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鹰式教育

鹰式教育

鹰式教育

鹰式教育范文第1篇

除夕清晨,一名来自南京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4岁男童,在纽约-13℃的暴雪中裸跑,被网友称为“裸跑弟”。近日该视频引发关注,网友对这种极限教育方式褒贬不一。孩子的父亲何先生表示儿子是早产儿,曾被告知未来可能脑瘫痴呆,遂制定残酷的“鹰爸”式训练计划让其健康成长。(《扬子晚报》)

据说,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幼鹰往谷底坠下时,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鹰爸”何先生为儿子亲手制定一系列“凶狠”的教育计划,希望通过雪地裸跑、远途跋涉等超乎常人的极限训练,达到增强体质、磨砺意志的目的。同先前的“狼爸”、“虎妈”一样,“鹰爸”的另类教育方式也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诚然,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能训练,甚至适当地“冻一冻”,对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从“鹰爸”身上得到体现,并且得到了医学专家的认同,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具体还要看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体质而定。就“鹰爸”而言,采取极限训练方式有其特殊的情况。一方面,作为早产儿,“裸跑弟”先天严重不足,甚至被医生判定可能脑瘫痴呆,要赶上同龄人的成长步伐,就需要“小跑快追”,后天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另一方面,何先生本身从事过教师,有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孩子的母亲做全职太太一心照顾孩子,这就保障了“鹰爸”教育能够因人制宜,循序渐进,灵活调整,更好地符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

可怜天下父母心。从“狼爸”、“虎妈”到“鹰爸”,每每教育案例的推出,都能牵动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敏感神经。不过,在为他人的成功心潮澎湃的同时,我们的头脑更要保持冷静,不能一味地盲从。今天模仿“狼爸”,憧憬“一天三顿打,孩子进北大”;明天跟风“鹰爸”,期待“冻一冻,更健康”,只能让我们邯郸学步,迷失自我。家庭教育是个具有很强的个体特点的艺术,家庭环境和孩子天赋不同,需要的教育方式就不同。同样是学习知识,有的孩子适合“棍棒教育”,有的孩子则需要“激励教育”;同样是极限训练,有的孩子能激发出潜能意志,有的则可能催生出逆反心理。

因此,奉劝各位家长,在学习“鹰爸”之前,不妨先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那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鹰。别忘了,除了鹰之外,还有更多的鸟儿以自己的方式学会了飞行,在蓝天下展翅翱翔。

鹰式教育范文第2篇

【素材展示】

1. 据南方网报道,广东东莞虎门外语学校2010年考上清华的学生黄绮琪将获得60.5万元奖励,其中虎门镇政府奖励30万元,南栅社区奖10万元,虎门外语学校奖励20万,西头村委也奖励5000元。这也是东莞史上最高的高考奖金。

2. 据《信息时报》报道:继推出户籍人口从幼儿园到大学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后,“最牛教育强镇”广东东莞石排镇再出新举措:设立500万元的奖教、奖学基金。8月29日,石排镇召开大会,奖励在今年中考及高考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其中2010年东莞文科状元石排籍学生邓永辉获得了该镇奖励的7万元奖金。另外,邓永辉还分别获得就读中学的10万元奖励和所在村及村民小组的4.5万元奖励。

【多向思维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地方政府或社会,经济实力有了巨大提升之后,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投资人才培养,激励本地学子努力学习,争先夺优,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都能高度重视教育,全力支持教育,那么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就会指日可待。

【多向思维2】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奖是重视人才的表现,有利于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观念,并有助于刺激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就更多精英人才、杰出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多向思维3】

不利于素质教育和人的长远发展。首先,重奖高分考生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唯分数论”意识,使得他们不顾一切地去追逐分数、为分数奋斗,这无形中会给应试教育火上浇油,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其次,如此炒作状元,对学子实在是危害多而受益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媒体的关注、社会的热捧,容易滋生“一览众山小”的自傲心理,使其失去平常心,这对尚未成熟的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

【多向思维4】

要正确把握一个“度”。作为一个教育强区、教育强镇,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投资人才培养,激励本地学子努力学习,争先夺优,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投资教育和奖励优秀学子的时候,是否需要有个“度”恐怕还得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量。因为重奖考试中的拔尖者,让个别人一夜“暴富”,把他们打造成“学生富翁”,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但难免会形成“赢者通吃”的不良社会氛围,给整体社会价值观以不当引导,让更多的人眼睛向前、向上看,从而忽视和淡漠身边大多数的普通人。

