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寒蝉凄切

雨霖铃寒蝉凄切范文第1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主要是借离情别绪写江湖流落之感,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为结构美、语言美、绘画美三个方面。

一、结构美

结构是文学作品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和组合方式,是为作品内容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常见的作品结构有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对比式结构、放射型结构等。本篇采取的是双线平等式结构。在词里,一条线是作者的远离,另一条线是作者对生活漂浮不定的感受和流浪天涯的慨叹。上阙主要是写景,描写离别的环境和场面。下阙则是抒情为主的慨叹,借离别之情抒发自己前途无望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两条线相互平行,相互映衬,体现了词人的艺术匠心。

二、语言美

1.语境美

语境主要是包括叙述人语言和产生这种语言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两个方面。当这两者高度吻合统一的时候,就会造成一种独特的情境势态,使叙述人的情绪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作品更有艺术魅力。“寒蝉凄切”四字就为全文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骤雨初歇”表面看来是写大雨刚停,而实际上柳永是借此写自己在仕途上遭受的打击。在柳永的眼里,这次只是“初歇”,人生的风风雨雨将从此开始。

2.情韵美

情韵就是作者的内情与万物心声与天籁的融合谐和,暗暗透入文字中来的一种情调和气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情韵美。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把离别的悲伤与凄清冷落的初秋时节联系起来,读后令人寒气顿生,满心惆怅,产生强烈的天地与我同悲的感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又用主人公黯淡的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一层阴影。

3.音韵美

音韵美是语言的内在旋律、节奏,是语言的一种音乐美。《雨霖铃》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句式的一种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其中奇句、偶句相同,短句、长句相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奇句;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偶句。另“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句式整齐;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等则句式错落,似娓娓说来,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三、绘画美

雨霖铃寒蝉凄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苏轼 柳永 爱情词 表现手法

柳永爱情词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清丽的语言,采用清雅脱俗的意象来抒发美好而纯真的感情。薛砺若先生将柳永一代之词称作柳永时期,把他视为宋词革命巨子。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言:“苏轼的爱情词在缠绵中透露专注,在细腻中体现洒脱,在热烈中表达质朴,在哀思中蕴藏沉稳,突破了刻红剪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语。”接下来我们结合实例具体分析。

一.相同点

(一)在白描基础上借景抒情

《江城子》上片描写对亡妻的思念,下片描写与妻子梦中相会的情景。“不思量,自难忘。”感情真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无限惆怅;“夜来幽梦忽还乡。”无比喜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比悲痛。《雨霖铃》起首通过“寒蝉”“骤雨”写出离别前环境的清冷;接着通过“兰舟催发”写离别时的苦楚、无奈。最后通过想象之景写离别后的悲凉、孤独。全词不着一个离别的符号,但读来别情俱显,不着一爱字,但爱恋之心溢于言表。正所谓:“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

(二)结合自身境遇抒发感情

两首词中融进了自身际遇,倾注了人生酸楚。柳永年轻时得到别人举荐,但仁宗由于其狂妄只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从此封杀了柳永的仕途人生。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未来的生活无所保障。苏轼的妻子王弗不但是其生活上的伴侣,还是文学上的知音,更是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王弗在与他生活了十年后病逝。这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痛苦。期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使他经历了仕途上的艰难和生活上的困顿。适逢亡妻10年忌辰,苏轼写下了这篇悼念亡妻的词作。

(三)正反衬结合

两首词运用正反衬相结合的抒情艺术,使词达到了深邃隽永的艺术效果。《雨霖铃》上片从“寒蝉”和“骤雨”正衬出清冷之秋。又在这凄清缠绵的离别情绪中,反衬出作者身世的不幸。《江城子》由上片对妻子的追念到下片梦幻与妻子的欣喜相见,最后到梦幻消失的深沉失落。用乐景反衬悲情。

