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商银行论文

网商银行论文

网商银行论文

网商银行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因素;策略

作为电子商务领域的新型服务方式,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是金融行业和高新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产物。它依托互联网,向广大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能够有效地拓展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分流柜台客流量、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是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但是,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深入发展,一些阻碍网上银行发展的因素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商业银行网上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本文结合电子金融的发展现状,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影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网络安全问题

因为网上银行的应用系统存在漏洞或网络防范不够严密,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非法入侵他人账户、转移他人资金,使得网上银行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总的来说,网络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网络欺诈、黑客入侵和病毒破坏。网络欺诈是指不法分子运用假网站、手机短信、邮件、虚假的电子商务网站等手段来窃取用户的网上银行登录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息,以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黑客入侵是指黑客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有目的地攻击运行系统上的缺陷,危害网络安全。病毒破坏是指不法分子借助电脑病毒程序来破坏银行系统,已达到窃取数据、转移资金的目的。这些行为都严重危害了网上银行的安全。

(二)网上银行的收费问题

费用低廉甚至免费是网上银行的经营优势之一。但是,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网上银行的收费逐渐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全面收费流失部分客户、收费与服务不匹配、收费标准不具有权威性、网上收费有可能产生消费纠纷等等。从银行效益的角度来看,银行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持正常的运转、获得经济效益。但是,网上银行的收费问题却正在成为流失户源的主要问题,我们不得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网上银行的操作问题

主要表现在客户端的业务操作是否出自本人、客户端的凭证是否有效、客户端的私人密钥是否泄漏、交易指令传递是否顺利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陷入纠纷之中,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形象。所以,银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这些风险。此外,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口碑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深入发展。

二、城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网络安全

网上银行依托互联网,互联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网上银行的安全。所以,我们应该从网络安全着手,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首先,建立严格、系统的安全体系。采用更高安全级别的网络运行体系、确保全天候的安全监护;升级网上银行的安全等级、填补运行系统中的漏洞;采用更智能化的科技手段来阻止网络侵犯等等。其次,加强客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网络银行应该在网页、操作界面等客户可以看到的地方设置安全提示,在客户输入关键信息的时候提醒客户注意防范潜在的风险;培养客户严格保密网上银行的账户和密码的习惯,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等等。第三,建立全国统一认证中心。清扫网络环境中的害群之马,还网络用户一个安全干净的世界。最后,加强网络应用环境的风险防范。

(二)规避操作风险

首先,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网上银行的外部欺诈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在网络安全性方面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建立了较为安全的网络运行系统。但是,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网点的关注不够,一些由于业务处理不规范而引起的操作失误频频发生。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借助基层网点操作系统的漏洞骗取用户的U盾和密码,损害了用户和银行的正常利益。其次,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为了杜绝以信任、关系来破坏制度的情况的出现,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得规章制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用的作用。网点操作员需要按照章程办事,严格执行规章的要求,审核客户的身份、签名、指纹等信息,确认没有代办、误办的情况出现。最后,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内控机制。运用科技手段来完善弥补操作系统上的漏洞,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三)优化收费制度

在保证商业银行利润的基础上,网上银行的收费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首先,加大网银业务收费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得广大客户形成一种网银收费的正确认知,确保客户能够在心理上接受该项制度。其次,细化收费项目和收费档次。根据不同的业务、客户群体、服务水平等情况,制定梯度化、科学化的收费制度。例如适当地减少网上银行异地转账的收费标准、鼓励客户使用网上银行自主完成费用转存等业务;减免手机银行的查询、转账、支付等业务的费用,将网上银行的影响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等。最后,细分客户群体。不同的网上银行商品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对客户进行细分,从信誉度、回报率、资信状况等方面调查总结客户的征信情况,并有目的地制定收费制度,使得多数客户都能够享受到网上银行的优惠和便利。

(四)提高网上银行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口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客户对网上银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了,商业银行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所以,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尽量便捷化简单化、为客户提供承诺服务、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来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成本、提高效益。

作者:郭咏萍 单位:郑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文化中路分社

参考文献

[1]卢玉志,赵东星.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8.

