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中之龙

人中之龙

人中之龙范文第1篇

摘要:《木乃伊3:龙王之墓》为了保证票房,除了大笔资金的投入、大量特技的效果的运用之外,这部影片中华人角色的塑造也占了很重的分量。而影片对中国华人形象的塑造,显然是在好莱坞以其特有的西方价值观思维下而成的,并且也还是存在很明显的不足,甚至是误解与歪曲。

关键词:《木乃伊3:龙王之墓》;华人形象;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47-02

2008年8月1日,《木乃伊》系列第三部作品《木乃伊3:龙王之墓》在中国正式上映。由于《木乃伊》系列前两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获成功,《木乃伊3》一出世便引起来全世界影迷的极大关注,观众们对于这部续集作品仍然是给予了很高的热情和期待。这部号称对中国北京奥运会的献礼之作,由于李连杰、杨紫琼等东方面孔的加入,不仅是在国际上拥有超强的票房号召力,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更是不小的吸引。影片还未正式上映,即已成功营造了良好的轰动效应,吸引了众多中国观众的目光。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大大小小、若隐若现的中国元素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木乃伊3:龙王之墓》为了保证票房,除了大笔资金的投入、大量特技的效果的运用之外,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片中大量华人影星面孔的出现。本文将从华人形象来具体探讨这部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一、中国华人形象的塑造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影艺术就是演员甚至是明星的艺术。正是他们将一个个光怪陆离、虚拟的故事以直观鲜活的方式精彩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沟通了观众与模拟情感的直接认同与感受。好莱坞电影工场拥有一套成熟的电影制作机制,自然也是深谙其中的奥妙。影片中设置一定的华人角色,并由华人演员来扮演,不仅可以增加电影的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吸引中国的电影市场,何乐而不为?

《木乃伊3:龙王之墓》正是在此原因下,同时也是出于角色扮演的需要,新加入了李连杰、杨紫琼等华人熟悉的面孔,并且在影片中也是扮演了比较重分量的角色,这也是应了时下好莱坞借华人演员席卷国内市场的一个趋势。但影片所塑造的华人人物形象,显然是好莱坞对于中国是一个误解。

(一)龙帝的形象

按照片中形象的塑造,“龙帝”无疑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秦始皇虽然残暴专制,但绝对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君王,中国人向来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中国历史也会永远记住他一统天下的伟绩。但《木乃伊3》却将这一形象妖魔化,一味地讲述他对世界的威胁。中国的皇帝向来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但影片中,龙帝公然许诺恩准了紫苑愿与郭明共度余生的要求,却又在获得不老之身后以郭明相要挟欲纳紫苑为后,不得便杀紫苑,将郭明五马分尸。西方向来有因美女而起争端的传统,而中国则是用和亲来平息战事,因为中国人向来是以大义为重,而龙帝这种公然背信弃义的行为必然遭世人所唾弃,难以让世人折服,何况还是一位君王所为!龙帝这种因一女子而出尔反尔,诛杀重臣的行为显然是和中国皇帝不符的。不仅如此,《木乃伊3》还“公然将中国的‘真龙天子’塑造成一个动不动就变形的畜生,”尤其是一头长着三个头的喷火恶龙,还会利用中国五行进行作恶,这绝对超出了中国观众的想象力,在中国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对中国皇帝的形象绝对是一种公然的诽谤。

(二)中国的女性

紫苑在片中是正面形象,但正是这所谓的正面形象,却是为了私情而背叛了龙帝,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如果紫苑是正义的,那么她最初就不该为龙帝寻找不死之法,后来又背叛君主。她为了一己之私,不仅让龙帝受到诅咒变成兵马俑,也将整个军队变成兵马俑封存在地下。而她和她的女儿千年来守护墓地也只是因为龙帝杀了她心爱的男人,所以要一直看守龙帝,使他永无翻身的可能。紫苑在片中可以说是一个侠女,她的行为是中国武侠精神的一个象征,但这明显与中国武侠体系中一直崇尚的侠义精神是相背离了,中国女子尤其是古代侠女会做这种表面伟大其实极度自私的行为吗?显然这是对中国“侠义”精神的误解。而对于郭明,紫苑的背叛就是因为此人,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你还碰了君主的东西(紫苑),理所当然是会遭来杀身之祸。影片显然也曲解了中国的君臣之道,让人物自由追求自我价值,这样的人物塑造完全是按照西方对中国的想当然来进行,对于中国女性更是存有污蔑之嫌,很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早在上世纪初,好莱坞的电影中就已经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但由于一直以来西方流行的“黄祸论”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形象都是付满洲、陈查理这样的角色,即使现在也是有不少的电影中关于中国人的还是“邪恶、法术、残暴、食言、、不堪一击”的刻画。《木乃伊3》虽然在这方面有了不小的改进,从一开始也是抱着正面积极的心态去塑造华人形象,但很明显是事与愿违,离真实的华人形象还是有不小的距离,这也体现了好莱坞对中国的一个看法,毕竟“不论是扭曲的中国, 还是把中国的元素融入电影的制作中,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嬗变并不代表美国人对中国有了正确的认识, 而是好莱坞电影宣传策略的改变。”要真实地反映中国,好莱坞不仅仅是需要一些华人演员,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一个真实的灵魂在里面。

