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凄美的文章

凄美的文章

凄美的文章

凄美的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 文化 古典文化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如何来欣赏它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雨之味――潮湿凄冷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惊蛰”虽过,料峭春寒,扑面而来不是温暖的杨柳风,而是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萧萧的冷雨”,这“冷雨”的意象给人潮湿凄冷的感觉,一时间,“天潮潮地湿湿”,仿佛这天与地,还有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甚至“思想”都浸润在潮湿的雨气之中。文章一开始,就这样把读者“扔到”了铺天盖地的雨的世界,彻头彻尾地淋上一个“雨季”的冷雨,读来顿感“寒”入骨髓,“潮”润心灵,在雨里风里,跟着作者“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霏霏”的感觉让人产生“非非”的遐想,它不仅使人感到“冷雨”的形象鲜明生动,更使人联想到在这冷雨中情感蕴藉的作者,以及作者心中浓郁的乡愁。如此,从感觉出发的描写就产生了诸多“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

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又不由地跟随余光中先生笔触,仿佛置身于“黑白片的味道”的雨北街头,回顾“黑白片子”的“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伫立雨中,满眼皆是灰或黑的暗调。台北本来富庶繁华,历史原也色彩绚丽,然而为何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灰暗、单调的色彩呢?他要借此传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终于在一番“寻觅探访”之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台湾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灰蒙蒙、雾蒙蒙的。二是对七十年代大陆的政治运动涤荡文化,感到痛心忧惧。三是安东尼奥尼的片子所传递出的信息也呈现出灰暗的色彩。四是母亲去世,自己悲痛欲绝,眼中一切景物都失去了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缘文入景,由景入情,从感觉出发,细细品味,一步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雨之声――凄切缠绵

作者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但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借鉴汉赋的铺排手法,并且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力求行文节奏缓疾有致,如歌行板。读者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感觉就像是作者记忆中江南的秋雨,或长或短,或缓或疾,文字的节奏就像是合着秋雨的节拍,随之跳动,随着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当情到浓烈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可以省去,连成一气,读来音律优美,情韵俱生。 又如: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和“骤雨”敲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对于俗心人听来,两者并无殊异,不过尔尔。但在作者敏感的心中,“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且“更笼上一层凄迷了”。这种“凄迷”的美感,我们读来似曾相识,因为它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疏雨滴梧桐”唤醒了我们对李清照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记忆。而雨打荷叶之声,则可以认为是化用了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的诗句:“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除此之外,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国古典诗词典故就有十多处,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愁怅是一种乡愁,而且不是一般的乡愁,而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凄美的文章范文第2篇

品读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七组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篇即沉浸在一种凄凉的氛围中,让人感觉到词人内心浓重的悲苦。下阕再以“到黄昏、点点滴滴”加以渲染,使这种凄惨、悲凉更显浓重。眼前好似浮现一位清瘦忧郁、满心凄苦的女词人,中年丧夫无所寄托、孤单寂寞,此时配以《月满西楼》音乐,多媒体展示女词人独自把盏、苦守窗前,看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寂寞孤零。回忆以前和丈夫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趣相投的场景,学生诵读时自然会联想,将词中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画面,感受词人“国破家亡、晚年寡居”、孤独凄惨的生活,体会词人颠沛流离、极度愁苦的凄凉心境。再如,李密的《陈情表》,作者开头写自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迈苍苍的老妪历尽艰辛,竭力抚养孙子的场景,顿生同情。这样的文字以情动人,后文强调祖母晚景凄凉时说:“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字字泣血,语气强烈,语意凝练,文辞恳切,令人动容泣下,最终也让晋武帝化严为慈!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感受作者声泪俱下、凄婉哀求的“陈情”。身临其境,才能产生共鸣与作者情感沟通,欣赏作品的意境。

