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酱紫色

酱紫色

酱紫色范文第1篇

彩色蔬菜是指蔬菜的叶、茎、果、花等食用部位的颜色特别艳丽、多彩,其色彩有别于普通蔬菜。彩色蔬菜种类繁多,来源各异,有引入国外品种种植的,有采用特殊栽培技术培养而成的,还有从野生植物、观赏植物转入培植的。营养研究表明,蔬菜中食用部分颜色越深、色彩越艳丽,营养成分越丰富,营养素含量也越高。

三色彩椒圈

主菜特点:彩椒有黄欧宝、橘西亚、白公主、红将军、紫贵人等品种,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钙、磷、钾、铁、锌等,尤其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含量丰富,营养价值列蔬菜之首。彩色甜椒的嫩果与老熟果均可食用,可炒可拌,尤以生食质脆嫩味清甜为佳。

原料:红甜椒、黄甜椒、紫甜椒、美极鲜酱油、洋葱末、盐、白糖、鸡精和精制油。

制作:三色甜椒整只直切成圈,洗净。锅中放入清水,加盐及精制油,水沸入甜椒圈,略烫捞出,放盆内。炒锅烧热,放少许油煸香洋葱末,加美极鲜酱油、白糖和鸡精,调匀淋浇甜椒之上即可。

瓜姜甘蓝卷

主菜特点:紫甘蓝与结球甘蓝、羽衣甘蓝、花椰菜等一样,是甘蓝逐渐演化的一个品种。据分析,紫甘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还含有其他多种营养素。紫甘蓝的食用方法很多,可清炒、凉拌、汤食和腌渍,风味清新、素净。

原料:紫甘蓝、酱姜、酱瓜、盐、汤、鸡精、泡椒、蒜蓉粉和香油。

制作:紫甘蓝顺瓣剥开,洗净,切成长方形片,酱姜、酱瓜清水略浸,切成细丝,泡椒切成末。紫甘蓝片用盐腌渍后放平,放入酱瓜、酱姜丝包成菜卷,泡椒点缀当中,竖放盘中,将汤、蒜粉和香油调匀后浇在菜卷上即成。

玻璃葫芦片

主菜特点:彩色西葫芦是近年来引进的嫩果,有金皮西葫芦、珍珠西葫芦等。彩色西葫芦嫩果中富含葡萄糖、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淀粉等多种营养物质。彩色西葫芦可炒食、凉拌或做馅,味甜鲜美。

原料:彩色西葫芦、青笋、胡萝卜、白醋、糖、柠檬汁和盐。

制作:彩色西葫芦洗净,切薄片;青笋、胡萝卜切薄片,入沸水略烫,用净水冷却,放入由白醋、糖、盐、柠檬汁等配制的卤汁中,浸制入味后取出,叠片放入盆内,浇上糖醋汁即成。

橘香双彩茄

主菜特点:彩色番茄有圆形、长圆形、扁圆形、梨形、樱桃形等,色彩有粉红、橙红、绿、黄等,品种有缤纷番茄、绿番茄、樱桃番茄、红洋梨番茄、黄珍珠番茄等。彩色番茄营养丰富,尤其是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比一般番茄高。彩色番茄色彩多样,柔软,甜酸适度,既可作菜肴,也可当水果。

酱紫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坛紫菜;研制;正交试验;最佳配方

abstractin order to develop good taste laver products of haitanesis,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best ingredients of the product formula was determined as follows:edible oil 0.15g,sugar 0.30g,soy sauce 0.06g,mushroom extraction 0.35g.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of microbial detection,the indicators of the best formulation were in line with food safety.