网商银行论文范文第2篇

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还没有全面普及,这是因为网络借贷的相关行业规则还不健全,一些法律政策和法规没有出台,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加入困难,此外由于银行是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进行盈利,银行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网络贷款的发展。但是随着银行行业的竞争逐渐的加剧,同时P2P网络贷款的出现极大的挤压了银行的生存空间,因此很多商业银行也逐渐的调整战略,积极的参与P2P网络贷款,下面详细分析商业银行参与的战略意义:

1.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银行行业带来了巨变,尤其是互联网的搜索和数据采集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信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大的促进了银行信贷的透明度,为借贷双方进行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传统的商业银行也只是注重大额度资金的融资,从而忽略了小型企业的融资需要,造成了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因此P2P网络借贷应运而生,同时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不断壮大而衍生出的投资需求又需要寻找更高效的投资领域,P2P网络借贷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借贷双方的投融资需要,因此其市场潜力巨大。

2.P2P网络借贷突破了资本的约束。

传统的银行业政策限制了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限制了资金的流动,而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可以在不占用经济资本和信贷规模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突破了传统的银行业政策限制,有效地回避了传统的信贷风险压力。此外P2P网络借贷拓展了理财的种类,满足了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的投资理财,为银行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

3.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客户资源。

小型企业的财务信息不透明,同时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因此其融资需求在银行中很难得到满足,同时银行的传统理财业务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都影响了银行发展优秀的客户资源。而通过P2P网络借贷实现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接触,为小型的企业提供了潜在的资金来源,也为优秀的客户提供了可以投资的地方,有利于银行有效的培养优秀的客户资源,壮大银行的业务范围。

4.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在利率市场的推动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提升银行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银行要依托现有的品牌和系统等优势,积极的发展P2P网络借贷,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将有效提升同业竞争力。而且在目前国内刚刚兴起的P2P网络借贷行业,各网贷公司的规模、品牌影响力、经营管理经验都很有限,传统银行业具有一般网贷公司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任何一家银行先进入,都可以建立在P2P网络借贷行业的领先地位,形成竞争优势。

二、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大型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业务的优势明显,尤其是利用其在信贷行业中积累的经验和渠道,其具体的行业优势有:商业银行具有覆盖全国的的服务网络,同时其资金充足,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网络借贷,科技力量较强,为业务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再者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大,口碑好,很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参与P2P网络借贷,开辟新的市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劣势。

P2P网络借贷行业面临的社会信用环境发展滞后以及风险防控技术手段不足问题长期客观存在,这是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监管部门的缺失,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参与P2P网路借贷存在着不确定性。此外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依然存在着问题,这也影响了商业银行参与网络借贷。

三、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行业,要结合银行自身的运营效果,选择合适的路径模式,不能照搬现行的参与机制,下面分析几点路径选择策略:

1.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参与网络借贷时要采用中介模式,并和相关的担保公司进行合作,为网络贷款提供第三方的担保,避免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超过自身范围的担保或者违法集资的出现。此外商业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信贷业务风险,和现有的银行信贷业务结合在一起,通过和担保公司建立合作,为网络贷款项目提供风险保障。

2.客户筛选。

商业银行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因此可以通过信息的优势综合评估客户信贷信用,对于不能满足银行信贷条件的客户,可以把客户推荐到P2P网络贷款平台中,为客户提供其他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和担保公司合作,避免网络信贷公司承贷的风险过高。

3.贷款定价。

当前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贷款定价分为网上竞价或者事先定价两种方式,因此为了提高贷款的成交率,在网络借贷平台的建立初期,要设定一定的利率,通过高利率来吸引客户,吸引更多的小额度资金投资,实现项目的快速成交,促进网络贷款平台的完善,当平台逐步成为固定规模之后,可以再采用网上竞价的方式进行项目成交。

4.服务收费。

银行参与P2P网络贷款的目的是现象盈利,但是如果选择了中介开展网络贷款,其收入来源只能从促成项目合作来收取费用,因此在服务收费上,可以根据融资期限的不同,按照融资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同时对于逾期不缴纳服务费用的,要制定相应的收缴政策,加收一定的罚金和其他费用。

四、结语

网商银行论文范文第3篇

基于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信用卡业务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银行业务的中介作用,实现对信用卡业务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但互联网金融的替代效应却不显著。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互联网金融,加快其自身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信用卡业务;替代效应;溢出效应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正逐渐改变传统金融业务。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业务之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15年2月12日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全国信用卡累计发卡4.55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6.45%,增速放缓1.58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是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浪潮,还是受其影响和冲击更大?回答这一问题有助于商业银行更理性地看待互联网金融,也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促进商业银行积极开拓创新业务,避免因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差缩小带来的挑战。

