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游褒禅山记翻译

游褒禅山记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游褒禅山记翻译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1篇

先说“之谓”句。如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有人认为:“我”是主语,“谓”是谓语动词,“之”是放在主谓之间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如此分析,那么这个“者……也”判断句子应该翻译为:听到过许多道理,便凭此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是我说的呀。这样翻译根据上下语境推测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再如: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同样有人会将“夫子之谓也”分析为:“夫”发语词,“子”即您,对他人的尊称,“谓”是谓语动词,“也”句末语气词。如此便理解为:是您说的呀。同样这种翻译是违背原文意思的。

由此可知,正确的辨识这种句式是准确翻译的前提。那么“之谓”句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句式呢?应该怎样分析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回头再看前面的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此句话中“我之谓也”应该是宾语前置句:“我”是前置了的宾语,“谓”是谓语动词,“之”语法功能说法不一,一说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作为代词复指宾语,并把宾语提前。一说“之”是结构助词,无义,只是提宾标志,但无论“之”作何功用,在此都不影响此句子为宾语前置句,按照现代汉语将这一句子还原,则成为“谓之我也”。那么意思就很清楚了——说的就是我呀。同理,“夫子之谓也”还原后就成为“夫谓子也”,说的就是您呀。

在先秦典籍中,“之谓”句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宾语前置形式。这在古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变更动宾语序的一种语法手段。经过长久的演变,有的还用“也、矣、乎”等语气词煞尾,宾语的前面有时还加副词“其”表示某种语气。出现像“……之谓也”、“斯……之谓矣”、“此……之谓也”、“其……之谓也”变式结构。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如: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韩愈《原毁》)。“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庾信《枯树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墨子·尚贤上》)。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所以从结构看,它是宾语前置句,基本句式为“B之谓A”。B通常是名词(含非名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和代词,用来表明谓语所涉及的对象——谁、什么,作谓语动词“谓”的宾语。翻译“之谓”式的句子时,就要将倒置的动宾语序再调整过来,“之”就无法译出,也不必译出。

从句意功用看,“之谓”句式多用来表示说话者个人对某一对象的主观认识。特别在双方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理解的争辩中,说话人常用“B之谓A”句式(B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看法,A表示某一被说明的对象),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为仁与不仁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一》)从例子中可以看出,“为仁者”认为“爱亲”才能算作“仁”,“为国者”则认为“利国”才能算作“仁”;同是一个“仁”,各有各的不同认识。“之谓”句常有施事主语出现(如此例句中的“为仁者”与“为国者”),强调的是各自的不同看法。

再看“谓之”句,从句子结构看,“谓之”句常用“A谓之B”的结构体系表判断。A通常是名词(含非名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和代词,是谓语动词“谓”的主语。“谓”是谓语动词,“之”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作为代词复指宾语。B是对A的解释说明或称谓。全句可翻译为:A叫做B或A就是B。如:“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是主语,“谓”谓语动词,“亦”修饰谓语动词的范围副词,“之”代词,指代前面的“褒禅山”作直接宾语,“华山”作间接宾语。应该翻译为:褒禅山也叫它华山。又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其中“谓之后洞”正确的翻译是:叫它为后洞。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2篇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后一个“乃”。)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梦溪笔谈・指南针》)(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之战》)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之战》)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备考策略 诵读 实词虚词 文言句式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a)-0002-0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仍然是训练的重点,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一直在20分左右,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仍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把握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规律,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文言文学习及备考策略。

1 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文相比,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养成好的诵读习惯,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诵读为核心,同时加强理解,经典篇目要熟读成诵。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由此可见诵读的益处。在平时学习中,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辨明语义,从而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而理清层次,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2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并善于在阅读训练中熟练地运用。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积累实词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定量的古今异义词,以从容应考。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并归纳整理其他常见义项,在阅读训练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3、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本来有一个基本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里,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但它们在意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②名词活用作状语。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4、常见文言虚词。掌握虚词的用法是个难点。《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以”“而”“其”“之一乎”等虚词是多年来考察的重点。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更难掌握,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并结合课好归纳整理。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要把虚词放入文中,结合句义和前后词性去推测其意义和用法。同时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分类汇编。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3 了解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考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句子的翻译,在试卷中一般是10分,而这道题也常常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还要要符合现代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常见的一些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1、判断句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常有字面标志,如“…者…也”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出判断动词“是”,如《游褒禅山记》中“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可以翻译成:“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是慧褒的弟子在他的坟旁盖的屋舍。”2、被动句在前后句子关系上,有被动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指出来,常见的标志有“于”“见”“见…于…”“为…所…”等,如《伶官传序》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食物困扰”。3、倒装语句,调序。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句子的某一成分提前或后置了,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旬、介词结构后置旬、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调整它的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即: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省略句中省略成分,补足。这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而言。翻译时除对译外,还要补足省略的词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翻译时应补充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即: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5、专有名词,挪移。专有名词指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名、官名等,这些词语不必翻译,直接挪移就成。6、注意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晚上”的意思,做句子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把句子放入原文,借助上下文,揣摩文意,同时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和文言特殊句式,即抓住采分点。如2012年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句意为:后来周颞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4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巧析;文言实词;活用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高度的要求,要想形成更高的语文素质,学生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不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而读不懂文章,在翻译语句时出现失误。而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分值也是稳中有升,学生失分也较多,如何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呢?

