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第1篇

18世纪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荒岛文学的代表作,而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蓝色的海豚岛》被称为是女孩版的“鲁滨逊漂流记”。本文通过把这两篇文章放在荒岛文学流派中进行异同比较,试图阐释《蓝色的海豚岛》的作者在书中所传达的超前的男女平等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

“英国荒岛文学的形成,与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英国的殖民发展史以及英国人的冒险精神密切相关。因此,荒岛自然而然地成为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荒岛小说的作者有意将主人公置于远离文明世界的荒岛上,以荒岛历险为背景加以描写,借以表现主题。”其中丹尼尔・笛福(1660-1731)的《鲁滨逊飘流记》就是“荒岛小说”的典型。《鲁滨逊漂流记》也是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而在美国文学中,也有体现荒岛意向的作品。其中,出版于1960年的司各特・奥台尔(1898-1989)的《蓝色的海豚岛》和《鲁滨逊漂流记》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通过对这两本小说的创作背景,情节发展,主题构建等进行分析,比较其异同,以期获得在新时代下《蓝色的海豚岛》的发展意义。

1 两部小说的相似之处

1.1 类似的创作背景

这两部小说的出版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创作背景,两位作者都是根据一定的事实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写作而成,所以小说会让读者读起来有真实感,会跟随主人翁的经历去感受,因此深得读者的喜爱。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一问世既风靡全球又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这部小说的创作是作家笛福以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5年,最后得救的事件为原型而进行创作完成的。

《蓝色的海豚岛》是奥台尔为儿童写的第一部历史小说。从1960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在美国本土有600多万册的销售量,被美国儿童文学协会评为“1776年以来最伟大的10部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这些出彩的数据让作者一举摘取“纽伯瑞奖”、“安徒生奖”等七种国际儿童文学奖桂冠。书中的主人翁却有其人,不过真实事件中她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1835-1853年期间一个人居住在一个叫“圣・尼格拉斯岛”上。

1.2 类似的情节

《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荒岛小说”的典型,其两百多年后出现的《蓝色的海豚岛》在创作上也多少受到了其影响,这部作品甚至被人称为“女孩版”的《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可以从其比较类似的情节中看出。

1.2.1故事梗概类似

《鲁滨逊飘流记》以鲁滨逊孤岛28年生活为主要线索。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位喜欢冒险的青年,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决心进行航海。一次被土耳其海盗俘虏后,幸运逃至巴西经营的蔗田和糖厂。4年后,在往非洲贩卖黑人的途中船遇海难,唯他一人幸免,飘流到一座荒岛上。从此,鲁滨逊开始了与世隔绝的荒岛生活。后来,他救了一个野人俘虏,取名星期五。28年后的一天,他被一艘航经小岛的英国船救助,搭船回国。

《蓝色的海豚岛》以卡拉娜18年生活为主要线索。主人公卡拉娜是生活在海豚岛上的一位印第安居民,她所在的卡拉斯-阿特村民受到了捕猎海獭的俄国人---阿留申人的杀害,后来离开这个岛到东方去居住。他们离开时,遗留下了卡拉娜。她在岛上孤零零地生活了十八年,等待援救她的船只到来。她独立修建住所,制造武器和捕鱼用具,与野狗斗争,历经艰险才得以生存下来。最后被路过的白人船只搭救。

1.2.2细节类似

1.2.2.1通过认真思考观察,就地取材建造居所

在《鲁滨逊飘流记》中,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先是找了个临时居处,不久就发现临时居处不宜久留,开始考虑找个合适的地点建造新的居所。他选择合适地点时考虑的几个要点:“第一,对健康有益,有能引用的淡水;第二,能避免烈日的暴晒;第三,能防御陌生人和野兽的侵袭;第四,能看到大海,便于有船只经过时可以获救。”随后按照自己的标准找到合适的地方之后,不断地完善他的住所,使他的住所更舒适,更具有防御性。