二.不同点

(一)《雨霖铃》几经转折,《江城子》悲喜转换

《雨霖铃》中“帐饮”与“无绪”是一转折。“留恋处,兰舟催发”又一转折。“执手相看泪眼”却“竟无语”是转折,几经转折,写足了两人难舍难分的情状。冯煦曾评析柳永慢词“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江城子》由起初思念之悲到梦中相会妻子之喜,再到梦醒失落之悲。悲喜转换,情意尽显。

(二)在虚实相生基础上,《雨霖铃》以想象为主,《江城子》巧设梦境

《雨霖铃》中一个“念”字由实入虚,推想别后情景,衬托出诗人对未来一切不可预知的茫茫然。“今宵酒醒何处”的设问,再次引出想象之景与上片遥相呼应。苏轼把现实感受与梦幻交织。由于爱妻之深,积思成梦。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感情真挚和无比凄婉的梦境。两词借助于想象和梦境的虚幻与缥缈使词若虚若实间,真情无限。

(三)柳永善用意象,苏轼用词精确

《雨霖铃》中通过“寒蝉”来衬托出离别时场景的落寞。用“长亭”“柳”等意象来抒发离别之情。《江城子》中“不思量”,用反语的手法去表达对妻子感情深厚。“纵使”表达本不可能相见,却幻想可能,表达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一个“忽”字表现出词人又惊又喜的心情。可见苏轼用词的精妙之处。

两篇文章在遵循大体的词作特色上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恰到好处的变化表现手法的形式技巧。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优美的词作,还是凄美的画卷,更是凄婉哀怨的乐曲。

参考文献:

[1]薛砺若《宋词通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3]柯迁娣.浅析柳永雨霖铃的艺术技巧[J].池州学院学报.

[4]林语堂《坡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雨霖铃寒蝉凄切范文第3篇

笔者在此以自己教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知人论世,激发兴趣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因此,知人论世是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前提。以《雨霖铃》为例,学生通过预习也能感知这是一首离别词,但对于柳永为何而离别,离别为何如此缠绵悱恻等问题却无法理解透彻。而且如果学生不了解柳永的生平,教师就无法激发他们阅读柳永作品的兴趣。所以,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一些关于作者的知识。

我将柳永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一)出生世家性不羁;(二)考场失意漫填词;(三)落拓青楼成词宗;(四)千红一哭吊柳七。并特别突出了其二、三两个人生阶段。在讲述柳永考场失意的经历时,我在课件上展示了柳永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让学生能够充分领略一代词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不羁任诞。在讲到他的作品流传广泛时,我引用了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的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并将柳永和学生们熟悉的流行音乐制作人周杰伦、方文山作比较,成功地拉近了青年学子和一千年前的词人之间的距离。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介绍“雨霖铃”词牌的来历和本词的写作背景:《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本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这部分内容虽然和课文并没有直接关联,但学生们的情绪已经被感染,兴趣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二、披文讨源,缘景明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所以,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双方的交汇点最终都落在一个“情”字上。由此可见,细品文本是读者感知作者情感非常重要的步骤。而落实到词这种文体上,”“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能够使学生在《雨霖铃》这首词中感悟到其中的言长意深,首先还是需要从意象入手。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选择词中的几个意象分析其特点和其所传达的情感。通过学生的发言,我发现不少同学在对“寒蝉”这个意象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有不少同学认为蝉代表了夏天,所以这个意象是热闹有活力的。这时,我就指导学生们在阅读诗词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意象,而且要注意意象的修饰词和句子总体传达出的氛围,把意象放到句子中去感受。很快,有同学指出蝉是由“寒”来形容的,因此,这个意象给人感觉是凄冷的,和其凄切的叫声配合在一起,更从听觉上营造出一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后,同时也对“寒蝉”这个意象向学生们进行了介绍,并引用元朝诗人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进行了课外拓展,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个意象的印象,也让同学们了解到对意象的正确理解必须建立在结合上下文的基础上。

