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乐谱知识

乐谱知识

乐谱知识

乐谱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学;识谱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97-01

一、加强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

五线谱是世界上普遍的记谱法,通过五线谱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浅显的知识,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染力。五线谱的学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智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加深艺术的修养。在音乐教学中,识谱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双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这个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技能训练。一些教师还可以将五线谱变成故事,使学生加深对这项内容的理解,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

在教导学生学习五线谱的过程中,应选取合适的方式,例如通过游戏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简谱音符。简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识别乐谱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势,是通过阿拉伯数字进行记忆,7个数字能够将音乐作品的多样性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理解音符和节奏,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趣味性。

二、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的方式

(一)浏览性识谱

在音乐的识谱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这种教学的重点,然后重点分析识谱与音乐实践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学内容常常比较枯燥,有较强的专业性,这种情况与学生的认识有一些冲突,所以导致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师应对乐谱有清醒的认识,摆正乐谱与音乐学校的关系。浏览性识谱,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读谱,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而不是枯燥的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

(二)背唱

背唱乐主要是一种强化学生记忆和听觉的方式,这种锻炼的方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更好地实现读谱、默唱、视唱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意境和艺术形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不知不觉间增强视唱能力。

(三)挥拍轻声视唱曲谱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挥拍清唱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听觉和视觉,体会出唱中听、听中有唱的。在识谱的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发现乐谱的曲式变化,掌握基本的旋律,体会出音乐的韵律美。教师可以通过浏览乐谱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对乐谱的了解,明白这种基本规律,然后通过挥拍视唱的方式,唱完全曲,亲自感受这种曲调的变化和音调的强弱变化,更好地认识乐谱。在乐谱能力的培养中,学生能够逐渐拥有对乐曲的正确感知,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通过有效地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四)结合器乐教学,强化识谱

在音乐教学中,乐器是最佳的实践设备,学生在学习乐谱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乐器进行弹奏。例如电子琴、竖笛等,通过这些方式,奏出各种音符,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音符。在反复的听音训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高音调的具体内容,增强识谱能力。在一些音乐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高音和音阶的训练,使学生增强音准能力,这种方法在识谱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好的效果。

(五)采用合理的奖励机制

识谱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一些学生虽然产生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但是过于单调的学习内容,会逐渐消磨这份热情,从而产生倦怠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奖励机制,表扬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采取有效地方法,促使学生多背诵乐谱,并识谱。例如通过将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既熟悉又新鲜。学生在这种影响下,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使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减轻学习的负担,把握音符的准确性。

音乐教师还应该制定多种方法,设计乐谱学习方案,从而使简谱教学更加丰富。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两个力度几号有独特认识,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火车驶来的声音,体会这种声音逐渐变大的感受,然后再模仿火车逐渐驶离的声音变化,增强学生对两种力度记号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转变枯燥的学习形式,丰富人们的感知,让学生在兴趣教学中提高识谱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乐谱能力的培养应融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强学生的识谱能力,让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音准,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蕾.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J].学周刊,2014,(05):132-133.

乐谱知识范文第2篇

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识谱教学重要性的偏见。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常常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视唱练习”;认为只要学会了识谱,几乎就可以解决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所有问题,认为“识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而实际情况呢?一方面培养学生识谱能力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识谱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冲谈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我们认为识谱教学的理性思考已是“时已到,教所需,不必谈谱色变,该是研讨之时了”。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中,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但对于音乐课程来说,音乐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等情感层面上。音乐新《课标》的“表现目标”这样阐述:“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一是改变音乐课程中那些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倾向;二是改变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看重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

在识谱和学习音乐的关系上,要正确认识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识读歌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特别是歌唱、演奏活动的工具性教学内容,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识谱教学的目标是借助于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我们正努力探索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