key wordslaver haitanensis;development;orthogonal test;best formula

紫菜属红藻类,中医学认为紫菜性味属甘、咸、寒,有化痰软坚、清热利尿、补肾养心之功效[1]。坛紫菜是一种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干品低于0.5%)食品,且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历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珍贵的海味品。据分析,坛紫菜干品中含粗蛋白质20%~35%(不同品种、不同时期、不同加工方法的产品含量不一样),与大豆含量近似,约为大米的5倍、面(麦)粉的6倍、猪肉的2.6倍、牛肉的2.7倍,而且较易消化;坛紫菜富含18种氨基酸,包括人类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含量高,其中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占总量的1/2,使坛紫菜特别鲜美;所含乌甙酸使坛紫菜有特殊的香草味;所含肌甙酸和甘露醇使坛紫菜显示干鱼松味,这样坛紫菜就明显地兼有荤、素两类菜肴的风味。坛紫菜所含维生素也是十分丰富的。维生素a的含量约为牛奶的67倍,比牛肉、鸡蛋、桔子、番茄都高;含维生素b1是牛肉的6倍、鸡蛋的2.5倍、桔子和番茄的2~3倍;含维生素b2远远超过牛肉、桔子、番茄、菠菜的含量;维生素c的含量虽低于菠菜、桔子,却与番茄相等。坛紫菜还含有较多的糖类、钙、磷、铁等无机盐类。当然,坛紫菜的营养成分还与养殖的水域环境、采收次数有关[2,3],总体来说,坛紫菜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

坛紫菜产业要有进一步的发展,产业化加工生产是必然的选择[4-6],试验以卖相和味道为目标,以酱油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食用油添加量、香菇提取液添加量为条件,进行多因素试验,选择出最佳的辅助料添加量,以增强坛紫菜的卖相和味道,从而提高销量。同时,对最佳处理料进行必要的食品安全指标检测,以判断其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坛紫菜由浙江孝心水产养殖公司提供,采自东海海域浮筏式吊养坛紫菜,采收时间为当年11~12月。

1.2试验设备

紫菜加工一次中试设备(faj8dr-8wl),连云港富安紫菜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紫菜再干机(fazzg-24),连云港富安紫菜机械有限公司生产;智能型紫菜加工二次中试设备,江苏瑞雪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试验方法

1.3.1前烤线。设定前烤线温度达到220℃,进入前烤线时间一般1min左右,能杀死产品中所有细菌,然后传送进入加调味料线,添加试验所需的辅助料。

1.3.2后烤线。后烤线温度设定170℃,后烤线处理过的坛紫菜经再干机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感官及安全指标的测定。

1.3.3感官指标测定。感官指标测定采用加权评分法,通过视、嗅、味等感官对产品色、香、味综合描述、评分,色泽30分、香气30分、口感40分、总分100分,评价标准见表1。

1.3.4理化检测方法。水分测定采用gb/t14769-1993标准,蛋白质测定采用gb/t5009.5-1985标准。氯化钠测定采用gb/t 12457-2008标准,脂肪测定采用gb/t5009.6-2003标准,碘测定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采用gb/t 5009.19-1996标准,钙、铁、铅、无机砷测定采用db53/t288-2009标准,多氯联苯测定采用gb/t22331-2008标准。

1.3.5微生物检测方法。菌落总数测定采用gb/t4789.2-2003标准,大肠菌群测定采用gb/t4789.32-2002标准,霉菌测定采用gb/t4789.15-2003标准,沙门氏菌测定采用gb/t22429-2008,副溶血星弧菌测定采用sn0173-92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采用gb/t4789.10-2008标准,志贺氏菌测定采用gb4789.5-2003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单因素试验

单因子其适合添加量以产品的可接受性为原则,即产品是否能被消费者接受。单因子适合范围的确定以产品的感官评定为标准,即产品的口感、香味、色泽等。感官评定在常温条件下进行。

2.1.1酱油添加量。酱油的添加量是调整产品咸淡、色泽的主要手段之一。酱油的添加量会影响坛紫菜的口味、色泽,添加量过多产品色泽太黑,味道太浓,口感差。由表2可以看出,酱油的添加量为0.05g时口感佳,色泽适中。

2.1.2食用油添加量。食用油的添加主要是为了改善色泽,使得坛紫菜口感更佳。食用油的添加量会影响坛紫菜的口感、色泽,添加量过多产品色泽容易太油,味道太油腻,口感差。由表3可以看出,酱油的适合添加量为0.15g,口感佳,色泽适中。

