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稹离思

元稹离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元稹离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元稹离思范文第1篇

元稹的这首绝句,取譬高,情意浓,且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忠贞与怀念之情,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但对此诗意旨的理解却大有不同,一说此为回忆蒲城之恋而作,“半缘修道半缘君”句,“君”即双文,诚如此,则诗的立意是写爱之深挚专一。一说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君”乃韦丛,则其立意在伤逝悼亡。元稹这些扑朔迷离的逸闻琐事,梦魇般地纠缠着人们,成为大家久谈不厌的话题,纵然一首小诗也会牵出许多风流韵事。

贞元十六年(800年),22岁的元稹离开了长安,来到河中府做事,就在此年,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叫“双文”的姑娘,并且男女之间可以发生的事情全发生了,偷偷地同居了一阵子,事后他还写有《赠双文》、《莺莺诗》、《会真诗三十韵》。《赠双文》描写了两人幽会之时双文的美色:“艳时翻含态,怜多转自娇。有时还自笑,闲坐更无聊。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销。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表达了艳羡之情。《莺莺诗》则描绘了夜间两人幽欢情景:“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残阳。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频动横波娇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会真诗三十韵》开色情诗歌大胆露骨描写之先河,是著名的艳情诗。诗中“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葱葱……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樱怀损突构槁澹吹箫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怕是中国色情文学的典范之作。后来,中国文学中所出现的专以描写色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和诗歌,其始作俑者当属元稹。

元稹这些诗多给人以轻佻、轻薄之感。对此,后人多有论述,例如宋代苏轼《祭柳子玉文》:“郊寒岛瘦,元轻白俗。”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诗)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

为了进京谋取功名,贞元十七年(801年)春,元稹离开河中府,离开了莺莺,前往长安参加进士科考,结果不如人意,落选了。他整天想着双文(莺莺),哪能全神贯注考试呢?老天向来是公平的。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24岁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次年春发榜,他考取了书判拔萃科第四等,被留在秘书省任九品校书郎。在长安的一年备考期间,他的才华得到了时任从三品京兆尹韦夏卿的赏识。就在他考取了书判拔萃科第四等这一年,三品大员韦夏卿决定将他19岁的宝贝女儿韦丛嫁给元稹。元稹便抛弃了莺莺,娶了韦丛,给后人留下了始乱终弃的话柄。

这一年,他还写下《古决绝词三首》,有针对双文(莺莺)之嫌。他大言不惭地主观臆断自己不在双文(莺莺)身边时,那双文(莺莺)很可能就让别人占有了,正所谓“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甚至还自鸣得意地说:“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终不我夺。”(幸亏我先占有过双文,否则又怎么能保证双文不先被别人占有呢),所以清代诗评家冯班在《才调集补注》里说:“微之弃双文(莺莺)只是疑她有别好,刻薄之极,二人情事如在目前,细看只是元公负她。”而另一位清代诗评家王]运则认为,这是“小人之语,是微之本色”,给元稹判了人格上的死刑。元稹对双文(莺莺)始乱终弃,转而选择三品大员韦夏卿之女韦丛成婚的事实,陈寅恪先生评论道:“……唐代当日社会风尚之重进士,轻明经,微之年十五以明经擢第,而其后复举制科者,乃改正其由明经出身之途径,正如其弃寒族之双文,而婚高门之韦氏……”(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结婚第二年(贞元二十年),26岁的元稹写出了足令他扬名千古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也使他自己成为中国戏剧史中的传奇人物。《莺莺传》后被宋代赵令翻创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又作《西厢记诸宫调》,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再改编为五本二十一折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历史影响之大大,可见一斑,这恐怕是元稹所始料未及的。

崔莺莺的创作原型在当时就颇具争议,有人说那“张生”假托的不是元稹,元稹自己也解释说,他这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从朝中一个叫李公垂的大臣那里听来的,但后人还是将“张生”扣在了元稹的脑袋上。北宋的赵令经一番考证后,依旧确认是元稹无误,且证明崔莺莺系永甯县尉崔鹏之女,她母亲与元稹的母亲皆是睦州刺史郑济的女儿,所以元稹与崔莺莺是表兄妹。明代的胡应麟、瞿佑也赞同这种说法。近人鲁迅、陈寅恪、孙望诸人都力主此说,诚如此,则元稹的解释纯属掩盖推诿,结果是欲盖弥彰。

