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溪水阅读答案

溪水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溪水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溪水阅读答案

溪水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一、描述结句内容及好处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西归绝句[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设题: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答案】(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设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研读标题“新晴野望”,并且联系作者王维。“野望”与“农田郊外”有关,而王维又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结合尾联“农月”、“事南亩”等相关信息可以作答。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二、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设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第二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设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赏析结句的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韶美归舟过夔,留半月语离,作恶诗以送之,用韶美原章韵

王十朋

弱羽年来正倦飞,夔门邂逅故人归。

人生一笑难开口,世事多端合掩扉。

况是桑榆俱暮景,何曾富贵已危机。

明朝怅望仙舟远,百尺高楼上静晖。

设题:请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

【答案】尾联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明朝独自登楼怅望,故人的舟船早已远去,深刻地表达了此刻依依惜别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思归的情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设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结句表达技巧。

【解析】此句的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或答成情景交融。两种景物分别表现不同的情怀。“摇曳”象征起伏不定的阵阵思念;“碧云斜”表现了低沉、伤感的心情。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1.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设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案】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一句诗,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设题: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溪水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正确评价学生语文水平,无疑应该是语文试卷的主要功能。要实现这一功能,语文试题就务必要精确严密。然而,研读若干语文试卷,在“精确严密”的要求上,往往令人难以满意,甚至是瑕疵较多,造成许多遗憾,尤其是承担选拔人才功能的中考、高考试卷。这里仅以某地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一条古诗词鉴赏题为例,作一个分析。

这条试题是: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①北楼》,完成下列三题。(6分)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北楼,即谢楼,为谢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的参考答案为:

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本题1分)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本题共3分。能答出比喻,给1分,分别说出两个比喻的表达效果,给2分,只说出其中一个,给1分;能对“夹”“落”作赏析的,也给3分。只答出对偶及其表达效果,给1分。)

(3)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1分。)

这条试题从注释到题目到参考答案都不够精确严密,甚至是误导学生,现具体分析如下:

1.注释。

为了增加中考高考试卷的人才选拔功能,阅读鉴赏题选材基本回避了课本选用的文本,另行选用阅读材料。鉴于考试纪律要求,严禁学生翻阅资料,只好增加注释,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和解决字词障碍,这对于学生能正确阅读和理解阅读材料无疑是必要的,问题是提供的注释必须“正确有用”。这条试题恰恰在“正确有用”上达不到要求。

如注释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是既不全面又不够精确的。查有关资料,“江城”应注释为: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漏掉了极为重要的“这里指宣城”,势必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容易误导学生把“江城”理解成“所有水边的城市”而对诗歌内容产生误读。至于是否要对“江”字作注解,如能提供,更好,不提供,也不影响学生答题。

再如注释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这条注释同样忽略了重要的内容,查相关资料,“两水”指宣城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注释遗漏了对两条溪流的地理位置介绍,学生又怎么能够理解“夹”的准确呢?

至于注释①,内容虽然无误,但试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已经学习了《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必定对宣州、谢眺、李白等相关常识即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如此详细,似无必要,而且详细说明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的情况,无疑已经暗示了第三题的答案。

2.不精确严密的问题。

(1)第一题

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其实这首诗中,只有一句是描写秋天景物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相比较而“最”的问题,这种题目的设置也就是毫无意义的。

(2)第二题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在这一题目中,由于注释中将“江城”注解为“泛指水边的城”,学生可能就无法把“两水”和“两桥”落实到具体的江城,又由于没有对江城的自然地理作介绍,自然也无法体验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为什么最能体现江城之美。“好在何处”,看上去好像是一条主观题,学生可以从诗句的意境、语言修辞、音韵和谐等角度选择一点作出回答,但因为明确了标准答案,和命题者思路不一样的学生,答得再好,极有可能得不到分。这类“好在何处”“妙在何处”的问题,常见于各类试题中,看似开放,但又设置标准答案,是典型的混淆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题目。

(3)第三题

联系学过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看上去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题目,却因为联系不当,极容易造成学生误答。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选用,列为“诵读欣赏”的范畴。教材所列出的提示是:“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眺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比较参考答案,“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二者之间,是没有多少共同点的。学生又如何能从“满怀豪情逸兴”或“郁闷与不平”的感情中联系出“寄情山水缅怀古人”的复杂情感呢?

