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造月亮

人造月亮

人造月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月亮; 审美; 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18-001

自古以来,吟诵月亮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里,月亮是如此神奇的美学大师。在太阳下坦露无遗的屋庐竹树、瓦石僧舍,一经月光的沐浴霎时变得澄空碧净幽华可爱。“天上月色能移世界”的审美感情,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思索:月色怎样移动这个现实世界,扑朔迷离的月光又怎样创造出美的境界?

一、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

它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空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诗人们在抒发无边的思古幽情和深沉的现实感慨时,月亮便精灵般地出现在诗的意象里。例如: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我们还注意到诗人们为着表现月光世界的深沉历史之感,往往刻意表现“古月”“关山月”“松月”之类。例如: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杜甫:“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

二、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静的审美意境

月亮以其宁静安谧的神韵和玲珑晶莹的光彩,创造出静与净的审美意境,引发出诗人的妙悟宇宙万籁的空灵情怀。

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衬托着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寂寞心事中笼罩着一片飘逸卓群的寂寂梵音,月在艺术观照中的虚静,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心的虚静。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园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几乎可以说是说破了月的虚静的底蕴,茫茫尘世中“见月”的目的还是为了“心闲”,这样,在纷纭乱世中奔波不已的人们,在月的世界里澡雪精神,陶冶美的情怀就不足为奇了。

静静的月光洗着大地,洗着宇宙,也洗着人们的肝胆精神。人们喜欢用冰轮、玉盘、清辉等来指称月亮,例如:

张孝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念奴娇》)

三、月亮创造了温馨绰约、淡泊朦胧的审美物象,体现着婉约和谐的美学风格

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那么喜欢月亮,很大程度是因为月亮是美的代称,美的化身。

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出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如:

敦煌曲子词:“此时模样,算来是秋天月。”(《别仙子》)

中国古典审美传统不是无限制地接受审美对象,而常常保持与审美对象的一定距离,所谓“隔帘花叶有辉光”。例如:

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

四、月亮以其内涵丰富的意象,建立了一种不落言筌,不涉理路的审美象征形式

言不尽意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每当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喟叹,审美的愉悦的感情弥漫天宇无从表达时,就常常借助月亮意象去传达、感悟。我们信手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这样的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激昂的乐曲戛然而止之后,突然推出一轮江中白月,诗人怜人不幸和自我伤悲,弹奏者慷慨情怀与欣赏者的心有戚戚,如烟之往事与现实之感慨都笼罩在一轮无言凄然的秋月中了。

五、月亮创造了一种怀念故乡、思念父母、友人的审美情思

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

我们还注意到,古典诗词中,诗人思念恋人、爱人,常常也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

晏几道:“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六、月亮创造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审美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象,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残月。例如:

唐人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人造月亮范文第2篇

一、准确地传递出月亮独特的象征意义

张爱玲笔下月亮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形状的摹写和色彩的变化共同来完成的,形状的变化比较简单,要么是弯月,要么是满月,再加上大小的分别,色彩的变化就不同了,不同的颜色传递的是不一样的意义。

在《十八春》里,顾曼桢被囚,渴望沈世钧来救她,那时候她看到了窗外空明的天上有细细的一钩淡金色的月亮,这里作者没有用黄色,而是用金色来写月亮。金色让读者联想到的是珍贵的金子,在那样的一个情形下,在曼桢的眼里,这月亮是世钧,是她心里唯一的一丝珍贵的希望。尽管是细细的淡淡的一钩,尽管希望是渺茫的,但她也还是有希望的,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她的人生也许是另外一番样子。然而张爱玲是残忍的,这样的机会也没有给她,让读者更加唏嘘不已。

《金锁记》里写到七巧在长白结婚以后的变态行为时也有一段月亮的描写:“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这 “一搭黑、一搭白” 的月亮加上后面“狰狞的脸谱”的提示,像极了黑白两个无常鬼,象征着七巧和长白正在走向一种非正常的生活,他们自己正在变成鬼,变成向芝寿索命的厉鬼。

描写月亮时最常用的白色在张爱玲的笔下也完全不同。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月亮是肉白色。张爱玲用“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来写月亮,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形容女人性感的一个词“酥胸半裸”,用凤凰做喻体,又很容易把人带到“在天愿为比翼鸟”的美好意境中。这充满的月亮不就是薇龙自己吗?年轻、漂亮、充满了诱惑力,期待那种比翼齐飞的爱情,然而后面的“月亮便没有了”,预示着这只鸟不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连自己也不再是一只可爱的凤凰了。

