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范文第1篇

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表明,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高职高专学生占的比例达45%,高中毕业生中中职学生比例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式下,探索通过职业教育反馈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跟上甚至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

一、职业教育反馈机制内涵

最早“职业教育制度化反馈机制”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提出的,因为职业教育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发挥职业教育在市场人才需求中具有克服经济危机、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作用。这种反馈机制的主体包括政府、教育机构、用人单位等,反馈机制需要不同主体之间加强沟通和合作,建立明确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主体之间的交流方式来看,职业教育反馈机制的模式可分为:自由模式、统计模式、参与性模式和协调模式。[2]自由模式主要根据市场信息直接反馈,统计模式则主要依靠国家政策。这两种模式下主体之间协调机制较弱,都属于被动的反馈机制。参与模式是指主体间形成了特定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而协调模式则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这两种模式下各主体间加强合作和交流,满足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所追求的有效的反馈机制。

二、职业教育反馈机制主要途径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共同追求,这就要求各主体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反馈途径:

(一)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

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不仅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更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详实、完备的参考意见,毕业生跟踪反馈具体内容包括:

1.思想品德状况反馈。通过对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思想品德情况的跟踪反馈,来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人才培养中依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传授方式,并增减相关专项培养等。

2.专业技能情况反馈。专业知识运用及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发挥情况,真实反映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反馈结果可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规划、教学内容和教法,以不断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适应工作程度反馈。对工作的适应程度不仅反映在专业技能上,还包括对劳动强度、人文环境、企业文化的适应等。可以依据反馈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关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可以更多的融入企业文化要素等。

4.用人单位反馈。其宗旨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了解情况、反映情况,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

(二)深化校企合作

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不断更新的直接驱动者。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用市场需求推动职业发展。为增强用人单位的激励反馈制度,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是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目的的,应以学生技能长远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避免成为压缩性本科教育。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全生命周期”培养过程,即从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直至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的全过程。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人才培养的过程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完成。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共同开发课程,并在课程中不断融入企业文化,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实现小规模基础性实训校内完成,大规模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基地完成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的发挥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基础性和通用性,有效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性、真实性和职业性。

4.强化校企反馈机制: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其论著中多次强调了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建立长效的校企反馈制度能够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反馈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174-03

与企业有形的产品和服务输出不同,高等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是知识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高校的社会口碑和生源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具有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大大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民办院校同公办院校竞争的实力之一。

培养、完善和提升高校师资力量,则需要高校设立一套完整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师资队伍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未来师资发展方向和考核标准,指导教师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经历了探索孕育、确立地位、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四个阶段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教师绩效考核方面,民办高校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存在教师对考核目标的认识不够明确、考核结果没有得到相应重视等问题。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环节的缺失,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起到很好的评价和监督改善作用,不利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和民办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绩效考核反馈的内涵和意义

绩效考核是组织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达成目标、挖掘问题、分配利益、促进成长、人员激励的作用。

绩效反馈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考核对象,并对考核对象的行为产生影响。绩效反馈是绩效考核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一环,能否达到绩效考核的预期目标,取决于绩效反馈的实施效果。

绩效反馈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就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沟通,肯定考核者的绩效表现,同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并提供支持、帮助改进。考核者向被考核者传达组织期望,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关激励措施,引导员工行为朝着组织目标方向发展。

二、民办高校绩效考核反馈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经历了从完全借鉴公办院校考核方式,到后来结合学院自身发展定位设计考核方案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主要有以下特点:

1.考核内容方面。教师教学考核比重高于科研比重。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远远短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教师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教师参与科研很大程度是为了职称评审。一方面,民办院校以青年教师为主,具备科研带动能力的中年骨干教师少;另一方面,由于获取国家支撑的科研经费难度大,民办高校不具备实施科研考核的内外部条件。

2.考核组织形式方面。关注外部评价、忽略内部评价,导致教师个人绩效期望同学校考核结果严重不符。民办院校绩效考核结果主要源于学生评教、教学质量部门评价、系部团队领导评价三方面的综合打分,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个人对本考核周期内绩效表现的评估,出现部分教师个人评估结果同实际考核结果存在分歧的情况。