而在《蓝色的海豚岛》中也提到了卡拉娜建立住所的细节。卡拉娜被遗留在海岛上后,也是有一个临时住所,住在一块比较高的岩石上。之后,也决定找“一个可以挡风、离珊瑚湾不远和靠近一眼泉眼的地方”搭建住所。选好地方之后,卡拉娜利用死去的鲸鱼的肋骨筑造篱笆,她把肋骨差不多一根挨一根竖在那里,向外弯曲,防止动物攀爬过去,然后在肋骨之间缠上海草绳,海草绳干了就会收缩,会拉得更紧。这样,卡拉娜建了一个结实的篱笆。之后在篱笆里,就着岩石的一面开始建造房屋。最后,建造了一个住起来还是很舒服的房屋。

1.2.2.2遭遇恶劣的自然灾难

在《鲁滨逊飘流记》中,鲁滨逊描述了他所遭遇到的地震。“顷刻之间,土从洞穴的顶部和岩壁的高坡处突然崩塌下来,我只听见啪啪两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撑在洞穴里的柱子其中两根突然折断。…… 我刚下梯子才明白是发生了可怕的地震,因为在短短八分钟的时间内我脚下的地面晃动了三次。这三次震动极为剧烈,足以震倒地面上我能够想像到的最为坚固的建筑物。”

在《蓝色的海豚岛》中,卡拉娜也同样遭遇了地震还有海啸。当时卡拉娜刚把独木舟拖上沙滩,因为太阳很高,就把独木舟翻过来,趴在底下的阴凉处睡觉。可没有睡多久,“忽然给打雷一样的声音惊醒了”,可是,“天上一朵云也没有,隆隆的响声却不断传来。”然后她就看到“在那海滩上的一片亮光和那些光秃秃的大小礁石外面,离它们还有一里格多远的地方,只见一排巨大的白色浪峰在向海岛铺天盖地涌来。……渐渐地大地动了起来。它从我脚下移开,刹那间,我好像站在空中。篓子里的水倾了出来,顺着我的脸往下淌。…… 这倒也真是一个浪,不过是一个地浪,它沿着我脚下的峭壁在起伏波动。”“我回头一看,很多地浪来自南方,就像海浪一样滚来。”“我们在房子里躺了一晚上,地就震了一晚上,岩石也掉了一晚上。”

1.2.2.3遭遇疾病或受伤

在《鲁滨逊飘流记》中,作者描述了鲁滨逊生病的过程。由于阴雨天,寒气逼人,鲁滨逊病倒了,病得很重,身上直发抖。整夜都不安宁,头疼得厉害,发烧。鲁滨逊在生病期间,越发地想念从前,对自己的信仰开始反思。后来用烟叶和朗姆酒治好了自己的病。

在《蓝色的海豚岛》中,作者也描述了卡拉娜受伤的过程。卡拉娜在躲避海象的追击中,被石头绊倒,因而使腿部肿胀,无法行走。为了打水,只好在地上趴着前进,最后为了躲避岛上的野狗,躲进一处山洞,在山洞住了六天,养好了腿伤。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类似的地方,不再一一列举,这都体现了主人翁不屈不挠,顽强生活的精神。

2 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

尽管两部小说从故事梗概和细节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具备了荒岛小说的特点,但是处于20世纪的作家司各特・奥台尔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还是和18世纪的作家丹尼尔・笛福有很多不同之处,体现了更多现代人的意识和理性。

2.1 《蓝色的海豚岛》弥补了荒岛文学中缺失的女性形象

在荒岛文学中,女性的形象总是显得非常平庸微小,作为一个路人甲或是男性的附属品出现。实际上,这就称之为一种形象。《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女性只是作为极其简单的配角出现。而《蓝色的海豚岛》的主人翁却是一个印第安女孩。奥台尔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男性话语霸权的卡拉娜,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营造着女性和人类的精神家园。通过卡拉娜这个几乎完美的女性形象, 奥台尔这位男性作家向孩子们展示了要勇于追求完美人格的目标,也宣扬了一种男女两性平等的文化理想状态。

