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豪言壮语的诗句

豪言壮语的诗句

豪言壮语的诗句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第1篇

一、炼字

【题型分析】

古人炼字主要炼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数词、色彩词等。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叠词:能起到转折情感的作用。副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数词:强调多或强调少,起到夸张的作用。色彩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试题呈现】

1.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一字(词)历来为人(或评论家)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3.这首诗中某个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或者,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4.此诗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①有无运用修辞手法;②有无转化(动静、虚实)现象;③该字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④该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⑤该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以上几个方面将单个字词的妙处、作用、表现力都包括了,其中两点在解答中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第③点和第④点,其他三点有则分析,没有就不必分析,不必面面俱到。

【答题范式】

该词运用……修辞手法,化……为……,写出了……情形,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或揭示了……道理),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或为……作铺垫)。

【试题链接】

例1.(2015年山东省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⑴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⑴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⑵示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二、炼句

【题型分析】

鉴赏关键诗句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抓住某一句就成了把握全诗的关键,进一步把握它的哲理含义、修辞意义和情感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诗歌有导向作用。因此,炼句题成为历年中考的热门。从近年来试题考查情况来看,对关键诗句的考查主要是主旨句、景物描写句。主旨句涉及抒情、议论,主要在诗歌的下半部分;景物描写句主要涉及描写景物和修辞,主要位于诗歌中间。

【试题呈现】

1.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诗歌中某联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一般来说,对主旨句的赏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句表达的句意;②该句有无运用修辞或艺术手法;③该句营造了什么意境或说明了什么道理;④该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对写景句的赏析,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该句所描述的景象;②该句有无运用炼字或者修辞等手法,具体展示这种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③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④该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题范式】

主旨句:本句写了……,运用了……修辞(艺术手法),营造了……的意境,说明了……道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如果没有修辞、营造意境或说明道理,则不用写)

景物描写句:该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结合句子,展开联想,摹写画面),运用了……修辞(或艺术手法),营造了……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合具体情况,要点有则写,没有则不写,不必面面俱到)

【试题链接】

例2.(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

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

竟挑蝴蝶下山来。

⑴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 、 。

⑵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⑴白云堆 深林 ⑵示例:樵夫无意挑,蝴蝶自相随,“竟”字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示例:明明是挑柴,却说是挑蝶,辛劳全无,有的是生活的悠闲,诗人借樵夫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风格

【题型分析】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此类题目能用来答题的专用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丽清新、淡雅幽远、清冷幽静、闲适恬淡、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含蓄委婉、笔调婉约、简练生动、雄浑豪放、雄浑壮丽、苍凉悲壮、壮阔苍茫……

考生还需要熟记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清浅通俗、王维的诗画一体、李贺的幽峭冷艳、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李煜的伤感细腻、苏轼的旷达豪迈、范仲淹的苍凉悲壮、陆游的悲壮爱国、辛弃疾的气势雄壮、李清照的婉约凄切等。

【试题呈现】

语言风格鉴赏主要出这样的题目,比如,请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或者,这首诗(词)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你做具体分析。或者,谈谈此诗(词)的语言艺术。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这首诗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找出来,用一两个词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语言特色;

3.营造了……意境;

4.塑造了……形象;

5.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

考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问题在于没有搞清楚炼字属于局部,语言风格属于整体,语言风格不等于语言的使用,切记!

【答题范式】

本诗的语言……(语言风格专门术语),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的画面,叙述了……事情(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营造了……意境,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试题链接】

