关系,更主要的是互相砥励、探索经世之学的交往,共同关心国事的交往。从目前查到的资料看,祁隽藻与张穆的交往始于道光十一年,时祁隽藻39岁,在南书房任道光帝讲官,因母病请假,在老家寿阳侍奉母亲。张穆27岁,在平定准备九月的科考。据《石州年谱》记载,有“二月访祁叔颖于寿阳”的记载。祁隽藻《 亭诗集》“二月晦日大雪”诗曰:“回头笑问张公子,本色豪端已如此。(注:张石州过访信宿)”又据张穆诗集“五月下旬初抵江阴春圃侍郎邀偕同僚诸君游君山晚燕存雪亭即送许莲西大令归里”诗中写道“辛卯后与君聚面甚稀”。从以上三点史实说明,祁与张于道光十一年二月在寿阳见面,并住了两夜,是他俩最早的交往,最后的交往是道光二十九年冬,张穆在京去逝,祁隽藻派子祁世长为张穆料理丧事。在这十几年的交往中,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诗 友

祁、张的和诗甚多。在《 亭诗集》中,祁对张的和诗有14篇,在《 斋诗集》中,张对祁的和诗有6篇,在《张 斋词翰》集中,张和祁的词、诗有5篇。从两人的诗词唱和内容上看,有探求学问之诗:如道光十七年,祁在江阴学政任时,张穆为祁的幕僚,送祁隽藻龟砚一台,祁隽藻写了“宝贤堂龟砚歌为张石州瀛暹作”诗一首,是探求龟砚来历的。道光十九年,祁隽藻作“立春紫薇庭小集分韵得书字呈张石州并幕中诸君子”诗一首,是探求说文解字的。当时,祁正组织苗先路、俞理初、李申耆、张穆等人校刊宋本《说文解字系传》。道光十八年,祁隽藻请张穆看寿阳崇福寺僧卷。张穆特写“题宋刘右宗十八尊者卷得晨字”诗一首,与祁共探讨,对此卷作考证:有见物抒情之诗:如道光十八年,祁赠张梅一盆,张即作诗“春圃五兄惠盆梅赋谢”一首,祁又作诗“石州答送盆梅次和”。你唱我和,显得格外亲切。有叙事之诗:如张陪同祁到徐州试院时用祁诗韵作“徐州试院寄怀次叔颖校射韵二首”,阐述了他对校射的观感。祁在海州送张入都时写诗五首,表达了他对张的敬佩与爱慕之心。有互相砥励之诗:如道光二十一年,张穆看了祁隽藻的近作诗卷后,写了“题叔颖尚书近作诗卷”诗一首:“乍展新诗卷,如聆古艳歌,行间馀感慨,空外郁嵯峨。天意真难测,遐心喻岂多。中旗矜独尝,深隐更如何。”对祁诗作了恳切的评价。祁在道咸间提倡唐宋诗并存,是宋诗派的代表人物,被世人推崇为诗坛领袖。张穆的这一评论是忠恳的。道光二十六年,祁隽藻在“次韵答张石州(穆初名瀛暹)见赠”诗中写道:“不作凌云赋,偏闻下里歌。故交真落落,高论尚峨峨。老觉乡心重,诗怜壮岁多。莫辞今夕醉,离索意云何。”对张的诗和人品作了真诚的评述。咸丰七年,祁看到张穆临摹的阎潜邱先生的像卷时,写了“观 斋摹潜邱先生像卷怆然题后”诗一首:“潜邱自是汉经神,犹有 斋步后尘。当日谱成仍画像(阎谱石州所编),亦思写定得传人。一龛酹酒名何用,(石州附祀顾亭林祠),三箧遗书世尚珍(了斋诗文集、魏延昌地形记、蒙古游牧记已付梓)。看到屋梁衔落月,手题依旧泪痕新。”表达了他对张的深切怀念。咸丰九年十月初九为张石州的生日,祁特到报国寺顾亭林祠(张石州去世后同祀顾祠),祀张石州赋诗一首,以表友谊之情。