2.1.3香菇提取液添加量。香菇提取液的添加主要是为了提高坛紫菜的营养价值,增强坛紫菜成品的香味。香菇提取液的添加量会影响坛紫菜的口感、香气,添加量过多产品口感怪异,偏离正常味道。由表4可以看出,香菇提取液适合添加量为0.30g,口感佳,色泽适中。

2.1.4白砂糖添加量。白砂糖的添加主要是为了改善坛紫菜的味道,是对坛紫菜味道的一种微调,可增加其营养成分。白砂糖的添加量对坛紫菜口感会有一定的影响,添加量过多产品口感怪异,偏离正常味道。但对坛紫菜色泽、香气影响不明显。由表5可以看出,白砂糖添加量为0.35g时,口感佳。

2.2正交试验

通过正交列表对上述4个因素即食用油(a)、白砂糖(b)、香菇提取液(c)、酱油(胡椒粉除外)(d),3个水平进行列表分析。由10人评价小组以色泽、香气、口感为依据进行评分,从而获得较好的配方。由表6可以看出,各因素对产品最终感官评分的影响大小为a>c>d>b。产品配方的最佳组合是a2b1c3d3,即食用油0.15g、白砂糖0.30g、酱油0.06g、香菇提取液0.35g,由于最佳组合在正交试验中没有出现,因此根据最佳组合的条件做验证试验。再经由10人小组进行感官评定,最终评定得分为89分,得分最高。

2.3最佳产品微生物、理化检测

对最佳产品进行微生物、理化检测,结果分别见表7、表8。

3结论

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原理及感官特性综合评定,得出坛紫菜精深产品的最佳组合配方:食用油0.15g、白砂糖0.30g、酱油0.06g、香菇提取液0.35g,此时的感官得分最高,(下转第366页)

达到89分。对此次试验最终产品进行了微生物和理化检出,检验结果表明,坛紫菜即食食品是一种安全卫生,营养价值高的休闲食品。通过本研究,对现有坛紫菜精深加工和产品进一步研发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4参考文献

[1] 陈必链,林跃鑫,黄键.坛紫菜的营养评价[j].中国海洋药物,2001(2):51-53.

[2] 紫菜育苗养殖技术研究组.坛紫菜制品成分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j].海洋水产科技,1995(2):14.

[3] 陈人弼.坛紫菜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j].台湾海峡,1999,18(4):465.

[4] 骆其君,裴鲁青,严小军,等.水分与微颗粒坛紫菜生产工艺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21(4):470-473.

酱紫色范文第3篇

植物性补药

属于替代医学范畴的植物性补药会变得很流行,现阶段最流行的补药包括醉椒、Tulsi(印度的一种草药)、姜黄、苹果醋、药用菌菇(包括人参、白桦茸)、草本植物(玛卡、印度人参)。

和椰子相关的任何食物

椰子会成为2017最火热的食物之一,除了你能立马想到的椰子水,现在还出现了椰子薯片、椰子粉圆饼、椰糖氨基酸等。

只要是紫色都行

任何你能想到的紫色食物都会成为主流,紫色的花椰菜、紫薯、紫玉米、紫笋等等。紫色植物里含有花青素,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细胞功能。

副产品

不管是希腊酸奶剩下的乳清还是啤酒的谷粒,食物制造商们正在找创新的方法把这些副产品变成好吃的食物。比如,橄榄油企业用生产橄榄油时的副产品来生产一种排毒饮料。

创新型调味

Whole Foods认为下面这些调料一定会火起来:黑芝麻酱、奇亚籽、habanero果酱、酥油、枣浆、墨西哥式热巧克力蘸酱Mina Harissa辣酱、李子酱。

可替代面条

用可替代性谷物制作的面条将越来越流行,这些成分包括藜麦、小扁豆、鹰嘴豆、海带等。

微波即食物

用微波炉加热马上就可以吃的食物和蔬菜混合物会大受欢迎。

除了寿司之外的所有日本食物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日本食物,当然不是寿司卷,比如柚子酱、味噌、甜米酒、芝麻油、海藻、葡萄醋、日式腌菜等。