例3.(2015年湖南省郴州市)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⑴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诗词教学 诵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品一杯清茗,馨香绕杯,久久不忘;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对话,智慧之光映射身心。中国古典诗词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收藏与品鉴。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指反复多遍,最终烂熟于心的读。学生吟诵诗词,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而且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今天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想象却相差甚远,在教学中一读到古诗词往往提不起什么兴致,所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是语文教师的一项任务。下面我以教学北宋大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初读诗词,读出诗词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诗和乐像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词,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而且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上课之初,同学们对词的内容还比较陌生,这时我采取跟录音诵读的方法,让同学们跟随朗读录音,正字正音(如“纶”、“酹”等),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押韵,并试着体会其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抒发。本词是长短句、三字句(浪淘尽、人道是、谈笑间)和四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较多,节奏感比较强烈,体现出豪迈的气势,要同学们注意体会。在押韵方面,本词押入声韵,韵脚为:物、璧、雪、杰、发、灭、发、月。入声调子短促,更适于表达比较豪迈激越的感情,和本词的情感基调也是很吻合的,对这些韵脚字应提醒学生在读时要注意强调,听录音之后,齐诵本词,初步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二、二读诗词,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

下一步在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文学都是源于生活的,每一首诗词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词同样是苏轼对于生活的感悟,那么苏轼此时为什么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古呢?我从苏轼的经历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写作本词的内在原因。苏轼早年颇有政治抱负及治国良策,但与革新派在政见上存在分歧,最终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获罪,被贬黄州。本词正是作者在黄州所作。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在黄州来到当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的赤璧,自然感慨万端,既有对壮丽河山的由衷赞美,又有对历史风流人物的讴歌与景仰,自然也少不了对自己心怀大志又报国无门的喟叹,这首词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仍然是豪壮的,跟一般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这一感情基调是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认真把握的。正是基于本词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所以,词的末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固然有些消沉感伤,但又不可读得过于低沉无力。同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儒雅潇洒和年轻有为,儒帅与佳人相得益彰,画面又极美,在读时固然应该逸兴湍飞,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到对历史杰出人物的无限景仰的氛围中去,但语调语气又不可过于神采飞扬,或者过于轻佻。须知,隐藏在这几句之背后的,正是胸怀大志的苏轼对自己功业未成、坎坷不得志的无言慨叹。

三、三读诗词,读出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分之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分之二。读诗词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

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表现,而意境的表现往往是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高度融和。本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就极具意境之美。这几句描绘出了赤璧一带山峰的高峻、江流的澎湃、浪涛的翻滚,既正面描写了赤壁江山胜景,又暗写了古战场景象,展示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读此数句时,当心中油然而生豪迈雄壮之感,慷慨淋漓,有“荡胸生层云”之意味。指导学生在读时,这几句要读得有力,读出气魄来,读出节奏感来,三个动词“穿、拍、卷”尤要强调,最后一字“雪”,本身就是极美的比喻,又是韵脚,更要强调重读。通过这样的处理,就能较好地表现出赤璧一带壮美无比的景色,也能较好地体现出苏轼词的豪迈之气来,引发同学产生丰富的想象,感受祖国江山的雄奇壮美。

四、带感情诵读诗词,全面感知本词

这首词笔墨酣畅,气势宏大,语言精练,把写景、怀古、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壮丽的景色烘托下,塑造了千古风流人物周瑜的英雄形象,再现了三国时代龙争虎斗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江山如画的颂扬,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远大理想的追求,也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感伤。在使同学们对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内容、情感、意境都基本了解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诵读本词,相信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在饱含情感、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学生会透过字里行间达到与古代先哲的心灵交流与对话,那真是最美妙无比的文学享受了。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都是诵读积累古诗的好处。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不断的吟诵诗文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柳村.古典诗词曲格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6.

[2]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张圣华.诵读: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小学语文教师,2008.5.

[4]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长春大学学报,2005.8.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第3篇

2、这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将进酒》即为其代表作。

诗歌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开篇“以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又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方法作者经常用,比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是篇首或篇末偶尔用),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增。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3、“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鼓掌赞叹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需要大写的。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4、“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的豪举。所以此句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以得其万分之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 而且使我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地劝酒。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至忘了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纯粹是神来之笔。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白;《将进酒》;艺术分析

从类型角度看来,《将进酒》属于具有较高理想水平的作品类型,在题材上,则属于诗歌。同时,其也是一个抒情性较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通过声同情间的密切结合表达出诗人的浓厚情感。为了更好的把握《将进酒》的艺术特点,在此,我们对该作品进行全面的艺术分析。