三、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这与以往相比降低了识谱教学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首先,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青少年以至老人们,他们能把录音机和电视机里播放的歌曲、戏曲演唱得惟妙惟肖。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并不是音乐本身。例如:教歌之前不教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再进行朗读歌词、随琴试唱歌词、学习歌曲节奏、学习歌曲曲调的练习,最后又重新学习歌曲的歌词。这样“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相互交替”,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提倡先从节奏入手,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用读法、击拍法训练附点节奏,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读,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其实在学生视唱能力低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学会唱一首歌,使用听唱法或部分使用听唱法是可行的,而且对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有利的。

其次,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学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要教会学生自己在唱唱、跳跳、听听、想想、画画中获得。①看图自学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喵”,让学生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分辨小鸡的叫声哪个长,哪个短;②让学生自己用动作表现这首儿歌,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长短;③让学生用不同乐器敲出长短;④把各自听到的声音长短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学习中真正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在唱歌、欣赏、器乐活动中“顺带地进行”识谱教学。乐理知识只作“仅仅够用”的解释,使学生能唱会或视奏必学歌谱,听懂乐曲即可。例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赏前学生视唱了主题旋律,欣赏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闭眼睛摇头晃脑,有的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学着电视里指挥家的模样“指挥”起来。学生边听,我边插入乐曲简介,学生第二次听赏时,就能听着乐曲看着歌谱唱出旋律了。欣赏全曲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唱出主旋律。课后还要借磁带录音再欣赏呢。

另外,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地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再有,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识谱。“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的兴趣。”我们要时刻注意兴趣的培养,可以说音乐兴趣是基础的基础。让学生少些负担,多些兴趣,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翔就行了。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用专业艺术标准规范学生。”“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情感基础。”如:歌曲教学中,我们坚持先入为主原则,先让学生唱会优美歌曲,再倒过来练习歌曲曲谱和其中必学的乐理知识。我们的实践证明,90%的学生兴趣盎然,识谱积极准确,久而久之碰到类似节奏音高的旋律歌曲,也能视唱出来。同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识谱技能用到音乐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能力体验到音乐艺术美。尝到了甜头,学生音乐兴趣自然提高了。再者,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音乐课外活动,学生非常喜欢亲自创造性表演活动。他们在活动中焕发出来的识谱和学乐理的兴趣,大大促进了音乐课堂上的识谱教学。在课内外我们正确引导学生,做到“起点不高,落点不低”,将学生的兴趣培养逐步提高为意志培养。

乐谱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景;识谱教学;器乐

乐谱是表达音乐的主要手段,也是音乐教学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一部分。乐谱中有许多符号和乐律这难免会使识谱教学变得非常的困难,再加上识谱也非常的枯燥和抽象,这就极大的打消了学生们学习乐谱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效果。怎样可以让识谱教学变得简单易懂还非常有乐趣呢?笔者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在传统的识谱教学的基础上,以新的教学思路进行进一步改革研究。

一、设置具体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并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所有教学课程中都尤为重要,当然在识谱教学中也不例外。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才可以高效的吸收和学习教师所教授道德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乐谱是音乐的一部分,两者不可分割,我们可以把这个想法引用到识谱教学中,通过把乐谱与音乐情景相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环境中去,起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青春舞曲》这一曲目中,《青春舞曲》属于新疆民歌,其主要表达了青春岁月流逝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音乐作品的优秀内涵,再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青春舞曲》的视频,这样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感觉这三个方面感受到这首曲目所带来青春气息,让学生融入到新疆民歌的氛围中,从而使同学既了解该曲目的寓意,又使同学们对这首曲子印象深刻,之后,再加上老师对这首曲目的详细讲解,直观具体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们轻松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了。

二、在识谱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变换教学的手段

初中生在音乐方面已有一些知识的积累,他们可以感受出音乐的长短、高低、强弱,还可以进行音乐旋律的模唱以及听辨能力。但是,对于有些曲目不能准确的掌握,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习整首曲目的识谱呢?笔者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突破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音乐识谱教学中,老师们都是通过先认识整首曲目的谱子,之后让学生去演唱,这就使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习谱子的时候就失去了对整首曲子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先用钢琴或是先演唱一下曲子,使学生简单的熟悉曲子的旋律,激发学生唱歌的欲望,之后再向学生传授乐谱知识,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易于接受识谱教学。