【多向思维5】

关注全体,搞好平衡。“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高考是一次性的书面测试,成绩与考生的素质并不能真正画上等号,第一名与第二名的水平往往相差不远,一些考生的差距也许就是在几分之间,而他们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一冷一热,这合理吗?所以如果是真正出于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与鼓励,提倡向先进学习的话,奖励的对象还是放宽点好。很多同学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学生代表,我们没有理由去冷落他们。

鹰的生存法则

【素材展示】

鹰出生时至少是双胞胎,多的可以达三四胞胎。母鹰产卵后,耐心地把它们孵化成小鹰,细心照顾它们。但过不了多久,母鹰便减少它们的食物,驱使它们互相争食,甚至让其中的强者吃掉弱者。

一只幼鹰出生六七天后,母鹰为了防止它学会爬行,会对它进行残酷的训练,让它生命的第一反应就是飞翔,而不是爬行。等小鹰能飞起身子了,母鹰又会把它们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断,然后从高处向下推。小鹰虽然因折断了翅膀中的骨骼而浑身剧痛,但它必须挣扎着飞翔,否则就会被摔死。挣扎使它们的翅膀得到了供血,在短时间内便可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则刚硬如铁,更具力量。

还有的小鹰长到了可以爬行的时候,母鹰就把它推到巢边,让它向悬崖下张望。岩壁布满荆棘,有棱角尖利的岩石,还有深不见底的河流和尖叫着跑来跑去的土拨鼠。母鹰长鸣一声,用力将小鹰推下去,小鹰哀叫着,眼看就要落地,突然在挣扎中展开双翅,盘旋出一个漂亮的弧线向上飞……

与其他鸟类相比,鹰的寿命可谓相当之长,它可以活到70岁。而要维持如此长的寿命,鹰就必须在40岁时为自己做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无比痛苦,却可以用150天左右的时间让生命获得新生。首先,鹰会在飞翔中突然撞向悬崖,把结着老茧的喙狠狠地磕在岩石上。它会用上很大的力气,一下子便把老化的喙连皮带肉磕掉。它满嘴流着血飞回洞穴,忍着剧痛等待新喙长出。新喙终于长了出来,它立刻进行第二道工序,用新喙把双爪上的老趾甲一个个拔掉。那同样又是一次血淋淋的更新。不久,新的趾甲长出来,它紧接着进行第三道工序,用新的趾甲把旧的羽毛扯掉。再等一段时间,新的羽毛又长出来了。经过这一系列的疼痛,鹰才可以再次在蓝天上飞翔,并收获30年的生命岁月。

【多向思维1】

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成长。母鹰减少雏鹰的食物,驱使它们互相争食,甚至让其中的强者吃掉弱者,这是一种残酷的爱,也是一种生存法则的教育。母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优胜劣汰,因为只有强者才可以在恶劣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其二,让鹰从小就明白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若不心狠残忍,便无生存机会。竞争是残酷的,唯有胜者才能在血淋淋的竞争中成长。

【多向思维2】

经受磨炼,在挫折中崛起。母鹰把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断,而且把它推向悬崖,这是一种“炼狱”般的训练。母鹰通过看似“不爱”的教育,使幼鹰成长为强者,这种方式,在人们眼中可能是残忍的,但是我们是否曾经思考反省过其中真正的含义?溺爱毁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让孩子受些挫折,经受点考验,对他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利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多向思维3】

吐故纳新,在阵痛中蜕变。老鹰向岩石飞撞,磕掉结茧的老喙,用长成的新喙拔掉老趾甲,用新长成的趾甲扯掉老化的旧羽毛。这一系列的生命更新,极有可能使自己疼死或饿死,但最终能获得重生,又可以翱翔蓝天30年。自然界的生命总是受新陈代谢这个自然规律所支配,鹰在生命的一定阶段必须作脱胎换骨式的无畏更新,这是一种生存法则。我们人类的生命个体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只是抱残守缺,不去积极吸收新思想,不容纳人类的先进文化,必然会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可见,唯有与时俱进,与时俱新,才能适应时代的、环境的、现实的需要。

鹰式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雏鹰争章 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产生

片段一:一位家长和老师谈话,家长说:“老师,你帮我管管他,他在家里什么都不愿意干,即使扫把倒了我让他扶起来他都不愿意。”老师无可奈何地答道:“在家里你们家长都管不了,你觉得就凭我在学校说说会有用吗?”