一、《将进酒》的类型与体裁

(一)作品类型

从类型方面看来,《将进酒》属于具有较强理想特征的作品。作为理想型文学,《将进酒》已经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在对表现性具有较高追求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从全篇可以了解到,整部作品当中充满了不凡的气象以及狂放的豪迈,整个时刻狂作而备份,沉着而豪纵,可以说具有着强大、不可想象的力量与气势。同时,在整个诗篇当中通过巨额数字以及夸张手法的应用实现其豪放之情的表现,且同时具有十分深厚、充实的内在情感。节奏方面,疾徐尽变,在具有奔放特征的同时不留易,通过狂放肆意语言的应用实现诗人激愤、狂放等情绪的表达。从诗歌的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的夸张手法,在第一句中,不仅强烈的表现出黄河在奔流当中产生的气势,同时也将黄河之水比作时间一样,在不复返之后不仅使人感受到时光如梭、青春易逝的感叹,同时也具有一种脱俗、潇洒的情怀。而在第二句当中,则实现较多代表颜色词汇的融入,如“青”、“雪”等等,以较为形象的方式实现人生短促、年华易老画面的描绘。其中,“青”同“雪”之间、“朝”同“暮”之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即一个人在早上还是一头黑发,但在晚上时,已经满头白发,以此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能够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快速流淌。通过该种具有虚幻特征的描写,不仅能够较好的体现出理想文学变形、虚构以及夸张方法,且在不追求外表真实形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情感真实的追求以及情感逻辑的遵循。在这里,作者大胆对自身幻想、想象能力进行发挥,对黄河水从天而降以及青丝变换等形象进行虚构描写,强烈的表现出对时光易逝感慨的表达。

(二)作品体裁

从体裁角度看来,《将进酒》也属于诗的范畴当中。诗是一种具有活跃结构、具有韵律节奏以及语词凝练的文学体裁,具有较为明显的跳跃性、音乐性以及凝练性。对于《将进酒》而言,其作为李白创作的古体诗,整个诗歌以七言为主,其中间或具有三言以及十言长局,整个作品句式具有参差错落的特征,具有富于变化以及音节清亮的特征。在整个诗篇当中,作者通过精粹、凝练语句的应用将不得志以及壮志未酬的深意放置在诗歌当中,更好的实现诗人人格的体现,并通过生动、准确语句的应用实现相应场景的勾勒。同时,诗句中也有时间的跳跃,“朝如青丝暮成雪”,朝夕之间的大幅度跳跃,突出时光流逝、青春易老,体现了诗的跳跃性。

二、《将进酒》抒情特征

(一)声同情

对于诗句短篇,其主要以七言为主,其中具有一定的三、五言句,诗句又主要以散行表现,在通过短小对仗句点染的基础上在节奏方面具有较多的变化。在《将进酒》当中,其中“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句子当中充满了口语色彩以及生活情绪,且在流畅、自然语言当中实现喝酒过程中愉快的气氛。而在这里,诗句突然变成的三言,并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了别样的韵味。在结尾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又将诗句变为三言,则在增加诗句阅读通顺性的同时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韵味,再结合诗歌自身的内容,也充分表达出了诗人洒脱豪放以及不注重钱财的特征。通过最后一句的表现,在将整个诗歌推向新高潮的同时保证其能够同前方良好呼应,在以豪情实现哀愁凸显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整个诗歌中心以及主题的深化,不仅是诗人豪放潇洒性情的体现,同时也是整个诗歌的点睛之笔。此外,诗歌在格律以及声调方面也同诗本身情调具有十分协调的特征,较好的实现诗人诗歌豪放以及豁达特征的表达。