学生虽然读明白了这首词,但这首词为什么美,为什么能感动古往今来这么多读者,缺少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比如在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时,有学生分析满月象征着团圆,而残月是残缺的,就如同作者的心情残缺不堪,充满了凄凉离愁。我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幅类似意境的国画,又饱含深情的叙述了该句所描绘的情境。同时,我要求学生们用心品读,联系背景和前后文,细细琢磨每个字词,想象若自己就是柳永,在此时此地、此景此情中,会是怎样的黯然神伤。

三、因声求气,反复品读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反对为读而读,缺少理解感悟的机械朗读。真正的品读重在“品”与“玩味”。诗词的“品”与“玩味”均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上的。通过反复品读,品出诗词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使学生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和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雨霖铃寒蝉凄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柳永 《寒样凄切》 赏析

柳永(约987―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州)人。在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中,柳永的社会地位低微,但名声很大。他流连教坊,从民间歌曲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从乐师、歌女的艺术实践中汲取了宝贵经验,使词变典雅为通俗,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他是北宋第一个致力于词创作的作家。在不断的词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对词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古人云:“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乐章集》)提要)。尽管这话对柳永有所偏爱,但是,暂且抛却柳词的思想性不谈,单就其技巧纯熟,语言凝炼,求实,不务虚浮,细致深刻等方面看,柳永与杜甫确实有相似之处。据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任翰林学士时,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说明柳词与苏词相比,风格迥异。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记载,说明了人们对柳永作品的喜爱,也说明了柳永的影响之广。尽管柳永颇有才学,但为人放荡不羁,经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歌伎往来,为她们创制新词,因而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屡试不中。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柳永应试时,宋仁宗因他曾写过《冲天鹤》词,内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怒斥“此人好‘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第。在受此打击之后,词人别无出路,不得不远离京师。从此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纵游楚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这里介绍的《雨霖铃》一词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这种真情实感。

《雨霖铃》的词调,相传来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故事,所以后人多用它来表现离愁别恨。柳永的这首词,反映的就是他与所爱的人离别的痛苦。由于作者把爱情之深和离别之痛交织在一起来写,因而显得格外动人。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幕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开头,是写送别前的情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呜。”“寒蝉”二字既点出了时间是在秋天,又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凄切”是写声音的悲伤。这是词人所听到的。事实上,词人所听到的,并非只有蝉声,为什么单写寒蝉呢?因为,词人就要和所爱的人分别了,凄凉的心情正好与这“寒蝉凄切”合映,寒蝉的长鸣便成了为自己吟唱离别的歌曲。“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天色已经到了傍晚。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人所见,肯定不只有长亭,但为什么只写长亭而不写其他?这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地方,也是离别的象征。不愿听到的偏偏噪入耳鼓,不愿见到的偏偏出现在眼前,这怎能不使人黯然神伤呢?时间,却渐渐趋 “晚”。天黑了,鸟要归林,鸡要上窝,人要回家,而自己却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别,这怎能不令人愁肠百结呢?不仅天色“晚”了,且又“骤雨初歇”,船家就要起锚开航,就连多说几句话的机会也没有了。词人通过凄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无情的时间,用极凝炼的文字,映衬出了内心的痛苦。

接着直写离别的情形:“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指京城(今河南开封)的门外;“帐饮”,设帐宴饮,为远行人饯行;“无绪”,心意烦乱,理不出头绪。亲人的眷恋,别后的痛苦,前程的渺茫,后会的无期;千种离愁,万种别绪,怎么能理得清呢?正值难舍难分的时刻,“兰舟催发” ,就要开船了。细品这后两句,我们不得不为词人用字之妙所折服。一对恋人,离情难舍,只觉着时间过得飞快船家乍见大雨初停,正好开船,只嫌其儿女情长,留恋缠绵,总觉着等得时间太久。一方“留恋”难分,一方屡屡“催发” 。“留恋”、“催发”四个字写出了不同人的诸种复杂心情。