《十八春》中的月亮是莲子白,“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小说中这处描写出现的时候,世钧已经爱上了曼桢,为的就是见她才来的。莲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是圣洁美好的象征,这时的曼桢岂不就是一朵莲花?用莲子白色来写月亮的白色,象征着他们的爱情也是圣洁和美好的,是“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

《金锁记》中,月亮是太阳般的亮白,“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小说中的芝寿刚结婚,本来应该过着“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新婚生活,然而婆婆不但不让她和丈夫长白回房休息,还让丈夫讲述他们之间的隐秘来满足她的变态心理。芝寿感觉自己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了一点隐私。这像太阳一样的亮白月亮,灼灼发光,就像七巧窥视的眼睛以及这只眼睛背后疯狂的灵魂。

二、展示人物的心理,塑造人物形象

中国传统文学中月亮的意象一般来说代表着美,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也是失意文人的寄托。但这种关系都比较直接,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到了张爱玲这里,除了继承之外,同时加以创新,创造出了属于张爱玲的月亮。而张爱玲的创造性在于月亮不仅仅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还起到了挖掘表现人的内在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里的月亮不再是自然的月亮,而是变成了人物眼中的月亮,是情感的表达和心理的反映。这种作用也是通过对月亮的色彩描绘体现出来的。

在《倾城之恋》中,第一次到香港以后的某个夜晚,范柳原白流苏,在电话中询问流苏从窗子里能不能看得见月亮,流苏不敢回答,只是“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不是光圈、光晕,而是“有着绿的光棱”的银白色的月亮,她感受到了爱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爱情的不完满,柳原只是想要爱情而不要婚姻,所以流苏泪眼中的月亮是带着绿的光棱的,像利剑一样,这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爱上了朋友的妻子王娇蕊。两人在一起共度良宵之后,振保早起梳头时看到了像小红月牙一样的指甲,这促使振保联想到“昨晚上忘了看看有月亮没有,应当是红色的月牙”。这里边用红色写月牙是一点写实的意味都没有了,而纯粹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红色带给人们的视觉的感受是热烈、奔放,这正像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昨晚他是快乐的,今晨他还沉浸在昨夜的热烈的情爱里,这是振保心里的月亮,是充满激情的月亮。

三、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金锁记》开头的经典段落,其中的主角就是月亮。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月亮的象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所以这里边月亮的出现自然就带有一种特定的时空感觉和情绪体验,使读者很自然就融入小说所创设的意境中。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薇龙和乔琪终于走到了一起,两人一起爬过一个山洼,有一段关于月亮的描写:“整个的山洼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水沸了,咕嘟咕嘟的响。”“蓝阴阴”这个词应当是张爱玲的独创了,如果只用蓝色,还不会有这样的视觉冲击,“蓝阴阴”是充满邪恶的感觉,被点燃了,理智被烧毁了,悲剧也就随之产生了。看起来是荒诞的描写,实际上是营造了一种适合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环境氛围,让读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张爱玲之所以在笔下能写出这样多姿多彩的月亮是有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文学的影响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学习使她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西方文学。西方文学中关于月亮意象的内涵比中国的要丰富,除了和中国一样有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洁的寓意,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可怕的存在。叶芝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鲜血和月亮》,把月亮和鲜血联系在一起,月亮是邪恶的,也可能带来灾祸,是不洁的象征。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是没有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张爱玲不仅写红色的月亮,她还写了绿色、蓝色、金色、红黄的月亮,这就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学月亮意象的突破,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也是没有的。

(二)传统文学的影响

张爱玲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阅读了很多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对月亮意象就有很精彩的描写,例如第七十六回写湘云与黛玉二人一起赏月吟诗,对景感怀。湘云因池中鹤飞起兴,吟出上联:“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冷月葬花魂”的孤独与悲凉的下联。十五的圆月在黛玉的心中变成冷月,较好地表现了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爱不敢言的复杂心绪,也暗示了黛玉后来“葬花魂”的人生情感结局。这些对张爱玲必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绘画的影响

张爱玲从小喜欢绘画,对色彩比较偏爱。她在《天才梦》中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为我的终身事业”,又说“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在《论音乐》中说:“不知为什么,颜色和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而颜色,有了颜色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颜色这东西……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个世界显得更真实。”正因为如此,她笔下的月亮也是有色彩的,是彩色的月亮。