书 友

祁、张二人的书法交往与切磋很深。据《山西献征》记载:张书“出河南颜鲁公”,祁书“出颜、柳,参以山谷”。《山西书法通鉴》介绍:张“正行书师黄庭坚”。这说明,他俩的书法都师承于颜鲁公、黄庭坚,各自成面目,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祁为四书家之一,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之誉,张书有“冠绝一时,得之宝贵之”之称。

为了把颜真卿的书艺传于后世,张穆曾手摹宋拓颜真卿《忠义堂帖》,祁又请人复刻,藏于寿阳家塾。笔者近年曾见张穆刻本《忠义堂贴》一件,贴中有咸丰十一年冬祁隽藻跋云:“《忠义堂帖》平定张石州手摹颜鲁公书也,真迹在道州何子贞绍基家,子贞曾摹勒上石,今任槐庭复刻寿阳家塾,筋骨风格奕奕如生,它日此帖当与道州帖并传。”由此可见,祁、张二人对颜鲁公书法艺术的钟情与追求是一致的。

由于张穆与祁隽藻在书法方面交往甚深,书法功底互相了解,故张穆常为祁作字。据近代史料笔记丛书《苌楚斋四笔卷二》中记载:“明府(即张穆)复工书法,当时专为寿阳祁文端公隽藻作字。”“光绪丁未,予于厂肆中购得行书直幅,字迹确为明府,下款则为祁文端公,可见其事非诬。”笔者近年曾到全国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祁、张的手稿、拓本,对祁、张的字迹略知一二,在查访中也见得几件,字确为张穆所写,但落款则为祁隽藻。山西大学姚奠中先生家藏一幅对联:“民不饥寒为上瑞,酒余欢适似还乡。”落款署祁隽藻。联旁有祁题跋:“此 斋先生代拙笔也。同治五年得之厂肆,展对如闻笑语,益用惘然,其慎守之。谷日息园(祁晚号)七十四叟题记。”由是可知此作为张穆代祁所书。祁允张,已见张穆书法之高绝及祁对张书法的赞赏。从祁的题跋中得知,此联于同治五年得之厂肆,时张穆已去世7年。故祁有“展对如闻笑语,益用惘然”之慨。笔者还见过几件墓碑拓,字确是张穆写的。如给太谷柳君写的墓志,从字的风格上看,确系张穆所写,但署款为祁隽藻。以上史实足以证明,张穆确为祁隽藻之事。

笔者在查访中还发现,在同一地存有祁、张书的碑文有几处。北京报国寺(原慈仁寺)存有祁隽藻于道光二十八年为清代学者顾嗣立以隶书补写的“小秀野”碑额一块,张穆以楷体书写的四绝句并叙碑刻一块,上下对称,观者赞不绝口。慈仁寺当时为京城官吏、学者聚集之地,对祁、张两人书的碑有“祁、张合璧,堪为一绝”之称。

在山西高平县祁 (清道光朝曾任两广总督)的坟地有四通碑,其中有两通是由祁、张分别书写的楷书碑文,字迹端正工稳,给人以威严之感。

文 友

祁隽藻对张穆的文学功底特别敬重。他在《 斋诗文集》序中写道:“道光间有文学名都下者,曰平定张石州先生。”“极深研几于经”,“通孔氏微言大义,精训诂篆籀于史,通天文算术及地理之学”,“为文不经石州诃斥订正未可示人”。由于张穆才学过人,祁常请张作事,缮写公文,校刊书籍。道光十六年,祁隽藻在寿阳守孝毕,回京后即请张审定其父祁韵士所著《西域释地》,校订《西陲要略》四卷。张为《西域释地》写了序。同年九月,祁隽藻谋刻吴玉的奏稿(吴玉乃寿阳人,明代天启进士,崇祯初擢御史,为官清廉,有“铁面御史”之称,存有奏稿十余篇。祁为弘扬家乡学士正气,而谋刻吴的奏稿),特邀张校核。道光十九年,张为祁 藻(祁隽藻三兄)所撰《锄经草堂诗草集》作序。道光二十二年,祁给庶吉士讲课,对“阳水”之义不解,特请教张,张作书解答。道光二十五年,张又为祁韵士所著《藩部要略十八卷》进行复审,并复校《藩部世系表四卷》。