日本版与美国版喂饭机器人谁喂得更好

日本一家公司研发了一款喂饭机器人,还获得了日本服务型机器人大奖,它不会产生“填鸭”式强迫喂饭的尴尬情况,只要使用者点击操控杆,便可享受到准备好的菜肴。

无独有偶,一家美国公司也研发出了喂饭机器人,它可以通过自身两个按钮控制舀饭和喂饭的指令甚至连液态食物都可喂食,而且稳定性极强,还可对主人的嘴边位置记忆存储,只要第一次摆好位置,以后真就可以躺着等喂食了。

这些进食机器人的存在可以给予脑瘫痪和帕金森病等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们更多的尊重。不知两国的机器人PK一下谁更厉害呢?

酱紫色范文第4篇

其中细胎质地洁白坚实,器体轻薄,釉面光亮,不仅釉料配方成熟稳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除大多数呈酱黄色外,还有酱红、紫红、紫色、褐色等,并伴有窑变现象,因而产生色彩斑斓、奇幻美妙的装饰效果。北宋当阳峪窑《窑神碑》中提到的“庆云紫”,应是指色调泛紫的酱釉瓷器,

而“铜色如朱”则是指色偏红的酱釉瓷器。在此本文对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的烧造工艺、造型特色、釉面特征、

烧造时间加以探讨。

成型与装烧工艺

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酱釉是当阳峪窑仅次于白釉的重要产品,产量之巨大,造型之丰富,在宋代瓷窑同类产品中首屈一指。这些酱釉瓷器在胎釉原料的选取与制备、成型方法、装烧与烧成等具体制作工艺技术方面,与所谓定窑“紫定”器物相比,既有继承与学习的因素,又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的成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转盘拉坯,即所谓“轮制”,碗、盘等圆形器皿皆采用此法;二是捏塑或模具成型,主要用于器身上的一些部件和装饰。

当阳峪窑址出土的匣钵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有钵形、漏斗形、筒形及盘形等。从一些匣钵内还粘连有酱釉残片看(图1),当阳峪窑酱釉瓷器普遍使用匣钵烧制。其装烧方法主要为四种:一是匣钵单烧法,即一件匣钵中只装一件器物,然后匣钵依次上摞。如梅瓶、小口瓶、花口尊等单件琢器及较为精细的碗、盘、盏、钵等往往采用此方法烧制。二是匣钵套烧法,即根据匣钵的高度及空间的情况将器物按大小次序合理排列放置,这是为充分利用窑位空间而采用的一种装烧方式。如型号不同的唾盂(图2)及盖碗、直腹钵、碗式钵等即采用此方法烧成。三是支钉间隔摞烧法,即将大小不同的同类型的碗叠摞在匣钵内,每件器物之间用支钉相隔。视匣钵和器物大小,一般一个匣钵内装3~6件左右。如有些碗类即采用此法烧成,碗内可见细小支钉痕,有的碗底上还粘有支钉。四是涩圈叠烧法,即瓷坯在叠烧时不用垫具间隔,为避免粘连,将器物底心酱釉刮掉一圈来放置上面一件器物的圈足,器底内心有釉,相叠处无釉,成为涩圈。

以上各种装烧方法的运用,一方面有效防止了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从而保证了酱釉瓷器的烧成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单窑的装烧量,既充分利用了能源,也降低了成本。但从窑址出土的大量酱釉瓷器残片来看,当年烧制酱釉瓷器较其他品种的成品率可能还低些,说明烧制酱釉瓷器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造型特色

当阳峪窑酱釉瓷器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造型丰富。总体来看,当阳峪窑酱釉瓷器以碗、盘、碟、盏、钵、壶、直口缸、盖盒、唾盂、双系罐、灯、器盖等日常生活用品最多,另外梅瓶、小口瓶、花口尊等陈设用瓷也较为多见。