二、相关文献综述

在互联网金融及其影响方面,Berger和Gleis-ner(2008)对现有的电商平台P2P业务作为新兴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和描述[1]。Terry等(2012)预计在未来5年时间内,全世界的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将保持年均42%的增速[2]。谢平和邹传伟(2012)较早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他们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的金融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3]。王锦虹(2015)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影响较大,对资产类和中间业务的影响较小[4]。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方面,Nash和Sinkey(1997)分析了竞争、风险等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5]。Shu等(2012)运用社会判断理论和Cialdini劝说模型讨论了消费者态度对网络信用卡业务的影响[6]。Singh(2013)开发了信用卡业务的风险调整收益模型,发现信用卡业务的客户关系管理对其收入有重要影响[7]。段超良(2015)提出信用卡业务应进行互联网化转型[8]。王星,金淳和李延喜(2015)等提出商业银行应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精准识别高盈利客群、科学预估客户的盈利水平、合理配置营销资源以实现客户终身价值最大化[9]。已有文献虽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及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并且探讨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对策,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是否促进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还是使其受到了更大的挑战而延缓了其发展这一问题,目前尚缺少相关文献进行研究。针对此现状,本文将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并运用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溢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实证检验从而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指导。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溢出效应假说溢出效应一般指的是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生产率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导致其他行业或地区的生产率或盈利能力提升(参见陈涛涛和陈娇(2006)等[10])。从理论上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能会引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1.互联网金融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金融业态,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了金融信息的移动化。互联网金融的这些优势在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惠及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信用卡用户的消费习惯也得以改变,商业银行信用卡大多绑定了移动终端,实现了消费和支付的便利性。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开始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更深层次地运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其自身业务的竞争力。2.互联网金融拓宽了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交易渠道,提升了交易效率。随着互联网网民的持续增长,信用卡的互联网支付模式凭借着自身操作便捷和普惠共享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信用卡网络支付的客户和交易规模的增长,这样也就促进了信用卡业务的增长。随着互联网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支付领域的拓展,越来越多新的支付终端和交易渠道出现了,这样就充分拓展了信用卡的交易渠道,提高了支付效率,促进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3.互联网金融提供的数据能有效强化商业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管理。通过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或商业银行自身运用互联网工具,其收集的消费者数据会越来越丰富,基于互联网计算机平台的信用卡业务能有效地进行数据的集中处理,并且,在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计算机平台上,信用卡业务的发卡、收单和交易业务都可以由总行的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的管理,同时,总行还可以按照整体的策略及时有效地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风险管理及业务控制,由此可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降低风险事件对信用卡业务的利润侵蚀。基于以上分析,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可能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可能会产生正外部效应,进而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溢出效应,因此本文的研究假设1为(H1):H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形成溢出效应,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溢出效应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渠道形成。直接渠道为互联网金融通过交易成本、交易效率以及风险管理等方式直接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而在间接渠道方面,互联网金融首先影响商业银行网络银行业务的开展,网络银行拓展了传统银行业的边界,实现银行接触面的时空延伸,由此形成研究假设2(H2):H2:网络银行业务是互联网金融与信用卡业务的连接通道,网络银行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溢出效应产生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二)替代效应假说从理论上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展开竞争,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入或阻碍其业务的发展。1.互联网金融提供成本更低的支付服务或“类信用卡”授信服务。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与商业银行争夺市场而降低手续费标准,有的甚至直接免收手续费。然而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则严格受到央行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其手续费的收取都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绕开金融监管,向个人提供“类信用卡”授信服务,可能会挤占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2.互联网金融的信息集成化优势明显。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就是信息服务的主题,他们能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搜集数据和进行反馈分析,这样就形成集成化的优势。3.互联网金融在替代传统金融业务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网络欺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公众性的平台,信用卡客户的资料以及保密信息很容易被网络黑客窃取,由于对互联网犯罪的监管难度更高,信用卡业务的欺诈犯罪出现了向互联网金融渠道聚集的趋势,无卡交易欺诈犯罪的比率大幅提升,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并可能阻碍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形成研究假设(H3):H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替代效应,从而阻碍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为验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溢出效应与替代效应,本节以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H1~H3进行检验。

(一)模型的选择与设定为了验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这是因为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处理测量与分析问题,且适用于处理关系复杂且变量较多的样本。本文设计的结构方程路径图如图1所示。图1中,ξ1~ξ4分别代表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商业银行营运能力和竞争力的潜变量,η1和η2分别为网银业务状况和信用卡业务状况潜变量。网银业务(η2)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之一,但它同时也反映了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因此,本文将其设定为连接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中介变量,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溢出效应和替代效应,本文通过潜变量之间的系数进行判断。如果γ1>0,则证明溢出效应存在,如果γ1>0,且γ2>0,不仅证明溢出效应存在,而且可说明网络银行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和信用卡业务之间的连接通道,如果γ1<0,则研究假设H3成立,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形成了替代效应。