张穆在有生之年,不仅为祁隽藻校勘过书籍,而且“著书满家”,被学者推为“祭酒”。祁隽藻曾捐资刊刻了张撰写的《潜邱先生年谱》四卷(阎若琚〈1636―1704年〉字百诗,号潜邱,太原人,是清代汉学家之一),顾亭林年谱(顾炎武〈1612―1682年〉江苏昆州人,清代思想家、学者),以及张编校的《程侍郎遗集》。张去世后,还存有不少遗稿,祁隽藻会同好友何绍基、何愿船,以及张穆的门生吴子肃,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于咸丰八年完成了张穆的遗作《 斋诗文集》的整理核校,由寿阳祁氏刻本刊行。祁隽藻、何愿船为此书的刊行写了序。另外由何愿船费十年功夫为张穆整理补缺其编写的《蒙古游牧记》、《魏延昌地形记》二书,祁隽藻则在“详为披览”后捐资刊印,并为两书分别写了序。祁刊刻张书,为的是使“读史者得实事求是之资,临政者收经世致用之益”,资后世之知。据张穆在“蒙古游牧记自序”中介绍:他写《蒙古游牧记》是在校勘了祁韵士的《藩部要略》等书后,受其影响而著的。在当时,祁韵士和张穆的舆地学之书,与张穆撰写的顾阎年谱倍受学者关注。祁隽藻在《蒙古游牧记》序中写道:“著述卓然不朽者,厥有二端:陈古义之书,则贵乎实事求是;论今事之书,则贵科经世之用。二者不可兼得。而张石州《蒙古游牧记》独能兼之。”后人梁启超在《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将顾、阎、祁、张均列为在学术上有突出贡献者。据此可知,顾、阎、祁、张的不朽著作,能刊印行世,受到后人的推崇,与祁隽藻等人的辛勤整理核校,捐资雕刻刊印是分不开的。由此说明,祁隽藻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有经世致用思想的爱国者。

挚 友

祁与张的交往除诗、书、文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交往,那就是他俩既是亲戚,又是挚友。他俩在一起共事时,推心置腹促膝畅谈,“衔杯酒,论古今,析疑辩难”。道光二十四年,张穆收到徐继著《瀛环志略》前三卷,急复信,赞称此书为:“考据之精,文诗之美,允为海国破荒之作。”道光二十八年,此书刊行问世,却遭到一些人的攻击,说《瀛环志略》是和书。祁隽藻看后,对此书“见而嘉之”,说《瀛环志略》不是和书,是战书。尽管当时还有人诬告徐,但由于祁、张在朝中的积极宣传,肯定此书,徐才免遭奇祸。

祁、张不在一起时,也是书来信往,互相关心。祁工作上有事,张常帮忙。道光二十四年张在“与祁叔颖枢密书”中对如何选才用才向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生活有难,祁常接济。当时,祁每月有俸银,而张没有,所以祁每遇张家有困难时,即派人送银接济。据《祁氏遗墨》记载:“张要续妻,即送银五十两,后又送张三十两。”“张要迁居,送银二十两。”道光二十五年,祁隽藻的陈夫人去世,张送挽联一幅:“戚党同声称孝妇,中闺感涕失良朋”,表达了自己对陈夫人的敬佩之情。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张穆的三兄在京去世,祁隽藻“全力为之部署,并遣使扶柩,迎眷属归里”。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张石州一连给祁写信两封,说明家境,两年迭遭恶运,伯兄、三兄、妻诸丧,子早夭。祁当时正奉旨赴甘肃查办案件,在途中看完信后,即复信。他在信中写道:“读足下手书,阅之,几至泪下。”并以自身经历劝张望穆要注意身体,“隽往年亦饱尝此味,无可如何。只好排遣,读书便是排遣上药。先儒格言尤能治之症。日玩数页,平心观理,可以蠲忿忘忧,通闭解结。万勿为境累心累身。”应“以‘痴聋’二字处之”。张穆还未接到祁隽藻的信,就于年冬去世。祁隽藻闻讯后,即派子祁世长为张穆办理丧事。咸丰二年,祁隽藻为张穆书写了墓碣,何愿船为张撰写了墓志铭,由何绍基书丹,对张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墓碑和墓志铭现存张穆的故乡大阳泉。从碑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为失去这一友人而倍感痛惜,为“以表于乡,而传于后”,特写此碑。