质地上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胎,质地洁白坚实、胎薄体轻、精巧秀美的高档酱釉瓷器制作极其规整,与定窑生产的所谓“紫定”极其相似,难分伯仲;另一类是粗胎、质地颜色较杂、器体厚重、质朴耐用的普通酱釉瓷器,其风格与观台磁州窑归入黑釉瓷器类的呈酱褐色、棕红色、酱红色产品类似。

但从造型上看,这些酱釉瓷器并非完全受原料条件的限制。实际上,无论质地粗与细抑或胎体薄与厚,其制作都是从实际功用出发,同时兼顾艺术审美的要求,做到线条优美,收放有致,将宋瓷所独具的细腻与优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首先以碗、盘、盏、钵为例。当阳峪窑酱釉瓷器中,以此类数量最多,且可分为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式。其中碗既有大敞口、深斜腹、小圈足、覆扣呈斗笠状的斗笠碗(图3),也有直口、深腹、大圈足的墩式碗,还有斜腹、圈足、口沿呈花瓣式的葵口碗。盘见有带圈足的葵口折腹式与花口斜腹式,以及不带圈足的葵口浅腹平底式等。盏托式样繁多,但基本为带托的碗形,圆唇,圆腹,托一般呈碟形,有的还带花口。钵多为圆口内敛,弧腹内收,小平底,亦有带圈足的,以及圆唇葵口内敛式的。此类酱釉瓷器,无论碗、盘还是盏、钵,从其成型标准上看,都遵循着上薄下厚、厚处撑重的原则。这一特点,从窑址出土的酱釉瓷片断面上看得尤为清晰,器物从口部向下,由薄渐厚,形成上轻下重的合理支撑(图4)。

其次以壶、尊、瓶、唾盂为例。壶呈葫芦式,盂形口内敛,束颈,削肩,肩颈部附有对称的绳索状曲柄,垂腹,圈足,为宋代创新壶式之一。尊造型多样,其中一种为六瓣花口,卷荷叶形翻沿如盛开的花朵,长直颈,溜肩,瓜棱式鼓腹,喇叭形圈足,造型新颖别致(图5)。瓶分为两类:一类是瓶体修长秀美者,特征为矮梯形小口,短束颈,圆肩,瘦长腹,隐圈足。因瓶体修长,时称“经瓶”,是盛酒的用具。另一类是瓶体短硕圆浑者,特征为盘口,细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圈足,给人以稳重大方之感,应为插花之用的花器。唾盂作为卫生洁具,出土数量较多,特点是大宽沿,沿面微弧,似漏斗形碗状,束颈,下承圆腹,圈足(图6)。此类酱釉瓷器不论是哪一种造型,都十分注意口、底、身三部分的表现效果,尤其是器身部分弧线变化顺畅自然,表达入微,完全合乎艺术欣赏的标准,整体形状演绎非常完美,令人叹为观止。

釉面特征

酱釉与白釉、黑釉、青釉等一样,都属于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一道釉。由于釉里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烧成后就出现了不同的色泽。酱釉的颜色产生,主要是因在釉中加入了一定的铁,且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到了5%以上。但釉层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选择性散射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故造成酱釉的呈色工艺原理非常复杂。“要使其充分显示某种色调,必须从各方面注意,因釉料的化学组成、烧成气氛、烧成时间、烧成温度、颗粒细度、微量元素,以及烧窑时的操作方法,坯体在窑中的摆放位置,甚至气候等对呈色均有影响,忽视任何一环,都将达不到目的。”因此,有人认为黑釉烧过火就成为酱色釉的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科学检测的结果表明,在北方同一窑场烧制的酱釉瓷器与黑釉瓷器,它们的化学组成有明显的区别,酱色釉的钙含量比黑釉要低得多,前者的平均值只有后者的一半;助熔剂总含量,也是酱色釉比黑釉明显较低,前者的平均值只有后者的80%左右;酱色釉的铁含量略高于黑釉;即使是同一器物上的酱色釉和黑釉,它们在钙含量、助熔剂总含量以及铁含量上也存在上述差别;酱色釉的铝含量比黑釉要高。酱色釉瓷由于其助熔剂含量较低,故烧成温度比黑釉瓷要高50℃左右。另外,酱色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粘度比较大,不易流釉,故底足处的釉层与器口处差不多同样厚。从当阳峪窑址出土酱釉瓷器标本的外观看,其釉面通体均匀一致,上下釉层厚薄一致,与上述检测结果十分吻合。这也正是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烧成的难度所在。其纯熟高超的技术表现绝非一般高温色釉所能相比。