元稹和韦丛婚后虽然生活拮据,但是彼此还算恩爱,然而,不幸的是,婚后五年,韦丛便撒手尘寰。元稹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遣悲怀》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是第二首:“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诗中“贫贱夫妻百事哀”是更为大家所熟知句子,可见,元稹对韦丛也是爱之甚深。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元稹先恋双文,又娶成之,后来,丧妻未几即纳妾,又续娶裴氏柔之,世人多认定其用情不专。而且,韦丛去世前,元稹就曾与四川女诗人、歌妓薛涛有过一段“姐弟恋”(薛涛此时已经40多岁,比元稹大近20岁)。但是,毕竟四川气候养人,薛涛40岁了还如花似玉,风韵犹存,且颇有才情。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出使川东,有机会接触、认识薛涛。当这个阅人无数的女诗人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恋爱中时,元稹却被调往洛阳。一别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元稹当上翰林学士时,寄给薛涛一首七律《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元稹从地灵人杰下笔,想象秀丽的西蜀山水幻化出两位丽人:卓文君与薛涛,以此隐喻薛涛是中唐的卓文君。接着,元稹又夸奖薛涛的言语文章如凤毛麟角,是个女中才子,而且,他还用辞客停笔、公侯梦刀来进一步凸显薛涛的文才。“梦刀”是“梦三刀”之略。《晋书》载,王浚做广汉太守时,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卧室房梁上悬挂着三把刀,过了一会儿,又梦见一把刀。他手下人替他解梦,说三把刀是个“州”字,又多了一把刀,多就是“益”的意思,这预示着要升为益州刺史了,后来果然应验。诗中的“欲梦刀”是说做梦都想着去西蜀,反衬出薛涛的魅力。尾联所用的“别后相思”,尤其耐人寻味,对于一个官妓,元稹如此褒扬薛涛,而且运用男女之间才用的语词“相思”,说明元稹与薛涛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薛涛送给元稹的七律《寄旧诗与元微之》也颇耐人寻味,可看作是两人的绝妙唱和,原诗如下:“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夜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间似好男儿”。

薛涛与同时代著名诗人有酬赠唱和者,除元稹外,尚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建、杜牧、雍陶以及显宦兼诗人的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等。其中,白居易《赠薛涛》一诗,颇堪玩味,道出了元稹与薛涛等几个女人的微妙关系。诗云:“峨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此路迷。若是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这首诗大概写于长庆三年(823年),此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元稹则任浙东观察使,他正迷恋歌妓刘采春。元白是至交好友,元稹与薛涛的这点事,白居易自然很关心,这首诗明显有劝薛涛勿太痴情于元稹之意。

元和四年(809年),元出使东川与薛涛相聚于梓州,过了三个月的蜜月生活后,想到自己是朝廷大员韦夏卿的女婿,在权衡利害得失后,终于还是“临途诀别,不敢挈行”。这一年七月,元妻韦从虽然病逝,元稹也没有娶薛涛之意。

两年后,元稹的朋友李景俭见韦丛不幸病逝,元稹的生活无人照顾,就在元和六年(811年)春末夏初,将表妹安仙嫔嫁给了元稹。只可惜安仙嫔只与元稹做了三年夫妻,就不幸病逝了,只留下一个孩子。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第二次来川,出任通州(今达州)司马,就在薛涛的眼皮下,竟与涪州刺史裴郧之女裴淑结婚。这时的元稹早已把薛涛忘记了。婚后,元稹的官职频繁调动,夫妻二人总是“两地分居”。元稹以诗相慰:“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所以,白居易赠薛涛的诗,一开头便说“峨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此路迷”(《与薛涛》),暗示她与元稹不会有结果。

