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笔的演变

笔的演变

笔的演变

笔的演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女性人物画;色彩;技法

工笔女性人物画是中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最早出现的画种,经过前人不断地丰富完善,使这个画种独具东方审美特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出于精神上恪守陈规也好、物质上归隐山林也罢,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着改变,这要求其色彩语言不断符合新的规律,用色技法也就随着历史的演绎不断完善和发展。

1 六朝工笔女性人物画的用色技法

中国色彩绘画史的开始时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色彩绘画粗犷豪放,主要以单纯的勾勒形状外轮廓,再平涂填色的方式进行。神仙思想出现后,人们脑海里出现了很多幻想形象,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女性人物画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人物龙凤帛画》,画中妇女的口和衣袖有朱色简易晕染,不过相对于流畅劲健的线条来说,色彩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战国之后的秦汉时期的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出现了很多女性形象,其线具有很强的写意性,色彩以红,赭,黄,青、白、黑为主,色彩附属于墨线,在五行论中,以白、青、黑、赤、黄五色来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也许是先秦两汉最早的色彩观。那时所使用的颜料大多是纯度高且色相明确的颜料,色彩以平涂为主,晕染仍然显得简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汉画逐渐发生着变化,到了魏晋时期,线条更加精细了,色彩方面,颜料色系已经基本齐全,这为画家自由调配颜色提供了可能,晋画的杰出代表当属大画家顾恺之,传为他的作品有《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以及《烈女仁智图》卷。早期艺术受的束缚,服务于封建道德,作用是成教化、助人伦,对女性人物的描绘就继承了人物画普遍的秀骨清像的特征。这三件作品都是后代的临摹之作,《女史箴图》为绢本浅着色,勾勒后,只以朱磦、朱砂、赭石等矿物色微加薄染,设色原则是“薄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

至此,工笔女性人物色彩语汇体格初步完备,绘画理论上也开始了对于色彩理论的初步建构,谢赫“随类赋彩”概括了中国画中色彩的审美理念,强调了事物色彩的恒常性,恒常性是画者的心象,可以不考虑时间空间的变化,赋哪种彩源于人们的认知,色块与色块也通过对比、呼应、承接、避让等关系来搭配,所谓“布色”就是这个道理。

2 隋唐五代的工笔女性人物画的用色技法

如果说六朝画作是色彩兴起的前奏,那么唐代可谓是色彩的巅峰,这一时期的工笔绘画无论是在用色观念上还是材料技法上都达到了鼎盛,工笔女性人物画中的色彩得到空前的发展和重视,通过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传为宋代临本)可以看出,细致的线条不再抢眼了,墨和色彩能很好的配合,晕染技法完善,蛤粉的分染非常细腻,此时的色彩因为植物色和矿物色的混合而更加丰富。比如胭脂和蛤粉调成的绯红色,石青和蛤粉调出浅蓝色,画面轻柔雅逸,色彩配置独具匠心,色彩的转换自然流畅,浓淡相宜并且统一在同一个暖暖的清新色调中,红色运用得淡雅柔和,勾染纹饰技巧细腻。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性人物丰盈艳丽,设色以朱砂和蛤粉为主,头饰描金,朱砂的使用上,有些地方采用未经打底直接染的方式,这是唐代技法的特征。脸部没有太多的分染,蛤粉的使用使画面中的女性显得冰肌雪肤,纱制衣服处理上很有特色,通过蛤粉的变化,真实地变现从纱后面透出来的肌肤,值得一提的是蛤粉的复勾,使纱衣更显得轻盈透明。另外衣服上装饰图案的方法已经出现,并且此图图案的染法与同代其他画作或壁画在一色地子上绘制图案不同,朱红色地子染得别开生面,深浅变化着,靠近花团图案周围开始渐渐浅淡起来,胭脂,花青两色的花叶图案更加突出惹眼。