二、结语

《木乃伊3:龙王之墓》处处充斥着大量显而易见的中国元素,讲述的更是以中国为背景的故事,试图通过这一讨好中国观众的途径,来获得预期的票房成绩。这个现象是很喜人的,充分说明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对中国想进行更深入了解的渴望以及已经做出的尝试。《木乃伊3》对于这些中国元素的解读,很明显导演和编剧都进行了一番努力,相比以前的某些完全以“黄祸论”的指导思想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好莱坞影片存在着明显的改进,更多方面是以正面的形象来进行解读或对已存在的偏见观点进行重新解读。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木乃伊3》最直观的败笔,也在于影片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对中国华人形象的塑造。好莱坞以其特有的西方价值观思维去看待其影片中所运用的中国元素,显然还是存在很明显的不足,甚至是误解与歪曲。出于对西方价值观、思维模式等的维护与塑造,好莱坞对于其他不同的意识形态总是存在着刻意的忽视与曲解,好莱坞想利用中国元素这个“鸡”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生出一个大“鸡蛋”,那他必须要对中国人的思想内涵等多方面加大学习的力度,毕竟,对中国华人形象的歪曲塑造,必定会引起中国观众的排斥,注定要失败。《木乃伊3》对中国元素的解读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但其借由中国题材故事所呈现出来的对中国华人形象的不正确塑造的方式,却是具有很好的代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卫华.近二十年来好莱坞电影的恐怖主义中国幻象.2009年第11期,第112页.

[2]马飞.从几部大片看好莱坞对中国(人)的刻板形象.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雷茜.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嬗变.电影文学,2010年第10期.

[4]卞亦男、金天星.揭开面纱之后――影片〈木乃伊3:龙王之墓〉评析.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

[5]高稳.〈木乃伊3:龙王之墓〉电影创作的成败谈.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

[6]钟再强.耐人寻味的中国元素――析〈木乃伊3:龙王之墓〉中的中国形象.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

人中之龙范文第2篇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 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loo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 “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y6,共同拾东西)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般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 “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动人。《广西民间音乐选集》中收有临桂县(4龙船歌》组曲,如号子般的节奏鲜明、热烈,唱起来必定十分动人。 另外,还应说一下女龙船。在过去,许多地方的龙舟竞渡均不许妇女参加,认为妇女接触龙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现了女子龙舟队,英姿讽爽的女人们奋勇争光,争夺第一,丝毫不弱于须眉男儿。 与春节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有龙舟也有风舟。风舟的来源如上述,是源于远古的乌舟、鷁舟。古代宫廷中有凤阿(如《天府广记》中记明代宫廷便有),民间有风船竞渡。《粤囊》载:“龙舟以吊大夫,风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风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1964年后香港又出现了风艇赛。这种风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队员,饰有风头、风尾,由女队员竞渡。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比赛形式,合龙凤呈样之意。 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风船妙极华丽。”但今已不见了。湖南汨罗县的龙舟,前装龙头,后置风尾,凤尾是用包有红纸的竹篾成扇形插于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称为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与鸟船相融合后留下的痕迹。

人中之龙范文第3篇

爸旧制高小毕业就在村子里坐馆(教书)。村里人都说他是颗龙种――他属龙,对龙有研究,村里放龙屁、吐龙气(舞龙时的鼓声)的事全由他一人掌管。有人问他:“龙是什么?”爸就舒脸展眉之乎者也滔滔不绝:“龙嘛,鹿之角、狮之鼻、牛之唇、鹰之爪、马之鬣、鱼之鳞、蜃之腹、蛇之身……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幽,能为明,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神乎其神,随心所欲。”