如果仔细观察当阳峪窑址出土的酱釉瓷片就会发现,其釉层断面明显分成两层,第一层是极薄的棕红色表层,第二层是介于釉表与胎之间较厚的棕黑色基础层。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此现象。当时在焦作煤矿英国福公司工作的英国工程师司瓦露(R・W・Swallow),曾专事搜集过当阳峪窑瓷片,同时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带走大量瓷器和标本。1943年,瑞典铁路工程师卡尔贝克(Orvar Karlbeck)受司瓦露的邀请,曾于1934年也到焦作进行窑址考察与发掘,撰写了《关于焦作窑陶瓷器的记录》一文,主要介绍了他亲自考察当阳峪的情况和当时窑址的概貌,并将亲眼所见的颜色釉瓷器加以详细说明。他写到:“棕色瓷器很少被发现,司瓦露也没能得到很多,而我在当阳峪也只发现了一块。那是一块很大的瓷片,是在一个窑炉口外边的废弃堆中发现的,它混在一些钧窑风格的瓷片里。很显然就是这座窑炉烧制的,这对解释那种高质量的瓷器非常重要。如果在别处发现这块瓷片,我可能会认为它的年代非常晚。司瓦露收藏的瓷片里,多为杯子的碎片,有些底部很平而且不上釉,另一些高圈足不上釉,胎体极薄而且是真正的瓷器。杯上先装饰一层很厚的黑色釉,外面还有一层极光亮的接近栗色的棕色釉,这证明了窑工技艺非常高超。可惜只发现了瓷片,我还从来没见过这种有趣而又吸引人的完整器物。”从中可以明确两点:一是所谓棕色瓷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酱釉瓷器。可能是因为采集区域的不同,当时窑址上还很难发现此类瓷片。二是卡尔贝克将酱釉瓷器的釉面装饰方法分析为两步,即“先装饰一层很厚的黑色釉,外面还有一层极光亮的接近栗色的棕色釉”,这就完全将观察到的现象变为了施釉的工艺特点,因此造成了错误的分析与解释。正因如此,后来继续有学者将此句翻译成“先施一层护胎釉”,那就更是以讹传讹了。

那么,当阳峪窑酱釉瓷器断面的黑色夹层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是有意识烧成的吗?实际上,酱釉瓷器的烧造离不开化学元素铁,其千差万别的颜色都是在“铁”这一着色氧化物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铁作为中国古代高温颜色釉的主要着色元素之一,对釉的着色作用不仅取决于原料的配方,还与许多工艺条件密切相关。虽然同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但由于化学组成上的差异,它们的显微结构完全不同。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对酱色釉的断面作进一步观察的结果表明,棕红色的表面层中含有大量赤铁矿和磁铁矿晶体,这些晶体发育良好,呈羽毛状或棕榈叶状,有些大晶体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酱色釉的色调主要由这一表面析晶层所决定。烧成温度、二次氧化及冷却速度,对釉面棕红色析晶层的形成及其色调变化均有一定影响。表层下面的棕黑色层中存在着液相分离区,这对釉面铁析晶层的形成显然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所看到的酱釉瓷器的断面,并不是施了两种釉,而是氧化铁在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变化不统一的结果。