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因而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紧紧地握着手,热泪汪汪对着汪汪热泪;竟然彼此抽抽噎噎,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把男女双方的悲痛之情,眷恋之意,无奈之心,写得绘声绘色,深刻具体!的确,纵有千言万语,此刻已被极端的痛苦淹没。词人的高明,就在于未发一言,而胜过千言。因为从紧紧相握的手上,泪水横溢的脸上,硬咽难言的情态上早已说明了一切。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深刻具体,内蕴丰富。

词人就要走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就是想到。是谁想到的呢?是词人?还是对方?在词人的笔下,卿中有我,我中有卿,卿卿我我,情同一人,心如一人;只能说他们都想到了:去了,去了,船就要开向“千里烟波”的深处,开往“暮霭沉沉”的远方。这几句表现了男女双方无限惆怅的情绪。从词的结构讲,这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送别情景的总结,也是为下阕描写词人心情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一着笔便写别后的痛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没有不对离别伤心的,但作者却比古人更甚一层。因为他经受的不单是亲人离别,境遇零落,且又西风萧瑟,季节冷落;更甚者还有前途渺茫,身世冷落。这虽然是词人的想像,但也是处境的必然。所以词人作了更进一层的想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景不堪想,那么,暂且置之脑后,就拿“今宵”来说,一醉醒来,身在“何处”?是在空旷无边的江岸,那里有几株衰败低垂的杨柳、阵阵凄冷的“晓风”和一弯暗淡失色的“残月” 与我作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本词中的名句,它之所以为人称道,是因为景中含情,蕴意丰富,耐人寻味。具体地说:第一,词人虽然没有明说,但从“酒醒” 二字,已使人想到,词人登舟之后,比“执手相看泪眼”时的痛苦更加深切而不能自拔,于是他想借酒浇愁,企图一醉解百忧,但是醉入梦乡,岂能久长?酒醒之后,却陷入了更加孤独、忧伤的境地。第二,同前面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相映衬,恰似两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气氛阴沉,烟波浩淼,楚天空阔。第二个画面则是时间由傍晚推移到了凌晨,气候由阴转睛,景物由虚入实,出现了真实可感的杨柳、晓风、残月。寒光闪烁,柳丝飘飘,气氛上显得更加冷落。这两幅画面,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虚有实,交相辉映,富有诗情画意。第三,这幅画面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词人梦回酒醒,只身孤影,已属冷落不堪,再加上一钩残月,几株衰柳,阵阵寒风,薄薄凉雾,岂不使人悲生寒心,寒增悲意,更加痛苦难忍?

词人也总想抑制住忧伤的感情,从痛苦中挣脱出来。譬如秋冬过后,便是春天,春夏来临,会不会给人带来一些快意?然而结果却差强人意:“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去便是经年累月,不知何时才能相会;离别愈久,思念愈切,那时,即使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也无人共赏,这“良辰好景”岂不等于虚设?又有什么心思去观赏它呢!即使强打精神,面对美景,情深意绵,但心中的感受又向谁去诉说?这几句写得低回缠绵,情思往复,进退为忧,左右逢愁,这就把词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

从这首词组织结构来看,它具有主线分明,层次清晰,前后照应,自然流畅等特点。全词以 “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无论时间和空间,都紧紧地围绕着它。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以及“良辰好景虚设”的某地,空间万变,笔锋始终不离“离情”。把真挚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

词人表现“离情”,写得层次井然,重点突出。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遐想,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的侧面,层层揭示,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引人入胜。

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遐想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达到了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全篇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在写景和抒情方面,作者达到了情景融为一体的境地。柳永很善于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或以景传情,或因情设景,从而使得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雨霖铃》表达的是离别之痛。上阕,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作衬托,情和景恰似水融,很好地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颜水色便披上了阴影。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之后的词人,孤独冷落,所以选取的景物也是孤单单、冷清清,令人望而生寒的。在这些句子里,作者并没有写自己如何苦闷,但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却深深地窥察到了词人心灵深处的哀伤凄凉。词人这种借景抒情,因景设情,点染气氛的手法,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情反映出来,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字字抒情。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雨霖铃寒蝉凄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婉约词 含蓄典雅 阴柔美 豪放词 豪放旷达 阳刚美