3.考核结果反馈方面。“重考核轻反馈”使得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没有就绩效考核结果达成统一认识。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并没有反馈给教师本人,导致教师对上一考核周期内的表现情况不能形成清醒的认识。学院在没有完全沟通的前提下,对绩效表现结果不佳的教师采取惩罚措施,又重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也给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管理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而对于绩效表现一般的教师,则不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反馈来激励该部分教师在下一考核周期内改进工作绩效。

4.考核结果应用方面。采用“奖头惩尾”的方式形成激励。教师上一年度的考核结果同下一年度的职位晋升、评优、工资调整等挂接,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可以享受较高的课时费,而不合格的教师则降低课时费比例,同时不能在该年度内申请职位晋升和参与评优工作。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绩效考核组织者很少会深入基层去听取教师对考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缺乏对考核工作的总结和完善。在实际操作中,绩效反馈制度名存实亡,教师对考核过程和结果知之甚少,绩效考核并没有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

三、民办高校绩效考核反馈机制设计

民办高校在体制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同公办院校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实施教师绩效考核上,民办高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在设计绩效考核反馈机制中,需要考虑三方面的目标:一是通过绩效考核实施目标管理,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同学院发展目标相一致;二是对绩效实施过程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结果反馈,及时纠正和改进教师的不良行为;三是促进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并达成一致的绩效改进目标,促进教师个人发展,构建稳定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因此,民办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反馈是贯穿整个绩效管理始终的,而不仅仅是考核终期对考核结果的通知与传达。

1.民办高校绩效考核循环反馈机制设计。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考核设计阶段,该阶段主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筛选出重要的考核指标,并进行权重设定;第二,考核实施阶段,在开始新一轮考核周期前,需要同教师本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教师本轮考核期内的工作计划和预期效果达成共识,并在绩效推进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相关支持;第三,考核反馈阶段,考核反馈是就考核周期内的结果同教师本人沟通,鼓励教师取得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整体考核情况对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再次修订和完善,形成良性的绩效循环改进体系。

2.常见绩效反馈方式比较及选择。常见的反馈方式有面谈沟通、奖惩激励和行为暗示三种,其中面谈沟通和奖惩激励是最常见、最能让教师接受的反馈方式。(1)面谈沟通。通过正面沟通反馈双方的情感、思想、态度和观点,对教师形成正向激励,消除教师对考核的不满。此种反馈方式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申诉机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领导者对教师的个人关怀和重视,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对上一绩效周期考核结果的反馈,并对下一阶段的考核目标达成共识。(2)奖惩激励。以奖励或惩罚形式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反馈,奖励包括货币(绩效奖金)或非货币(评优、晋升、进修等)形式。奖惩激励是对考核结果最直接的应用,适当的奖励手段能够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示范作用,尤其在民办院校师资队伍中,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个人职业发展感到迷茫,通过激励优秀教师的方式,能够让部分青年教师找到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3)行为暗示。绩效反馈的发出者以间接的形式对教师绩效进行反馈,如通过接近或疏远的方式暗示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价。行为暗示是最不可取的考核反馈方式,容易对教师形成心理压力,导致教师队伍产生不稳定因素。

3.绩效反馈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在完成绩效反馈后,需要观察教师后续的行为表现。由于教师对个人绩效表现有一个预估,当外部评价结果同教师个人评价不一致时,将会对教师下一绩效周期的表现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外部评价和个人评价都高。教师对考核结果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即认可该阶段的绩效结果,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并能在团队中形成示范带动作用。(2)外部评价低,个人评价高。教师对考核结果表面顺从,内心不顺从;或表面和内心都不顺从。绩效反馈情况与教师自我绩效评估相去甚远,消极被动地工作。(3)外部评价高,个人评价低。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低,在教师具有投机行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存在问题。教师将保持原有工作态度,继续其投机行为。(4)外部评价和个人评价都低。教师因其虚荣心影响,不愿口头同意绩效反馈结果,可能出现口服心不服的情况。此类教师的行为不稳定性大,后期或改进工作行为,或继续维持原来状况。

完成结果反馈后,考核组织者需要观察教师的后续行为,及时疏导教师的消极情绪,帮助订立可操作性强、目标清晰的工作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建立稳定、上进的教学梯队。

四、结语

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是一个不断循环、完善的系统工程,绩效反馈是检验考核体系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依据。构建良好的绩效反馈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加强系部领导同教师的沟通交流,消除民办教师团队不稳定因素,最终实现通过绩效考核提升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稳定师资力量、提高民办教育办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代安娜,刘娜.浅谈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6):60-62.