(二)模型的参数估计及结果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荷载系数低的规则变量,接着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的估计结果及其评价指标参见表2和图2。从表2可知,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验证。(1)互联网金融显著影响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在潜变量ξ1~ξ4中,互联网金融(ξ1)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达到了0.79,高于其他潜变量的影响程度,这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网络银行的发展。目前来看,几乎所有上市商业银行均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和电商平台,这一方面可能是互联网金融倒逼的结果,也源于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未来经营的趋势,主动加强了网络银行及电子平台的建设。(2)互联网金融对网络银行业务的影响系数为0.50,说明网络金融对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网络银行业务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系数为0.80,表明互联网金融对信用卡业务的正向促进作用可能来源于网络银行业务的传导作用。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有一定的溢出效应,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形成显著的替代效应,即研究假设(H1~H2)得到了验证,而研究假设(H3)没有得到验证。(3)宏观经济、营运能力和竞争能力分别对网络银行业务有较强的影响,这反映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宏观经济潜变量和传统的营运能力潜变量并没有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以传统指标来考察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可能并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竞争能力指标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较大,这也反映了无论外在经营环境如何变化,强化自身竞争能力始终是业务发展的关键。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等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发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有较强的溢出效应,而替代效应却不显著。因此商业银行可:(1)加强互联网金融思维的开拓,将互联网的开放精神和合作精神融入信用卡业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产品的设计中,注重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类型的产品开发,例如电子钱包、芯片卡,另外还需要把互联网的精神融入信用卡业务营销中,信用卡业务的营销手段可以从传统的方式转变为投放互联网、微信、微博广告等;(2)加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应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样也应该有效地使用大数据。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进行客户管理。将信用卡业务与互联网和大数据模式有机结合,还需要对已有的存量数据进行资源整合和新的利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可以将客户数据信息也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结合,深度挖掘信息和数据的价值;(3)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包括产品人员、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析专员、电子商务人员、互联网开发人员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员等,积极吸收互联网金融人才,同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还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互联网金融与信用卡业务双重背景人才的运用。

参考文献:

[1]BergerSC,GleisnerF.Emergenceoffinancialintermediariesinelectronicmarkets:thecaseofonlineP2Plending[J].BusinessResearch,2009,2(1):39-65.

[2]TerryHP,et.al.Mobilemonetization:doestheshiftintrafficpay?[R].GoldmanSachsWorkingReport,2012.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4]王锦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度研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1):7-12.

[5]NashRC,SinkeyJF.Oncompetition,risk,andhiddenassetsinthemarketforbankcreditcards[J].1997,22(1):89-112.

[6]ShuW,ChengCY.Howtoimproveconsumerattitudestowardusingcreditcardsonline:anexperimentalstudy[J].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andApplications,2012,11(4):335-345.

[7]SinghS,MurthiB,SteffesE.Developingameasureofriskad-justedrevenue(RAR)increditcardsmarket:implicationsfor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3,224(2):425-434.

[8]段超良.信用卡互联网化转型[J].中国金融,2015,(4):22-24.

[9]王星,金淳,李延喜.客户特征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盈利水平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5,(3):90-96.

网商银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80-02

引言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列出了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划,互联网金融正从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者逐步过渡为金融体系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互联网+”是从工业时代的创新1.0到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指以互联网为主,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扩散,本质在于传统行业的数据化和在线化。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实际运用的一种形式,凭借其快捷便利、准入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崛起,使大众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方式,无抵押贷款、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等多种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阐述。需求方面,由于传统金融机构高门槛高手续费,导致了处于长尾理论尾巴上的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或中低收入者长期被排斥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之外,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因其方便快捷、透明度高、成本低,恰好满足了中小理财投资者的需求。供给方面,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刺激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了金融效率,丰富了金融生态。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六种商业运作模式:一是第三方支付,目前常见的第三方支付有中国银联、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易宝支付、拉卡拉等。二是众筹,主要有京东众筹、众筹网、点名时间等,据国内金融市场研究资料显示,从平台的影响力和可靠度方面排名,众筹网综合第一,京东众筹位列第二。三是P2P网贷,常见P2P平台有陆金所、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等。四是大金融数据,主要有两类,以阿里小额信贷为典型代表的平台模式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五是信息化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分别是以“融E购”为代表的金融电商模式、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务电子化模式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六是互联网金融门户,常见的有网贷之家、融360、91金融超市、大童网、安贷客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一)对存款业务的影响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中的基础业务,是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途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本质上具有商业银行存款方面的特点,因而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造成极大的冲击。互联网基金因其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收益率,吸引了大量商业银行储户的闲置资金,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形成分流。以余额宝为例,2013年6月上线,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2014年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高达6.76%,最近也一直维持在2.4%左右,远高于银行活期储蓄。

(二)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具有复杂的征信体系、烦琐的审批过程和较高的手续费用,这也会导致信用记录不完备的小微企业获取贷款十分困难。互联网信贷模式则利用海量的大数据资源细分目标客户,分析客户贷款需求和还款能力,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互联网融资的出现分流了对商业银行融资服务的需求,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带来一定的挑战。互联网融资包含三种主要模式:P2P网贷、众筹融资和电商小贷。以中低端理财市场为主要业务目标的P2P网贷公司,不受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要求,低门槛,低成本,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三年来,网贷运营平台数量增长迅速,从2013年的800家上涨到2015年的2 595家,网贷成交量自2013年的1 058亿上涨到2015年的9 82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828.45%。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冲击也一定会不断加大。

