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肖邦故园

肖邦故园

肖邦故园范文第1篇

一、投影故园外景,感受故园之美

这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肖邦故园的景物之美,激发其对肖邦故园的向往之情,为其兴味盎然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同时,投影中的景物之美又与文中对肖邦故园四季美景的描写相照应,加深了学生对肖邦故园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投影“肖邦简介”,诵读了解其人

之所以要简介肖邦,是因为学生虽然都知道肖邦是著名音乐家,但是对于他的生平、遭遇等可能知道得并不详细。通过简介,能让学生对肖邦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理解文中肖邦创作的背景、音乐的成就和爱国情感等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全文脉络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题目叫“肖邦故园”,那么围绕“肖邦故园”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没有答全或答错的地方,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最后,形成了这样的答案:

1.(第1-2段)肖邦故园的历史、意义。(故园因人而存传)

2.(第3段)肖邦故园的特点和肖邦音乐的成就。(人因音乐而不朽)

3.(第4-12段)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的影响。(音乐因故园而丰厚)

4.(第13-19段)肖邦故园及其音乐对人民、国家精神的影响。(音乐因精神而动人)

5.(第20-27段)对肖邦故园四季景色的赞美,表达对肖邦的无比崇敬。(音乐、人、精神永存)

首先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行文脉络,把握总体内容。这是理解、分析文本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如果不先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把握,那么接下去分析文本重点、难点等就失去了凭借和基础。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对本文的脉络层次的理解和教学参考书的理解略有不同。教参上认为本文分为五部分,即: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第3-8段),阐述肖邦故居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第9-12段),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第五部分(第20-27段),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

而我认为第3段并非写的是肖邦故园和肖邦创作的关系。这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写的是简陋的肖邦故园却诞生了天才的肖邦,第二句话赞美了肖邦创作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这样写,是为下文的第4段作铺垫的,即为什么简陋的“侧屋”里会诞生出音乐天才呢?为什么肖邦音乐会有如此之高的地位?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第4-8段对“故园环境对音乐创作的影响”的描写。

至于第9-12段,就更不能单独成为一部分了。因为这四段与第4-8段衔接得非常紧密。第4-8段是写肖邦故园的环境对肖邦音乐的影响,第9-12段则是写虽然肖邦在故园生活时间很短,但他的音乐创作仍然与故园联系密切。这四个段落与上文的第4-8段一脉相承,都是为了说明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有着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正是故园的环境形成了肖邦独特的创作内容和音乐风格。

我的这种理解也得到了多数听课老师的认可。课后,有听课老师跟我交流,认为我的这种理解更尊重文本的实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在概括了每一部分内容大意之后,我又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提炼,如“故园因人而存传”“人因音乐而不朽”“音乐因故园而丰厚”“音乐因精神而动人”“音乐、人、精神永存”,这样使每一部分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更有利于学生对每一部分核心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在理顺脉络层次之后,我又对全文的内容作了简单总结:本文的题目叫肖邦故园,切入点也是肖邦故园,但纵观全文,却是将故园、肖邦、音乐融为一体,通过对故园的描写,歌颂了肖邦音乐的巨大成就,歌颂了肖邦对人民、国家精神上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对肖邦的无限怀念、崇敬之情。

这样就使学生对文本的全貌了然于心,对文本的写作思路、表达主旨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四、紧扣学生疑问,突破重点难点

由于本次教学展评活动的研讨主题是“以学定教,学教相长”,即要向所有的听课者展示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考虑的首要因素,把澄清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位置。为了落实这样的思想,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文本,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对本文两至三处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综合整理,决定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来突破全文的重点难点。

1.文中有两处描写肖邦故园四季景色的语段,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有近2/3的学生提问,无疑是疑问的焦点。)

这两段景物描写分别是第7段和第21-27段。

(1)首先,提一名学生朗读第7段,并组织所有学生讨论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研讨,学生很快便能找出表明作用的语句,即为了说明“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肖邦故园范文第2篇