反馈机制范文第3篇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所在,更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宗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量至上观已经深入人心。早在1985年,我国中央政府就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又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3年教育部也启动“质量工程”,学术界也展开了对高教质量的广泛研究。关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文献、会议、报告、讨论非常多。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关于高教质量的研究成果多达几万。对高教质量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评估、保障机制等方面,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沟通与保证的重要环节——反馈机制的研究却很少。而反馈机制却恰是目前我国高教质量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

一、我国高教质量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反馈渠道不够畅通

我国高等教育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通常由各校的教务处或分管教学质量管理的教务部门负责组织,一般在每学期的期末展开。但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则先是由教务处单独收集,之后再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各个学院(系),这些信息经由各个学院(系)的领导决定的过滤之后再决定是否公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过程通常至此为止。显然,这种评价过程和机制无疑会导致如下状况的出现: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对自己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不甚了解,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和今后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也就不会关心;只有那些学生评价特别优秀的教师及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二)评价结果反馈简单化

此外,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是反馈结果过于简单。目前,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反馈,通常被简化成一个简单描述甚至仅仅是一个数据。这不仅使得被评价教师根本不了解这一评价结论得出的依据,也不清楚教学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哪些环节存在问题,教学质量改进措施自然无从谈起。另外,由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问卷中评价指标的含糊性,未能具体指出需改进的方面,这会使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针对性。

二、高教质量反馈机制保障措施

(一)构建ISO9000︰2000为基础的教学质量体系

ISO9000族标准秉承这样的基本思想:质量形成于过程,因此,必须使一切影响质量的因素得到全过程的控制,否则质量就会出现偏差。这一思想强调借助过程管理以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它也突出了质量体系以模块化的形式对质量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只有保证过程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任何结果都是通过过程实现的。基于此,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对其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关键。可见,要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质量,要保证素质教育,就必须贯彻ISO9000︰2000质量体系下的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

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质量,而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提高的关键措施。要想从根本上鉴定教学质量的优劣并不断提高教水平,以切实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构建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系统。这对于形成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良性反馈机制,是必要和必需的。

(二)构建高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某一认证公司推荐的织造企业的质量体系过程目标监控和测量表——质量管理体系模板,并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特点,本研究建立如图所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总输入。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作为高等教育顾客的学生,现在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进校接受教育,他们更关注的是在被选高校中究竟能够学到什么以及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位;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接收单位,用人单位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招聘到一定数量的学生,他们更关注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本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预期。

在ISO9000︰2000体系中,“顾客为关注的焦点”是首要的质量管理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学校需要将自己更多地定位为服务者而不是纯粹的管理者,这是高校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扭转的观念,高等教育要以满足顾客当前和潜在需求为导向。基于这种思想,本研究将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期望和需求作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输入。

2.最高管理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高管理者需要根据总输入也就是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期望和需求,确立教学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年度计划。质量方针的设计,围绕如何通过提供给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以使顾客满意和认可。这规定了质量导向,以便于质量目标向这一方向靠拢、接近。反之,假如质量目标不能满足要求,则“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这样,最高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在于通过确保质量目标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建立,使质量目标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并增加组织对质量目标的可考核性。此外,由于教学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学质量目标也应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借助管理评审可以实现对教学策划合理与否的审核,并根据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需求、期望以及外部环境等的变化来实时调整质量目标、方针等,以确保发展方向不偏离既定目标。

3.产品实现过程。把在最高管理者过程中制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年度计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和顾客(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需求、期望作为分产品实现过程的输入信息,通过这一过程,将学生转化为有能力、有知识、适合于社会需要的人。这一过程又包含两个子过程: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提供过程。前者主要指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和调整;而后者主要指以多种方式、渠道向学生传递知识、实践指导、课程与毕业设计等。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准备,之后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实施教学,将知识传递给顾客——学生,使学生在课程讲解中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4.教学支持过程。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其他配套过程的支持。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这些过程分为文件管理、内部沟通、内外满意度、数据分析、内部审核、质量改进六个子过程。