“安史之乱”后,大唐气象由盛转衰,这直接导致仕途踌躇的文人改变生活方式,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理念,大唐的繁华艳丽不再,清幽玄淡更加契合审美。至此,精神气候的改变使色彩与水墨互换了角色。这之后,工笔人物画色彩的地位逐渐旁落,重墨轻色的格局逐渐形成。五代时期的女性人物画在形的塑造上还有张萱、周昉的痕迹,但女性的脸型,身材都已经逐渐消瘦,风格和用色技法是对唐代的一个继承,也是宋代女性人物画的直接导源。值得一提的是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其色彩的运用和色与线的统合十分完美。布色以矿物颜料为主,色块与色块的搭配和谐,植物色与矿物色重叠使用,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3 宋元的工笔女性人物画的用色技法

工笔女性人物画发展到宋代已经处于古典绘画的成熟阶段,但工笔人物画家很少,作品流传也很少。不过仅有的画家的作品无论是构图、造型、线条、设色上都有更多趣味。王诜的《绣栊晓镜图》,画面精致,构思巧妙,画面主要颜色是白、石青、石绿、朱砂、墨,颜色种类相对简单,虽然画家在人物飘带上用了明艳的石绿,上衣用了朱砂,可通过其余大部分白色服装的掩饰,尤其是配置了丫鬟衣着大面积加墨的灰色而受到压制,整个画面还是呈现出妍丽雅致的情调。

元代绘画崇尚“古意”,画风更为疏简,与山水、花鸟相比,人物画最不为所重。文人士大夫寄情于山水、花木而逃避现实,并推崇“水墨为上”的审美原则。女性人物画的色彩上并没有什么创新,并且一部分禅僧画家更擅长水墨人物画,钱选的《杨贵妃上马图》,用色清丽素雅,深具元画“淡”的意味。

4 明清的工笔女性人物画的用色技法

女性人物画发展到明清,总体面貌仍然与元代一样,并没有实质上的发展和突破,在文人画的影响下,除了仇英等少数画家和焦秉贞、冷枚等宫廷画家采用浓丽风格设色外,其他画家如改琦、费丹旭、“海派”任熊等画家的色彩风格多尚淡雅,设色多以淡色薄染为主,色调平和,“平淡天真”。值得一提的是陈洪绶的《对镜仕女图》,其分染不是用色而是用墨,此图服饰并没有颜色,而从他的另一幅作品《苏李泣别图》的晕染技法可知,这种如今被画家广泛使用的技法:先用墨分染出阴阳凹凸,再罩染植物色。这种技法相对弱化了色彩,更具清雅之气。

5 小结

5.1 从大量流传下来的女性人物画中,可以看到古代对女性审美包括人体的审美更多停留在物质层次,并没有突破精神统治的枷锁。画中的女性常常陷于紧密严实的包裹之下,能够露出肌肤的只有头、手、颈部。而色彩的运用同时配合画面中女性的规范,大部分追求优雅、端庄、充满教养,颜色搭配极其理性。精神上的不自由、欲望的隐藏,限制了对于女性人体美的表达,色彩表达自然也随之割舍掉暧昧、诱惑等内容。

5.2 从历代工笔女性人物画的色彩呈现可以窥探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同时,审美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色彩技法的革新。从原始时期纯矿物颜料的平涂到汉唐的石色、水色并用,再到元代及以后水色的流行,到清代墨色分染,色彩风格的呈现出简易狂野到绚丽辉煌再归于宁静淡雅,这说明时代审美的变化,推动色彩技法的改变。

5.3 用色技法对画面风格呈现的决定性作用,是画家表达个性的利器。例如《簪花仕女图》中,画家通过多种石色、石色加水色的混合使用表现宫廷的绚烂;钱选的《杨贵妃上马图》中,同样描绘的是唐代妇女,作者用色种类较少,大部分使用水色,使画面色彩浓度降低,达到清丽素雅,深具元画“淡”的意味。

