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童年的梦想

童年的梦想

童年的梦想

童年的梦想范文第1篇

童年的梦想,总是那么凄凉,可悲……

上6年级了,时间就如一阵风儿,眨眼就过了。

比以前辛苦了,家长的唠叨总是说努力加油,却从来不会懂得我的心思!

老师总是感叹,为什么小孩这么幸福?

我很幸福吗?学习,学习,又是学习,已经造成我难以入睡!每天受着这样的煎敖!

翻开以前的日记,简乏的词汇,天真的语言,但却比任何文章更要真实啊!

童年的梦想范文第2篇

每个小孩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梦想,不管大人反不反对。

我也有一个梦想——化妆师!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喜欢上了化妆。有一次,那时的我还在上幼儿园,看见妈妈的口红和其他的化妆品就不禁会好奇:这些是用来干嘛的?常常见妈妈画在脸上。我拿起一支口红,像平常妈妈那样涂在唇上。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感觉还挺好就拿起其他的来化。等到妈妈回来了,我才想起:“糟糕,妈妈等一下肯定骂我的。”我跑到厕所用水洗了一遍脸发现没有痕迹才敢出去。“做了什么事?一副做贼心虚的表情。”“没有啊。”我微笑的回答道,心里想着:好在刚才捡好了东西才去洗脸,不然就死定了。嘘,松了一口气。在那次之后我就喜欢上了化妆,看见电视上有播化妆节目时我就会放下遥控认真地看着,才不管动漫来了。

化妆不是去掩盖你的缺点,而是去展现你的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世界上没有丑的人,是你没发现自己的优点而已。我想向化妆师一样帮人们去展现自己的优点。这是我童年的梦想,也是我永远的梦想。

区新华街横潭小学五(3)班

指导老师:刘金绒

童年的梦想范文第3篇

悠悠的铃声……

是我曾经去过的地方,

记载着我的幻想。

在寒冷的夜晚,

为父母送上一杯茶,

星星对我眨眨眼,

浓浓的温馨在空中荡漾。

下雨啦!

同学没伞,

我为同学把雨挡,

雨间的彼此,

深深的友谊刻在心房。

童年的梦想,

也许,

不只是茶与伞。

啊—

童年的梦想范文第4篇

睡梦以外的一切“想入非非”――梦幻、幻觉、遐想、想象等均为梦想。梦想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以追求客观知识为己任的科学便发端于梦想。列宁曾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美国作家罗伯特・福尔姆认为:“论影响,梦想要远远盖过事实。”梦想使儿童进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在梦想里,儿童是诗人,是艺术家,他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梦想给了儿童诗意,也给了他们自由。“在童年时代,梦想赋予我们自由。显然,最乐于接受自由意识的领域恰好是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孩子拥有梦想是童年得以幸福的保障。

那么,如何放飞梦想,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呢?笔者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尊重儿童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儿童的游戏中,自我与外部世界、现实与梦想,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可以水融浑然一体。对游戏中的儿童而言,梦想世界的真实并不亚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他们在游戏时满怀热情创造了种种幻想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作为权利,我们就应尊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孩子户外活动场所被不断蚕食,现代孩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减少,伙伴关系生疏;现代玩具大量运用了声、光、电、集成电路等技术,色彩鲜艳,造型别致,且有许多机关和按钮,限制了孩子游戏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游戏过于强调智能开发,却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身体活动和交往。这种种迹象表明儿童并未能很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游戏。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为孩子营造游戏,特别是户外游戏的空间,为孩子设计提供一些具有转换性的玩具和材料,在游戏活动中正确处理好“教”与“不教”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儿童真正享有游戏的权利。教师应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幼儿对于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然后再以“游戏者”或“旁观者”的身份,适时地干预幼儿的游戏,切不可没有调查就胡乱地指导幼儿的游戏,只有在尊重儿童游戏的前提下,“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你看,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自己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这个新世界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们对自己的游戏十分当真,舍得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精力和注入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二、鼓励幼儿的艺术创作

儿童的梦想世界是一个充满着真“趣”的世界,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儿童通过涂鸦、歌唱、跳跃这些蕴含着迷人的秩序活动,来描绘着自己梦想的世界。胡晓舟是一个爱梦想的孩子,她赋予月亮神秘的有灵的色彩,创作了“在月亮上荡秋千”的优秀绘画作品。

艺术创作是心灵的活动,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与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少提供范例,多让儿童在做做――想想――看看的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灵活的思维,诱导和激活儿童内在的创作潜能。这里我们并不否定儿童的模仿学习,因为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个概念实际上成为无形的情感和意象的储蓄所,有助于儿童有意识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们也不否认儿童应掌握一定的美术的技能技巧,儿童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色彩性质的了解,对表现美的法则的设计构思,对独特风格的理解,将促进他们创作起来更得心应手。教师应多让幼儿进行命题画、意愿画的创作,把自己所思所想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幼儿仿编,进而引导幼儿通过自身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进行艺术创作。这里,我们应明确地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是没有错的,至于音乐的真正内容,则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告诉幼儿的。因此,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逼真而富有独创性的表现:一个男孩随着节奏匍匐前进,一只手则伸出两指快速地上下颤动,哦,这是一条边爬行边吐舌头的蛇;一个女孩打开双胯半蹲着,双手下垂,然后成八字脚步缓缓行走,活像自以为是的大猩猩……

三、辅以文学熏陶

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这些文学作品讲的是人类生命的永恒主题:善与恶、穷与富、强与弱、罪与罚……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世世代代所有的人终有一天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不义、绝望、从童年进入成年、寻找伴侣、追求生活的意义……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运用它们进行教学远比那些有关“现实”的教材更为全面,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如运用丹麦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教学,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创作,为小女孩找到一个美好的归宿。有的说,小女孩遇到了一个好心人,收留了她,而且还给她上学,现在小女孩和我们一样正开心地在幼儿园学习呢;有的说,第二天一早太阳暖洋洋地照在了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又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

童年的梦想范文第5篇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但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我将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归纳为四部曲:

一、设置游戏,感受情感,教师范唱,营造课堂气氛

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能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应尽可能从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根据赞可夫的理论,音乐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学生的音乐听觉表象。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所以音乐游戏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然后引导学生接触歌词,教师吟唱,营造课堂气氛。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可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科学引导,理解曲词,感悟情绪,让学生学唱歌曲

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演绎中对歌曲的再表现,声情并茂地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思。充满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会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得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试练发音,反复试唱,让学生掌握乐理知识

美国着名的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铃木教学法,美国综合感教育,都具有“自然发展法”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他们从儿童、青少年“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游戏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演、画图画等形式去解释、再现音乐,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识谱时要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视唱曲谱,体验节奏,教唱歌词,在高唱中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