虽然都称为酱釉,但釉色有深浅之别,亦有泛紫或呈红、褐、赭的色调之差。尤其是在自然光下,酱釉色调会随着光线的强弱、明暗变化产生色彩斑斓、奇幻美妙的细微变化,有的艳如熟透的柿子,有的赤红如赭土,有的细腻如调制的芝麻酱……这种釉面颜色的美妙变化在名品辈出的宋瓷中可谓独具一格,也正是酱釉瓷器的真正魅力所在。它强调的不是人工雕饰,而是自然天成。当阳峪窑酱釉瓷器尽管在胎质上有粗细之分,但“釉料配方比较成熟稳定”。侧光下观察釉面可见极细小的橘皮纹,釉色净洁、雅致而有活力。抚摸釉面会感觉细腻如玉、如脂。在保证釉面匀净的质地美基础上,同时追求酱釉颜色的色调变化美。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当阳峪窑酱釉瓷器多为内外一致的一色釉,口沿顶部因垂流而呈米黄色,下面往往为渐变的黄褐色带,之后才是酱色。此外,当阳峪窑还烧制出了多种二色釉的酱釉瓷器,即在一件器物上施两种不同颜色的釉。最常见的是在器物的内壁施白釉,而在外壁施酱釉(图7)。也有的琢器是上部施酱釉,而下部施白釉,或者反过来上部施白釉而下部施酱釉(图8)。还有的器物是外壁施酱釉而内壁施黑釉。这些装饰手法的运用,使酱釉瓷器古朴中显灵秀,粗犷中见雅致,给单调的酱釉瓷器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的烧造时间

对于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的烧造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70多年的发现与研究过程中,由于实物发现不多而极少被人提及。目前从窑址考古发掘、碑文记载及墓葬出土等情况分析,当阳峪窑酱釉瓷器主要烧造于宋代,北宋哲宗元符(1098~1100年)与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达到鼎盛,金代亦有少量烧制,元代以后衰落。

根据窑址的科学考古发掘结果,当阳峪窑的酱釉瓷器主要烧造于宋、金时期。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当阳峪瓷窑遗址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余平方米,清理作坊、过滤池、辘轳坑、窑炉、水井、灰坑等各类遗迹百余处,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瓷器标本。当阳峪窑地层堆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宋代、金代和元代堆积,而细白瓷、酱釉瓷、绞胎瓷和三彩等主要出土于宋代堆积层,金代地层也有出土。金代和元代堆积以粗白瓷和白地黑花瓷为主。钧瓷主要出土于元代堆积层。从宋代堆积层出土的这些酱釉瓷器数量较大,质量极高,制作工整,釉面光润,大大拓宽了人们对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的认识,彻底改变了世人一见酱釉瓷器便将之归于“紫定”的看法。尤其是对于此前在全国各地墓葬和窖藏中发现的酱釉瓷器,有许多学者开始进行重新思考与仔细分析,并分别从特征与产地等角度进行深入对比与研究。

从碑文资料看,当阳峪窑酱釉瓷器烧造的黄金时代,是在北宋哲宗元符与徽宗崇宁年间。现存于当阳峪窑址上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是目前存世稀少的宋代制瓷手工业名碑之一,碑文内容更是研究当阳峪窑瓷器生产极其重要而珍贵的文献资料。首先,从“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这一碑文内容可以推断,当阳峪窑有着精湛的制瓷技术、深厚的工艺基础及悠久的瓷业生产历史,尤其是在立碑时,窑业已经发展得非常繁荣了。其次,从“蠲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乃立庙像于前焉”这一碑文内容,又可推断当阳峪窑与远在陕西的耀州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曾经存在着长期相互交流、影响和学习的过程。考察陕西耀州“德应侯碑”的碑文内容就会知道,其立祠时间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那么也就佐证了当阳峪窑至少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以后已经是很繁荣昌盛了,否则便不会有20年后向耀州学像立祠之举。况且当阳峪窑在此前已经“世利兹器”,即世代烧造瓷器了。最后,从碑文中所附记的“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十五日盖庙毕”与“大宋崇宁四年(1105年)岁次乙酉润二月十五日建”内容中,还可推断出,至北宋哲宗元符与徽宗崇宁年间,甚至可到靖康之变前的宣和七年(1125年),当阳峪窑始终都处于空前发展的鼎盛阶段。后因金兵入侵与战争破坏而衰落,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酱紫色范文第5篇