三、高教质量反馈机制的构建

高等教育产品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和完善的过程,从期望和需求分析开始到产品输出直至顾客满意。也就是说,即使目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满足了顾客需求,这种状态也只是暂时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短暂过程。这一过程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更新而被打破,整个系统时刻处于短暂的相对平衡和长久的绝对不平衡的交替状态之中。要想使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对支持性过程中的有关教学质量信息实时、全面、有效反馈是必要保证。只有如此,相关人员在获得有关信息后,才能及时反省、纠正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提供给顾客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信息的有效反馈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

(一)教学质量反馈思路

1.学生评教。在信息反馈获取的途径中,在校学生尤其是较高年级的学生的评教是首要渠道。这是因为,作为教学质量的直接感受者,学生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目前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外比较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由结论性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过渡和倾斜。本研究认为,在过程评价的基础上,最好能进一步开展终结性评价。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能盯紧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地对教学各阶段进行调整,最终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合理化。此外,对毕业生或者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的评价也是一项重要信息来源。通过让已经就业的学生对整个大学教育期间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可获得对学校四年期间包含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与否等更客观的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就非常重视这种评价。在每届毕业生离校之际,校方会以问卷的形式请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整个四年期间接受的大学教育进行评价,通常问卷包含两个对立问题,即分别列出四年大学教育期间认为教学效果最好和最差的三位教师并简要说明其理由。此举使校方可以很好地了解两类教师的状况,并针对被评价较差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其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2.用人单位评价。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客观评价的另一个渠道是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产出的学生的接受单位,用人单位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能否满足其生产和服务功能。因此,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合理性与否非常具有话语权,这就为学校指明了学生能力培养的维度和深度。这些来自企业的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有助于促使学校站在企业的角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助于拉近教育提供与社会需求间的距离。

3.准备性评价。所谓准备性评价,是指在教学开始前的一种评价,它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教案和教学背景等方面的评价。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从前人的教学经验中获取某些反馈或建议,或通过对有关教师的访谈和交流,甚至可以通过知识测试、查阅过去的试卷和成绩,这些手段有助于即将展开教学的教师获取有关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求知欲以及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关的基本情况和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总之,准备性评价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现状及改进教学质量。

4.利用网络信息反馈。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进行网络教学评价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学生根据教师的上课情况随时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1.学生评价信息反馈。来自学生的评价将作为评教的主要根据,并将评价结果及时、不失真地反馈给有关教师。这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准备性评价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2.学院整体教学评价。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助于校方了解各个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状况,同时便于各个学院进行横向比较。这种制度能够促进各学院领导清楚本学院目前的质量状况,加强学院之间关于教学质量的交流,取长补短,从整体上提高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3.教学简讯信息反馈。为增强学院之间的相互了解,学校需要建立有关教学信息的通报制度。此举有助于校方不定期地将教学工作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形式,方便及时地提醒教师关注相关信息,使有关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常态化、日常化。

反馈机制范文第4篇

一、反馈机制理论在档案工作中的意义

(一)何谓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反馈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构成新的原因、新的结果……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

(二)反馈机制理论

反馈机制通过调整输入方、输出方的配合,修改流程,从而影响着管理效能的结果。系统的输出会影响系统的输入,在输出变动时,所造成的影响恰和原来变动的趋势相反,此即负反馈;反之则是正反馈。从对控制目标的偏离来说,正负反馈刚好相反:负反馈描述目标差减少的调节;而正反馈描述目标差越来越大的过程,往往标志着达到预定目标的控制过程的破坏,即表示一个失去控制的过程,人们常常把它叫做“恶性循环” 。因此,负反馈及其良性循环机制是各领域开展研究的追求所在。

(三)反馈机制理论在档案工作中的意义

档案工作的涉及部门和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了反馈机制中具有互动联系的“输入方和输出方”,它们互相影响,通过档案工作的各业务环节完成内化与外化。在负反馈和主动反馈中,内化表现为个人责任感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外化体现为工作流程得到优化、工作质量得到提高,最终表现为整个档案工作(有时甚至超出档案工作范围)管理效能的提升。反之,则是正反馈和被动反馈,会导致整个档案工作管理效能的降低。无论档案工作的涉及部门和相关人员是否察觉,反馈机制总是伴随着二者,并且总是贯穿整个档案工作的始终。为推动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工作的涉及部门及参与人员积极主动反馈,形成负反馈的良性循环势在必行。

二、高校档案工作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档案工作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