(四)成长经历的影响

张爱玲生活在没落的富贵之家,并不幸福。父母的离异,继母不喜欢她,还挑唆父亲殴打她,软禁他,连生了病都不管她的死活。在《私语》中她写道:“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我读到它就想到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这是张爱玲的亲身经历,这些都给了她极大的刺激,使得她的心灵充满了孤寂、冷漠、恐惧、压抑,使她的精神世界不同于一般的女孩子,她眼里的事物自然和别人眼中的事物不一样了。她的小说创作中,正是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个人的情感经历,才有了这些不一样的月亮。

正是靠着这些丰富的色彩运用,张爱玲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月亮转化成了浓墨重彩的意象,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情感和灵魂,将读者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这种新奇而富于变换的色彩又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爱玲.传奇[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 张爱玲.流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4]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 刘锋杰.张爱玲的意象世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6] 赵京立.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07).

[7] 张鹏辉.以色言情 情蕴色中——张爱玲小说平面色彩艺术解读[J].作家,2010(24).

人造月亮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依据《*市城市夜景灯光管理办法》和《*市城市景观照明规划》,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围绕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重点打造雄州主城南北大道夜景亮化景观,逐步实现我区景观照明系统从数量向质量、从分散向集约、从普通光源向绿色光源、从突击型分散管理向长效化集中控制管理的转变,努力营造新的城市夜环境,展示出*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形象。

二、组织机构

区政府成立灯光亮化领导小组,由区长孔令才同志任组长,副区长徐有俊同志、副巡视员刘军同志任副组长,以及各责任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全区灯光亮化建设的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市容管理局,鲁其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宋继勇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推进和协调、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进度的督查考评等。

三、基本概况

本次雄州主城区城市夜景灯光亮化范围南起区公安分局,北至方州广场,全长4.5公里,经初步设计概算需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

四、责任分工

1.区建设局负责实施方州广场、棠城广场、公园广场、龙津桥、延安桥、区公安分局至棠城广场段绿化带的灯光亮化工作,并督促下属单位办公楼的灯光亮化;同时,对需要出新的楼宇拿出指导性意见,并负责南北大道沿途杆线下地工作。

2.下列楼宇由房屋产权单位或经营单位自筹资金,按设计方案自行实施灯光亮化工程,并同时做好楼宇出新工作:区国土分局(国土大厦)、卫生局(人民医院、血站、妇保所)、交通局(海事大楼、交通宾馆)、法院、体育局(室内球馆)、文化旅游局(图书馆)、城镇开发总公司、工业指导办(华宫大酒店)、农林局(农技大楼)、计生局(原计生局办公楼)、建设局(环宇设计院)、检察院、供电公司、广电大厦、金宁广场楼宇。区国税局国税大楼拟搬迁,视情而定;区地税局(地税大楼)、邮政局(邮政大楼)及金融系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银行、人保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

3.区市容管理局负责实施区政务中心和公安分局楼宇、宁连立交、公交站台、沿线广告牌及棠城商住楼灯光亮化工程,所需资金由区财政支付;负责公共户外电子显示屏建设工程;负责各灯光亮化单位单体的深度设计。

4.建立夜景灯光亮化控制中心,统一控制灯光亮化开启和关闭。安装电表,灯光亮化产生的电费由区财政承担。

五、进度安排

本次灯光亮化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为规划设计阶段,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底。

1.5月20日开始委托深度设计;

2.6月15日组织深度设计评审;

3.6月20日组织招标工作;

4.6月30日确定施工单位并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时间为7月下旬至9月底。

1.7月20日前完成外墙出新美化工作。清洗饰面外墙砖,美化出新围墙,粉刷陈旧性墙面,重新统一制作沿街广告牌;

2.9月30日前完成灯光亮化工作。严格抓好质量管理,不得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降低材料标准。要倒排工程进度,形成工程时间倒计时,确保按时完成灯光亮化工作。

第三阶段为检查验收阶段,时间为9月10日至9月30日。

各亮化责任单位向区灯光亮化办公室申请验收。区灯光亮化办公室开展经常性督查,及时通报全区的灯光亮化进展情况,对行动迟缓,实施不力的部门和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牵头部门区市容管理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各责任单位要明确专门分管领导,并落实具体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灯光亮化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在6月13日前将分管领导及具体负责人、联系电话报送区亮化办。

2.认真设计,打造精品。本次灯光亮化工作要坚持规划先行。除制定灯光亮化的总体规划外,对重要的地段、楼宇还要制定富有特色的局部规划和单体规划,并对规划反复论证,确实使灯光亮化工作有章可循,达到“远”、“细”“精”标准。