8年后,元稹在越州监察使任上,又爱了“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的歌妓刘采春,有诗云:“新妆巧样画双蛾,慢裹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皱文靴。言词雅措冈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见《云溪友议》)可知他们又形同鱼水,情同夫妇了。剡中地在越州,所以白居易诗后句说:“若是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暗示元稹与采春正沉醉在武陵仙境,劝薛涛勿再迷恋元稹,已经很难重温旧梦了。

元稹与薛涛之间是否真有艳情发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张蓬舟在《薛涛诗笺・薛涛传・元薛姻缘》中认为元稹最初爱慕薛涛,后来两人相见亦相爱,最终元稹用情不专,移情别恋,而薛涛红颜渐老,玉殒香消。

元稹真是情场得意,先得双文(莺莺),后娶韦丛,征服薛涛,又娶安仙嫔、裴淑。难怪他的滥情多受后人诟病,当然,韦丛、安仙嫔早逝,自然给别人空出了位置,这也不能全怪元稹。何况我们要分析元稹的为人、为文须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应以今人眼光看待古人的事情,对于他的“始乱终弃”,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就曾言:“盖弃寒女婚高门,乃当时社会道德舆论之所容许,而视为当然之事,遂不见其性与人之冲突故也。”(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可谓评论至当。

如果说元稹在个人情感上缺乏操守,始乱终弃,那么,他在政治上,也与此有相似之处,可以看作其情感心理路径的翻版。

元稹曾胸怀大志,希望匡扶社稷,一展抱负,步入官场到元和五年之前,他在官场上表现得“刚直不阿”;从元和五年(810 年)到长庆二年(822年),元稹则扮演着攀附太监、圆滑势利的小人角色,为人所不齿。

起初,元稹在左拾遗这个位置上,大胆谏言,积极参政、议政,把本来可有可无的清闲官职做得有声有色。

后来,元稹出使东川,又办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大案。他弹劾前任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贪赃枉法,受此案牵连的7个刺史受到惩处。因受严砺朋党的诬陷,元稹很快被调离到“东台”,上任后,元稹又接连弹劾浙西观察使韩皋、徐州节度使王绍等共几十名地方大员。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受到朝中敌对势力攻击,被调回长安。

途经陕西省华阴县境内的敷水驿亭,眼见天色已晚,元稹便在此投宿,并住了上厅。事不凑巧,大太监仇士良正好也路过此地,同在这里住宿,他要元稹让出上厅,元稹不肯,结果,遭到仇士良及其随从的痛打,并被赶出驿亭。

元稹对此次受辱岂能善罢甘休。他回到长安后,立刻向朝廷报案。结果,仇士良没受到处罚,自己反被贬为江陵士曹。此时的元稹可谓锋芒毕露,四处碰壁。

大约元和十三年(818年),元稹在通州任司马。他为通过一个老人之口叙述连昌宫之兴废,反映唐玄宗至宪宗时期之兴衰,探索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之因由,表达人民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之愿望,写下了其新乐府诗的代表作之一《连昌宫词》。

似乎是对大唐王朝政治的失望,亦或许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元稹痛定思痛,改弦易辙,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变得圆滑起来。

在江陵,他攀附上了江陵监军,大太监崔潭峻。元和十五年(820年)初,宪宗驾崩,唐穆宗即位。元稹受崔潭峻的推荐,升任为知制诏。

元稹从此官运亨通,并且,20年的媳妇还熬成了婆,竟然一度当上了宰相。可惜,由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他仅仅当了3个月宰相,就被贬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

此后,元稹一直纵情酒色,无所追求,始终没有东山再起。

纵观元稹之一生,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就其人品、官品而言,有人说其正直、勤政、爱民,又有人说他“工于投机取巧”、“巧宦热中”、“勾结宦官”;还有人说,元稹是《西厢记》中主人公张生的原型,他薄情寡义,始乱终弃,攀龙附凤,当然,也有不少人为他翻案。

元稹离思范文第2篇

取次⑤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④不是云:宋玉《高唐赋》说,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树,美若娇姬。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不是怎样美丽好看的云了。 ⑤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或仓促经过之意。

元稹离思范文第3篇

云儿翻身下床,撩开门帘问:不用轿?

绸被里慵懒的声音说:远,去金山寺!