2003年秋天,我再次访问欧洲,这次欧洲之旅中最难忘的日子是在奥地利。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我参观了音乐神童――宫廷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居。萨尔茨堡依山傍水,绿草茵茵,古典的街道、别致的老房与音乐教堂重现当年莫扎特在这里生活的情景。18世纪欧洲文明的古典与文化在这里随处可见。在这神圣的文化与田园交融之地,诞生了伟大的莫扎特,莫扎特只活了35年,但他留给了后人626部音乐作品,包括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安魂曲》。整个萨尔茨堡的广场上终年回荡着《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等世界名曲。第二天,我们来到被誉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走进闻名遐迩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花80欧元欣赏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奥地利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金色大厅演职人员的彬彬有礼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听众的高度赞赏。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在瑞士的苏黎世的湖边漫步时,与德国音乐家不期而遇,我们用英语聊天,很快就熟悉起来,他们是从德国柏林专程到苏黎世作巡回演出的。在欧洲,人们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养比较高,各大城市都有一流的音乐厅,世界各地著名交响乐团长年在那里演出,场场爆满。德国音乐家对我说,演出还有三个多小时才开幕,他们先出来旅游。他们觉得在湖滨公园碰上了能说英语、喜欢交响乐的中国人,非常高兴,于是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演奏会。在这群音乐家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苏黎世国家音乐厅,听了一场经典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音乐会。

2007年5月,我在德国首都柏林参观了位于菩提树下大街5号的洪堡大学对面的柏林德意志国家歌剧院,这是世界一流的歌剧院,当年贝多芬、莫扎特都曾在这里演出。歌剧院的门楣上装饰着音乐女神、喜剧女神、悲剧女神和欢乐女神,是普鲁士财政大臣于1733年修建,女神亭亭玉立,惟妙惟肖,歌剧院雄伟壮观。在德国,音乐是人民大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德国东部的著名会展城市莱比锡访问时,我还慕名参观了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巴赫的纪念馆和雕像。巴赫一生创作颇丰,为世人留下了巨大的音乐文化遗产,他的影响和音乐作品代表了欧洲音乐的一般发展历程。在莱比锡国家大教堂前,是一座五米多高的巴赫铜雕塑,上面镌刻着“巴赫1685―1750”。雕像前来自各国的游客纷纷驻足留影。巴赫生前曾在这个教堂中进行创作并为教堂演奏祈祷乐曲,教堂里不仅安放着巴赫的遗体和铜雕的墓志铭,还陈列着巴赫生前的创作手稿、使用过的大提琴、小提琴。浏览这些遗物,我感到一种崇敬之感油然而生,他的代表作《勃兰登堡协奏曲》《赋格的艺术》《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在心中响起。

巴赫在世时,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后来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和无懈可击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而且,他的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所以,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2007年春天,我到波兰华沙参加国际书展,心情激动地来到了肖邦的故乡。在机场就能看到肖邦的汉白玉雕像,而华沙机场也叫肖邦机场。5月的华沙,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充满生机。我慕名来到位于华沙市区50公里外一个叫沃拉的乡间小村,这里是音乐诗人肖邦的故居,现已开辟为肖邦纪念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让音乐力量与爱国主义完美地统一起来,世人称他为音乐诗人和国家的象征。肖邦故居周围是一丛丛亭亭玉立的白桦树,还有一片片苹果园和樱桃树以及绿茵茵的草坪。与1891年秋天建成的肖邦纪念碑相望的那幢古繁茂树下的白色房子,就是肖邦的故居。大门外面是卖肖邦纪念品的商店,房子里面摆着一架三角钢琴。肖邦的母亲弹得一手好钢琴,给肖邦小时候最温暖的爱和最良好的音乐启蒙。肖邦只活了39岁,却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至今肖邦故居中还不断为各国游人播放他的《第一钢琴叙事曲》等名作。