我爸心灵手巧,一度是村上糊龙的权威——龙鳞是他剪的,龙须是他裁的,龙角是他制的,龙身是他给扎的。一条龙上手,决不肯让别人家碰上一碰;起早落夜两个月,一个龙头起码折腾半个月,爸说:“龙颜,龙颜,一条龙,威不威,全看颜面,全在头上。功夫下在龙头上,龙头一像样,龙就活了!”所以,村里一班舞龙的壮汉全听我爸的。

村里与龙配套的还有一面2米口径的大鼓,专门用来放龙屁、吐龙气。只要这面大鼓一响(一般三下),也就是龙屁一放,村里20多条壮汉立马穿戴整齐紧束腰带,雄纠纠,气昂昂,齐簇簇,聚到厅堂;接着,大鼓有节奏地擂动,通常叫龙气吞吐,壮汉们就高擎起手中的龙,合着激动人心的鼓点使劲地舞将起来——鼓擂得急,龙腾得欢;鼓擂得缓,龙游得悠;鼓声一止,龙也休息。而舞龙时司鼓放龙屁、吐龙气的,就是我爸。往往一通龙舞下来,我爸放下手中的鼓锤,一抹汗水,常常“龙心”大悦。每见此景,我心里总是痒痒的,我为我有这样一位指挥龙的爸爸骄傲,更觉这放龙屁、吐龙气真的好玩!老是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放它一个龙屁、吐它一口龙气。

那年正月初五的傍晚,机会终于来了:爸外出应酬,我爬上椅子,取下挂在堂屋墙上的鼓锤溜进大厅,使劲擂了三下。这龙屁一放,果然舞龙的大人们风风火火地赶了来,等供桌上的大红蜡烛一点亮,却不见司鼓的我爸,一阵大呼小叫,早把躲在供桌下面的我吓了出来,见我手中还拿着鼓锤,便知是我干的好事,不由分说,七手八脚将我捉到我爸跟前。我爸一下子脸色铁青,怒目逼视,一步步踱了过来,挥手就给了我三个沉重的栗凿。我双手紧抚后脑勺的肿包和疼痛,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最初也最深的龙印象:龙有什么稀奇,也放屁,也吐气,跟人差不离!

改善对龙的印象,是在上学读了书之后。随着年岁的增加,学识的增长,我脑子里龙的印象才一日比一日生动、完善和全面起来:人猿揖别,大地混沌,华夏先民总以为是龙的致雨,向往乘龙而行;大禹治水,是龙以尾划地,水源即刻流通;商汤讨伐夏桀,龙旗十乘,所向披靡……简直是人们想要什么,龙就给人们什么。龙成了人类的化身、依靠、梦想和希望。

后来,据诗人兼学者的闻一多考证,我国上古社会许多民族都以龙作为氏族或部落的标志。不仅中原的华夏民族如此,当时处在北方的匈奴,居住在南方的百越和西南的哀牢,都以龙作为图腾。自认是龙族,是龙的后代。大约早在北宋时代,北京周口店一带就有出土“龙骨”的流传。人们把“龙骨”当作天赐的神药。后来才知道“龙骨”原来是早期人类的牙齿,曾被命名为“北京人”,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

人中之龙范文第4篇

烛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钟山山神,身长千里,通体赤红,居住于章尾山,烛龙有一子名为“鼓”,被处死于钟山之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烛阴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烛阴基本介绍现代人在洪荒流小说中杜撰了烛龙创世的说法,更有甚者还无端的将烛龙吹嘘成了盘古的身体部位。实际上烛龙作为四大神龙之一,地位最高也仅仅是等同太阳,见于元初《说郛》“烛龙即日之名”,在这一等同太阳的说法里烛龙还是《山海经》里噎鸣、石夷、鹓等神人的下属,烛龙睁眼闭眼变换昼夜都是身不由己,听命于噎鸣等神,远不及青龙、应龙于古籍创世五亿天地、一怒而灭世。

除却烛龙等同太阳的说法外,烛龙还有执炬、衔烛、衔火精,分别照亮幽都、无日之国的版本。在这些版本里烛龙的能力全部来自于炬、烛、火精,所照明范围也仅限幽都或无日之国,同时烛龙又成了无名神人、应龙的从属,就连烛龙赖以逞威的“炬”也都源于无名神人所赐。据汉代王逸于《楚辞章句》中考证无日之国即“幽都”,唐代王勃也曾称“烛龙避尧日于幽都”。