片段二:一次思品课,整节课老师都围绕在家应该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展开。但是回到家真正又有多少同学付诸行动呢?通过最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37%的同学当天回家有帮家长做家务,但仅仅只有不到10%的同学能够坚持下来每天承担一项家务。当被问到为什么没有做时,很多同学回答道:“这又不是家庭作业。况且不做老师也不知道,老师也不会和家长讲。”

从以上两个片段不难看出,学校德育实效性差。而影响实效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家校联系。英国教育家克拉克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再次是行为或职业。作为社会组织,她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作出了贡献。”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不可以代替。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如果有一方面薄弱,我们的教育则会产生内耗,会形成事倍功半的状况。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因此,家校共育,就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怎样加强家校联系呢?我校尝试通过 “雏鹰争章”活动来促进家校联系,从而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2 以“雏鹰争章”活动为载体促进家校共育

我校首先向多位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家里的表现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再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最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分低、中、高年级段制订“雏鹰争章”活动的争章目标,计划通过争章目标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每个月最后一周由家长对孩子一个月的表现进行评价,达到争章目标,家长签名。学校利用每月最后一周的队活动课,先在小组内进行评价,达标的由小组长签名后交由班主任评价,最后由学校德育处审核,通过的授予“香洲四小雏鹰章”。 学期末由学校进行总评,进行表彰奖励。

2.1 雏鹰争章活动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结合,促进家校共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观念上已经有了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意识。但是具体怎么实施?怎样可以简单高效地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我校以“雏鹰争章”活动为载体,将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家庭教育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合理育人,使学生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如:有的同学放学后,总是喜欢在校园周边玩,有时很晚才回家,为此家长和老师都非常苦恼。我校在雏鹰争章活动中将学校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结合制定共同目标,要求同学放学按时回家,不在校园周边逗留玩耍。

2.2 雏鹰争章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家庭生活,促进家校共育

由杜威、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道德生活中培养道德品质”的观念。学生的生活不仅仅是在学校,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是在学校以外的家庭以及社会。我校切实从考虑学生校内、校外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出发,制定“雏鹰争章” 的内容。例如:我校四(1)班的一位同学,在学校尊敬老师,与同学相处得也很融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乖乖女。但是,上学期家长会上班主任通过和她妈妈的谈话才了解到,她在家蛮横霸道,一点不如意就和爸爸妈妈吵架、发脾气。班主任很吃惊她在家和在学校简直判若两人。本学期开学,她妈妈一见到班主任就欣喜地说:“我女儿现在在家的表现好多了”,当问及原因时,才知道原来是“雏鹰争章”的“文明礼仪好习惯”章中要求做到“尊重长辈,和家长有不同意见时,要心平气和地沟通,不赌气、不吵闹”。

2.3 家长参与 “雏鹰争章”活动评价,促进家校共育

就家长而言,很多家长把合作看成是到场、是参与。就学校而言,把合作看成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相对比较次要的工作。这样,双方对家庭和学校合作本身缺乏正确一致的理解,在实践中必然导致家庭和学校合作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

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学习的主要规律是效果率,即通过正、负强化使学习者形成刺激——反应的联接。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理论汇总提出了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对强化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学生体验活动给以学校特色章奖励,和家长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正强化。

在“雏鹰争章”活动刚开始,我们发现一些家长根本没有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觉得这只是个形式,不会有多大的效果,但是后来就发现渐渐地这些家长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其中就有一位同学说,我很喜欢吃路边卖的那些小零食,章鱼小丸子啊、烤肠啊,以前我总是让爸爸买给我吃。可是现在每次让爸爸买的时候,爸爸就说,学校不是规定“不购买任何不符合卫生规范的小食品吗”,我要是给你买了,“安全好习惯” 章我就不签名了。哎,没有办法,我好久都没有吃过了。不过我还是更想拿到“安全好习惯”章。

我校在”雏鹰争章”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家长参与过程评价,每个章每个月都要求家长参与过程的评价并签名,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强化。