5.4 “恪守法格”必然束缚画家的创造力,崇尚古人,不如师法自然。唐宋以后,女性题材人物画中的赋彩并没有大的创新和突破,“三白”等晕染方法出现程式化倾向,而同期的民间壁画创作如永乐宫壁画、兴化寺壁画、却成了一个个典范。这说明对古人古法的过度依赖与推崇以及社会审美趣味过于单一都会阻碍创造力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王英宗《中国仕女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笔的演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字;字体;演变

中国字体就是汉字的书写体态,即:汉字的外行和体式。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他是根据各种兽蹄印,鸟爪痕而创造的文字。不过,有据可查的是:汉字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大约是在我国夏商相交的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文字阶段。这个阶段汉字的特点是形象化,比较接近摹写的对象,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都是这种字体。第二阶段是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汉字的特点是符号化,象形的线条变成了笔画,形象性减弱而符号性增强,秦以后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都是这种字体。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一、汉字的雏形——象形文字

原始时期的一些图画、图纹、图符等,虽能够表达人的一些意思,但它们没有和语言建立稳固的关系,与语言的音节和词没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它们都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字。

1、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甲骨文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最早的能真正称得上文字的图符应是甲骨文,是因为它的每一个符号基本上能找到一个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字。①甲骨文是从殷商遗址中发现的刻在龟兽骨上的文字,所以被称之为“甲骨文”。其特点是象形图画性很强,大多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占到了总数的60?,由于显字的书写材料是坚硬的龟甲兽骨,书写的工具是契刻的刀,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特点是线条细瘦,圆转与方折相间,方笔画居多,字形瘦长,且大小形态参差不齐。甲骨文是汉字的雏形,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2、铸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金文

金文是在殷商、周、春秋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文字的总称。②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因为当时用青铜器铸造的器物主要有两类:礼器和乐器。礼器多以鼎的形式铸造,乐器则多以钟的形式铸造。于是“钟鼎”就成了商周青铜器的代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钟鼎文”。后来则把凡刻在石碑和其他器物上的文字统称为“铭文”。商代金文的字体特征有渊源于甲骨文的明显痕迹,许多字仍似简化的图画。周代的金文较商代的金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字体结构趋向紧凑,结构已基本定形,开始摆脱了象形图画的面貌。

二、首次统一规范定型的汉字——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统一全国文字,推行小篆,将原来的籀文称为大篆,于是有了大小篆之分。秦统一规范汉字消除了同一汉字的众多异体字,实现了汉字新的统一和规范。篆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政治干预最强烈的字体。

③大篆和小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笔画匀称,线条粗细一样;不像甲骨文和金文那么多的异体了;字形呈长方;大小划一;文字的图画意味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失了。秦代统一汉字,从大篆到小篆其实就是字体的一个简化过程。首先在笔画结构上有所简省,在形体风格上较原来大篆方正、典雅、笔画多弧形圆转。从小篆开始,走出了汉字不规则、不稳定的图画风格时代,进入了汉字规范、统一、定型阶段。这是汉字产生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官方行政和法令手段的正式定型,称得上汉字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三、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隶书

隶书的兴起是因为秦统一中国后,由于政务繁忙,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徒隶”们为了应急求快,便采用了民间草写惯了的俗体字,即快速简写的小篆字。因为这种简体字首先兴起于“徒隶”之手,于是后来便称为“隶书”。

汉字字体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作“隶变”,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④一是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成为平直方折的笔画;二是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三是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经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捺、点、钩、折等笔画;四是隶书的笔画,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成为粗细不一;五是隶书的字形比小篆的简省;六

是隶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形的特征在隶书中已经完全消失。

篆书发展到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飞跃。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走向正式定型的标志,是现代汉字的开端,堪称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四、速写的字体——草书

草书是一种比规范体写得潦草一些的字体,是由于“救速”、“赴急”而产生的。⑤ (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8页)草书的书写之所以可以迅速完成,效率极高,其技术性因素有三:一是损隶书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二是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自如;三是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