二、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古典

作品的语言大部分音韵和谐,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听之悦耳明快,具有音乐美。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运用工整的排比句,十条上疏句式整齐划一,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口,重点诵读,教师要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因声求气”,抓住文章外在之“声”与内在之“气”的契合点,让学生先读出感受来,然后组织学生译解、分析上下两句间的关联,将内容概括为“五戒”:戒奢侈、戒骄傲、戒、戒轻人言和、戒赏罚不公。对课文有感觉,背诵起来也就驾轻驭熟了。而屈原的《离骚》是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谣体写成:《离骚》是楚辞体,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带有江淮流域楚地的方言,笔者曾在课堂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四句为例,试着用楚地方言吟唱,那抑扬顿挫、音乐般的吟唱,令学生感觉很新奇,也激发学习课文的极大热情。有些古典文赋则运用结构整齐的骈偶句,以杜牧《阿房宫赋》为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巧妙运用排比、夸张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揭露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另一段脍炙人口的排比句也是如此:“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运用夸张、对比,揭示了秦的奢侈是建立在对广大农夫、工女们的剥削之上的道理。师生在铿锵的韵律中感受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批判意识,进而体会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这样富有韵律的佳句应指导学生多品味诵读,善于依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去体现不同的感彩。

三、揣摩名句的内在美

凄美的文章范文第3篇

寂寥无人的意思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出自柳宗元《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为: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来源:文章屋网 )

凄美的文章范文第4篇

夏夜里我在灯下写稿,因想不出华丽的语句来充实文章而愁眉紧锁,越是急就越写不出来豆大的汗珠沁满额头。真是无巧不成书,偏偏在这个时候停电了,伸手不见五指。我气极败坏的摸到一根红烛,毫不犹豫的把它点燃了,又继续我的文章。

当写到高潮部分时,一个小影借着烛光投到稿纸上,在微光中翩然起舞,如一个羽翼丰满的幻仙子在漫舞;似一娇羞的小姑娘在风中避让轻扬;若一个绝代佳人在林间凌波微步,舞出浮华,舞出凄美。她灵动的舞步,修长的身躯,在若隐若现的烛光下幻化成凄美动人的蛾。

蛾借着微光在苦苦寻觅,东飞西蹿,划过的倩影在我的眼中浮现,为之怦然心动,正当我暗自感叹之际,她却毅然决然的向那火苗扑去,那么从容,那么壮美的走向死亡。这个美丽的身影在一阵唏嘘之中随着火苗的燃烧化为灰烬,静静的躺在火焰之中,用生命燃起梦的火苗。就是那么”嗤——”地刺耳的一声,方才的美丽片刻化为乌有,留下一串美好的回忆在熊熊燃烧中渐渐隐去。这凄美的一幕在烛光下上演。

我在桌前停笔感叹,留恋那虽只有瞬间,但永恒的舞蹈。也许那是她的命运吧!用漫长的岁月磨炼出天使般的舞蹈,却只为在瞬间绽放的美丽,只为追求生命瞬间舞出的精彩,却坦然的去选择用旋舞来结束自己的短暂的生命,这难道不奇迹吗?我想她是的。这么壮美的生命却如此仓促的结束,不让人感到惋惜吗?不知道,是蜡烛的太无情哈市飞蛾太绝情,那稍纵即逝的永恒?还是天长地久的瞬间?这些我都无从知道。

我一面为蛾的结束而惋惜,一面为生命的壮美而感叹。她奇迹般的舞步已悄然敲开我的心扉,在心灵的琴弦上轻盈的叩响我尘封已久的心——只在那一瞬间啊,叩响了我的心灵……

凄美的文章范文第5篇

这里的秋天不曾像历代文人写的那样优美,树枝上的叶儿不如文章中的火红,而是半黄半绿的,就算是落下时也没有秋蝶那样优雅,而是干巴巴的,直直坠落,令人感到一种凄凉。人们也丝毫不怜悯这些枯叶,使这些叶子发出一阵阵脆吱吱的响声。

然而改变这一凄景的却是秋风,在风中的秋,如仙子一般,活泼,轻快。它不如冬的寒、冬的刺骨,也不如春的柔、春的温暖。它是一种磨就自己的风。在这个一切都显得凄凉时,风造就了秋美的形象。就算是干翠翠的秋叶,在秋风中也犹如黄蝴蝶般,载歌载舞。沉醉在风中的秋,不那么冷,不那么柔,不那么烈。总令人神清气爽的。

雨,在秋里也算是最常见的了,但你千万别恼。瞧啊!如银针,如猛箭。整个城市便被这秋雨笼罩了起来。朦朦胧胧。待大雨过后,天依旧蓝、风依旧凉、叶依旧凄。

秋天,少了份少女的羞涩。它的叶子总是坚不可摧的,即使被人们践踏,在风中它依然起舞;它的风是强硬的,总是追逐这一切;它的雨是美丽的,绵绵秋雨不可辜负。它们中的秋想的如此坚强,秋是成熟的。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煤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煤气与热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煤层气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