云儿张大了嘴巴,床上的人儿拨了如云青丝掀开被角。云儿赶忙系紧腰带前去扶她。

钻出被窝的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唐时名满天下的“女校书”薛涛。已经四十七岁的她依然有姣好的容颜,轻盈的体态。失去的只是一些些自信和一些些妩媚,却更显端庄与持重。她一边整理耳环,一边似乎自言自语:佛祖也是了,去那西蜀金山寺少说也得两三日呢!

聪明的云儿突然就明白了,昨日席间似乎听人说到元司马,然后听到主人玩笑着说:那得去看看了。想必这西蜀金山寺就在通州附近了。于是说:既是佛祖示意,不得轻慢了。得备两匹好马。

我们知道,这薛校书以其非凡的才情和姿色,成为连续十一届西川节度使的座上宾,让残酷冷漠的官场充满了声色和温馨。千百年来,涛都被公认为女人中的极品,虽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的乐妓侍人,却能独善其身,非常自尊。他曾以诗《蝉》来喻自己的清洁。又用《酬人雨后玩竹》来避嫌和言志,以竹之气节说明自己出污泥而不染,与权贵而不媚的高洁和孤拔之气。

涛有绝世才情,现今却只留存诗作91首诗,字有羲之风格,却未留下真迹。她自制的薛涛笺声名远播,时人常以拥有她的笺上诗而珍。流传至今的多是浸满她深情和绝恋的红色小笺,称为桃花笺,其上都是催人泪下的缠绵情诗。她的诗中,唱和与酬谢的居多,其余皆离别之作,皆与当时著名才子元稹有关。他给了这个人间****最动人的爱情,也留给她最残忍的伤害。

自从遇上了这个元监察,她无法再虚情假意巧言欢笑了,没有管住的情思缠绕了自己,更陶醉了原本就是慕她而来的元监察。你看她的《池上双凫》“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就知她陷得有多深了。再看元稹那时有多得意:“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然而,当他再次启程他的宦游之旅时,忘了泪眼相执时的许诺,忘了深情相拥时的情义深隆。涛漫长的等待是他欠下的最沉重的债,也是他人生最大的败笔。不知他手握桃花笺上的《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曾有何感想?

当时与涛有诗文酬唱的名流才子有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辈庆、张籍、杜牧、刘禹锡、张祜等,但牵动她内心深情的却只有元稹一个。那一段惊涛骇浪的恋情让她得罪了靠山韦节度,玄即被发配去了边塞。即便如此,涛仍以两首《赠远》“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发塞前溪。知君未转秦关骑,日照千门掩袖啼。”倾诉着自己对他的思念。虽然元才子也曾回赠以诗忆起当年,内蕴感情却在悄然隐褪。当涛苦熬三年得从边塞返回时,元稹已娶了一个才情和相貌皆不如涛,却年少许多的妓女。涛对他的平常男人之志之思之情失望之极,但她知道自己的悲伤感动不了上苍,更挽回不了浪子的心,只是平静地收拾了自己的情绪,搬离了万里桥,默默地迁居百花潭,从此过上了幽闭的生活。

然而,感情这东西最易死灰复燃,官来宦往中,难免有人提及某人,再见一面的念头仍然在她脑中徘徊。于是,叠了桃花笺,悄然启程,日夜兼程地赶往通州。要知道,出了西川,越往东路越难走,她并不知道她要去的地方乃巴山腹地。所谓奇女子自有奇志奇思,一番颠跛之后她却被金山寺下那一片七彩田园迷住了。正是桃李争艳时啊!眼里嘴里皆是密意,全是香气。她依佛走近了画中,不知远离繁华的僻近之地,何以有如此轻馨的风,如此恬静而广袤的平原。这里正是元稹所辖通州下的新宁境内。