(三)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银行卡、、担保、承诺、交易、咨询等。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市场化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从而更加重视中间业务的盈利性,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打破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垄断格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被广泛采用,因其价格较低,操作便捷,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中间业务有被替代的可能性。在支付结算业务方面,如支付宝、财付通等既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信用卡免费跨行还款等资金支付服务,也可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一对多批量付款等资金结算服务。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支付结算功能涉及网络支付、转账、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等多个领域。

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对比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

1.资金和客户资源丰富。传统商业银行依靠几十年来的稳健运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对其顺利开展业务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这是近几年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一时无法超越的。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加快,但是自身经济资本实力依然无法与商业银行相抗衡。

2.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商业银行拥有更专业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切实履行着稳健经营的理念,确保了客户资金安全性,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好的风险控制管理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仍缺乏规范性和自控力,例如P2P跑路的事件屡见不鲜,整体的风险水平较高,资金安全保障不完善,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违约可能性极大。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1.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传统主流业务往往需要较高的信用水平和较高的交易费用,重心放在需求曲线的头部,即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上,因而中小企业难以及时获得所需的资金和服务。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搜索技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整合跨地域的分散资源,能满足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实现长尾效应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2.信息处理分析能力高效。互联网金融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记录和分析客户消费与商户经营的数据信息,掌握了客户的消费意愿、财产状况、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获取了一些个人或机构没有完全披露的信息。而这一信息采集和分析过程,又在互联网上完成,发挥了大数据强大的整合分析能力,从而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这是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高效低廉实现的。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各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商业银行想要得到长足发展,下一步就需要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借鉴互联网金融成功发展的经验,将互联网技术同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调整商业银行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提高客户黏度和忠诚度,突破发展瓶颈。如百度与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开展合作,涉及联名信用卡、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金融支付等多个领域,这是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的典例,较好地整合了双方资源。

(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互联网金融通过获取的客户需求信息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自身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弱化了商业银行原有的代销产品经营模式。银行若想要在扭转因互联网金融导致的客户大量流失的局面,就需要依据客户的需求与体验感受开发特色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可通过细分市场,构建客户相关行为数据库,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降低成本费用,保证利润来源。

(三)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面对拥有高端人才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要积极转变发展策略,进行金融创新。在这方面,除了积极引进具备金融营销知识与互联网应用技能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外,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还要定期对银行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避免员工知识结构单一化。只有培育出一支既懂银行金融业务、又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商业银行真正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宜,张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95-299.

[2] 王亚辉.“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以济源市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2):65-69.

[3] 黄曼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四川银监局课题组,王筠权,王国成,金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3-5.

[5] 胡娅妮.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杜国强.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网商银行论文范文第5篇

Keywords: net bank; micro foundation; competition strategy

摘要:互联网和银行业的结合成就了现在的网上银行,这一新银行业务的出现和必有其原因。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从网上银行业存在的原因入手,结合微观基础中的劳动力市场的偏好、市场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性,进而网上银行的现状和产生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网上银行的交易成本、发展多样化,传播功能等,根据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战略的角度探讨网上银行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网上银行;微观基础;竞争战略

一、 网上银行简介

网上银行就是“+银行”吗?

(一)定义和

确切地说,网上银行应该是“网络+银行业务经营管理”。这个概念是动态发展的,自从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以来,网络已经从简单的机有线网络转变到的“三网合一”,提供 “3A式”服务已经不存在技术瓶颈。 而银行的业务发展主要借鉴西方的业务和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也呈现出多样化,除了国库券外还出现了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与货币市场工具和长期政府债券、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受益债券、股权证、基金证券等金融市场工具。

回顾国内的网上银行发展历史,1997年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开通了网上业务,从此拉开了国内网上银行的序幕,2000年银行上网开展业务,2001年工商银行大刀阔斧开拓网上市场,2002年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推出自己的网站。自此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全部被“一网打尽”。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已经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实质性网上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余家,客户数量达40万,远远超过了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

(二)前期成果综述

2000至2002年期间,理论界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也曾作过许多的分析研究,大部分来自于对国外网上银行的分析以及借鉴。笔者将前期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类:

1. 实证类型

此类多来自于银行内部、各大知名咨询公司和网站的分析报告和年报,其中主要包括各类指标,如使用人数、使用频率、最频繁使用的网上银行业务、用户满意度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预测。