2.2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

在《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挽救了星期五,于是作为回报,星期五成为了鲁滨逊的仆人,而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一直就是主仆的关系。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鲁滨逊对于岛上的一切都有一种占有欲,他常常觉得自己颇像一个国王。“首先,整个小岛都是我的个人财产,所以我对它拥有毫无异义的统治权。其次,我的人民(包括星期五,以及后来他又拯救下来的星期五的父亲以及一个西班牙人)对我都完全臣服,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他们的性命都是我救下来的,所以一旦有必要,他们都会心甘情愿地为我献出他们自己的生命。”即使在他获救离岛以后再次返回时,依然对小岛拥有,“我把岛上的土地加以划分后分配给他们,自己保留了全部的”。

在《蓝色的海豚岛》中,卡拉娜独自生活在海岛上的日子里, 阿留申人又一次来海豚岛捕猎海獭。卡拉娜本能地把自己隐蔽起来, 以免与他们发生冲突。一天, 与猎人同来但没有下海捕猎的阿留申姑娘徒托克信步闲逛到卡拉娜的藏身之处。不期而遇的两个姑娘起初对彼此充满了戒心, 卡拉娜头脑中甚至闪现过一个念头, 要把标枪投向“杀死[她]亲人的阿留申人当中的一个”。然而, 微笑和彼此之间的夸赞化解了她们之间的矛盾, 并且最终使她们成为亲密的伙伴。她们用宽恕感化了彼此,以真诚换来了友情。她们常常坐在阳光下一起玩耍,教对方自己的语言, 临别时还紧紧拥抱、互赠礼品。在此, 读者不难看出奥台尔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只有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2.3 和谐的自然

《鲁宾逊漂流记》所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新兴阶段的时代精神,个人和个性的自由发展被给予足够的重视。鲁滨逊正是在这种时代思想的指导下,依靠自己开拓进取。在荒岛独居中,坚韧顽强,依靠劳动和智慧,战胜困难,征服自然,尽力从大自然中攫取所能获得的。这也正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自我奋斗精神的体现。但是在《蓝色的海豚岛》中,卡拉娜是一个尚未受到文明熏染的天真少女,与大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和天然。她热爱大自然,并尽力与之和睦相处。她并不试图占有更多的东西, 获取最简单的食物生活。与狐狸、海豚、海獭甚至野狗等大自然中的一切动物和睦相处。卡拉娜把自己放到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大环境中,使人与动物以及自然界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和谐关爱的整体。

3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不难看出,虽然同是荒岛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笛福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初期---人们自我奋斗,追求财富的精神,但同时也掩盖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贪婪、掠夺以及剥削等罪恶本质。而《蓝色的海豚岛》中,作者奥台尔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也赋予了小说主人翁新时代的使命。他把卡拉娜塑造成了一个集坚强,勇敢,和平,美好于一身的印第安女孩。表达了作者理想的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以及简单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关合凤.一位双性同体的绿色女士---《蓝色的海豚岛》的女性形象意义探微[J].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3):93-97.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第2篇

《鲁宾漂流记》这本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有的甚至读了好几遍,正巧,在我们这侧书中干好有这部小说的梗概和作品的精彩片段,在梗概学过后我知道了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鲁滨逊遇难流落在荒岛上,在岛上居住了二十年后最终回到英国的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面对危险的处境毫不畏惧,并用自己的机智与坚强克服了重重困难。作者笛福从鲁宾孙航海冒险入手,在我们眼前展出了一幅幅主人公遇难流落荒岛后所发生一件件的不幸之事,并对我们描述了鲁宾孙是如何克服这些事,如何在这荒岛上生活了整整28年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宾孙刚来到这荒岛的时候调整自己失望心情的那一部分。“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来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这是鲁宾孙在调整心态的过程中所说的一句名言。

如果遇到不幸处境的认识我。我会怎样?我想我在那荒岛上只有绝望,无助,孤独。没有食物,我甚至可能没几天就饿死在这荒岛之上。离开了亲人,朋友,老师,我只是一只断了翅膀的小鸟,不管怎样都飞不出困境。那我们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学会生存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勇敢的面对任何困难处境,学习小说中鲁兵孙那乐观心态。可我们在拥有足够勇气的同时,我们也要拥有充足的智慧来应对突发的灾难。说到智慧就应该联想到读书,只有我们博览群书了才能开阔我们的知识与智慧。有了足够的勇气与充足的智慧,还差点什么呢?对了,就是实践。《文心雕龙》中曾提到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说,只有实践了,才能出真知。所以说我们要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才行。如过失败了就要重新再来,直到成功为止。以上就是我认为在生存过程中所要具备的要求。