通过“雏鹰争章”活动,促使我校家校共育不断加强,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帮助。当孩子们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从而促进孩子们在“雏鹰争章”活动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我校德育的实效性也在这种良性循环下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鹰式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雏鹰争章活动;一个“结合”;四个“环节”;五个“保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79-1多年来,我校少先队紧紧围绕雏鹰行动的要求,根据修订后的《雏鹰奖章实施细则》,凭借学校“植物探究”特色平台,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工程,扎扎实实地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并通过“五小”评比激励机制深化素质教育,促进队员全面发展。在“雏鹰争章”活动中,少先队员们活跃身心,锻炼能力,开发潜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丰富内涵――落实三个“结合”

1.雏鹰争章活动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则往往需要少先队这个广阔的舞台。因此,我校少先队坚持把“雏鹰争章”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队部认真贯彻落实《常熟市小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细则》,结合学校实际精心提炼出雏鹰“文明章”细则。

2.雏鹰争章活动与特色建设相结合。凭借学校“植物探究”特色平台,大队部为各中队确立了不同的“队树队花”作为探究重点,并在中队园地中精心开辟“植物探究”特色展版,要求各中队定期展示研究成果,还引领少先队员积极投入到“绿色小博士”的评选活动之中,人人争创雏鹰特色奖章――“绿色章”。“绿色章”作为我校雏鹰特色奖章的母章,它包括四个“子章”――“知识章”、“探究章”、“艺术章”和“爱心章”。“知识章”要求队员了解植物科普知识,认识常见植物特别是校园植物的种类名称与生长特点;“探究章”要求队员主动参与队树队花的观察研究与资料搜集,认真撰写“成长记录袋”中的观察日记和植物探究报告;“艺术章”要求队员在探究过程中善于用摄影、绘画、文学、书法、制作等艺术形式,再现队树队花的内在美。“爱心章”要求队员为自己的队树队花设计一条“爱心”标语,积极参与队树队花的养护体验,跟她热心交朋友,陪她快乐共成长。

3.雏鹰争章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少先队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我们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搭建舞台,成立了多种兴趣小组,并且把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进去,使活动的教学内容与奖章的训练内容融合在一起。校级兴趣组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龙头”,分为“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四大板块,这些兴趣活动的开展与班级兴趣活动、学校集体活动、特色活动同步或交互着进行,做到五个“定”:定专门辅导老师,定争章队员,定活动时间,定计划、内容,定检查和成果展览,使每个队员都参与到争章活动中。

二、循序渐进――贯穿四个“环节”

1.定章:在各年级必修章的基础上,设立选修章。针对各中队的年龄特征,各队员每学年可根据自身爱好、特长、能力等实际自主选择一个“子章”来争得“绿色章”。在确定好各年级所争奖章之后,通过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学习获得各种奖章的标准。

2.争章:争章的过程就是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充分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活动实践中竞争,提高能力。因此,队员每争到一枚章,不仅学会了一种技能,一种方法,同时也增加了一份自信。

3.考章:少先队成立了一个雏鹰争章团,由分管德育的校长亲自挂帅,构建了一个全校性的争章网络体系。考章时,争章团领导成员会同各大队干部,利用队活动课,对于队员展示的争章的成果,给予适应的评价。

4.颁章:我们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各种宣传途径,通过红领巾电视台,升旗仪式进行颁章,让队员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举办家长会,休业式颁奖,达到隆重、热烈的效果。

三、无微不至――力求五个“保障”

1.辅导有保障:在队员争章过程中,我们不是让队员放任自流,“辅”和“导”始终伴随着队员们“争章”的全程。特别是绿色章中的植物探究章与艺术章,辅导教师不仅讲授探究、实验、制作的原理,而且还要手把手地教,其间承担起的服务和指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训练有保障:争章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获得几枚章,而在于经历的获章过程。而这争章过程中,训练是关键。我们组织假日小队,组织兴趣小组,组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队员争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基地有保障:为了丰富“雏鹰争章”活动阵地,我校开辟了多个校外教育基地,如:虞山镇敬老院、大义交警中队、大义农科所、常熟国有林场、蒋巷社会实践基地、宝岩生态园等。每一处基地,都活跃着队员矫健的身影,每一次活动都给队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鹰式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教育模式

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研究的价值意蕴

(一)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当今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培育和调控能力。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更是把“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1]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2]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3]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确保我国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力和持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育人追求的一种“全新模式”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及适应育人追求的全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应主要关心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2002年教育部召开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要求“高校应当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这些为高校育人追求指明了方向,确立了高校育人的指导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必然要求。