2. 经验类型

这一类在网上银行的现有研究报告中占去很大一部分比重,主要是借鉴国际上知名的网上银行的经验看中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态势。这类分析报告主要从国内网上银行的不足入手,根据国外的成功案例给出的一些启示,谈论国内应该改进的不足之处。

3. 功能类型

这一类型主要抓住了银行管理的一些具体细节,例如交易费用理论、金融效率、风险管理等。上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网上银行和学以及管理论结合起来,这样的视角显得更为专业。

4. 用户类型

此类的作者具有如下特征:一、对管理和计算机技术颇有研究;二、这类人士还是网上银行的用户;三、对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故善于发现问题。这类文献比较通俗,但是很有价值。

5. 技术类型

此类文献专攻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单纯的技术不同,这类文献偏重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例如后台CRM(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仓库等概念的挖掘。从计算机公司的角度出发为银行业提供全面解决方面,因此这类文献多来自于如IBM、HP等企业。

(三) 本文的出发点

本文的出发点始于两个问题:一、网上银行的立足点;二、网上银行的存在方式和目的。由这两个基本的问题引出的关于现存网上银行的问题和经营对策。

这两个问题在理论界一直试图给出答案,只是角度的不同。本文从经济基础来看待存在的原因,同时从网上银行的行为特征来看存在方式和目的。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本文走的是“功能类型”路线。

二、网上银行扎根在何处

首先从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偏好理论和市场理论出发。传统银行业务的开展一般都在营业网点进行,这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一是距离的问题,二是时间,三是交易成本。

一般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知道如果将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预算约束所决定的商品的效用理论到劳动力要素市场,我们便得出了一个后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随着工资的上升,人们对于闲暇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只要时间的边际效用大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人们宁愿用货币去换取自由的可支配时间。如果传统银行业务的开展不能跟上这个趋势,那对于传统银行业将会是一个冲击。

这里的结论再简单不过了,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需要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人们会将传统银行业的不便作为一项生活中的负担。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将从适应性转向理性消费。

从市场理论来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效竞争市场是也就是使交换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市场,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往往欢迎垄断竞争市场,这样的市场能给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证券公司(如集合理财)、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金融功能的完善与强化,中国的商业银行将会成为竞争性行业中的竞争性企业。

此外,在消费者和厂商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同样也会降低市场的效率,这在金融业也是同样的情况。依赖于信息不对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只是短期的行为,市场因此变得没有效率,就像“次品市场”的例子,结果使得高效的厂商和客户退出市场。需要改善这样的一个情况,就需要有信息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样的机制一方面是为了规避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酿成的风险,同时也能培育出理性的消费群体。而这样的一个机制是需要成本的,信息技术和银行这两项以服务为导向的产业走到一起并不是偶然。

信息不对称不仅包括银行对客户的,还包括客户对银行的,以银行的贷款业务为例,银行依赖什么来进行个放贷业务呢,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据专家测算分析和保守的判断,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至20%。 其中信用体系建立的首要难题就是信用信息从哪里来。银行业也希望通过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尝试来降低这方面风险。

结果各大银行之间个体理性的博弈结果使得最终大家都会拥有网上业务,所以正如我们看到的,四大商业银行在短短两、三年内纷纷落网。二、 网上银行现状

(一) 从成本特点看网上银行

从网上银行的自身出发,采用微观学中对厂商的分析,由于网上银行的投入主要是固定成本,那么随着提供服务的客户人数增多,单位成本应该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成本较低,据估算,一笔交易的成本是0.01元, 因此从国外网上银行的存款利率来看,就要明显高于一般实体银行。在银行考虑是否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根据成本和业务定价(网上银行已有收费的趋势),估算出自己的盈亏平衡点,这个点可以是稳定的客户数量,也可以是每天的交易量。

(二)从趋势看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既称作银行,那它和商业银行一样,首先应该是利益驱动的,在国内网上银行的形式是以实体银行为支撑的。通过网上业务,银行可以有效整合自己的资源,从整体上降低自己的营运成本,稳定现有的客户。另外由于网上银行不存在地域的限制,同时还能发掘新的客户。从这几点看,网上银行符合银行的内部需求。但是由于这类数据隐含体现在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上,因此很难找出营业费用减少了多少,收入增加了多少。在此只能做一个定性的分析。

现在我们从下面三幅图可以看一下网上银行的利润前景。

资料来源:2009网上银行报告,iResearch-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enter

通过经济学原理中的外部经济性来分析,网上银行功能的成熟与完善会拉动其他的产业的进一步网络化,成为互补产品,形成范围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将会使得行业的单位成本呈进一步下降趋势。这个发展态势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利润增长是非常关键的。