这条试题所给出的参考答案也同样存在不精确不严密的问题。比如答案二中“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其中“二溪合流绕城”应为绕城合流,才可以理解,也符合“夹”的特点。

一条中考题,竟然有如此之多的不严密之处,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比如命题者手边资料不全,命题时间较紧,无暇推敲等。但正是这种不精确不严密的题目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得语文考试失去了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功能。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考和高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起着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和选拔人才的功能,而且实际上起着学校教学指挥棒的作用。虽然考试的弊病很多,但在目前,还无法以其它型式来取代。强调试题语言的精确严密,是发挥考试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试题要达到精确严密的要求就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1.语言表达清楚,不产生歧义。

命题语言应该简洁明确,解释唯一,意思清楚,如“好在何处”一类的问法,应该避免。因为“好在何处”既可以从内容上来回答,也可以从技巧上来回答,还可以从语言修辞上来回答,一旦学生思路和命题者思路不一,所回答的内容即使正确,但因扣不到标准答案,就无法得分。

2.试题指向性明确,明确揭示答题的方向和方法,不误导学生。

试题必须明确提示答题的方向和方法,不误导学生,必要时要加关键词予以限制。比如“最能体现秋天特点”这样的语言,学生就难以揣摩。秋天的特点是季节的特点,还是景物的特点,或许是气候的特点,人的心情的特点等等,学生难以揣摩,又怎么回答?好在这首诗中只有一句是描写秋季景物的,而且又只要求抄写原句,否则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客观题和主观题界限明确,尤其是不能把主观题等同于客观题。

溪水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

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练习二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1分)

(2)请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3)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半轮。(1分)

(2)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1分)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1分)

(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2分)

阅读练习三: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2分)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阅读练习四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参考答案

溪水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教材解析: 

课文主要通过小溪由清到脏,再变清的过程,告诉小朋友要保护自然环境。文章以一些小动物前后行为的变化,导致小溪水的变化作为线索,进行对比描写,句子连贯而流畅。课文浅显易懂,但却充满了魅力,它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多处想象空间,抓标点,抓住留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 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弄清小溪生病和变清的原因,渗透给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 

3. 积累“清清的”“绿绿的”等词语,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课文留白,展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 

2. 抓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一位新朋友——小溪,可是它却生病了。(板书课题)知道小溪生病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小溪吗? 

生1:小溪,你哪里难受啊? 

生2:小溪,你为什么生病了? 

生3:小溪,你病好了吗? 

生4:小溪,你的病是怎么好的呀?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小溪生病了》,共同解决大家的疑问。 

(二)“美”读小溪,词语运用训练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生病前的小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生自由读文。) 

生:小溪的水清清的。 

生:小溪的水绿绿的。 

生:这条小溪很快乐。 

生:这条小溪很自由。 

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这条小溪(播放多媒体动画)。你们看到了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生:清清的小溪,绿绿的小溪,快乐的小溪,自由的小溪…… 

师:这是一条多么美丽的、欢快的小溪呀!谁能带着赞美、轻快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如果能读得再欢快些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师:清清的、绿绿的写出了小溪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像“清清的”“绿绿的”这样的词语? 

生:高高的,厚厚的,黄黄的…… 

师:你能在括号里填上这样的词语,让句子通顺吗?(课件出示:地上的小草 , ,天天唱着欢乐的歌。天上的云 , ,天天唱着欢乐的歌。) 

生:地上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天天唱着欢乐的歌。 

生:天上的云白白的,软软的,天天唱着欢乐的歌。 

师:同学们描述的小草和云彩真美呀! 

(三)“忧”读小溪,补白想象训练 

师:可是小溪生病了,小朋友也一定想知道之前那些疑问的答案吧?(课件出示学生质疑课题时提出的主要问题),请两名同学读第二、三自然段,其他同学从中找到答案吧! 

(生读课文。) 

问题一:小溪为什么生病了? 

生1:小兔往小溪里扔纸屑。 

生2:小猴往小溪里丢果皮。 

生3:小羊往小溪里倒垃圾。 

师:请同学们关注标点,想一想是不是仅仅这几只小动物。 

生:后面是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小动物。 

师:你能补充上吗?(课件出示:小狗住里 ,小熊往里 , 往里 。) 

生1:小狗往里扔骨头。 

生2:小熊往里丢鱼刺。 

生3:松鼠往里撇果核儿。 

问题二:生病的小溪变成什么样了呢? 

生:小溪变黑了,小溪变臭了,生病了。(师板书。) 

师:同学们都生过病,你们生病时什么样子呢? 

生1:难受。 

生2:没有力气。 

生3:浑身疼。 

师:生病的小溪也和你们一样,谁能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读得像生病的小溪。 

(生读相关句子,读出生病时的语气。) 

师:如果再低沉一些,有气无力一些就更好了,谁想再读一读?争取读得比刚才那位同学还要好! 

(生读句子。) 

问题三:小溪的病是怎么好的? 

师:小鸟说:“你们自己就是医生。”小动物们为什么不好意思了呢? 

生1:因为是它们往里面扔垃圾。 

生2:因为它们往里面扔果皮。 

生3:因为它们不爱护小溪。 

生4:因为小溪的水被它们污染了。 

师:怎样才能治好小溪的病呢?同学们想象一下小动物们都是怎样做的? 