草书主要的是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最早的草书是章草,从汉隶演变而来。章草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西晋,延续至东晋中叶。其形体的特征是保留隶书的“波磔”,笔画有连笔,略带草意,有点类似于楷书为基础的行书,实际上是隶书的简捷书体。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这种字体,随书写方便的需要,笔画相连,一气呵成,给人以自由奔放之感。狂草比今草还要放纵肆意,狂妄不羁。

五、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体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最初兴起于汉末,东晋时大发展,唐时大盛。楷书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将隶书的“波磔”的笔画改为平直,把原来扁平的形体改为方正,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难识的不足,并适当吸取草书的简化规律加以简化。

楷书自汉末兴起,至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一种典范文字。楷书之所以能在这么长的时期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就在于楷书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笔划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形式和方块字形,均已基本定型。

六、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

行书始于楷书之后,在晋代开始流行。此字体简化楷体笔画,兼采用草书连绵笔画,是介于楷体、草体之间的一种亦楷亦草的中间体。行书分行楷和行草两种。写得稍微规矩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的,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一千多年来,行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字体,现今人们的手写体基本上是行书字体。而篆、隶、草不适宜于时代所要求的简洁的需要,因此,已经被楷、行所代替。篆、隶、草作为书法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总之,中国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几千年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历程。字体的演变和官方标准文字的替代是同步进行的。然而由于唐宋以来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汉字几千年来自然的演化进程才被大大延缓乃至停滞了。新形势下的电脑打字的普及,更进一步地延缓或改变了汉字几千年来自然演化的进程。总的来说,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由繁趋简。中国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字体简化易写的过程。

注释:

①②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42,52.

笔的演变范文第3篇

    这两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都记住了一个叫刘谦的帅小伙。他可谓风光无限,表演的魔术大放异彩,恰到好处地调动人们的所有感官,连小学生都对他敬佩有加,对魔术狂热的迷恋也开始了。魔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变幻出不可思议的现象,让观众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种表演方法。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盯着表演者的动作,想找出他的秘密,解开他的谜底。魔术,它与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相符合。因此,笔者想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果试着将魔术的表演思想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以变“魔术”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这样,信息技术课堂也将会像魔术表演一样吸引学生,学生就会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为了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课,教师应该向刘谦学习,引入魔术表演的思想,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变“魔术”的课堂。

    1 设置悬念,送出惊喜

    看了刘谦表演的每个魔术,发现他都会设置悬念,在表演的时候给观众一个惊喜。人们看一部电视剧或电影时,如果提前看了每集的剧情介绍,大概就都不会再看下去。道理很简单,因为知道了结果,没有了吸引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像刘谦表演魔术一样设置悬念,给学生一个惊喜。因为课只有精彩才可以留住学生,不用提醒,学生自然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应该设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这样学生才会对课堂感兴趣,才会认真去学。因此,教师也可以像刘廉表演魔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事例和方法来设置悬念,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笔者在教授“处理图片高手——Photoshop”这一课时,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Photoshop迅速产生亲近感。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笔者采用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响当当地回答:“七十二变。”笔者顺着学生的话说:“今天也来计算机上变一变,看能不能变出什么东西来。”然后笔者出示一张照片,是笔者“站在长城上”的照片。学生一看,“哇”了一声,非常羡慕笔者去过长城,纷纷要求讲述一下当时去长城的感受。笔者笑了一下,告诉一个让学生惊讶的消息:“老师并没有去过长城,也没有在长城上照过照片。”学生听到这个消息,都不相信,心里在猜疑:没有去过长城怎么会照到照片呢?难道老师会变魔术?这时笔者给出答案:我“站在长城上”的这张照片是通过计算机变出来的,是用一张平常的生活照和网上下载的一张长城的照片通过Photoshop这个软件加工处理合成出来的。由此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听到笔者没去过长城竟可以用Photoshop加工出站在长城上的照片,一下子对Photoshop这个软件产生很大的好奇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这个本领。最后笔者循序渐进,把本节课顺利讲完,学生学得非常成功与开心。

