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贴门神

贴门神

贴门神范文第1篇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

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

贴门神范文第2篇

过 新 年

崇州市辰居路小学二八班:陈雨淼

过新年了,我们到爷爷家过年,爷爷家住在农村,过年这天大家都有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

大年三十这天,由舅舅、妈妈和我来贴门神和春联。我们先把去年旧的春联和门神撕下来,然后在把胶水贴在新春联上,我和妈妈正准备贴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去分春联贴在门上的左右方向。我就去问舅舅,舅舅是老师,他懂的知识可多了。舅舅说:“先用拼音拼出春联最后那个字,用声调来区分,一声和二声贴在门的右边,三声和四声贴在门的左边。”我就帮妈妈分春联的左右,妈妈就开始贴了,不一会我们把春联贴完了。就又开始贴门神,我们又不知道怎样去贴了,舅舅告诉我们,贴出来的门神要脸对着脸才行。只一会功夫我们就贴完了门神,爷爷家在新春联和门神的装点下看起来喜气洋洋的。

今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舅舅告诉我的,我今天真高兴。现在我就不说了,我要去吃爷爷做的好吃的,还要等着拿压岁钱呢!

贴门神范文第3篇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貌。

一般来说,我国年画的出产地主要分为南、北两大中心,如四川绵竹、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等都是有名的年画生产基地。绛州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木版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主要分布在古绛州原辖区的稷山县、闻喜县、绛县及侯马市等8个市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组副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新绛考察绛州木版年画时说:“绛州木版年画品种繁多、手法齐全、雕版技术精湛、线条细腻,年画内容所能体现的历史脉络清晰,而且是活态的,是一项完整而又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从此,近年来世人知之甚少的绛州木版年画逐渐浮出水面。

寓意多样 福泽画中求

绛州年画有张贴在院门、房门上的“大毛”“二毛”“丁号”(均为门神),有张贴在影壁上的各种中堂、条幅,有张贴在器皿上的“财码”,有张贴在橱柜上的“拂尘纸”,有张贴在半方上的“三元”“三官”……形形,应有尽有,通称民俗年画。 冯骥才为绛州木版年画题字

在崇拜鬼神的年代里,印刷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木版年画不仅有很强的装饰功能,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买几张年画贴上,如灶神、门神、财神等以求得平安吉祥、连生贵子等各种福祉。

绛州民众对年有特殊的感情,所谓“忙腊月,请下诸神赶快贴”。一进入腊月,年味就来了,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并张贴五颜六色的木版年画。

一般而言,年画的张贴多从小年开始。

腊月二十三,要将“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的灶王爷贴在三门或者厨房门上,意在让灶君多多降福于民,保民膳食健康。

除夕,就要贴各类年画了,其中,最不能缺的就是门神。武门神(多为秦琼、敬德、钟馗)在民间最受喜爱,销量极大,多贴于大门、二门之上,用以驱邪除魔、斩妖镇宅、祈福纳祥。正屋门上多贴《天官赐福》类的文门神,以祝加官进爵、利禄双全、人丁兴旺。如果家中有长辈,要将福、禄、寿三星类作品,贴于长辈住房之门扉左右中上部,以祝福寿康宁;如果家中有青年夫妇,则房门上多贴《刘海戏蟾》等童子门神或者《麒麟送子》等护子、祈子门神。 《财神图》

其次,就是要更新户神的专祀神龛,一般为道、儒、释三教的主要人物,也有的专门用来敬关公。在绛州木版年画中与关公相关的系列作品很多,

如《关公读春秋》《义勇武安王位图》《忠义千秋》《山西夹子》《上关下财》等二十余幅。天地神(以玉皇为主天地三界诸神),贴于正院北房西北角墙上,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十五等日子,全家都要进行敬拜。土地神,供奉在主院北房正门东边墙上的神龛里。传说二月二龙抬头日为土地爷的生日,所以一定要有专门的神龛,方便拜土地。进大门的照壁上多贴钟馗头像即“馗头”,以避邪降妖,也有贴三官的。

此外,就是根据大家的需要张贴送子图、美女图、戏曲故事图。据绛州木版年画益盛成画店第四代传人薛玉发回忆,“当时在绛州地界最吃得开的、卖得最好的就是《麒麟送子》和《天仙送子》系列的作品。”说明绛州民众期盼生育、怀揣多子多福的信念。

明末以后,木版年画中出现了不少《闺房教子》《历代名贤图》《劝学篇》《廿四孝》等社会不同阶层争相抢购的作品。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到,不仅求财有道,靠诚靠义,如果想要天长地久,就必须培养好下一代,教育子女、拥德成才,这类作品多贴于室内。 《钟馗》

正月初二,是嫁女回娘家,夫婿同行,女婿给岳父家拜年的日子。新婚之年,主人家会将《回娘家》木版年画贴于门扉迎接女儿和女婿。此外,正月初二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敬财神。绛州地界多传这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所以要在这天拜财神。财神多以文武结合的财神为主,如“上关下财”,除夕时贴于正房有水瓮的上部墙上(晋南人念“水”与“福”都为“福”),初二进行敬拜。因为古时绛州经商做买卖的人多,所以多形成一种求财求福的心理,于是这一天就变得非常重要,所谓“正月初二敬财神,买卖兴隆财源旺”。

