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导式;应用;反思

众所周知,有效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课改下的基本教学理念,也是影响高效语文课堂,确保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与语文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求知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因此,本文就对学导式教学法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导式课堂中的主人。

一、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自主阅读、自主看相关的视频、自主练习是学导式教学法应用的第一步,也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自学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父母的两种不同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等等。之后,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词、自主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放一些音乐,比如:“爸爸妈妈辛苦了”“妈妈我想你了”等等,目的就是要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解疑环节

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评价结果呢?还有学生提出:爸爸的评价太不客气了,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还有学生提出:父母的这种做法孩子能理解吗?如果理解了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理解呢,孩子会不会记恨父亲呢?……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一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来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

联系。

三、精讲环节

精讲环节是指在结束了上两个环节之后,我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未能解答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讲

解,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比如:我针对“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看待父母不同的爱?”等相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效率最大化地实现,同时也在强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演练环节

该环节是学导式教学法应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更是明确改进方向的重要环节。所以,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完成了下面几道练习题,如:

(1)思考:“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2)为什么作者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如何理解这两种“爱”。

……

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解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思:

上文仅是对学导式教学法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中应用过程的简单介绍。不过也可以看出,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比如:(1)时间的搭配上。在自主学习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紧张,很多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的时候,我们就结束了自学,导致在解疑环节看不到他们的表现,致使后面的环节越拉越远,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自然而然地就被排除到活动之外,严重不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2)精讲环节过细。其实有些问题学生在“解疑环节”已经讨论过,比如:父母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一问题,从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我们就已经将这一问题抛出来,因为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是重难点,所以可以说,学生从自学、解疑讨论这些环节都不会脱离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所以,在精讲环节,我们不需要再用过多的篇幅进行讲解,只需要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明确观点即可。

综上所述,学导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而且在反思中我们也看到了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所以,在以后的应用中,我们要重新学习、重新认识,以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有一回单元考试,我考了94分。终于盼到放学了,我捧着考卷欢天喜地地往回家路上跑,恨不得像小鸟一样飞起来,只要扇几下翅膀就能到家。

到了家门口,我猛地推开门,得意洋洋地大声宣布:“94分,94分!我考了94分啦!”

“哈哈哈……不错嘛!”爷爷笑眯眯地给我倒了杯橙汁。

我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大口地喝橙汁,顺手把考卷放在桌上。

奶奶端着一盘热菜,从厨房走来,冷冷地说:“才94分就高兴成这样!要是考了一百分,还不得把房子给拆了!”

我的心仿佛被奶奶的话重重一击,很是痛了一下。我撅起小嘴,小声地嘀咕:“我已经是班里前十名了……”

我本来以为奶奶知道我的成绩排在前十名,会表扬几句,没想到适得其反——奶奶目不转睛地看着桌上的考卷,指着一个个红“叉叉”,严厉地批评道:“你看看,这错的题……根本就不该错!如果不是粗心大意,你可以考第一的……”

我委屈极了,心一下子从颠峰跌落到谷底,接着冻成了冰坨,似乎比考“砸”了还难受,垂头丧气地走进书房。爷爷紧随身后,和颜悦色地陪我说了一些安慰的话。

后来,他又去厨房说服奶奶,只听爷爷说:“孩子考前十名已经很好了,要求没必要那么严格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潜心涵咏,推敲词句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谈不上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我们必须对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字里行间的用意,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辨批注。让他们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辨中明,在说中得。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在学生推敲字词中,加以指导、点拨,拓展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桥》这篇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文中还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可让学生用心体会洪水急速上涨的危急画面,配以动态的录象画面,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第15~27自然段有关“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描写中,教师可以紧紧抓住两个“吼”字做文章。先是老汉的第一次“吼”,为何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而第二次“吼”,他却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读到最后四段时,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他们俩是父子的关系。这样的结构安排与平时所学文章的过程叙述差异在哪里?在独特的结构安排中,感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两个“吼”字进行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和不容争辩等,感悟老汉对儿子深沉的“爱”。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验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达的不同涵义,在情感上深化了自己的认识。

二、深刻思考,还原生活

记得沈大安老师说过:“ ‘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学生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时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通过阅读会领悟到怎样的意义呢?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教者要紧紧围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话,让学生重构故事。师:“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那么,父亲又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到底谁说得对?”课中,教师环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矛盾来训练“说话”,学生用自己独特体验来感受文本语言,内化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习惯表达出来;让学生积极发言,说得顺理成章,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熏染学生的情感。

细读文本既要投情入境,又要还原生活。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就会有更深的感悟。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在你生活中,像母亲这样的爱,有吗?”“父亲的爱,那种类似‘糟糕透了’的爱,有吗?”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例举了一个个感人的例子。通过读和说,学生的语感逐渐培养起来,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了升华。

三、知人论世,纵横比较

语文专家建议: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首苏轼的诗词。如教《题西林壁》时,教师可以查阅许多材料,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分析了写作背景,剖析了诗文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阅读了吴小如先生的鉴赏文章。这首七绝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在一起。这首诗描写自然景物,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诗中字面意思浅显,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课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习,探讨诗的含义,交流讨论的心得。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明白: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真切感受诗文带来的审美情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源于疑 妙趣横生 因势利导 抛砖引玉 受益无穷

正文:

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谈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揭示课题,以“疑” 导入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一些有趣的、发人深思的题目,往往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如果在教学时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因势利导,便可在课堂中事半功倍,取得明显的效果!