    2 一切皆有可能,做个解“密”大师

    在春节联欢会上,看到刘谦的魔术表演出神入化,很多人们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他都做到了,观众都觉得神乎其技,一下子把大家吸引住了。同样,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向刘谦学习,在课堂中引用魔术思想,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变一下“魔术”,引用新技术,把一些学生感觉不可能做到的事化为可能,让学生叹为观止,这样就会一下子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住。相信通过这样处理,就应该是成功的一节课。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学生“文件共享大家看”这一课时,笔者提前在电脑上存了两部影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和《地道战》,在上课时向学生宣布一个令他们开心的消息:“本节课看电影。”消息一说,教室沸腾了。接着,有的学生想看《喜洋洋和灰太狼》,有的想看《地道战》,争执不下,纷纷问笔者看哪一部?笔者给了学生一个建议:“任君选择,你们从我的电脑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影片存到你的电脑里看。”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诉苦:没有带U盘,无法复制。

    这时候,笔者准备充当“魔术师”的角色,卖了个关子:“不用U盘也可以从教师的电脑里‘偷’走你们喜欢的影片来看。”作为刚接触电脑不久的四年级学生,他们自然不太相信可以这样做。笔者径直走到一台学生机前,三下五除二就把两部电影从教师电脑里“偷”到学生机里并播放出来。当学生看到笔者的神奇巨作之后,觉得不可思议,就好像笔者在变魔术一样,同时又带有佩服与好奇,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这个技术。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其中的缘由,最后再一步一步向他们解释“魔术的秘密”。因此,笔者的角色适时由“魔术师”转变成解“密”大师。笔者向学生解释:其实老师不是在变“魔术”,而是今天的科学技术发达,一切皆有可能。最后,笔者来解“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文件共享大家看”。一步一步地向他们讲述局域网的知识及作用,通过局域网可以设置共享资源,在同一个局域网就可以快速相互分享文件。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学到知识,又观看到电影,真正达到从乐中学、从玩中学。

笔的演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隶书;隶变;笔画;结构

中图分类号:J29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03-02

从小篆到我国目前的现代汉语通行字,汉字经过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简化字等发展阶段。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彻底破坏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变曲为直、变断为连,线条符号化;有意无意的简省、合并、讹变,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改变了汉字的结构理据;促进了秦以后二千年的方块表意兼表音文字,巩固了一个新的文字体系。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圆润俊秀的小篆的使用寿命,竟然和残暴的秦王朝一样短暂。在秦灭之后,小篆在西汉初使用了一段时期后便被另一种字体所替代,而就像秦王朝是被奴隶、农民起义所的那样,替代小篆的也是一种创自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的字体,它就是隶书。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隶书的形成过程、隶变的规律及其对汉字所产生的影响。

一、隶变的过程

隶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隶变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篆到古隶,第二阶段从古隶到今隶。这两个阶段自身和两个阶段之间都具有渐变性和连续性。

1.秦小篆产生之前的隶变。近年来出土的四川木牍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无可驳辩地证明了秦统一之前就存在着大篆向隶书演变的过度性字体。青川木牍属战国中期作品,大多数字形出现了隶书的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减者盘屈,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度性字体的书法作品。天水放马滩秦简则在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佻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形。

2.与秦小篆同时的隶变。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1100余枚秦简在书风上是丰富多彩的。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字,秦简结体欹、侧、倾斜;圆转与方折初见端倪。秦简用笔出现了提按和运动的节奏感,出现了横细竖粗,并开始出现波挑与掠笔……这一切初步展示了篆书与隶书对比过度之复杂关系的成果。

3.西汉早中期的隶变。到了西汉早中期的时候,隶书已经成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可以证明。它由尚残留有篆书的封闭空间转变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没有固定的外轮廓,笔画长短已不再以本字的方形轮廓为其限度,常常出人意料地拉长或缩短。