1.档案工作反馈主体单一

在高校档案工作反馈过程中,无论是档案归档率、利用率统计,还是反馈信息收集,都是高校档案部门的职责。专职档案员被繁重的档案接收、整理业务所累,很难有精力投入反馈工作,形成反馈文字报告的少之又少。兼职档案员移交完归档材料后,往往认为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归档材料是否完整、质量如何已不关己事,更别说形成相应的反馈情况报告。

2.档案工作反馈内容简单

档案工作反馈内容多集中在档案收集、利用等方面,包括归档文件材料不完整、质量差、移交不及时,大部分师生利用完档案后不能认真填写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或者干脆不填写,又或者对利用效果仅有“好”、“达到目的”等笼统的描述,缺乏对利用效果的具体阐述。

3.档案工作反馈渠道不通畅

组织高校档案工作会议、提交档案工作报告和发表档案业务论文是高校档案部门较为常见的档案工作反馈途径。目前多数高校档案工作反馈信息仅仅停留在档案部门,很少能够及时反馈给其他档案涉及部门,或者并没有将反馈信息切实应用到档案工作实践中。

(二)原因分析

1.档案意识薄弱。一些院校的领导和中层干部不重视本校、本部门文件的收集,甚至错误的认为只有上级部门的红头文件才是档案,对自身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随办随丢,致使归档材料散失严重。不少专任教师认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材料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忽视其产生的职责因素,往往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不做这方面材料的移交。不少查档的学生表达利用需求模糊,不能清楚填写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

2.制度不完善。大多数高校档案工作只限于制定档案管理办法,对档案工作只作原则上的规定,缺乏对考核、奖惩的具体化,制度上的不完善为反馈工作留下不作为的空间。

3.档案工作性质的负影响。随着数字化校园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受到了极大挑战,部分高校档案工作者由于工作条件的变化造成职业认同感低,出现职业倦怠。这种认识或者说其反映的现实无疑影响了档案工作反馈机制的顺畅运行。

三、推进高校档案工作反馈机制应用的建议

(一)大力宣传档案法制法规。要形成档案工作负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必须注重提升档案形成者的档案意识。当然,高校师生档案意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争取资源,借助校园微博、校园网和校报等媒介,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二)细化档案工作制度条款。制度越健全,越便于执行。完善档案工作相关制度、细化相关条款,建立激励机制,将档案工作同绩效考核挂钩。

(三)及时公布档案工作反馈报告。建立档案工作反馈报告台账,内容涉及档案移交、质量和利用等,将各方面的反馈情况实时更新公布。

(四)跟踪档案工作反馈信息。档案部门要积极跟踪反馈信息,了解情况,分析检查,促进管理效能的提升。以笔者所在高校档案室为例,近几年学院参加“专接本”考试报名的人数激增,一到年底就会出现学生扎堆到档案室复印录取名册的现象。在提供录取名册利用过程中,“你来我借”的被动服务方式暴露出了弊端,有学生反映多人查找名册时,档案室由于人手有限,造成利用者等候时间较长且利用效率低。针对这一反馈信息,次年“专接本”考试报名开始前,专职档案员先将名册复印件提供给各系部,学生到所属系部复印名册。此举给广大学生带来了便利,也使档案员有更多精力从事其他档案工作。

四、关于档案工作反馈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档案工作反馈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档案工作者要开阔眼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大专生落户政策放宽的背景下,专科生学历认证可能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利用需求,这是高校档案部门不得不关注的大趋势;同时,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成和完善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相关原始信息也是高校档案部门绕不开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趋势或需求反映到高校档案工作中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档案工作者要未雨绸缪,在实践中考虑加大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相关材料的收集力度、适当延长学生考录材料的保管期限以及学籍档案的信息是否齐全等问题。

(二)档案工作反馈机制是文档一体化管理中前端控制理论和全程控制理论的缘起。当我们认真思考档案工作的反馈机制后不难发现:档案工作反馈机制要改善的是源头――文件产生时的质量控制;要改进的是流程――文件流转过程中的监控;要跟踪的是效果――文档功能的实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前端控制理论和全程控制理论是反馈机制在文件生成与管理过程中的一种理论提炼。所以,建立及时、主动又高效的档案工作反馈机制对高校档案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反馈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建立