生1:小猫找来鱼网捞出的垃圾。 

生2:小兔也拿来了棍子捞垃圾。 

生3:小猴倒挂在树上捞垃圾。 

生4:小鸭游到了水里捞垃圾。 

(四)“乐”读小溪,鼓励学生实践 

师: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捞干净了小溪里的垃圾。小溪的病终于治好了,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开心的语气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还往小溪里扔垃圾,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告诉小动物们爱护小溪呢? 

生1:派小动物们在这里看着。 

生2:写标语牌“请不要往小溪里扔垃圾”“请爱护小溪”。 

生3:给小动物们发传单。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你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要保护的地方呢? 

生:校园的花坛。 

生:路边的草坪。 

生:山上的大树。 

生:公园的湖水,还有家乡的河。 

师:你们想对身边的小伙伴们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XX说…… 

师:希望同学们运用我们想出的办法,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做起,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水更清、草更绿、天更蓝。 

评析: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体验快乐的阅读感受。 

本课亮点之一,教师能够让学生美读“小溪”,抓语言,用语言。通过媒体动画,从视觉上感受“小溪”之美,通过叠词美读,从文字上描述“小溪”之美。 

溪水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一、诗句理解型。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诗句的意义、作用及表达技巧等的理解。答题的一般步骤是: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联系上下文扩展诠释,品味诗句的写作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等。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提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中诗人借琴棋二物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参考答案]第三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提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作于诗人隐居闽中时期,诗中寂寥的天地是诗人亡国后的寂寥心境的真实写照,梅花高洁的品格也表明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参考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杂草。

提问:“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简析】本诗一、二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三、四句想象新奇。[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提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简析】本词是一首送别词,但在伤感之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一腔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抒情或寓情于景。

二、诗眼解读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着凝炼、简洁、含蓄、蕴藉的特点。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把个人的情感、思想隐含在某些词语中,注重炼字。关于“诗眼”的试题,在2007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II)

新晴野望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提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描写了初夏的乡村,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卷)

溪 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提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两字的艺术效果。

【简析】本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奈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提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简析】本诗通过描写夜宿驿站时的索寞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家国之事的感怀。[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宣泄到极致。

三、技巧赏析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技巧)等的理解。答题基本程序: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品味诗句的表达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倾向。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提问:⑴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⑵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参考答案]⑴主要运用衬托(烘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⑵“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I)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提问:⑴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简析】本词豪迈与婉约相兼,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参考答案]⑴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醉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吧!⑵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上“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3.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郡。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提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本诗言浅情深,让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真挚的感情。[参考答案]颔联:①“供笑语”表现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两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待别的伤痛。颈联:① “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痛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四、综合评点型。这类试题今年出现了两种题型,一种是版本分析题,一种是诗论拓展题。先说版本分析题。古诗词出现不同版本,一是作者初稿与定稿不一样,一是古代人们传抄过程中个别字句变换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虽然存在不同版本,但不会影响理解和鉴赏。对诗词版本的评点,没有定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这类题目,类似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正确的做法。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出 关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èi):旌旗。

提问: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简析】本诗写于诗人随军出塞时,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参考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回答喜欢“将军”两句,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另一种是诗论拓展题。这类试题通常在设题时引用前贤时俊对诗词内容、技巧等方面的评述,考查时则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对此作出分析。例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北京卷)

①采采,薄言②采之。采采,薄言有③之。采采,薄言掇④之。采采,薄言捋⑤之。采采,薄言⑥之。采采,薄言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的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物。

提问: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简析】本诗是劳动妇女采车前时所唱的歌曲。[参考答案]妇女们在田野里边采集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五、对比阐释型。这类试题往往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相近或相近)的诗词放在一起,要求考生对比解题。对比阐释型的诗词鉴赏题通常从以下方面设置:意象相同,感情相近;意象相同,感情不同;景物相同,境界不同;景物相同,感情不同;感情相同,风格不同等。另外,与去年相比,这类试题今年只有一种考法,即列出两首诗,要求考生对比分析。例如: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华清宫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提问: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这两首诗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诗境新颖,讽意含蓄。[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⑵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溺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提问: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简析】王诗从情入理,以情证理,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周诗以哀景衬乐情,写出了诗人的闲适安静。[参考答案]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提问: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简析】两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应考攻略]

鉴于以上规律,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

一、立足课内,提高素养。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打牢基础。为此,要认真教好课本、读本中选录的诗词佳作,分析、讲解要透彻。要努力拓展知识面,精选名家的诗词曲名篇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背诵,充实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素养。

二、局部品味,抓住关键。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三、整体把握,注重尾联。鉴赏古诗,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如不从整体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古诗时要特别注意尾联,仔细体会诗人蕴涵其中的情绪。

四、通过比较,认清本质。200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多要求考生作比较分析。如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仔细阅读,认真比较,三篇作品是不同的: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相关期刊更多

水利信息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陕西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水利厅

山西财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