张穆去世后,祁隽藻妹以次子孝瞻嗣之,并抚育了张的遗女招姑,全家一切费用全由祁供给。咸丰五年十一月,祁隽藻妹领招姑赴京,祁见招姑聪慧,绰有父风,感叹成诗,特以追念。

纵观祁、张一生,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他俩都出身于京都官宦之家。祁隽藻的父亲祁韵士是户部郎中,张穆的父亲张敦颐是嘉庆进士,翰林院编修。他们的先辈都是由耕读参加考试而走向仕途的,都提倡俭朴,为官清廉。他们在少年时,都受过严格的家教,同为晋阳书院学生,有过良好的教育,为后来治学为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以文致事,学以致用。有把学问和现实结合起来,以行践学,以德育人。在学术上能兼融交收,提倡汉宋儒并重,唐宋诗并存。共同关心国事,顾念民疾。曾出版过多部著作,传于后世,影响极深。

三是有浓厚的乡土感情。从他们的遗作中看,对故乡风土人情、农业生产、地理名贤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都有不少记载,渗透着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情书张学友范文第3篇

一、1933年,在六合场的一垅田埂上,养母送别了加入工农红军的张思德

谷娃子是张思德的小名,1915年4月19日,正是谷雨时节,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场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中。瘦弱多病的生母朱氏7个月后就离开了人间。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刘光友刚生养了一个女儿,谷娃子是吃婶婶的奶和米糊长大的。

养父张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艰苦。他给地主扛活,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养母生下女儿张桂香才4个月,身体还很虚弱,为了活命,就把两个娃娃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干活。刘光友视张思德如己出,对其疼爱有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娘上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

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一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刘光友的张桂香后来不幸夭折,1931年,丈夫张行忠也在贫病中去世。

1933年,在六合场(今“思德乡”)的一垅田埂上,老人送别了加入工农红军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再也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六合场。

二、《老三篇》彻底该变了刘光友的人生轨迹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的追悼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为人民服务》,数年后成为《老三篇》。正是《老三篇》,彻底该变了刘光友的人生轨迹。

“”前几年,刘光友住在仪陇县柳垭区六合场公社所在地不远处的一幢简陋的房屋内,人们亲切地叫她张妈妈。她的丈夫、儿女死得早,家中没有别的亲人,又上了年纪,生活难以自行料理,加上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1965年,仪陇县革委会选派张思德的远房堂弟张思忠和乡妇联主任戴素芳担任她的生活秘书,负责其生活起居,安排接待来访等工作。

1966年,刘光友被西南地区评为学习著作的积极分子。此年,全国上下掀起学习英雄王杰的热潮,73岁的刘光友以英雄母亲的身份,发出了向英雄王杰学习的倡议,号召广大青少年积极为人民服务,争当的好学生。此后不久,张思德母亲倡议学习王杰的消息被带出山外,见诸报端。

张思德生前的一位亲密战友陈耀,转业在北京某建材公司任负责人。他从报上看到了刘光友的倡议书,得知牺牲战友的母亲尚在人世,兴奋不已,立即以私人名义向她发出去北京观光的邀请函。9月27日,刘光友和戴素芳来到北京,陈耀安顿好她们后,找到了张思德生前所在的部队首长古远兴和张宏。古远兴立即决定:一、此事向朱总司令汇报,告诉他家乡来客人了;二、向中央有关部门申请,张妈妈以嘉宾身份参加天安门国庆观礼。

9月29日,中央警卫团参谋长、张思德战友古远兴和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宏通知了刘光友、戴素芳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时间和地点,她们的席位安排在天安门西边的观礼台前。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万众欢腾。刘光友胸带各界人士赠送的十几枚像章,从广场向观礼台走去时,、、、等中央首长已经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了。