(三)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助力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与提升“可迁移性”创新创业能力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体系和家庭不注重培养学生和子女创新、创业精神,更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模式压抑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学生的直接关切,大学生创新创业已逐步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政府在政策上积极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积极探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途径,旨在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再次或重新唤起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人力资源。但是就整体而言,目前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比例低、成功率低,创业态势不容乐观。成功者少,失败者众。原因可以归结为经验不足、融资难度大、风险抵抗力不强和缺乏发展思路等方面。只要我们对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新创业训练,强化创业环节实践,促使其具备成功创业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其创设克服这些创业障碍的基础和条件,定能为日后的创业成功铺平道路。

二、国内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一)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很多国家越来越多重视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基石。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并把其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1987年英国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鼓励自主学习。德国政府则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战略口号。在日本、印度等国家也实施了形式和程度各异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国内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以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开始标志。纵观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5]一是以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的自主探索阶段(1997~2002)。二是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002~2010)。2002年,教育部启动评选出九所“全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扶持、项目孵化,积极推动了全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三是政府大力推动、着力实施阶段(2010年~2015年)。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由主动自发探索、实验、实践到政府大力推动、努力实施的阶段,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研究再到实践推动的两个飞跃。

(二)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述评

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始尝试和摸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性、时代性的战略课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设“企业家精神”、“创业实训”等创业教育课程,注重“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结合,把创业教育作用定位于“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三是以温州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一种强烈致富的欲望和艰苦创业精神;四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认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基础,坚持以“三个基点”和“三个转变”指导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同时为学生创业融资提供咨询和帮助,确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纵观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意愿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挖掘整合校内资源,

(三)目前国内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业活跃期,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创业精神的时代。据2011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兴趣高,比例达到76.7%,并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据另一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0.9%。[6]同时,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在1%左右。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7]尽管中国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很低,都不到1%,这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但正因为差距巨大,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必然是巨大的,前景也是极其光明的。众所周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很低的原因和因素很多,为着力促进高校学生从“创新创业意愿”向“创新创业行动实践”转化,大力探索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和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指出,58.3%被调查者希望能提供资金、项目双选平台,49.7%被调查者希望能得到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这要求我们应高度关注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探索和实践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时,注重协同创新,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搭建项目孵化平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意愿、创业实践转化率和成功创业率。

三、“协同创新”视阙下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XX高校“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启示与思考

协同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开展协同创新,不仅是学校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责任,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国内某高校创造性地推出“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8]该计划采用一个以浙商企业家为导师支撑,以“师傅带学徒”为培养途径,以俱乐部这一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将高校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新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创业、联合打造的实践育人高端文化平台。实践证明,该校基于协同创新的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求是强鹰”不仅成为了该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同时也成为了该高校乃至中国高校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校实践育人品牌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思路决定出路:“协同创新”理念成就育人“丰碑”

该高校坚持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养成。同时,也在思考“在倡导文化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如何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在企业逐步成为国家创新主体的新格局中,如何改变大学教育中产学研脱节的现状?”,“在‘创新创业,永立潮头’的浙商精神生根发芽的热土上,优秀的企业家在大学人才培养中是否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及“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品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等问题,在思考和践行中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是那些能够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回应时代重大关切,满足师生重大需求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实践”。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协同创新”这一理念才得以萌生和践行,塑造成一个实践育人高端文化品牌,树立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育人丰碑。

(二)点“石”成“金”: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型学生选拔培养测评体系

建立“个性化的高校创新创业型青年学生选拔培养测评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和重要保证。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型人才,该高校经过反复酝酿、讨论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型青年学生选拔方案,该高校以“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为选拔对象,经过严格笔试、专家面试等程序进行初选,择优推荐给当地知名企业家,由企业家本人面试确定培养对象,成功入选者即成为“求是强鹰”学员,学校举行“师徒结对”仪式,结成对子,在接下来一年培养时间里,企业家导师会为每个学徒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接受企业家指导,言传身教,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一年期满后,由学校与企业家本人共同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进行考评,并给考评优秀的大学生颁发“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证书。对实绩突出的企业家导师,授予“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突出贡献奖”和“求是强鹰实践成长优秀导师”称号。