2008年1月,来自音乐诗人肖邦故乡的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到中国南宁举办“新年音乐会”。新年音乐会上演奏了世界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匈牙利波尔卡》《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茨基进行曲》,还演奏了中国作品《红色娘子军组曲》,优美的旋律打动了听众的心,激起了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舞台的休息室,我用英语与来自波兰的音乐家交流,并拿出了2007年5月我在波兰肖邦公园、肖邦故居、肖邦雕塑和华沙老城雕美人鱼旁边的留影给波兰艺术家看,这引起了全团音乐家的极大兴趣。他们想不到在中国南部的城市,居然有人去过他们的首都华沙,而且热爱音乐诗人肖邦,了解他们的国家,他们为此激动,欢呼雀跃不已,纷纷与我亲切地握手,合影留念。

肖邦故园范文第3篇

这座城,坚强得像一只猫。

华沙

波兰首都,位于维斯瓦河中东段的两岸。从公元10世纪起有居民点,13世纪获得城市资格,15世纪城市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一直以来都是波兰最大的城市。

地理坐标:52°15' N 21°00' E

没有城市能背负这么多悲伤,除了华沙。

The Sad City 伤城

华沙是座名副其实的伤城,实际上这座城市在战争中的创伤一直没有痊愈。于是,猫儿们决定留下照看那些哭泣的灵魂。

还记得电影《钢琴师》中的那座坍塌的城市吗?它就是华沙,战争几乎将其夷为平地,全城90%以上的建筑都变成了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焦土。战后甚至有人断言:“华沙不会重现人间,至少100年内是没有希望的。”但华沙人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今我们看到的华沙古城,是从废墟中重生的、与二战前一模一样的城池。除此以外,波兰人还用70%的森林覆盖率遮挡了那些“疤痕”,让华沙成为了一座人均拥有绿地78m2的令人羡慕的宜居城市。

和华沙一起经历悲剧的不仅仅是华沙的居民,还有这里的宠物们,它们和主人一样经历了战争,它们也曾经在废墟中躲藏,并亲眼见证了华沙的复活。如今,不知有多少华沙街猫是二战期间流亡宠物的后代。

有人说,华沙是一个忘记了发展,却记得怎么去生活的地方。

The Happy City 乐城

华沙再次证明了,幸福感和金钱关系不大。

这是一座在欧洲财富榜上排不上名次的城市,它没有大牌云集的商业街,没有高楼大厦林立的CBD,也没有拥堵的交通、高涨的失业率和散不去的雾霾,它拥有的只是生活。

如果你想重新寻找生活的触感,就坐在华沙老城的咖啡馆里,悠闲地轻抚一只猫吧。

去华沙卖猫粮

Cat Food

欧洲经济危机让不少商家把阵地转移到了发展比较稳定的东欧地区,而波兰则成了首选,其中也包括一些宠物粮食厂家。

据某国际大型宠粮厂家统计,波兰有3800万人口,而宠物的数量则达到了1300万,也就是说1/3以上的人口拥有自己的宠物,而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于是,他们果断决定去波兰卖猫粮狗粮,并把工厂也建在了离华沙不远的城市Wroclaw。

因此,去华沙旅行,你可以不带猫粮。

去看国际猫咪日

Cat Day

从2006年起,每到2月17日,全世界的猫友都会聚集在波兰华沙。

国际爱猫日正式起源于华沙,随后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流行起来,人们希望在这一天共同感谢猫咪带给人们的快乐生活并帮助无家可归的流浪猫咪。

活动当天爱猫人士会聚集在波兰华沙的皇家城堡前,当然,不少人还带了他们的猫,每个爱猫日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各种庆祝活动,而其中重要的活动就是举行毛线球比赛。人们把自己缠绕在纠结的毛线里,并乐此不疲,以此体验喵星人在玩耍毛线球时的心情。

给照相机买张贴纸

Cat Park

华沙的公园数不胜数,几乎每个公园都能看到流浪的喵星人,但这个时候拿起相机就拍可能会遭到管理员的制止。实际上,华沙的部分景点对照相机是有限制的,如果你想在公园中拍照,需要事先在门口购买照相贴纸,每张贴纸价格约为3~10兹罗提(合5.9~19.8元人民币)。你可以把贴纸贴在照相机上,这样,你才能心安理得地拍照。