第一次亲眼见到,刘光友激动得哭了,她恍如梦中,一声接一声地高呼:“万岁。”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的海洋、人的海洋,那壮观的场面,令刘光友激动地对戴素芳说:“素芳呐,我一个没知没识的农村老婆子,能亲眼看见当今的‘皇帝’,是哪世修来的福啊!”戴素芳说:“张妈妈,不叫皇帝,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刘光友喃喃地说:“都一样,都一样……”

约半小时后,一位来到刘光友面前,问道:“请问这位老人家是张思德同志的母亲张妈妈吗?”刘光友连忙擦了擦泪花:“我就是。”“总司令想接见你,请跟我来。”

同志说着扶起刘光友,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贵宾休息厅。见到刘光友进来,朱总司令起身拉着她的手,用浓厚的四川口音拉起了家常,问起家乡的情况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刘光友年纪大了,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戴素芳大方地回答了总司令的问话。

微笑着招呼刘光友、戴素芳吃葡萄、苹果。刘光友胸带碗口大的像章,手握小红书,坐在椅子上,同罗盛教的父亲、刘胡兰的母亲、的母亲等一同合影。

第二天中午,朱总司令又派车来接刘光友、戴素芳进入中南海,设家宴招待了她们。刘光友和戴素芳平生第一次吃上了哈密瓜。

三、刘光友回归了一个老年农妇的本来面目,悄悄地走了

驻京部队不知从何处得知张思德母亲来京的消息,纷纷派人来友谊宾馆,邀请她到部队作报告。张妈妈文化有限,整理不出太多报告性的语言,只有给战士们讲些谷娃子少年时代的故事。戴素芳在旁边不时进行提示和补充。国庆观礼后的20多天,张妈妈的日子几乎全是在军营里度过的。掌声、笑声、鲜花簇拥着她,刘光友为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而骄傲。

启程那天,陈耀等人和一大群战士到火车站送刘光友、戴素芳。车窗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那沉闷的汽笛无情地催发,一声声“再见,张妈妈”的依依惜别声,被钢轨与车轮的铿锵声碾碎时,张妈妈哭得如泪人一般。

刘光友北京观礼,立即引起四川省各级革委会的高度重视,他们把刘光友作为一面旗帜,作为学习著作的活教材,于是刘光友开始了三年上百场的报告、演讲。重庆的“815战斗团”聘请她担任政委,派系斗争中拉她作后盾,她像首长一样看望红卫兵小将,从某种角度而言,她已经变成另一尊“神”。

出生于1893年的刘光友是文盲,每次演讲,每场报告,都是他的侄儿张思忠并教她背熟后,由她发表出来。她年龄大了,有时讲着讲着就背不出来了,难免走样,但大家仍然恭恭敬敬地听着。

面对无数激动得忘乎所以的红卫兵小将,她也很激动,面对无数个要求签名的语录本,她在戴素芳的辅导下,学会了“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刘光友”这几个字。甚至干脆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印章,让红卫兵随意盖在珍藏的语录本上。

刘光友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每日三餐都要端一碗饭放在的像下面:“,您老人家也该吃饭了。”被仪陇县武装部接待的那些日子,吃住都是公家的,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可刘光友常常吃剩饭,饭菜发霉了,也要吃,还常常教育晚辈:“我们要节约粮食,备战备荒为人民。”

1971年,78岁高龄的刘光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活得已经很累的刘光友再也不愿过不干农活的日子,她要回老家看看庄稼长得什么样子。是年10月12日清晨,她很早就来到老屋后的山坡上点种豌豆,自己挖坑自己点种子,退着走,不小心一脚踩空,从坡上滚下,跌下一丈多高的崖坎沟内,一个时辰后,人们才发现老人已经悄悄地走了。

刘光友回归了一个老年农妇的本来面目,悄悄地走了。

在刘光友的住处,人们共清理出塑像、像章、红宝书数千套,清出人民币现金1482.96元,粮票1648斤、布票10丈、军用棉大衣24件。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子弟兵,热爱、关心英雄母亲的儿女们从迢迢千里之外寄来的。

情书张学友范文第4篇

议论文的构思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些事物,孤立去谈,易平淡、枯燥,如果展开联想,由这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去突出事物的特征,发掘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使议论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路变得活泼而开阔。