例如,我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发现这个题目与众不同,学生不能一下子明白,怎样从题目入手呢?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刹时,同学们高高举起小手,有的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加“”?”有的问:“精彩和糟糕是反义词,本课是讲两件意义相反的事吗?”还有的追问“为什么精彩的事情还会糟糕透呢?”等等,学生的一系列问题,不正是他们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吗?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暗暗叫好,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必然更加关注,也就会更用心地去学课文,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以“情”导入

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位专家说: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借助音乐渲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等来创设情。

一个令我十分难忘的课堂导入是2007年上学期我去外省举办的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其中一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一枝白玫瑰》时,是这样导入的,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的确,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在听这首歌曲时场内几十名学生和数百名听课老师寂然无声,无不为歌曲的凄凉所感动,之后,是老师满怀深情,又抑扬顿挫地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一对父母在缆车坠落悬崖时,用自己的双手高高托起自己的女儿,听到这里我发现学生们个个眼眶发红,一转身,发现身边几位老师也捂着鼻子,强忍着眼泪。老师沉默片刻后,即而引出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枝白玫瑰》,情境在一个连着一个的紧密联系中逐个铺垫,学生的情感一点点地被激发出来,一方面利用学生已经激发出来的情绪,一方面又通过情境的继续创设强化情感,加深对文中小男孩的同情。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与课文有关的富有激情的语言、精美的彩图、录像、多媒体课件来导入,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气氛感染,把学生带到形象、生动情境中。

三、激发欲望,以“趣”导入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语文教师应以充实的感情,动人的语言,恰当的姿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片断入题,用娱乐游戏开头,用猜谜活动开篇,用小表演引入等,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狐狸和乌鸦》的开篇我是这样导入的:我首先着眼于趣味性,开始接触课文,让学生先听录音,接着请几个孩子戴上狐狸和乌鸦的头饰,站在画有大树、树洞、雀巢的黑板前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体会狐狸怎样三次行骗,乌鸦爱听奉承话而上当受骗的情节,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这样的开篇,有活泼的形式、有动人的情节、有扣人心弦的场面、有形象逼真的表演,趣味横生,使学生很有兴趣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导语,就会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其心理达到最佳状态。

四、复习旧知,以“忆”导入

复习旧知,以“忆”导入就是通过回忆旧知识来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其实导入新课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设计话题,以“议”导入;运用课件直观导入;教具演示导入……每一种导入的方式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更不是固定的模式。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让导入抛砖引玉,让学生受益无穷,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1、杨文惠 《汉语课堂教学实用技巧72法》

2、赖新元 《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

3、李涛 《最新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作者: 辽宁省辽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英煜

电话:0412-2234388 手机:13841925222 邮编:11120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提问时机 发问点 开放性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有提问数量泛滥、提问质量低下、语言表述不当、缺乏灵活生动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如今的课堂提问与有效的课堂提问相距甚远。因此,积极探究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改变无效、低效的课堂提问现状,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与效率,是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当前应重点思考和深入分析的问题。下面笔者试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感悟阐述。

一、正确把握课堂提问时机,有效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时机的选择是异常重要的。因为过早或过晚,都无法有效发挥提问的作用和价值。如提问过早,学生会由于缺乏对文本内容的认识,产生启而不发的状况;提问过晚,则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问就会流于形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应该正确把握提问时机,以便有效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对问题进行积极研究和探索的状态中。

例如以《那天》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某一天你买的中奖了,你会是什么反应?”“大声欢呼!”“兴奋得跳起来!”“我会告诉所有人!”……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想法。“看来大家的反应都是很兴奋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叫《那天》,看到这一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谁了?这个人是不是十分兴奋?那天发生了什么事……”“看来大家都有不同的疑问,现在,就请你们带着你们心中的疑问,来跟随老师一起来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看看究竟的事情经过是怎样的。”这样我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贴近人们生活实际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问题,而不是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具体问题,既避免因为学生对文本内容缺乏了解而不知所云的情况,又带领学生顺利进入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为接下来语文学习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二、有效设计问题发问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和需要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仅包括在什么时间提出问题,还在于在哪里提出问题。因为语文教材内容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用提问的形式呈现,如果提问过于频繁,那么整节课就会变成满堂问,学生会对回答问题产生厌倦情绪,提问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效设计问题发问点,如此才能切实发挥提问的功效,学生才会产生探索的兴趣和需要。比如在文本内容中,常常会有在表面看来有矛盾的地方,当然,这种情况绝非由于作者的疏忽造成的,假若真的存在矛盾,必定会有其恰当合理之处,这时我们可以此为提问的发问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此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和需要。

例如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看了说“精彩极了”,让作者洋洋得意,而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让作者痛哭起来。那么,同一首诗,为什么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会完全相反呢?这似乎看起来矛盾,在此提问:“为什么母亲和父亲对作者同一首诗的评价会是完全相反的?”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快速投入寻求答案的状态中。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学生会从“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处发现――那就是爱”这句话中找出答案。这样通过在看似矛盾之处提问,既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需要,又让学生体会作者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所包含的爱,感受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注重课堂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基本是唯一固定的,这种提问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想象能力被限制,而且课堂气氛是压抑、沉闷的。有的课文,作者常常会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读者通过细心揣摩和深入思考,深刻感受到文本内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在提问时,可不必局限于对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进行提问,而是在课文的“留白处”进行提问,使提问呈现出“开放性”特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此既能让学生深深感悟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以《凡卡》这篇课文为例,课文的结尾处以凡卡的一个梦结尾: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此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问题:那么,你认为凡卡的爷爷会受到他的信吗?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思。除此之外,还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将本篇课文与《小火柴的小女孩》对比,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你能给两位小主人公写几句话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通过提出这两个富有开放性特征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既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及对俄黑暗社会的憎恨,又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探究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提问策略,使教师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切实发挥提问的功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