烛龙除了躲避尧日,还有见星则惧的记载。《景星赋》载“癸丑之秋,有星丽天……烛龙不敢张炬”。

烛龙不仅在《后汉书》:“征烛龙令执炬兮,过钟山而中休”奉无名神人之令执炬,还有更多职责,南朝王融称:“仙者驾御所至,烛龙为之引导”,甚至还有《使琉球录》记闻曰“仙瀛……长照烛龙膏”,认为仙岛瀛洲用烛龙的脂膏照明。

二、烛阴概述《后汉书》中云:“征烛龙令执炬兮,过钟山而中休”,烛龙被神人征召,要手执火炬,直到到了钟山,才能稍作休息 [13]。唐代李贤注解到:“烛龙,北方之神也,经曰:西北海之外有神,人面蛇身而赤其眼,及视乃明,不食不寝,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炬,可以照明”,直接将烛龙视作与火炬一体,称作“烛龙炬”。

但被神人征召的烛龙,却又因畏惧“景星”、“尧日”,而数次怠慢“执炬”的职责,唐代王勃就曾称:“烛龙避尧日于幽都”。《景星赋》也有载:“癸丑之秋,有星丽天……烛龙不敢张炬”。

山海经中的烛龙

《使琉球录》所记闻:“仙瀛……长照烛龙膏”,或许就正是神人对烛龙的惩罚。袁珂曾推测说《玄中记》载:“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中的石首,即烛龙所化,但也并无证据可以断论。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鹓……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闲出没,司其短长”,通常认为鹓即五凤之一的鹓雏,与《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共同司掌昼夜的长短,使日月不得有空闲,倘若烛龙等同太阳,则烛龙除了无名神人征召执炬,应龙掌管烛龙所处天门外,于《山海经》中也有着至少三位上司。

《大荒西经》更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章太炎与袁珂皆认为噎即噎鸣,《海内经》:"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常羲生月十有二”相似。

处东极隅、西北隅司掌白昼、黑夜时间长短的鹓与石夷,以及总司日月星辰,生岁十有二的颛顼之后——噎、噎鸣,可以说是烛龙的上司和主人了。

人中之龙范文第5篇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器物坑出土许多奇特的青铜器物,其中有龙的造型和图像,与常见的龙形有别,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三星堆祭祀坑》报告中做了描述。[1]最值得注意的是二号坑内大型铜立人像(K2②:149・150)上的龙纹。

这一铜人像高虽与普通人身高相当,但各部不成比例,躯干细长,脸庞瘦削,颈子却长又粗;臂与腿相对粗壮,最夸张的是圈指成环的大手,面积相当于脸庞的大小。人像的衣裳有三层,最外层是独袖衣,从右肩开领斜向左腋,左肩空着,右侧有短袖;以吊带环绕右肩、前胸、左腋,穿过后背肩胛处的两个袢,中间用带扣加以固定;右领向下有一条竖向花边。这件外衣上,从左侧到背面有四大块龙纹,人称“四龙方阵”,报告称其“形相背,尾相对”(图一)。有人认为,铜人穿了龙袍,当然居古蜀师君之位;那么这龙的性质,真有些研究的必要了。

外衣上每一块龙纹,都构成一个长方块。龙身作U形弯钩,龙头略昂,长角弯曲,分叉呈刀状;龙吻上卷,吻部有上扬的三股龙须;龙耳平行,龙角伸出;眼眶弯曲,中有圆形眼珠。龙口张开,有一排上牙,下面吐出下垂的长舌。在龙身的左右两侧,伸出两条龙肢,奇特的是爪部扩大成四指环握的圆拳。在龙腹之下伸出两条刀形龙鳍;弯曲的尾部也有上扬的巨大龙鳍。这种龙纹,明显与其他地区所绘所塑有异,非常罕见。

如果仔细观察,在那龙爪化为之处,拳头好像要大一些,与上肢似乎不成比例;而且上臂与下臂折曲成锐角,肘部还要突出一段,像嫁接上去的断肢一样,因此不妨称之为“折臂龙”。这种奇特的龙形,仅仅是衣服上的偶然装饰,还是别有其文化内涵?须由其他类似文物加以参证。