读过这部作品后,我对生存有了更高一层认识。还懂得了灾难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们要随时做好准备。

河南米河镇东竹园小学六年级:赵一帆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第3篇

一、以“疑”引读兴致勃勃

1 教师设疑。设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揭露矛盾、激发思维、形成“悬念”。教学中,教师要能抓住时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把学:生带进书本。如:学习了课文《丑小鸭》,学生仍沉浸在童话故事里,意犹未尽,我告诉学生:“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其他故事吗?”学生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我请知道的同学上台介绍,并向他提出一些问题:“哪个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小女孩为什么要去卖火柴?不去行吗?”……大家的兴致可高了。“请走进《安徒生童话》这本书吧!你将畅游在那美妙的世界里寻找答案。当然,老师还有要求……”这样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课外阅读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 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时,我先出示书名,让学生根据书名质疑:鲁滨逊是哪国人?有什么特征?他漂流到哪些地方?有趣吗?……这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此书的渴望。题目质疑,内容质疑,虽是几句短短的引导语。几个小小的问题,却往往就是牵引学生走进书本的纽带,

此外,我们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水平,有目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带着疑问读,带着渴望读,学生自然兴致勃勃,读起书来津津有味。

二、 以“得”悟读喜 获丰收

1 谈一谈。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同学们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印象最深的语言材料,或讲一故事,或记一笑话。或背一首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让讲述者既锻炼胆量,提高表达能力,又感受成功的喜悦,更使大家资源共享,还使孩子们对语文课充满着期待:今天到谁啦。会讲什么呢?这也会促使大家更珍惜上台的机会,更用心去准备。如此做法坚持下来,效果不错。如果是向全班同学介绍一本书,就要在规定阅读时间后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落实“读有所得”。例如读《西游记》(儿童版)的交流会上,就有学生提出:孙悟空非常了不得,连天兵天将都不是他的对手,为什么在护送师父取经路上却敌不过那些妖怪,反而要上天去求助那些神仙呢?同学们对此问题十分感兴趣,经过一番猜测、讨论得出结论:孙悟空大闹天官时。毫无顾忌,随心所欲,而西天取经路上,他要保师父平安,任务在身。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学生从书中、电视剧中读出的问题,解出的答案。读书有如此收获,你说他们怎能不主动走进书本呢?

2 展一展。为给学生提供阅读的书面交流平台,我在教室里空出一片“阅读天地”给学生,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欣赏到的精彩片断,以及制作的手抄报贴到墙上,展示阅读成果。以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记得有一位同学阅读了儿童版《水浒传》,制作了一份手抄报,很有特色,既有文中的精彩片断,自己读书的体会感悟,又配有相关的画面,可谓图文结合,声情并茂。色彩协调。版面设计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其他同学看了又喜欢又羡慕。在读书交流会上,我请他和我当堂背诵其中精彩段落,并请他为大家介绍他那份手抄报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他谈得头头是道,使同学们深受感染和激励。学习,赞赏,提高了阅读质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一、兴趣和方法并举,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孩子,让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狼和小羊》的故事,当我讲到“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狼最终还是凶恶地扑向了小羊……”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此时,我告诉学生《狼和小羊》这个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还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小朋友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借。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一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被激发起来了。

2.引导“画图”阅读。小学生喜欢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为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笔记本,使其美观实用,学生在打开每一页笔记时,都要在布局结构、色泽搭配上费一番心思,许多学生还给自己的笔记本配上了漂亮的花边及一些漂亮的小图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