Food

一些小吃

波兰的食物大多比较油腻,如果你对大餐不太感兴趣,可以找到一个叫牛奶吧的小店(Bar mleczny),这里提供低廉的食物,类似于我们小吃店,价格在15兹罗提(合30元人民币)左右,非常受当地人的欢迎。另外,还有类似烤串的“Kebab”也很物美价廉,路边上大大小小的冰激凌屋还可以买到美味的冰激凌,老城区的则更有特色。

哪儿都不去也要去的

The Old City 华沙老城

华沙老城区在1980年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是波兰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这是一处让时间静止的空间,一切都停在二战发生前。传统的建筑、经典的老爷车和复古穿着的流浪艺人,就是老城的常态。

老城区中心广场附近,聚集了大批流浪艺人和艺术家,还有华沙最大的二手市场,大多售卖二战时期的老玩意儿。显然,华沙人选择了一种有趣的方式来忘记战争的伤痛,那就是――记住它们。

去拜访两位故人

More Place

除了在老城区的街上欣赏艺人表演、喂喂鸽子逗逗猫,你还可以去这些地儿转转。

居里夫人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其实就是居里夫人的故居,位于弗雷塔街并不显眼的位置,是一栋巴洛克式三层公寓楼,墙体是咖啡色与粉色相间,二楼的中间有一个小阳台,看起来非常宁静温馨,里面的游客也不多。

寻找肖邦

华沙实际上也可以被称作“肖邦之城”,因为这儿处处都能寻到这位天才音乐家的痕迹。

肖邦机场、肖邦墓、肖邦故居、肖邦塑像、肖邦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肖邦博物馆、肖邦公园,几乎每个地方都想和他扯上点关系。

在2010年,肖邦诞辰200年的日子,华沙政府还在公园里设置了“肖邦长椅”,这些长椅内置了多媒体音乐播放器,只要按下播放键,就能听到15首肖邦经典钢琴作品片段。长椅上还刻有肖邦在华沙的生活轨迹,并用波兰语和英语进行了简单介绍。这15张长椅放置的地点,大多是肖邦曾经生活或者活动的地方。

如果你看到一只猫坐在一长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听音乐,请不要觉得奇怪,这只是又一个肖邦的音乐迷罢了。

华沙猫掌柜

华沙的店铺中也多有喵星人存在,其中最愿意“雇佣”它们的似乎是书店,据说是因为书籍往往会遭受老鼠的袭击,弄得“体无完肤”无法售卖,因此才特别邀请了猫儿入职。这些猫掌柜非常负责,不但承担了捕鼠的任务,还经常在橱窗里充当销售员。

Good News

肖邦故园范文第4篇

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诞辰,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在推出由14位钢琴家演奏的15场全肖邦音乐会。即将举行的演出包括7月11目的盖瑞克・奥尔森和8月21日齐普里安・卡查理斯的音乐会,整个系列会一直进行到12月。与此同时,北京保利剧院管理集团也不甘落后,在中国15大音乐厅举办5套全肖邦音乐会。这套系列3月份已经开始,并将一直举办到11月(第三套节目是钢琴家维克托・斯坦尼拉夫斯基7月25日在北京的音乐会,第四套是吉尔・肖哈特9月12日的音乐会)。此外,一部由王晓鹰导演的关于肖邦生平的同名话剧已于6月份在北京上演,并将于9月和10月赴上海、广州巡回演出,11月返回北京。

而庆典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厅和剧场。8月29日在华沙,99名中国儿童将和一名波兰儿童联袂推出“肖邦不朽”户外音乐会,由一百架钢琴同时演奏。另一场跨越全球的肖邦音乐同步演出将是在9月4日,在华沙、巴黎、伦敦和上海由古典、爵士和摇滚音乐家联袂推出“四大城市共奏肖邦”。这次活动将揭开上海“肖邦周”,届时全上海的音乐厅和夜总会都将演出肖邦的音乐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已经共同推出了多项肖邦活动,包括“花园中的肖邦”,里面的长椅只要坐下就会演奏肖邦的音乐(它们被安置在上海中山公园内,旁边是一座七米高的肖邦塑像,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