(三)互“利”共“赢”:打造协同创新“企业家导师带徒弟”育人新模式

学校一方面联合省青年联合会、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社会高端平台邀请知名企业家,同时也邀请“具有社会责任、企业影响和个人魅力”企业家导师。确定拟邀请企业家名单后,学校举行盛大仪式由校主要领导出面授牌聘请他们为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企业家导师亲自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包括亲自与学员每年六次以上的面对面交流、包括亲自带学员奔赴各地考察市场行情或参加高层交流会等众多高端活动。“企业家导师带徒弟”这一源于传统又别具新意的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在导师企业设立求是强鹰实践实习基地,不少学员被导师聘请为导师企业总经理助理,为学员提供经验传授、项目指导、资金支持和人脉资源分享,极大地推动了学员成长。例如该校博士生陈某,师从求是强鹰导师成功创办“格致教育”,并获得赛伯乐一千万元额度的风险投资,成为浙江省在校生获千万风投第一人;研究生梅某,在求是强鹰导师指导下,相继创办杭州杰竞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晟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等。一个个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梦想通过企业家终成了现实。同时,一些学员毕业后也进入导师企业成为重要骨干和培养对象。学员也为导师提供了很好的创意。如“牛肉干的起源”、“农夫与海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产品创意,并不是出自任何一位杰出的产品策划大师,而是来自导师和其学徒的想象。在“2010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全国总决赛中,求是强鹰竺福江组学员吴同学获得第一名,代表中国青年参与APEC领导人峰会等,这都为求是园的创新创业文化添了砖、加了瓦。从一项精英的实践活动到引领校园创新创业的文化风潮,求是强鹰的理念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求是学人,这场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创新教育所篆刻下的傲人成绩,已成为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金牌项目,已在社会各界树立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育人丰碑。

(四)搭建协同式“共生”平台:实现“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

青年学生通过“求是强鹰俱乐部”这个平台,使得有机会与各行业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和“心与心碰撞”,这些企业家视野开阔、人生阅历和实战经验丰富,通过接触交流,促使青年学生通过感悟企业家跌宕起伏的人生履历,引导其更加成熟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从企业家身上学到成功创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拥有更重要的创业资源,为实现由“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可能性和重要条件。“求是强鹰俱乐部”社团平台已经成为学校扶助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一个“孵化器”。学员之间强强联合,多次在全国挑战杯中荣获金银奖等,更在导师的支持下,五十余位学员开始了真正创业。包括浙江省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千万风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正是由四期学员徐某和三期学员陈某共同创办的格致教育。三年时间,初创的大学生企业形成了年销售额八千万的规模。这正是四期学员单某与六期学员刘某创办的杭州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完成的业绩。实践证明,协同式“共生”平台是一个全新的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育人平台,是当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探索和有效途径。

(五)培育“隐性文化”:彰显创新创业实践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

何为隐性文化?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乃至群体氛围、社会风气等,能强烈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行动的一种“力”。隐性文化是流淌在人们思想深处的一股股潜流,这潜流是活脱奔涌的潜能,是蓄势待发的潜力。[9]“创业创新,永立潮头”的浙商精神在浙江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而十年来,一代代怀抱创新创业理想的求是学子也在这股精神暖流的感召下前赴后继地踏上了自主创业的征途,以真知投入实践,以奋进战胜挫折,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学校学子的“鹰”图腾添上了重重的一笔。“求”,勇于求索;“是”,明辨是非;“强”,自强不息;“鹰”,敏锐是鹰。一群怀揣梦想,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在创新创业途中风雨兼程的优秀学子,他们以是一名“求是强鹰人”而自豪。每期“求是强鹰”启动仪式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仪式。导师专门为求是强鹰成员特别制作了求是强鹰徽章,仪式现场企业家导师亲自为学员戴上徽章,祝贺他们成为强鹰一员,更让学员感到自豪、光荣、责任和感恩。每期“求是强鹰”结业典礼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典藏。每位导师都要在一年后的结业典礼现场做三分钟精彩寄语并亲自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学员们都会在典礼上当众表达他们对导师和学校的感恩言行,并在启动仪式和结业典礼上,齐声合唱自主创作的强鹰之歌。因此,每期“求是强鹰”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彰显。这些隐性标签,无疑彰显创新创业实践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高校青年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有生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增强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站在高处,看在远处,谋在深处,想在细处,抓在实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致力于打造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新平台、新模式和新机制,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07-10)..

[4]党的十报告[DB/OL]..

相关期刊更多

影视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电影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