历史悠久 绚丽绽放中

新绛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从周武王封文王第17子为郇侯,辖古绛地,已历时3 000多年。沧海桑田,在这里,根植于百姓之中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如木版年画、澄泥砚、面塑、刺绣、漆器、皮影、釉陶、彩陶等多达几十种,共同营造了绛州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绛州木版画作为绛州的民间艺术,技艺精湛,内容丰富,涉及戏曲传说、宗神信仰、吉祥画等。年画历史跨越千年,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绛州木版画最初发明是为佛教、道教刻印经书,后来逐步由宗教发展到民间,内容也随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绛州木版画不仅是中国木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山西概况》一书记载:“目前已有实物证明,最迟于北宋初年在今山西新绛就有了古代雕版书。”至明中叶,雕版画在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成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画,绛州也成为晋南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至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期,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其中开业于清初的“益盛成”画店,年印制各类木版年画达10万余份,行销西北诸省。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各种原因,均已停产歇业,无人继承,原有的老版基本不复存在,令人惋惜。 《回娘家》

吴百锁和妻子李华看到木版年画这一新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断破坏,十分痛心,下决心挽救这一文化瑰宝,夫妻二人多次拜访薛玉发、苏停生、刘天顺、段东海等版画老艺人,学习版画传统制作工艺,搜集有关资料。

贴门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痛经耳穴贴压用穴概况综述

痛经是青春期少女和未生育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可有轻度下腹疼痛、坠胀、腰酸、胀痛及乏力等感觉。重者下腹及腰骶疼痛剧烈如刀绞,常伴经血紫暗有血凝块、头晕心悸、呼吸浅慢、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临床多采用口服止痛药、肌肉注射止痛针或应用抗生素输液治疗,更有甚者采用口服避孕药以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减少月经量、抑制排卵、减少月经期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其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祖国医学非药物疗法的耳穴疗法,通过对机体、脏腑功能的整体调节,治疗痛经颇有疗效。采用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多样,简、效、速、廉,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笔者查阅自1997年至今的60篇关于耳穴贴压治疗痛经的文献,并对统计得出的穴位使用频率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一、穴位使用频率

经统计,穴位使用频率如下:内生殖器(子宫)、神门、交感,各60次;内分泌,56次;肝,53次;肾,50次;皮质下、卵巢,各37次;脾,35次;腹、心、胃,各11次;盆腔、三焦、胆,各6次;缘中、肾上腺、会阴,各4次;腰骶椎、肠,各3次;枕,2次。

二、主配穴的统计

文碧玲取主穴:神门、子宫、内分泌、皮质下、交感;配穴:腹、肝、肾、脾。王遐云取主穴:子宫、卵巢、内分泌、下丘脑、垂体前叶;配穴:肝、肾、皮质下、交感。李巧菊取主穴:子宫、内分泌、卵巢、脑点;配穴:神门、腹、肝、皮质下、交感。张奇等取主穴:子宫、附件、卵巢、内分泌、屏间、下脚端;配穴:内分泌、肾、肝、脾、皮质下、神门、腰骶椎。刘佳彬取主穴:子宫、神门、内分泌。徐文海取主穴:内分泌、交感、神门、子宫。李抒云等取主穴:神门、内分泌、内生殖器、交感;配穴:心、肝、腹、皮质下、脾、肾。杨献英等取主穴:子宫、卵巢、内分泌、交感、皮质下。朱锦波取主穴:内生殖器、卵巢、内分泌、交感、神门。翟春花等取主穴:子宫、内分泌、卵巢、缘中;配穴:神门、腹、肝、艇中、盆腔、皮质下、耳尖。周广萍等取主穴:交感、神门、子宫、内分泌、三焦;配穴:皮质下、脾、肝、心。饶艳秋等取主穴: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孟华等取主穴:子宫、皮质下、缘中、神门。李凤素取主穴:子宫;配穴:肝、肾、内分泌。