(二)先对曲中的难点进行解读,之后再进行整首曲目的学习

在学习整首曲子识谱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阐述学习该曲子的难点所在,并通过对难点的解读以及多次的练习之后再系统的学习整首曲目的识谱。

例如,在学习《唱脸谱》中,此首曲子的最大的难点在于脸谱的分类及所代表的人物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识谱教学的过程中先对学生们进行脸谱的分类及人物性格的分析,再要求同学们把这首歌曲的歌词有节奏的大声朗读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学生突破难点也可以让学生借此机会锻炼自身的节奏感。最后在跟着老师和钢琴进行整首曲目的哼唱联系,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掌握了。

(三)采用分句分段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句分段的教学方法,逐句逐段的教授音准,并且让学生进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诵”有利于学生对乐谱知识的温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乐谱掌握程度。例如,学习《茉莉花》,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进行识谱学习,最后,采用分句分段的方式进行教学,该歌曲乐谱的前后音符节奏都是重复的,教师只需要加强前半部分的乐谱,学生就可以全面掌握该乐谱。

三、结合乐器,强化对识谱教育的学习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和革新中,实践已成为教学的主要部分,实践是把课上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一种方式,通过实践学生既可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很好的运用理论,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学习的程度。在音乐的教学中,对于乐谱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好的实践方法就是通过乐器与识谱教育相结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安插一些简单的乐器学习,让同学们自己用乐器来演奏简单的曲目或者已经学习过的曲目,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加强和巩固乐谱知识。例如,老师可以用,笛子、口琴、风琴、鼓这一类的乐器,仔细的引导学生准确的演奏出基本音符,加强学生的音准度,巩固学生的识谱知识。

在学习例如《龙的传人》这样简单而欢快的曲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非规则”的乐器,如,小碗、水杯、碟子等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自己尝试击打出相似的旋律,这既丰富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又增强和调动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们发挥自我能动性,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课程中。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就如何以新的乐谱教学思路将初中音乐教学取得最大化成果的几种思考意见,总的来说,在识谱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详细周密的制定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富有趣味性的识谱训练并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自主学时识谱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识谱的学习中,有利于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并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促进我国初中识谱教学的发展,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达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素娅.新课改下初中音乐教学探微[J].教改创新,2013(22)

[2]马艳锦,识谱教学与新课改一路同行[J].海峡科学,2010(04)

[3]杨薇.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识谱教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乐谱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识谱教学;素质能力;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识谱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是不容许被忽略和小视的。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要让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但是识谱教学的课堂是很枯燥的,不但需要大量记忆,还要在课后不断地练习,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会让学生利用课上、课下的空余时间进行反复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焦躁和厌烦的情绪就会产生,导致对音乐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了。所以,教师应该着重修改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积极,让识谱教学课堂便得更加丰富有趣,才能进一步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培养。

一、音乐教育中的识谱教学

据我们所知,不论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还是现代化的音乐教学中,识谱教学都是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要在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最核心、最重要的识谱教学,然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讲解人,必须要持有很认真的教学态度。首先要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纯讲解,可以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对枯燥知识讲解,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解。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便让学生对识谱学习更有热情。识读乐谱作为“一种辅的、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演唱、演奏等其他一系列音乐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学生的音乐学习是盲从的,缺少自主性;掌握了这个工具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

识谱作为学习音乐的一种辅助工具,是培养和发扬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媒介。为了更好地进行识谱教学,教师可以创设音乐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唱歌中提高识谱的能力,尽量较多地唱附带乐谱的歌曲,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核心。教师还可以将乐器加入音乐活动中,虽然演奏乐器会比唱歌难一些,但是乐器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好识谱,更是对他们音乐能力的培养,一举两得。

二、识谱教学中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识谱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一课,不但对音乐聆听、演唱、创作等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通过识谱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质得到更大提升。我们在音乐的学习中不难发现,多数音乐都是在听的基础上才会被哼唱,所以说聆听是音乐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学会了聆听就学会了对音乐的欣赏。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乐曲的整体曲风,而且也为学生在旋律的音准、节奏及速度等各方面提供了参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识谱难度。这种先体验后认知的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让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快乐。