教学工作是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院校的安身立命的资本,只有围绕教学质量为中心,建立一套科学、高效、规范、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才能保证持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建立是院校加强内部约束、增强自身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为全面保证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规范化,是各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1 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研究思路

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就是从院校自身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功能,根据院校教学质量评价要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分析、管理、监控体系。该体系应具有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实时采集、实时调度、远程控制、网络评教和网络资源管理等功能,从而达到对教学质量快速高效的管理 、监控和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1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组织保证。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应具备一套完备的组织体系,根据教学管理原则,由院、系、室实施层级管理,院负责决策监督,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系负责组织落实和过程管理,保证管理过程的组织实施,教研室负责实施具体落实反馈建议,保证管理对象的行动方向。只有强有力的组织,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的有效反馈。

1.2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制度保证。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正常运行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其运行。一般由教学督导制度、听查课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毕业学生跟踪调查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形势分析与讲评制度等制度组成。

教学督导制度是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督导组成员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职教员组成,对院校重大教学工作和日常教学实施监督、检查、评估、审议、指导,增加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权威性。

听查课制度是保证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是各级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并解决教学中问题的重要途径。领导听查课应坚持进行,保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以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在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中遴选教学信息员,通过举行座谈会,组织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的形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检查制度是院校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是规范教学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强化质量意识、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学检查工作要贯穿教学始终,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管理者在日常教学检查中预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学生跟踪调查制度使院校能够及时了解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掌握社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各单位利用外出调研、看望实习学生的机会,召开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为院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依据。

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充分发挥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主要利用教学信息员制度、现场办公会和毕业学生跟踪调查机制等渠道获取教学信息,促进教学问题的尽快解决。

教学形式分析与讲评制度是院校总结阶段性教学工作和布置教学工作的教学例会制度。每季度至少要召开一次教学形势分析会,听取各单位的信息反馈,汇总对教学工作的形式分析,并定期通报。

1.3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方法保证。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应采取教学工作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先进单位评价等方法保证监控反馈机制的认真落实。

教学工作评价是对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检查,是促进院校全面建设、提高院校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专业评价是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的重要基础,通过组织专业评价,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建设,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评价是加强课程建设、推动院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教学先进单位评价是调动教研室工作积极性的基本途径。另外,为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院校还可以采取学生考评、学籍管理、课时费奖励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组成与运用

2.1 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反馈。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应包括确定控制目标、制定监控标准、收集反馈信息、比较教学实施结果、确定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对策、纠正偏差直至达到监控标准等程序。为了确保机制的运行效果,院校应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办公室,成员由认真负责、教学基本功扎实、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组成,同时,依据各项管理规定,落实各级听查课等监控方法,教学监督专家组对全院的一线课堂教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增强监控反馈工作的权威性。

2.2 层层把关教学质量监控反馈。

院校要建立教学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和微波系统,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野外教学的远程控制,便于教学管理者和督导人员对教学质量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为了力求监控反馈体系的科学合理,突出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中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可以通过诸如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参与相关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工作。要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观察到的教学行为特征和对学生学习质量影响比较大的行为作为教学质量监督反馈体系的重要内容,采取教学质量评价每两个月集中组织进行一次,课程教学满意度评价每学期集中组织一次,学生直接在宿舍内通过自用电脑上网参评,避免监督反馈工作对正常教学的不良冲击。

2.3 激励约束教学质量监控反馈。

为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工作,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规定、教学先进单位评比细则、课程评估细则和教员课时费发放办法等配套措施,明确把对学生的反馈结果,作为学生个人素质考评和学生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评比的重要参考;把对课程满意度的反馈结果,作为课程评比和教研室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评比的重要依据。将教员授课质量监控反馈水平与教员评价专业技术职务、任期考核、技术等级调查、教员重要岗位聘任、评功评奖、课时费发放严格挂钩。

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几点思考

3.1 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同步发展。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成为教育创新的基石。信息技术是第一教学力的观念,已经深入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成为实现现代化教学的突破口。目前,就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信息化网络化的总体水平而言,尚处于不完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规划、开发不够;软件开发滞后与硬件建设;现代的设施建设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应用水平不高,尚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效益。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就必须坚持整体规划、资源共享、软硬并举、注重应用的原则,把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信息化、网络化作为教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开发高效灵敏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系统,根据需要适时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始终保持教学设施建设与院校发展规划相一致,使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信息化、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