首先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五个特点,即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通假性和活用性。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怎样使学生掌握巧析文言实词的活用性的方法。

文言实词的活用性,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意义和功能,用作其他词类。

文言实词一般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五大类。代词一般不活用,所以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现象及 规律 。

那么,怎样发现文言实词活用了呢?

首先,可以结合语境思考,做到字不离句,名不离段,段不离篇。如果该实词按照它本身的词性和固有意义去理解,可是翻译不通时,该实词就可能出现活用。如《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其中的“义”字,你如果按照“正义”或“道义”去理解,肯定翻译不通,因此只能把义字翻译成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在本处是一个动宾短语)——坚持正义,这就是名词“义”活用作动词了。

其次,可以使用语法分析法,去定词性,划成分,猜意义。不光 现代 汉语的单句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其实对于古文的语句同样可以使用成分分析法。

第一,可以先把现代汉语单句的成分划分口诀教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去实践,在不断的练习中去熟练掌握方法。口诀如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划分先找中心语,谓前是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的定地状得后补。”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例句,再用符号法标注出来。如主语下标双横线,谓语下标单横线,宾语下标曲线,定语标小括号,状语标中括号,补语标尖括号。如:

(精通武功)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猛)虎。

第二,使学生比照尝试着对文言语句划分成分。当然,这需要注意实词所处的句法环境。如是省略句,在划分前应补出省略成分;如是变式句,在划分前应调好顺序;如有需要删除的虚词(主要是连词、语气词、音节助词和偏义复词中没有意义的词语)要先删除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 刃 相如。”很明显,刃字是名词动用,用刀杀。

第三,要对学生进行词类活用的分类指导,使学生能够结合语境,用好成分分析法,随机应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可以先列出词类活用简表如下:

就以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例:

判断名词用动词,大致有以下方法:一是当用这个名词的原义在句中解释不通,而换上一个与相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二是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否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以及它前后的词和它构成的关系。要用动词和动词性短语来解释。具体情况如下:

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都不作主语且不形成动宾关系,全句也没有谓语动词时,则前一个名词用作状语,后一个名词用作谓语动词。如《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的统治者)[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

当名词前有“能”“欲”等能愿动词时,名词用作动词。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名词前面是副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目”前有副词,“数”故活用为“使眼色”。

名词前有“所”字时,名词用作动词。如《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前有“所”,故活用为“用鱼网捕”。

名词后有介宾短语或有表处所的名词,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舍”活用作“盖房子定居”。

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则后一个名词活用(表判断的名词谓语句除外)。如《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 军,名作动,驻军。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名作动,推究。

一个名词之前之后用“而”连接,特点是“而”的另一端是动词,则该名词必定用作动词,这时的“而”起的是连动作用,如《侍坐》:“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游褒禅山记翻译范文第5篇

一、……者,……也

这是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或解说。如司马迁《鸿门宴》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二、……者也

有些判断句,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三、……者,……

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的判断句,并不多见。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四、……,……也

判断句中,“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有时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五、借助动词“为”或“是”表判断

如司马迁《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六、利用副词“乃”“即”“则”“皆”“亦”“素”等表示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

“乃”“即”“则”“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七、无标识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并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总之,在理解文意时,学生如果根据上述判断句的特点,就能准确把握判断句,理解其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句。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在翻译时要注意现代汉语判断句的特征,一般情况下,肯定的判断句译为“是”,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时译为“不是”。以2009年高考语文湖南卷为例,试题要求翻译“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此句为用“也”做标志的肯定判断句,译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家有孕宝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