(三) 网络功能分析

根据网络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网上银行本身除了盈利能力以外,还有一个信息传播的功能。就现在已有的传播功能分析,网上银行可以分为网上和信息,除此以外有些银行还开出网上论坛,以便用户之间的沟通,以加强营销的力度。

但对于银行来说,网上银行的重要作用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播功能这种功能一般的网站都具有,但是在大浪淘沙之后,又有几家剩下来了呢。网上银行真正的核心是要透过精美的页面,基本的交易系统,直达它的数据平台, 也就是现在颇为流行的CRM平台。

四、 的突现

前面对微观基础、成本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传播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到网上银行的问题有其特殊性。

(一) 关系生存的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不是指银行方面的,这里特指客户的交易成本,银行方面通过网上银行业务降低了自身成本,是否有效传递到了客户方面呢。以个人业务为例,现行的网上银行(一些试点收费分行)交易成本大都是这样制定的,一般网上银行都需要交纳一定的年费以外,其他的业务和传统业务收费标准相同,换句话说在客户交易成本,或是网上银行的价格制定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并没有进行差别化价格战略。

但是这一点合理吗?按照上面的分析,成本函数可以概括如下:

TC——每年总成本

C ——网上银行年费

t ——每次的交易费用

n ——交易的次数

公式比较简单,这里的t代表简化的交易费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每年所负担的成本就等于网上银行年与交易费用的总和。但是站在风险的角度考虑,就要对以上公式做出补充。其一、由于网络传输数据所特有的风险,误码率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划转过程中的时间延误,比如可能发生如下情况,货款已从一方账户划出,但该对方账户还未能确认你的款项到达,这中间的时延也是一项成本。当然这样的成本是在一定的概率条件下发生的。可以看到修正后的成本函数为:

P——事件发生的概率

X——事件发生所引起的损失

这样一来,即使要根据网上业务等于传统银行的成本原则定价,由于交易风险的存在,那交易费用也应该小于传统银行业的交易费用(或者利率要高于传统银行利率)。

(二) 发展需要多样化

首先,由于国内网上银行的服务是建立在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原先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不同,因此各自的产品的差异和主要的客户群体差别是不言而喻的。相对于商业银行个体来说,他们的网上银行就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提供各类互补的产品和服务,使得用户在本行能享受到需要的产品。

其次,在上面所提到的几家做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中,除了比较全面的金融产品以外,还需要本行的自有特色,如业内所称的招商银行服务比较快速,工商银行接入比较方便等,多样化的一个关键就是针对客户的营销。举例来说,商业银行已经看到了国内的青少年出国留学的热潮,而这对于银行来说一是贷款业务,二是本外币的划转业务,结合网络的地域优势和时间优势,如果银行推出一卡两币的服务,这必将大受消费者欢迎。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针对需求变化的多样性问题。

(三) 传播功能意义不大

作为网络功能的一大特点,由于网上银行是一项新鲜事物,对于它的营销不仅仅要停留在广告和促销手段上。就如前面所分析的微观基础中所谈到的信息对称性问题,国内大多数的网上银行仅是对网上银行的业务做出说明,而对收费细则和安全特性等网上银行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并没有给出具体地说明, 而且对于损失赔偿也没有明确的承诺。这上面只有工商银行做得比较好,它在自己的主页上开出了一个论坛,有员工定期值班,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从另一观点来看,银行在没有公布有效的信息之前,客户在使用这个产品时就会有顾虑,这样一来银行也不便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又会对目标客户群的划分造成困难。

五、 关于我国网上银行竞争战略的思考

网上银行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但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并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考虑到我国网络化并没有像欧美那样普及,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在各地区呈现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对网上银行的战略构架就提出了新的问题。笔者结合上面提到的一些微观基础问题,就网上银行的战略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网上银行重在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成为了新兴行业一个差异化的重要标志,由于网上银行的产品类型,如各种金融工具和业务易于被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模仿,所以现阶段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树立自己在客户和潜在客户中的知名度。

品牌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消费者肯为我们的产品付钱?银行可以通过价格优势树立品牌,例如美国的最大的网上银行NetBank在1999年报上所称,它的品牌形象来自于低廉的交易成本和丰富的产品。当然国内不一定都借鉴它通过价格打响品牌,我们同样可以走高价路线,但要提供的是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是利用互联网的地域优势,成为全球性的支付银行;或是通过服务建立品牌,工商银行做得就不错,因此工行在第一季度的交易额达2.7万亿,居各行之首。

(二)网上银行的安全考虑

网上银行对消费者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安全性的考虑,这一点绝对有必要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讲,而且已经成了判断网上银行优劣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卫报”就在5月6日报道了关于12名跨国网上银行诈骗罪犯的新闻,这就为网上银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有些问题是技术问题,需要银行与高公司合作来解决,而事实上我国网上银行系统全数是依赖国外公司搭建的系统平台,这样的风险不可谓不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教育问题,由于客户的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资金损失,这就需要借助网上银行的手段进行教育和宣传。最后还要加强国际间银行业的紧密合作,因为网上银行的一大特征就是无国界。