主料:鲜活鲤鱼一条(约750 g)。

调料:葱丝1.5 g,姜丝2 g,干红辣椒丝少许,葱两段,姜两片,酱油10 g,醋50 g,料酒25 g,花椒油10 g,猪油50 g,细盐5 g,味精3 g,白糖40 g,水淀粉25 g,高汤1 500 g,大料两瓣。

制法:1. 将鱼刮鳞,去腮,去内脏,洗净,两面打小坡刀。

2. 勺坐旺火,倒入一半猪油,下大料炸香,放葱段、姜片炝勺,烹料酒10 g,添入高汤,将鱼下勺。煮沸5~6 min后,将鱼捞出,装盘。

3. 另坐勺,用猪油略炸辣椒丝,下葱、姜丝,烹料酒、醋、酱油,添高汤少许,加白糖。见沸后,淋水淀粉勾芡,倒花椒油,并将汁均匀浇上鱼身即成。

特点:质地软嫩,银红色,酸甜而透成辣,气息清香,为秋、冬季风味菜。

二、七星紫蟹

主料:紫蟹500 g。

配料:鸡蛋清7个。

调料:精盐2.5 g,醋15 g,酱油7.5 g,味精2.5 g,姜末5 g,花椒油5 g,凉高汤250 g。

制法:1. 将紫蟹蒸熟。

2. 将蛋清与精盐、味精、高汤一起搅匀,取一半倒入大汤盘内,以旺火蒸5 min左右,取出。再将7个紫蟹略抹猪油,中间3个、两边各两个成3行摆在蛋清上。然后,将另一半蛋清均匀浇上,蒸3 min。

3. 将紫蟹取出,连同其他紫蟹一起剥出蟹肉、蟹黄、蟹腿肉、大夹肉,按部位填入蛋清上的蟹形空模肉(黄在上,肉在下,腿填腿、大夹填大夹),蒸熟。食用时,淋醋、酱油、花椒油、姜末即可。

特点:紫蟹摆放有如七星,“芙蓉”白嫩,蟹味香鲜,为冬令名肴。

三、炸熘软硬飞禽

主料:铁雀脯肉100 g,净铁雀头100 g。

配料:冬笋25 g,菠菜25 g,水发木耳5 g,细青韭1 g。

调料:葱末1 g,蒜末1 g,精盐2 g,白糖15 g,酱油10 g,醋10 g,料酒10 g,水淀粉25 g,花椒油5 g,花生油1 000 g(实耗60 g)。

制法:1. 将冬笋切1.8 cm长、0.7 cm宽、0.2 cm薄的片,菠菜去叶、根,切2 cm长的段,细青韭切2.2 cm长的段,大片木耳改刀。再将冬笋、菠菜焯一下。

2. 将雀脯加盐、水淀粉拌匀,入味后,倒入热油划好。另将雀头下入油锅炸脆。

3. 原勺留底油,上旺火,下葱、蒜末炝勺、放冬笋、菠菜、木耳、雀脯,烹料酒、醋、酱油、下白糖。炒匀后,下雀头,淋水淀粉挂芡,点花椒油出勺,撒细青韭即成。

特点:浅褐色。雀头脆,雀脯嫩,酸甜而成,鲜香适口,为天津秋冬季节佐酒佳肴。

四、麻栗野鸭

主料:熟野鸭肉(以五香料煮好)200 g。

配料:去皮生栗子50 g,南荠50 g,去皮白果30 g,菠菜梗20 g,水发木耳10 g,豆皮两张。

调料:葱、姜、蒜片各2 g,醋20 g,酱油25 g,料酒10 g,白糖30 g,姜汁5 g,水淀粉20 g,高汤20 g,花椒油20 g,生花椒4粒。

制作:1. 将栗子煮熟,与白果切成一字条的野鸭分别用热油炸好。另将南荠切片,略焯木耳改刀,生花椒剁为细末。

2. 用葱、姜、蒜炝勺,烹料酒、醋、姜汁、高汤,下野鸭、栗子、白果、木耳、菠菜梗、南荠片,加酱油、白糖、花椒末。勺开后,勾芡,淋花椒油,盛碗。

相关期刊更多

扬子江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作家协会

扬子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

浙江国土资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