在客观世界里,美,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也无论是艺术美还是生活美,总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有的秀丽;有的壮阔,有的纤细;有的悲壮,有的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我国古典美学家们,把这两种不同的审美特征,概括成了“阳刚美”与“阴柔美”。笔者认为,阳刚美就是“马鸣风萧萧”式的美,也叫“壮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之为“崇高美”或“雄伟美”;阴柔美就是“微风燕子斜”式的美,也叫“柔性美”,西方美学家称之为“优美”或“秀美”。下面仅结合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柳永的《雨霜铃·寒蝉凄切》,谈谈宋词的阳刚美和阴柔美的一般特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柳词中反映“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写词人因仕途失意而离开汴京异乡漂泊时与恋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词的上阕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开头三句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深秋郊野,苍茫暮色,一座送别的长亭,几声凄切的蝉鸣,构成了一幅黯淡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难怪唐圭璋先生说:“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际不听蝉鸣,已觉心碎,况蝉鸣凄切乎?”此可谓是深谙个中滋味。

下阕再设想别后相思之苦,换头推开一层。“多情”两句,“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题旨,意思是令人丧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了,更何况是在“冷落清秋节”里作别呢?“今宵”两句乃虚景实写。“酒醒”照应上阕“帐饮”,可见虽“无绪”,但恋人饯别,不能不饮,所以还是醉了。兰舟夜发,愁醉朦胧,醒来时想必是拂晓了,那时所见大概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了。杨柳、堤岸、晓风、残月,都是能触动愁思的景物。

晨风习习,残月如钩,已给人凄清冷落的感觉,更何况“杨柳依依”招惹离愁呢?这一切都使“伤别”之情更浓了。

这首词以“伤离别”为线索,随时空的推移,感情也逐渐升华。语不求奇,但情意缠绵,酣畅淋漓。基调虽过于低沉、伤感,但发自肺腑,恳切真挚。精练自然的语言,清新质朴的形式,含蓄蕴藉的诗意,给予鉴赏者的显然是一种柔性的美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境界,可大不一样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黄州赤壁时的吊古伤怀之作。苏轼面对白浪滔天,滚滚东去的长江和雄伟峻峭的青山,缅怀古人,联想自己,百感交集。

词的上阕写江山。词人以放眼千秋的气概,首句包举了从远到近、从古至今的长江奔流的气势和历史的推移,笔力雄伟,壮语盘出,不同凡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气势奔放、雄浑豪放、引起人们兴亡之感的壮阔境界。

下阕前五句,用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周瑜。“遥想”点明是在怀古,并领起以下五句。赤壁之战时,周瑜与小乔结婚已是十年了,并非“初嫁”。“小乔”两句看似闲笔,实则是借美人新婚、春风得意来烘托、渲染公瑾少年豪杰“雄姿英发”的。后五句转入自抒怀抱。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的境界:对照周瑜英年就建立了如此显赫的功业,自己年近半百却贬居黄州,壮志难酬的遭遇,是很能引发满腔悲愤的,但词人化悲愤为旷达写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自嘲的话。这“笑”实为悲慨之笑、愤懑之笑,是立功无望又不甘心于“早生华发”的自我解嘲的苦笑。“人生如梦”在这里是照应篇首,抒发人生短暂的浩叹,而表现出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由此可见,宋词豪放与婉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精神气魄上,阳刚美具有豪放恢宏的精神气魄,阴柔美体现了俊逸迭宕的精神气质;其次表现在情感基调上,阳刚美的感情是激荡、高昂、开朗的,阴柔美的感情基调则是低婉、细腻、缠绵的;再次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阳刚是迸发式的,阴柔是委曲式的。上面所举的苏轼和柳永的两首词就是如此,前者豪迈奔放,后者委婉曲折。

参考文献

1.萧世杰《唐宋词史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萧世杰《古诗文审美论》.武汉大学出版。

相关期刊更多

临床输血与检验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云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吉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