另有相应部位及脏腑辨证取穴。如韩秀琴相应部位取穴:子宫、小腹、内分泌;脏腑辨证取穴:肝、肾、脾、心。

主要穴位统计:主穴:内生殖器14次,内分泌12次,交感9次,神门7次,卵巢6次。配穴:肝6次,肾6次,脾4次,腹4次,皮质下4次,心3次。

三、辨证分型取穴统计

陈文英将气滞血瘀型配肝、神门;气血亏虚型配肾、脾;寒湿凝滞型配脾、三焦;肝郁湿热型配肝、脾;肝肾亏损型配肝、肾。梁雪雯将气滞血瘀型配肝、神门;寒湿凝滞型配脾、胃;湿热瘀滞型配三焦、腹。柯宏清等将寒湿凝滞型配肾、腹、内分泌;肝经湿热型配肝、三焦;气滞血瘀型配交感、肝、腹;肝肾阴虚型配肾、肝、卵巢;气血双亏型配脾、胃、心、卵巢。刘佳彬将气滞血瘀型配肝、卵巢;寒凝胞中型配皮质下、脾;湿热下注型配会阴、腹;气血虚弱型配脾;肝肾虚损型配肝、肾。冯世华将气滞血瘀型配肝;寒湿凝滞型配脾;气血虚弱型配肾。刘世忠将寒湿凝滞配卵巢;气滞血瘀型配脾、肝;气血两亏型配肾、肝。杨献英等将寒凝胞中型配肾、脾、膀胱、神门;气滞血瘀型配肝、胆、神门;气血虚弱型配心、肺、脾、血液点;肝肾不足型配肝、肾。马洪将气滞血瘀型配交感、神门、下耳根、下腹、阑尾穴;肝郁气滞型配肝、胃、下腹、交感、神门;肾虚宫寒型配肾、脾、皮质下、交感;肝肾亏虚型配肝、神门。李学爱等将气滞血瘀型配肝;寒湿凝滞型配脾、三焦;肝肾亏损型配肝、肾、脾;气血两虚型配心、脾。饶艳秋等将气滞血瘀型配肝、神门;气血亏虚型配心、脾、肾。韩慧将气滞血瘀型配神门、肝;寒湿凝滞型配脾、胃;肝肾亏虚型配肝、腰骶。

频率出现较高的辨证分型配穴统计:气滞血瘀:肝17次,交感9次,脾6次。寒湿凝滞:交感11次,脾10次,内分泌10次,肾8次。肝郁湿热:肝5次。肝肾虚损:肝9次,肾8次。气血双亏:脾13次,肾11次,心8次。

另有按时间分期进行取穴。如李学爱等于经前3~5天加交感、皮质下、肝;经期加神门、交感;经后加肝、肾。

四、治疗方法

耳穴贴压治疗痛经的选穴数目一般在5~10穴。贴压物的主要类型有王不留行籽、医用磁珠,也有莱菔子、草决明、白芥子、黄荆子等。根据所选的贴压药籽,将医用胶布剪成0.6×0.6cm大小的方块,将药籽贴于中央,备用。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待皮肤干后,左手托住耳廓,右手持镊子将准备好的贴籽胶布贴于已选好的穴位上,贴压牢固,按压片刻。:

疗程:一为月经来潮时将贴压物压于所选穴位,嘱患者每日压3~5次或重复随时按压穴位,1~3月为一个治疗周期;二为给予原发性痛经患者提前3~5日压上贴压物,直至月经来潮。

五、主要选穴的释义

子宫:能使相应器官的平滑肌松弛,扩宫,疏通经络,祛瘀止痛;内分泌:调节整个机体,调经止痛;交感:调节植物神经及血管的舒缩功能;神门:镇静,安神,止痛,调整机体;卵巢:生命之源,调节月经;皮质下:调节机体,止痛;肾: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主肌肉,生血,统血,亦为生化之源,月经之本;肝:主藏血,主疏泄,把寄于血海的部分血化为月经。

【参考文献】

1文碧玲.电针配合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55.

2王遐云.耳贴治疗痛经和功能性闭经的尝试[J].甘肃中医,1997,10(3):33~34.

3李巧菊.耳穴埋压治疗痛经55例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1992,(3):20.

贴门神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 年画 朱仙镇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二十公里处,为中国宋代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汉口、佛山、景德镇)。北宋时是我国重要的雕版印刷中心,是我国木版神像画和新春联的发祥地,是木版年画之鼻祖。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等齐名是中国四大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1.何谓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中国画的一种,顾名思义,是过年时张贴的画,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与年俗有关的民间艺术。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o护宅”的观念。在新年时张帖,用于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各地对年画的称谓也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2.年画的起源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门神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宅门的神灵,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宅院保护神的统称。过去门神主要是贴于传统建筑大门的门板两侧,主要有"驱鬼辟邪"和"祈福迎祥"两类门神,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是有记载的目前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3.木版年画

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发展,年画才算正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木刻年画的题材可分为两种:一是神怪,起源于秦汉门神画,随着雕版木刻技术的成熟,开始大量印刷,普及到千家万户,“门神”是其代表。二是喜庆欢乐的场面,它传达出大众的美好愿望。木版年画在长达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依靠各地民间艺人积年累代,父传子承,在各种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独特韵味的木版年画。同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等都是我国木板年画的优秀代表。

4.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s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庙,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木版年画之鼻祖,迄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早在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里就有记载:“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等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朱仙镇年画艺人不仅传承了年画制作技艺,而且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人文思想和文化品格。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像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也极具观赏价值,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5.展望

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变革,贴年画的风俗在人们的生活中比重逐渐减少。年画在逐步完成由生活必需品向工艺美术品的角色转化。人们更愿意把传统方式印制的艺术意味独特的年画做为艺术品悬于斗室,把玩欣赏。

当然,只有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年画这一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精品才能不断传承延续,散发其恒久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李晓景;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述略[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02期; 36-37

[2]陈雷; 从现今朱仙镇年画折射中国木版年画现状 [J];美与时代; 2005年07期; 41-42

[3]冯敏; 中国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较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5期; 170-17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针灸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制度经济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大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