“肖邦的音乐在中国流传已经很久了,”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肖邦学者于润洋先生说,“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就开始了。”当时的中国大部分遭到日本的占领,而上海的租界地区处在西方的控制之下。肖邦的音乐以其民族主义特色而受到欣赏,他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尤其受到欢迎,而这位作曲家也很快和中国本地的政治联系起来。

“肖邦的国家也曾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于润洋教授说,“中国人民因为有着同样的经历而感同身受。”

1945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曲难忘》是一部浪漫化的肖邦传记,讲述这位流亡作曲家对祖国波兰(当时处于俄国统治之下)的爱国主义思念,当年在上海播映之后受到巨大好评。影片展现了肖邦作为一位坚定爱国者的情怀,他对祖国热爱之深,在前往巴黎之前带上了一瓶波兰的泥土,而在临终前,他嘱托把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

“肖邦的音乐真正传播是在1949年以后,”于润洋教授继续说,“当时的中国政府想要证明它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西方竞争,并且和其他国家加强外交联系,因此派出了自己的年轻音乐家参加国际比赛,尤其是苏联等国家的比赛。由于中国的音乐学院体系是在苏联和东欧援助之下建立的,因此这些国家的‘民族作曲家’里包括肖邦,也在中国的音乐教学中得到重视。”

1955年,当中国的年轻钢琴家傅聪在华沙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夺得第三名后,肖邦在中国的声誉更加稳固。1960年,为了纪念肖邦诞辰15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会议,并推出很多出版物,《人民音乐》宣称他的音乐“轰动”中国。香港音乐学家杨汉伦博士说,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评论称,肖邦曾经参与过波兰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他的“反封建主义”音乐只有波兰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欣赏,这些国家的人民曾经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而后获得了解放。

西方古典音乐从1963年起在中国基本遭到禁止,直到结束。但是在印象主义作曲家如德彪西等人受到严格审查的同时,肖邦却轻易过关。于润洋教授说:“因为他的民族主义,使他在‘’期间受到的批判最少。”因此“”结束后,恢复肖邦的音乐相对容易。由于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更加速了他受欢迎的程度,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钢琴成为中产阶级富裕的一种标志。根据于润洋教授和其他音乐学家的介绍,中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买下了《一曲难忘》的版权,并要求各地音乐学院和大学为学生放映。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也许就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中国钢琴家和肖邦有着如此情缘。李云迪,他曾经赢得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还有郎朗也出过全部肖邦作品的cD以纪念他诞辰200周年;13岁的钢琴神童牛牛也出过同样的cD。郎朗获选成为华沙肖邦纪念庆典的开幕钢琴家,并且应邀在奥巴马总统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演出时,选择演奏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作品10之3)。当然不那么知名的钢琴家也演奏肖邦。仅在2008年,中国就销售了30万台钢琴,据估计有多达三千万人在学习这件乐器。认真的学生必须经过多级别的全国考级,要求在八级掌握若干肖邦作品。

但是,如果说政治原因和钢琴教学是推动中国肖邦痴迷的原因之一,其实他之所以不断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很多人在他的音乐中深切的感受。“肖邦很有旋律性,”波兰出生的作曲家兼钢琴家雅罗斯拉夫・卡普申斯基说,他现在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刚刚访问过北京,进行他的“肖邦在哪里”计划。“旋律的重要性使得他的音乐更接近于中国传统上对音乐的理解。”

肖邦故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肖邦;钢琴作品;艺术特色;演奏技巧。

肖邦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成年后的肖邦,他的个人创作风格开始逐渐形成,并具有多样性,从变化多端的情感表达,到民族史诗般的英雄气概,再到忧郁诗人般的印象,他的音乐总是高雅、优美、别致的,备受全世界职业演奏家、专业学习者以及音乐爱好者所青睐。肖邦创作的钢琴作品有:21 首夜曲、24 首前奏曲、27 首练习曲、3 首钢琴奏鸣曲、2 首钢琴协奏曲、16 首波罗乃兹舞曲、17 首圆舞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赋予了音乐以无限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思念通过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肖邦的音乐是主观的,深刻的,他永远在寻求用无瑕疵的技巧来表现变化万千的情绪。[1]