4.东汉的隶变。到了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建议正定经本文字,写定《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仪》、《论语》等七经文字共刻46块石碑。立于太学门前,世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字书体一致,均形体方正,笔画匀称,波挑工整,庄平典雅,在东汉晚期被作为标准书体的隶书,世称“八分”体。后由王次仲所作的“八分”体方正而波势规整,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楷模,所以后世又称“八分”为楷隶。到此隶书的演变也基本完成,但隶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这还有待确定。

二、隶变的规律

“隶变”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①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为平直方折的笔画。②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③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点、捺、钩、折等笔画。(楷书则是成熟的笔画文字)。④隶书的笔画,已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为粗细不一。⑤隶书的字形与篆书相比,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字体结构比小篆简省。⑥隶书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征的特征在隶书中已完全消失。下面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来对隶变作个具体的说明。

1.笔画方面。隶变是“隶定”的结果。《晋书・卫恒传》所引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这不仅指出了隶、篆的渊源关系,而且指出了隶书的特点:篆书快写即成隶书。在笔画上主要表现为: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如:

这种隶变方式,汉字学家称为“隶古定”,以后又简称“隶定”,意思是把汉字的形体用隶书写法固定下来。

2.结构与形体方面。

(1)隶变在笔画转变的基础上,不顾原文字的结构原则,把小篆的一个形体分化为隶书的许多形体或者把小篆的好几个形体混同成隶书的一个形体。例如:

(2)笔画的合并简省。隶书往往把篆字的两笔合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所包含的部件合并起来,或省去一些笔画,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如:

(3)用简化变化的偏旁代替繁复或难写的偏旁,如:

(4)由于隶书变小篆的长圆形为扁形,从而也引起了字的偏旁布局和写法的调整,在布局上一些篆书为上下结构的字,在隶书中则变为了左右结构,如:

(5)还有一种不合一般转变对应规律的形变,这钟方式的隶变几乎无迹可寻,找不出什么转变线索,称为突变,例如:

笔的演变范文第5篇

在桌子上放着一张纸和一支铅笔。表演者走到桌子前,将衣服口袋翻出来给观众看,证明口袋里没有任何东西,然后再将口袋翻回去。表演者拿起铅笔在纸上写了一个数字(不让观众看见),写好后,将纸条装进了衣服口袋里。表演者对观众说:“你现在随便说一个数字,你说的这个数字我早已预测出来了,就写在了刚才那个纸条上。好了,现在随便想一个数字,说出来。”观众报出了一个数字后,表演者从口袋里掏出了那个纸条,让观众看上面写的数字,果然是观众报出的那个数字。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表演者真会预测?具体操作:

表演者事先在桌子的一角上放一个长约1厘米的铅笔芯(因为小,观众不会发现的),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将铅笔芯藏在其他地方。当表演者拿起铅笔在纸上写数字上,要假装在写,其时没有写任何东西。“写”好后将纸条装在口袋里。当观众报完数字时,表演者偷偷那起桌子上的铅笔芯。然后伸进口袋,用铅笔芯快速在纸条上写出观众报出的数字(为了写起来方便,让观众报数字时,可以限定一下所报数字在0到9之间)。这时表演者掏出纸条让观众看(观众看纸条时,表演者可将铅笔芯扔掉),观众定会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表演好了,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小魔术哦!

2.钞票变白纸

准备工作:钞票10张,白纸10来张。

表演方式:表演者事先把白纸条夹在第9和第10张钞票之间。表演开始,表演者将10张钞票展成扇面握在手中。然后从扇行的钞票中抽出几张正反面作交代,借机将10张钞票移到最下面,下面就是一叠白纸了。接着,理齐这叠钞票,右拳对着这叠钞票一击,然后展开扇面。奇怪!原来的一叠钞票全变成白纸了。再假意抽出几张纸交代,这样就可以用交代过的纸把钞票遮住,看上去好象钞票全变成了白纸。

注意事项:表演用的钞票和白纸要新而挺的

相关期刊更多

书画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天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刑事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