此外,唱的能力是对学习音乐的表达,学生能够通过对识谱的学习对唱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多数人是通过唱来评价此人对音乐的掌握程度,所以说唱歌也是学习音乐素质能力的体现。学生在积累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创作了。新课标指出,中小学音乐的创作教学主要包含四个内容:“创作节奏或节奏短句;创作旋律或旋律短句;为歌曲选编前奏、间奏;运用线条、色块、图形、乐谱等,记录声音、音乐情绪或旋律。”创作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课堂上认识“mi、sol、la”三音时,教师可以给出一条四二拍的节奏句,要求学生用“mi、sol、la”三音按节奏编出自己的歌,唱一唱;在认识十六分音符时,可以通过节奏接龙的游戏要求每个学生编创出一条带有十六分音符的四小节节奏句。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创作节奏短句、为乐句选择半终止或完全终止音、创作上下句等练习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识谱教学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是不能够被忽视的。如果在音乐教学中缺乏识谱教学的话,我们的审美教育会像海市蜃楼一样不切实际,学生对音乐的掌握就更加不稳定,更别说其他能力的培养了。所以说识谱教学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也是能够让学生在音乐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踏实的教育方式之一。所以,教师更加有责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殿堂里尽情畅游,更加熟练地掌握音乐。

参考文献:

[1]曹元洪.探索创新优化识谱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4).

[2]马艳锦.识谱教学与新课改一路同行:浅谈小学中年级识谱教学新思路[J].海峡科学,2010(4).

[3]李艳婷.学生识谱教学的时期和方法[J].民族音乐,2008(4).

乐谱知识范文第5篇

现状的某些遗憾

识谱教学作为普通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层次虽然有年级高低的难易之分,但是其核心内容不外乎“识”“读”两大部分。“识”是认识乐谱(简谱或线谱,下同)的各种符号和对乐谱知识的通晓,“读”是能够根据乐谱进行视唱。从音乐学习规律来看,认识乐谱是对音乐记谱知识的认知,比视唱乐谱要容易一些;但是从识谱教学的目标来看,认识乐谱只是过程,是手段,其存在价值必须落实在视唱乐谱和对音乐的聆听辨别上。当然,视唱也有不同的层次,如对陌生乐谱的看谱即唱、对熟悉乐谱的复习性视唱和在有乐器伴奏下的看谱视唱等。在常规情况下'视唱多指对陌生乐谱的看谱即唱,而在新课标中,重点是对后两者的实践和运用。

由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没有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视唱练耳训练,因此,在当今社会接受过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青年中,虽然大都会将简谱中的“1、2、3、4、5、6、7”读为“do、re、mi、fa、sol、la、si”,部分还可以认识、分辨出五线谱中的谱号和音符,但能够看谱即唱者却为数不多。两年前,我应邀到一所综合大学去讲学,听课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开讲前,我就有关音乐问题进行了举手式的模糊调查,当问到“拿到没有学过的歌谱(简谱或线谱都可以)能够视唱的请举手”时,全场120多人举手者仅6人,仅占这些音乐爱好者的5%左右。这些受过漫长基础音乐教育的、爱好音乐的同学的识谱能力尚且如此,其他高中毕业生的识谱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种随意调查的前提条件(如乐谱的难易程度)是模糊的,但是它却从一个较开阔的视角反映了当代青年“视唱盲”的概率,也验证了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中学毕业生不能够识谱视唱的指责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事实依据的。

当然,接受过普通音乐教育的人群中确有一些读谱视唱的“能人”,但大都是进入高校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即使如此,他们也要在考入音乐专业之前,进行一段高强度的视唱练耳训练,才有可能步入音乐的学习殿堂。但这并不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他们也不是我们教育的主体对象。