除了古今联想以外,还可进行类似联想(有相似的特点或本质)、对比联想(有相反的性质)、因果联想、连锁联想等等。

看到比较抽象的论题,笼统地谈,议论就很难展开。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所要讨论的事物分一分类。

比如对“友谊”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难以深层论述。这时,我们可将不同类型的友谊分一分类,这样就可打开思路。

友谊,按不同时代,可以分成“伯牙摔琴”、“桃园结义”式的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友谊;“基督——博爱”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友谊;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典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友谊。

按不同的目的,可以分成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利益而建立的友谊,为了阶级、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产生的友谊。

按不同的性质,可以分成在共同的奋斗中,互相深刻了解建立起来的友谊;在一起吃喝玩乐中,互相吹吹拍拍建立起来的“友谊”。

按不同的内容,又可以分成,在你工作遭受挫折时给你帮助,生活遇到烦恼时给你安抚的友谊;在你一帆风顺时给你捧场,在你自鸣得意时为你叫好 的“友谊”;“患难相共、生死相托”的友谊;“利则相攘(偷窃)、患则相倾(坑害)”的“友谊”;君子之间“淡淡如水”的友谊;小人之间“甘言如饴”的 “友谊”……

有了分类,可供议论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了。分类,不仅打开了你的思路,而且使你看到了问题的深入。由此看出,分类法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把那些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把论题加上其他成分,进行变形思考的方法。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就这个概念来谈就很容易使议论空泛、不深入。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层递”的方法,缩小议论,使文章层层深入。

层递法可分两种方式:

一种是增加定语,随着论题不断增加定语,文章的思路便不断向前发展,议论的范围就不断集中到更小的范围之内。比如《谈奋斗》这样一个题目,第一层可以泛谈“奋斗”,第二层增加成分,谈“青年的奋斗”,第三层继续增加成分,谈“二十世纪中国青年的奋斗”;

另外一种方式是扩展论题内容,把一个抽象的论题具体化,从而使文章思路更开阔、论述更全面。比如《论学习》这个题目,就可以先谈“学习的目的”,其次谈“学习的兴趣”;再次谈“学习的规律”;最后谈“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意使用层递法时,第一种情况不要出现论点转移,第二种情况增加成分以后的概念只能作为分论点,不要造成论点不集中的情况。

即在论证过程中对论据进行阐明、解释,把论据中蕴涵的借以证明论点的内容揭示得更鲜明、更充分。可借助于这一方法打开思路。

例如,邓拓的《不要秘诀的秘诀》中,曾引用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的一段话来论证读书不能求助于“秘诀”,而须自己下功夫: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接着作者作了如下阐释: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 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人。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 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还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通过对一段文言文的阐释,借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的阐述,以使观点鲜明、突出。

情书张学友范文第5篇

文/静娴

2014年8月14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刘玉刚犯故意杀人罪,因其系犯罪预备,且认罪态度较好,依法判处刘玉刚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二年。

“摇一摇”结识单亲妈妈

今年19岁的刘玉刚于2010年从西北老家独自一人来北京上学,就读于某知名大学,上了两年预科,现在是一名大二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刘玉刚的成绩不太理想。再加上性格单纯、不善交际,刘玉刚的朋友并不多。看着周围的同学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刘玉刚打心眼里羡慕。

2013年11月11日晚上8点,心情低落的刘玉刚拿着手机玩儿,点开了微信中的“摇一摇”。这时,一个叫“张友丽”的名字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姓别显示“女”。刘玉刚将其加为好友,两人就此攀谈起来。

通过聊天,刘玉刚认定张友丽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他试着约张友丽见面,没想到张友丽同意了。接下来的几天,两人一起逛街、吃饭、聊天,让第一次谈恋爱的刘玉刚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甜蜜。就这样,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发生了性关系。

交往几周后,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刘玉刚得知,张友丽竟然有一个4岁的儿子。刚知道这个消息时,刘玉刚心有不悦,冷了张友丽几日。但一想到“只要她是真心的,我不介意她的过去”,刘玉刚又主动找张友丽和好了。这时,刘玉刚发现,张友丽对他的态度起了变化,她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着要分手。就这样分分合合的,2014年2月末,两人彻底分手了。

