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吨的认识课件

吨的认识课件

吨的认识课件

吨的认识课件范文第1篇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千米和吨的认识,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比较熟练地笔算乘、除法;比较熟练地口算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以及相应的除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长度和质量的简单计算。

4、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5、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并学会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三、各单位的教学重点、难点、关健。

(一)第一单元: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1、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2、难点: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是教学的难点;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难点。

3、关健:讲清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重点: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2)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意义,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难点:

(1)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一位数除法。

(2)理解和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3、关健:教学中注重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理解除法式题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及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

1、重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观念。

2、难点:建立1千米长、1吨重的观念,理解“千米”的实际长短和“吨”的轻重。

3、关健: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理,使学生初步建立千米、吨的概念。

(四)第四单元:混合运算和两步应用题

1、重点:

(1)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2)掌握分析和解答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2、难点:正确分析并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3、关健:分析和解答两步应用题,关健是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隐蔽的中间问题。

(五)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重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及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关健:教学中注重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和周长概念的建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加强教具的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及周长含义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每周上5课时正课,大约安排正课16周,留机动时间一周。总复习两个周,放在期末复习时间内进行。

(一)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17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9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1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千米和吨的认识(6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左右)

2、千米的认识(2课时左右)

3、吨的认识(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有多远(1课时左右)

(四)、混合运算和两步应用题(13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2、应用题(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5课时)

1、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2、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3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学万花筒(1课时)

(六)、总复习(5课时)

五、工作措施

1、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3、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形式多样或有趣的练习题和数学游戏。

4、注意引导学生提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5、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

6、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吨的认识课件范文第2篇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吨的认识课件范文第3篇

[标签:三年级 人教版 教学计划 数学]奥数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吨的认识课件范文第4篇

课题

1吨有多重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观察、估计和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

建立1吨的概念。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玩个“我最快”的游戏,昨天我们认识了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一会在大屏幕上会出示一些物体,看看谁能迅速地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知道的就自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如果既不选千克也不选克,咱们就喊“其它”来代替,准备好了吗?

2.猜谜语:

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二)揭示课题

师:在刚刚的游戏里,大象、飞机这两个物体为什么大家都不选千克或克作单位呢?

明确:是呀,这么重的物体,看来用千克做单位不是很方便,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质量家族的一位新成员,它就是“吨”。(幻灯片出示“吨”的定义)那么

1

吨有多重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将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

生1:一个苹果大约重100克

生2:

一个西瓜大约重6千克

生3:

一头大象大约重5?

……

生:因为它们很大、很重。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带领学生巩固了已有知识,并且通过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表象,为下面深入感受和体验1吨的重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讲授新课

(一)猜一猜

出示情境图:

你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情节吗?

(二)算一算(体验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称了一下自己的体重,谁来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假设咱们班每个同学的体重大约为25千克,40位同学约重1吨。

引导学生算一算:40×25=1000(千克)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40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介绍:1000千克就是1吨,反过来,1吨就是1000千克(板书)我们都知道,千克和克用字母kg和g表示,那么吨用什么来表示呢?可以用字母t,把字母代到公式中,1t=1000kg,男生读一遍,女生反读

(三)估一估(巩固1吨有多重的印象)

同学们,见过大熊猫吗?咱们的国宝大熊猫有多重你知道吗?一只成年大熊猫大约重100千克,想一想,多少只为1吨?

100×10=1000千克。

10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为1吨。

(四)抱一抱(再次体验1吨有多重)

同学们,要研究吨,咱们先从熟悉的千克开始。知道这袋大米有多重吗?10kg。同学们抱过大米吗?想体验一下吗?

以小组为单位,从前到后,每个人轮流抱一抱一袋大米,边抱边体会,体验完请最后一位同学把大米放在讲台前面,注意安全。

体验完询问学生的感受,接着请一位大力士同学来挑战2袋、3袋、4袋、5袋大米,说说自己的感受。看来30千克就是咱们小朋友的极限了。

5袋是多少千克?你搬得动吗?10袋是多少千克?10×10=100千克

100袋呢?怎么想的?10×100=1000千克,想象一下1吨大米有多重?咱们搬得动吗?怎么办?生:用大卡车来装。真会想办法!现在咱们把1000千克大米装上卡车,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好吗?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四)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见到“吨”

结合课件出示图片。

(五)拓展延伸

学习“你知道吗?”。

指名说一说。

生1:40×25=1000(千克)

生齐读。

小组合作。

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吨”是一个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的概念,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是很空洞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这里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搬一搬10千克的大米获得丰富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算同学体重、猜老师体重、计算大熊猫的体重等活动中,充分感知想象1吨的重量。

课堂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3(

2(

50(

250(

2、填一填。

3000千克=(

)吨

5000克

=(

)千克

6吨=(

)千克

8000kg=(

)t

40000千克=(

)吨

1000千克

+

1000千克=

)吨

3、一头奶牛的重量约是500千克,8头奶牛的重量是多少吨?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拓展提高

7头小狮子要过桥去玩,它们每只大约重400千克,桥最多能够承受3吨的重物,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习题从简单的竖式计算到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最后的思考题,也让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得到提高。分层次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这节课都有收货。在批改环节中,学生互相批改,互相帮助,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锻炼了学生。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与同学交流。

小结:

(1)计量较大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2)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3)1吨=1000千克

学生自由说一说。

总结细化到某一个知识点,训练学生抓知识点进行总结新知识的方法。

板书

1吨有多重

吨的认识课件范文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提倡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参与体验,参与实践,在参与中获得发展。数学课堂可以说是由教师、学生、问题所构成的一种动态的三维模型,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由问题作为载体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互动平台,通过这种师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得到碰撞、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愿意去认识数学,乐意去学习数学,主动去思考数学,变乏味为兴趣,构建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

二、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四、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五、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相关期刊更多

乙醛醋酸化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协作组;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信息站

四川化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