毕竟是佛门之地,涛在寺下找了户干净人户住下,洗去脸上脂粉,换上素妆,融入众多香客中。一路上她发现,不管是院中偶尔露面的小姑娘,还是田间握锄的小妇人皆为姿色不凡之物,向云儿道:略施粉黛,涛不及也!云儿笑笑:才情何人能攀?涛笑而不答,失落稍有平抚。从此天天上得寺庙,静颂几个时辰。而她到来的消息,早有人密报知元稹。她这里平静地焚香拜佛,元稹在通州如坐针毡,既有思念也有愧疚。他知涛辗转而来绝不仅仅是慕金山寺之佛,他也知道,这座著名的西蜀金山寺再怎么灵验,都无法消弥自己与涛的那一段孽缘。

见与不见?元大官人非常茫然。要说他不爱涛那也是冤枉,可九岁的年龄差距于人前好说不好听,况涛乃众人之宠,总怕独得会误友也误前程?那安仙嫔虽不能进入他的内心,却愿侍在他周围。男人疲于官场奔走时,内心里更向往宁静安稳的日子。与涛的恋情如火如荼,可有几人能长期处于激情澎湃中?涛是他的仙子,他的激情之引,却不会是她的茶饭妻子。于是,在繁忙的公务中,他总也抽不出时间,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前往金山寺。

比他从容得多的反而是薛大美女,见是向往,不见是准备。她早已接受失去他的现实,放不下的只是当初的美丽和倾情相注的那段时光。于深藏在巴山腹地的这片小平原,痴情的涛似觉与元大官人隔墙而居,他的忙碌与焦虑似乎都在眼前,这反而让她有了不忍打扰的拘谨。每日与云儿出入于掩影在浓荫间的金山寺,与附近似嵌在画里的田陌间。有一天闲聊,就将心中的疑问请教了当地老人:此地无水,何养如玉佳人?老人顺手舀了一碗井水让她尝。唇一沾水便惊叹道:此水甜如饴,别于江泉,原来地藏好水啊!之后,她晨昏以井水洗面,不出半月气色就好了许多。

涛的等待,注定是遥遥无期的。许多时日已过,元大官人总不露面,涛在庙里呆的时间却越来越长,有时到黄昏也不觉知。一日竟在小和尚吹起的声声芦声中愣了许久。无人感知她内心的万般心思,只见她以惯有的优雅取出小笺,款款写下:“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这就是今存《全唐诗》里的《听僧吹芦管》,她想要让人知道的是,这里面只有蝉的呜咽和暮莺之愁,与和尚的清闲有关,和自己的哀愁无关……

女人伤心莫过自伤,女人之情莫过痴情,离开之前差人给元大官人送去一张空笺。元稹得笺汗如雨下,他们已许久没有诗文唱和了,文思敏捷的元大才子竟不知如何唱和这洁净馨香的小笺,更不知如何去安慰自己深爱过也伤害过的这位佳人。

元稹离思范文第4篇

素女薛涛:爱情与思念绵延千古

登望江楼,是为追寻一个女人的生命痕迹。她与我遥隔千年,但她炽热的情愫与绵长的思念让人感动,我所要追寻的,不就是如此这般的既有诗情、柔情,又挚情的女子吗?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歌妓薛涛在梓州结识时任东川监察御史的元稹。薛涛的绝色与才华让元稹癫狂,元稹的风流倜傥与才华横溢也打动了薛涛,他俩幸福地同居了。饱经苦难与创伤的薛涛仿佛此时才感受到人世间真正的快乐。与元稹在一起,薛涛感受到了女人最为需要的温暖与甜蜜。他们诗歌唱和,如胶似漆地度过了一年时光。

元稹终究是要走了。而后的思念与等待于薛涛而言.如锦江水般绵长无终。然而,元稹终究不过是负心汉,他与薛涛的爱情似乎是逢场作戏。他去了浙西,他拥着年轻貌美的刘采春继续咏吟那些如火如荼的诗篇。他淡忘了蜀地,淡忘了誓言,淡忘了那个貌美如花、倚在望江楼上思念丈夫归来的女人。而薛涛,她固执而绝望地守候了一生。

望江楼,“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女人纯洁的爱情和思念,也绵延千古。

玉女津:素茶泡出女人温存

步入望江楼公园,仿佛进入到一个清凉世界。古木参天,修竹夹道,绿阴蔽日,有着令人陶醉的清幽。薛涛爱竹,以竹“苍苍劲节奇”,“虚心宁自恃”喻己。过翠竹长廊,眼前豁然开阔,崇丽阁、濯锦楼与吟诗楼临江而立。登崇丽阁,望锦江亘越千年,蜿蜒如蛇,曲折南去,不由感慨万千。