分手后,刘玉刚仍对张友丽念念不忘,多次通过发短信约张友丽见面。就在此时,刘玉刚的学业也亮起了红灯。因为旷课、迟到,刘玉刚挂科了,也因此被学业警告。这意味着,如果再有一次学业警告,刘玉刚就会被学校劝退。

一时间,情感的坎坷和学业的挫折压得刘玉刚喘不过气来。他渴望女友的安慰,可张友丽却对刘玉刚置之不理,既不回短信,也不接电话,更不同意与刘玉刚见面。这让本已由爱生恨的刘玉刚十分恼怒,他决定报复张友丽。

发出“死亡短信”报复女友

在得知张友丽租住的三居室中一直空着一间,刘玉刚找到房地产中介公司,想租下这间空房间。由于他还是学生,手头不宽裕,他便和中介公司商量着,先临时住10天,每天40元。他想,“我租住在她隔壁屋里,看她还敢和别人在一起不”。

一天早上,还在睡梦中的刘玉刚模模糊糊地听见有个男人的声音出现在张友丽的房间里。没过多久,张友丽跟着那个男人出去了。刘玉刚再也睡不着觉了,想到昔日的初恋女友正在和别的男人在一起,他感到胸口一阵疼痛,心中烦闷不已。他给张友丽打电话,张友丽没有接;他又给张友丽发信息让她回来,张友丽仍没有回应。“张友丽这样对我,我要和她同归于尽!”刘玉刚首先想到和张友丽一起服用安眠药。他打开电脑,指尖在键盘上快速输入“安眠药”、“杀人”等字眼。经过查询,刘玉刚了解到安眠药不仅是处方药,而且需要大量服用才能致死,于是放弃了这种想法。“直接用刀捅死她,省事儿!从她身后割断她的脖子,把尸体从窗户扔下去,我再跳楼!”他作了最后的决定。

刘玉刚到楼下的百货商店,想买把刀,恰好看见百货商店的柜台上有一把水果刀。他让老板帮他拿了两包香烟和一瓶二锅头白酒,趁着老板扭身取货的时候,悄悄地将水果刀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回到租住屋后,刘玉刚边喝酒边给张友丽打电话。张友丽不接电话,他就发短信:“你在哪里?我现在压力大,你回来陪我,不然你会永远后悔!”、“你今晚要是不回来,我就杀了你和你家人!”

这时,“家人”两个字让刘玉刚想到远在甘肃老家的年迈的父母,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母的“老来子”,他从小备受宠爱。刘玉刚走到书桌前,铺开一张纸,慢慢地写道:“爸爸,每次想到我现在的情况.我都感觉十分内疚。从考上大学后,我就一直让你失望。你每月只花400元,而我现在每月要花2000元。我对不起你对我的好。我交了个女朋友,为她花你们辛辛苦苦省下的钱。我现在面临第二次学业警告,我可能真的没办法通过了。女友又和我分了手。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浑浑噩噩地活着有什么意思!我要把张友丽送上天,然后我也走,让你们彻底失去负担。对不起,爸爸。”

就在刘玉刚撰写遗书时,张友丽看到刘玉刚发来的一个一个威胁短信,十分害怕。为了家人和自身的安全,她选择了报警。警察很快到刘玉刚的住处将其抓获归案。

从一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到现在成为一名站在审判席上的被告人,法庭上的刘玉刚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呆呆地站在审判席上,目光暗淡,似乎当天的审判和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开庭前一天,已经取保候审的刘玉刚竟然还因为睡觉错过了去法院见法官的时间。

庭审过程中,面对公诉人的讯问和法官的提问,刘玉刚“惜字如金”,用最简洁的话语进行回答。职业的敏感性让本案的主审法官李娜意识到,刘玉刚还沉浸在与张友丽的失败恋爱和学业的荒废中,无法承受目前的状况。最终,刘玉刚被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二年。

(当事人均为化名)

法官说法

犯罪预备已构成犯罪

相关期刊更多

轻金属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青少年书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图书与情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