3.加大投入,提高质量。做好灯光亮化的资金投入和有效使用工作,是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质量的可靠保证。各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合理安排灯光亮化的建设、管护经费。

人造月亮范文第4篇

有一个小女孩名叫帆帆,天真烂漫,一双黑葡萄般的眼睛充满灵气。可是一场大病,夺取了她的光明。听老人说,只有把夜空中的星星摘下来揉揉眼睛,就能重见光明。这是真的吗?帆帆半信半疑,但是她渴望拥有明亮的眼睛。    有一天,帆帆摸到一块硬硬的东西,就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哦,那是你爸爸造船用的,别去动,小心伤了手!”妈妈说。小帆帆摸索着走了出去,请求爸爸帮她造只船。可惜,爸爸只造过一些小船,而且材料有很少,所以只造了一只很小很小的月亮小船。帆帆很开心,因为有了月亮船,她有希望去摘星星了。    帆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那是骗人的话。帆帆决定晚上悄悄地去。晚上,妈妈爸爸睡着了,帆帆抱着月亮船爬上了屋顶,准备起航。可是月亮船怎么也飞不起来。帆帆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没了,她伤心极了,一直哭,一直哭。这时,天上的月亮飘过来了,她弯下了尖尖的一角,伸到了帆帆的跟前。帆帆顿时破涕为笑,她抱着月亮船爬上了月亮。月亮载着帆帆上了天。天空中到处都是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帆帆摸到了一颗金星,打算把它摘下来。可是,星星却流下了泪,因为如果被摘下,那它就永远地消失了。帆帆知道了,她不知该怎么办,她渴望拥有明亮的双眼,但她不愿意星星因为她而永远消失,最后,帆帆决定不摘星星了。月亮慢慢地飘过去,她坐在月亮船上,感受着星星们为她弹奏美妙的乐曲。月亮在下山之前,把善良的帆帆送到了家。爸爸妈妈还在睡觉,帆帆也在小床上睡熟了。    天亮了,跟往常一样,在出工之前,爸爸来到帆帆的房间,跟帆帆打招呼。帆帆揉揉双眼,跟爸爸说再见。爸爸惊奇地发现帆帆的双眼亮晶晶,又似黑葡萄一般。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揉,盯着帆帆的双眼直看。帆帆说:“爸爸,你怎么了,老是盯着我看?”爸爸这时才相信帆帆的双眼又能看见了,爸爸一把抱住帆帆,激动地哭了:“帆帆,你能看见爸爸了!你能看见爸爸了!”帆帆这才发觉自己的双眼已复明了,她高兴地叫:“我又能看见了!我又能看见了!”帆帆的一家沉醉在欢乐之中……

他们谁也没有发觉,月亮船在一旁轻轻地摇动,飘出窗口,飘向天空,成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

指导教师 徐静飞

人造月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月亮;审美意境;象征意义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或诗,或词,或赋,或文,随时可见月亮的身影。它时而朦胧,时而清丽,时而虚幻,时而坚实,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人心中,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出了优雅的意境;它是人们感情和思想的载体,寄托着爱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朋的怀念;而月亮自身安宁与静谧的意韵,创造出静与美的美学意境,引发了无数失意文人的孤寂情怀,也因此具备了失意的象征意义;孤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往往引发人们对人生、对时空宇宙的哲学思考,月亮于是又成为永恒的象征。

一、月亮意象营造出独特的古典审美意境

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说:“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瓦石布地而已。”月亮就像一个魔术大师,遮蔽了现实与丑陋,使本来就美好的景色更加优美。

1.静与美的审美意境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使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从开始就有了女性化的象征意义,和美丽与空灵、淡泊与通脱等相关,而这种原始象征意义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

南朝周祗的《月赋》对月亮有一番形象的描述:“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在月亮淡雅柔和的清辉笼罩之下,山川景物化去了真实与清晰,显得朦胧而又含蓄,加上宁静的氛围,自然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张先《木兰花》中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华如水,点点杨花飞舞于空中,倏乎即逝,了无踪影,如梦似幻,别具朦胧之美。

中国的传统文人善于融情入景,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然外物结合起来,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月色下,萧萧竹林里,主人公琴复长啸,怡然自得,安闲舒适。天上月与林中人,上下映照,情景交融。这首小诗,意境空灵,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

但月亮带来的不光是清幽静谧的美感,它凭借夜空中的主宰地位,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美。

2.恢宏雄壮之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茫远;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的清丽……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利用月亮独特的位置,先构建出一个无比广阔的空间,再借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进这一空间,形成具有不同情感色彩的意境,含蓄地展示着诗人的思想。