崇丽阁曾是成都的标志物,它高二十七点九米,高大雄伟,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句。崇丽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旧时成都人由水路(锦江)远行,亲朋好友多在此送行,因而此阁被称为望江楼。

薛涛井位于崇丽阁南,此地原名玉女津,其右面是码头,右面是清水池塘,地下水脉与锦江相连。因其塘底由层沙构成,故塘水清洌,澄澈照人。据传,此处便是薛涛造笺处。元稹别离后,薛涛在玉女津汲水,以木芙蓉皮为原料,加入芙蓉花汁,精制出一种深色诗笺,将切切思念,化作绵绵诗句,书于粉笺。薛涛的诗歌和她制的粉笺,赢得了天下男人之心,并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明代蜀藩还特指定每年三月三日在此取水,仿效薛涛制造粉笺的办法,制作二十四幅贡纸,以十六幅贡纳朝廷。

茗德パ谟吃诖渲衤淌髦间,登阁楼,捧一壶茶,凭楼远望,脚下锦江如带,对岸高楼林立。“花笺茗梳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何绍基撰联)薛涛制的花笺,薛涛井水泡的茶,都香远千年。江水之中,云影绚烂,粼粼的波光,映着雕栏玉砌的茗梳楼,云影、波光、楼的倒影交织在一起。静静地品一口茗,用薛涛井水泡制的清茶,口味甘洌,清气沁人心脾,闭上眼,恍然坠入温婉的梦。

翠竹清茗:闲情逸致修得一颗素心

望江楼公园是竹的世界。茗梳楼上,放眼望去,翠竹摇曳,浓郁似海。轻步下楼,步入万竿修竹之间,更觉幽篁深邃,清趣无穷。

薛涛一生爱竹,后人便在望江楼公园内遍种修竹,品种达150余种之多,不仅蜀地名竹,还有大江南北其他地方的名贵竹品,人面竹、佛肚竹、方竹、鸡爪竹、紫竹、绵竹、胡琴竹、麦竹、实心竹……翠竹丛间,似乎遗存有薛涛的诗情雅韵。

元稹离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薛涛;女校书;女冠诗人

唐代诗风兴盛,能诗者遍于朝野,真可谓“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诗坛上星光璀璨,百花竞芳,更难得的是还产生了一批女诗人,其中以李治、薛涛、鱼玄机的成就最高。i

而在古老的西南文化名城成都,薛涛的才情为古老的名都增加了新的光彩,一时幕府名士,诗坛巨匠,争相与之唱和,炫耀西南诗坛。

关于薛涛的生平,《唐才子传》卷六载:“薛涛,字洪都,成都乐妓也。性辨慧,娴翰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流连。” ii薛涛幼时入蜀,后“父郧因官寓蜀而卒,母孀,养涛及笄,以诗闻外。又能扫眉涂粉,与士不侔。客有窃与之宴语。时韦中令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僚佐多士,为之改观。” iii可知,薛涛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入的乐妓,因为才情出众,与很多客人来往唱和。其中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等都慕名而去,薛涛与之交往甚深。

在薛涛的生命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韦皋iv,韦皋算是改变薛涛命运的一个重要人物。

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就在成都。韦皋深得唐德宗的信任,他在西川任节度使21年,采取了联合南诏、共御吐蕃的政策,维护了西川的和平安定。

韦皋听闻薛涛的诗才,对她非常欣赏,把她招到府上,安排她一个在酒宴上陪达观贵人赋诗行令的差事,据张蓬舟考证“涛出入幕府,颇得韦皋宠爱。时南越赠皋孔雀一只,皋依涛意,开池设笼以栖之。” v从此,薛涛成为西川节度使上的一名文学女侍从。在西川节度府,生活闲适优裕,高官云集,气象非凡。薛涛曾以诗描绘了节度使府上的盛大气象:

落日重城夕雾收,玳筵雕俎荐诸侯。

因令朗月当庭燎,不使珠帘下玉钩。

东阁移尊绮席陈,貂簪龙节更宜春。

军城画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

――《上川主武元衡相国》 vi

自从她来到节度使府,提高了士大夫文人竞相写诗的兴趣,幕府的风气也改观。

有同时代的王建赋诗薛涛:

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寄蜀中薛涛校书》 vii

至此,薛涛“女校书”的美名由此而来。一个女子,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能得到如此美名,实属不易。

但薛涛加入乐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加入乐籍时年当为十六,逾及笄仅一年,后脱离乐籍,时年为二十岁。据张蓬舟的《薛涛诗笺》:“贞元四年(公元788),韦皋破吐蕃于清溪关外,黎州刺史晋来成都述职,行《千字文令》,为涛所讥。蜀为大镇,皋镇蜀期间,治绩卓著,边功尤伟,人且誉为诸葛后身。使车至蜀,每先赂涛,涛亦不顾嫌疑,所遗金帛,往往上钠,皋既知且怒,于贞元五年罚涛赴松州。” viii

因为得罪了韦皋,韦皋一怒之下,将薛涛贬斥到远离成都、荒凉苦寒的松州边营去。真正原因,是否是如此,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这次巨大的变故,却对她的性格和以后的诗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曾经备受韦皋宠爱的薛涛,如今却这种悲惨境遇,薛涛在痛苦中开始明白,女人,尤其是像她这种身份与地位的女人,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身为乐妓,必须正视自己的地位,不然迟早会闯祸。通过这件事,薛涛开始韬光养晦,委屈求全,她在万般无奈和忍辱含羞后,写下了《十离诗》。

诗中薛涛不惜把自己比作是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而把韦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着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只因为犬咬亲情客、笔锋消磨尽、名驹惊玉郎、鹦鹉乱开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暇、鱼戏折芙蓉、鹰窜入青云、竹笋钻破墙、镜面被尘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厌弃,实在是咎由自取,无可辨白!

在男权中心传统社会,女子从本质上说是处于奴隶地位的。在家庭中,妻妾是丈夫的奴隶,而像薛涛这种考一技之长为男性提供服务的官妓,更是被男性统计者玩忽手掌之中。尽管可能一时受宠,但倘若言行不慎,随时都有可能从荣誉的巅峰跌到耻辱的深渊。

后来,韦皋宽恕了薛涛,返回了成都,不久,她就脱离了乐籍,移居到成都的浣花溪,过着隐秘的自由生活。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ix

薛涛有美丽的容貌:“色与丹霞朝日,形同合浦圆”;有出众的才情:“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最佳者,薛洪度而已。”“薛涛才情,标映千古,细看其诗,直高中唐人一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薛涛以她绝世才华、锦绣诗歌证明了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在光焰万丈的唐代繁星中,她灼灼的散发出了自己的光芒。

但薛涛终究只是个女子,一个为爱而生、被爱所伤的女子。

这组《春望词》写于薛涛隐居浣花溪时期。

该词由四首小诗组成,将思妇整个心路历程都展现了出来,从一开始的睹物思人,到无尽相思,然后到恨不能归,叹红颜易老,最后寄语春风,薛涛这组诗次第的展开自己的望春坏人的心理活动,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敞开了自己内心世界,展示自己美的灵魂。

在薛涛的感情历程中,与元稹的关系最被关注,《唐才子传》卷6和《云溪友议》卷9都记载了薛涛和元稹的爱情故事。据记载,元稹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住在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当时任成都府尹的严绶特地安排薛涛与他假面并写诗唱和。后来他回到京城,曾给薛涛寄来这样的诗篇:“锦江滑腻珉峨秀,幻作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的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云溪友议》还说元稹在与薛涛相别十年后、到浙东做宫时本准备娶薛涛,但后来又见异思迁,没有兑现他的诺言云云。