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以外,还可以从补救方面着手,就好像美国成立了FDIC就是为了树立银行客户的信心。网上银行也需要一个第三方机制来消除用户的顾虑。

(三)与政府部门联动

这里并不涉及政府公关,重点是通过和政府合作,形成网上银行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需要网上银行这一技术机制的加入,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合作。另一方面,网上银行也迫切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来支撑自己的业务开展。网上银行本身的社会效益要大于个体效益,因此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最近的两则消息来看,政府也有意推行这一信息化建设 。

网上银行业务的整条价值链几乎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如何使利益相关者效用最大化、以及如何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成为了网上银行发展的目标。

(四)网上银行战略目标定位

网上银行在国内作为传统银行的一个部门,其目的不同于国外一些独立的网上银行。我国网上银行的目的不是从自身营利的角度出发,而要考虑到商业银行整体的利益,可能产生的现象就是网上银行部门不盈利或亏损,但是整体银行的利润在上升。

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业务问题,核心业务并不一定是赚钱的业务,如果商业银行将其网上银行部门定为核心业务,有可能就是利用这一业务为银行吸收客户,为其他的业务提供盈利的可能性。当然国内银行也可以将网上银行定位成盈利业务,但是其业务的划分和客户市场的细分要和本身传统银行业务交错开,以避免银行内部利润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这同样也是对传统银行的一种保护。

(五)业内的竞合态度

竞合指竞争与合作共存,目光短浅往往会造成“以邻为壑”的战略部署,而这样于己于人都不力。从银行个体来看,竞合的态度首先体现在各商业银行的特色不用,专攻方向也不同。在竞合的概念中首先强调的是竞争,竞争才能体现效率,其次讲得是合作,因为网上银行是有互联网联通的,即使不合作也已经被连在了一起,随着外资银行的网上业务开办,国内的强强联手会成为一个趋势。从银行的外部来看,过度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重复建设现象的严重,就会存在外部不经济,这与发展网上银行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

(六)网上银行相配套的管理体系

网上银行的形式与一般银行不同,对比之下更需要人才的创新能力,当然就如前面所说,网上银行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策划、管理和实施。随需应变的概念在网络得到重视,同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网上银行的体系下,需要强调知识性和灵活性,在这里就能体现出型组织的理念,整个组织构架应该是由项目所驱动的,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是项目的核心,依次展开实施,在这里层级观念需要进一步弱化,以适应灵活性的需要。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独立部门,网上银行的管理体系要做好和传统银行的沟通,同时保留自身的独立实施权利,在权责分明的情况下开展活动。

六、结语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古代的战略管理思想有韩非子的“势”、商鞅的“法”和申不害“术”。网上银行是一项新的金融业务,它能够被消费者接受说明是市场对这个产品有需求,这就是“势”的力量,包括宏观和微观的因素。但是仅有“势”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法”去规范,“术”来实施。对于网上银行的研究在学术界曾经出现过不少有价值的,但是近两年却少有关于它的研究,这就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整篇文章从网上银行的微观基础谈起,结合它和传统银行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性,分析了网上银行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国内网上银行发展的意见。

本文与过去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有所转变,结合经济学和管看网上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是新鲜事物,很多分析只能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对于定量分析的数据来源渠道有限直接导致了本文的缺陷,即实证方面的研究不足,因此笔者仍会继续对此加以关注,希望本文能对自己以后的研究,或是对将来其他研究此类业务的学者能有借鉴作用。

Hal R. Varian. 1999.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5TH edition. USA: Norton.

Marco Lansiti & Roy Levien. 2004. Strategy as Ecolo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 68-78.

Robert S. Pindyck & Daniel L. Rubinfeld. 2001. MICROECONOMICS 5TH edition (Original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07458, Prentice Hall.

戴国强,1999,《商业银行经营学》,北京:高等出版社。

戴建兵等,2000,《》,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刘秀山、陈永民,1995,《银行制度200问》,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曼昆,1998,《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振山,2000,《金融效率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月霞,1999,《网络化金融》,北京:金融出版社。

谢平、尹龙,2000,网上银行:21世纪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财经》第4期,1-5。

徐昕、赵震翔,2000,西方网上银行的模式及启示,《国际金融》第5期,31-33。

朱军林,2000,网上银行的基本操作、风险控制和监督,《南方金融》第3期,34-35。

iResearch-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enter,《2004中国网上银行研究报告》第7-10页。

相关期刊更多

网上出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光彩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