(二)抒情方式

在诗歌抒情当中,其所使用的修辞方式即作者在抒情当中所使用的语言方式。在抒情话语当中,可以使用的修辞方式有较多,如对比同夸张、象征同比喻以及用典同借代等。在《将进酒》当中,李白对夸张的修辞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运用,以此更好的实现其豪迈诗情的表现。在开头位置,其描写到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具有十分壮观的特征。在诗歌中,其通过夸张手法的应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黄河奔流当中所具有的磅礴气势,给人一种大气、豁达的感觉。而对于高堂明镜的描写,则感叹人生衰老的悲哀怅惘,同样通过夸张手法的应用实现生命短暂的无奈与悲痛。“会须一饮三百杯”当中的“三百杯”同样是虚指,通过巨额数字的描写,李白对喝酒当中的豪迈进行了充分的体现,在诗歌最后,“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描写更是一种夸张,不仅是对愁绪的时空长度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了“愁“之长,同时也表明一壶美酒就能够浇灭这万古之愁,更是体现出了诗人潇洒、豪迈的性情。同时,诗歌当中对于陈王,即曹植的描写,则表明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情绪。在该典故中,曹植通过《名都篇》的描写表现出一个贵族青年无所事事姿态,仅仅通过饮酒为乐消遣岁月。对于该中描写,实际上描写的就是诗人自己,以此抒发其不受重用的怅惘情绪。

(三)抒情角色

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角色是诗人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在诗歌当中,主要的抒情角色根据其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以作者第一人称出现,在作品当中,“我”即表示诗人自身;第二种,即作者在整篇文章中为一个叙事者,在故事讲述当中,或者以托人的方式抒情,或者以代人的方式抒情;第三种即作者为一个叙事者,在针对一个事件实施讲述的过程中表达情感。在《将进酒》当中,诗人以酒消愁,回首往事,还没有取得功业,但人生却已经发出了短促的悲叹。而对该种悲叹来说,其却并不是凄凄惨惨,而是具有豪迈、慷慨的特征。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方式表达表示了对未来的向往,在表达出自身怀才不遇的同时表现出了自身渴望用世的思想。在诗句当中,“我”即表示诗人自身,诗人在对自我价值具有充分自信以及肯定特征的同时实现其慷慨激昂以及资信精神的表达。而在诗歌当中对丹丘生以及岑夫子的劝酒词,更是体现出了作者的豪迈精神,即要同好友沉醉在酣畅痛饮的情况下实现人生快意的享受。此时此刻,诗人已经同诗歌当中的“我”融为一体,在直接实现内心生活表现的基础上实现狂放豪迈性格以及旷达人生态度的表现。

三、结束语

《将进酒》作为我国著名的诗歌,自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分析意义。在上文中,我们对李白《将进酒》的艺术分析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为具有浓厚文学意义的作品,该作品还有更多方面值的我们去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云丹敏.说《将进酒》的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55-56.

[2]谈胜轶.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J].中学语文.2016(Z1):77-79.

豪言壮语的诗句范文第5篇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诵能力。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诵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不仅爱喝酒,还善于劝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背景和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愿醒”。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qiāng)”,“请,愿”之意。“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歌

2.听录音,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3.学生初读,读出诗歌,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四、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诵读指导――(掌握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体会诗人情感)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要求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悲)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2.“人生”六句中要求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欢乐)

“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中表达诗人情感词语(狂放)

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六句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愤激)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5.“主人何为言少钱”五句中体现的是人情感是“狂放”甚至是“癫狂”

6.“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是“愁苦”

五、问题探究

1.李白为何喝酒?

明确:借酒浇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2.李白有哪些愁?

明确:

(1)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怀才不遇)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壮志难酬)

3.开篇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为什么?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后一句。其中的“悲”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 悲怆凄凉的基调。

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 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

4.李白是抱着“奋起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5.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高度自信的豪迈语句呢?对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自信,乐观.

6.酒逢知已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愿醒”?

明确:不是。是反语,统摄全诗的中心句借酒麻醉,减轻愁苦

7.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又为何单说曹植呢?

明确: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相似之处: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壮志难酬而沉溺酒乡。

8.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

明确: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

六、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快―狂放―愤激―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可以说: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余光中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七、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