学界不少人对元稹和薛涛的关系作出了各种质疑,有的还否定了薛涛元稹有爱情关系,尽管元稹薛涛故事的真实性存在疑点,也无从考证,但它却说明了两个信息:第一像元稹这样才高八斗的才子都被薛涛所折服,可见薛涛的才情和人品;但第二个信息是,尽管薛涛如此风华绝代,但以她的地位,元稹就算再爱她也不会娶她。薛涛不能像普通女性一样,或许这是薛涛不走寻常路的代价。

封建社会里,爱情是女人的全部生活和希望。薛涛敢于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但也毕竟是封建社会, 不管唐代风气如何开放,作为女性,薛涛的爱情归宿,还是会受到很大现实。她依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对现实薄凉做最终的觉醒。

唐代道教的盛行和道教的妇女观影响和吸引着女子入道。薛涛幼时就入蜀,蜀地是道教发祥地与唐代道教最盛行的地区之一,薛涛极易受其影响。《全唐诗》小传曰:薛涛“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及一生未嫁的情况看,薛涛应属居家修行道士。清人熊斌也认为:薛涛“晚年度为女冠,居碧鸡坊,创吟诗楼,偃息其上。”

道教漠视家庭人伦价值,不提倡对女子的道德束缚、说教,而主张在“得道”方面男女共进。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将“清心寡欲”、“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作为通向“道”的必由之路,因此道家对待女性既不像儒家那样清规戒律去残害她,也不像法家那样出于功利的打算去利用她,更不像世俗界那样凭借权势金钱去占有她,而是抱着老子式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吸引着当时女子大批遁入道门,寻找一个较为自由的去处,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x

在这样的教义熏染下,女性入道后,其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都有所高扬,自由度也教传统女性为高。

谭正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话》中说:“女冠诗人和一般女道士不同,她们不仅是识字而已,她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她们一方面在生活中想挣扎,一方面又发现了人类社会对待女性的不平等。的确,女冠诗人在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逐步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上属于她们的世界非常狭窄。” xi

作为女冠诗人的薛涛,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包括对爱情的态度,及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上。她和大部分女冠诗人一样,主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薛涛有过爱情上的主动追求,只是最终孤老一生。

此外,薛涛因其女冠及官妓的双重身份,有条件参与更多的政治生活,所以她的女性意识在政治方面表现的不让须眉之气,气魄宏大。她没有如一般女子一样把视野局限在个人的小天地里,而是时时关注着现实和国事。

比如晚年所作的《筹边楼》一诗: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xii

薛涛讽劝诸将不要急功近利,贪图边功,以国家安危为重。诗前两句描写筹边楼景象的宏伟壮观,气象万千;后两句寓国事、政治于沉痛的感慨之中,铿锵有声,颇具政治家眼光。

明代钟惺在《名媛诗归》卷13中高度评价这首诗:“教戒诸将,何等心眼,洪都岂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 xiii

最后,以薛涛小时候的一段故事作为结尾。薛涛小时候,有一天薛涛的父亲指着院内井边一棵梧桐说:“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让薛涛续作,薛涛应声答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听了“揪然久之”。她不能像传统的淑女那样,建立一定稳定的家庭,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而注定要到社会上抛头露面。这当然使父亲痛心。

薛涛后来的命运似乎印证了小时候父亲的担忧。她走进了男性的世界,成为乐妓;但她又比一般乐妓幸运,因为她凭自己的才华和胸襟在男性世界里散发出了自己的光芒,流传千古,从这个层面上,她又是幸运的。总之,薛涛给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注释:

i 陈文华 《唐女诗人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ii(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

iii 钟惺 《名媛诗归》,明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iv 韦皋(745―80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城武。初任监察御史,因平定朱叛乱有功,升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旧唐书》卷140有传

v 傅璇宗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 中华书局 ,1990年版

vi 陈文华 《唐女诗人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vii (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

viii 张蓬舟 《薛涛诗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ix 陈文华 《唐女诗人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x 张松辉《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xi 谭正璧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xii 陈文华 《唐女诗人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xiii 钟惺 《名媛诗归》,明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参考文献】

[1]陈文华.唐女诗人集三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张宏生 张雁编.古代女诗人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M].中华书局,1990.

[5]张松辉.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相关期刊更多

蜀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文学遗产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