这些只是静态的画面,还有动态的。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云: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短短四句罗列了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却丝毫没有芜杂之感,峨眉形容“山月”,其他四个地名用了诸多表示去向的虚词连贯而成,随着峨眉山月这个主体意象在空间的流转,顺着千里江流顺势而下,形成了空间上的宏大意象,清新流畅。

二、月亮意象承载着诗人的多重情怀

“诗言志也”,诗词中的万物经过了诗人的选择与润色,因而无不皆着“我”之色彩,蒙上了主观情感的面纱,这也使得月亮由客观的、物质的幻化为主观的、精神的,成为人们寄托各种主观情感的载体。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故国家园的深厚依恋

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举头望月,乡思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此时孤悬天际的月亮跨越山水的阻隔,成为所有人都能仰望的焦点。千家万户共一轮明月,月亮在古人的心中缩短了地理上带来的距离,带来故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明月无形中成为故园的化身。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有月华洒下的地方,漂泊的游子都会勾起对故园的思念。类似的诗句不可胜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亲人、爱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月亮从外形上给人带来的视觉印象是圆满的、永恒的,因而古人把美好的期盼寄托在它身上,最典型的一个词就是“花好月圆”。所以,古人笔下的月亮意象,往往有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们渴盼团聚的心愿:“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的千家万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令人感受到有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与凄凉;“不堪盈手赠,还浸梦佳期。”无可奈何中,只能在梦中相会,传达出对团圆的希求与渴望。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二处明月担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着对远方兄弟的无尽思念与美好祝愿。

整个夜空只有一轮明月高悬,无论天涯还是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这轮圆月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

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政治上的失意者与羁旅宦游者的幽幽咏叹

“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嫦娥奔月的故事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诵,广寒宫中孤寂独处的嫦娥逐渐有了失意落魄的情感象征意义,那些在现实社会中或怀才不遇,或仕途坎坷的文人们,在屡遭苦难、孤独无依之时,往往把内心的主观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月亮则在失意者笔下变成了冷月、寒月、孤月、残月、缺月。李商隐的诗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娥应断肠”,诗人静立在清冷月辉之下,有感于自己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仅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而且终生潦倒。联想到月宫中孤单寂寞的娥,自然就与自己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而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残缺的月亮挂在枝头,见证了幽人彷徨无助、茕茕孑立的困境,凄冷孤寂之意跃然纸上。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历程中,羁旅与迁谪的体验是相当普遍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寂寂夜色里西沉之月映衬出诗人旅途漂泊的凄凉、孤独与愁困。文人的羁旅迁谪之情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与思乡、怀人、感时伤事纠缠在一起。“夜寒霜月,飞来伴孤旅。还是独拥秋衾,梦余酒困都醒,满怀离苦。”在旅途中清冷的夜里,只有天边寒冷的霜月陪伴着孤独的游子,被寒衾冷,酒梦皆醒之际,只余下满腹的离愁无法摆脱。一生沉沦下僚,遭遇坎坷的柳永在他的名作《雨霖铃》中简单几笔传神地描写了这种况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哲学思考

月亮忽晦忽明,时圆时缺,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它时时刻刻在运动,却又从不曾增加或消亡。因此,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于是它激发了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易逝的喟叹,月亮也因此成了永恒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最佳见证。

古人借月亮表达自己对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F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作者在月下神思飞扬,把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起来,个人的生命虽是转瞬即逝的,但整个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苏轼虽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渴盼,但最终也达观地表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只要不贪心,珍惜现在的一切,那就是美好的人生。

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边塞征战中征人思妇的凄婉哀怨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如影随形,历朝历代的文人为此留下了无数的诗篇。但战争伴随着征人与思妇的相思相忆难相见,所以明月意象又蕴涵着边塞征战的凄婉哀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无不浸润着这种凄婉哀怨的情绪。哪怕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被誉为有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一份悲凉和哀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把笔墨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一笔写尽千年征战,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可支撑于其中的是远征万里却无法回还的戍人,以及与其相对的无数破碎的家庭:望月怀人的思妇、嗷嗷待哺的稚子、无人奉养的父母。

明月高悬,如水清辉跨越时空阻隔,笼罩着千百年来中国古人的诗词,滋养蕴涵着如此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思想感情。让我们思接千古,去欣赏它,解读它,领会它,用古人的诗情画意滋润我们日渐干涸的精神家园,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胡楠.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月的象征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83-83.

相关期刊更多

人造纤维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中国人造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建筑人造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江西省建筑人造板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