一、肖邦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肖邦作品中的民族性。

肖邦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从小他非常爱他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性也是时代的产物。从 1772 年到 1795 年,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三大强国对肖邦的祖国波兰进行了瓜分,1830 年,俄国军队对华沙起义镇压,在华沙起义悲惨失败的影响之下,使肖邦的精神陷入无比的悲痛和绝望之中,肖邦的作品开始加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且具有革命性的特点,这对他之后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有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改变,其中包括 1831 年俄军占领华沙,激发肖邦创作了激愤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op.10-12)、《前奏曲》(op.28-24)、《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op.20)、表现了对起义失败悲愤情绪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等作品,乐曲均充满着英雄性、史诗般的激情和面对祖国的灾难,身处异国他乡的肖邦,在自己的音乐中迸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性力量。[2]

此外,《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该作品辉煌有力,充满了英雄气息,歌颂了波兰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是一首宏伟史诗性的音乐作品。肖邦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远离故乡度过的,作品中革命性、民族性的乐思体现了肖邦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对祖国自由解放的渴望以及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二)肖邦作品中的抒情性。

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抒情性旋律是具特色,也是最显着的一部分内容,肖邦钢琴作品中的《夜曲》《即兴曲》《波兰舞曲》《圆舞曲》以及慢板乐章中的抒情性段落都赋予了抒情诗般的热情,优雅迷人、丰富多彩,且具有浪漫的艺术气息,总是带给人美的听觉享受,这与肖邦生活的时代和个人思想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肖邦生活的时代处于浪漫主义初期,这个时期的主要艺术潮流以追求个性化和情感的解放为主,因此影响着肖邦对音乐的创作。此外,肖邦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抒情旋律受到意大利美声演唱的影响,当时歌剧艺术的发展处于顶峰时期,人们都喜爱歌剧,肖邦也不例外,他极其喜爱意大利贝利尼的歌剧,肖邦也非常重视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运用声乐歌曲中如歌的旋律感,使得他创作的旋律横向十分流畅,有丰富的歌唱性和表现力,因此,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形成了极具感染力的歌唱抒情性特点。

(三)肖邦作品中的叙事性。

叙事曲最主要的是利用音乐来表达一个故事,这种音乐体裁形式风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故事性和戏剧性的特点。肖邦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 《F大调叙事曲》《降A大调叙事曲》《f小调叙事曲》是由他在钢琴上首创的内容深刻、气势宏伟、规模庞大的器乐叙事曲。19 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源于浪漫主义文学与诗歌,肖邦被音乐创作与诗歌、文学、诗歌紧密结合,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内容,体现了肖邦音乐风格中所贯穿的叙事性、史诗性和戏剧性的特征。《g小调 叙事曲》op.23,作于 1831-1835 年间,公 认肖邦是根据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一首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而写的,这首长诗描绘了华伦洛德为光复祖国,立志为祖国效劳,牺牲个人的英勇事迹。《F大调叙事曲》op.38,作于 1836 年,题献给舒曼,这首叙事曲的灵感来源也是从密茨凯维支的一首长诗《斯维切济湖的少女》而作。这首叙事曲以优美平静的抒情乐段和狂暴不安的戏剧性乐段交织构成,有极大的戏剧性悲剧冲突,音乐的情绪跌宕起伏,从肖邦的创作中体现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肖邦叙事曲中最典型的一部作品。

《降A大调叙事曲》op.47,据肖邦研究专家考证此曲是肖邦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的长诗《罗列莱》有感所创作的。这首叙事曲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叙事性,整首曲子节奏流畅,旋律性强,具有高贵优雅的艺术气息。