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课,虽然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使学生经历了十数年与音乐的“亲密接触”,但是毕业之后大多数不能够看谱即唱,不能通过视唱歌谱来自学一首新歌。看来这种远期教学效果确实存在不尽如人意的一个方面。就这一现实来说,它难以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十全十美”,某些社会舆论的指责也确实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甚至使我们自身产生某些困惑和遗憾。

因果关系的深层思考

但是,经过反复深入地思考,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存在问题的成因不是我们的教学质量不高,不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失职,更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失败,而在于这种质疑的“靶点”偏离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以某些专业音乐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普通音乐教育。具体地说,普通音乐教育不能够达到人人看谱即唱,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其中既有音乐本体规律的约束,也有课程设置的限定;既有素质教育属性的显现,又有教学内容的制约。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求证识谱教学标准的合理定位。

普通中小学属国民基础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出发,所设课程既要具有“ABC”性质的基础教育入门品质,又必须覆盖人类文化知识技能的主要门类。现行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是经过近百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小学以语文、数学为主体,中学陆续加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学科(如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学等),同时,还注意了美育和体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长期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在这种全面人格塑造、综合素质培养和宏观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音乐课的学时每周安排1-2节显然是实事求是和科学合理的。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介入其表现领域的识谱视唱是包容了一系列音乐要素表现的技能。其中既展现了音乐进行的形式特征,更显示了视唱者从音高、节奏到乐感表现的能力。所以,识谱视唱不仅是技艺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专业色彩。长期音乐教育实践证明,对于这一工具的使用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逐步掌握的。因此,在专业音乐院校,不仅将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入门必考科目,而且在入学之后,还要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这一工具的技能。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视唱练耳是一项专业技能,要求它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普及,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的国民义务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上音乐是各年级的常设学科,但是每周仅有1-2个课时。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小学到初中(1-9年级)需要安排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项内容;高中需要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六大模块的学习项目。在这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世界里,识读乐谱教学应该结合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内容,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这样多元教学内容的环境下'让全体学生按照读谱技能训练的规律来学习视唱练耳,那既是困难的,也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也可能正是这种原因,在新课标中才没有使用专业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的课程名称,也回避了过去教学大纲中使用过的“视唱练耳”、“视唱听音”的名称,而以“识读乐谱”这样通俗的概念来命名。

实践新课标以来,许多音乐教师在课改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读乐谱能力,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先教歌词,唱会之后再学唱乐谱,以减少唱谱的难度;用图形谱、旋律线等形象直观手段来辅助识谱;和创作教学相结合,利用创编旋律的方法来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这些突出审美教育和遵循音乐学习心理特征的改革经验,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教学时间限制而无法系统提高学生独自视唱陌生歌谱能力的现实。

所以,不论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性质还是从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与内容等方面来看,都无法改变识谱教学的启蒙特征,也难以达到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了全部音乐学业后能够看谱即唱的专业水准。

审美教育中的识谱教学

在新课标及其教材中,识谱教学是以“识读乐谱”命名的,它与传统的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视唱听音、视唱练耳相比,不仅有某些模糊性的通俗之感,而且也存在降低要求的内涵(如听音、练耳不再明确体现在名称上,而是融入相关说明中)。这无疑是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淡化了识谱教学的难度和专业色彩。在具体安排上,是结合听觉感受来进行的,通过演唱、演奏乃至鉴赏、创造都可以融入识谱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要求识读乐谱本身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技能训练难度的专业性。即使到了7-9年级,也只要求达到“用熟悉的歌曲、乐曲学唱乐谱……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的标准。这些包含着运用模仿心理来完成的初级听音视唱,既减少了技术上的难度,又获得了音乐美的感受。至于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安排了六大模块学习内容,识谱教学就更要依附于其他内容进行了。当然,正规的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独立视唱,并不是放弃运用多种方式来运用乐谱、熟悉乐谱,也并不排斥一部分爱好音乐的学生通过课外艺术活动来提高个人的视唱水平;此外,某些基础好的特长生或音乐特长班级,也有可能带来识谱教学的突破号惊喜,但这仅属个案。

相关期刊更多

音乐艺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乐府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