怪异的龙身造型

三星堆铜龙的造型有好几件,在二号坑内出土的大型铜质神树(K2②:94)树干下方,即有尾部残断的索形龙,好像是从树根长出的另一枝干。这一神树连座通高3.96米,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伸出三枝,每枝末端的花果,有一花瓣伸长作刀形;另一岔枝则上扬,结出的花朵上站着一只鸟。由于树顶残断,不知顶上还有些什么东西。在靠近底座处,就有一条索形龙,龙头是个长方形的片状物,伸出不大的龙耳和两根上翘的龙角;眼睛溜圆,口部作方框状,内有两排各三个圆点,似乎代表龙牙。这种龙头形象,与铜立人外衣上的龙纹如出一辙。龙的颈部伸出一支弯曲的龙鳍,下面有俯伏着的前肢,较为正常。龙身扭曲如藤索,沿着树干上伸;在延伸成S形处伸出一条藤枝,末端长出一把小刀;藤条再弯曲延伸,又伸出一条藤枝,末端则长出一把大刀,而且还有一根岔枝挂着果实。在这两条藤枝的中间,伸出一支龙肢,应该是龙爪的地方,却挂着一个纤细的人手,手掌处还有个三瓣花纹,显示当地的文身习俗。这一后肢似已折断,那人手似乎是断掉龙爪后,安上去的代用品;但安的地方却很别扭,并不在爪子的原来位置,而是移到了腕部。(图二)藤条上部业已折断无存,如果没有折断的话,应该还有藤枝伸出;并且另有一个类似的后肢,亦应在藤条上出现。即使仅此―肢,也能使大家得到“折臂龙”的印象。

一号坑曾经出土一件铜龙残柱(K1:36),柱下残断,但柱顶龙身仍然完整。龙头也作长方形,张吻露出上下两排龙齿,颔垂须;头上有左右分开的大耳和弯曲的细角;睛不大,鼻有很多皱纹。龙头风格基本与神树藤龙相似,而与其他地区的龙形显著有别。此龙长颈之下,伸出一对前肢趴在柱顶上,爪部有5个类似人的手指,看上去也有些偏大;而上下臂则折成锐角,肘部外凸,似乎折断了的骨头。龙身循柱壁下垂,近尾部又伸出一对后肢,仍然有人手五指那样的龙爪紧抓柱壁,上下臂依然折成锐角。(图三)因此,这条龙仍然具“折臂龙”的特征。

坑内还有28件龙形饰件,其中带有龙头的12件(K2③:203、145与193-15),风格基本―样。由于未见四肢,故不具论。

龙的存在性及有关记载

三星堆的龙,四肢是经过嫁接的,铜人外衣上龙纹如此,神树上索龙也如此,铜柱上爬龙仍然如此。因属于嫁接,龙爪可以化成人手,也可以化成,其大小与龙臂当然不成比例。这样做,不会是铸造工匠的心血来潮,一定有着某种神话传说的文化背景。可惜3000年前的古蜀传说已经灰飞烟灭,找不到任何线索取得信息,只留下这些实物,告诉人们曾经有过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其中以龙为主角。

关于龙,究竟是曾经存在过的一种灵异动物,还是人脑中子虚乌有的特殊想象?学术界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企望对象,龙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历史学家以为龙是许多部族图腾的抽象组合,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有大一统概念,所以龙实际上是民族大团结的印记。这种印记的发生,至今已不下万年。辽宁阜新县沙拉乡8000年前的查海文化遗址,发现众多早期龙的造型;河南濮阳县西水坡发掘出5000年至7000年前仰韶文化期蚌砌龙图案的墓冢。尽管各地民众心目中的龙形不一定相同,但对龙的看法则颇具共性:一是龙有环境适应性,空中能飞,水中能潜;二是龙有身形幻化性,隐显无定;三是龙有社会亲和性,先民都相信龙能救旱,给人类带来吉祥。对于龙的这种感觉,各民族同胞基本上有共同信念。

在汉族古文献里,暗示着先秦时期,龙曾经作为一种水产而存在着,与鱼类好像没有多大区别。《庄子・列御寇》说“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产,以学屠龙,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那时社会上居然还有屠龙专业户。尽管庄子书中寓言很多,但屠龙技术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大概比杀猪要复杂些,所以又花钱又花时间,而且还找不到龙来屠。既然社会上曾经有过这一行业,因此龙这种动物就并非乌有之物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魏国绛郊出现了龙,魏献子当即请教有学问的蔡墨:那龙能不能饲养?蔡墨说:尧舜时和夏代是畜过龙的,“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二者一个专门养育龙,让它繁殖;一个专门驯服龙,让它干活。他还讲了一个典故:

“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川,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饲),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夏代的君主孔甲不但坐过龙车,还吃过龙肉,可能味道很好,吃了还想吃。

西汉刘向《说苑》讲吴王夫差想到民间去喝酒,伍子胥认为不可,便用一段神话来作比方:以前有条白龙变成鱼,在清泠之渊里游泳;有个渔夫名叫豫且,用弓箭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生了气,便告到天帝那里去。天帝问:当时你是个什么样子?它说变成了鱼。天帝就判断了:豫且只晓得你是条大鱼,自然要用箭射,他不知道你是条龙呀,有何罪过呢?由此可见,龙本身很尊贵,是一种保护动物,人们是不能轻易杀戮的。

《说文》解释龙,是一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广雅》叙述龙的种类,有鳞的叫做“蛟龙”;有翼的叫做“应龙”;有角的叫做“虬龙”;无角的叫做“螭龙”。正规的字书都这样说,龙在世界上的存在性,就应该肯定了。

东汉纬书《尚书中候》有一段:“白云起,回风摇,龙马衔甲,赤文绿地,自河而出。”此语出自《占经》卷一百一十八。汉代注家认为:龙马是“龙而形象马”,为南方赤帝赤怒的使者,那个甲里面就藏着著名的“河图”,红底绿字。这种像马的龙,基本上与三星堆铜人外衣上龙纹相似;不过马应该有蹄,而不是拳头。

折臂龙应有神话背景

西南民族巫师经典中,往往存在涉及龙的神话。

彝族史诗人物支格阿龙,相传生于龙年龙月龙日,食龙乳,吃龙饭,穿龙衣,懂龙话,自称是一条龙。他有射日月、除蛇害等众多神迹,还曾与雷神相斗,留下不少民间故事。类似这种传说,南方各族常有。三星堆人史诗里的英雄人物,可能也有这种龙的化身,与妖魔斗法时大概弄断了手足,于是有仙人帮他接上,或许两只手脚接成了人手,使法力大涨,从而无敌于天下。不过这些故事至今完全失传,我们已无从得悉其详。三星堆龙手龙拳的来历,只有这样解释,才比较合理。至于三星堆铜人的夸大圈手,也许是模仿这种龙具有法力的拳头。

根据三星堆龙的形象,笔者有如下体会,列出以供参考:

1.三星堆器物中,多处特别夸张眼睛的作用,尤其是面具上,鸟类的形象上,甚至坑内还出过大量眼睛的单独模型。可是龙的眼睛却相当普通,不大显著,可见龙的潜力并不在眼睛这一方面。

2.三星堆龙都有角,应该属于虬龙,但角也不很强壮,基本上类似羊角,所以这种龙并不带战斗性,其优势应在于潜在的法力。

3.三星堆龙的头面带长方形,基本像马,而三星堆器物中根本没有马的形迹。所以不能排除纬书所谓“龙化马”的可能性,或许这种龙有着天帝使者的身份。

4.三星堆铜人手掌异常扩大并圈指成环,那应该是一种巫术手语,类似宗教界的“手印”[2]。铜人上龙纹也是圈指成拳,一致的手姿必有相同的文化渊源,似乎都在施行某种法术。这样看来,那龙并不是什么普通的龙,而是神化的龙。

5.研究者多以为神树是一种通天的阶梯,与《山海经》里“若木”类似;那么依附着它的索形龙当然也是通天的神物了。其所以做成索状,或许是按照“藤缠树”的理念,使之与神树归为一类。索龙嫁接的人手,极度刻画其纤细,具有女性特征,似表达一种和平的母性;但藤条挂刀则警告外部,自家已经设防,并不好惹。

6.抱柱的龙,也有嫁接的人手,所以仍然有通灵的功能;而且柱状物亦有通天的含义。

7.龙的断臂,接上去的是人的肢体,象征着人与龙的融合,或者说人龙一体。不过人的形象在其中仍然高大,因为嫁接的手和拳,都要比龙肢更大些。这说明人的档次远高于龙。

8.折臂龙是古蜀的特色造型,不见于其他地区,亦未载于其他文献,在中华龙群中独树一帜,从而开辟了一个龙文化的新领域。

笔者浅见,或有不当,祈方家指正。

注释:

[1]参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1999年版。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人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人大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中国人造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