3.故事梗概法。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例如引导孩子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有趣,就会迫不及待去阅读此书了。这样让孩子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课内和课外结合,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涛涛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三、阅读和活动结合,养成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上好每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激发阅读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组织评比活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课上可定期评比班级的“阅读大王”,组织举行“知识竞赛”“读后感展览会”等活动。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搭建舞台,激励学生阅读,并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2.开展游戏和表演。根据小学生好动又好自我表现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阅读游戏,组织如相声、小品、话剧等各种表演,通过情景再现,以演促读,养成学生自读文章的习惯。

3.为学生创设一个扩展知识、展示才能的小舞台。其

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新闻、时事热点、科技知识等,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及各类书籍,收集多方资料,在小舞台讲台上各抒己见。老师对于能上讲台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阅读报刊的兴趣,从而养成学生阅读习惯。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写作;引桥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开拓阅读视野,活用信息,作文会因之而气象万千,神采飞扬。小学语文教学从扎实训练学生基本功入手,搭好了三座桥,其中,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桥尤为重要,为升入初中搭好了挺进桥。可在初中阶段确实有不少小学阶段学习好的学生成绩每况愈下,怎样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女儿今年读五年级,从小学三年级起,她就开始接触阅读和写作,每学期老师都会推荐一些优秀篇目,供孩子们阅读参考,我也因此读了很多书。从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读的书,初中生也会再次阅读,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等。我就在想:如果把小学阅读和中学阅读结合起来去引导孩子,这样子会不会事半功倍呢?

有了这些思索,我就开始了行动。

一、培养兴趣,感受文学之美

阅读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学之美。我要做的第一步是,变“阅读”为“悦读”。我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写读书笔记,一起探讨书中各自认为是亮点的地方。从《窗边的小豆豆》《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昆虫记》《爱丽丝梦游仙境》到《草房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城南旧事》《父与子》《时代广场的蟋蟀》,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人物描写到情感烘托,从了解故事情节到有针对性的品评。小学阅读教学重视语文基础,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词、句、段落、篇章,熟悉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初中阅读教学以理解阅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迅速而准确理解一般文章的能力。

通过阅读,帮助孩子熟悉写作模式和积累写作词汇的手段,刺激孩子寻找写作主题的愿望。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逐步的提升,也消除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去年,在张老师的倡导下,我还帮孩子将上学年的作文整理成册,取名叫《在阅读中成长》,在学校展评中受到称赞。这下子,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更足了。

二、注重阅读体验,丰富写作信息

有人曾说过,读书如果不动脑子,不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纵然读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不求甚解、马马虎虎,“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简略梗概”,这是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的又一痼疾。他们缺少的不是阅和读,而是读解,我们要注重阅读体验,丰富写作信息。阅读文本,要善于提取文本信息,不仅要理解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而且要激活这些信息的意义,使思考与积累同行,时刻渗透于阅读中,同时要告别“跪”读的膜拜姿势,主动关注个体发展、个体自由和个体幸福终极价值关怀,立足文本,创造意义,超越文本,创新意义。这样阅读层次高了,写作信息也就丰富了。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孔子历山川、游列国铸就他思想博大精深的语录体散文;郦道元走遍九州山川,写成他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由此看来,开拓阅读视野,活用信息,作文也会因之而气象万千,神采飞扬。

三、以写带读,仿写、鉴写促创造

基于写作的阅读是对作品的拥有,而不是熟悉,更不是知道,带着写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读与此类似的名著表述。写的过程要通过联想、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

其实学语文就是吸收他人的精华,把他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东西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东西后,经过多次的不同方式的转换,在转换中生成和积淀,然后再运用和创新。我们到焦作参加中招信息会,得到一个理念:一二轮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现代文阅读中的经典文本通过一个个不同的主题整理出写作素材,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看我孩子的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读书的话题,从中可以积累一些关于读书的格言和名人刻苦读书的事例,可以通过让孩子去背诵的方法把这些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写作中加以运用,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也尝试着帮助学生整理七年级上册的现代文,教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出其他的文本,在试验中求发展。

中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强调在读写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方互动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去进行阅读鉴赏、写作技巧分析、处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读写魅力的生产过程。进而由被动转到主动,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冲动,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之中,通过把阅读和写作变成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卫生厅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管理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