《f小调叙事曲》op.52,此曲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规模最为庞大,感情最为深刻,技术最为复杂的一首。整曲的感情基调非常复杂,既有田园梦幻般的抒情叙述,又有悲壮、英雄般的戏剧性描述,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祖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祖国革命失败的无比悲痛、愤慨。[3]

(四)肖邦作品中的舞蹈性。

肖邦钢琴作品中具有舞蹈性的音乐形式分别是:波罗乃兹舞曲、圆舞曲、玛祖卡等。

华尔兹舞蹈是欧洲宫廷中非常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很多作曲家都非常热衷于创作圆舞曲来为华尔兹舞蹈伴奏,它有旋律舒展、华丽、热情、高雅的特征。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有:肖邦创作于 1831 年的《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整首乐曲的情感是热烈洋溢的,热情奔放的,让人时刻都有明朗舒畅的感觉。在第二部分中,使人置身于明亮宽敞的金色音乐大厅中,以洒脱开朗的感觉,与第一部分热情的曲风有着鲜明的对比,从而更进一步表现与第一部分不同的辉煌色彩。[4]玛祖卡舞曲是肖邦钢琴作品中最有独特意义的音乐体裁,它有着民间舞曲,是最具波兰乡土气息的体裁之一,也是肖邦钢琴作品中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它与舞蹈音乐紧密相连,旋律活泼朴实,具有风俗性,描绘了民间娱乐的生活情景。

波罗乃兹舞曲源于波兰民间,不像玛祖卡那样富有乡村风俗性,而是具有华丽、宏伟庄重的波兰贵族气息。波罗乃兹舞曲在民族舞蹈的基础上也体现了英雄史诗般的戏剧性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气势宏伟,蕴意深刻,充满无穷的力量,表达了波兰人民解放斗争的英勇形象。

二、肖邦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抒情性旋律。

肖邦钢琴作品中抒情性旋律主要是旋律的线条和句法的处理,这就需要演奏者要从肖邦钢琴作品的整体去构思,并细致化地理解和处理不同旋律线条和每一个乐句的音乐走向和情绪,比如音色的色彩变化、力度的起伏对比,节奏上自由伸缩的把控来体现音乐的“语感”。肖邦钢琴作品中抒情性旋律具有声乐中歌唱性的特点,可多用legato连奏的演奏技术,要求演奏者从大臂到手指始终保持放松、畅通的一种状态,手指触键紧而深,通过手指触键的不同方向、角度、速度的调整来获取音乐中所需要的音色,进而达到想要的音乐效果。

(二)装饰音。

肖邦钢琴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其特点是灵巧、清晰、轻柔,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注意手腕手臂的协调性,触键要干净利落、轻盈,并要从整个乐句的角度出发考虑,不过分强调装饰音,而是要以演奏旋律方法的来处理装饰音的演奏。

(三)踏板。

踏板的使用在肖邦钢琴音乐作品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演奏抒情性旋律时,在保证和声清晰的前提下,需要合理运用延音踏板,来实现音的延续性,和声效果会更加清晰饱满,音色变化才会更为丰富,能够体现出旋律的韵味和流畅性。在演奏华彩乐句时,可运用浅踏板,能够达到美化音色的效果。必要时可运用弱音踏板,来作为音量对比、音色调整的处理手段,进而达到音色应有的效果。

(四)自由速度。

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自由速度是十分特别的。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理深刻解和感悟旋律和节奏的韵律,通过对乐句的细致分析来进一步把握和处理,在遵循原有节奏的基础上,可在一些地方适当地进行加快或减慢,通过这种方式会使得整个乐句旋律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注入音乐的灵魂,从而为听众带来精神上美的感受。

三、总结。

综上,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极具艺术魅力,旋律独特,音色优美,和声饱满,音乐情感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能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他的音乐不仅影响着 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潮流,也影响着全世界,直到今天,他的钢琴作品仍然在音乐发展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并继续为人们带来美妙的听觉艺术享受,成为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音乐诗人”。

参考文献:

[1] 潘一飞,张式谷.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56.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238.

相关期刊更多

钢琴艺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音乐探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黄河之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